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真正区别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施工缝【construction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根据规范《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8.6条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8.6.1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8.6.2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300mm;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mm~20mm;3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3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2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3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4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5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4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2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是为了防止房子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断裂.而防止不均匀沉降通常采取沉降缝做法,但是沉降缝涉及到防水、结构、外观形象等问题。

所以后浇带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而替代沉降缝用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比原规范严格,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建筑物超长、错层、施工期间温差大等原因需要设“缝”,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建筑、结构及设备设计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建筑立面及基础防水等不容易处理。

因此,近年来,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常采取有效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尽量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

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这种后浇带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

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这种后浇带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还有,由于施工期间温差比较大,建筑物比较长,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伸缩后浇带"。

现就后浇带的设置和设计,简单谈谈看法。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9。

各种缝区别

各种缝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沉降缝的区别1.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2.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筑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3.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4.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一、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区别有哪些: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防止由温度影响产生变形而设置的变形缝。

伸缩缝要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

基础部分因埋置于地下,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不必断开,如建筑屋顶采用瓦屋面,屋顶部分也无需另做伸缩缝。

伸缩缝的间距与构件所用材料、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构件所处位置和环境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沉降缝是防止因荷载、结构形式、地基能力的差异等原因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所设的变形缝。

沉降缝是将建筑物垂直方向划分为若干个刚度较一致的单元,使相邻单元可以自由沉降,而不影响建筑的整体。

伸缩缝与沉降缝显著的区别是伸缩缝只设在墙、楼地面、屋顶上,基础不设缝。

沉降缝则从屋顶到基础,全部构件部位均需设缝分开。

这两种缝相同之处是,都要保证缝的两侧构件均能自由伸缩而互不影响。

缝的表面必须遮盖妥善,不得渗漏。

一般沉降缝同时可起伸缩缝的作用,而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

二、伸缩缝、沉降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

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厘米到30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两条伸缩缝的间距在建筑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沉降缝则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时,在房屋构件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沉降缝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必须全部断开设缝。

现在经常采用后浇带的处理方式,对建筑防水、装修比较有利。

特别注意后浇带处,仍有微小沉降变形,所以在此处的墙、地面的装修时应考虑可能开裂的可能,应该设缝。

三、沉降缝规范、做法、设置原则(1)沉降缝规范要求如下: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沿挡墙内、外、顶部是2cm缝宽,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15cm以上,墙体之间用胶泥或粘土填充。

施工,沉降伸缩防震缝区别

施工,沉降伸缩防震缝区别

施工费沉降缝伸缩抗震缝的区别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薄弱层和软弱层的区别新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第7页中第一行:“(四)应避免软弱层和薄弱层出现在同一楼层。

”这句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软弱层和薄弱层指的对象不是同一个;(2)它们之间也不是包含关系。

用GOOGLE或BAIDU搜索就能查到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些解释,但这里呢,从抗震规范和高规涉及到这块的知识简要地整理一下。

(一)属性结构的层概念,是从立面上进行区分的。

因此“软弱层和薄弱层”出现的部位必然也是从不同的层之间比较确定的,而相邻层存在某种突变这属于竖向不规则范畴。

(二)抗震规范涉及内容抗震规范涉及的内容为3.4.2条表3.4.2-2 & 条文说明;5.5条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条文说明。

1. 表3.4.2-2 提到竖向不规则类型包含三种: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规则和楼层承载力突变。

第一种和第三种分别属刚度和强度方面。

2. 条文说明P209 图3.4.2-4和图3.4.2-6两个图名中诠释了软弱层和薄弱层的定义:侧向刚度不规则属于软弱层(刚度);楼层承载力突变属于薄弱层(强度)。

(三)高规涉及内容高规涉及的内容为4.4.2条& 条文说明;4.4.3条&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里面没有再次出现软弱层和薄弱层一说,均以薄弱层出现。

(四)小结不论是软弱层还是薄弱层,均表达的是竖向不规则,可以以薄弱层统称,在超限项目中应避免刚度薄弱和强度薄弱出现在同一层。

建筑专业名词解释(散水、泛水、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缝、勒脚、踢脚线、女儿墙)

