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论高启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
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看其标新立异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
人 文 论 坛171INTELLIGENCE中国的“仁爱”推崇的是“人性本善论”,“仁爱”是自我修炼的方式和对自己的要求。
西方“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基督教,基督教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性本恶”。
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是其“人性论”的依据,“博爱”只是人们赎罪的工具。
中国文化是推崇“性善论”的,认为善是人的本性。
因此,每个人都有能力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状态。
而要成为一个“仁者”,就需要“爱人”。
所以,总体来讲西方的是一种消极的人性观构成的文化,而中国是一种积极的人性观所构成的文化。
3、中西方“爱”的层次和范围不一样。
西方的“博爱”思想认为“爱”是能够超越身份地位和国界的,全世界的人都应该通过博爱使自己进入天堂。
中国的“仁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差序格局的爱,是逐渐推进的由近及远的带有鲜明层次的“爱”。
西方的“博爱”突破了血缘氏族关系的束缚,而中国的“仁爱”则恰恰是建立在这种氏族血缘基础之上的。
古希腊文化城邦制的“友爱”观念使得西方的“爱”突破了氏族血缘关系的范围,在城邦范围内扩大。
随着城邦制的打破,这种血缘氏族的范围被逐渐打破。
而中国的“仁爱”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突破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文化是一种血缘家族式的文化,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中国的“仁爱”其实是一种带有差序格局的“仁爱”。
这种“仁爱”是分先后次序的,是由近及远、由内而外逐渐推进的一种爱。
这种爱也可以推到很远,但是越到外围的层次爱的力量就越微弱。
4、中西方实现“爱”的思想的路径不同。
西方的“博爱”思想的实现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主动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而中国“仁爱”的实现,首先要求人的自我修炼,一个人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达到“仁者”的标准,才能更好的去爱人。
同时,在帮助别人时也是遵循差序格局的这个层次,越是关系亲密的人越要尽力的帮,慢慢延展。
有学者称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的社会,中国文化中家族式文化的影响还很大,人们关系化的思维一直存在着。
为美而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殉美》的前景化分析
二、 《 殉 美》 的 前景 化分 析
体。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该 诗如何将哲 理
收稿 日期 : 2 0 1 4—0 2— 2 5
根据《 殉美》 一诗的文体特点 , 本文将从语音 ,
作 者 简介 : 韩哲 , 女, 广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天 河 学 院 助 教 , 翻 译硕 士 , 研 究方 向 : 英 语 教 学与 翻 译 。
哲理 。任 何 文 本 的解 读 都 根 植 于 语 言 形 式 的探 讨, 尤 其是 诗 歌 这 样 有 着 鲜 明语 言 形 式 特 征 的 文
对语 言 常 规 的 超 常 规 使 用 ( o v e r— r e g u l a r i —
t y ) 。 [ ] ‘ ’ 其 中偏 离可 以体 现在 语音 , 语相 , 词汇 , 语 法 和语 义 层 面 上 。超 常规 主 要 体 现 在 语 音 , 词
诗 歌 的美 学 功 能 占据 主 导 地 位 , 而 任何 给 定 成 分 要 获得 美学 效 果 就 必 须 与其 他 成 分 相 区 分 , 这 就 是所 谓 “ 突出” ( F o r e g r o u n d i n g ) , 这 种 突 出 以标 准
自公 元 前七世 纪 古希 腊 “ 萨福 以来 最伟 大 的女 诗 人” 。 1 ] ( 这位 “ 阿 默斯 特修 女 ” 身 世 传奇 , 深 居 简 出, 终 身未嫁 , 生前不过十余诗被佚名发表 , 死 后 却 于遗 物 中 留下近一 千 八百 首 诗作 传 世 。这 些 诗 作 在 主题 和传 统 上都 进 行 了大 胆 的革 新 , 却 仿 如
面揭 示了迪金 森如 何将深刻的哲理 以简练 的措 辞 , 生动的形 象, 清新的节奏表现在诗 中, 并独具 美感 。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美学及深层意蕴探究
命 从 麻 木 的 沉 沦 中 唤 醒 。 在 《因 为 我 不 能 停 下 等 待 死神》 中, 狄金 森表 达 了 自己对 于 死神 的看 法 , 死 神
变 成 了一 位 亲 切 的 车 夫 , 死 神 的 和 蔼 和 礼 貌 打 动 了 “ 我” , 他 停住 车 等“ 我” 上 去 , 车 里 还 坐着 “ 永 生 ” [ 。 诗 人对 待死亡 的态 度冷 静 而 平 和 , 认 为 死 亡 只 是 肉 体 的毁 灭 。狄 金 森 所 刻 画 的 死 者 形 象 并 不 恐 怖 , 没
学 形 式 记 载 自己 对 死 亡 的 认识 , 并 以 死 亡 为 主 题 阐
述 自 己对 死 亡 认 识 和 理 解 。
有 抑郁 、 腐臭 的死 亡气 息 , 在 狄 金 森笔 下 , 死 者 是 在
“ 安睡 ” 且“ 面 容胜柔 嫩花枝 ” 。诗 人 采 取 这 种 创 作 倾 向 , 是 由 于 诗 人 对 于 死 亡 的 本 质 有 着 深 刻 的 理 解 。。
曾有过 这样 的t kk s : “ 只要 人在 , 人 就 处 在 死 的 困 境 中 。 ” 死 亡 的 必 然 性 思 想 伴 随 人 的 终 生 。对 于 具 有 自我 意 识 、 自 我 修 养 的 人 而 言 ,死 亡 的 想 象 是 一 种 潜 意识 , 因此 , 古 今 中 外 无 数 文 人 骚 客 都 曾 以 各 种 文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4 ) 0 8 - 0 0 4 2 - 0 3
1 9 世 纪 美 国 著 名 女 诗 人 艾 米 莉 ・狄 金 森 以 全 新 的 创 作 笔 法 以 及 独 特 的视 角 , 用诗 歌 的形式 , 大 胆
