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doc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b23ba9284ac850ad024278.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根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测试考生对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等农业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制定。
一、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变革理论
(四)组织文化与管理环境
(五)企业战略管理
(六)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
(七)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
二、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概述
(二)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
(三)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变革
(四)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五)村民自治与农村发展
(六)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
(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八)农村社会保障与城乡一体化
三、农村政策学
(一)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农业土地政策与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政策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保护政策
(六)农业的综合支持政策。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https://img.taocdn.com/s3/m/fbeb63dd84254b35eefd34f4.png)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e55344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5.png)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着重考察考生农业理论综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掌握农业农村政策,农村社会,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原理研究和分析农村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农业农村政策学》一、绪论1.习近平的三农思想2.农业农村政策概述、研究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1.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
农业农村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目标的确定,制定的程序。
2.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3.农业农村政策的评估及调整三、农村经营制度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内容。
四、农村产业发展政策1.农村产业结构政策。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内容。
2.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
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目标、内容。
五、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1.农产品加工贸易政策。
农产品加工政策、流通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
2.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我国主要粮食政策。
六、农村土地政策1.农村土地政策概述。
农村土地及农村土地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演进、变迁。
2.农村土地物权政策。
农村土地所有权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政策。
3.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家庭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流转的政策探索。
4.农村土地保护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及闲置管理政策。
七、农村人力资源政策1.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农村就业政策。
农村就业形势及特点,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及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北京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2021年初试大纲
![北京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2021年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ff428558fafab068dc02c9.png)
2021年初试科目(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由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农村社会学三部分组成。
其中,农村政策学(50分)、管理学(50分)、农村社会学(50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考试相关说明一、卷面结构1、课程组成: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和农村社会学。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7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30%。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二、考试时间和方式1、考试方式:笔试2、考试时间:3小时第二部分:考试大纲性质、考试要求及大纲内容农村政策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政策学》是攻读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1.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基本政策,掌握重要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
2.通过对农村政策的了解,能够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以此为依据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是否具备进一步培养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
三、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振兴基础、发展态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谋划二、关键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二章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一、学习要点: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二、关键点: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第三章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学习要点: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二、关键点: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第四章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学习要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二、关键点: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五章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关键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第六章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夯实基层政权二、关键点: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第七章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二、关键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八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二、关键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管理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管理学》是攻读全日制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硕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硕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b8874426bec0975f565e2a7.p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20版)《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代码:342)包含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政策学三部分考核内容。
本考试大纲分别对三部分的考核内容予以说明。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Ⅰ. 考查目标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政策学的相关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
具体包括:1.考生应全面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及方法,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结合组织管理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3.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农村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农村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作用。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政策,能够运用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发展中的具体政策问题。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Ⅲ. 考查内容第一部分管理学一、管理与管理学1.人类的管理活动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4.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二、管理思想的发展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4.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三、管理的基本原理1.管理原理的特征2.系统原理3.人本原理4.责任原理5.适度原理四、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1.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5.企业的社会责任五、管理的基本方法1.管理的方法论2.管理的法律方法3.管理的行政方法4.管理的经济方法5.管理的教育方法6.管理的技术方法六、决策1.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3.决策的理论4.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5.决策的方法七、计划与计划工作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2.计划的类型3.计划编制过程八、计划的实施1.目标管理2.滚动计划法3.网络计划技术4.业务流程再造九、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概述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3.部门化4.集权与分权十、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2.管理人员的选聘3.管理人员的考评4.管理人员的培训十一、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直线与参谋3.委员会十二、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2.管理组织变革3.组织文化及其发展十三、领导与领导者1.领导的性质和作用2.