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性及流行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

戊肝

戊肝-简介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潜伏期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戊肝-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戊肝危害及预防

戊肝危害及预防

戊肝预防
戊肝预防
接种疫苗:戊肝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 有效的方法,建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 接种。 注意卫生:戊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 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注意 卫生是预防戊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戊肝预防
饮食注意:戊肝病毒会破坏肝 脏功能,因此,建议多吃富含 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等 营养成分的食物,同时避免过 度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
戊肝的诊断和 治疗
戊肝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可以通过血清学试验、病毒学检 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戊肝患者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 ,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等,同时 还需要注意营养补充和休息养生。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戊肝危害及预防
目录 戊肝的危害 戊肝预防 戊肝的诊断和治疗
戊肝的危害
戊肝的危害
什么是戊肝: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 毒引起的一种肝炎,病毒通过血液 、患者易发生肝炎、肝硬 化、肝癌等疾病,还可能导致过早 死亡,危及健康和生命,同时也给 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农学院 张皓禹 2012512167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SEN-V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 肝
●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传染源
戊型肝炎的传染 源是急性及亚临床 型患者。以潜伏末 期和发病初期粪便 的传染性最高。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二、易感人群
1)主要侵犯青壮年,这一点与甲型肝炎多侵犯 儿童不同。70%以上病例为15-39岁年龄组,儿 童发病较少。儿童发病率低,可能与儿童感染戊 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感染有关。 (2)孕妇易感染本病:在孕妇急性病毒性肝炎 中,80%为戊型肝炎。经与孕妇同年龄配对研究 显示:男性和非孕妇的戊型肝炎感染率分别为57 %和48%。 (3)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戊肝的潜伏期为16-75抗 日,平均 1个月。少数病人 体 病毒血症可持续约100日,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 母 亲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而较重。 孕妇感染戊型肝炎更加危险,孕妇患者的死亡率 高达20%。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什么是戊型肝炎

什么是戊型肝炎

一、什么是戊型肝炎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又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戊肝病毒(HEV)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因饮水受到粪便污染造成大型爆发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类似甲肝。

二、戊型肝炎病因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摄入被病人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此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输入性传播。

戊肝也可散发,主要是病人粪便活染食物或外环境,造成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有时也可引起食物的爆发流行。

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由肠道侵入肝脏复制,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由粪便排出病毒。

其病理变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状或灶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有明显胆汁淤积。

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本病肝细胞损害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三、戊型肝炎症状1、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

2、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

3、一般起病急,多见黄疸。

半数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和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

4、胆汁淤积型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

5、多数患者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6、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戊肝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四、戊型肝炎诊断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

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

戊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戊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戊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和 重症病例的诊疗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
03
社会认知度不足
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缺乏对该疾病的足够了解和重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段研发出更加安全、 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保护效果。
02
戊型肝炎病毒特性
病毒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形态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戊型肝炎病毒 科。
基因组结构
HEV基因组全长约7.2kb,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1编码非结 构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ORF2编码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即病毒衣壳 蛋白;ORF3编码一种小蛋白,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诊疗技术提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戊型肝炎的诊断准确率 和治疗水平,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会认知度提高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未来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将不断提高,有助 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THANK YOU
势和防控策略,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讲座内容总结回顾
戊型肝炎概述
介绍了戊型肝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 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戊型肝炎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病 毒基因组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成果。
对于疑似合并其他肝胆疾病或需 要更精确评估病情的患者,可进 行CT或MRI检查。

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戊型肝 炎患者 的临床 流行病 学资料 进行 了分析 , 报告 现
如下 。
2 0 年 起我 科收 治 的戊 型肝 炎病 例数 及 其 占各 型 病毒 03 性肝炎 的构成 比均有上升的趋势( 1 。 图 )
二 、 戊 型肝炎患 者发病 季节 分布
第 1 季度 发病
最高 , 以后逐月减少 , 1 月又开始 升高( 2 。 至 2 图 )
三 、戊 型肝炎患者 的发病 年龄分 布 本 组患者发病 以 4 一 0岁组最高 , O6 占总发病人数 的 5 %( 3 。 0 图 )
对象与方法


研究 对象
20 0 3年 1 2 0 月 0 7年 l 2月我 院收
四、 戊型肝炎患者 的职业 分布 以农 民发病数最高 ,
占 3 .%( 4 。 38 图 )
戊 型肝 炎 (e a t ) 由戊 型肝炎 病毒 引起 的病 h pti E 是 is 毒性肝 炎。多呈 散发性 发病 , 也可 引起暴发 流行 。近年




收治 的戊 型肝炎 占病毒 性 肝炎 的构 成 比 自
来, 国、 美 日本 等发达 国家及 中 国、 印度等 发展 中国家人 群 H V感染 率均呈 明显 上升趋 势【1 E l。为进一 步 了解 散 I 2 发性戊 型肝炎 的流行情 况 , 我们对 近 5 收治 的 38例 年 5
1te ai t ae rm 4 t 6 -er o ee te ot (0 )te fs q at a te a m rii esn ; pt ns gd f 0 o 0 ya l w r h m s 5 % ; rt u r r w s h m i obdt sao h e o d h i e n y