浅析高启乐府诗特色及影响
浅析高启乐府诗特色及影响摘要:高启的乐府诗,题材广泛、艺术特色鲜明。
个人精神世界、女性情感体验、百姓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无不入诗。
在创作中高启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语言整体上呈现出典雅平正的特点。
在创作理念上,高启提倡应格、意、趣并重而呈现出不同于杨维祯、刘基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对明代复古创作的纵向梳理中,窥见出高启乐府诗对于后世乐府创作的榜样意义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启;乐府诗;特色;影响高启的乐府诗题材广泛,思妇闺怨、战争徭役、言志抒怀、闲情奇趣无不涉猎。
但统观其全部乐府创作,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描写、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以及百姓平凡生活的描写成为其创作主题中突出的三个部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其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书写。
有对于人世沧桑、繁华易逝的感叹,有不慕富贵、恬淡自处的态度,也有怀才不遇、知己难求的无奈。
相比于历代文人都有同感的知己难求、怀才不遇,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启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退而自守的处世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
高启生活在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的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使高启产生了,福祸难料,人世沧桑的感叹。
从而坚定了他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
据《青邱诗集注·高启年谱》记载:“至正二十三年(夏主明玉珍天统元年,吴王张士诚元年,1363年)七月汉主(陈)友谅围洪都,明祖帅诸将讨之,大战于潘阳湖,友谅败死,子理立。
”同是至正二十三年,有人称王而立,有人战败而亡。
因为汉主陈友谅的死,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割据势力的重新排序,更有一朝臣子荣辱沉浮的命运转折。
虽然高启长期隐居于青丘,但从至正十二年(1352)高启十七岁起,到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1368)高启三十三岁止,一直发生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省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活在江苏苏州的高启造成影响,同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高启的诗歌创作之中。
如《行路难三首·其一》“君不见盘中鲤,暂失风涛登俎几。
从《绿衣》看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从《绿衣》看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邶风《绿衣》讲述的是一位男子对亡妻的思念,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哀悼诗的起源。
这其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中对悲剧的审美特征。
全诗如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衣》一诗,不是对整个故事的阐述,而是将哀伤的悲剧的意味的吟咏。
通篇没有情节,也没有时间地点的讲述,然而作为一首亡悼诗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整篇都充斥着悲伤的意味。
这种不侧重故事的描写,而侧重于对悲剧意味的揣摩,正是中国固有的对悲剧的情感表达。
对《绿衣》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悲剧的态度和表达。
一、整体的优美意蕴优美,也叫“阴柔之美”、“秀美”、“纤丽美”、“婉约美”等,是与壮美或崇高对称的,在形式上是和谐、轻盈、优雅的,在情感上是没有冲突和矛盾的。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已经将优美的含义已经情感上的变化给予我们理论性的指导,我们从《绿衣》中可以看出,整篇诗歌,是没有情感上的冲突与激昂的碰撞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然的,渐进的,和谐的情感递增,借以表达悲剧发生时的审美情怀。
二、“隐”和“秀”的表达方式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和秀也是中国古典审美观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一)“隐”——隐在对于事件的隐诗中一开始,并无提及人已亡故,只是从一件绿色的衣衫开始,表达着一种隐约的思念之情,直至第二句的最后一节“曷维其亡”的一个“亡”字,才让人明白过来,是对已故之人的思念。
《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园诗存》序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
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
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
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
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
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
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
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悲夫!悲夫!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
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