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3.领导方式及其理论4.领导艺术十四、激励1.激励的性质2.激励理论3.激励实务十五、沟通1.组织中的沟通2.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3.冲突与谈判十六、控制与控制过程1.控制及其分类2.控制的要求3.控制过程4.危机与管理控制十七、控制方法1.预算控制2.非预算控制3.成本控制4.其他控制方法十八.管理的创新职能1.创新及其作用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3.创新的过程和组织十九、企业技术创新1.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2.技术创新的源泉3.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二十、企业组织创新1.企业制度创新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3.企业文化创新二十一、展望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学1.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学2.互联网对管理学的挑战3.未来的管理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学一、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二、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发展史1.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3.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三、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1.农民的内涵及其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3.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四、农村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2.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人地关系五、农村社会关系1.农村社会关系概述2.农村社会网络3.农村社会资本六、农村的婚姻、家庭与家族1.农村婚姻2.农村家庭3.农村家族七、农村社会组织1.农村社会组织概述2.村民自治组织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八、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起源及特点2.村落3.农村社区权力结构4.农村社区建设九、农村社会分层1.农村社会分层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变迁3.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分层十、农村社会流动1.农村社会流动概述2.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3.当今世界的农村社会流动4.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十一、农村社会问题1.农村社会问题概述2.农村人口问题3.农村教育问题4.失地农民问题十二、农村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演变3.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十三、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概述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趋势与对策十四、农村社会现代化1.农村社会变迁2.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现代化3.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模式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十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第三部分农村政策学一、中国农村发展概述1.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特征2.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环境3.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任务二、中国农村政策体系1.农村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当前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3.当前农村政策体系框架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1.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和演变2.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四、农地制度与政策1.我国农地制度的基本演变2.农地流转政策3.农地征用政策4.农地整理政策五、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1.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政策背景2.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内容3.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实施现状六、粮食政策1.国家粮食安全2.粮食直补政策3.粮食风险基金4.针对重点地区实施的粮食政策七、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1.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的背景2.农产品风险控制基金3.最低收购价政策4.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八、农业技术应用补贴与培训政策1.农业技术应用补贴的政策背景2.良种补贴3.农机补贴4.测土配方施肥补贴5.农民科技培训九、农民收入政策1.农民收入政策背景2.农民增收政策3.农业补贴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2.农民转业培训3.城市吸纳与管理农民工政策4.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5.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十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1.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背景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十二、农村人口政策1.农村人口政策背景2.农村计划生育政策3.农村人口质量政策4.其他农村人口政策十三、农村扶贫政策1.农村扶贫政策背景2.农村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3.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成效十四、农村金融政策1.农村金融政策背景2.1979-2006年的农村金融政策3.2006年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4.其他农村金融政策十五、农村教育政策1.农村教育政策背景2.免费义务教育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十六、农村医疗政策1.农村医疗政策背景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农村医疗机构队伍建设十七、农村交通政策1.农村公路政策2.农村客运政策3.农村货运政策4.农村交通工具政策十八、农村水利政策1.农村水利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小型农田水利政策3.农业水资源价格政策4.农村饮水安全政策十九、农村电力政策1.农村电力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2.扩大农电覆盖范围政策3.农村用电价格政策4.地方电力项目政策二十、农村文化事业政策1.农村文化事业政策背景2.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政策3.农村信息化工程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5.乡镇综合文化站6."农家书"与村镇图书室7.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二十一、农村新能源政策1.农村新能源政策背景2.农村生物质能源政策3.农村太阳能政策4.农村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二十二、农村民政政策1.农村民政政策的背景2.烈军属政策3.农村五保制度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农村养老制度6.殡葬政策。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doc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16f53897cc17552707220899.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海洋大学考研《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海洋大学考研《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134cc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b.png)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范围说明
一、考试性质
《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农业知识综合入学考试是为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农业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察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是对考生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测试考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现代经济管理学理念和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农业经济学》第三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周三多、陈传明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95001cfad6195f312ba661.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2、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含义及数学推导第五节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1、新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2、新增长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3、新增长理论概述4、新增长理论的评价5、新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的出现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度量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含义2、经济发展度量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节经济不平等及其度量1、平等与不平等2、收入不平等度量第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制度与新制度经济学1、制度的内涵2、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的重要性1、经济增长的分析2、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第三节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一些基本概念2、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3、制度变迁的过程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第四节几种主要制度、产权、市场、国家1、产权(Property