《傅雷家书》读后感:美时代之人,育中华之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家书》读后感:美时代之人,育中华之魂

美时代之人,育中华之魂

——读《傅雷家书》有感

文/吴小清

张晓风说,“山在、树在、我在、大地在、岁月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界?”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有问题值得深思。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就是要推陈出新,要有新的思想理念,要

开拓新的领域境界,于人于国均是如此。“新”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它是遍布在祖国大地

上的。“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标志。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

切都很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痰涎壅盛,久咳声哑,两个月的抱恙中,在高三如临深渊,由勤堕懒不写作的怅惘里,我

一封一封读完了这本经典家书集。两地父子情,家书继世长,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的过程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在

学习

做人、生活细节、学琴演奏、艺术修养、婚姻家庭等方面,傅雷展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

殷切热烈的父爱。我在书里看到儿子傅聪从出国学艺到一步一步成为钢琴大师再到结婚生

子的全部历程。

教育孩子的底色是文化素养,底线是学做人。我开拓了眼界,也深深被因为等待傅聪几个

月才收到家书的父母亲深深感动泪目。人永远都是要和自己做斗争,由懒到勤难,而由勤

到懒却十分容易。意志力和纪律都是向上的力量。

这不禁让我暗暗佩服起另外一位风云人物——任正非。在中美贸易战的对抗里,他展示了大国风采和人格魅力。他的一番央视采访记录关于教育话题的论断,让我颇多思索。

“茂林新叶崔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做为新时代选择的新教师,我们所多的是生力,我

们所求的是莘莘学子,我们所征得是祖国未来的星辰大海是无限的远方。当傅雷和任正非的思想在我大脑里反复碰撞,从傅雷和任正非教育观中学做新时代教师,我有了以下几点

切身的感受:

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

我曾在朋友圈看过老友发过这样一条说说:“和平年代,吾当努力奋斗,无悔青春。其他

蝇营苟且之事嗤之以鼻。向战争年代为了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们致敬!!!”。是不是

看完有点肃然起敬的感觉,我这位老友我是了解的,为人正派,保有革命朴素传统的教师。那股家国气节还是我欣赏的。

在傅雷写给孩子的书信中,更是时时出现,一闪一闪亮晶晶。在100多封书信中,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这是

不是很好中国严父的身影。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这是一位严厉、

尽责同时不缺乏爱心的父亲,他说:“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

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

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他写道: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

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

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就在此时,傅雷已经被划为“右派”,而且已被捕入狱,在此景况中,我们依然感受到傅雷做为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没有一点憎恨,就是这样的“上梁”架起了“下梁”的高飞。

在一月十日夜,从来信可看到你立身处事,有原则,有信心,我们心头上的石头也放下了。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

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不仅在艺术方面,并且在做人方面。我相信你不会随风使舵,

也绝不会随便改变主张,你的成功,仍然是祖国的光荣。孩子,你给了我们痛苦,也给了

我们欢乐。当傅聪取得成功时,傅雷如是教育儿子,令人动容。

而华为“教父”任正非更是给世界上了一课。我们牺牲了个人、牺牲了家庭、牺牲了父母,

就是为了一个理想——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这个高处不胜寒的高点,有着5G共命运的创

新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有着自主创新到跨国创新的超越狭隘的眼光,他说千万不要煽起民

粹主义的风,但是他的自我批评精神、他的所有一切都失去了,就是不能失去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于是他是苦心孤诣自己出资做基础教育调查,如果没有从农村的基础教育抓起,如果没有从一层层的基础教育抓起,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在世界上竞争,国家的未来

就是教育。一个国家有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软的土壤,没有这层软的土壤任何庄稼不

能生长。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

我看到了天下为公,牵手大同的时代家国情怀。宽容乃大德,共享乃大智,“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有个体间的互联、有国家间的互助,让时代家国情怀激荡精神力量,那么,

教育的美好未来,在我辈教师手中也心之所向了。

我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的传承人,在我们的面前,是下一个时代的生力军,我们做教师的,当伸出崇高的精神之手,荡涤矮化低俗的不良风气,擎住国家的未来。

同孩子找共同话题,广泛学习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以此为教育信条的傅雷,常常却焦灼

地等待千里之外儿子的家书,父母担心儿子在国外的生活

工作

,可傅聪几个星期,甚至偶尔有一两个月没有来信。用傅雷的话说儿子是“心情不稳定,

就懒得动笔”,傅雷在书中曾经很自责,自己的严厉让孩子失去烂漫的童年,把坏脾气带

给了傅聪,他评价自己儿子是意志力不够坚强,容易被情所困,冲动,控制不好自己。我想艺术家都是性情中人,只是那时比较年轻气盛不够稳重的傅聪,是否后悔没多给没过多

久驾鹤西去的双亲写信?是否意料到人生的无常就在后面等待他习以为常的关爱呢?

反观当下,手机微信的交流便捷,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发个表情、视频几分钟,或者丢下几

句话给父母,就去忙别的事情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恰恰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我们自认为不

会失去的又无常地突然失去。时光如流水,多珍惜他们在的时光,哪怕微不足道的关心,

在爱你的人眼里都是弥足珍贵的。如果不是100多封书信文字的深刻交流,我们能看到父子之间渊博深刻的沟通交流吗?也就是在这长篇的文字中,傅雷谈论了很多和儿子共同的话题:音乐、诗词绘画、艺术鉴赏等。

在人生艺术方面,他们读莫罗阿的《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他们读巴尔扎克的《两个新嫁娘的回忆》《奥诺丽纳》,他们读丹纳之的《艺术哲学》,他们聊希腊精神,

尤其是在音乐上,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热爱,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萧邦等,两个人畅谈

着对艺术大师的看法和理论鉴赏,好不快哉!这种对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热别热爱,

迸发出来的父子共鸣,也令读者共鸣,真叫人激赏,影响了我对人生、道德、美学、教育

等各方面的见解和思想成长。

我在想,信件内容事无巨细,钢琴戏曲诗词歌赋宗教文学论述,为人处世柴米油盐的父母心。既有絮絮叨叨的父子情,又有侃侃而谈的学问交流。谈艺术,谈音乐,谈文学,极有见地。在动荡年代里,对艺术对理想狂热执着,出世的洒脱旷达,父亲的信多半探讨艺术家的思想,怎样先为人再为钢琴家,信念坚定,往往可把眼前艰苦看淡,如何看待苦闷,

得到智慧的醒悟。母亲在心中就挂念衣食住行,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思念。如果没

有深深地爱子之情,何来寻找共同话题?如果没有共同的热爱,怎么谈论起条条是道的音乐与艺术?如果没有对音乐艺术的广泛学习,哪里可以和儿子侃侃而谈,写出百封感人至深厚重温暖超越生命的气度和胸襟的家书呢?

我现在觉得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多半是懒惰造成的。只要你转变一点想法,多学习、站在

孩子的世界,同孩子平等的交流,是不是大道理都容易被孩子客气听话地接受呢?或者想

成为好朋友,如果傅雷傅聪这般如好朋友一样的父子关系,是不是生活会多了很多意外的

感动呢?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如果与新青年相处,如果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带给孩子一生美好的影响,这不是值得常久认真地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