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戊肝
戊肝-简介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潜伏期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戊肝-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我国不同地域的HEV IV型毒株变异较大
长春与南京HEV的同源性为82. 900-89. 7% 北京与长春HEV的同源性为85. 7%
传染源
临床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及急性发病的早期传染性最强
动物? 猪和鸡、猴、猫、狗、牛、羊和啮齿类动物
检测到HEVRNA或抗HEV抗体 猪体内检测到阳性率较高的抗HEV抗体,并有较高阳性
我国HEV基因型
我国新疆1986年暴发的戊型肝炎大流行,其病 原体均属于HEVI型
2001年以来,急性散发戊肝的基因HEVⅣ型 感染占较大比例
同一地区的HEV病毒株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京14例HEV序列的同源性为82. 3-98. 30% 上海地区的HEV Ⅳ型病毒株可划分为5个分枝,核苷酸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原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诊断依据
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少见 人与人接触传播罕见 动物传播
易感人群
发病与年龄有关 幼年时感染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戊肝简介学习
戊肝简介学习戊肝- 简介戊型肝炎是由 HEV病毒惹起,经过消化道流传的,易在雨季和洪水事后流行,常见于秋冬天(10-11 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情况差的地域,整年都有发散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 潜藏期一般为 2-8 周,均匀 6 周左右。
常惹起暴发或流行。
当作人感染 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少儿感染后常常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像。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洋溢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半患者于 4-6 周症状消逝,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 发病年纪大多为 15-49 岁,少儿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 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 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 15~25 天的潜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二者之比约为 13:1,所以极大部分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涨时,无论能否出现黄疸,均要实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疗。
戊肝病毒可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还没有定论,但好多事实已佐证垂直流传的确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单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 .4%,推断均因为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依据戊肝- 临床表现。
《甲型、戊型肝炎》课件
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临 床表现相似,但乙型肝炎病毒的 传播途径与甲型和戊型肝炎不同
,且抗体检测结果不同。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甲型和戊型 肝炎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且抗体检测结果不同。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抗体 检测结果均与甲型和戊型肝炎不同 。
止疾病传播。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注意按照 正确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并注
意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05
甲型、戊型肝炎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甲型肝炎爆发事件
详细描述
易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 ,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 。
总结词:大规模疫情、易感染人 群、预防措施
甲型肝炎爆发事件通常涉及大量 人群,由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 径传播,因此在卫生条件差、水 源污染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03
甲型、戊型肝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息
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 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 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 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 矿物质。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 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使用 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传播方式
甲型肝炎病毒
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摄入被病 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戊型肝炎病毒
与甲型肝炎病毒相似,也是通过消化 道传播,但戊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更 强,在环境中更稳定。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作者:段平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我国法定管理乙类传染病,既往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自1997年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开始分型报告戊肝。
为规范戊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6月15日废除了1997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同时发布《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简称《肝诊断标准》)[1]。
1 病毒学HEV在-70--8℃不稳定,但在液氮中极为稳定。
在生肉或未完全熟的肉制品里,HEV仍可保持感染性。
带病毒的猪肝以56℃加热1h或71℃加热10min后病毒仍能存活;以71℃水浴加热20min,火炒(191℃,内部温度71℃)5min或沸水煮5min均可彻底灭活病毒[2]。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长约27--34nm的无包膜病毒,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3]。
与人类相关的HEV目前分为4个基因型,仅有一个血清型。
其中HEV-1主要见于亚洲与非洲地区,HEV-2则在墨西哥较为多见,以上两型病毒只见于人类;而HEV-3与HEV-4则为人畜共患病毒,HEV-3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HEV-4则主要发现在我国与日本[4]。
目前,我国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HEV基因组为线性正股单链RNA,全长为7.2kb[5],两端为5-甲基鸟嘌呤帽与3-多聚核苷酸尾,中间则是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如转甲基酶、蛋白酶、解螺旋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等。
ORF2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含病毒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
ORF3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参与了靶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HEV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并在HEV从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6]。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1