戊型肝炎知识

戊型肝炎知识

并发症
孕妇中戊肝死亡率高。尚没有发现该病毒的 其他并发症。
诊断
应用重组RNA技术已经开发岀针对戊肝病毒颗粒的抗体,IgM和IgG抗体 测定可区分感染是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病毒IgM抗体在发病约1周后出 现。粪便和血液中的病毒RNA可通过PCR测得。
预防
成人使用重组戊肝疫苗十分有效。尚无证据显示免疫 球蛋白有助于预防戊肝病毒感染。从流行区获得的免 疫球蛋白可能有效。
发病机制
戊肝病毒可引起细胞毒性,病理表现与其他 肝炎病毒相类似。
床表现
戊肝病毒感染与甲肝病毒感染表现类似,但更加严重, 这两种病毒仅产生急性感染,不发生慢性感染。戊肝通 常比甲肝重,老年患者易感,在15〜34岁有一个高峰。 戊型肝炎病毒是孕妇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它可致急性肝 衰竭,病死率较高。戊型肝炎病毒可使慢性肝病失代偿。
戊型肝炎
基本介绍
戊肝病毒尚未被分离出来,但已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 这种RNA病毒是球形、有刺突但无包膜的病毒,结构类似 于萼状病毒。
流行病学
戊肝是以前被称为非甲非乙肝炎的流行形式。通过粪-口传播(通常是 粪便污染的水源),传播与大便内排岀的直径为27〜34nm的颗粒有关, 戊肝病毒感染的高发流行区是印度大陆、中东、东南亚和墨西哥,尤其 在那些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在美国,仅在到过流行病区旅行或从流行病 区移民来的人中发现。平均潜伏期40d,范围15〜60d。
谢谢

戊型肝炎危害状况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危害状况研究进展

明其无保护作用。预 防 H 的疫苗也尚未研 制 出来 。 E
戊 肝 是 一种 自限性 疾 病 , 多预 后 良好 , 般 不 会 发 展 为 大 一 慢性 。 H 与 H 传 播 途 径 相 似 , 状 相 似 , HE的 重 型 肝 E A 症 但
曼斯 坦 等 均 有 戊 肝 暴 发 或 流行 。 在 亚 、 等一 些 经 济 欠 发达 、 生 条 件 较 差 的 地 区 , 戊 非 卫 是 肝 的高 流 行 区 。在 亚 洲 尼 泊 尔 戊 肝 感 染 率 为 9 / 0 0人 年 , 9 10 发 病 率 为 4 / 0 0人年 ,5年 内 发 生 1万 人 以上 的 大 流 行 共 5 10 l 3次 ; 度在 l 印 0年 中发 生 2次 分 别 3万 人 的 大 流 行 ; 甸 在 5 缅 年 内连 续 大 流 行 , 病 倒 数 达 4万 人 : 基斯 坦 也 是 皮肝 的高 总 巴 流 行地 区 ; 度 尼西 亚 在 同 一 地 区 分 别 在 18 印 9 7和 1 9 年 发 91
( E N起的一类肝 炎。 自1 8 H V) 9 3年前苏联 B l a a yn首次观察 a
到 虞型 肝 炎 病 毒 ( Y) 第 一 次 获 得 H V 存 在 的 直 接 证 据 HE , E 后 _ . 量 的 回顾 性 调 查 证 明 ,9 5 15 、 9 5 17 1大 15 ~ 9 6 17 、 98年 在 印 度 新 德里 暴发 的 3次 非 甲非 乙型 肝 炎流 行 , 是 由 H V 所 均 E
足 够 的 卫 生 设备 及 提 供 安 全饮 用 水 地 区 。在 酞美 等发 达 国家
仅 有散发病 倒, 尚无大规模暴发 和流行报道, 且病 例多集 中于
外 来 移 居 者 或 旅行 者 。

戊肝解除隔离标准

戊肝解除隔离标准

戊肝解除隔离标准摘要:一、前言二、戊肝病毒的简介三、戊肝的传播途径四、戊肝的临床症状五、戊肝的诊断和治疗六、戊肝解除隔离的标准七、结论正文:戊肝,即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肝炎。

戊肝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戊肝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控戊肝,了解戊肝的传播、诊断、治疗和隔离标准至关重要。

戊肝病毒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与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似。

戊肝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戊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28 天,平均为7-10 天。

戊肝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人会出现急性肝炎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戊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法(LFIA)等。

对于疑似戊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戊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如卧床休息、补充营养、保肝降酶等。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戊肝解除隔离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毒检测结果。

一般来说,急性戊肝患者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以解除隔离。

对于慢性戊肝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定期检测病毒载量,根据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戊肝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了解戊肝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解除隔离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戊肝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戊肝病毒的传播。

传染病流行现状分析

传染病流行现状分析

传染病流行现状分析一、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概述近年来,我国传染病流行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根据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每年约有数百种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中不乏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

在这些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依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1.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高达数千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人数也超过千万。