建筑专业名词解释(散水、泛水、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缝、勒脚、踢脚线、女儿墙)

一些专业名词解释:散水、泛水、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缝、勒脚、踢脚线、女儿墙散水:指房屋周围保护墙基,分散雨水远离墙脚的保护层,一般宽度在800mm左右。

有砖铺散水、现浇细石混凝土和混凝土散水等几种。

这样容易使地基更容易沉降,简单来说不做散水那今后房子的墙壁更容易有裂缝。

从墙根往外一般有半米的水泥地.房子周围或看看随便一栋楼周围自墙根向外一米左右是不是一个水泥结构的地面.那就是散水.很多建筑物都有顾名思义“散水”上边向下掉水它可以向外散水建筑物四周,围绕着建筑物的那一圈室外地坪的,散水的做法很多,不一定是水泥做的.“散水”是设在外墙四周的倾斜护坡,坡度一般为3%—5%,宽度一般为0.6米-1米,其目的是迅速将地表水排离,避免勒脚和下部砌体受水。

散水的构造:1.60厚C15混凝土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2.150厚3:7灰土垫层,超出散水外缘500mm。

3。

素土夯实向外坡6%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踢脚线”、“踢脚板”是墙面贴近地板的部分有一圈大约5~10cm高的裙板,目的是人走到墙边时防止鞋子踢脏白墙,另外摆放家具是也可以防止家具贴墙过近毁坏墙面;“内墙裙"是指室内墙裙,墙裙的作用与护墙板、踢脚板类似,只不过是高度一般是1~2米左右至地面的部分。

泛水泛水:fàn shuǐ1.古水名。

故道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

久湮。

2.古水名。

故道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

注入古菏泽。

久湮。

泛水是建筑上的一种防水工艺,通俗的说其实就是在墙与屋面,也就是在所有的需要防水处理的平立面相交处进行的防水处理,说白了就是用防水材料把墙角包住。

和散水不同其构造要点及做法为:(1)降屋面的卷材继续铺至垂直墙面上,形成卷材防水,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

(2)在屋面与垂直女儿墙面的交接缝处,砂浆找平层应抹成圆弧形或45度斜面,上刷卷材胶粘剂,使卷材胶粘密实,避免卷材架空或折断,并加铺一层卷材。

关于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有关知识.

关于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有关知识.

关于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有关知识施工缝、后浇带只是临时性的存在于结构中,待到一定时间随着后续砼的浇筑,我们肉眼根本看不到缝隙的存在,但是如果这些部位处理不好,会对我们结构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变形缝则在结构中永久的保留了下去,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满足我们的使用功能。

下面就结合工程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各种变形缝、施工缝以及后浇带的相关知识。

1. 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通过预留构造缝的方法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够自由独立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构造缝成为变形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1.1伸缩缝1.1.1 定义伸缩缝是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出现裂缝或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的垂直缝隙。

1.1.2 设置原则建筑中必须设置伸缩缝的情况主要有三类:一是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二是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三是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1.1.3 构造做法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1)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2)楼地板伸缩缝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变形缝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2.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各类施工缝的异同

