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

02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
植物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病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是植物免疫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编码了能够识别病原 微生物并启动抗病反应的抗病蛋白。
天然免疫受体
信号转导分子
信号转导分子在植物免疫系统中起着 传递信号的作用,它们能够将病原微 生物的信号传递给植物细胞内部的免 疫反应元件。
天然免疫受体是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 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式,触 发免疫反应。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能力。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天然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使植物能够 识别并抵御病原菌的侵染,从而避免或减轻病害的发生。这 种能力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总结词
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非专化性抗病性和专化性抗病性。
详细描述
非专化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多种病原菌都具有的抗病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与植物 的过敏性反应有关。专化性抗病性则是指植物对某一特定病原菌的抗病能力,这 种能力通常与植物体内某些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关。
04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定义
植物抗虫性是指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 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 抵抗昆虫的侵害,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的能力。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 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
01
02
03
抗生性
植物通过产生某些化学物 质,如生物碱、酚类化合 物等,抑制昆虫的生长和 发育。
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
抗病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抗病 性,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 扩展,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害。
系统性获得抗性
系统性获得抗性是指植物在受到 病原微生物侵染后,能够产生一 种持久的抗性,对同种或相似病 原微生物的再次侵染具有抵抗力。
植物的抗病和抗虫机制

生物农药应用: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结合:将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植物育种的应用
抗病和抗虫品种的培育: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具有抗病和抗虫性能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植物源物质或其提取物,开发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作用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添加标题
抗病基因表达:诱导抗病基因的表达,合成抗病蛋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添加标题
植物免疫反应:通过产生ROS、NO等活性氧和氮代谢物,以及通过细胞壁强化和抗菌物质合成等途径,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添加标题
植物抗病的化学物质
植物抗病物质:植保素
植保素的种类:苯丙素、肉桂酸衍生物等
植保素的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的抗病和抗虫机制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植物的抗病机制
03
植物的抗虫机制
04
植物抗病和抗虫机制的应用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01
植物的抗病机制
PART 02
植物的免疫系统
植物抗病基因: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植物的免疫系统:与动物免疫系统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抗病和抗虫机制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植物的抗病和抗虫机制可以培育出抗病、抗虫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的抗病和抗虫机制可以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生物防治的应用
利用天敌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控制害虫数量
植物抗性利用:利用抗病、抗虫植物品种,减少害虫侵害
植物的抗病性与抗虫性

植物的抗病性与抗虫性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袭,植物进化出了一些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机制。
本文将对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进行探讨。
一、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其引发的病害。
植物的抗病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预防性和防御性。
1. 预防性抗病性预防性抗病性是指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预防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降低植物受病害的发生率。
(1)植物的外层结构:植物表皮通常包含一层保护性的角质层或者细胞间隙,这一结构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
(2)化学防御物质: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鞣质、树脂、香精物质等,它们能够使植物体表面变得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植物的分泌物:植物的分泌物中通常含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如叶绿酸等。
2. 防御性抗病性防御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在感染病原微生物之后,通过一系列的防御反应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侵染。
(1)植物免疫系统:植物拥有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基因识别的病原微生物,并通过产生抗菌蛋白、激素信号等多种机制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2)细胞壁加固:植物在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增加细胞壁的构造,如增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从而加固细胞壁的强度,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植物细胞的机会。
二、植物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指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减少或抑制害虫的伤害。
植物的抗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防御物理防御是指植物通过一些物理障碍来防止害虫的入侵。
比如植物的刺毛、毒刺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害虫接近和取食。
2. 化学防御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可以作为化学物质来抵御害虫的侵害。
比如植物会产生一些具有毒性的物质,如生物碱、杀菌素等,这些物质对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植物的挥发物植物通过挥发出一些具有气味的物质,来引导有益昆虫的前来,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
32
(1)不选择性(排趋性、无偏嗜性)
某些植物品种本身具有某些形态和生理等特征 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拒 产卵和栖息等特性。
.
33
水稻的株高、茎杆粗与二化螟的着卵量呈正相关
.
19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是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的重要基础,它既可以抑制菌源数量和虫口 密度,降低病虫危害,提高防治效果,又可 减少因化学药剂的滥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 人、畜中毒,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20
第二节 药用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
36
(3)耐害性 有些植物品种遭到虫害后,仍能正常 生长发育,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 一定的再生或补偿能力,不致大幅度减产 的特性。
.
37
第四节 药用植物抗病虫育种
一. 抗源收集 二. 抗病品种选育方法 三. 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
.
38
一. 抗源收集
1.从本地区、本国生产上用过的品种或正在 推广的品种中收集。
抗扩展的机制: ﹡厚壁细胞组织,木栓化组织,胶质层等 ﹡产生植物保卫素,或者钝化病原菌外酶,或中和
致病毒素 ﹡过敏性坏死
.
26
过敏性坏死型是寄主对病原菌抗扩 展反应的重要类型。由寄主细胞过度 敏感或积累植物保卫素使寄主细胞迅 速坏死,因而使入侵的病原菌被封锁 或死于坏死的细胞中。
.
27
2.植物抗病的理化因素
(1)角质层 角质层越厚,抗病性越强。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胼胝质,附加在质膜外侧,使次
第11章抗病育种