这些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炎,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2. 结核病结核病是我国传染病的一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是全球结核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约为100万,总数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疫情依然不容乐观。

3. 艾滋病艾滋病是我国传染病流行的另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逐年上升。

根据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约100万。

尽管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艾滋病仍然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武汉爆发,迅速蔓延至全球。

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在国内的蔓延。

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的恶化,我国仍面临输入性病例的压力。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面对传染病流行的现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1. 加大传染病防治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配备,确保传染病发现、报告、处置等环节的顺畅。

2. 强化科学研究,提高疫苗和药物研发水平。

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力度,为传染病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戊肝综述——精选推荐

戊肝综述——精选推荐
HEV基因 1型和基因 2型病毒株目前仅有人类感染的报 道,除在实验条件下可有效感染食蟹猴及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年 2月第 29卷第 2期 JClinHepatol,February2013,Vol.29,No.2
85
外,尚无感染动物的报道,提示基因 1型及 2型不能突破种属 障碍感染其他动物;基因 3型及基因 4型则可突破种属障碍, 既可以感染猪也可以感染人[18-19]。同一地区分离所得的人与 猪的 HEV同源性高度相似[20-21],甚至同一亚型内,两者之间 同源性可达 95% ~100%。提示基因 3型及基因 4型 HEV感 染导致的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病。除了基因 1型、基因 2型、 基因 3型及基因 4型感染人类外,还有一个基因型仅在禽类中 被检测出,因此称为禽 HEV。
目前戊型肝炎可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3种。(1)消化道 传播:饮用 HEV污染的水源或食用 HEV污染食物导致的感 染;(2)血液传播:通过使用被感染的血制品而感染;(3)母婴 传播途径也有报道:在一项研究当中,8个在妊娠末期 感 染 HEV的孕妇产下 8个婴儿,而其中 7个婴儿的血清中检测到 了 HEV感染的证据,包括 HEVRNA或者抗 HEV-IgM抗体的 产生[30]。各种传播途径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是过去最为 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随着各地区环境卫生的改善,近年来水源 性传播的报道极少见,而以散发性戊型肝炎多见。 3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戊型肝炎也有些肝外的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胰腺 炎 、血小板减少、溶血、自身免疫现象、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 脑炎、假性脑瘤、颅神经麻痹双侧椎体综合征等[35-36]。这些表 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多基于 HEV-IgM的检测。
戊型肝炎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尚不明确。在动物实验中, 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与病毒载量有关[37]。人类爆发性戊型肝炎 也与病毒滴度高有关[38]。孕妇的病情往往较重且病死率高, 可能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以及孕妇免疫状态有关 。 [39] 4 戊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戊型肝炎病毒地危害性及流行状况分析报告

戊型肝炎病毒地危害性及流行状况分析报告

戊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性与流行状况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下简称戊肝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是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的唯一成员,目前被认为是亚洲、中东和非洲国家急性肝炎的最重要病因之一[1]。

戊肝病毒主要分为4个基因型,1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的开展中国家,2型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乍得、尼日利亚等国;3型存在于兴旺国家的本土戊肝病人和世界各地的猪体内;4型主要来自日本、中国、某某的兴旺地区和印度,也存在于猪体内[2]。

但是迄今为止,发现戊肝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1 HEV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1.1 HEV的爆发流行情况:近5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开展中国家陆续发生了屡次大规模的戊肝爆发〔表1〕。

1955年,携带HEV的污水污染了印度德里供水的泵站导致戊肝大爆发。

此次流行持续了近2个月,整体感染率大约为2.3%,青壮年〔15-40岁〕的感染率最高,约2.9%。

2007年10月至今,非洲乌甘达北部Kitgum地区发生戊肝的暴发流行,累计发病人数9772人,死亡155人[3]。

在疫情最严重的Madi Opei和Paloga 镇,戊肝发病率分别为30.9%和19.2%。

此次疾病流行过程中受害最严重的人群是孕妇和0-2岁的儿童,在Madi Opei和Paloga,孕妇的发病率高达85.4% 和72.0%。

在Madi Opei,2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中的病死率最高,分别为8.7%和8.2%〔personal munication〕。

我国是戊肝的高流行区之一,自1982发现戊肝病例以来至今已报道了11次戊肝爆发流行。

最大的一次爆发流行于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发生在某某南部,波与23个县市,持续20多个月,共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人[4]。

其中在某某多鲁乡,发病率高达42.6%〔9371/21958〕,死亡率0.5%〔47/9371〕,孕妇病死率13.6%〔20/147〕[5]。

戊型肝炎风险评估报告

戊型肝炎风险评估报告

戊型肝炎风险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戊型肝炎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为公众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它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戊型肝炎的概述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分为四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1和2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基因型3和4在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包括饮用未经处理的含有病毒的水以及摄入含有病毒的食物,尤其是猪肉制品和海鲜。

