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是教师在教材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后传授给学生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凝结着教师的思考、情感、感悟和对知识的重组的一种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习技能的重要场所。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因而,学生和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好“课堂”,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不管你的课讲得如何生动有趣,如何好,若不能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的门始终关闭着,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是绝对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稳定、注意力集中、情感热烈的参与学习,主动发展呢?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自己对它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技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
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问问题”,即教师在根据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后巧妙的对问题进行“设疑”,让学生在对问题“质疑”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
对问题的“设疑”我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授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授前设疑,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及本节课内容与前后相联系的内容后设置的一点“障碍”:它们有时为一些问题的解答列出了细微的、非偶然的、易混淆的及常见的计算错误;有时又是这类问题解答的快捷性技巧和方法,通过这样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引导,增加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及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和发现其它的东西,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扩充学生的数学技能及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方法举隅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举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巧妙解疑,对于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巧妙设疑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设疑教学的引入环节应该是我们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课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就能引起学生的“疑”。
疑则思,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
这种求知欲和学习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我们的学生从别的地方拉回来,回到我们所盼望的数学课堂中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以保证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心理学认为,悬念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迫不及待的效果,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提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加强教学过程中设疑培养学生积极精神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关键词】教学艺术;兴趣教学;教学中的设疑;创造思维培养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常常要设疑.设疑要有的放矢,要围绕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把教学推向高潮.本文主要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1.准确设疑,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设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设疑就必须准确、无误.如果设疑不准确,或者模棱两可,会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影响学生思维,严重的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学生不爱思考的不良后果.准确设疑,才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重点、难点、关键上设疑,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课中设疑一般应在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关键点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关注,还能带动学生积极探索,拓宽学生思路.同时恰到好处设疑还能降低和化解重点和难点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时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太明了,也不能太深奥,而应该在知识的关键处、重点处、理解有困难处、思维转折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也能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积极性,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设疑”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且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的情景,设置“疑问”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呢?我觉得教师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设疑原则:1.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课堂设疑应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答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2.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放在重难点上.如果情景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3.启发性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重要的是善于设计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设疑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4.民主性原则设疑的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才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正途.5.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不能脱离实际,揠苗助长.6.全面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作为数学教师,若能通过设疑式教学,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主动发现,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发现真理,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思考王国,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我听过许多教师的课,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地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愉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学生还在一个个的逐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其他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意识。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要有激发性孔子云:“疑虑,思之始,学之始。
”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疑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设疑”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吗?追求设疑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三、设疑于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
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学生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
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
高中数学教学巧设疑
堂好课 也应设 “ 矛盾 ” 而终 , 使其 完而未 完 , 味 意
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 响。这就是今 天要讲 的等 差数列 的求 和方法— —倒序相加法 。
二、 设疑 于重点 和难点
无穷 。 在一堂课结束 时 , 据知识 的系统 , 承上启 下地 提出 新 的问题 ,这样 一方 面可 以使 新 旧知识 有机地 联 系起
这位教师说道 :你想 知道解法 吗? “ _ 我们下节课再深人具 体地探究 。 这样就激起 了学生 的求知欲望 , ” 为下节课 的
教学作好 了充分 的心理准备 。当然 , 师提 出的问题必 教
须转化为学生 自己思维 的矛盾 。 只有把客观 矛盾转化为
星的运行轨道 , 到圆的直观图 、 谈 圆萝 b 的切 片 、 阳光下
长度 ) ,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 的要求 在黑板上 面一个 椭