rights)2、市场(Market)3、国家(country)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第六章市场、政府与经济发展第一节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1、市场与市场经济2、市场失灵3、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缺陷第二节政府的职能1、资源配置2、风险投资3、稳定经济职能4、调节分配的职能5、其他职能第三节政府干预的形式1、计划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产业政策第四节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1、平衡增长理论2、不平衡增长理论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第五节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1、“发展极”理论2、“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3、倒“U”型理论第七章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人口过渡理论与经济发展2、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经济发展3、家庭生育理论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第二节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第三节环境的经济学分析1、经济发展与环境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3、环境质量与社会福利4、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3、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4、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第八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资本形成的作用第二节资本形成的理论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大推进”理论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4、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1、资本来源的一般公式2、国民储蓄3、其它资本形成的来源第四节金融深化和资本形成1、金融深化的涵义2、金融深化的表现3、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及其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第五节两缺口模型与外资的利用1、两缺口模型2、外援的利用第九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人力资本的含义与作用1、人力资本的含义2、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二节医疗保健与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的形成2、发展中国家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3、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节教育深化与智力外流1、教育深化2、智力外流第五节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第十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1、技术进步的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3、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测算2、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统计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1、技术创新2、技术引进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1、技术选择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战略第十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传统的贸易与发展观点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2、要素禀赋学说第二节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1、贸易条件问题2、贸易保护问题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1、进口替代战略2、实施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3、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4、出口替代战略5、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第十二章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发展中国家农业面临的问题2、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二节传统农业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与增长2、传统农业的特征3、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三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1、城市化的定义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三、《管理学》考研大纲(参考书:《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掌握下列各章重点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并能够将所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于企业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
农业综合知识四
![农业综合知识四](https://img.taocdn.com/s3/m/5c9c34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c.png)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各50分。
四、参考书1、《发展经济学》,毕世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3、《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发展经济学》部分:1、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2、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理。
3、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傀鲁”发展极理论”,普雷维什“中心一一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增长与分配理论。
4、市场、政府与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寻租的实质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中国农业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中国农业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9aa303dd36a32d73758142.png)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
一、考查目标
1、掌握社会学、公共管理、发展规划、发展理论四个农村发展领域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
2、理解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核心要义
3、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农村发展现象和问题。
二、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篇农村社会学
1.1 农村社会的主体- 农民
1.2 农村家庭
1.3 农村社会流动和分层
1.4 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农政和土地问题
1.5 当前农村社会问题(扶贫、环境、教育)
第二篇农村公共管理
2.1 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2.2 农村公共管理组织
2.3 农村公共管理基本工具与方法
2.4 当前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基层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等)
第三篇农村发展规划
3.1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2 不同农村发展规划方法的比较与区别
3.3 参与式规划方法
第四篇发展理论与实践
4.1 农村发展理论流派
4.2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
4.3 农村发展项目实践。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0252acd4d8d15abe234e29.png)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是为我校招收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基础课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学校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Ⅰ、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Ⅱ、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管理领域的考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门课程,各科目内容各为50分。
Ⅳ、考试内容农业经济学一、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内容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发展模式二、农业经营方式(一)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二)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1. 土地资源的作用2. 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制度安排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技术扩散2、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与需求弹性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原理与供给弹性2、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4、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农产品市场类型(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流通渠道2、农产品流通环节3、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当代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理与影响价格的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2、农民的消费结构(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十三、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
农业知识综合四
![农业知识综合四](https://img.taocdn.com/s3/m/3724266c76eeaeaad0f3309c.png)
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一、简答题:1、答: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这两种发展战略的原因、条件、政策体系、产业的侧重点皆不相同。
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
(2分)②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
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由于实施该战略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
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
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5分)③两种经济战略各有优缺点。
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缓解外汇压力。
也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以出口换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也可以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最后还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但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问题如外资依存度过高、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等。
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有: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而其存在的问题是:高贸易保护使进口替代部门容易滋生不思进取的心态和作风金属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被削弱,外债风险加大,同时也阻隔了本国向外国学习的机会,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考试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0802d1cde80d4d8d15a4feb.png)
(一)农业生产要素
考试内容
土地、土地的、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运用、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农业技术进步、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及其道路选择、农业资金及其运动规律、农业资金的来源