此外,戊型肝炎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传染。

3. 戊型肝炎的风险因素以下是几个与戊型肝炎感染风险增加相关的关键风险因素:3.1 饮食和卫生习惯- 饮用未经处理的含有病毒的水源,特别是生水。

- 摄入未煮熟或未加工的猪肉制品,海鲜或其他可能受污染的食物。

- 不洗手或不正确洗手后处理食物。

3.2 环境因素-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 天灾(如洪水和地震)导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3.3 风险职业- 从事卫生条件较差的职业,如清洁工、污水处理员等。

- 从事畜牧业或兽医工作。

3.4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如感染HIV或正在接受器官移植等人群。

4. 戊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针对戊型肝炎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4.1 饮食和卫生- 确保饮用水源安全,饮用煮沸水或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 避免未经煮熟或未加工的猪肉制品、海鲜等食物,确保食物烹饪彻底。

- 遵循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包括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并在食物处理前后洗手。

4.2 环境改善- 加强对卫生设施和安全饮用水的投资,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 应对天然灾害的影响,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4.3 疫苗接种- 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种戊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

4.4 职业保护- 卫生工作者、畜牧业从业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和口罩。

人畜共患病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概况

人畜共患病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概况

五、人畜共患病与宠物饲养
3、与鸟类有关的疾病
(1)鹦鹉热:来源于鹦鹉、鸽、火鸡等禽类,人 主要因吸入被其粪便或毛尘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 征为高烧、咳嗽、胸痛、胸膜炎和肺炎。 (2)结核病:孔雀、鸽、鹦鹉、八哥等都易感染 结核病。病人可患肺结核、颈淋巴结核、肠结核、 肾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胸腹膜炎等病症。
五、人畜共患病与宠物饲养
1、与猫有关的疾病
(2)破伤风:这种病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四肢 僵直或全身性的痉挛,甚至危及生命。 (3)弓形体病:若孕妇接触病猫被感染后,会造 成胎儿先天性畸形,智力缺陷,甚至会出现不堪设 想的后果。 (4)狂犬病:此病最初由疯狗引起,但感染病毒 的猫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五、人畜共患病与宠物饲养
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2、按病原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①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兽源性人畜共患病): 这类病是主要在动物中传播。偶而感染人的人畜共 患病,如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和马脑炎等。
②人源性人畜共患病:指通常在人类传播,偶而感染 某些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 等。
二、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3)劳役动物,如牛等,发生人畜共患病的流行,则可能使 国家招致灾难。在今天,仍以劳役动物作为农业生产和 交通运输为主要工具的发展中国家,一头牛的死亡,对 家庭经济可能是一场灾难。
四、防控人畜共患病的问题反思
1、建立长期、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树立科学的社会 发展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一切力量保护我们的 自然环境能与经济协调发展。留给子孙一个山川秀美,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给动物等其他物种一个尽量不被人类 扰动的自由王国。
(2)2002年底至2003年席卷我国及东南亚、加拿大等国的 SARS, 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夺去了许多人 的生命,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戊型肝炎病毒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戊型肝炎病毒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
B
r a
d
le
y
习 ”汁 是
硬 结拭

通过 收集 急性 感 染早期 肠道传 播
( 12 )
:
N A N BH
蜻 钩 案提 式
18 26
a r
14
t 一 t
K b
r
o
udsot Nhomakorabeao a
lPJ
e
,
S t ib b e J
a
,
e v
l
y
m
t in
e
Jl e n
r o
M
.
F
s
a
ta
s
l is
e
hao
s t一
r
1
;
63 ( 1 8 )
129 6
医 学 文选
E v
199 5

2
月第 1 6 卷第
o R F
3
]

,
基 因 结构模 式 图

有人 对 墨 西 哥 与 缅 甸 株 的
非 编码 区
,
比较
3

其 基 因 组 的 组成 两 侧 分 别 为 5

3
’ ’
3 基酸 序 列 相 同 性 仅 7 见 2 刁6 b
医 学文选

月第
卷第

6
戊型 肝 炎 病 毒 学 及 流 行病 学 特征
中 国 人 民 解放 军 三
三医院
南宁 市
王金科 罗冬 至
河 南省 郑 州 市 人 民 医 院
戊 型 肝 炎 以 往 称 之 为流 行性或 肠 道 传播 的 非 甲非 乙 型 肝 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性及流行状况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下简称戊肝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是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的唯一成员,目前被认为是亚洲、中东和非洲国家急性肝炎的最重要病因之一[1]。

戊肝病毒主要分为4个基因型,1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的发展中国家,2型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乍得、尼日利亚等国;3型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本土戊肝病人和世界各地的猪体内;4型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的发达地区和印度,也存在于猪体内[2]。

但是迄今为止,发现戊肝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1 HEV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1.1 HEV的爆发流行情况:近5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陆续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戊肝爆发(表1)。

1955年,携带HEV的污水污染了印度德里供水的泵站导致戊肝大爆发。

此次流行持续了近2个月,整体感染率大约为2.3%,青壮年(15-40岁)的感染率最高,约2.9%。

2007年10月至今,非洲乌甘达北部Kitgum地区发生戊肝的暴发流行,累计发病人数9772人,死亡155人[3]。

在疫情最严重的Madi Opei和Paloga镇,戊肝发病率分别为30.9%和19.2%。

此次疾病流行过程中受害最严重的人群是孕妇和0-2岁的儿童,在Madi Opei和Paloga,孕妇的发病率高达85.4% 和72.0%。

在Madi Opei,2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中的病死率最高,分别为8.7%和8.2%(personalcommunication)。

