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做“长短句”。

B.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我们学过的《口技》节选于此。

C. “布”在古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因此也常用来借指平民。

D. 《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B【解析】【分析】B。

描述有误,《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这没错,但我们学过的《口技》却不是节选于此,《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这些知识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平时可将这些知识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体系。

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B.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C.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谈读书》《屈原》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德国的培根、中国的郭沫若。

D.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如《送东阳马生序》;“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出师表》。

【答案】 C【解析】【分析】C、应是:英国的培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

BCD说法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加冠”指二十岁,“不惑”和“花甲”分别指的是四十岁、五十岁。

B. 寓言是从神话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愚公移山》这篇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 农历三月含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花甲”指的是六十岁。

故选A。

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年龄的称谓。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

《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常见的复句类型有: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

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

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雨果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中的“说”“铭”“序”“书”都是古代的文体。

B. 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令”,如令父、令母、令叔、令兄等。

C.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巨著,我们学过的《三峡》就出自其中。

D.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时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有误,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应用“家”,如令父、令母、令叔、令兄等。

只有称呼对方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是冠以“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到作家、朝代、称号、文体等的考查,需要平时进行积累。

作家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D.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答案】 A【解析】【分析】B项,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他们没有同时在世的时间,所以B项说法有误。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答案】 C【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C项,“会元”改为“解元”。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A. 曹操B. 刘备C. 谢安D. 孔子【答案】 C【解析】【分析】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故答案为:C【点评】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

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

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D.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答案】 C【解析】【分析】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并没有要求“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说”“铭”“记”“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我们学过张潮的《核舟记》、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B.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和写作内容。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知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知识1.以下对于古代文化、文学知识的表述完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先人对年龄有特定称呼,依据从小到大的次序挨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呼,“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域”。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B【分析】【剖析】 A.从小到大挨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 项正确,应选B。

故答案为: B【评论】题考察对语文知识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比较相应有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知识,找到重点语句,认真斟酌商酌句子的意思和重点词含义,而后提取最重点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对比辨析正误。

2.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先人在称号上非常讲究,“君”“足下”都是对他人的尊称。

C. 先人会以籍贯称号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古代的年龄称呼,按从小到大的摆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分析】【剖析】 ABC 表述正确。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A. 宗师B. 高邻C. 贤婿D. 晚生【答案】 D【解析】【分析】D项是谦称。

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

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 宗师、高邻、高邻”都是敬辞,“晚生”是谦辞。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 C【解析】【分析】C.有误。

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

故答案为:C。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A. 楚庄王B. 晋文公C. 吴王阖闾D. 越王勾践【答案】 D【解析】【分析】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答案为:D【点评】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 D【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答案】 C【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C项,“会元”改为“解元”。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左丘明的《左传》则是纪传体史书,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其中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出自契诃夫的《变色龙》。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非常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则有高洁之意。

D.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矛盾冲突。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左传春秋《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做,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的便是春秋时代的大事。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2.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A. 《牡丹亭·游园》B. 《霸王别姬》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牛郎织女》【答案】 C【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

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3.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及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古代官职的知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鄙、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陛下”等。

C. 《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历史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也安排了大段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D. 即席讲话有时与学习水平高低关系不大,却与能否熟练运用即席讲话的技巧密切相关。

【答案】 B【解析】【分析】B.错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

是敬称,不是谦称。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敬辞的掌握情况。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常见的敬辞有:"令"字一族,"拜"字一族,"奉"字一族,"子"字一族,"惠"字一族,"恭"字一族,"垂"字一族,"贵"字一族,"高"字一族,"大"字一族,"敬"字一族,"请"字一族,"屈"字一族,"光"字一族,"俯"字一族,"华"字一族,"老"字一族,"叨"字一族,"雅"字一族,"玉"字一族,"芳"字一族,"贤"字一族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

“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

“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 C【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4.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B.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D.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左传》是他根据鲁史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 A【解析】【分析】A. 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以书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5.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 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 C【解析】【分析】A.“吃汤圆”是正月十五的习俗,八月十五的习俗是吃月饼。

B.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C.说法正确。

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与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与“六艺”中的“射”含义不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是“详细”之意。

D. 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都是疾走、快走的意思。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有误,“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辞。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敬辞谦辞。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词语意义和文化常识,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和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C:从小到大排列:“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C.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 “家君”属于谦称,“尊君”属于敬称。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藤野先生》《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均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B. 词,又称“长短句”,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沁园春·雪》和《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沁园春”和“山坡羊”都是词牌名。

C. 《己亥杂诗》中的“己亥”和“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表示年份,“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和“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表示年号。

D.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答案】 C【解析】【分析】A.《社戏》是短篇小说,收入《呐喊》;B.《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山坡羊”是曲牌名;D.“子”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是谦称;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1.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1)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________。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________。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________”。

(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________。

(5)“沉鱼落雁”这一成语中“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四大美女中的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