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

合集下载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 : :


童 m蠢 一 : - 0 ■一 0
专 - …Ij 7 -
一 一 一
人 工 砂 石 料 系统 工 艺 流 程 图
1 引 言
水 是 人 类 生 存 之 源 , 展 之 本 , 环 境 f J } 活 跃 的 因 发 是 j - J l , 素 。我 国常 年 水 资 源 总 储 量 为 28 .1万 亿 n ,l 『 _ … 6位 , 而
供 需平 衡 。
2 水 资 源 污 染 的 主 要 原 因
21 污 水排 放量 大 。 . 处理 率低
长期 以来 ,我 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 乏 节 能 降 耗 的动 力 , 业 单 纯 追 求 经 济 效 益 , 术 改 造 往 往 以扩 企 技 大再生产为 目的, 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 效益 。企业工业发展过 程 中 , 消耗 量 大 、 用 率低 。 利 部 官 员指 出, 水 利 水 中国 的单 位 G P D 耗水 量 比世 界平 均 值 高 4 , 倍 比美 国和其 它 发 达 国家 高 8倍 。不 仅 单位 产 值 污 水 排 放 量 大 , 过 了 水 环 境 的 容 量 , 且 万 元产 值 超 而 用水 量 各 省 区 间差 距悬 殊 。更 重 要 的 是 , 革开 放 3 来 , 改 0年 这种 经济 增 长 方 式还 没 有 得 到根 本 性 的 转 变 。2 0 年 全 国废 水排 放 07 总量 为 5 6 5 . t 比上年增长 37 8亿 , . %;其 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2 66 t占废 水 排 放 总量 的 4 - 比上 年 增 长 2 %。 以长 江 4 .亿 , 43 %, . 7
城 市 化 以及 灌 溉 对 水 的 需 求 量 日益 增 加 , 之 水 资源 时 空 分 布 加 不 均 、 污 染 、 生 态 系 统 失衡 等 问题 加 剧 了 当 前 水 资 源 供 需 水 水 矛 盾 , 我 国水 资 源 危 机 越 发 凸显 , 而 成 为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使 进 严重 制 约 因素 之 一 。 美 国对 外 关 系 委 员 会 亚 洲 研 究 中心 的 报 据 告, 中国 6 8 城 市 中 4 0个 已 出现 长 期 缺 水 问题 。因此 , 资 6个 4 水 源 供 需 分 析 就 是要 弄清 区域 或 流 域 的 供 水 、 水 状 况 和 发 展 前 用 景, 从而 提 出保证水 资源安全 供应 的方案和措 施, 确保水 资源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需求、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水资源供给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是指降水和地表水资源。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降雨、降雪或雾凇等形式返回到地面的过程。

而地表水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经渗流等方式上升到地表的水资源。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某灌区的平均年降水量为X毫米,年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X-ΔX毫米到X+ΔX毫米。

该灌区还有一条大江与其相接,大江全年的平均径流量为Y立方米,年径流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Y-ΔY立方米到Y+ΔY立方米。

二、水资源需求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是最大的需求量。

农业灌溉用水是农田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资源。

根据灌区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某灌区的农业用水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0%,城市生活用水占20%,工业用水占10%。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生长期,农业用水的需求量大致为A立方米/公顷。

三、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在灌区中,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关键。

供需平衡不仅影响到农田的灌溉效果,也影响到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比较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量级可以得出是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供需平衡的问题还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也会导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供需平衡问题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水资源供给。

在制定供需平衡策略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给水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安全

给水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安全

给水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安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给水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安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1.供水量的合理确定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第一步是确定供水量。

根据城市人口、用水需求和经济发展情况合理估算供水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发生。

2.水资源调度管理为了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需要建立健全的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

通过合理的调度和分配,将水资源合理地运用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间段,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水资源调度管理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地域分布、水污染状况、水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因素,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3.提高供水设施的效率为了增加供水量和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如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供水设施的抗旱能力,改进供水管网的布局和设计,减少供水管网的损耗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供水系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水资源安全1.加强水源保护水源是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水源是确保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可以建立水源保护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水源污染的发生。

