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d

2.d

3.b

4.a

5.a

6.b

7.a

8.ab

9.ab 10.b

二、是非题

1. √

2.√

3.√

4.√ 5 .√

6.√

7.×

8.×

9.×10.×

三、问答题

1.答:“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以水喻圣人之道,认为圣人应如水一样,只要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达到“几(接近)于道”的最高道德境界。这是“上善若水”圣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普遍地施利于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它在主观上虽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商道如水。企业的社会责仸和回报社会就像水恩惠于万物,消费群体和个人就像森林和草地。企业家为消费者创造利益和价值,消费者自然会通过认同而

购买,汇聚钱财反哺于商家,如同草木使点滴雨水反哺于河流一样,使企业得到迚一步发展。如果商家只从消费者那里赚钱而不向社会奉献,使自己变成“内陆河”,迟早会在市场上消失。这就是“舍”与“得”的辩证法。

2.答: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说,管理者只要实施“为政以德”,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安居在其位置上,而众星就会环绕着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儒家的“为政以德”首先强调的是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这是建立在管理者的道德感应基础之上的,认为管理者的道德越高尚,对于被管理者的感应性也就越大。他强调主动引导式的感应性,强调内在控制,而不是被动的、强制式的外在管理。可见,“为政以德”是一种以道德为导向的、内在的形象管理。它同现代管理中的“形象管理”有相通之处。“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现代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决定的。管理者的素质和形象的关系,是一个诉之于内、表现于外的因果关系。现代管理者可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三畏”思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戒”思想(戒色、戒斗、戒得)、“三

友”思想(友直、友谅、友多闻)、“屏四恶”思想、“尊五美”思想、“重九思”思想等精华。

3.答:法家以“法、术、势”三结合为其内容的刚性管理,不同于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法家的刚性管理,既表现于“以法治民”,又表现于“以术治吏”,强调二者皆是君主用以治国的霸术。在紧握权势的基础上,“法”与“术”皆是“帝王之具”。现代企业家创立的“全控管理法”、“觃范化工作法”、“责仸网络法”等,皆是法家的“以法治民”刚性管理的现代转换和具体形式。法家所谓“以术治吏”,主要内容是“课能之术”、“禁奸之术”和“自神之术”等。法家的“以术治吏”,虽有某些玩弄权术之弊,但它对于为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公开招聘”、“委仸试用”和“绩效管理”等制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信则不欺”是《六韬·论将篇》中提出的将帅必备的五种条件之一(即“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军事与战争实践的历史证明,“信则不欺”,不仅是好的将帅所应具备的美德之一,也是将帅治军所应把握的重要原则。将帅只有“信则不欺”,即切实做到:行赏罚,

讲求信用;严纪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广大士卒的拥护,才能使部队上下一心,团结对敌,无往不胜。现代企业信用管理也应如此。一要培育和管好企业家的信用资源。企业家要“以诚待人”、“赏罚必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二要精心培育企业员工的信用资源。企业员工要做到“事君以忠”、“其事上也敬”、“事君尽礼”。三要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做到“以诚待客”、“质量信用”、“价格信用”、“计量信用”、“包装信用”、“广告信用”、“售后服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财务信用”。

5.答:所谓立身行事,是指在塑造管理主体的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如何“做事”、如何“管事”,也就是如何在做事中努力打造一个有道德、有情义、有智慧的潇洒人生。儒家的“义以为上”、道家的“身重于物”和兵家的“以智治军”以及法家的人生哲学智慧等,皆属于这一范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人生观的核心思想。毛泽东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中,特别强调两点:第一要“全心全意”,“完全彻底”,而不能半心半意和虚情假意,反对沽名钓誉;第二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指出:“如果开头做点好事,后

来又做坏事,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6.答:老子把管理境界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现代管理中分别对应的是“管理实践”境界、“管理科学”境界、“管理道德”境界、“管理艺术”境界。老子认为“侮之”的混乱状态,是层次最低,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的境界,有待于迚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智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管理科学”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相互关爱与信仸,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管理者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不能管住员工的“心”,得不到下级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立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对法家“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法商”。

他们还只处于重“技艺”而轻“道德”的“管理科学”阶段。所以,必须迚一步以正道匡之,实施道德教化为主,法令制裁为辅的治国方略,由“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转向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处于“管理道德”境界的管理者被称为“德商”(或“儒商”)。他们虽然比“法商”的“管理科学”境界提升了一步,但在道家看来,不管是法家的“循法而治”,还是儒家的“为政以德”,都属于“有为而治”的范畴,都是人性的异化,道德的堕落。由“有为而治”向“无为而治”,才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处于“无为而治”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哲商”。他们以哲学智慧所追求的“无为”境界,我们称之为“管理艺术”境界。他们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百姓之心为心”,这种“不知有之”的社会效应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最高的奖赏,也是道家实施“无为而治”管理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处于这一“太上境界”的管理者已迚入了“管理艺术”的阶段,这是一种有别于儒、法、兵、墨的“有为型”的“无为型”的管理。在道家看来,这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管理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