轮回选择法(可以积累多个抗性基因) ①选用若干个具有水平抗性的亲本系,随机交配,
混合授粉,繁殖成综合品种群体。 ②从中选出若干抗性强的优株自交(人工辅助)。 ③自交后代按病害类别分成几份,分别种植,接种
鉴定,从中再选择具有多抗性的10~20个优系, 再互交,混合授粉,组成第一轮改良的多抗群体。 ④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按上述程序进行第2、3...轮 的选择。
2、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种或变种)可以分化出不 同的类型,它们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毒性,某个 特定病原菌类型称为生理小种,也叫毒性小种 。
生理小种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只能用一套抗 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分。 要求:鉴别力 强;抗性反应稳定;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有代 表性的纯系品种。
3、生理小种的消长
➢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 性效应。
➢ 在寄主—寄生物系统中,任何一方的上述基 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对应基因的存在下,才 能被鉴别出来。
病原菌 小种
0 1 2 3
基因型 A1A1A2A2
甲 r1r1r2r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寄主品种及其基因型
种工作较好国家或地区收集。 3、从育种的后代材料鉴定筛选。 4、从近缘种属植物中挖掘。
(二) 抗病品种选育方法 1、引种 2、选择育种 3、杂交育种
除采用常规的系普法、混合法选育单基因 或少数主基因抗性外,在选育由多基因控制的、 或者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时: ➢异花授粉作物可采用轮回选择法。 ➢自花授粉作物可采用双列选择交配法 。
品种的抗性表现,与品种本身、病原(虫)数量和 侵染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病虫育种技术

实验室、温室、大 田等一定条件下培 养幼苗到一定大小
一定条件下培 养发病(温度、 光照和湿度)
一定时间 后评价抗 病性
一定方法接种
病菌的培养繁 殖(活体或人 工培养基上)
病原菌研究
抗性鉴定方法
病原菌的研究:
田间采样 接种: 一定 的病 原物 接种 (小 种) 喷雾 喷粉 浸渍 注射 磨擦 混合 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
过去认为基因对基因学说主要是针对主效基因 制约的垂直抗性而言,目前认为:在微效基因系 统中也可能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只是当若 干个乃至多个微效基因共同决定着抗病性和致病 性时,分化互作很小,难以从试验误差中区分开 来而被忽略。 同时,就每一个微效基因而言,虽然存在着基 因对基因的关系,但是其专化性很弱,相对品种 对相对小种的定向选择作用也就不大,因而小种 的组成变化较慢,所以就总的系统而言,抗病性 能稳定持久。
化学农药
农药使用状况
• 全球已经注册的农药>800种 • 全球使用量460余万吨/年 • 禁用农药仍在某些国家使用:Erdrin,
DDT, Lindane, Aldrin, Chlordane
• 我国农药年用量在120万吨左右,用在
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约占95%以上。
• 喷施农药时,仅有10-20%的农药附在植
三、抗病性的鉴定
(一)、抗病性鉴定的方法(田间、室内)
病 源
环 境
寄 主
无论哪种鉴定方法,鉴定时必须综合控制上述三个方面。
1 田间鉴定
⑴ 专设病圃:病圃中均匀地种植感病材料做诱
发行。
⑵ 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因病菌而异。
2 室内抗病鉴定
⑴ 温室鉴定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寄主
病害 病原菌 气候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1、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寄主植物与有害 生物(病原菌和害虫)大多是遗传上具有 多样性的异质群体。 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抗病性 或抗虫性, 以适应寄生物这一不利的外界条 件;而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或 致害性,以繁衍其种族,从而形成大体上势均 力敌的动态平衡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lnn 感 感 9 12 1
二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1、 致病性 包括毒性(或毒力virulence) 侵袭力(aggressivenese) 毒性指的是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 因而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 性状,因某种毒性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 性,所以又称为专化性致病性(specific pathogenecity)
概念理解: 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观点,即能把病原菌的 数量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阈值以下。即是相 对抗病而不是绝对抗病。 抗病品种并不是不需要防治,而是易于达 到有效、经济、安全、稳定的总体效果。
作物的抗虫性:指寄生植物所具有的能抵 御或减轻某些害虫的侵袭或危害能力。即 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其 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 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如潜育期和 产孢能力等),是一种数量性状,它没有专化性, 即不因品种而异,故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nonspecific pathogenecity)。
2、 生理(毒性)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 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 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 种(physiological race),也称毒性小种
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机制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分泌毒素、产生抗虫物质等
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机制:产生抗药性、改变取食行为等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植物不断产生新的抗虫物质,昆虫不断适应新的抗虫物质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
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减少病虫害损失,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农药使用: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提高作物品质: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提高作物品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维持生态平衡
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基因
生物农药: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提高植物自身抗病性和抗虫性
生物工程: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性和抗虫性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
植物激素与抗病信号传导:植物激素可以参与抗病信号传导,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寄生、竞争等
植物抗病性机制:诱导抗病性、抗病基因、抗病蛋白等
植物与微生物的识别:模式识别受体控等
植物分泌物:可以产生对害虫有驱避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分析生物数据的科学
抗病性和抗虫性研究:研究植物如何抵抗病原体和害虫的侵害
生物信息学在抗病性和抗虫性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途径
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

