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年级历史甲午战争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开设银行. 强迫贷款---俄、法 投资铁路、开采矿山----法国 开矿设厂----日本
大家看时局图
2、划分“势 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 中国简表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强租“新界” 、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3、“门户开放”政策。
时间:1899年。
意义: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 志;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 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 形成了。
《马关条约》的影响
1 、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危机,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再一次加深。 2、《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 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 大大加深。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
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 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原因: 1、日本:日本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 2、国际: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
黄海海战内容
时间:1894年9月
黄 海 海 战
作战双方:清政府---日本 主要人物:邓世昌 结果:失败,鉴定《马关条约》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战役中, 提督丁汝昌宁 死不降,最后, 自杀殉国。
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 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 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 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 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 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 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 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下一页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是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894 年7 月25 日至1895 年4 月17 日。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开赴朝鲜,日本则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
7 月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随后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及清军装备落后,导致清军连战连败。
最终,清朝战败,于1895 年4 月17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甲午战争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外交方面 (四)军事方面
(五)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随后爆发的义和团反的爱国运动就与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有着很大关系。
(二)经济方面: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 的大量输入,使得小农经济遭到很大打击, 甲午战争后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战争的发展
2、标志性战役 平壤战役(1894) 黄海战役(1894) 辽东战役(1894) 威海战役(1895)。
日本士兵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官兵
战争的结果
3、战争的结局 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 向 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 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发展
3、甲午战争的结局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介
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 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 战争。1894,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 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它以1894年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 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 面爆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三)外交方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战后 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 凌50多年。
(四) 军事方面: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 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五) 文化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后,留日热潮 出现;
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战争的过程包括双方海军以及陆军的数次交战。
海上交战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陆军交战中,清军从朝鲜,辽宁和山东节节败退,导致京城危急,最后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与日军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
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
但就个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
从双方的训练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争之初,日骗满清政府出兵朝鲜平乱。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
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简介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装甲情况 参战 国别 军舰 数量 排水量 装 甲 非 装 甲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21厘 总数 米以 上 管数 20厘 米以 下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鱼雷 艇数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甲午战争主要内容100字
甲午战争主要内容100字
甲午战争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为序幕,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日本军队在陆战和海战中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包括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
最终战争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历史课件】甲午战争
练习题:
1、首先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 家是()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俄国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A、1883年 B、1884年 C、1894年 D、1895年 3、同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全权大臣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奕忻 4、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5、下列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是()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6、下列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列举在甲午战争中的四个著名战役和民族英雄: 列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侵略的四种方式: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战争发生的时期是清朝末年,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外敌的一次战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
一、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首先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19世纪末,中国内忧外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危机。
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改革自强,而是出于保守思想,继续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
然而,西方列强并非出于友好手段来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是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驱动力,不断向中国施压、限制,并进行不断的领土侵略。
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法、德、俄等国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推出门户开放、对中国南北海域进行控制。
同时,各国侵入中国内地,积极进行割据行动,侵略中国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清朝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存在。
随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贪污腐败、内部奢侈和腐化现象在清朝政府内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家的矛盾和紧张。
此外,受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商业制度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逐渐减少,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国内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时候,外来压力和内部压力同时在不断发酵,而清政府迟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和挽救形势,这也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甲午战争的背景,还有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
据统计,19世纪末,日本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时尚、文化、科技等方面也具有先进性。
而作为中国崛起最大的阻碍之一,日本正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抢占中国内地的市场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
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的民族战争,而是贯穿了中日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的结果。