那么,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 呢?这 时学生 出现
英 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 :错误人 皆有之 , “ 作
为教师 不利用 是不能原谅 的 。” 学生在学习数学 的过程
中最常见 的错 误是 , 顾条件或 研究 范围 的变化 , 三 不 丢 掉四 , 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 、 不思考 。
这个 问题 , 即采 用解 两个不等式组来解 决 , 接着 , 又用如
下 的解法 :原不等 式可化 为 :X- x 2 (22 一 )0 (23 + )x- x 3 < 即 (一 ) 一 ) 一 )斛 1< , 以原不等式解集 为 : 一 < 1 ( 2 ( 3 ( )0 所 1 x l2 x 3 , < ,< < }学生会 惊疑 : 这是 怎么解 的 , 法这 么好 ! 解
关键词 : 盾 ; 矛 重点 ; 点 难
浅淡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
浅淡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周颖华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永远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要想真正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离不开疑问,离不开思考。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把问题引进来,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设疑在新课导入中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优秀课,导入是很关键的。
对于新知识,能否在短期内唤起学生的兴趣,这是能否高效的上好这节课的前提。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心理学指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
教师以适当的问题引入新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甚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讲数列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有一天国王要奖赏象棋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两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四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二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并不难办,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当然可以”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认为。
实际上这个数大的惊人,国王根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教师问:“这个数有多大如何才能算出这个数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时再适时引入数列,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而且体现了数列的实际应用。
二、设疑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指出,我们教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创造性的思考;我们教学生解决问题,怎样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这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把知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展现出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疑问,这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大的作用。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上实践,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一、设疑于课堂开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如在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印度商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想因此而奖励他,于是把他请到王宫,对他说:“我现在要奖励你,在我王宫里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任你说。
”这位商人说:“尊敬的陛下,非常感谢您的厚爱,您的金银珠宝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要一些小麦,回家帮助我那贫穷的乡亲们。
”国王说:“那很简单,随便你说要多少。
”商人说:“尊敬的陛下,我发明的国际象棋里有六十四个格子,您只要帮我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小麦,第四个格子里放八粒小麦,依此类推,直至放到这六十四个格子就可以了。
”国王听了后,连同大臣们一起都觉得这要求太简单了,都笑这位商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于是叫士兵们去抬了一筐小麦来,没过多久,这一筐小麦就放满了三十多格,于是国王又叫士兵去挑了几担小麦来,可还没填几格,小麦又不够用了,此时,国王及他身边的大臣们都感到很惊讶。
你们知道国王及大臣们为什么感到惊讶吗?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永远满足不了这位商人的这一点点“小”要求。
同学们,让老师告诉你们吧,用填满这六十四格的小麦,可以供当时的全世界人民吃上五百年!学生听了后都感到很诧异,都想知道为什么,想知道这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由此引入今天要讲的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二、设疑于课堂结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
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A 无 限接 近线 段 B , 一 C 观察 AAB C内角 和 的变化 ; 再 由 A 一 A。 A 一 A 一 无 限远 离 线 段 B , 想 此 时 一 C猜
“ 学生若 干房若 干 , 配住 房 作 了难. 分 每间房 子 住 4人 , 还有 8 人在外 面 ; 间房子住 8人 , 有 1间住 不满. 每 还 动
动脑筋算一算 , 生多少房几 间?学 生看后 , 情激奋 , 学 ” 群 满 以为 不 用 吹 灰 之 力 , 一 元 一 次 方 程 就 可 以 解 出 来 列 的 , 果 一 试 , 行 !于 是 我 就 很 顺 利 地 导 人 了一 元 一 结 不 次 不 等 式 的 新 课 , 生 听 起 来 格 外 起 劲 , 意 力 特 别 集 学 注
面 向全 体 学 生 、 面 提 高 学 生 的 素 质 , 键 在 于 充 分 调 全 关
过程 . 样做 , 这 不但 使学 生注 意力快 速 自然地 聚到焦 点
上 , 且 还搭 桥 引 渡 , 造 一 个 极 为有 利 的 趣 . 如 , 讲授 数学 中的一 元 再 在
一
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 积极性 , 学生 主动 使 发展 呢?根据本人 的 教学 体会 , 括 为 1 概 2个字 : 疑 、 质
引趣 、 动情 、 思 、 变 、 本 . 里 把 “ 疑 ” 在 第 一 导 求 务 这 质 放
次 不 等式 时 , 在 黑 板 上 板 书 了 一 首 自编 的顺 口溜 : 先
生掌握 了知识 , 获得 了能力. 青少 年 的本性 就是 好奇好 ”
胜 , 用 他 们 的这 种 心 理 特 点 , “ 疑 ” 方 法 去 “ ” 利 用 设 的 钓
高中数学教学设疑教法妙用
高中数学教学设疑教法妙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加深,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数学学习,而设疑法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喜爱学习数学,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时使用设疑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让高中数学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高中数学教学设疑教法妙用,本文一方面阐述了遵循设疑教学法运用时的原则;另一方面阐述了在高中数学中应用设疑教学法。
标签:设疑教法;典型性;矛盾;结尾设疑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针对难题,设置对应的典型疑问,并且利用设疑法解决难题,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下,高中生的数学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智能,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设疑教学法的使用。
一、遵循设疑教学法运用时的原则(一)设疑时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设疑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要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在设疑时,老师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也是通过设疑来检测学生这段时间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要有针对性的设疑问题。
设疑的针对性指的是针对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设计不同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应以直观类、形象类、较为简单的问题为主,对于基础知识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提出偏重逻辑思维的问题,以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二)设疑时要有及时性和典型性学生在课堂之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这个时间限制之内充分的将设疑教学这种方式运用到极致,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提出自己设疑的问题,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要充分的利用学生们之间提出的问题与答案等来做好引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趣味性问答及时的提出问题,应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对课堂上的疑问成功解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的作用
5 6
硅教 育论蛞 [ 2 0 1 3年第 2期]
在 高中数学课 堂教学 中,如何激 发和培养 学生 的兴趣是 每 学的数学知识.