考试要求
1.土地概念的内涵、土地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的理解、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概念的内涵与类型,如何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水平。
2.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的含义与特征、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含义与内容及其流转、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3.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用。
考试要求
1.农业保护政策的内涵、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
2.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基本特点与经济特性、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族国际标准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内涵。
3.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形成条件与演进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标准以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三)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考试内容
农业保护政策、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基本特点与经济特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形成条件与演进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传统农业及其基本特征、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849511e0912a21614792948.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考查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试范围主要涵盖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农业与农村经济、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农村综合整治与建设、农村治理与管理技术、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考试内容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农业增长及产业结构
3. 农业科技发展与改革
4. 农产品与投入品市场化
5. 农村工业化与农民就业
6. 新型农民组织及其发展
(二)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
1.农村区域战略
2.农村发展政策
3.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4.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5.农村新型社区规划
(三)农村综合整治与建设
1.农村土地整治的概念内涵
2.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
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与评价
4.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
5.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
(四)农村治理与管理技术
1.农村基层治理与管理
2.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3.农村人口流动管理
4.农村环境整治与健康
5.农业管理技术及其推广
(五)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
1.农村教育与文化
2.农村景观与保护
3.农村人居环境
4.农村生态文明
5.美丽乡村建设
二、主要参考书
1.黄季焜,陶然,徐志刚等著. 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等著.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山东理工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山东理工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deb0debe1e650e53ea997e.png)
科目代码:342 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四
(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领域考生适用)
考试范围说明:
考试内容分为综合必答题和专业选答题两部分,总共150分。
综合必答部分考核“管理学”内容,占40分;
农村发展专业考核“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两部分内容。
农业经济学70分;发展经济学40分。
农业管理专业考核“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两部分内容。
农村社会学70分;农村政策学40分。
考试范围说明:
第一部分:管理学原理(必答部分)
三、管理学原理
(一)管理总论
1、管理
(1)管理的涵义
(2)管理的应用范围、管理的特性
2、管理的主体
(1)管理主体、管理者角色的涵义
(2)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范畴、管理者角色的分类
3、管理与环境
(1)管理环境的涵义
(2)管理的环境构成与特点、管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作用
4、道德与社会责任
(1)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涵义
(2)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
(二) 管理理论的演进。
2020河南工业大学硕士考试大纲之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2020河南工业大学硕士考试大纲之342《农业知识综合四》](https://img.taocdn.com/s3/m/2a12b284dd3383c4bb4cd29e.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四;科目代码:342一、考试性质《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是为农业硕士之农业管理领域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现代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基本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农业知识综合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农业管理领域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涵盖现代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高等学校涉及农业经济、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政策等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把握《农业知识综合四》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
2.准确、恰当地使用《农业知识综合四》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3.运用《农业知识综合四》相关理论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农业知识综合四》相关专业知识,比较和分析农业管理中的经济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发展阶段或国内外农业发展、农业管理背景,认识和评价农业管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了解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相关的新知识点。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现代农业经济学》约占35%《农业政策学》约占30%《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约占30%其他约占5%4.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或10小题,每小题4分)简答题80分(8小题,每小题10分;或10小题,每小题8分)论述题30分(两题中任选1题,30分)四、复试参考书目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傅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第三版;农业政策学.钟甫宁.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2版;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蔡根女.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版。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a449c0a58da0116c1749a3.png)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管理学第一部分管理总论掌握管理的含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能够应用主要管理理论分析管理问题。
第二部分决策与计划掌握决策的含义、原则、依据、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和决策影响因素;掌握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能够应用主要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掌握计划的概念、性质、类型与计划的编制过程,能够按照计划编制的过程编制计划;掌握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能运用计划实施方法执行计划。
第三部分组织掌握组织设计的必要性、任务、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掌握组织结构模式,能够区分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理解组织中的分权和授权;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职能;理解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熟悉减少组织变革压力、阻力与冲突的管理对策,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和塑造途径。
第四部分领导掌握领导的内涵、领导权力来源,理解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风格类型;掌握领导理论,能够应用主要的领导理论分析提高领导效能;掌握激励原理、激励的内容理论和激励的过程理论,能够灵活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能够结合实践综合应用各种激励理论;掌握沟通的原理、过程和类别,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克服沟通障碍的管理对策。
第五部分控制掌握控制的必要性、原理和类型;理解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要求;熟悉主要的控制方法。
农村社会学一、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农村社会学的界定和产生的背景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3.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4.乡村建设运动二、农民1.农民内涵的变迁2.现代农民的特征3.农民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三、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婚姻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2.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及其变迁3.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4.农村家庭网络的功能及其变迁四、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2.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3.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建设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特点及其发展五、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概念和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点3.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4.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5.促进农村社会流动(包括农民市民化)六、农村人地关系和土地制度1.农村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理论2.我国人地关系的问题3.我国农地制度4.土地流转七、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内涵、特点和结构2.