戊肝、庚肝的症状及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口—粪(包括动物粪便)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与甲肝的症状区别戊肝与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戊型病毒性肝炎2.流行与水源污染程度有关: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连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流行,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有周期性发病率升高的特点。
3.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4.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5.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应做好水源清洁,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发现病情要尽快治疗。
做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工作,防止传给别人传播途径(1)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导3起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戊型病毒性肝炎(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4)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
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
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
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
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戊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03
社会认知度不足
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缺乏对该疾病的足够了解和重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段研发出更加安全、 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保护效果。
02
戊型肝炎病毒特性
病毒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形态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戊型肝炎病毒 科。
基因组结构
HEV基因组全长约7.2kb,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1编码非结 构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ORF2编码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即病毒衣壳 蛋白;ORF3编码一种小蛋白,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诊疗技术提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戊型肝炎的诊断准确率 和治疗水平,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会认知度提高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未来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将不断提高,有助 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THANK YOU
势和防控策略,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讲座内容总结回顾
戊型肝炎概述
介绍了戊型肝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 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戊型肝炎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病 毒基因组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成果。
对于疑似合并其他肝胆疾病或需 要更精确评估病情的患者,可进 行CT或MRI检查。
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
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摘要:1.戊肝抗体IGG的概述2.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的重要性3.戊肝抗体IGG检测的意义和应用4.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的意义5.结论与建议正文:戊肝抗体IGG是一种人体免疫系统对戊型肝炎病毒(HEV)产生的抗体。
在临床检测中,戊肝抗体IGG检测对于评估个体是否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感染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戊肝抗体IGG的参考值范围及其意义。
一、戊肝抗体IGG的概述戊肝抗体IGG是人体在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
它可以分为两类:戊肝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和非特异性IGG抗体。
戊肝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主要用于识别和清除病毒,而非特异性IGG抗体则对病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的重要性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是评估患者戊肝病毒感染状况的重要依据。
正常人群中,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为0-10 IU/mL。
当检测结果超过这个范围时,说明患者可能已经感染了戊型肝炎病毒。
在感染初期,戊肝抗体IGG水平较低,随着病毒清除,抗体水平逐渐上升。
因此,了解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三、戊肝抗体IGG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诊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戊肝抗体IGG检测可以作为戊型肝炎的诊断手段,特别是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检测戊肝抗体IGG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毒感染的程度和病情。
2.评估病毒清除效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监测戊肝抗体IGG水平可以评估病毒清除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预防戊型肝炎:了解戊肝抗体IGG水平有助于评估个体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四、戊肝抗体IGG参考值范围的意义1.病毒感染程度评估:戊肝抗体IGG水平越高,病毒感染程度可能越严重。
通过对抗体水平的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
2.病毒清除效果评估: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戊肝抗体IGG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毒清除效果。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PPT
Part Three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 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和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 营养摄入,以增强 免疫力
抗病毒治疗:使用 抗病毒药物如干扰 素、利巴韦林等, 抑制病毒复制
保肝治疗:使用保 肝药物如甘草酸、 水飞蓟素等,保护 肝脏功能
并发症治疗:针对 黄疸、肝硬化等并 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如使用降黄疸药 物、抗肝硬化药物 等
肝硬化:肝硬化患 者可能出现类似戊 型病毒性肝炎的症 状
其他肝脏疾病:如 脂肪肝、肝囊肿等 也可能出现类似戊 型病毒性肝炎的症 状
病情评估
症状: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毒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
病理学检查:肝活检等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免疫学 等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进行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 查
病理学检查:进行肝活检,观察肝脏病理变化
预后评分系统:使用预后评分系统,如MELD 评分、Child-Pugh评分等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实 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预 后评分系统,进行预后评估
Part Five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 预后
预后影响因素
年龄:年龄越大,预 后越差