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
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注】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
清书画家。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
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
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译文:昆明人钱沣御史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它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御史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御史偏偏在这之前就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你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的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你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钱沣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它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南园诗存》序2、《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夜航船序》原文及翻译张岱夜航船序明·张岱原文: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
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作者:刘民红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5期摘要: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
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
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关键词:高启美生命悲剧美学意义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是元明之际世所公认的诗坛领袖,“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1]P1090,开启明一代诗歌新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启诗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美,如前人所评:“山龙华虫,如其贵也;象犀珠玉,如其富也;秋月冰壶,如其清也;夏姬、王嫱,如其丽也;田文、赵胜,如其豪也;鸣鹤翔云,如其逸也。
”[2]P994真是美不胜收。
这一美的特征的形成源自诗人内心强烈的美的意识。
高启的一生是迷恋美、歌颂美、捍卫美的一生,对生命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艺术之美的坚守和吟唱,构成了他人生的核心主题。
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闪耀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本文对高启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一高启,为“吴中四杰”、“北郭十子”的代表人物,禀资聪颖、才华横溢,同时又率真旷达、傲岸不桀,具有不滞于物而超迈前贤的独特的生命情致。
他能够踏上美的旅程,是其生活环境及个性追求联合促成的。
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南人地位低下,位居四等之末,即使出仕做官,也只是末职卑位。
由于仕途失去了诱惑,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文人隐逸之风盛行,传统思想对读书人身心的紧箍与摧残得到了缓解,读书的功利性逐渐退化,转而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消遣方式。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
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
”[3]P1040可见,受统治政策影响,长期以来,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读书,更多是出于对文艺的热爱。
高启生长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氛围中,从小自然不必在传统科举考试的训练程序中背诵儒家经典,也不必在枯燥的理学教条中饱受嚼蜡之苦。
论悲剧审美中的生命意蕴
人性 格缺 陷等 , 最 终 导致 主人 公 感 性 存 在 的被 否 定
摘 要 : 悲剧通 过矛 盾冲 突所 展开 的生命 叙 事 , 不仅 昭示 了生 命 的 有 限性 和 局 限性 , 同 时也 凭 借 其 对死 亡和 痛苦 的修辞 性叙 述 , 激发 了悲剧 审美主 体 的生命 意识 , 引 导 审美 主体 追 求生命 价值 以 及 生命 的超越 。 审美主体 与悲剧 的精 神生命 所进 行 的 生命 对话 , 建 构 了生命 意义 , 确认 了生命在 场 的价值 。这种 生命 的 主体 间性 , 具 有建 构 完整人 格 , 致 力 于生命 统 整 的意义 。 关 键词 : 悲剧 ; 审美 ; 生命 统整 分类号: 1 0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5 ) 0 8 —0 0 1 5 —0 4
的 中西 悲剧 比较研 究 等 , 而 悲剧 价值论 的研 究 , 目前
还 只是作 为 本 体 研 究 的一 个 推 论 。存 在 论 美 学 以 来, 悲剧 的生 命本 质 及 其 当 下性 特 征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深刻 阐释 , 悲 剧被 赋 予 了更 深 广 的 生命 意 义 。本
好人” ( 亚 里士 多德语 ) 。生命 的不 完整性 , 确 乎是 每 个 个 体都不 得 不 接受 的事 实 。伊 格 尔 顿 认 为 , 正 是
通 过 这些 “ 有缺 陷 的好人 ” , 悲 剧“ 羞 辱 性 地 暴 露 出 我
