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

有机结合

浅谈如何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气氛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要彻底转变固有的评价观念。为此,我校政治教研组提出“三个有利于”、“六个注重”的评价原则,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注意循序渐进,分“三步走”。

“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2)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潜能的开发;(3)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个注重”:(1)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使他们更多的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2)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非智力因素等方面;(4)注重实践性,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要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中去获得真知,领悟道理;(5)注重全程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6)注重开放性,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老师向学生、家长、社会延伸。

“三步走”:第一步,是让学生自评,通过表格中的兴趣、爱好、优点、不足和近期目标等内容,它包括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商和智商状况等;第二步,是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是对照自评表互相评价,看看表中的各项目标的达标程度如何,是否有进步,家长评议是通过家长与学生的联系单来实现,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如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第三步,是综合评价,在学期结束时,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的结果,连同教师、学生、家长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听、问、访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以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话语为学生做诊断性的小结。

三、改进课堂结构,探索“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围绕“协同、讨论、创意、探究等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这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它能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下面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教学方式,望大家提出建议:

1、现场演练式。美国教育家巴特勒认为“教育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感受,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才会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2、社区服务式。针对目前孩子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对待他人冷漠、自私、缺少爱心的现象,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让孩子深入体验生活。

3、实地调查式。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去调查,去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4、网络答疑式。学生也有心事,也有烦恼。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呢?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可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再加上学生正处于一种性格发展不稳定时期,教师不做好疏导工作,必然使学生走向极端。由于网络的虚无、隐蔽性,学生可以大胆的吐露心声,在交心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疏导了学生的不良情绪。

四、把握教育规律,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是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五、完善教学结构,构建生活化、活动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1、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教学案例选得是否妥当,是学生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的关键,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常识性、乡土性和生活性的新颖案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智能因素,进行综合运动,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青春期逆反心理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会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曾经有过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2、教学过程活动化,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活动的实践性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的形式,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锻炼和操作,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已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让学生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等。这样,能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面只是我的粗浅薄论,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