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合集下载

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生活?--文学生活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启示

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生活?--文学生活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启示

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生活?--文学生活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启

贺仲明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7)001
【摘要】文学生活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学术热点,正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

文学生活研究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就是不局限于文学自身来理解文学,而是充分关注和考察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接受和社会影响。

这一研究深刻关联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即网络信息时代的应运而生。

这一研究运用了社会调查、科学统计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区别于一般的资料统计,具有独特的深度价值。

当然,要做好文学生活研究并非容易之事,它需要有思想的全局性、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实证精神,还需要从选题到设计到调查的多方面细致周密的工作。

文学生活研究能够带给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新的启示,但它尚处在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

【总页数】7页(P1-7)
【作者】贺仲明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关注普通人的文学阅读——当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学生活调查 [J], 栾妮
2.“文学生活”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J], 刘方政
3.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生活?——文学生活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启示 [J], 贺仲明;
4.文学生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交叉的领域 [J], 李勇
5.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与史料整理学术研讨会暨“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济南召开 [J], 史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论文发表期刊_江苏省期刊_江苏省杂志汇总

江苏省论文发表期刊_江苏省期刊_江苏省杂志汇总
《广告大观(媒介版)》
《广告大观(综合版)》
《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外火山地质》
《国外机车车辆工艺》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海洋工程》
《航天电子对抗》
《好家长》
《合成技术及应用》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泊科学》
《华人时刊》
《华人时刊(校长)》
《化工矿物与加工》
《化工时刊》
《化学传感器》
《化学教与学》
《画刊》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淮海文汇》
《淮阴工学院学报》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现代特殊教育》
《现代盐化工》
《现代冶金》
《现代医学》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现代铸铁》
《新高考(高三理化生)》
《新高考(高三数学)》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新高考(升学考试)》
《新高考(英语进阶)》
《新高考(语文备考)》
《新时代的脚步声》
《新世纪图书馆》
《新语文学习(初中版)》
《江苏食品与发酵》
《江苏水利》
《江苏丝绸》
《江苏陶瓷》
《江苏通信》
《江苏统计》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江苏卫生保健》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江苏现代计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江苏医药》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行政命令抑或行政处罚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行政命令抑或行政处罚
. All R以i时gh间t为s特R征es的e行rv政e强d.制 。 [5] 当时,限期治理的适用是为了治理严重环境污染,故理解为行政强
制并无不适。2000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 订 以 后, 人 们 普 遍 认 为, 目 前 我 国 环 境 法 律 体 系 中 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限期治理,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限期治理;另一种 是规定于 《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的、作为行政处罚的限期治理 。 [6] 也 就 是 说, 限 期 治 理 性 质 分 为 两种 , 一 是 为 治 理 环 境 污 染 而 作 为 行 政 强 制 , 另 一 是 在 排 污 超 标 、 超 总 量 下 适 用 作 为 行 政 处 罚 ③。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在2008年修订的 《水污染防治法》中根据限期 治理适 用条件为 违法 排污 超标、超总量,同时依照限期治 理 在 2000 年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中 的 解 释, 所 以 “限 制 生 产、 停产整治”在该法下应该理解为属于行政处罚。其实,限期治理的性质解释是与实践紧紧相关联 的。限期治理在实施中却时常异化成 “无期治理”,甚至成为公开排污的 “护身 符”, 同立 法者的 预期背道而驰,而与此相随的则是环境质量的每况愈下 。 [7] 限期治理 的 适 用 由 造 成 实 害 污 染 结 果 到违反排污标准,我们看到的是法律规制违法行为强度的提高,其实背后作为支撑的更是制度属 性的变迁,即由行政强制到行政处罚。反观当今的环境立法,企业排污触犯行政法上义务将直接 会被限制或者停止生产,绕开了存在诸多弊端的限期治理适用困境,但将其作为行政处罚对待与 限期治理过去属性变迁是契合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没有环境法律责任制度作保障,环境法律、法规设定的各种环境义务就如同 “环境道德”的宣 示,难以实现其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更难以实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1]。以史上最严著称的 《环境 保护法》在污染防治方面予以革新,取消了限期治理制度,将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直接作为超 标、超总量排污的法律责任形式。环保部紧接着出台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 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充分体现了该制度予以落实的重要性。后来, 《大气污染防治 法》以及 《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也都作出相应修改。超标、超总量排污是违法行为,可当今法律 规定却表明,并不能想当然地以违法行为对应处罚的模式将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视为一种行政 处 罚 。 虽 然 ,“限 制 生 产 、 停 产 整 治 ” 在 实 践 中 被 适 用 , 可 若 追 问 其 属 于 何 种 性 质 , 单 纯 实 在 法 的 规定并不能提供清晰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法关于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规定进行考究。 本文试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法律将 “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以何种性质规定?第二,由于 性质因素导致实践适用存在哪些问题?第三,作为行政处罚是否可行?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王社国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3
【摘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是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知识
产权意识单薄、专利量增质减、转化率低等问题。

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必须
加强宣传,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必须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转化。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王社国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科技处,江苏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 [J], 王社国
2.自媒体时代下基层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研究——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 [J], 谈心阳;唐玲;王乐;周子涵
3.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工作室商业项目推进管理办法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技能竞赛工作室为例 [J], 安晓飞
4.区块链技术与社区教育教师工作创新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例 [J], 李倩舒
5.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以常州大学商学院为例 [J], 封晓鸣;钱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
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黄成洲;张庆芳;周小川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4
【摘要】不同时期人类价值观的变化影响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现实主义的"人物"一眼可见,现代主义的"人格"依稀可辩,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人影"却模糊难辩。

主导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原则是忠实地再现现实;现代主义的原则是描述人物的意识和梦幻世界,而后现代主义的原则是反映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黄成洲;张庆芳;周小川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所,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文本切入理解后现代主义--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 [J], 程金城
2.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后人道主义探析r——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J], 马娜薇
3.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小说为例 [J], 黄成洲;张庆芳;周小川
4.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预演:论《芬尼根的苏醒》的人物塑造 [J], 李维屏
5.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之比较 [J], 刘加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用学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分析

基于语用学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分析

基于语用学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分析
张平;刘绍忠;韦汉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在公示语汉英翻译方面,广大翻译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形象。