论高启的情感立场与人生选择_潘海东
; 陈田 明
, 都肯定了高启在诗
高启盛年殒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种遗憾。纵观高启一生, 有过历代文人所抱持的经世治国的心愿, 有过壮志未酬的悲哀 , 有过穷苦困顿的凄凉, 有过一醉方休的狂放, 亦有过安贫乐道的自适。高启短暂 的一生, 是中国历史上众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的缩影。正如我们从嵇康身上看到魏晋风度, 从李白身上 看到大唐气象一样, 我们了解高启一生的情感立场与人生选择, 亦可窥见元末明初乱世中文人们的普遍 悲凉。 寸心犹愿时早平, 重为河清作歌颂 高启的情感立场
洪武七年九月, 元明之际杰出文学家高启 ( 1336- 1374) 在南京弃市, 年仅三十九岁。在元明诗歌史 上, 高启是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四库全书提要 谓高启 天才高逸 , 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诗纪事 评其为 诸体并工 , 天才绝特, 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 不止冠绝一时也 史上的地位及其诗歌价值。
收稿日期 : 2007- 04- 20 作者简介 : 潘海东 , 男 , 1954 年生 , 江西宜黄人 ,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编审 ,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龚霞 , 女 ,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53
了元末的苛政暴敛及民生的艰辛: 前年乱兵来, 杀戮存几人。崎岖垦旧田, 欲活未死身。官府事征索, 书版日下频。点丁不遗孤 , 输谷不待新。屋中儿啼嗥, 门外吏怒嗔。 至正十九年七月, 张士诚大发浙西 诸郡百姓筑杭州城。高启目睹其状 , 借乐府旧题感写时事, 其 筑城词 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懦弱和愚 妄, 同时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吴越之行 , 诗人对于战争的感受是触目惊心 , 到 张士诚与朱元璋之间在平江决一死战的时候 , 高启对于战争的体会就是切肤之痛了。 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采用叶兑的锁城法 , 命各路人马分兵攻平江各门 , 四周筑长围困之 , 设襄阳炮 日夜袭击。张士诚死命坚守, 城中粮草不济, 出现饥困的局面。在长达十个月的围城期间 , 高启亲身体 验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 生活难以为继 , 北郭结社宣告结束 , 友人各奔东西 , 而次女的夭折更是诗人心中 的一记重创。高启在 悼女 诗中自责未能给家人提供衣食 , 心中充满愧疚不安 , 而女儿临死时的话在他 耳际萦绕不去, 全诗一片悲凉 , 读之凄怆心伤。 高启对于战争的痛恨在加深、 对民生的同情也在加深、 对太平的渴望也在加深。诗人曾在诗中质 问: 并吞何时休 , 百骨易寸土 ( 登西城门 ) ; 也曾在诗中疾呼: 寸心犹愿时早平, 重为河清作歌颂。万 国同看化日长, 生能养亲死能送 ( 广陵孙孝子爱日堂 ) 。战争的阴影在高启心中挥抹不去, 即使朱元 璋统一天下之后 , 诗人依然屡次指责豪强为一己之私利而发动战争 , 致使生灵涂炭。高启认为, 无论战 争的哪一方获胜 , 受难的都是老百姓 , 自古争中原, 白骨遍荆榛。乾坤动杀机, 流祸及蒸民。 ( 寓感其 三 )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高启以民生为念的情感立场, 而这一立场也是导致高启一生矛盾与痛苦的 重要原因之一。 张士诚据吴期间 , 表面上也曾礼贤下士, 多方招揽人才 , 吴中地区不少文人被其笼络。他 以淮南行 省参政饶介为咨议参军事 , 介有文学喜士 [ 5] , 并视高启为上客, 但高启虽与饶介有所交往 , 却始终没有 入张士诚麾下。高启之所以在 群彦多从仕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学习之美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学习之美发布时间:2021-03-24T07:22:08.76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期作者:宋晓丽[导读] 悲剧性作品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审美形态,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况且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注重中学生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其悲剧性作品就是一项很好地学习空间,因此我们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学生们带来强有力的震撼效果,起到对他们的启迪与警醒等作用,同时也能达到一种愉悦的体现,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发展。
宋晓丽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 253200摘要:悲剧性作品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审美形态,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况且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注重中学生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其悲剧性作品就是一项很好地学习空间,因此我们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学生们带来强有力的震撼效果,起到对他们的启迪与警醒等作用,同时也能达到一种愉悦的体现,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在美学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悲剧是戏剧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它超越地原本戏剧形式的狭隘,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其呈现出来的类型很多如电影,绘画等,这些都是反映悲剧性内涵的,同时高中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表现的方面有很多,诠释出的道理也很丰富,因此我们任课教师要更好地去教学,引发高中生对悲剧作品更深地领悟,继而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促其全面地发展。