性别:男性预后较差
肝功能:肝功能受损 程度影响预后
病毒载量:病毒载量 高,预后较差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 的选择和效果影响预 后
并发症:并发症的发 生和严重程度影响预 后
预后评估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黄疸、肝 功能异常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如胸腺素、免疫球蛋白等
211098348_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4.008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信作者:李兰娟,ljli@zju.edu.cn摘要: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
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
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制订了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同时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关键词:戊型肝炎;普查;诊断;治疗学;专家共识Expertconsensusontheprocessofin-hospitalscreeningandmanagementofviralhepatitisEinChina(2023)ChineseConsortiumfortheStudyofHepatitisE(CCSHE),ChinesePhysicianAssociationforInfectiousDisease,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InfectiousDiseasesCorrespondingauthor:LILanjuan,ljli@zju.edu.cnAbstract:HepatitisEcausedbyhepatitisEvirus(HEV)infectionisanacute/chronicinfectiousdiseasewithsignificantmorbidityandmortality,whichhasbecomeanimportantglobalhealthissue.OurunderstandingofHEVhaschangedcompletelyoverthepastdecade.Everyyear20millionpeopleareinfectedwithHEV,amongwhomhepatitisEoccurin3.3millioncasesand70thousandsdiefromHEVinfection-relateddiseasesglobally.However,amajorityofHEVinfections,especiallyfulminantorchronichepatitisE,aremisseddiagnosedormisdiagnosedinChina.Accordingthegoalofeliminatingviralhepatitisasapublichealththreatby2030setby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andbasedonthefactthatmedicalinstitutionsarethemainfaciliti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HepatitisEinChina,wedevelopedtheExpertConsensusontheprocessofin-hospitalscreeningandmanagementofviralhepatitisEinChina.Theconsensusintendstopromotemulti-disciplinaryandmulti-departmentalcollaborationinhealthcareinstitutions,includinghospitaladministration,infectioncontroldivision,clinicaldepartmentsandlaboratory,tostrengthenthescreen,diagnosis,consultation,referralandtreatmentofpatientswithhepatitisE.Meanwhile,theconsensusalsointendstoraisetheawarenessofhepatitisEamongnon-infectiousandnon-hepaticspecialists,whichwouldbeconducivetotimelydetectionandearlydiagnosisofhepatitisE.Keywords:HepatitisE;MassScreening;Diagnosis;Therapeutics;ExpertConsensus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感染引起。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
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
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
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
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
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
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μ/(>/)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原血清学检测,抗-阳性或抗-由阴转阳,或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加..。
确诊病例:..。
注:有..者为黄疸型,无..者为无黄疸型。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
..起病后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μ/。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艾滋病【GB 16000—1995】1、确诊病例1.1流行病学史1.1.1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静脉吸毒史。
1.1.3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出国史。
1.1.7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3.2临床表现3.2.1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实验室检查3.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3。
3.3.7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二)乙型肝炎(HB):【GB 15990—1995】确诊病例: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IgM。
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HDVAg、抗—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1)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有关问题商榷20160616)
中国暴发疫情
2005
2004 2004 2004 2002
广州
广州 丹东 漯河 北京
4
41 56 4(儿童) 32
2.6%
14.2% 15.4% nd 1.9%
19%
40.6% nd nd 8.7%
2002
2001 2001
2009 月2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 北京 年7 33 2.27% 7.57% 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明确规定食品 新疆 167 0.64% nd 从业人员体检时需进行戊肝检测。
北京 18 2.25% 13.38%
Nd:未提供数据
戊肝病毒的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s of HEV)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2 (2014) 40–59
戊型肝炎病程中各种感染指标的变化
重要事实
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HEV,300多万急性HE病例,5.66万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
做好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传染源粪便管理是切断传播的关键。
具有HEV构象依赖表位的重组抗原新一代抗HEV-IgG和抗HEV-IgM检测试剂具有良好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较传统试剂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其商品化试剂盒已广泛应用;E2 -IgM是一 个良好的戊肝急性感染诊断指标,E2-IgG是一个良好的戊肝既往感染诊断指标为越来越多 的实验数据所证实。
规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的戊肝诊断和报告
诊断与报告
WS301-2008与GB-17011-1997比较
WS301-2008
01
组织 结构 诊断 原则
GB-17011-1997
