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导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是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请参考!《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1.《马说》文言文翻译2.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3.马说文言文翻译4.《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八年级语文《马说》文言文翻译7.韩愈马说的文言文翻译8.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上文是关于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译文】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 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 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 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 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 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 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 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 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崔山君 说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 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 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 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 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译文】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 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 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像牛,有的身体像蛇,有的嘴巴像鸟,还有的面貌如同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 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 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 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 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第23课《马说》 (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 (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文赏析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分析文段三
课文赏析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课文赏析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 置,应为“千里之马 者”)
不是无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无限惋惜 无限愤懑 无限嘲讽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伯乐不常有——不以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称也(痛惜)
马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说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 能千里也(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嘲讽)
以托 马物 喻寓 人意
主题小结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并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 沉重的惋惜和辛辣的嘲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应为 “祗于奴隶人之手 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也”前面省略宾语 “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 “食马者”)
课文赏析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文体。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1.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2. 祇(zhǐ):只是。

3. 辱:受屈辱。

4. 奴隶人:奴仆。

这里指马夫。

5. 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6. 槽枥(lì):马槽。

7.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8. 一食(shí):吃一顿。

9. 或:有时。

10. 尽粟一石(dàn):吃完一石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1. 食(sì)马者:喂马的人。

食,同“饲”,喂养。

12. 其能千里而食也:能(日行)千里而(按照千里马的食量)喂养它。

13.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14. 且:犹,尚且。

15. 等:等同,一样。

16. 安:怎么,哪里。

17. 策之:用马鞭驱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8. 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9.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才能。

2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1. 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2. 其真无马邪(yé):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是? (2)千里马不遇伯乐会是怎样的命运?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流露了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什么样的情感?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
(4)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不仅仅是在写马,仔细品读课文,千里马、伯 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这是 一种什么写法?
千里马 食马者 伯乐
人才 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
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 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含英咀华,体会情感
文章每段最后都用一个“也”字收住,结合各段 内容,品品“也”字所流露的情感。
•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 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 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 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 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 惜的感情。
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心中的无限痛 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作者对食马者 (也就是暗指统治者)的愤怒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其愤怒心情和深刻 的讽刺 是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 示停顿的语气
拓展迁移,链接生活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 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 人才观。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标题“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点明写作议论 的对象和文体。
读音停顿
世/有伯乐(bó 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 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④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
课堂检测
⑤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食__不__饱__,__力__不__足__,__才__美__不__外__见___。 ⑥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在:_策__之__不_ _以_其__道__,__食__之__不__能__尽__其__材__,_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 _意__。
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反面展开议论)
二、千里马遭遇埋没——食马者不知 谴责
(反面论述)
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照应开头)
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 重用,你将怎么做?
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同 时要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 能。也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 会发光。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 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 同死在马槽边,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马说》是中国古代一篇名言佳句的选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马的诸多说法和评价,此文献载于《孟子·公孙丑上》。

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

下面,我们将为读者带来《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译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原文马之初生,乍能乳也;马之初死,乍能行也。

以其初生之不及乳也,以其初死之未得行也,皆以其母之力也。

夫物或生死安能树之!故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马跃于檐上,死于地而无音则之。

三军可使有其志,而不能使其死也。

是故将之所为上,民之所为下也。

夫以一梁为柱,以千斤为石,民不重也;以一人为师,以千人为众,民不众也。

故不以力胜物,故能处上;不以多胜少,故能有功;是以圣人贵不贵,大不大,众不众,神不神,而民重之至于天,此之谓以明治人,以晦易之。

注释译文马出生后刚刚能吸奶;马刚刚死亡时也刚刚能行动,都依靠母亲的力量。

因此,物品的生死之恩皆由其类群性决定,而人们的地位区分则建立于人群中。

马跃上檐,跌落在地上,但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就像三军之中,将领可以让士兵跟从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让他们在战斗中随意献身。

因此,将领的地位高于平民,平民的地位低于将领。

举个例子:如果以一根木梁为柱子,如果用千斤(重量单位)的石头来作为支撑,人就不觉得那个柱子特别重;同理,如果用一个人作为老师,为千人讲授知识,人也不觉得那个老师特别累。

因此,我们不能仅靠力量去战胜万物,而是应该用以明理来领导人们,以晦暗来加深隔阂。

结论《马说》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文学箴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意味。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获取启示。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师说少年中国说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师说少年中国说

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

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