如限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强水源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等。

同时,还要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水源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水资源安全不仅包括水源的保护,还包括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监测水源、水库和给水管网中的水质情况。

对于水质超标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供水的安全和质量。

3.加大设施维护力度为了保障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大对供水设施的维护力度。

定期进行设施的巡视检修,对存在问题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水资源管理中的供需平衡与决策模型

水资源管理中的供需平衡与决策模型

水资源管理中的供需平衡与决策模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而水资源管理中的供需平衡及决策模型则成为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供需平衡的背景出发,探讨水资源管理中的决策模型,并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为重点,展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背景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水的需求却日益增长。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都给水资源供需平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模型,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进而引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水资源管理中的决策模型1. 系统动力模型系统动力模型是一种描述和预测动态系统行为的模型。

在水资源管理中,系统动力模型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指标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模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变化过程。

通过该模型,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决策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找到最优的供需平衡策略。

2. 线性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它通过建立线性关系来描述和优化系统的行为。

在水资源管理中,线性规划模型可以用来优化决策方案,使得供需平衡的同时最大化效益。

例如,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最佳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地区的需求。

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水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因素,如天气变化、人口增长等。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将这些不确定因素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者可以基于不同的评估指标,对供需平衡方案进行有效的排序和决策。

三、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的案例分析1. 雨水利用系统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建立雨水利用系统是一种重要的供需平衡策略。

通过收集、处理并储存雨水,可以减轻城市地区的用水压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新加坡采用了集中式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和灌溉等非饮用水需求,从而缓解了供水紧张的问题。

2. 水资源定价机制合理的水资源定价机制可以激励用户节约用水,促进供需平衡。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 ) 近 期 与 远 期 相 结 合
济上的发展而忽略 了生态 的保护 ,或者 是穷尽 的进 行开发 而不 考虑后 果。在供需分析时 ,还应结合水资源 的多用途的特点 ,对一些地方 的供 水系统做联合调度 ,使水资源在各用水部 门间能够交叉重复使用 ,提 高 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 ,特别要做好水资源 的呃保护措施 ,因为水资 源本身就是易污染 的流动资源 ,治理难度大 ,因此耍特别加强各 用水部 门的排水特 点和排污 、排洪的要求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应该 同时 进行的 ,不能盲 目的开采地下水 ,不要在水源地进行工业 生产 、旅游开 发和航运 ,对工业排放 的废水要进行认真合理 的处理 ,使其达 到排放标 准后再排放 , 从各方 面着手保护好我们的水 资源 。 三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意义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不仅是对有限的水 资源做到充分 利用 ,还是指 定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时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 资料 。做好这项工 作 ,不仅 可 以使人们认识到当前某地 区的水资源供需 现状 ,而且还可 以揭 示今后 的供需发展趋势 , 指 明水资 源利用 的发展 规律和供需 平衡 的建 立特点 , 从而研究得出最优方 案 ,提出解决各地 区、各部 门供 需不平衡 的矛盾 , 利用各种水利工程或技术 ( 如修建水库 大坝、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其他水 源,调整工农业生产 布局布局 、优化 内部用水结 构等 ) 。水量供 需平衡 分析是 以多种供水 系统 、输水系统、用水 系统和排水系统 为基础 ,这些 系统之 间既有密切联 系又相互影响 ,不同的供水与用水 系相结合 ,会得 出不 同的供需关系。因此 ,对不 同阶段、不同地 区的供需水平 衡进行分 析时,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优化技术 ,力求对供需系统 制定 满意的决 策。 还应 当指 出,供需平衡分析是项很复杂的工作 。通 常供需之间不可 能完全平衡 ,也不可能 长期 的平衡 ,要进行 不断 的跟踪 调查 和研究 分 析,不断 的调整。由于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 布的不 均匀性 ,国民经

