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领导者 甲午战争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每个国家都有着隶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其中关于历史年份记录的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中国年份记录究竟采取的什么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是否可以推论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又是如何推论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推论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与历史上的记录是否相符?中国古代的年份记录方法被称为纪年法,纪年法又分为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甲午战争就是采取的干支纪年方式,那么什么是干支纪年,通过这个方法推论出甲午战争具体是哪一年发生的?干支具体是指天干和地支,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共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将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这种纪年的方法被称为是干支纪年法。
比如甲子对应的就是1,乙丑对应的就是2……癸亥对应的就是60。
应用干支纪年法,通过逻辑计算和反推计算,可以算出甲午年对应的公历年份可能是1834、1894年、1954年等相距60年左右年份,再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便可以明确确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间是公元1894年。
甲午战争时间的确认既可以通过干支纪年法查阅,也可以通过历史资料查阅,从而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2高一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新人教必修一)
殖民地化的进程。
“扶清灭洋”口号
积极性: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 矛盾。 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 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 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新允的设阶厂段。资动本力输,出阻,碍中进国一民步族掠资夺本中主国义的的原发料展和。劳
免内地税
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
4 甲午战争的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 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 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 济上便利列强对华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政治上刺激了帝国主义的侵 略野心,掀起瓜分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中国人民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近代化速度加快。 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 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经济上,办工厂振兴实业运 动的高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上,从学习技术到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默 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各打 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 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 涉政策。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甲午
•
•
•
•
失败原因
• •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 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 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 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 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 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 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 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 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 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 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失败原因
•
•
2、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 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 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 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 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 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 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 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 “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 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 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 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 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 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 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 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甲午战争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外交方面 (四)军事方面
(五)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随后爆发的义和团反的爱国运动就与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有着很大关系。
(二)经济方面: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 的大量输入,使得小农经济遭到很大打击, 甲午战争后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战争的发展
2、标志性战役 平壤战役(1894) 黄海战役(1894) 辽东战役(1894) 威海战役(1895)。
日本士兵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官兵
战争的结果
3、战争的结局 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 向 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 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发展
3、甲午战争的结局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介
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 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 战争。1894,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 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它以1894年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 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 面爆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三)外交方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战后 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 凌50多年。
(四) 军事方面: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 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五) 文化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后,留日热潮 出现;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1894.7-9)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海路 黄海战役 陆路 辽东战役
第二阶段 (1894.10— 1895.4)
辽东地区 海路 威海卫战役
山东半岛
合 作 讨 论
有 公 足 壮 海 军 威
此 日 漫 挥 天 下 泪
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 样的民族精神?
3、战争的结果和危害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 《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你们的地盘, 我做主
画面中是一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
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
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
得像个木乃伊。
思考:
1840年至1900年,列强对中国发动
了哪些侵略战争?并且强迫清政府
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试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战争和条约给
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马关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条 约相比,其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 于
世界
亚 洲
中 国
满 朝 蒙 鲜
台 日本 湾
日本“征朝侵华”的“大陆政策”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陆路
中日两国正式 宣战 平壤失守,战 左宝贵 火烧至华北 丧失黄海制海 邓世昌 权 林永升 占旅顺、大连,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 丁汝昌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割辽东半岛、 台湾和澎湖列岛 给日本。 赔银二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 国开设工厂。
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背景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 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 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 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 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 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 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 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 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 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 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返回