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种存在于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

它涉及社会、文化、认知等问题,因此,与语用能力密切相关。

结合实例,从语用学视角深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和技巧等问题,能够提高翻译质量,避免语用失误。

【总页数】5页(P96-99,112)
【作者】张平;刘绍忠;韦汉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语用学理论看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J], 张平;刘绍忠;韦伟华
2.基于规范模因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探究——以蚌埠市公示语英译调查为例 [J],
王翊;王琴
3.基于语用学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分析 [J], 张平;刘绍忠;韦汉;
4.浅谈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及其存在的问题--基于旅游城市西安部分公示语汉英翻译分析 [J], 蒋婷婷
5.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J], 王芳;孙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

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

第21卷第5期2020年9月常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21N o .5S e pt .2020引文格式:李群,蔡芙蓉.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62-71.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李群,蔡芙蓉摘 要:作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承载者,新生代农民工是制造业一线创新活动的主体㊂基于301名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整合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将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并验证包容型领导影响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双路径模型㊂研究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㊁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均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㊂关键词:包容型领导;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创新行为作者简介:李群,管理学博士,常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研究生导师;蔡芙蓉,常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提升策略研究 (17A G L 015)㊂中图分类号:C 93-05 文献标志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042X .2020.05.007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强国之本㊁兴国重器,更是评判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㊂依靠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我国形成了种类齐全㊁品种繁多的制造业生产线㊂但由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㊂创新是新时代最有力量的发展方式,不仅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1],而且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制造业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㊂员工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对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实现逆势上扬发展意义重大㊂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资料,一大批懂技术㊁会创新的一线工人正成为创新的主力军,而新生代农民工①(以下简称新民工)是一线产业工人的主体[2]㊂包括张雪松㊁胡振球㊁邹彬等在内的制造业新民工,用敢于尝试㊁勇于创新㊁完成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㊁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例生动证明:作为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新民工有能力通过创新行为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组织带来巨大的创新效益[3]㊂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关注创新行为并从组织和个体层面探讨创新行为的产生机制,但鲜有学者以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承载者新民工群体为样本展开研究㊂而新民工多处于生产一线,直面㊃26㊃①根据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李群,等: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生产过程,更容易发现问题并通过创新行为解决问题㊂作为一种积极的领导行为,包容型领导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积极作用[4],尤其是面对普遍遭遇过职场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新民工,包容型领导通过给新民工传递尊重㊁信任㊁包容等组织支持信号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㊂因此,新民工的创新行为很可能受到包容型领导的影响㊂同时,现有研究多是以心理安全感㊁心理授权㊁知识共享等单一中介变量展开,忽略了个体需要的复杂性对动机的多重影响,因此,在包容型领导与创新行为之间可能不止存在一个中介变量㊂那么,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创新行为是否存在影响?如果存在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呢?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新民工已然成为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主体,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探讨包容型领导与新民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尤显迫切㊂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一)包容型领导与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国内外学者多从过程角度来界定个体创新行为[5]㊂本文采用黄致凯[6]㊁卢小君等[7]的研究结果,将员工创新行为界定为 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新颖的想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的过程 ㊂制造业新民工多处于生产一线,熟悉制造流程和工序,他们更容易发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对技术制造进行改进的想法并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去付诸行动㊂也就是说,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新民工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他们再将这种想法在工作中去实践产生创新行为㊂包容型领导源于教育学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步将相关研究扩展到了组织管理领域㊂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C a r m e l i等[8]的定义,结合中国情境,将包容型领导定义为一种倾听和关注员工的需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生产制造和技术管理㊁尊重和认可员工贡献㊁注重与员工开放交流并对员工工作给予有效指导的积极领导方式,具有开放性㊁有效性㊁可亲性㊁支持性等特点㊂对于新民工而言,他们普遍遭遇过社会排斥和职场歧视,缺少归属感,包容型领导所形成的亲和协调㊁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给予新民工更高的自由度,能够有力激发新民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自信,进而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尤其是当新民工感受到领导者传递的鼓励并接纳他们提出的新想法㊁认可他们的冒险精神㊁支持创新行为等信号后,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的感恩心理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行为㊂现有研究也表明,组织中的领导风格是影响个体创新的重要因素[9],因此,可以推断包容型领导能促进新民工的创新行为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包容型领导正向影响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㊂(二)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感作为积极的心理知觉变量,是一个多层面(个体㊁团体㊁组织)的构念,其概念在学术界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㊂本文立足于新民工个体创新行为,采用K a h