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八、农村社会问题1.农村社会问题的内涵和特点2.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3.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九、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功能及其主要内容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十、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的概念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农村城镇化4.农村现代化考试要求:学生要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2018年)《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共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和管理学三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村社会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涨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民的社会化3、农村社会资本4、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5、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及阶层结构变迁6、失地农民问题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四)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简答题(15分)3、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村社会学》,钟涨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导论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特点和确定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思路与要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
4、农业政策的执行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和特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5、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农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评估原则、评估标准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程序;农业政策调整的含义、内容及形式。
6、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主要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7、农业土地政策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8、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的含义和目标;主要的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9、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和手段;主要的农产品国内价格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
10、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11、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四)试题结构农业政策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业政策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题(10分)2、简答题(15分)3、分析与论述题(25分)(五)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三、管理学(部分)(一) 大纲综述《管理学》是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绪论管理的涵义;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的技能;组织环境定义和分类;管理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管理思想及其主要观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及主要内容;社会系统理论的内容;“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3、决策与战略管理计划的定义及分类;计划工作的原则和步骤,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制定目标的特点及作用;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的特点及过程;目标管理的局限性;战略的定义;战略分析及实施过程;战略制定的原则;决策的涵义与原则;决策要素与分类;决策过程步骤;决策的软技术与硬技术及其方法应用。
4、组织管理组织概念及组织分类;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与权变因素;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内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责权分配;组织设计原则与程序;组织变革动因与过程;组织变革的障碍及其克服措施。
5、人的行为与管理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人性假设及其主要观点;群体的概念、作用、特征;群体对个体行为影响;群体冲突的概念、作用;处理冲突的方法;非正式群体;激励概念;激励理论分类及其主要内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激励原则和方式。
6、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理论的领导方式分类、领导连续流、利克特理论的领导管理方法、阿吉里斯理论、二维构面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雷定三维构面理论);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菲德勒模型、生命周期理论、管理方式抉择图、领导替代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的分类及其品质;沟通的性质、功能;信息沟通的渠道;组织沟通的原则、途径、障碍。
7、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涵义和基本原则;计划与控制的关系;管理控制的原理及其主要内容;管理控制基本过程;管理控制的类型及其特点;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条件、步骤、考虑因素;管理控制的方法。
8、绿色管理思想与实践绿色管理的内涵、绿色管理的类型、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管理的实施体系。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结合企业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试题结构管理学原理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试卷内容的1/3,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管理学原理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分)2、辨析简答(15分)3、综合论述(或案例分析)(25分)综合论述题要求用管理理论结合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回答。
案例分析要求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三部分的考试时间合计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其中,本部分占50分)。
(六)主要参考书《管理学原理》,宋维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农业综合知识三(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工艺学)》研究生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综合知识三》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工艺学》三门课程。
《食品卫生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食品中存在或可能进入食品的而且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学的评价方法以及预防控制措施,为学生将来从事和食品相关的各行各业,尤其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现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相关内容,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危害,了解现阶段食品安全性控制方法,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从事和食品相关行业,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理论课,本次考试内容主要分食品加工原理、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乳制品加工工艺学等三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综合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食品加工的原理和技术。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食品安全与加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食品卫生学》第一章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教学内容:1.食品污染概念与分类2.食品的细菌污染3.食品的腐败变质4.致病性细菌对食品的污染5.病毒对食品的污染6.食品的霉菌污染7.寄生虫对食品的污染基本要求:掌握食品的细菌性污染途径及检验方法,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过程、影响因素、鉴定方法及预防措施,了解污染食品的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的病原学特点与性质、感染途径、对人体危害、预防措施。
第二章食品中的化学性污染教学内容:1.食品中农药残留2.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多环芳烃对食品的污染5.二恶英对食品的污染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污染基本要求:了解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二恶英、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对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对人体危害,掌握其对食品污染特点、对人体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第三章细菌性食物中毒教学内容:(1)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2)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4)李斯特菌食物中毒(5)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6)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8)致贺氏菌食物中毒(9)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10)肉毒杆菌食物中毒(11)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12)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基本要求: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各种细菌的特点,了解各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掌握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以及预防措施。
第四章各类食品卫生教学内容1.粮豆类卫生2.蔬菜,水果卫生3.畜禽肉类食品的卫生4.鱼类的卫生5.蛋品的卫生6.奶类的卫生7.食用油脂卫生8.冷饮食品卫生9酒类卫生10调味品卫生11.水的卫生基本要求:了解各类食品主要卫生问题及预防措施。
《食品质量管理》第一章食品与食品危害介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历史、现代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主要介绍HACCP必要基础程序,HACCP预先步骤,HACCP-危害分析,HACCP -关键控制点,HACCP-关键限值与监测程序,HACCP-纠偏行动与验证程序,HACCP-记录保存程序与实施。
第三章HACCP体系的基础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与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
4、其他质量体系:ISO9000系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