我国是戊肝的高流行区之一,自1982发现戊肝病例以来至今已报道了11次戊肝爆发流行。

最大的一次爆发流行于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发生在新疆南部,波及23个县市,持续20多个月,共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人[4]。

其中在新疆多鲁乡,发病率高达42.6%(9371/21958),死亡率0.5%(47/9371),孕妇病死率13.6%(20/147)[5]。

戊肝在大流行时的病死率位于0.2%-4%之间。

但在孕妇中(特别是怀孕7-9个月的孕妇)因HEV导致的重症肝炎而死的比率很高,达10-20%。

表1 近半个世纪较大规模的戊肝爆发年份国家地区病例数2009-今斯里兰卡,瓦武尼亚2,0002007-今乌干达,基特古姆10,0002004 苏丹,达尔富尔26211991 印度,坎普尔79,0001988-89 索马里,谢贝利河下游11,4131986-88 中国,新疆120,0001981-82 尼泊尔,加德满都山峡12,0001978-82 印度,克什米尔52,0001976-77 缅甸,曼德勒市20,0001973-74 尼泊尔,加德满都山峡10,0001955-56 前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10,8121.2 抗HEV抗体的流行病学概况戊肝的传统IgG检测试剂灵敏度较低,传统试剂进行的研究显示,即使在戊肝的高流行区,健康人群中抗体的整体阳性率也很少超过25%。

如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抗体阳性率仅为10.2%,而此地恰是戊肝高发之地,经常发生大规模爆发。

1992年中国全国人群流调结果表明普通人群抗体阳性标化率为17.2%[6]。

各非戊肝高发区的发达国家普通人群(如献血者)阳性率为0.4-3%。

随着对戊肝研究的深入,在应用HEV免疫优势表位的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抗体检测试剂有了质的提高。

应用新一代试剂,检测出的抗体阳性率比原来明显增高,戊肝高流行国家的血清抗体流行率高于戊肝低流行国家,抗体均表现出随年龄升高的趋势。

其他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戊肝高流行国家,人群的血清抗体流行率为15%-60%不等(表2)。

表2 各国献血人群中HEV IgG的血清流行率1.3 戊肝的发病率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试剂,戊肝常常被误诊为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或不明原因的肝炎,戊肝的危害性被大大低估。

近几年,随着新型诊断试剂的出现,戊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中国,12.3% - 43.1%的临床散发急性肝炎为戊肝,而在南亚地区,这个比例高达50%以上(表3)。

戊肝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岁的青壮年,且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1-3/1。

普通人群感染戊肝后,病死率在0.5%-4%之间。

近年来在北美、欧洲、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出现许多戊肝病例,患者无近期旅游史,说明戊肝在发达国家也是一种本土疾病,这否定了以往认为只有近期去HEV高流行国家旅游过的人才可能发生HEV感染的观点。

发达国家本土戊肝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发展中国家的戊肝病人类似,但死亡率偏高,约8%-11%[2,20-23](图1)。

表3 戊型肝炎在临床散发性急性肝炎中所占比例国家地区HE占急性肝炎的比例参考文献阿拉伯54% [24]孟加拉国58.3% [25]印度53.3% [26]中国,香港12% [27]中国,17个城市9.7% [28]中国,福州43.1% [29]中国,南京54.98% [30]图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戊肝病死率比较(摘自[2])1.4 HEV对特殊人群的高危害性,容易发生肝脏失代偿,愈后普遍较差,死亡率可高达70%[31-38]。

中国报道较多的是慢性乙肝患者合并感染戊肝,其严重性已经引起广泛重视[36-38]。

慢性肝病合并感染甲肝或戊肝,愈后均较差,但是某些血清学研究显示,慢性肝病患者HAV抗体阳性率高达97%以上,而HEV抗体阳性率为17%-56%不等,提示97%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已经对甲肝产生免疫保护力,而尚有44%-83%慢性肝病患者对HEV易感[34,35],暗示接种戊肝疫苗对慢肝病人可能是有益的。

器官移植病人或免疫缺陷病人感染HEV后可能导致慢性化[39,40],在法国一项关于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HEV感染情况的研究表明[41],在14名接收器官移植后感染戊肝病毒的患者中,8名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病,并伴有持续高浓度的转氨酶,顽固性病毒血症,并在肝脏活组织切片中发现日趋严重的炎症和组织纤维化病变。

孕妇特别是妊娠晚期的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死率高达20%左右,对于戊肝导致孕妇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Singh S等甚至报道戊肝孕妇死亡率为63.6%[42],这可能跟当地医疗条件较差有关。

另外,通过垂直传播途径感染戊肝病毒的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较高[43,44]。