一、痛的感应,彰显悲剧色彩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鲁迅先生为悲剧下的定义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艺术家们常常充斥着强烈的悲观主义,总是在诠释生命种种的悲剧形式,善良被践踏,正义被欺侮,在人生生存的深渊面前,连一点垂死挣扎的勇气都没有,是那么地渺小无力,只有痛是伴随着悲剧的第一感应。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政治家,品德高尚的爱国者,但是他最终还是遭受到了别人的妒忌,不仅救国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且还面对不了受苦受难的百姓,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实属可悲可叹由可敬;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美好的品格,她只是祈求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生活罢了,但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不公后,还到处求生拜佛来减轻罪过,这样原本一个善良的小人物也为社会所不容;窦娥,一个孤苦的女子,先是受到了高利贷的压迫,然后是恶徒的欺凌,最后受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含恨而死,在死之前她发出来对这个世道一切的诅咒……,纵使这般,又能如何呢?终究改变不了这悲惨的命运,我们高喊着人人平等,却又有多少可以体会到社会的残酷现实,连死的都不能够轻松,生而为人,一点都不好,而这些悲剧的艺术家们给了这些人物鲜活的生命,却让他们得到不到这世间的一丝温暖,反而让他们尝尽了天下的苦楚,我们作为一名读者目睹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屈的灵魂,被无情地摧残,痛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古今人物类散文推荐乱世中的美神之二素材
《乱世中的美神》(之二)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
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
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
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地懊悔。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从《骆驼祥子》论悲剧的艺术魅力
从《骆驼祥子》论悲剧的艺术魅力原创作者:葛杰工作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小学联系电话:[内容摘要]:悲剧集中反映了生命存在的性质,生活的意义和人的强烈的内心冲动。
悲剧的美不在悲悯,而在悲壮;悲剧的魅力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悲剧通过感性的毁灭而成就精神性的自我。
审美主体能在崇高激越的情调中体味人性的真善美,能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能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人类无坚不摧的伟大。
悲剧能洗涤人类灵魂中的污垢,给人以启迪和希望,力量和责任,使人深泪水为勇气凝鲜血为火炬,化悲痛为动力,带着洋溢着生命律动的正常情感投入以现实世界中,去纠正和改造不合理现象,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悲剧艺术;悲剧精神;悲剧;崇高;启迪;反抗在人类美学史上,悲剧无疑是一门真正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的艺术。
在整个审美范畴中,悲剧无疑是最富有魅力的。
它“集中反映了生命存在的性质,生活的意义和人的强烈的内心冲动。
”①它给人们带来的或是情感的震撼,或是道德的感化,或是凄婉哀伤,沉郁愤懑,或是摧肝裂胆,惊悸震怒……所有这些,都是最为动人的。
这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令人为之前赴后继地倾倒和振奋。
所以,在西方,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影响浣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也都是悲剧。
以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著称的京派作家老舍在193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全过程”②,是对一个奋斗、抗争者被毁灭的叹息,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深沉的悲剧力量和永恒的悲剧魅力,从中展现出了社会的悲剧,道德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是从横向的方面去解剖社会的弊端: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
祥子卑微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在那个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任何打击都可能落到他的身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就越能反映出这样打击的必然。
诗人高启死因探析
诗人高启死因探析
吴士勇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5
【摘要】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秘事而招来杀身之祸,实纯属穿凿之谈.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魏观案"事发后,高启的诗文中的一些触犯忌讳的语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开始使用暴力手段镇压士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言行.