各类施工缝的异同

1、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建筑中的各种缝

建筑中的各种缝

建筑中的各种缝一、定义1.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⑴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⑵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⑶对于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⑷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⑸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⑹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楼梯上三步的位置,并垂直于踏步板.⑺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mm~500mm的竖壁上.⑻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2. 变形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1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垂直缝隙,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差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从基础顶面至屋顶延结构断开.2沉降缝: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沉降缝把建筑物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3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规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砌体建筑,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是纵横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在设防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筑宜设防震缝:1建筑立面高差在6m以上.2建筑有错层且错层楼板高差较大.3建筑各相邻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此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50-100mm.缝两侧均需设置墙体,一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刚度.防震缝要沿着建筑全高设置,缝两侧应布置双墙或者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都有较好的刚度.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统一布置,并满足防震缝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设防震缝时,基础可以不分开.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三缝合一:缝宽按照抗震缝宽度处理;基础按沉降缝断开.3.结构缝系指为避免温度胀缩、地基沉降和地震碰撞等而在相邻两建筑物或建筑物两部分之间设置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等的总称.4.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5.分格缝为了减少裂缝,在屋面找平层、刚性防水层、刚性保护层上预先留设的缝,刚性保护层仅在表面上作成V形槽,称为表面分格缝.设置一定数量的分格缝可将单块混凝土防水层的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其伸缩和翘曲变形,可有效地防止和限制裂缝的产生.分格缝应设置在装配式结构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转折处、与立墙的交接处.分格缝的纵横间距不宜>6m.屋脊处应设一纵向分格缝;横向分格缝每开间设一道,并与装配式屋面板的板缝对齐;沿女儿墙四周也应设分隔缝.其它突出屋面的结构物四周均应设置分格缝.6.温度缝:即伸缩缝.7.诱导缝:诱导缝是上海地铁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原设置伸缩缝的地方作好防水处理,并在结构受力许可的条件下减少这部分1m左右位置上的结构配筋,有意削弱这部分结构的强度,使混凝土伸缩应力造成的裂缝尽量在这一位置上产生.采用这一措施后,其他部位混凝土裂缝明显减少,这一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尚不能令人满意.二、区别与联系1.伸缩缝和后浇带:伸缩缝的设置距离一直是防水工程界关心的问题,目前就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一直十分活跃,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外对伸缩缝间距的规定有三种情况,一是前苏联、东欧、法国等国家,规定室内和土中的伸缩缝间距约为30—40m,而英国规定处于露天条件下连续浇筑钢筋混凝土构造物最小伸缩缝间距为7m;二是美国,没有明确规定伸缩缝的间距,而只要求设计者根据结构温度应力计算和配筋,自己确定合理的伸缩缝间距;三是日本,虽有要求,如伸缩缝间距不大于30m,施工缝间距为9m,但设计人员往往按自己的经验和各公司的内部规定进行设计.国内规定伸缩缝间距为30m,但由于地下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在城市中建设的地下工程工期往往有一定的要求,加上多设缝以后缝的防水处理难度较大,因此工程界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设置后浇带、加强带、诱导缝等,以取消伸缩缝或延长伸缩缝的间距.后浇带是过去常用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对减少混凝土干缩和温度变化收缩产生的裂缝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后浇带需待一定时间后才能浇筑混凝土,故对工期要求较紧的工程应用时受到一定限制.加强带是工程界使用的一种新的方法,它是在原规定的伸缩缝间距上,留出lm左右的距离,浇筑混凝土时缝间和其他地方同时浇筑,但缝间浇筑掺有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宝鸡、沧州、济南等地采用这种方法后,伸缩缝间距可延长至60—80m.哈尔滨在混凝土中采用掺FSl01外加剂措施后,伸缩缝间距达到80—100m.2.变形缝:伸缩缝、防震缝基础部位可不断开;沉降缝基础部位必须断开;3.施工缝与后浇带:施工缝和后浇带基本不属于同一范畴,关联在于设置后浇带会人为的形成施工缝.。

后浇带施工缝的概念和作用

后浇带施工缝的概念和作用

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的作用、概念一、后浇带一、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为避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都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痕,依照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临时划分为假设干部份,通过构件内部收缩,在假设干时刻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方法,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信,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幸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方法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品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二、后浇带的作用、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份临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份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份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时期不同的受力状态,别离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发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衡宇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大体完成。

同时还能够采取以下调整方法:(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纳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份采纳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刻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大体建成,沉降大体稳固,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大体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二者沉降差,使最后二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减小温度收缩阻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进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那么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份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转变对结构的作用那么是常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峻时就会在构件中显现裂痕。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太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纳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

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

沉降后浇带主要是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带(需待主体结构结束且沉降基本稳定后才可以浇筑)。

伸缩后浇带为防止因建筑面积过大,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收缩而设置的后浇带(一般在两侧砼成型后60天可以浇筑)后浇带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详细介绍折叠英文名称:post-cast strip。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

作用特点折叠1.解决沉降差折叠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后浇带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三缝定义及规定