n[10]的观点,认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能够真实完整地体现自我,对真实的自我表现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对个体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㊂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组织支持会通过个体心理进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㊂包容型领导对新民㊃3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包容型领导的特质使新民工有了可接近㊁可交流㊁可信任的领导者,从而拉近二者间的心理距离,使新民工心理安全感得以提升;其次,包容型领导通过营造出的和谐㊁包容㊁理解的组织氛围会增强新民工创新自信,鼓励新民工积极参加组织中的活动并及时予以反馈,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心理安全水平;再次,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新民工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失误,包容型领导具有的开放性㊁易接近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减少他们在工作中的焦虑和不安,提高他们心理安全感㊂现有研究也指出,领导通过为员工提供创新所必需的关系支持可以有效鼓舞和激励下属使其更具环境适应性,心理状态亦更为积极[11]㊂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包容型领导正向影响制造业新民工的心理安全感㊂以创新谋发展是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推动新民工的创新行为也成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但创新行为的不可知性往往使创新结果不尽如人意,导致新民工对待创新行为的态度较为谨慎,担心创新行为失败会对职业生涯带来消极影响和难以承担的后果,而心理安全感是维持员工创新行为的关键认知要素㊂基于此,提升新民工心理安全感以降低其对创新风险的担忧,有利于促进新民工创新行为㊂一方面,心理安全感可以确保新民工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使其敢于从事高风险且复杂的活动,进而可以不断地学习㊁变革乃至创新;另一方面,心理安全感可以提高新民工的归属感,使他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更强的动机与活力做出角色要求之外的工作,以提高组织创新㊂王雁飞等[12]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心理安全感越高,员工越愿意表现出创新行为㊂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b:心理安全感正向影响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㊂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组织满足了员工的需要,基于互惠原则,员工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㊂作为制造业一线产业工人,新民工普遍遭遇过社会排斥㊁职场歧视,这让他们更注重领导者对他们的态度㊂包容型领导具有乐于倾听㊁接受反馈等行为,在工作中释放组织支持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新民工的组织认同,提高新民工的心理安全感[12],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㊂现有的研究表明,领导对员工的支持可以营造出宽松包容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产生较高的心理安全感,进而激发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13],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c:包容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影响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㊂(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B a n d u r a首先提出,后经一系列细分和拓展㊂根据研究情境需要,本文主要采用S c h w a r z e r等[14]的定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从事一项特定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种信心会影响个体面对挑战性工作或任务时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感知,是个体对完成既定目标的信念㊂新民工因为受到职场歧视而自卑,自信程度和自我效能感较低㊂包容型领导作为影响组织环境的重要因素,不仅能使新民工感受到组织关怀和友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其个人期望及心理自信,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且为新民工的创新性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产生强劲的激励以达到心理预期㊂根据方阳春[15]的研究,包容型领导对员工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a:包容型领导正向影响制造业新民工的自我效能感㊂㊃4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行为的催化剂㊂自我效能感作为新民工的主观感受,会影响新民工对既定目标可行性的判断㊂高自我效能感的新民工面对前行的阻碍时有较高的信心和昂扬的态度,积极克服困难和挑战,进而促进其朝着更加积极和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反之,低自我效能感则降低了新民工积极性,使其不自信,丧失奋斗的动力和激情㊂刘追等[16]研究表明,员工积极参与创新㊁愿意承担因创新失败导致的各种风险是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体现,显著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 3b :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㊂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我引导与自我激励观察自己的行为与组织是否一致,或是通过观察领导者的言行举止来完善自己㊂包容型领导不仅包容新民工因创新方法不当等造成的失误,还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新民工会主动向领导者学习并进行模仿,并根据习得经验与技能促图1 理论模型进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进行创新行为的意愿与信念,更有信心投入到创新性活动之中[17]㊂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动机在领导行为影响员工创新中具有中介作用[18],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 3c :包容型领导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㊂综上,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㊂二、研究方法(一)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数据主要来自江苏㊁河南等地的制造业企业,所有问卷被试均为新民工(80年代以后出生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员工)㊂为降低同源偏差,将问卷内容分成个人基本资料㊁自变量㊁中介变量㊁结果变量四个部分㊂第一㊁二部分和第三㊁四部分间隔两周发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匿名填写㊂问卷回收后,剔除填答空白超过5个㊁连续5个题项选择相同的随意填答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1份㊂其中,男性占比47.84%,女性占比52.16%;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占比57.48%;来自河南㊁江西㊁江苏的新民工占比58.47%;大多数新民工的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占比72.09%㊂(二)测量工具包容型领导测量采用C a r m e l i 等[8]开发的量表,包含9个题项(C r o n b a c h sα值为0.948)㊂心理安全感测量采用李宁等[19]根据M a y 等[20]改编开发的基于中国情境的员工个体心理安全感测量量表,包含5个题项(C r o n b a c h s α值为0.782)㊂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S c h w a r z e r 等[21]编撰㊁由王才康等[22]翻译修订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包含10个题项(C r o n b a c h s α值为0.947)㊂新民工创新行为测量采用黄致凯[6]根据K l e ys e n 等[5]翻译修订的个体创新行为量表,包含12个题项(C r o n b a c h s α值为0.954)㊂另外,本文将性别㊁年龄㊁工作年限㊁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㊂㊃56㊃李群,等: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三㊁数据分析和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为了排除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 a r m a 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检验㊂运用S P S S25.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旋转的因子结构中没有出现共同因子;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解释变异量小于50%,不占大多数;自变量和因变量负荷在不同的因子上㊂因此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㊂(二)信效度检验由研究方法的测量量表部分可以看出,包容型领导㊁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㊁新民工创新行为等四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 r o n b a c h sα)范围0.782~0.954,这说明测量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㊂首先,本文采用AMO S24.0软件对包容型领导㊁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㊁新民工创新行为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由于篇幅限制,仅列举部分二因子㊁三因子模型)㊂由表1可知,相比其他模型,四因子模型与数据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可认为变量间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㊂表1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节选)模型因子χ2/d f C F I T L I G F I R M S E A 四因子模型A㊁B㊁C㊁D2.4830.9070.9010.8100.070三因子模型1A+C㊁B㊁D4.3820.7880.7740.5300.106三因子模型2C+D㊁A㊁B4.6570.7710.7560.4900.110二因子模型1A+C+D㊁B6.5520.6510.6290.3900.136二因子模型2A+B㊁C+D6.0490.6830.6630.4660.130单因子模型A+B+C+D7.8410.5700.5430.3620.151注:A表示包容型领导;B表示心理安全感;C表示自我效能感;D表示新民工创新行为㊂其次,根据F o r n e l l等[23]提出的方法进行判别和聚合效度检验㊂将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 V E)与其他潜变量相关系数的平方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㊂包容型领导㊁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㊁新民工创新行为的A V E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具有很好的判别效度,达到变量可区分的标准㊂同时,所有变量的A V E的值均大于0.5,具有很好的聚合效度㊂(三)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的P e a r s o 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包容型领导与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㊁创新行为的相关系数均显著(β=0.397,p<0.01;β=0.613,p<0.01;β=0.554,p<0.01);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间相关性系数均显著(β=0.383,p<0.01;β=0.597,p<0.01)㊂可见,H1㊁H2a㊁H2b㊁H3a㊁H3b均得到初步验证,为后续的假设检验奠定了基础㊂(四)假设检验本文通过层次回归对研究假设和模型进行分析,根据B a r o n等[24]提出的方法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㊂㊃6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表2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平方与A