一
位数学教师应 思考的 问题 ,这 就要求教 师转 变教育教 学中的
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 的帮助者 、促 进者 、服务者 ,丢下师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之处 教材 中有些 内容是枯燥乏味 ,艰涩难懂的. 如数列 的极限概
“ 同学 们 ,老 师今天 手中拿 了一张 白纸 ,我想 把它对 折 3 0次 , 中的位置不一样 ,但 是这样 的直线有没有 呢?渐近线 的引入水 然后我继续发 问 :似乎 ,高中的渐 近线 比初 中的变复杂 谁能 帮老师来折 呢? ” 同学们 纷纷举手 ,老师请一生 上来折纸 , 到渠成 .
诱 导的作用 . 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有位教师先讲 了一 分 9 . 5头 ,最后 他怎么竟得 了 1 0头 呢?学生很感 兴趣.老师经 个 数学小故事 :德 国的 “ 数 学王子 ”高斯 ,在小学读 书时 ,老 过分 析使 问题 转化 为学生所学 的无穷 等 比数 列各项 和公 式 S:
无 限接 近 永 不 相 交 ” . 天要讲的等差数 列的求和方法— — 倒序相加法 …….又如 :教学 和两 条 坐 标 轴 有 什 么关 系 ?学 生 马 上 想 到 “ 然 后问 :虽然高 中学 习的双 曲线 和初 中学 的双 曲线 ,在 坐标 系 指数 函数这一节时 ,上课开始 ,老师拿一张 白纸走进教室 ,问;
一
事 而绞尽脑汁 ,却计无所 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设疑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设疑【摘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关键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质疑”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用“设疑”的方法可以“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天高任鸟飞”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的去闯过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引导他们走出知识的迷宫。
而在课下,他们还会主动去问,去复习,去回味,去找参考书看,去独立钻研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疑,能否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为例,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巧妙设疑,作了一些探索。
一、通过情境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在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引入:漫画演示:话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
可好景不长,便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于是就找孙悟空帮忙。
悟空一口答应:“行!我每天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是:作为回报,从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返还4元……即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
高中数学课堂设疑技巧微探
高中数学课堂设疑技巧微探
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恰当的设疑技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这是必不可少的,以达到良好的
教学效果。
为此,要积极考虑如何采用有效的设疑技巧,从而优化高
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一方面,采用设疑技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讨论和
思维,让学生从自身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如:当介绍
新内容或讲解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故事、例题或现实例子来给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尝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同时在讲解
课堂上,可以把一些关键知识点促成两个分支,然后让学生把它们合
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师在设疑、示范上可以
采取不同策略,引导学习过程,提供示例,提出学习目标,以解决真
实的数学问题。
如:
在讲解几何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地图,创造一些困难的
面积问题,要求学生去推算,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答案;同时在数值
比重等概念上,可以让学生作出简单的比较,从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在设疑技巧上,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活动,采取视,听,说,做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索机会,拓宽学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视野。
如:可以利用课堂投影,做几道算术题,让学生举手回答;或是教设疑秀不可思议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答案背后的更深层次原理;再比如尝试把一道数学题拆分,让学生一步步去推导出算术推理等等。
总之,设疑只是一种技巧,教学中采用正确的设疑方式,可以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堂该如何设疑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数学课堂该如何设疑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在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构思巧妙且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我在近几年通过听课学习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地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在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自己的学习心得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该如何设疑才能使课堂更高效,以此抛砖引玉。
一、设疑于课堂引入之处课堂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引入开始。
学生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老师就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又比如在学习条件概率时,老师可以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例:甲,乙和丙三个同学得到一张电影票,为了公平起见,三个人通过抓阄决定谁去看电影,甲先抓,乙再抓,最后剩下的阄归丙,丙同学提出疑问,这样抓阄对自己公平吗?让同学们解答丙同学的疑问,肯定会有两个答案:公平和不公平。
此时老师说这个概率的计算应该用条件概率,等我们学完本节课你就知道答案了。
如此便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都迫切地想学会本领来解决疑问,学习效果自然错不了。
二、设疑于教材重(难)点之处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疑在我国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课程。
数学是物理和化学的基础,学好数学对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断磨合、配合,目的是想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乏味,学生们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开辟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设疑”显示出它的创新性、独特性与吸引力。
学生喜欢它的新颖与挑战,老师喜欢它可以将自己的毕生所学融会贯通。
“设疑”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众多老师与学生的青睐[1]。
因此,本文对如何设疑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展开探讨。
一、通过对基础例题变式设疑,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新章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数学课本上的教学例题。
教学例题存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进入新的课程,接受新的知识。
例题也是所学新章节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题目。
所以,老师应当把握好例题的教学,将例题加以变化、一题多变,提高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2]。
例如:在讲解“在一个四边形中有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时,老师可以将例题变化成“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叫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等等题目供学生们进行判断。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还能复习曾经学过的旧知识。
通过对基础例题的变形设疑,达到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设疑,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当今的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备受老师和学生们的热爱,情景教学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化、情景化,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都保有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所以讲设疑和情景教学合二为一融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3]。
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这样一个有关等比数列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和一个放羊的羊倌。
羊倌负责给地主放羊。
羊倌给地主提出两个结算工资的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巧设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巧设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照课堂情形、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通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专门大的作用。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多科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专门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兴奋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确实是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味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显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这确实是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明白的。