三缝定义及规定

一、伸缩缝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会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和内力,当房屋过长或过宽时,这种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结构开裂,因此每隔一定的距离要设置一道伸缩缝,使房屋分成相互独立的单元,各单元可随温度变化自由变形。

伸缩缝必需贯通基础以上的建筑高度。

不考虑抗震的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但实际工程中往往要求“三缝合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按抗震缝取。

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宜超出表1的限制。

当有充分依据(这个依据主要是指工程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时,表中数值可以放宽。

注: 1.装配式整体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5.一般情况下,现浇式结构伸缩缝间距小于装配式结构。

同种结构类型,露天的部分伸缩缝间距小于室内或土中。

结构的刚度越大,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越小;反之。

刚度越小,间距越大。

从表1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结构刚度越大,伸缩缝间距越小;(刚度大,变形就小,更容易开裂)2)露天时伸缩缝间距小;(露天时温差大)3)不同地区年最大温差不一样,最大间距也应不同,表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4)新规范把最大间距适当缩小了,是考虑实际工程中裂缝比较严重;5)新增板柱结构的建议值,说明板柱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

对下列情况,表1 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 的排架结构;(排架结构柱根刚接,柱顶铰接,高度越大,刚度越小,因此较低的排架刚度大,要减小伸缩缝间距)2.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温差大)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环境恶劣,宜开裂)4.采用滑模类工艺施工的墙体结构;(滑模对混凝土有扰动,对象由剪力墙变为墙体,更严了)5.混凝土材料收缩较大(指泵送混凝土及免振混凝土的情况),施工期结构外露时间较长;(是指跨季节施工,尤其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施工后室内结构末加封闭和保暖的情况)6.对裂缝控制有严格要求的混凝土结构。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建筑物在在外界因素先,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缝隙。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

你知道这三者有何区别呢?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臵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臵后浇带的位臵、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臵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臵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2.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浅谈混凝土结构水池各类缝的设置

浅谈混凝土结构水池各类缝的设置

浅谈混凝土结构水池各类缝的设置摘要:由于城镇化进程加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环保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等一系列因素,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有越修越多、越修越大、出水指标越来越严的趋势。

目前,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大多数采用的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其部分单体平面尺寸基本上都会超过规范规定设置伸缩缝距离的要求。

为满足水池功能属性、结构要求等,水池除伸缩缝外,一般还有沉降缝、施工缝、后浇带、加强带等。

关键字:污水处理厂;伸缩缝;加强带;后浇带一、缝的种类1)伸缩缝在温度作用影响下,混凝土材料热胀冷缩性质容易引起混凝土开裂,伸缩缝就是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或者膨胀变形过大而造成本体开裂,在适当的部位设置的一条缝。

混凝土收缩会使得混凝土之间产生拉应力,而混凝土抗拉应力远小于抗压应力,工程设计中甚至都不计入混凝土抗拉应力,但是如果混凝土平面尺寸越大,其收缩量也就越大,产生的拉应力也就越大,因此需要将需要将大平面尺寸混凝土(一般水池池壁厚度小于其高度和宽度)用升缩缝划分成较小的平面尺寸;混凝土膨胀会使其内部产生压应力,本对裂缝发展影响不大,但是由于环境或者材料本身原因,可能会造成混凝土构件的不均匀膨胀,这样也会引起构件开裂。

因此,《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表6.2.1对伸缩缝的设置做出规定,《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CECS117:2017)对缝的构造做法给出详细说明。

2)沉降缝、防震缝沉降缝、防震缝主要是考虑到构筑物受力状况不同、结构形式变化较大、地基差异较大而设置的变形缝,其中沉降缝需连同基础一并断开,而防震缝只需断开基础以上的部分。

一般水池结构受力比较均匀,单体结构形式比较单一,不均匀地基可通过地基处理来达到设计要求,故水池中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比较少。

3)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或者施工需要,在前段混凝土浇筑完成,施工完成后道工序或者设计规定的变形值符合要求后,再次进行后段混凝土浇筑,此时,前段混凝土已经终凝,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结合面称之为施工缝。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2。