V E值的比较包容型领导心理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创新行为包容型领导(0.673)心理安全感0.158(0.617)自我效能感0.3760.139(0.646)创新行为0.3070.1470.356(0.634)注:括号中的数值为A V E的值㊂表3各变量均值㊁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包容型领导3.2081.0901心理安全感3.0860.8110.3971)1自我效能感3.0031.0780.6131)0.3731)1创新行为3.3260.9580.5541)0.3831)0.5971)1注:1)表示p<0.01,2)表示p<0.05(双尾检验)㊂表4回归分析结果因变量创新行为心理安全感自我效能感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性别0.0100.0690.0030.019-0.008-0.0490.046年龄-0.0510.0650.025-0.036-0.028-0.076-0.057工作年限0.036-0.038-0.0570.026-0.0090.0490.112文化程度0.1351)0.1621)0.1072)0.1331)0.1062)0.0080.072包容型领导0.5451)0.4661)0.3021)0.4071)0.6031)心理安全感0.3761)0.1931)自我效能感0.5851)0.4031)R20.3240.1800.3680.3560.4230.1620.390әR20.3130.1660.3570.3420.4120.1470.379 F值28.3251)12.9141)34.3061)27.0361)35.9791)11.3651)37.6931)注:1)表示p<0.01,2)表示p<0.05(双尾检验)㊂模型1显示包容型领导的回归系数为0.545(p<0.01),H1得到验证㊂模型6中包容型领导的回归系数为0.407(p<0.01),H2a得以验证㊂模型2中心理安全感的回归系数为0.376(p< 0.01),H2b得以验证㊂模型4显示:心理安全感对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376降到了0.193(p<0.01),同时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545降到了0.466(p<0.01),但是仍然具有正向显著相关性,并且比模型1对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2.9%,说明心理安全感在两者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H2c得以验证㊂模型7显示包容型领导的回归系数为0.603(p<0.01),H3a得以验证㊂模型3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585(p< 0.01),H3b得以验证㊂模型5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回归系数由0.585降到了0.403(p<0.01),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的回归系数由0.545降到了0.302 (p<0.01),仍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比模型1对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增加了9.9%,说明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H3c得以验证㊂㊃76㊃李群,等: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另外,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验证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的直接作用效应,并构建部分中介效应模型和完全中介效应模型来验证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最终发现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该模㊂型的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图2结构方程模型图(五)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由于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1至模型7进行估计,没有考虑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作用过程中的内生性,可能会导致偏差和不一致性估计㊂借鉴现有研究成果[25],运用S o b e l 检验法和B o o t s t r a p p i n g法验证中介效应,进一步判断中介效应的稳健性㊂首先,运用S o b e l检验z值,得到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检验结果分别为:z=2.291, p<0.05;z=5.835,p<0.01㊂这表明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会对包容型领导与新民工创新行为关系产生中介效应,验证H2c㊁H3c㊂其次,根据Z h a o等[26]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进一步验证S o b e l检验结果,本文引入B o o t s t r a p p i n g的研究方法对两条研究路径(包容型领导 心理安全感 新民工创新行为)和(包容型领导 自我效能感 新民工创新行为)进行检验㊂抽取5000次样本并在95%的置信区间对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新民工创新行为间的双重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㊂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创新行为的总效应值为0.247,且模拟结果(L L C I=0.176, U L C I=0.337)中不包含0,说明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得到支持;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新民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48(路径1)和0.198(路径2),两条路径在95%的置信区间(L L C I,U L C I)内均不包含0,说明模型的中介作用均成立,H2c和H3c进一步得到证实㊂另外,路径3的模拟结果(L L C I= 0.133,U L C I=0.332)中不包含0,表明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由此,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㊂表5双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路径E f f e c t S E L L C I U L C I 路径1:包容型领导ң心理安全感ң创新行为0.0480.0210.0120.094路径2:包容型领导ң自我效能感ң创新行为0.1980.0380.1280.278路径3:包容型领导ң创新行为0.2320.0510.1330.332总效应:路径1+路径2+路径30.2470.0420.1760.337㊃8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李群,等: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六)双重中介效应比较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影响新民工创新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并行双重中介效应模型㊂参考P r e a c h e r等[27]的研究,运用多元D e l t a法比较心理安全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㊂首先,构建比较函数f c=a1b1-a2b2(1)其次,计算函数的方差v a r(f c)=b21σ2a1+b22σ2a2+a21σ2b1+a22σ2b2-2a1a2σb1,b2σb1,b2=b21σ2b2+b22σ2b1(2)最后,根据式(1)㊁式(2)计算出显著性检验统计量Z=f c/v a r(f c)(3)式中:a1和b1分别表示包容型领导作用于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a2和b2分别表示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作用于新民工创新行为的路径系数,σ表示路径系数的标准误㊂结合图2分析可知,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安全感中介效应的差值为0.228,相应的Z值为2.163,查表可知p<0.05,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发挥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心理安全感㊂四、结语(一)结论与讨论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制造业新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构建了以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模型㊂研究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㊁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对新民工创新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包容型领导对新民工心理安全感㊁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新民工创新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包容型领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新民工的创新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心理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激发新民工的创新行为㊂上述结论一方面支持了现有以心理安全感或自我效能感为单一中介变量的研究,也说明了包容型领导对个体创新行为影响的过程相对复杂,是综合作用多个心理感知变量的结果㊂此外,本文比较了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与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比较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影响新民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比心理安全感更强㊂(二)理论贡献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了现有研究样本㊂相对于以往以知识型员工为样本的研究,本文发现包容型领导对制造业新民工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提高新民工创新行为奠定理论基础㊂本文根据包容型领导的开放性㊁有效性㊁可亲性㊁支持性等特点,提出并验证了包容型领导能激发制造业新民工创新行为的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现有研究指出的 有必要弥补对东方文化情境下包容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缺乏充分认识的不足 [9]㊂第二,丰富了包容型领导与个体创新行为间传导机制的研究㊂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双重视角,构建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双中介模型,并且对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比较,丰富和深化了现有文献中多以心理安全感㊁心理授权等单个中介变量展开的研究,更符合我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复杂的心理感知特点㊂㊃9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灵魂的家园,真实的人性--高建新散文集《走向自由的村庄》内涵解析