2 戊肝的传播途径戊肝主要经肠道传播,发生大爆发时多数经由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不是那么明显,即使在不止一个发病峰的延长型流行中也是如此[45]。

多例报道表明戊肝也可能经输血传播[46-48],MatsubayashiK等[46]报道一个因为食用未烤熟的猪肉感染HEV的血小板捐献者导致接受者感染戊肝的全过程。

捐献者食用猪肉9天后血清HEV RNA阳性,23天后捐献血小板,接受者在输血后的第22天被检出HEV RNA,44天达到1×107.2/ml峰值,随后转氨酶上升。

第67天血清HEV IgG转阳,而后逐渐康复。

英国国家血液中心Boxall等[48]也曾报道过一起输血传播戊肝事件。

1名43岁男性,已有10~15年献血史的本地义务献血员,在献血(0d)后14d出现身体不舒服,24d出现黄疸,ALT 2050 IU/L。

血液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停止了该份血液的应用,但在此前,4d时由该份血液制备的血小板已输入病人1,18d由该份血液制备的浓缩红细胞输入病人2。

病人1和病人2输血前HEV抗体均为阴性。

输入的血液标本HEV-IgM和IgG均为强阳性。

对病人1追踪检测至输血后84d,始终未出现感染症状,HEV IgM、IgG和RNA均阴性。

对病人2追踪检测至输血后132d,结果:67d出现AST升高;74d HEV IgM阳性,但HEV IgG始终阴性(可能与该病人持续化疗导致免疫低下有关);34d~89d HEV RNA 阳性,且序列与献血员一致,均为基因3型。

在中国的健康献血员中,0.16%-0.3%的人血液中可检出HEV RNA[17,49,50],说明存在经献血感染戊肝的隐患。

戊肝也可能经垂直传播[42,43],且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率很高[43,44]。

Khuroo MS等[43]报道19位戊肝孕妇的婴儿中,15个婴儿(78.9%)带有戊肝病毒学指症(其中12人HEV IgM阳性,10人HEV RNA阳性),其中7个婴儿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

直接食用未熟透的感染HEV的动物脏器也是HEV粪口传播的途径之一。

日本由于其生食的饮食习惯报道了多起食用动物脏器导致集体罹患戊型急性肝炎的事件[46,51,52]。

2003年4月,长崎县12人以野炊烤食野猪肉,尔后包括隐性感染竟有11 例感染HEV,其中5人戊肝急性肝炎发病[51]。

事后检测到野猪中的HEV序列和患者血清中的HEV序列一致[53]。

3 戊肝的预防由于HEV特异性抗体对HEV感染具有保护性,且HEV虽然有4种基因型却仅有一种血清型,有可能通过接种疫苗达到预防戊肝的目的。

目前尚无商品化的戊肝疫苗上市,葛兰素公司于尼泊尔对1794名军队官兵进行了戊肝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54],经过2年随访,获得69名戊肝病例,其中66名来自对照组,保护率达到95.5%(95% CI,85.6-98.6%),但后期没有进一步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万泰公司的戊肝疫苗为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已完成二期临床研究[55],于江苏省东台市对11.3万名16-65岁健康志愿者开展随机、双盲、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接种程序为0、1、6月3针接种,每剂30μg,2008年5月完成全程接种工作,现已结束1年的肝炎检测工作,即将进入数据统计分析阶段,预计2009年底即可向SFDA 提交新药注册材料。