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
如关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奇的析疑”的故事:传奇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亲小孩。
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
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
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费尽心机,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
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邻村智叟明白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
如此,总共就有20头牛。
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设疑激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设疑激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多科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
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
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
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
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
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
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
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费文英 吴新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疑”艺术.“设疑”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释疑.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呢?1、新课伊始,激趣设疑,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伊始设疑可以说是最佳的新课导入方法之一.因为一节课的头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授课开始,教师若能抓住契机,创造疑境,设置悬念,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教师还要尽量打破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设疑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程活动中,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寻求新发现.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我先出示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βαβαcos cos )cos(+=+成立吗?(2)在正式推导公式之前你能猜出公式吗?(3)如果不能猜出具体公式,你能猜出公式所具有的特点吗?(4)如果知道公式,你能说说推导公式的思路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取特殊角2,43πβπα==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4πβα==试试,这时,大多数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角βα,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于是板书课题,这样一下子就“钓”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新课,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通过本节课我们共同的探究,问题将迎刃而解.学生自然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讲,从而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课程进行中设疑,引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课中设疑一般应在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关键点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关注,还能带动学生积极探索,拓宽学生思路;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疑,让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后巧加拨便“柳暗花明”.同时层层设疑还能降低和化解重点和难点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另外,编制的问题应略低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能让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才能使课堂气氛跌岩起伏.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思维.比如在“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这样一个练习:若函数223)(a bx ax x x f +++=在1=x 处有极值10,求b a ,的值.学生是这样解的:b ax x x f ++=23)(2',由题意知,0)1('=f 且10)1(=f ,即,01,0322=+++=++b a a b a 解之得11,4-==b a 或3,3=-=b a到此学生就认为问题解决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此种解法是没有问题的,但答案只有一组即11,4-==b a .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解出的是两组解,但答案却只有一组解,把两组解带入验证也不知怎么验证.我通过让学生的“碰壁”和“暴露”,指出问题所在.原来是学生忽略了0)('=x f 与函数)(x f 有极值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判断所得的两组解中,有一组解不满足题目的要求,即当3,3=-=b a 时,0)1(3)(2'≥-=x x f ,此时函数)(x f 为定义域上的单调增函数,根本就不存在极值了.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对问题也铭记于心.当然,在重点和难点处设疑,教师一定要善于诱导,张弛有度,恰如其分.过于浅白的设疑毫无意义,过难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只有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才能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3、课尾设疑,课外延伸,让学生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堂好课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当故事发展到高潮,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得知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要留下一些疑问有待下节课去解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 “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因此,当教师在课尾对本节课作小结时,若能找出本节课与下一课知识的衔接点,并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于平淡处起波澜,就能把学生思维的齿轮启动起来,使学生产生解疑的需求.这样,不需教师强调,学生会自觉预习新课,为下节课的教学创造条件,并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解不等式0324522<--+-x x x x 时,我们可以先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可把如下的解法给出:原不等式可化为:0)32)(45(22<--+-x x x x 即0)1)(3)(4)(1(<+---x x x x ,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4311{<<<<-x x x 或,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于是你可以回答:“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这样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当然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疑问都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不恰当的设疑会遏制学生探索的愿望,妨碍学生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所以我们在设疑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2、需要性原则:有时候在课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二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计算不是很简单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是不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3、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课堂设疑应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答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4、适时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节骨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5、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不能脱离实际,揠苗助长.6、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设疑要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7、创造性原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笔者觉得在日常教学中可实施以下措施: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并随机抽查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教学过程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问题可问③课后,布置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作为数学教师,若能通过设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就能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发现真理”,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思考的王国”,从而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