【总页数】7页(P647-653)
【作者】吴士勇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
【相关文献】
1."魏观案"探析--兼论诗人高启 [J], 吴士勇
2.高启死因新论 [J], 王玉媛
3.死于不作侍郎还——论悲剧诗人高启 [J], 范志新
4.“明代第一诗人”的自画像--读高启《青丘子歌》 [J], 张维
5.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 [J], 吴士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悲剧审美中的生命意蕴
论悲剧审美中的生命意蕴胡育;梁爱民【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In tragedy,life narration show the finiteness and limitations of life in collision,and tragedy motivate lif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subject through rhetorical narration,lead the aesthetic subject to seek value of life;the dialogue between Aesthetic subject and tragedy certify the value and the pretty of life. The inter-subjectivity can construct syntonic personality,committed to the complete life.%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
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
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5-18)【作者】胡育;梁爱民【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江苏镇江 212016;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相关文献】1."爱",人生命定的困局——论《初吻》的悲剧意蕴 [J], 杨晓琴2.生命、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论曹禺剧作的家族意蕴 [J], 曹书文3.生命觉醒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体验--<孔雀东南飞>悲剧意蕴探微 [J], 沈潜4.《谷弘胭》生命意识的悲剧意蕴 [J], 陈功;谭洪刚;李慧5.生命的映像——《死前最后一个夏天》的悲剧意蕴 [J], 王志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狐女的人性美
题目: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狐女的人性美摘要:《聊斋志异》将近五百篇,涉及到狐仙故事的有八十余篇。
在这些狐仙故事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大多是狐女形象,她们都给读者留下"多具人情、和蔼可亲"的好印象。
她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而且美貌绝伦、富于智慧、有爱心、纯真诚挚、勇于追求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处处闪烁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辉,可以说她们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爱和美的象征,是被高度理想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女外形美心灵美才智美情感美个性美正文:一部《聊斋志异》勾画了一张姹紫嫣红、美女如云的百花图。
作者蒲松龄妙笔塑造的狐女形象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她们美丽多情,兰心慧质,温柔善良且重情重义,给人带来温馨、快乐与幸福。
在她们身上,人性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充分体现,她们是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在这些狐女身上,蒲松龄寄托了自己人格理想与美学理想,她们是美的象征,爱的化身。
下面,我将分别从外形美、心灵美、才智美、情感美、个性美五个方面对聊斋中狐女所展现出的人性美进行浅析。
一、外形美蒲松龄不惜笔墨,塑造了婴宁、小翠、莲香、青凤、红玉、鸦头、辛十四娘、凤仙等狐女形象,且都是风华绝代的美狐女,具有人间少有的艳丽容貌。
如作者写婴宁是“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连城是“秋波转顾,启齿嫣然”;小翠是“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小倩“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侠女是“秀曼都雅,世罕其匹”,“艳若桃李,冷如冰霜”;胡四姐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艳丽欲绝”。
如作者写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香露,嫣然而笑,媚丽欲绝。
”莲香:“觌面殊非,年仅十五六,禅袖垂髫,风流香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
”鸦头是“秋波频传,眉目含情,仪容娴婉,实神仙也”;写小翠则是以王太常之口赞为“嫣照展笑,真仙品也”。
娇娜,“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生望见颜色,呻吟顿望,精神为之一爽。
论高启的情感立场与人生选择
论高启的情感立场与人生选择
潘海东;龚霞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高启一生对于社会、民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元末的动荡与战乱使他的理想难于实现;入明以后,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率性的诗人气质又让他难容于官场;他以社稷民生为念,但他始终无用武之地.他的情感立场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他的选择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情感,两者交织,构成了高启始终挥之不去的痛苦.