一、抗病性许多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都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对寄主产生危害,这就叫病害(disease)。
植物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称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引起植物病害的寄生物称为病原物(causal organism,pathogenetic organism),若寄生物为菌类,称为病原菌(disease producing germ),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host)。
大多数微生物只袭击植物的一个特殊部位,同时产生特定的病症,如花叶病,坏死,起斑点,萎蔫,或者扩大的根。
100多种不同的致病微生物袭击西红柿类植物。
图11-16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类型(庞士全主编,植物逆境生理学基础,1990)既然病害是寄主和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就不是寄主的固有特性。
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袭时,病原物和寄主相对亲和力的大小,决定了植物不同的反应。
亲和性相对较小,使发病较轻时,寄主被认为是抗病的,反之则认为是感病的。
(一)植物的抗病性1.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类型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从完全不发病到严重发病,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过程(图11-16),因此同一植物既可以认为是抗病的,也可以认为是感病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感病(susceptible)寄主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生病害,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局部或全株死亡,影响产量和质量。
损失较大者为高度或严重感病。
(2)耐病(tolerant)寄主对病原物是敏感的,受侵染后有发病症状,但对产量及品质没有很大影响。
(3)抗病(resistant)病原物侵入寄主后被局限或不能继续扩展,寄主发病较轻,对产量、品质影响不大。
发病很轻者为高抗。
(4)免疫(immune)寄主排斥或破坏进入机体的病原物,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下不感染或不发生任何病症,这在植物中较少见。
2.抗病性反应的几种类型(1)避病(escape) 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不发病或发病较轻,这并非由于寄主自身具有抗病性,而是病原物的盛发期和寄主的感病期不一致,植物即可避免侵染。
作物育种抗病虫育种

(3)致病性的遗传 毒性: 毒性:单基因隐性遗传 侵袭力: 侵袭力: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4)致病性的变异 ) 突变: a 突变:真菌和病毒中已发现不少新的毒性基因 来自突变。 来自突变。 b 有性杂交:病原真菌小种间、变种间和种间杂 有性杂交:病原真菌小种间、 交后基因发生重组。 交后基因发生重组。 c 体细胞重组 异核现象和拟性重组 d 适应性变异
相 对 病 指 (感 病 性 )
相 对 病 指 (感 病 性 )
生理小种
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种
垂直抗病性示意图
水平抗病性示意图
3 抗病虫性机制
(1)抗病性机制 ) 抗侵入:当病原菌侵入寄主前后, 抗侵入:当病原菌侵入寄主前后,寄主可以 凭借固有的或诱发的组织结构障碍, 凭借固有的或诱发的组织结构障碍,阻止病原 菌的侵入和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 菌的侵入和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 抗扩展: 抗扩展:病原菌侵入寄主体内建立寄生关系 仍会遇到寄主某些组织结构、 后,仍会遇到寄主某些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 性等方面的抑制而难于进一步扩展。 性等方面的抑制而难于进一步扩展。 过敏性坏死反应
(2) 抗虫性机制 不选择性: a 不选择性:某些作物品种本身具有某些形态和生理 等特征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 等特征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 拒产卵和拒栖息等特性。 拒产卵和拒栖息等特性。 抗生性:某些寄主作物体内含有毒素或抑制剂, b 抗生性:某些寄主作物体内含有毒素或抑制剂,或 缺乏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 缺乏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致 使取食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 使取食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或发育和繁殖受 到有害影响的特性。 到有害影响的特性。 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 c 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能正常生长 发育, 发育,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再生或补 偿能力,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偿能力,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植物的免疫信号和抗病抗虫策略