接种过程中采用自行设计的“接种管理系统”实现接种过程的随机分组、一次性显示分组标志,达到随机、双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采用自行编写的“指纹识别软件”进行接种者、采血者和戊肝病人的身份识别,以确保接种者身份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1. Purcell RH, Emerson SU: Hepatitis E: an emerging awareness of an old disease. JHepatol 2008;48:494-503.2. Dalton HR, Bendall R, Ijaz S, Banks M: Hepatitis E: an emerging infection indeveloped countries. Lancet Infect Dis 2008;8:698-709.3. http://www.who.int/hac/crises/afro_weekly_13april2009_en.pdf.4. 庄辉: 丙型和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中国公共卫生1996;12:55-56.5. 李德荣, 田辛, 殷书荣等: 戊型肝炎研究: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诊断方法. 传染病信息1996;9:62-63.6. 戴志澄, 祁国明: 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 Meng XJ, Wiseman B, Elvinger F, Guenette DK, Toth TE, Engle RE, Emerson SU,Purcell RH: 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E virus in veterinarians working with swine and in normal blood don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J Clin Microbiol 2002;40:117-122.8. Abe K, Li TC, Ding X, Win KM, Shrestha PK, Quang VX, Ngoc TT, Taltavull TC,Smirnov AV, Uchaikin VF, Luengrojanakul P, Gu H, El-Zayadi AR, Prince AM, Kikuchi K, Masaki N, Inui A, Sata T, Takeda 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urvey on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E virus in 11 countries.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06;37:90-95.9. Kuniholm MH, Purcell RH, McQuillan GM, Engle RE, Wasley A, Nelson KE: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E 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 J Infect Dis 2009;200:48-56.10. Mansuy JM, Legrand-Abravanel F, Calot JP, Peron JM, Alric L, Agudo S, Rech H,Destruel F, Izopet J: High prevalence of anti-hepatitis E virus antibodies in blood donors from South West France. J Med Virol 2008;80:289-293.11. Boutrouille A, Bakkali-Kassimi L, Cruciere C, Pavio N: Prevalence ofanti-hepatitis E virus antibodies in French blood donors. J Clin Microbiol 2007;45:2009-2010.12. Buti M, Dominguez A, Plans P, Jardi R, Schaper M, Espunes J, Cardenosa N,Rodriguez-Frias F, Esteban R, Plasencia A, Salleras L: Community-based sero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Catalonia, Spain.Clin Vaccine Immunol 2006;13:1328-1332.13. Ijaz S, Vyse AJ, Morgan D, Pebody RG, Tedder RS, Brown D: Indigenous hepatitisE virus infection in England: more common than it seems. J Clin Virol2009;44:272-276.14. Stoszek SK, Engle RE, Abdel-Hamid M, Mikhail N, Abdel-Aziz F, Medhat A, Fix AD,Emerson SU, Purcell RH, Strickland GT: Hepatitis E antibody seroconversionwithout disease in highly endemic rural Egyptian communities.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2006;100:89-94.15. Yu Y, Sun J, Liu M, Xia L, Zhao C, Harrison TJ, Wang Y: Seroepidemiology and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E viru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fect Genet Evol 2009;9:554-561.16. Taniguchi M, Kim SR, Mishiro S, Takahashi K, Shin MH, Yun H, Park MS, Li ZM, KimMK, Fang J, Hayashi Y: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E in Northeaster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J Infect 2009;58:232-237.17. Zheng Y, Ge S, Zhang J, Guo Q, Ng MH, Wang F, Xia N, Jiang Q: Swine as aPrincipal Reservoir of Hepatitis E Virus that Infects Humans in Eastern China. J Infect Dis 2006;193:1643-1649.18. Li RC, Ge SX, Li YP, Zheng YJ, Nong Y, Guo QS, Zhang J, Ng MH, Xia NS:Seroprevalence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rural souther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06;12:1682-1688.19. 张雪峰, 张军, 刘社兰, 吴扬生, 孟繁岳, 朱凤才: 江苏省部分农村地区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53-55.20. Dalton HR, Stableforth W, Thurairajah P, Hazeldine S, Remnarace R, Usama W,Farrington L, Hamad N, Sieberhagen C, Ellis V, Mitchell J, Hussaini SH, Banks M, Ijaz S, Bendall RP: Autochthonous hepatitis E in Southwest England: natural history, complica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 and hepatitis E virus IgG seroprevalence in blood donors, the elderly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20:784-790.21. Okamoto H, Takahashi M, Nishizawa T: Features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Japan. Intern Med 2003;42:1065-1071.22. Peron JM, Mansuy JM, Poirson H, Bureau C, Dupuis E, Alric L, Izopet J, Vinel JP:Hepatitis E is an autochthonous diseas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alysis of 23 patients in South-West France over a 13-month period and comparison with hepatitis A. 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6;30:757-762.23. Khuroo MS: Study of an epidemic of non-A, non-B hepatitis. Possibility ofanother human hepatitis virus distinct from post-transfusion non-A, non-B type.Am J Med 1980;68:818-824.24. Abro AH, Abdou AM, Saleh AA, Ustadi AM, Hussaini HS: Hepatitis E: a commoncause of acute viral hepatitis. J Pak Med Assoc 2009;59:92-94.25. Mamun Al M, Rahman S, Khan M, Karim F: HEV infection as an aetiologic factorfor acute hepatitis: experience from a tertiary hospital in Bangladesh. J Health Popul Nutr 2009;27:14-19.26. Das K, Agarwal A, Andrew R, Frosner GG, Kar P: Role of hepatitis E and otherhepatotropic virus in aetiology of sporadic acute viral hepatitis: a hospital based study from urban Delhi. Eur J Epidemiol 2000;16:937-940.27. Chau TN, Lai ST, Tse C, Ng TK, Leung VK, Lim W, Ng MH: Epidemiology andclinical features of sporadic hepatitis E as compared with hepatitis A.