【总页数】6页(P53-58)
【作者】潘海东;龚霞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高启梅花诗的情感意涵 [J], 陈卓;郭莹莹
2.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论高启的近体诗 [J], 左东岭
3.理智与情感:杨德昌的情感困惑与作者立场——杨德昌及其电影研究 [J], 万传法;田硕
4.人生如何选择才有价值——从《渔父》看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J], 赵茂云
5.高启的悲剧人生与思想性格 [J], 李晓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绝望的爱情宣言,孤寂的高贵灵魂--女诗人荣荣的作品《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了一个死者》解读
绝望的爱情宣言,孤寂的高贵灵魂--女诗人荣荣的作品《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了一个死者》解读刁丽英【摘要】荣荣的爱情力作《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一个死者》无疑是一个高贵女人绝望的爱情宣言,把一种另类的爱情演绎得凄美而揪心,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诗歌通过营造颠覆性的情境,不仅对俗世爱情提出质疑,以微笑直面生死,而且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开掘,表达了对和谐幸福生活的深切企盼。
%Rongrong' love poem "A Mad Woman Suddenly Got in Love with a Dead Man" is no doubt the despaired love declaration of a noble woman, describing the offbeat love so sadly with such a thrilling power. Through the disruptive situation,it not only questions earthly love, facing directly to the death with smile, but also deeply explores the human nature and expects greatly for the harmonious and happy life.【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荣荣;诗歌;《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一个死者》;爱情;宣言【作者】刁丽英【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江阴 214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与人民文学奖等诸项大奖的当代女诗人荣荣,因其明朗达观、细腻委婉的诗风而被人们所熟知与喜爱。
她的诗歌有着“成熟人生的丰富感悟,对世事的洞彻和通达”,读者从其诗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位诗人的敏锐触觉和深刻洞察力,感知一位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对隐秘心理的揭示,对琐碎事物的理解与超越”,“从而让读者与其一起在诗意中分享人生的种种境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轼 是 古 文 大 家 .唐 宋 八 大 家 ” 一 。 的 古 文 呈 现 出 多 “ 之 他 姿 多 彩 的艺 术 面 貌 。 有 极高 的表现 能 力 . 他 的 笔下 几 他 在 乎 没 有 不 能 再 现 的 客 观 事 物 和 内 心 情 思 .且 能 随 着 表 现 对 象 的 不 同 而 变 化 自如 ,连 他 自 己 都 说 :吾 文 如 万 斛 泉 “ 涌 , 择 地 而 出 , 平 地 滔 滔 洄 洄 , 一 日千 里 无 难 。 其 不 在 虽 及
成 就 的取 得 与诗 人 对 关的 执 著追 求 密 不 可分 。 用诗 歌 表 现 关 、 生 命 捍 卫 美 既 构 成 了 高 启 人 生 的 核 心 主 题 , 演 用 又
绎 了他 生 命 悲 剧 的 关 学 意 义 。 高 启 短 暂 的 生 命 旅 程 折 射 着人 类追 求 美 的理 想 光辉 。 关 键 词 : 启 美 生 命 悲 剧 美 学 意 义 高 高 启 (3 6 l 7 ) 字 季 迪 , 元 明 之 际 世 所 公 认 的 13 一 3 4 , 是
也 ; 姬、 嫱, 夏 王 如其 丽 也 ; 文 、 胜 , 其 豪 也 ; 鹤翔 田 赵 如 呜