02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2022版)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2022版)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目前我国戊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多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于2009年7月制订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英国公共卫生局于2015年发布的《戊型肝炎公共卫生操作指导》、英国移植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戊型肝炎与实体器官移植指导》,以及欧洲肝病学会于2018年6月发布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
鉴于近年来,戊型肝炎的病原学、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以及医疗单位对戊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迫切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组织有关专家,查阅大量已发表的戊型肝炎文献,收集并汇总临床热点问题,经专家们认真讨论,形成此共识,供有关医务人员在制定戊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决策时参考。
在戊型肝炎防治实践中,需结合疫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价后做出防治决策。
今后本分会将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本共识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共识采用推荐、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证据质量分为A、B和C等3个级别,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1)和弱推荐(2)等2个级别(表1)。
一、病原学HEV 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 Hepeviridae ),直径为30~40 nm。
HEV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全长约7.2 kb,含有 3 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复制功能的非结构聚合蛋白;ORF2编码衣壳结构蛋白及一种分泌型蛋白;ORF3编码一种小的蛋白,其在病毒颗粒组装和出胞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戊型肝炎病毒科可分2个属(genera),即正戊型肝炎病毒属( Orthohepevirus )和鱼类戊型肝炎病毒属( Piscihepevirus )。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患者急性肝炎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腹胀等。
而慢性肝炎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其临床表现,以便及时发现疾病的线索。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肝功能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同时,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2. 病毒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标本,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形态、密度等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的病变和肝炎的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版)甲பைடு நூலக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临床分类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诊断分类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新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98-2008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诊断依据
2.临床表现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 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 痛 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 者
临床诊断 病例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鉴别诊断
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 等区别 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 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 与诊断标准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燕婷
2010.4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
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估计每年发生临床型甲肝约150万例 1988年上海曾发生31万人的大流行,造成5.08亿 元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达5.57亿元 据美国报道,成人患甲肝后
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8 -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亚急性重型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北京、河北等2002~2006年新兵甲肝抗体检测
阳性率37.85 %
2009年上海<30岁人群HAV抗体水平调查
接种疫苗 阳性率60% 以上 未接种疫苗阳性率16~50%
甲肝报告病例诊断情况
2004~2008年中国甲肝报告发病368 790例 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98 756例,占总报告病例 的53.89% 累积报告197起甲肝暴发疫情,病例共1l 781例, 占总报告病例的3.19%
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 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3.3血清学检测 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依据 甲型肝炎
全国甲肝流行情况
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城市地区l0岁儿童抗-HAV流行率在40%以下,属 中或低地方性流行地区 农村地区10岁儿童的抗一HAV流行率多在 50% 以上,属高地方性流行地区
2004年新疆地区<10岁儿童HAV抗体水平调查
HAV IgG阳性47.76% ,尤其是喀什地区等阳性率达到 60%以上
临床分类 甲型肝炎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修改
原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 肝炎 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急性重型,
未住院治疗的患者平均损失工作日为15.5 d 住院患者为33.2 d 每年因甲肝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估计为3亿~5亿美元
全球甲肝感染地区分布
地方性 高 中 低 很低 流行地区
非洲、南美洲 中东、东南亚
平均年龄 <5
主要传播方式
人传人、暴发/污 染的食物和水 人传人、暴发/污 染的食物或水 共同来源暴发 流行地区旅游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1和2和3.1; 1和2和3.1和3.2; 2和3.1; 2和3.1和3.2。
急性甲型肝 急性甲型肝 炎(无黄疸型) 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 1和3.1; 2.1和3.1。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和2.2和 3.2; 1和2.2和3.1和3.2; 2.1和2.2和3.1和 3.2。
传播途径
主要是粪-口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 水和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维持一个地区甲型肝炎地方 性流行的方式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幼年儿童的亚临床型感染比例比成年人高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南欧和东欧、中 5~24 东等
澳大利亚、美国、 西欧
5~40 >2
北欧、日本
1990-2008年全国甲肝报告
发病率由55.69/10万降低到4.24/10万
全国甲肝发病情况
20世纪90年代早期 <10岁组甲肝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10~19岁和20—39岁组 40岁以上人群在较低水平 90年代中期,甲肝发病率急剧下降 2002—2007年维持在较低水平 各年龄组人群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10岁组下降幅度最大,但目前发病率仍最高
1984~2007年某市甲肝暴发疫情分析
暴发原因 以生活接触为传播途径的9起,占26.47% 水为传播途径的19起,占55.88% 饮食(含混合)为传播途径的4起占11.77% 原因不明2起,占5.88%
传染源
急性临床病人和亚临床型感染者
急性患者排毒量大,尤其在黄疸出现之前传染性 最强 亚临床型与临床型的比例为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