水资源的全球供需平衡世界水日的关切问题

水资源的全球供需平衡世界水日的关切问题

水资源的全球供需平衡世界水日的关切问题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全球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水资源已经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保证人类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每年的3月2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水日,旨在引发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就全球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全球水资源状况全球水资源的总量是固定的,然而,水的分布却非常不均衡。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其中绝大部分位于非洲和亚洲。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例如加拿大和巴西等。

这种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全球水资源的供需失衡。

二、全球水资源需求增长的原因1.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尤其是在农田灌溉、工业制造和生活用水方面,需求量巨大。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和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无疑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产生更大的压力。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降水量和分布的变化,一些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使得水资源的供应更为不稳定。

这也给全球水资源供需平衡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全球水资源供给面临的挑战1. 污染和水质恶化: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等排放对水资源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水体的污染和水质的恶化使得原本可用的水资源变得无法利用,从而加大了对水的需求。

2. 水资源开发难度增加: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过度和水库的建设,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已经出现了枯竭的迹象。

同时,一些水源地和河流的流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得水资源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 国际水资源冲突:由于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供需的竞争,一些地区甚至国家之间出现了水资源争夺的冲突。

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分析

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分析

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分析1. 引言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是指在灌溉农田的过程中,灌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够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实现灌溉的平衡状态。

本文将对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灌区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灌区水资源平衡的因素。

2. 灌区水资源供应分析2.1 水资源供应方式灌区的水资源供应方式主要包括地表水供应和地下水供应两种形式。

地表水供应通常通过引水渠道或河道进行供水,而地下水供应则通过灌区内的抽水井进行取水。

2.2 水资源供应量分析在灌区水资源供应量的分析中,需要考虑自然水量、引水效率和水资源管理等因素。

自然水量是指灌区水源地本身的水资源量,通过对该水源地的水量调查和监测,可以获得水资源的可供量。

引水效率一般通过管道输水和水泵供水等方式来提高,以确保供水效果。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有助于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

3. 灌区水资源需求分析3.1 农田需水量分析农田需水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作物类型、生长阶段、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水分特性等。

通过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进行测算和监测,可以获得灌区的总需水量。

3.2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

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和灌区排水系统等手段,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最大化。

4.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1 水资源供需差距分析通过对灌区的水资源供应量和需求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水资源供需的差距情况。

水资源供需差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农田的产量。

当供需差距过大时,往往会导致灌溉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4.2 水资源供需平衡策略为了实现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例如,优化水资源供应系统,提高引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田的需水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合理的用水定额制度。

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可在尽量满足农田需水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保持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状态。

水资源供需平衡

水资源供需平衡

技术创新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水表
通过安装智能水表,实时监测家庭或企业的用水量,有助于提高用 水效率,减少浪费。
高效灌溉技术
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能够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
水处理技术
研发新型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质,满足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同时降 低处理成本。
国际合作与水资源共享
差。
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 等地面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受到水文 循环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
地表水的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通常在雨季或汛期水量较多 ,而在旱季或枯水期水量较少 。
地表水的水质一般较好,但受 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 影响,某些地区的水质可能较 差。
地下水
跨国水资源项目
开展跨国水资源项目,共同开发、管理和保护跨界水资源,实现 互利共赢。
流域合作
加强流域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促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权交易
建立水权交易机制,鼓励通过市场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 源的经济价值。
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
1 2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水资源知识, 提高公众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废水处理与再利用
01
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
冷却等领域。
雨水收集与利用
02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浇花等家庭用途,
减少对新鲜水源的依赖。
灰水回收与再利用
03
将工业、建筑等产生的灰水进行适当处理后再次利用,提高水
资源利用率。
05
CHAP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摘要:在当今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而作为基础性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它不仅是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更是一种支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不可代替的重要自然资源,然而,从近几年我国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来看,有限的水资源要想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处理好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这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做基本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关键字:水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利用
一、基本概述
所谓水资源供需平衡就是指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间的关系,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则指的是,在一定的行政、经济(流域)范围内,各个时期的需水量总和与供水量总和的供求关系分析。