云 , 其 逸 也 。” 嗍 真 是 美 不 胜 收 。这 一 美 的 特 征 的 形 成 如 [ z
源 自诗 人 内 心 强 烈 的 美 的 意 识 。 启 的 一 生 是 迷 恋 美 、 高 歌 颂 美 、 卫美 的 一生 , 生 命 之美 、 捍 对 自然 之 美 、 情 之 美 、 人 时 像 写 诗 一 样 大 量 采 用 标 题 和 小 序 的 形 式 ,使 词 的 题 序
《 苑 卮 言 》 说 : 当 胜 国 时 , 网 宽 , 不 必 仕 宦 。 浙 中 艺 中 “ 法 人
式 。”
每 岁 有 诗 社 ,聘 一 二 名 宿 如 廉 夫 辈 主 之 ,刻 其 尤 者 以 为 可见 , 统 治政 策 影 响 , 期 以来 , 育为 政 治 受 长 教
经历 的丰 富复 杂 和 思想 的 通脱 旷达是 分 不 开 的 。
又敖资 0年月 下 刊 料295号 旬 0
美
的
爱
恋
者
和
殉
情
者
论 高启 生命 悲剧 的 美 学意 义
刘 民 红
( 城 师 范 学 院 文学 院 , 苏 盐 城 盐 江 摘 要 :高 启 是 世 所 公 认 的 明 代 诗 坛 巨 擘 , 文 学 其 240 ) 2 0 2
艺 术 之 美 的 坚 守 和 吟 唱 , 成 了 他 人 生 的 核 心 主 题 。 启 构 高 短 暂 的 生 命 旅 程 闪 耀 着 人 类 追 求 美 的 理 想 光 辉 .本 文 对
最 后 , 轼 的 通 脱 旷 达 还 常 给 他 以敏 锐 的 艺 术 情 思 。 苏
和 词 的 正文 构 成一 个 整体 , 在 词 中大 量使 事 用 典 , 大 并 极
地 增 强 了词 的 表现 力 和 内涵 。 外 , 这 种 “ 诗 为词 ” 另 他 以 的 创 作 方 法 还 突 破 了 音 乐 对 词 体 的 限 制 ,把 词 从 音 乐 的 附 属 品变 为一 种 独立 的抒 情 诗 体 。苏 轼 在 书法 创 作 方 面也
高 启 生命 悲 剧 的美 学 意 义进 行 了探 讨 。 高 启 , “ 中 四杰 ” “ 郭 十 子 ” 代 表 人 物 , 资 为 吴 、北 的 禀
聪颖 、 华 横溢 , 时又 率 真 旷 达 、 岸 不 桀 , 有 不 滞 于 才 同 傲 具
物 而超 迈 前 贤 的独 特 的生 命 情致 。 能 够踏 上 美 的旅 程 。 他
推 求 。 ”《 苍 舒 醉 墨 堂 》 他 重 在 写 意 , 情 于 信 手 所 书 (石 ) 寄 之 点画 。 对 传 统技 法 深 刻理 解 的基础 上 进 行 艺 术创 新 , 在
与 山石 曲折 、 物 赋 形 而不 可 知 也 。所 可 知 者 , 行 于 所 随 常 当 行 , 止 于 不 可 不 止 , 是 而 已 矣 。 (文 说 》 可 见 其 才 常 如 ”《 ) 思 之 敏捷 , 笔 之 老 练 。苏 轼 学 高才 博 , 诗歌 艺 术 技 巧 运 对 的 掌 握 也 达 到 得 心 应 手 的 境 界 ,并 以 翻 新 出 奇 的 精 神 对 待 艺 术 规 范 , 意 所 如 , 手 成 春 。 其 是 他 的 比 喻 , 动 纵 触 尤 生 新 奇 , 出 不 穷 。如 “ 畦 雨 过 罗 纨 绿 ” 《 园 》 ,相 排 竞 层 春 (南 )“ 进 头 如 鼋 ” 《 维 吴 道 子 画 》 ,空 肠 得 酒 芒 角 出 , 肺 槎 (王 )“ 肝 牙 生 竹 石 ” 《 祥 正 家 醉 画 竹 石 壁 上 》 ,欲 知 重 尽 岁 , (郭 )“ 有 如 赴 壑 蛇 。 修 鳞 半 已 没 , 意 谁 能 遮 ”《 岁 》 等 都 生 动 去 (守 ) 鲜 明 , 炙 人 口 ; 如 《 步 洪 》 连 用 七 喻 描 摹 洪 水 :有 脍 又 百 中 “
有 他 独 到 的 见 解 :吾 虽 不 善 书 , 书 莫 如 我 。 ” 《 韵 子 “ 知 (次 由论 书 》他 于 继 承 传 统 技 法 的基 础 上 努 力 创 新 , 谈 到 ) 在 自 己 的 书 法 创 作 时 他 说 :吾 书 意 造 本 无 法 , 点 画 信 手 烦 “
是 其 生 活 环 境 及 个 性 追 求 联 合 促 成 的 。元 统 治 者 实 行 民
诗 坛 领 袖 ,始 变 元 季 之 体 , 倡 明 初 之 音 ” 一 , 启 明 “ 首 开 代 诗 歌 新 风 .在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发 展 史 上 占 据 着 重 要 地
一
族 歧 视 政策 , 人 地 位 低 下 , 居 四 等之 末 , 使 出仕 做 南 位 即 官 . 只 是 末 职 卑 位 。 由 于 仕 途 失 去 了 诱 惑 , 此 在 远 离 也 因 政治 中心 的边 缘 地 带 . 人 隐逸 之 风 盛行 。 统 思 想对 读 文 传 书 人 身 心 的 紧 箍 与 摧 残 得 到 了 缓 解 .读 书 的 功 利 性 逐 渐
退 化 ,转 而 成 为 个 人 的 兴 趣 爱 好 和 消 遣 方 式 。 王 世 贞 在
位 。 启 诗 歌 一 个 显 著 的特 征 就 是 美 , 前 人 所 评 : 山 龙 高 如 “ 华 虫 , 其 贵 也 ; 犀 珠 玉 , 其 富也 ; 月 冰 壶 , 其 清 如 象 如 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