风云变幻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国王向清廷求援,日方 出动大批军舰围堵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当场被击沉, 死伤千余人,就此揭开了甲午之战的序幕。 日本海军和 大清的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激战五小时,丁 汝昌在旗舰“定远”号上负伤指挥,力拼强敌,直到夜 幕低垂才返回旅顺港。 其实这一仗,双方都有伤之与损 失,日本最多只是策略占上风而已,但李鸿章为了保存 实力,尽管丁兆昌愿以“战死以保旅顺”,也未获准, 再度出击。 在平壤的陆军也打得不错,像高州总兵左宝 贵就在北门力挫了敌军,马玉昆、卫汝贵也稳得住阵脚, 平壤保卫战幷非无望,可惜总指挥叶志超却授命撤退, 这个仗就打不下去了。 十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入侵东北, 十一月,“东亚第一要塞”--旅顺陷入敌手,“北洋”走 避山东,第二年,1895年2月,日舰攻占刘公岛封锁威海 卫,山东巡抚李秉衡逃亡,十一日,丁汝昌自杀成仁, 北洋至此全军覆灭。 返回
2023年高二历史《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知识点概述
2023年高二历史《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知识点概述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甲午年(光绪二十年)的中国近代史上,带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一次重大冲突。
下面将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
一、中国的内外困境甲午战争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内部,清朝统治日益腐败,政治腐败、社会不公以及经济滞后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
外部方面,列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与日俱增,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这些问题无疑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力,并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二、东亚的权力平衡甲午战争发生时,东亚地区的权力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帝国主义列强沉渣泛起,纷纷瞄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进行现代化改革,实力迅速增强。
此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倒转,这促使了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三、朝鲜半岛的争夺朝鲜半岛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
然而,中国近代的困境和内外压力使得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大幅削弱。
相反,日本积极扩张自身势力,试图将朝鲜纳入其势力范围。
这种情况加剧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四、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对朝鲜问题的争夺而产生的。
1894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甲申条约》,并在朝鲜发生政变时派兵占领了朝鲜。
中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派遣自己的军队入侵朝鲜,试图重新夺回其在朝鲜的影响力。
然而,中国军队的软弱和腐败使其陷入困境,最终被日本彻底击败。
五、战争结果及影响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
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并赔偿巨额赔款。
此次战争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动荡,加重了对清朝的不满,也彻底揭示了中国的落后与不足。
同时,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日本成为了东亚地区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战争发生的时期是清朝末年,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外敌的一次战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
一、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首先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危机。
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改革自强,而是出于保守思想,继续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
然而,西方列强并非出于友好手段来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是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不断向中国施压、限制,并进行不断的领土侵略。
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法、德、俄等国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推出门户开放、对中国南北海域进行控制。
同时,各国侵入中国内地,积极进行割据行动,侵略中国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存在。
随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贪污腐败、内部奢侈和腐化现象在清朝政府内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家的矛盾和紧张。
此外,受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商业制度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逐渐减少,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国内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时候,外来压力和内部压力同时在不断发酵,而清政府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和挽救形势,这也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
据统计,19世纪末,日本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时尚、文化、科技等方面也具有先进性。
而作为中国崛起最大的阻碍之一,日本正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抢占中国内地的市场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
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的民族战争,而是贯穿了中日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的结果。
因此,在双方的博弈中,道义问题、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总之,甲午战争的背景非常复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危
害
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完整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人民负担 清政府举债赔款 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 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 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熟记下面的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1 13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 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落后 就要 挨打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推 进军事现代化。 14
1 7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 (根本原因)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主要原因)
3、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且装备落后; 4、清军不少官兵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二、外因
1、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 8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
2、列强:默许或纵容政策;……
1
19
本
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部分爱国官兵奋勇杀敌,直 至以身殉国!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纷纷组织团练协助 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 老幼,死战不降”! 日军进攻旅顺时,让农村教师阎世开带路。 阎世开怒斥敌人:“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 奴屈膝人!” 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 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 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
中日甲午战争
A、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C、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民族的耻辱.请每一个 中国人挺直自己的脊梁!!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 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 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 的海军经费。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 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 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 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 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 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 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 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 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 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 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由于战前两年清财政困难,停止进口枪炮舰船,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严重不足。还有弹药 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论甲午中日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势,强烈要求对 外侵略扩张,制定了“大陆政策” 2、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 荡,政局不稳,为转嫁经济危机积极对外 扩张 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4、清政府的腐朽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气焰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关于方伯谦的争论