利用植物免疫信号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性
植物免疫信号的发 现和研究进展
利用植物免疫信号 提高抗病抗虫性的 原理
实际应用案例及效 果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植物免疫信号和抗病抗虫策略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提高植物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调节植物免疫信号 和抗病抗虫策略,可以 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 抗力,减少农药使用和 农产品损失。
这些应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 体的危害,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植物免疫信号和抗 病抗虫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 植物的抗逆性,使其更好地适
应环境变化。
植物免疫信号和抗病抗虫策略 的应用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病菌 和害虫的侵害,维持植物的健 康成长。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免疫信号 和抗病抗虫策略的应用有助于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
植物激素:植 物体内产生的 信号分子,通 过扩散作用传 递信息
0 1
植物细胞间的 信号传递:通 过胞间连丝或 细胞间突触传 递信号
0 2
植物与环境间 的信号传递: 植物通过感受 器接收外界刺 激,产生信号 分子传递给其 他细胞
0 3
植物体内的信 号转导:信号 分子与受体结 合后,通过一 系列的信号转 导途径,最终 引起生理反应
植物的免疫信号和抗 病抗虫策略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2
植物免疫信号 的传递
03
植物的抗病抗 虫策略
04
植物免疫信号 和抗病抗虫策 略的应用
05
植物免疫信号 和抗病抗虫策 略的研究进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植物生物学中的植物抗性与病虫害防治

植物生物学中的植物抗性与病虫害防治植物抗性和病虫害防治是植物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植物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植物对病原体和害虫的应答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抗性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
本文将从植物抗性的概念、植物对病原体和害虫的不同抗性机制、植物抗性提高的途径以及植物抗性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性的概念植物抗性是指植物在遭受病原微生物或害虫侵袭时,通过自身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的调控,来减轻、抑制或免疫对侵袭的损害。
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分为两类:固有抗性和获得性抗性。
固有抗性是植物天生具备的对病原体和害虫的防御能力,而获得性抗性则是植物在遭受感染或虫害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与调节来启动的防御反应。
二、植物对病原体和害虫的不同抗性机制1. 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机制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和生化防御等方面。
物理防御主要通过植物表面的刺毛、角质层和细胞壁等结构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化学防御则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系列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抗菌肽等,来抵抗病原体的感染。
生化防御包括植物通过激活一系列的信号通路,产生抗病蛋白如抗菌酶、抗氧化酶和抗菌物质等来抵抗病原体侵入。
2. 植物对害虫的抗性机制植物对害虫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机械防御、化学防御和生物防御等方面。
机械防御通过植物的硬壳、鳞片等结构来减少或阻止害虫的进入。
化学防御则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系列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和抗虫物质等,来抵御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御包括植物通过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与调节来产生酶类、毒素、诱导抗虫化合物等,来减轻或抑制害虫的繁殖和侵袭。
三、植物抗性提高的途径植物抗性的提高主要可通过选择育种、遗传改良和生态调控等途径进行。
选择育种是通过筛选、选育抗病性和抗虫性优良的品种,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遗传改良则是通过植物基因的转导和编辑,提高植物的抗病虫性能。
生态调控是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优化土壤条件以及利用益生菌等手段来提高植物的抗性。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

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抗虫性与抗病性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而植物病虫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使其获得更强的抗虫性与抗病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与抗病性,并讨论其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获得特定特征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基因的克隆、转化和表达。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将具有特定特征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出来。
然后,他们通过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细胞中。
最后,这些基因在植物细胞中得到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特定的性状。
二、改造植物的抗虫性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虫性,以减少虫害对植物的危害。
1. 插入抗虫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虫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是来自其他生物的毒素基因。
例如,一种常用的抗虫基因是来自嗜盐细菌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
Bt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杀虫活性,在植物体内能够杀死害虫。
将Bt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植物就会产生该杀虫蛋白质,从而获得抗虫性。
2. 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除了插入抗虫基因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来提高其抗虫性。
植物的防御系统包括识别害虫入侵、产生化学物质以抵御害虫、吸引天敌等机制。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植物的防御系统,使其更加有效地对抗害虫的入侵。
例如,增加植物产生抗虫化合物的能力,或者增加植物诱释化学物质吸引天敌等。
三、改造植物的抗病性与虫害相似,植物病害也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植物的抗病性,可以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1. 插入抗病基因科学家们通过插入抗病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第十五章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

(三)植物的抗病机制
1、加强氧化酶活性
当病原微生物侵人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 加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 活性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 凡是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 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 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 抵抗或感染程度。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离体鉴定等, 在 实际工作中根据植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 件而定。
(一)田间自然鉴定
对于树体大、多年生的果树及观赏植物进行田间鉴定, 可将待鉴定的材料按一定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全年不
使用任何杀菌药,并于发病盛期,每份材料调查100300个果实或叶片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它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准确地反应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对病原微生物有防御反应的主要物质: (1)植物防御素 (2)木质素
(3)酚类化合物
(4)不饱和内酯 (5)抗病蛋白 (6)免疫信息物质 (7)激发子
(四) 物理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
1、角质层或蜡质 角质层的某些特征, 如叶面防水特性, 使得那些由 水滴携带的真菌的湿润孢子不能停留在叶面上, 从而 起着抵抗病菌侵入的作用。 有的植物的角质层含有能够抑制某些真菌生长的物质。 有的研究发现, 蜡质层有减缓或延缓发病的作用。
(四) 分级标准和方法
(1) 定性分级。主要根据侵染点及其周围枯死反应 的有无或强弱、寄主大小、色泽及其产孢的有无、多 少, 把病斑分为免疫、高抗到高感等级别。
第一节 植物的生物胁迫
一、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类型
植物的生物胁迫是由能侵染、寄生于植物体并影响植 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物造成的, 这样的生物通常称为 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 包括线形动物门的线虫、节肢 动物门的屁虫、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菌藻植物门的 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寄生于 大豆、高粱的菟丝子) 、真菌门5 个亚门的真菌、 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软壁菌门的螺原体和支 原体、病毒和类病毒。具有重要影响的病原生物及其 生物学特性、传播、流行和危害见表15‐1 。
植物的抗性名词解释