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292-296.28. Zhuang H, Zhu WF, Li F: Studies on hepatitis E. . Chin Med Sci J 1999;14:47-50.29. 郑玲: 抗戊型肝炎病毒E2 IgM诊断急性戊型肝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590-593.30. 孟运运, 王耀峰, 种红云等: 2001~2005 年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发病情况调查.东南国防医药2007;9:103-104.31. Kumar Acharya S, Kumar Sharma P, Singh R, Kumar Mohanty S, Madan K,Kumar Jha J, Kumar Panda S: Hepatitis E virus (HEV)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is associated with rapid decompensation and death. J Hepatol 2007;46:387-394.32. Peron JM, Bureau C, Poirson H, Mansuy JM, Alric L, Selves J, Dupuis E, Izopet J,Vinel JP: Fulminant liver failure from acute autochthonous hepatitis E in France: description of seve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E and encephalopathy. J Viral Hepat 2007;14:298-303.33. Dalton HR, Hazeldine S, Banks M, Ijaz S, Bendall R: Locally acquired hepatitis E inchronic liver disease. Lancet 2007;369:1260.34. Hamid SS, Atiq M, Shehzad F, Yasmeen A, Nissa T, Salam A, Siddiqui A, Jafri W:Hepatitis E virus super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Hepatology 2002;36:474-478.35. Ramachandran J, Eapen CE, Kang G, Abraham P, Hubert DD, Kurian G,Hephzibah J, Mukhopadhya A, Chandy GM: Hepatitis E superinfection produces severe decompens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19:134-138.36. 张国顺, 冯福民, 李玉林, 袁聚祥, 尚华: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06-908.37. 张宗华, 范红梅: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2008;6:906-907.38. 商庆华, 于建国, 肖德明, 徐传镇, 陈崇兴, 张光曙: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2002 年10 月第41 卷第10 期2002;41:656-659.39. Aggarwal R: Hepatitis E: does it cause chronic hepatitis? Hepatology2008;48:1328-1330.40. Haagsma EB, van den Berg AP, Porte RJ, Benne CA, Vennema H, Reimerink JH,Koopmans MP: Chronic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Liver Transpl 2008;14:547-553.41. Kamar N, Selves J, Mansuy JM, Ouezzani L, Peron JM, Guitard J, Cointault O,Esposito L, Abravanel F, Danjoux M, Durand D, Vinel JP, Izopet J, Rostaing L: Hepatitis E virus and chronic hepatitis in organ-transplant recipients. N Engl J Med 2008;358:811-817.42. Singh S, Mohanty A, Joshi YK, Deka D, Mohanty S, Panda SK: 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dian J Pediatr 2003;70:37-39.43. Khuroo MS, Kamili S, Khuroo MS: Clinical course and duration of viremia invertically transmitted hepatitis E virus (HEV) infection in babies born to HEV-infected mothers. J Viral Hepat 2009;16:519-523.44. Kumar RM, Uduman S, Rana S, Kochiyil JK, Usmani A, Thomas L:Sero-prevalence and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E virus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Biol 2001;100:9-15.45. Naik SR, Aggarwal R, Salunke PN, Mehrotra NN: A large waterborne viralhepatitis E epidemic in Kanpur, Indi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92;70:597-604.46. Matsubayashi K, Kang JH, Sakata H, Takahashi K, Shindo M, Kato M, Sato S,Kato T, Nishimori H, Tsuji K, Maguchi H, Yoshida J, Maekubo H, Mishiro S, Ikeda H:A case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patitis E caused by blood from a donorinfected with hepatitis E virus via zoonotic food-borne route. Transfusion 2008;48:1368-1375.47. Xia NS, Zhang J, Zheng YJ, Ge SX, Ye XZ, Ou SH: Transfusion of plasma from ablood donor induced hepatitis E in Rhesus monkey. Vox Sang 2004;86:45-47. 48. Boxall E, Herborn A, Kochethu G, Pratt G, Adams D, Ijaz S, Teo CG:Transfusion-transmitted hepatitis E in a 'nonhyperendemic' country. Transfus Med 2006;16:79-83.49. 严根兴, 戴利成, 吴康丽, 查荣宝, 姚行, 汪峰, 何建方, 叶玉芳, 葛胜祥, 郭清顺, 夏宁邵: 献血者中戊型肝炎病毒血症研究.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17-419.50. 桑列勇, 庄培芬, 傅立强, 刘伟, 葛胜祥, 张军: 无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21:29-31.51. Masuda JI, Yano K, Tamada Y, Takii Y, Ito M, Omagari K, Kohno S: Acutehepatitis E of a man who consumed wild boar meat prior to the onset of illness in Nagasaki, Japan. Hepatol Res 2005;31:178-183.52. Matsuda H, Okada K, Takahashi K, Mishiro S: Severe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after ingestion of uncooked liver from a wild boar. J Infect Dis 2003;188:944. 53. Li TC, Chijiwa K, Sera N, Ishibashi T, Etoh Y, Shinohara Y, Kurata Y, Ishida M,Sakamoto S, Takeda N, Miyamura T: Hepatitis E virus transmission from wild boar meat. Emerg Infect Dis 2005;11:1958-1960.54. Shrestha MP, Scott RM, Joshi DM, Mammen MP, Jr., Thapa GB, Thapa N, MyintKS, Fourneau M, Kuschner RA, Shrestha SK, David MP, Seriwatana J, Vaughn DW, Safary A, Endy TP, Innis B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recombinant hepatitisE vaccine. N Engl J Med 2007;356:895-903.55. Zhang J, Liu CB, Li RC, Li YM, Zheng YJ, Li YP, Luo D, Pan BB, Nong Y, Ge SX,Xiong JH, Shih JW, Ng MH, Xia NS: Randomized-controll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of a bacterially expressed recombinant hepatitis E vaccine. Vaccine 2009;27:1869-18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