黄海海战结束以后,9月24日,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
关于对方伯谦的评价,史界至今仍有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伯谦家乡福建省出现了为方伯谦翻案的热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的学者却表现出谨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学者认为以现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清戦争),是清朝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
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过程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中国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黄海海战(1894年)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平壤之战
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20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2000余人。日军至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日军攻克平壤,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并且造成了驻朝鲜清军全面溃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拓展)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
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5月,日军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
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
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
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中国赔偿白银五十万。
《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
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策动政变,推翻了保守派政权。
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袁世凯率兵二千声讨乱党。
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
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
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对两国乃至东亚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1876年日本的势力渗透至朝鲜,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它的宗主权。
朝鲜内部的亲日派与亲华派也互相倾轧,发生了军事政变——午兵变,清政府派兵平定。
后来日本又策动朝鲜的亲日派发动甲申政变。
朝鲜被置于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从而为日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入朝戡乱,日本也出兵朝鲜1万余人。
但事后日本拒不退兵,并闯入朝鲜王宫,劫持国王,组织傀儡政权,挑起了战端。
面对日本的进逼之势,李鸿章一再退让,企图通过求和以解决事端,并保存自己的实力。
过程:1894年7月25日凌晨,清政府护送入朝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舰在返航途中,驶经丰岛时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
日本正式挑起了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因为该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后,李鸿章不但不积极准备抵抗日军,而且一味请求列国调停,但清廷内部的主战主张占了上风。
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对日宣战上谕,命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
这一天,日本也正式对中国宣战。
9月15日,日军兵分几路向平壤发起猛攻。
中国军队奋勇还击,但平壤仍然陷落。
平壤战败的第二天,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了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
其中,致远号中弹累累,受伤甚重;致远号不幸为鱼雷击中沉没。
北洋舰队只剩四艘舰船,退回旅顺港。
10月下旬,日军大举向中国进犯。
金州、大连先后失陷,日军主力猛攻旅顺。
中国六军守将徐邦道率军奋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占领旅顺港,连续四天进行大屠杀。
旅顺失陷后,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将北洋舰队围困住。
在突围无望而陆援不继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
残余战舰被日军缴获。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影响: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海战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1、黄海海战 2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但是由于各种矛盾的限制,日本便 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并且制定了 “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的经过
黄 海 海 战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 大东沟海域,突遭日本舰队袭击。 海军提督丁汝昌指挥舰队,迎击敌 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 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舰 身严重倾斜。邓世昌毅然下令,直 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日舰在逃离过程中施放鱼雷,击 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 牲。 黄海海战激战5小时,北洋舰队损失 5艘战舰,日本舰队也受到沉重的打 击。北洋水师虽主力尚存,北洋大 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避战保船”。日军从海路两路围 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
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 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 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 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 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大陆政策”: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而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 霸世界。 可见“征服中国”是其“大陆政策”的核 心,也是其政策能否实现的关键一步。
1894年1月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 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机会。 清政府当权派一味的妥协 退让。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帝国主义
默 (有利条件) 许 纵 容
大陆政策
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
甲午战争
导 火 线
腐败落后 无心备战
清政府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可乘之机)
朝 鲜(东学党起义)
13
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
对外侵略扩张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2)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 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大陆政策积极扩张蓄谋已久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导火线线朝鲜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帝国主义默许纵容容有利条件清政府腐败落后无心备战可乘之机课堂小结
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
深圳市松泉中学:叶红梅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源自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导火线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日 本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清政府:腐败落后 (2)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3)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支持和纵容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 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 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 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7月,日 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 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 兵船,清政府被迫宣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甲午战争的领导者甲午战争的背景
导语: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
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称作“第一次中日战争”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的甲午战争领导者也即指挥官主要有李鸿章、丁汝昌等人。
李鸿章剧照
以1894年爆发的丰岛海战为起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丁汝昌在抗战期间勇猛作战,带领士兵顽强地抵御日军的入侵。
虽然在黄海海战上,丁汝昌下传命令,采取“夹缝鱼贯阵”的阵形迎敌,试图给敌人狠狠的一击。
但是,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北洋舰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预想的阵形。
这些直接导致了清军的舰队在交战中一直处于群龙无首而又被动的局面之中。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五艘战舰,而日军却没有损失一艘战舰。
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此次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给日本,并且赔偿白银2亿两。
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李鸿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负。
但是,由他经手签订的条约大都是对中国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成了最大的讽刺。
甲午战争的背景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