植物的抗性名词解释植物的抗性是指植物对于各种病原体、虫害、逆境等外界压力的抵抗能力。
抗性是植物作为生命体的一项重要适应能力,决定了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和繁衍能力。
1. 抗病性抗病性是植物对各类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例如细胞壁增强、产生抗菌物质等,来抵挡病原体的侵害。
同时,植物也能通过启动免疫反应,将侵入的病原体消灭或限制其生长繁殖,以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
2. 抗虫性抗虫性是植物对于各类害虫的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产生香气、分泌具有毒性的物质等方式来抑制害虫的侵袭。
此外,植物还能利用捕食性昆虫等自然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维持植物群体的生长繁殖。
3. 抗逆性抗逆性是植物对各类逆境环境的抵抗能力。
逆境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干旱、寒冷等极端或变化剧烈的条件。
植物通过产生抗逆相关的蛋白质和酶,以及适应性调节生长和发育的机制,来应对逆境的挑战。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系可以提高水分吸收能力,从根部抽水来供给叶片,以维持光合作用的进行。
4. 抗药性抗药性是指植物对农药或化学药物的抵抗能力。
当植物长期接触某种特定药物时,部分植物个体会发生突变,使得其对该药物产生抗性。
这种抗性可能是因为突变后的植物具有代谢药物的酶,或者具有变异的受体结构,使药物失去了对其的杀伤作用。
抗药性不仅对植物自身有益,还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避免了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植物的抗性是植物自身在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结果。
植物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抗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在今后的研究和农业生产中,进一步了解植物抗性的机制,挖掘和利用植物自身的防御系统,将会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抵抗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植物的抗病与抗虫性

植物细胞壁是阻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 ,能够通过加强细胞壁的合成和修饰,提高细胞壁的抗性和韧性。
抗病相关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
MA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植物抗病反应的信号转导过程。植物在受到 病原体攻击时,能够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和防御反应。
05
抗病与抗虫性育种策略
传统育种方法
1 2 3
杂交育种
通过亲本的选择和杂交组合,将抗病抗虫基因聚 合到同一品种中,提高品种的抗病抗虫能力。
回交育种
利用抗病抗虫品种与感病感虫品种进行回交,将 抗病抗虫基因导入感病感虫品种中,同时保持其 原有优良性状。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植物材料,诱发基因 突变,从中筛选具有抗病抗虫性的突变体。
刺吸式口器害虫
如蚜虫、叶蝉等,通过刺 吸植物汁液为生,导致植 物失绿、畸形等症状。
钻蛀性害虫
如天牛、吉丁虫等,钻入 植物体内取食,破坏植物 输导组织,影响植物生长 。
病害与虫害对植物的影响
生长受阻
病害和虫害直接影响植物的正 常生理代谢和生长过程,导致
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滞。
产量下降
受病害和虫害侵袭的植物,其 产量和品质往往受到严重影响 ,降低经济效益。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植物的抗病与抗虫性可以维护生 态系统的平衡,防止病害和虫害的爆 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通过培育抗病抗虫品种,可以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植物病害与虫害概述
常见植物病害类型
真菌病害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 黑斑病等,主要通过气流、水流 传播,造成植物组织坏死、变色
植物抗病抗虫物质与生理机制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开发新型的抗虫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一类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由植物体内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作用,但对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和抗虫性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抗病抗虫物质的应用前景
通过增强植物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提高作物产量
利用植物自身的抗病抗虫物质替代部分化学农药,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从植物中提取抗病抗虫物质,开发天然生物农药,用于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
利用植物抗病抗虫物质,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保护
天然生物农药
基因工程改良作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新药源开发
从植物中寻找具有抗病抗虫作用的化合物,用于开发新的药物或药物中间体。
感谢观看
THANKS
研究和应用这些抗虫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植物抗虫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性能和产量。
除了上述几种抗虫物质外,植物还含有其他具有抗虫作用的化合物,如昆虫性信息素抑制剂、保幼激素类似物等。
植物抗病抗虫生理机制
植物激素与抗病抗虫性
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脱落酸等在植物抗病抗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免疫反应和防御机制,增强植物对病菌和害虫的抵抗力。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的抗虫、抗病作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植物育种第十三章