它是在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以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国土整治规划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测算今后各个时期的用水量和需水量,制定综合平衡、供需协调的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

具体来讲,水资源的可供给量与其开发的程度和技术水平有关;而实际需水量与工业发展程度、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等有关。

因此,在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供需关系基本表现出3种情况:①供大于需。

这说明可利用的水资源还有一定的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力;②供等于需。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供需状态,说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同一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③供小于需。

说明水资源量的短缺,需进一步寻求增加供应量的方法,及时采取开源节流等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平衡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想要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我们就需不断研究分析、变动调整供需关系,为制定水资源宏观决策及合理分配与调度奠定基础。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一个问题,它不仅要研究供水量与需水量,而且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有用一定的原则做引导。

⑴流域和地区相结合
通常在研究水资源时都是以流域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这也是研究可供水量的起点。

而需水量的研究则是要结合所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特点。

然而,我国的经济或行政区域通常与流域分布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要将两者尽可能的统一,划好分区,把小区和大区,区域和流域结合起来。

实际上,我国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就已经做到过这一点。

在进行具体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要结合以前水资源评价时的经验,使两者充分衔接。

如果牵涉到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则更是要注意大小区域的结合,流域与地区的结合。

⑵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水资源的利用和供需分析是要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它不仅和自然条件有关,还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思想战略、开发技术有关。

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对于某个地区,我们不知能只满足于眼前的供需平衡,而是要将眼光放的长远。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初期,经济不够发达,水资源是供大于求,水资源有大量的剩余,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会日益突出,原有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人们不得不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应急措施或修建应急工程,这种不断打破又重新建立的平衡就是水资源供需关系的一种规律。

这说明,水资源的供需具有中长期的规划特点,我们应该将眼光的放的长远一些,做到未雨绸缪。

同时,供需分析还有现状、近期、中期、长期几个阶段,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供需矛盾,还要考虑未来的供需变化,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分析。

⑶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水是整个自然系统都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上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的保护,或者是穷尽的进行开发而不考虑后果。

在供需分析时,还应结合水资源的多用途的特点,对一些地方的供水系统做联合调度,使水资源在各用水部门间能够交叉重复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特别要做好水资源的呃保护措施,因为水资源本身就是易污染的流动资源,治理难度大,因此要特别加强各用水部门的排水特点和排污、排洪的要求。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应该同时进行的,不能盲目的开采地下水,不要在水源地进行工业生产、旅游开发和航运,对工业排放的废水要进行认真合理的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从各方面着手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

三、水资源平衡分析的意义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不仅是对有限的水资源做到充分利用,还是指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资料。

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当前某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而且还可以揭示今后的供需发展趋势,指明水资源利用的发展规律和供需平衡的建立特点,从而研究得出最优方案,提出解决各地区、各部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利用各种水利工程或技术(如修建水库大坝、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其他水源,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布局、优化内部用水结构等)。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是以多种供水系统、输水系统、用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基础,这些系统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不同的供水与用水系相结合,会得出不同的供需关系。

因此,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供需水平衡进行分析时,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优化技术,力求对供需系统制定满意的决策。

还应当指出,供需平衡分析是项很复杂的工作。

通常供需之间不可能完全平衡,也不可能长期的平衡,要进行不断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分析,不断的调整。

由于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平衡性,以及水污染使水质恶化等,已给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带来水资源的供需问题。

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揭示水的供需之间的矛盾,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未雨绸缪,使区域内的水资源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服务,为人类生存创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语:总之,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是利用水资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和不断优化平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有限的水资源的得到充分的利用,既不浪费,也不闲置,做到效率最大化。

与此同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还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优化技术和思
想,使水资源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栾维新,张广海.影响大连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因子分析[J].
[2]范英英,刘永,郭怀成.北京市水资源政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5):113-119.
[3]朱高峰.金昌水资源特点及供需平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8):154-157.[5] 奇成.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05,17(3):327-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