灵魂的家园,真实的人性--高建新散文集《走向自由的村庄》内涵解析

灵魂的家园,真实的人性--高建新散文集《走向自由的村庄》
内涵解析
付用现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江苏散文家高建新的散文集《走向自由的村庄》,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拆迁乡民迁徒为事件背景,突显了乡村的隐喻内涵,即乡村永远是城里人的心灵家园。

在乡村的消失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是现今社会城镇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也是作者在文中所深切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付用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合力共建新农村创造美丽新家园——上海市农村村庄改造工作巡礼 [J],
2.灵魂的家园,真实的人性--高建新散文集《走向自由的村庄》内涵解析 [J], 付用现;
3.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读王敦贤散文集《何处是故乡》 [J], 李强先
4.让生命在灵魂中走向高远——读史铁生散文集《自由的夜行》 [J], 钟芳
5.灵魂的领地——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阅读札记 [J], 周鸿;刘敏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与“外”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内”与“外”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第20卷第4期2019年7月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20N o.4J u l.2019内 与 外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王畅摘要: 内 与 外 是政治文化视域下分析中西方文明异同的一对有趣的 矛盾 ㊂东方尤其是中国政治哲学偏重内生性㊁内源性,个人层面强调道德修养等内在的约束机制,治理层面有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内化力量;西方政治文化则偏重外向性㊁开拓性,社会生活中强调法律对个体的外在强制力,历史上通过征服手段向外扩张也屡见不鲜㊂开展中西政治文化的 内外之辨 ,有利于我们更为理性㊁审慎地看待当今全球化时代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活等领域诸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从而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思考路径㊂关键词:中西政治文化;内生性;外向性作者简介:王畅,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新丝路学刊“责任编辑;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党建研究中心讲师㊂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一带一路 与中国新疆周边国家伙伴关系发展研究 (18B G J020)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D o i:10.3969/j.i s s n.2095-042X.2019.04.011一㊁政治文化视角下的 东 西 之辨政治文化,既是一种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其横坐标是文化谱系中所指涉人类政治生活的范畴,其纵坐标是政治学领域中的行为主义政治学[1]㊂按照政治文化研究之开先河者阿尔蒙德(G.A.A l m o n d)的说法,政治文化是指每一种政治制度得以存在的价值依托㊂文化是群体思维㊁情感和信仰的方式,抽象和实际行为的方式,标准化的认知取向,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㊂具体文化形态又可表现为法律㊁规范㊁机制㊁制度㊁信念㊁意识形态等[2]㊂自从阿尔蒙德和维巴(S.V e r b a)于1963年所著的‘公民文化“开辟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有关政治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不胜其数,包括任何与政治相关的认知(p e r c e p t i o n s)㊁信念(b e l i e f s)㊁价值(v a l u e s)等㊂迄今为止,研究文献中各种概念均强调政治文化的主观性与心理性特征㊂ 政治文化可以是意识形态,可以是政治心理;可以是民族性,可以是民族主义;可以是政治思想的灌输,可以是对思想灌输的反抗;可以是民主价值,也可以是政治符号㊂ [3]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治文化的定义,力求阐释中西方文明中 内 与 外 这一对有趣的矛盾背后价值观念之异同㊂从理论的逻辑起点来看,中国的政治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㊂西方政治文化强调民主与王畅: 内 与 外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个体利益,通过实证研究㊁构建理论㊁规范程序来实现㊂从启蒙运动开始,西方逐渐建立了主体性哲学体系,其前提是主客二元对立,本质为理性;理性的核心是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肯定,其表现是现代性㊂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在古代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大一统㊁官僚政治㊁文治等传统,强调实用性与对策性㊂佛教文化㊁伊斯兰文化,近代西方的自由㊁民主㊁科学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嵌入了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体系的不断更新㊂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世人提供经世致用之 道 ,即一种思想的 感悟 与 表达 ㊂在与自然和宇宙的类比中,中国政治文化形成由 大我 及 小我 的君民等级观念㊂季羡林把这种 整体概念㊁普遍联系 的思维方式称为 综合的思维 ㊂政治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而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西方的政治发展㊂中西方两种政治文化的具体范式对比见表1㊂表1中西政治文化范式对比分析范畴中国政治文化范式西方政治文化范式本体论理念主义范畴物质主义范畴认识论重关系:关系主义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规律重个人:个人主义以人的社会属性认识周围世界方法论重统合:擅长归纳总结㊁触类旁通与经验推广重细分:擅长精细深入㊁实证研究与演绎建构政体选择多为社群政体多为民主政体价值规范重德治:内化与道德重法治:外化与理性政策制定重术:实用性与对策性重制:先验性与普适性现实政治重浪漫主义:诗性与心灵政治重现实主义:利益与权力政治文化特性内向型文化:潜性/阴性人际哲学(人脉疏通)外在型文化:显性/阳性客观哲学(遵守规定)西方政治文化建立在民主政体基础上,出于理性人的理论假设,统治者被视为社会的管理者,其统治合法性来自对权力的拥有和对游戏规则(制度)的制定㊂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文化㊁古罗马文化到基督教文化,洋溢着对自由㊁平等㊁民主的追求与宣扬,无不体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的理念,这一理念亦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政治文化的塑造㊂而中国政治文化则迥然不同,其 心灵政治 的基因根植于古代中国所特有的 诗性政治 ,即通过政治理想主义的熏陶来理顺人们的心理秩序,通过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中心主义来理顺社会秩序㊂不难发现, 家 国 天下 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㊂S w a n k提出了社群政体(C o mm u n i t a r i a n p o l i t i e s)的政治文化学科量化研究的新变数㊂他认为,在某些政治结构下,背后所隐藏的价值与规范会有助于制度运作与经济增长,而亚洲的社群政体,即中国㊁日本㊁韩国等所代表的儒家等级社会(C o n f u c i a n s t a t i s t)皆具有此种功能倾向[4]㊂社群政体的统治者被视为家长,对其子民 修文德以来之 ,从而实现 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其合法性来自民心所向㊂二㊁中西方政治文化中的 内 与 外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可以塑造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模式㊂一种社会模式应该具有稳定的构架,这个构架的核心之一就是传统文化㊂它不断地发展㊁延续至今,依然顽强地影响着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代社会的方方面面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检验, 她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生存需求,并体现于他们形态万千的日常生活之中㊂这一文化精神内核不会因为时代变迁或者科技发展而发生任何改变 [5]㊂马克斯㊃韦伯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深刻揭示了新教对资本主义的塑造,以及对西方政治文化基础的构建㊂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是东西方文明的关键差异㊂周振鹤曾对比了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前者的性质是农耕㊁保守,特点是内向而重继承;而后者的性质是航海㊁商业,特点是外向而重开拓㊁冒险㊂从宏观角度分析,中西政治文化有诸多差异,其具体表现见表2㊂表2中西政治文化差异差异点中国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认同基础 大一统 理念㊁ 王道 风范民族主义㊁ 霸道 强权延续观念循环时间观线性时间观制度层面从实践归纳从法制演绎方法层面整体性与多样性缺乏多样性中国是传统的内陆型农耕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的产生于大河流域且至今仍未间断的内陆文明㊂中国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明沃土,讲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的智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㊂中国政治文化非常注重多样性和整体性,二者即 和 的具体体现㊂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㊂ [6]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的过程体现为 内化 ㊂农耕文明时期的东方(中国㊁印度等)政治哲学文化,因其持守厚重的内源性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㊂因此,在世界历史上,也产生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亦即马克思所言的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㊁土耳其人㊁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 [7]㊂恩格斯也阐述道: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㊂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 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㊂ [8]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北部边区就交错分布着众多的游牧民族㊂自有文字记录以来,斯基泰㊁荤鬻㊁猃狁㊁月氏㊁塞种等几大重要民族就在这个区域频繁活动;秦汉时代的匈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魏晋时期五胡乱华,原活动于北方的南匈奴㊁鲜卑等民族入主中原,开了北方民族统治中国的先例㊂但是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辽㊁金㊁北魏㊁北周㊁北齐㊁元,在文化制度上,都被汉文化征服了,促进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的大融合㊂农耕时代,中华(汉)文化代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在盛唐时期尤为鼎盛㊂隋唐时期都城长安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㊁不同民族的人来学习㊁生活㊁定居㊂ 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㊂ [9]同时,唐朝还曾不断派出使节㊁学者,从都城长安出发访问各国㊂其中,玄奘就以赴天竺取经的见闻著就‘大唐西域记“,为今日学界留下了重要的学术史料㊂由此可见,第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第二,鼎盛时期的中国并没有王畅: 内 与 外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采取武力和强权手段去征服四邦,而是礼尚往来;第三,在知识的传播上,中国又颇为谦虚,惯于 西天取经 而非 文化输出 ㊂只是,重 内 的中国虽没有进行强制性的文化输出,却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影响力,其文化的吸引力㊁感召力可见一斑㊂中国政治哲学重 内 ,微观层面 内圣外王 就是最好的体现: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进而可以将这种人生境界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㊂先秦儒家 内圣外王 之学从‘礼记㊃大学“的 三纲领 与 八条目 中可见一斑㊂‘中庸“也对 修齐治平 进行了阐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㊂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㊂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㊂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㊂[10]至程朱理学时期,道德境界的 心性义理之学 大大拓展了内圣之学㊂朱子认为,霸道是 假仁义以济私欲 ,与之相反,王道是 行仁义而顺天理 ;尊王贱霸㊁重义轻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义利观选择㊂陆王心学更是强调 内圣 ㊂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积极倡导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吾心光明,亦复何求 ㊂这种内驱性的理想人格塑造和政治追求既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大传统,又深深渗透个体生活的小传统,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㊂与 上善若水 内圣外王 相比,海洋似乎一直是中国人观念中的 化外之域 ㊂‘释名“曰: 海,晦也㊂ 海 字本身也是 从水从晦 ㊂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㊂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 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㊂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㊁凶险㊁蛮荒联系在一起㊂比如:深重的灾难被形容为苦海,苍茫的大漠被形容为瀚海,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被称为北海,等等㊂但是在中国古人眼中神秘㊁恐怖和陌生的大海,却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的萌芽,在欧洲人心目中成为机遇㊁雄心与遐想的代名词㊂正如梁启超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所指出的,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于一掷也㊂故久居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㊂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11]㊂古希腊政治思想源于海洋文明的馈赠,其温床是希腊城邦制度㊂狭小贫瘠㊁山地为主的希腊半岛缺乏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土地资源,不断膨胀的人口难以在有限的空间内生存发展,遇到气候恶劣或自然灾害,城邦则更加难以承担㊂因此,希腊人发展出发达的海上交通和兴盛的海上贸易,在地中海四处游弋并且建立了许多殖民地㊂正如柏拉图‘理想国“所言: 一个城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身感到不满,自身无法满足,每个人都想要求更多的东西㊂ [12]自然条件的限制激发了外向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城邦的自然经济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转变为商品货币经济㊂在西方政治哲学滥觞的古希腊先贤的视野中,城邦被人格化了,但是苏格拉底确定了人的两个存在属性:一是物质属性,二是专业技能㊂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成为城邦构建的动力机制,这也奠定了西方政治哲学 重物质 的思想基础㊂在被物化的城邦中,人际乃至邦际交往的衡量标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准是工具性地满足外向型的需要㊂ 人有十分繁多的需要,需很多人予以满足,城邦不能不扩大其疆域㊂ [13]正如苏格拉底所言, 为我们岂不是有必要去宰割一部分邻邦的国土? [13] 宰割 的下一步就是去发动战争 ㊂因此西方国际关系中颠扑不破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 应运而生㊂自从392年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以后,基督教成为西欧文化的主要载体㊂从1096年到1270年,十字军在天主教号召下向东出发 征服 近东各国,并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热情而衷心要从穆斯林手中夺回所谓的 圣陵 耶路撒冷以及位于巴勒斯坦的其他 圣地 ㊂根据历史学家考证,11 13世纪西欧人民群众的困苦处境(荒年㊁饥馑㊁瘟疫㊁落魄骑士的掠夺㊁农民陷于赤贫)㊁大封建主与封建集团之间的冲突㊁参加十字军东征的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商业利益等诸多因素,迫使天主教会在改革之外,必须寻求另一条路来解决以上并发性的矛盾㊂天主教会利用了农民为求改善生活而进行的逃亡㊁宗教苦行等消极斗争运动,赋予其更大的 组织性 ,使远征者献身于为 上帝增光 的功业,获得为信仰而 受难 的荣誉[14]㊂15 18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除了15㊁16世纪拉丁世界的文艺复兴和日耳曼世界的宗教改革之外,欧洲航海者的开辟新航路㊁ 发现 新大陆,以及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欧洲人开辟了新的空间视域和活动范围㊂航海扩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侵略和海外贸易开辟了道路㊂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㊁荷兰㊁法国也获取了大量海外利益并建立了海外殖民地㊂此外,17世纪的宗教改革,正如汤因比所说,构成了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以后西方文化史上 最大最重要的分水岭 [15],其历史意义远远超过新旧教的分裂和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复兴㊂这也可以从韦伯的观点中得到印证:西方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一般特征是理性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伦理赋予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而其他古老宗教,如印度教㊁佛教㊁儒教㊁道教㊁伊斯兰教㊁犹太教等都没有经过宗教改革,因而对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严重的阻碍[15]㊂由此,东西方政治哲学出现了 内 与 外 的明显分水岭:在个人层面上,西方的宗教改革让个人获得了直面上帝㊁对话上帝的权利,是现代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层面上,宗教改革证明了商业行为的合理性,个人可以通过劳动和合理化的商业行为来清洗 原罪 ;在政治层面上,政教分离在艰难过程中逐渐实现,这种迈向现代性的调适明显要灵活于中华文明㊂但毋庸置疑,中华文化的 内 与西方文化的 外 皆是植根于文明自身生长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彼此区别㊁各成特色的 文化基因 ㊂三㊁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 内外兼修 之道中华文明在鼎盛时期彰显了 内圣外王 天下无外 怀柔远人 的品格,与航海大发现后西方的殖民掠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㊂讲究 内化 的中华民族是隐忍㊁大度的,在经历近代百年浩劫后正健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㊂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无形中增加了现代化发展的桎梏㊂有些人批判中国古代外交 厚往薄来 ,事实上,这些观点没有审视到我国古代外交行为背后积淀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可谓有失偏颇㊂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重 内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 内外兼修 ㊂就具体路径而言,主要有三:第一,彰显文明型国家的文明担当㊂美国汉学家白鲁恂有一著王畅: 内 与 