2 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
(1)引种:简易有效的育种方法
(2)选择育种法
(3)杂交育种法 (4)回交育种法 (5)远缘杂交 (6)诱变育种 (7)生物技术 (8)多系品种 从外地或外国引进若干优 良的品种,在本地区多点 试种至少2年,确认其产量、 品质与当前推广品种相当, 而抗病虫性优于当地品种 时,即可以在生产上直接 利用。
(2)抗虫性的田间鉴定
测试材料中,套种感虫品种 种植诱虫田,利用引诱作物或诱虫剂把
害虫引进材料田 用特殊的杀虫剂控制其他害虫或天敌, 而不杀害测试昆虫,以维持适当的害虫 群体。
2 室内鉴定
(1)抗病性的室内鉴定
温室鉴定时:必须进行人工接种。 离体鉴定 利用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法鉴定
3、生理生化指标
离体叶片持水能力、根冠淀 粉水解状况;
花粉败育率;
叶绿素稳定性;
气孔开度、ABA、叶水势、 耐高温承受力和冠层温度气 孔调节 K+、Ca+、无机盐 脯氨酸(渗透胁迫下积累的1 种 膜透性、叶片导性; 相容渗透剂,提高细胞内渗透 SOD 酶活性 气孔的开闭的调节因子有昼夜节 势、保护细胞蛋白质结构和 律、红蓝光、脱落酸(ABA)、 渗透调节 防止酶变性的作用) 乙酰胆碱、二氧化碳浓度、大气 湿度、温度等因素的调节 甘露醇、甜菜碱、糖
避病:感病的寄主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避开病原 菌的侵染而未发病的现象称为避病。 包括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 耐病:当某一寄主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其发病 程度与感病品种相当,产量、籽粒饱满度及其 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
(2) 抗虫性机制
不选择性:某些作物品种本身具有某些形态和生理等特 征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拒产 卵和拒栖息等特性。 抗生性:某些寄主作物体内含有毒素或抑制剂,或缺乏 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致使取食 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或发育和繁殖受到有害影 响的特性。 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能正常生长发育, 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再生或补偿能力, 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植物的抗病和抗虫机制