因此,在双方的博弈中,道义问题、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总之,甲午战争的背景非常复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甲午战争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 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 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 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 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 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 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 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 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 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 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 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 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条约内容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 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 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 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 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 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 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 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 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 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 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 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 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 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 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 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 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中日之间,是一场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纪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即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这场政治运动之初就已确立了对外扩张的政策,中国是他们主要的侵略目标。
1874年,日军侵犯了中国的台湾,设立“都督府”,向软弱的清政府勒索了军费白银50万两才撤兵。
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并中国的藩属琉球,改称为“冲绳县”。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中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部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甲午战争是日本实现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而与此同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国防力量貌似强大,其实薄弱。
进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有了一些成效,但中国没有从根本上强大起来。
1894年7月25日,驻在汉城的日军向牙山进犯,同日,日舰突袭丰岛附近的中国军舰,不宣而战。
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宣战”谕旨。
同日,日本明治天皇也下了“宣战”诏书,战争正式开始。
两国军队在中国的藩属国朝鲜打了平壤战役,清军失败,于1894年9月26日全部撤离朝鲜。
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几乎与平壤失陷同时,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大战、中日甲午海战或大东沟决战。
此役中清军损失军舰五艘,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五艘舰队受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为保存实力,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自此清军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
此后,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
10月24日,日军进犯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
清军的防线很快崩溃。
同日,日军开始攻击旅顺港口,于11月21日攻陷了这座“东亚第一要塞”。
随即,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估计达两万余人。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
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
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
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
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
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
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
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清军开赴前线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
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甲午战争的介绍资料
甲午战争的介绍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1]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战争
金樽美酒千人血, 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 歌声高处怨声高。
朝鲜东学起义
崔济愚 朝鲜李朝末期哲学家,朝鲜 天道教第一任教主,东学创 始人。号水云。朝鲜庆尚 南道庆州人
/
全琫准
东学党起义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 午一役始也。 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梁启超 甲午大败, 成中国之巨祸”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 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 醒也因此而开始。 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 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 ----《近代中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 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 (清光绪二十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 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日中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 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 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 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 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 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屈辱。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的签订给中国贸易等多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那么甲午战争的影响如何,甲午战争的影响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以中国战败,日本取胜为结局。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因于甲午战争的影响。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看甲午战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甲午战争的结局标志着中国清政府改革的彻底失败,洋洋洒洒投入大量经费所开始洋务运动无疾而终,所建造的北洋战舰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其二、中国的经济、贸易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国际化地位大大下降。
其三、中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全国各地均出现自发抗日的行动,如义和团运动。
其次,从日本方面来看甲午战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日本内部的矛盾得到了转移,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巨额经费有了着落,日本从此走上了更为富强的道路。
其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尝到了甜头,而后更大范围的开展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甲午战争有关人物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涉及到有关人物,作为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刻苦铭心的甲午战争,同样也涉及到不少有关人物。
那么甲午战争的有关人物都有哪些,甲午战争有关人物的国籍、作为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有关人物对这场战争的影响力又是怎样的?甲午战争,作为一场战役来说显然是属于大型战役的,其中涉及的有关人物也是众多的,以国籍作为划分依据,分别从中方、日方两个层面来看看甲午战争有关人物。
首先,从中国层面来看,涉及到甲午战争有关人物其实很多,但如果细数其中的重要人物,那就不得不提李鸿章了,作为决策者和最高领导人的李鸿章则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人物。
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归责到李鸿章身上的,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以及甲午战争的指挥者,李鸿章没有对局势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分的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列强们的调停,在对战日本时采取了极为保守的战略,以致于甲午战争严重失败,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 时间 经过 结果
2、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 说一说《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
背景: 日本为了推行扩张政策 时间: 经过: 结果:
1894年7月 黄海海战
邓世昌
图片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你知道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邓世昌
林永升
伊藤博文
李鸿章
致 远舰
定远舰
镇 远 舰
靖 远 舰
吉野舰
松岛舰
返回
桥立舰
的发展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邓世昌 2、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_______。
3、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的 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一八九四甲午战,赔款割地丧主权。
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 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根本原因
日本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
管带林永升 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 1894.7.25 丰岛 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宣告了洋务运动运动破产.
1895.2.2 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 家 俄 国 德 国 法 国 英 国 日 本 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东北 山东
广东、广西、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影响: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 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
面对民族危机,清王朝开始 进行军事改革
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 图存的斗争
日本 1、1894年7月,_____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 课堂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历史上称为_____
中方
李鸿章
马关春帆楼
代表:
日方
伊藤博文
内容:
项 目 割地 赔款 内 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白银2亿两
通商
其他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 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民族危机。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 湖列岛给日本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 赔二亿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财政不堪重负,不 得不大举外债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开四口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允设厂 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