外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分析名论断,即 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内的国族㊂中国是一个佯装成国家的文明 ㊂根据张维为对中国 文明型国家 的判断,文明担当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㊂文明担当来源于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悠久㊁生生不息,这是民族认同的利器;中华文化是内源性的㊁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文明体;中华文化包容性㊁融合力强,海纳百川;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 民心 ,这是其独特的政治文化观,而非像西方片面追求 民意 让世界认识中国,首先应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让中国影响世界,是指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还应以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感召世界,从而一起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㊂第二,探索转型时期的包容创新㊂当今时代,中华文明的复兴与转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㊂因为,中华文明正首次实现从农耕型走向工业-信息型㊁从内陆型走向海洋型㊁从地区型走向全球型的伟大文明转型㊂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归到传统儒家话语逻辑,而是在传统枝蔓上长出新的花叶,使中华文明的 内圣 开出新的 外王 ㊂正如在经济领域,我们不仅掌握了西方的 数目字管理 并有所创新和超越,同时还发展了自己的 宏观整合力 [16]㊂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将实现与现代性更为兼容的文明复兴,这一进程也为积极探索更具普遍性的人类新型可持续的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㊂第三,博采众长,互学互鉴㊂中华文明的复兴㊁转型与创新发展,势必要打破狭隘局限㊁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枷锁,实现文明间的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㊂正如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缩影 丝路精神 和 海派文化 ,前者的内涵是和平合作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后者的特征是包容㊁开明与大气,它们无疑是多元文明和谐共赢的典范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㊂以共建 一带一路 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㊁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㊂ [17]这无疑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条 内外兼修 ㊁博采众长㊁包容创新之路㊂正如陆九渊所言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一般,中西方政治文化的 内 与 外 的差异性和包容性,折射出中国文明型国家崛起的精神特质: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谦和的,又是创新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㊂参考文献:[1]马庆钰.近50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6):33-35.[2]W E N D T A.S o c i a l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9:160.[3]黄秀端.政治文化:过去㊁现在与未来[J].东吴政治学报,1997(8):47-85.[4]S WA N KD.C u l t u r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t h e o r y,r e c e n t r e s e a r c h,a n d t h e r o l e o f c o mm u n i t a r i a n p o l i t i e s[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1996(40):660-679.[5]黎志敏. 文化精神 的永生与 文化体系 的重生[J].天府新论,2011(6):37-41.[6]老子.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135.[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8]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80.[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9011.[10]王国轩.大学㊃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8-100.[1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5-60.[12]柏拉图.理想国[M].谢祖钧,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54.[13]姚中秋.西方政治哲学的病理分析 以‘理想国“‘利维坦“为样本[J].探索与争鸣,2018(2):79-88.[14]扎波洛夫.十字军东征[M].哲安,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9:9.[15]刘乐土.世界名著新读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265-267.[16]张维为.文明型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5-75.[17]习近平出席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 B/O L].(2018-08-27)[2018-10-01].h t t 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18-08/27/c o n t e n t_5316913.h t m.O n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A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o fC h i n e s ea n d W e s t e r n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 sW a n g C h a n gA b s t r a c t: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i s a n i n t e r e s t i n g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e a s t e r n a n d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 T h eE a s t,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C h i n e s e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e m p h a s i z e s i n t r o v e r s i o n a n d e n d o g e n o u s,a t p e r s o n a l l e v e l,i n t e r n a l r e s t r a i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u c ha s m o r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i se m p h a s i z e d,a n da t g o v e r n a n c e l e v e l,t h e r e i s a s t r o n g a n d i n c l u s i v e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f o r c e;t h ew e s t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o p h y e m p h a s i z e s e x t r o v e r s i o na n d p i o n e e r i n g,s o c i a l l i f e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e x t e r n a l c o e r c i v e f o r c e o f t h e l a wo n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l y,e x p a n s i o n t h r o u g hc o n q u e s t o c c u r r e do f t e n. I d e n t i f-y i n g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i n e a s t e r n a n dw e s t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 s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t h em o r e r e a s o n a-b l e a n dc a u t i o u s l o o k i n g a t t h e r o o t o fm a n y c o n f l i c t s a n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i n t hef i e l d s o f p o l i t i c s,e-c o n o m y,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e a nd l i fe i n t h e e r a o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whi c h p r o v i d e s a u s e f u l t h i n k i n g p a t h f o r t h e g r e a t r ej u v e n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C h i n e s e a n dw e s t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 s;i n t r o v e r s i o n;e x t r o v e r s i o n(收稿日期:2019-03-25;责任编辑:陈鸿)。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2
【摘要】跨界网络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均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呈现“激发整合共享”三位一体机制。