植物PAMPs的介绍
PAMPs特有 分子结构
植物感知激活免 疫反应
PAMPs的重 要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 关键组成部分
PAMPs的作 用
帮助植物抵御病 原微生物侵害
植物PRRs的功能
PRRs在植物 上的位置
植物生理过程的 重要组成
PRRs的作用 机制
启动植物的防御 机制
PRRs的感知 能力
识别并结合 PAMPs激活免
植物在抗病虫过程中 通过表皮防御和化学 物质防御来减少病虫 害的侵入。表皮上的 角质层和绒毛起到阻 挡作用,化学物质如 挥发性有机物和次生 代谢产物则帮助植物 抵抗病虫害。
植物表皮防御
角质层
减少病虫害侵入
绒毛
防止病虫害侵袭
植物化学物质防御
挥发性有机 物
抵抗病虫害
次生代谢产 物
帮助抵御病虫害
植物的免疫系统
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03 提高产量
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产量
植物抗病抗虫基因的保守性
01、
跨种转移
部分基因在不同植物种间具有保守性
通过跨种转移可以提高作物抗病抗虫能力
03、
抗性机制
深入研究保守基因的抗病抗虫机制
揭示作物抗性的分子机理
02、
遗传改良
利用保守基因实现较高的遗传改良效果
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植物激素在抗病 抗虫中的作用
植物利用植物激素如 SA和JA来增强对病 原微生物和昆虫的抵 抗力。SA能激发水 杨酸途径,增强抵抗 病原微生物能力;而 JA则通过茉莉酸途 径来提高植物对昆虫 的抗性。
SA
水杨酸途径
增强抗病能力
抵抗病原微 生物
提高病虫抵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抗病性许多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都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对寄主产生危害,这就叫病害(disease)。
植物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称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引起植物病害的寄生物称为病原物(causal organism,pathogenetic organism),若寄生物为菌类,称为病原菌(disease producing germ),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host)。
大多数微生物只袭击植物的一个特殊部位,同时产生特定的病症,如花叶病,坏死,起斑点,萎蔫,或者扩大的根。
100多种不同的致病微生物袭击西红柿类植物。
图11-16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类型(庞士全主编,植物逆境生理学基础,1990)既然病害是寄主和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就不是寄主的固有特性。
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袭时,病原物和寄主相对亲和力的大小,决定了植物不同的反应。
亲和性相对较小,使发病较轻时,寄主被认为是抗病的,反之则认为是感病的。
(一)植物的抗病性1.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类型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从完全不发病到严重发病,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过程(图11-16),因此同一植物既可以认为是抗病的,也可以认为是感病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感病(susceptible)寄主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生病害,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局部或全株死亡,影响产量和质量。
损失较大者为高度或严重感病。
(2)耐病(tolerant)寄主对病原物是敏感的,受侵染后有发病症状,但对产量及品质没有很大影响。
(3)抗病(resistant)病原物侵入寄主后被局限或不能继续扩展,寄主发病较轻,对产量、品质影响不大。
发病很轻者为高抗。
(4)免疫(immune)寄主排斥或破坏进入机体的病原物,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下不感染或不发生任何病症,这在植物中较少见。
2.抗病性反应的几种类型(1)避病(escape) 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不发病或发病较轻,这并非由于寄主自身具有抗病性,而是病原物的盛发期和寄主的感病期不一致,植物即可避免侵染。
如雨季葡萄炭疽病孢子大量产生时,早熟葡萄品种已经采收或接近采收,因此避开了危害;又如大麦在自花授粉前,花序始终在旗叶鞘里,由于雌蕊不暴露,结果避开了黑穗病。
(2)抗侵入指由于寄主具有的形态、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的某些特点,可以阻止或削弱某些病原物侵入的抗性类型。
如叶表皮的茸毛、剌、蜡质、角质层等,此外如气孔数目、结构及开闭规律、表面伤口的愈合能力、分泌可抑制病原物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化学物质等,均与抗侵入的机理有关。
(3)抗扩展寄主的某些组织结构或生理生化特征,使侵入寄主的病原物进一步的扩展被阻止或限制。
如厚壁、木栓及胶质组织可以限制扩展。
组织营养成分、pH、渗透势及细胞含有的特殊化学物质:抗菌素、植物碱、酚、单宁及侵染后产生的植保素等,均不利于病原物的继续扩展。
(4)过敏性反应又称保卫性坏死反应,是病原物侵染后,侵染点附近的寄主细胞和组织很快死亡,使病原物不能进一步扩展的现象。
(二)病害对作物生理生化的影响1.水分平衡失调植物受病菌感染后,首先表现出水分平衡失调,常以萎蔫或猝倒为特征。
造成水分失调的原因主要有:(1)根被病菌损坏,不能正常吸水。
(2)维管束被病菌或病菌引起的寄主代谢产物(胶质、粘液等)堵塞,水流阻力增大。
如感染黄矮病的蕃茄茎杆水流阻力比健康植株大200倍。
(3)病菌破坏了原生质结构,使其透性加大,蒸腾失水过多。
2.呼吸作用加强病株的呼吸速率往往比健康植株高10倍。
呼吸速率增强的原因,一方面是病原微生物进行着强烈的呼吸,另一方面是寄主自身的呼吸加快。
因为健康组织的酶与底物在细胞里是间隔开的,病害侵染后间隔被打破,酶与底物直接接触,呼吸提高。
由于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大部分呼吸能以热能形式释放,所以染病组织的温度升高。
3.光合作用抑制植物感病后,光合速率即开始下降,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叶绿体受到破坏,叶绿素合成减少。
随着感染的加重,光合更弱,甚至完全失去同化CO2的能力。
4.激素发生变化某些病害症状(如形成肿瘤、偏上生长、生长速度猛增等)都与植物激素的变化有关。
组织在染病时大量合成各种激素,其中以吲哚乙酸含量增加最突出,进而促进乙烯的大量生成如锈病能提高小麦植株吲哚乙酸含量。
有些病症是赤霉素代谢异常所致。
例如,水稻恶苗病是由于赤霉菌侵染后,产生大量赤霉素,使植株徒长,而小麦丛矮病则是由于病毒侵染使小麦植株赤霉素含量下降,植株矮化,因而喷施赤霉素即可得到改善。