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结构缝10种类型(图文并茂)

结构缝10种类型(图文并茂)

结构缝10种类型(图文并茂)结构缝10种类型膨胀缝(伸缝)、收缩缝(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体形缝、局部缝、施工缝、拼接缝、控制缝、界面缝;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温变化,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向设置的一道构造缝。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物构件入墙体、楼板、屋顶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度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1)膨胀缝(伸缝)防止水泥混凝土垫层在气温升高时在缩缝边缘产生挤碎或拱起而设置的伸胀缝。

(2)收缩缝(缩缝)指的是在大面积的混凝土板上设置的收缩缝。

其作用是使水泥混凝土板在收缩时不致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体形缝大尺度混凝土结构在外形、质量、刚度突变的部位(蜂腰、瓶颈),往往由于应力集中而引发约束应力,产生裂缝。

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影响,常在该处设缝,称为体形缝。

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人防工程施工缝

人防工程施工缝

人防工程施工缝是指在人防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施工条件、材料供应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停顿或转换接缝。

施工缝的处理质量对于人防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缝的处理,以确保人防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一、施工缝的分类及处理要求1. 施工缝的分类根据施工缝产生的原因和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设计缝:根据人防工程设计要求,在结构物中设置的缝隙,如伸缩缝、沉降缝等。

(2)施工缝: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接缝,如楼层间、墙体间、管道穿过部位等。

(3)结构缝:由于结构材料本身的收缩、膨胀等原因产生的缝隙。

2. 施工缝的处理要求(1)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确保结构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施工缝的处理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混凝土收缩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3)施工缝的处理应保证施工质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二、施工缝的处理方法1. 施工缝的预留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施工缝。

预留施工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施工缝的位置、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

(2)预留施工缝的基层应平整、干净,无油污、浮尘等杂物。

(3)预留施工缝的基层应采取防水和防腐蚀措施。

2. 施工缝的填充施工缝的填充是施工缝处理的重要环节。

填充材料应具有较好的防水、防腐蚀、抗裂性能。

填充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1)填充材料应严格按照比例配制,搅拌均匀。

(2)填充施工应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确保填充材料的密实度。

(3)填充施工后,应进行养护,确保填充材料达到设计强度。

3. 施工缝的防裂措施施工缝的防裂措施是保证人防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防裂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

(2)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

(3)在施工缝处设置钢筋网或钢板网,提高施工缝的抗裂性能。

沉降缝、分隔缝、伸缩缝

沉降缝、分隔缝、伸缩缝

在工程实践中,常会遇到不同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建筑物,对某些建筑物,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就会产生裂缝,甚至破坏。

下面将结构缝的种类和设置原则分别阐述一下,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1.伸缩缝(温度变形缝)伸缩缝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由于温差和砼收缩而使房屋结构产生严重的变形和裂缝。

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的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可通过计算确定,亦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2003-2001)表6.3.1采用。

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屋盖和楼盖类别间距整配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40整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6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整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75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60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100伸缩缝的做法是从基础顶面开始将两个温度区段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2. 沉降缝沉降缝是指在工程结构中,为避免因地基沉降不均导致结构沉降裂缝而设置的永久性的变形缝。

沉降缝主要控制剪切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设置沉降缝消除因地基承载力不均而导致结构产生的附加内力,自由释放结构变形,达到消除沉降缝的目的。

实际上它将建筑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承重体系。

沉降缝的设置部位:⑴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⑵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⑶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的适当部位;⑷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⑸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⑹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沉降缝的做法与伸缩缝不同,它要求在沉降缝处将基础连同上部结构完全断开,自成独立单元。

沉降缝的宽度可按表1采用。

必须注意,在沉降缝内不能填塞材料,以免妨碍建筑物两侧各单元的自由移动,不少工程,虽然设置了沉降缝,但由于施工时不慎缝内被砖块或砂浆等杂物堵塞,往往失去沉降缝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抗震缝的区别
同学们经常混淆这几种缝,现把这几种份从定义上,外形上给予区别。

后浇带: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结构缝:个人觉得应该是沉降伸缩抗震缝的统称。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
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