5. 同化物运输受干扰感病后同化物比较多的运向病区,糖输入增加和病区组织呼吸提高是相一致的。
水稻、小麦的功能叶感病后,严重防碍光合产物输出,影响籽实饱满。
(三)植物抗病机理植物对病原菌侵染有多方面的抵抗能力。
例如,形态结构对病菌不适应,生理代谢对病原菌的限制以及抗病物质的产生等。
植物有类似动物的免疫反应。
如果先用无致病力的菌株或死的病菌接种植物体内,植物就会产生对病原菌有毒杀作用的物质。
这类物质的产生,可认为是植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植物抗病的途径很多,主要如下:1.形态结构屏障许多植物外部都有角质层保护,坚厚的角质层能阻止病菌侵入机体组织。
苹果和李的果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各种腐烂病真菌,主要依赖角质层的增厚。
三叶橡胶树白粉病菌不侵染老叶,就是因为老叶有坚厚的角质层结构作保护。
2.组织局部坏死有些病原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在死细胞里不能生存。
抗病品种与这类病原菌接触时,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的结果是在侵染部位形成枯斑(necrotic lesion),被侵染的细胞或组织坏死,使病原菌得不到合适环境而死亡,这样病害就被局限于某个范围而不能扩展。
因此组织坏死是一个保护性反应。
此外,人们发现在局部的HR处植物还产生一类信号分子,顺着韧皮部传递到整株并使植物对更多种的病原微生物产生颉颃作用,即所谓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这些SAR的信号分子可能包括水杨酸、茉莉酸类、乙烯、脱落酸等。
3.病菌抑制物植物体原本就含有一些物质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使病菌无法在寄主中生长。
酚类化合物与抗病有明显的关系,如儿茶酚对洋葱鳞茎炭疽病菌的抑制,绿原酸对马铃薯的疮痂病、晚疫病和黄萎病的抑制等。
亚麻根分泌的一种含氰化合物,可抑制微生物的呼吸。
生物碱、单宁都有一定的抗病作用。
4.植保素(phytoalexin)广义的植保素是指所有与抗病有关的化学物质;而狭义的植保素仅限于病原物或其它非生物因子剌激后寄主才产生的一类对病原物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植保素通常是低分子化合物,一般出现在侵染部位附近。
图11-17 植物对病原体产生的激发与抑制物的反应A.抗性寄主的抗病反应。
抗性寄主能识别病原体产生的激发子,识别反应后激活信号转导系统(如肌醇磷脂信号系统、钙信号系统、环核苷酸信号系统,详见第六章),引起Ca2+的释放和蛋白酶的磷酸化,诱导抗病基因活化,导致植保素、病原相关蛋白等抗病因子的生物合成,从而抗御病原体的侵染。
B.寄主的感病机理。
病原体产生的抑制物如寄主特异毒素(host-specific toxin,HST),能抑制质膜上ATP酶的活性,使质膜中信号转导系统丧失功能,不能对病原体的侵染及时作出反应,即抗病基因不活化,细胞不合成抗病因子;也可能病原体产生的抑制物直接抑制抗病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寄主感病。
PI.磷脂酰肌醇; PIP.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2.磷脂肌醇二磷酸; PA.磷脂酸; DAG.二酰甘油; lysoPA.可溶性磷脂酸; IP3.肌醇-1,4,5-三磷酸; cAMP.环腺苷酸最早发现的是从豌豆荚内果皮中分离出来的避杀酊,不久又从蚕豆中分离出非小灵,马铃薯中分离出逆杀酊,后来又从豆科、茄科及禾本科等多种植物中陆续分离出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
至今从被子植物的18个科中分离到的植保素就有100多种,在已明确其结构的48种里,大都是异类黄酮和萜类物质。
诱导植保素产生的因子为激发子(elicitors),激发子是指能够激发或诱导植物寄主产生防御反应的因子。
激发子通常由病原体产生,寡糖素、糖蛋白、蛋白质或多肽都可成为激发子。
激发子被细胞膜上的激发子受体(一种能与激发子特异结合的蛋白)接受,通过细胞的信号系统转导,诱导抗病基因活化,从而使细胞合成与积累植保素(图11-17)。
5.病原相关蛋白如前所述,病原相关蛋白(PRs)是植物被病原菌感染或一些特定化合物处理后新产生(或累积)的蛋白。
PRs的种类很多,如有的PRs具有β-1,3-葡聚糖酶或壳多糖酶等水解酶的活性,它们分别以葡聚糖和甲壳素(甲壳质、几丁质)为作用底物。
高等植物不含甲壳素,只含少量的葡聚糖,但它们是大多数真菌及部分细菌的主要成分。
这两种酶在健康植株中含量很低,在染病后的植株中含量却大大提高,通过对病原菌菌丝的直接裂解作用而抑制其进一步侵染。
PRs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图11-17),PRs的发现使人们对植物的抗病性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植物还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如加强氧化酶活性。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如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它们可以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从而抵抗病害的扩展。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产物如木质素、香豆素、类黄酮等也常常具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因此该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的活性强弱可作为抗病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总之,要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可从多方面入手。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状况也是提高抗病能力的重要措施。
信号传导途径和调整植物防卫反应的示意图。
二、抗虫性(一)虫害与抗虫性的概念世界上以作物为食的害虫达几万种之多,其中万余种可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的达千余种。
中国记载的水稻、棉花害虫就有300余种,苹果害虫160种以上。
因害虫种类多、繁殖快、食量大,所以无论产量或质量均遭受到巨大的损失,虫害严重时其危害甚至超过病害及草害。
植食性昆虫和寄主植物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昆虫的选择寄主和植物对昆虫的抗性。
在植物—昆虫的相互作用中,植物用不同机制来避免、阻碍或限制昆虫的侵害,或者通过快速再生来忍耐虫害。
植物具有的这些能力,被称为植物的抗虫性(pest resistance)。
由于昆虫可以将病毒传入植物细胞而被认为是带菌者。
1.植物对虫害的反应类型根据田间观察害虫在植物上生存、发育和繁殖的相对情况,寄主植物对虫害的反应类型可分为如下情况:(1)免疫指植物或某一作物的品种在任何条件下,具有不被某一特定害虫取食或危害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