动态能力、数字赋能在跨界网络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之间起着间接中介作用。

平台网络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制造企业属性在二者间起着间接调节作用。

未来在构建数理模型、量化指标体系、各类情景下影响机制深化、数字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总页数】10页(P61-70)
【作者】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制造企业跨界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
2.嵌入性创新网络、跨界合作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
——基于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3.数字化背景下知识跨界搜寻对企业迭代创新的影响--关系嵌入与政府支持政策的调节作用4.跨界搜索对中小制造
企业非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调节作用5.跨界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常州九所高校为例

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常州九所高校为例

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常州九所高校为例季庆庆【摘要】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相关高校产学研合作数据及平台建设情况表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均有所增强,科技资源建设发展迅速,平台建设呈现多种形态.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进程中,提高平台建设效果,必须从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快高校科技共享资源等入手.【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5【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转移;资源共享【作者】季庆庆【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处,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2.8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培育新兴科技型企业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近年来,江苏省加大产学研合作投入力度,在省政府设立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中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作为一个专项工作给予重点支持。

与此同时,常州各大高校均重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体系建设,培养技术转移专门人才,促进平台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常州高校中已有3家高校建立了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占全省总数(24家左右)的1/8,体现了常州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的成效。

常见的平台建设形式有高校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产学研联盟、产学研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但究其实质都是围绕合作项目开发、技术转移、资源共建展开。

在江苏省教育厅统计的2012年度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中,9所在常高校(包含4所本科高校: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5所高职院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中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35项,项目验收数639项,研究经费达到23095万元,技术开发经费达13336万元。

家庭暴力问题的伦理分析

家庭暴力问题的伦理分析

家庭暴力问题的伦理分析曾晨【摘要】家庭暴力侵犯受害者人权、破坏家庭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是当今社会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家庭暴力具有长期性、普遍性、频发性、复杂性、隐蔽性和严重危害性.家庭暴力的形成,在客观上有封建伦理观念残存、市场经济对家庭美德的冲击、社会道德调控弱化等方面原因,在主观上则归结于当事人个人道德人格缺陷、道德修养缺失等因素.因此,必须摒弃腐朽观念,达成“反暴”共识,创造新型家庭伦理规范;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强化并巩固道德调控能力;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炼,促进道德自觉,从内源上消解家庭暴力.【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2【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家庭暴力;伦理;个人修养;道德调控【作者】曾晨【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3.2近年来,作为家庭和谐的隐形杀手家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名人李某家暴事件的曝光,家庭暴力问题进一步凸显在社会和学界关注的中心视域。

当前学界对家庭暴力的研究,大多是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女权主义等视角加以展开的,而从伦理学视角对家暴的深度分析较少。

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家庭暴力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家庭暴力的对策,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及其特征家庭暴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来已久,在当代中国,家庭暴力也是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官方和学界尽管尚未统一,但可以将其中的共识概括为:发生在由婚姻或亲密关系、血缘和法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

家庭暴力既包含家庭成员一方对另一方身体上的有形伤害行为,又包含家庭成员一方对另一方精神上的无形伤害行为。

家庭暴力范围涉及父母与子女以及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诗人瞿秋白

诗人瞿秋白

诗人瞿秋白
朱净之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7)002
【摘要】瞿秋白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杰出的革命家诗人,他的诗人形象表现在诗歌作品、诗歌理论和诗化人生三个方面,反映了他多重社会角色、卓尔不凡的人格和在
诗歌领域中的多方面成就,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他的"心程"和人生史.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朱净之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江苏,常州,213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诗人瞿秋白的r悲情人生 [J], 裴高才
2.倘佯在瞿秋白研究的海洋——《瞿秋白生平研究史》简评 [J], 衡朝阳
3.从开明版《瞿秋白选集》到人文版《瞿秋白文集》r——关于建国初瞿秋白作品
结集出版延迟原因考 [J], 钟媛
4.瞿秋白研究的创新之作--读刘中望博士新著《瞿秋白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系研究》 [J], 张能泉
5.确定瞿秋白入党时间的新史料——兼议朱成山《共产国际档案更正了瞿秋白党龄》[J], 唐茹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特性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特性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特性
周鑫;戴亮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2
【摘要】系统工程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组织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其以科学的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为根基,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系统工程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方向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质。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处理好其中的重大关系,需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战略原则性与策略灵活性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的原则、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促进的原则。

【总页数】9页(P88-96)
【作者】周鑫;戴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B0-0
【相关文献】
1.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者——兼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四大特性
2.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研究论纲
3.马克思对现代化进程的解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4.以城市智慧数字孪生系统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5.中国式数字经济现代化:突出特性、体系架构与实践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守正创新:中国人探索自己道路的三维逻辑

守正创新:中国人探索自己道路的三维逻辑

守正创新:中国人探索自己道路的三维逻辑
刘勇;丁昱翔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1
【摘要】守正创新,走好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实践探索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

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文明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历经艰辛、持续奋斗开辟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走自己道路的理论深蕴。

走自己的路,既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必然抉择,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面向新征程,从历史、理念、路径三个维度对中国百年奋斗道路加以审视,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彰显中国道路特色,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胜利走向胜利。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刘勇;丁昱翔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从“中西医并用”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道路的百年探索
2.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要求
3.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4.坚持守正创新与坚定历史自信的内在逻辑关系5.守正创新:综合档案馆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进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常州三杰”精神的文化成因、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论“常州三杰”精神的文化成因、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论“常州三杰”精神的文化成因、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余杰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3)2
【摘要】“常州三杰”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名门世家的传统家风家教,“尚德向善、崇文重教,灵动智慧、务实进取,革故鼎新、百折不挠,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江南运河文化的滋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感召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共同孕育了“常州三杰”一腔赤诚的爱国精神、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常州三杰”精神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理想信念、忠诚担当、无私奉献、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等内核元素,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余杰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2;G127
【相关文献】
1."常州三杰"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价值路径
2.常州\"三杰\"红色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3.\"常州三杰\"红色文化精神研究与传播及其基本经验
4.常州三杰精神的内涵及新时代价值研究
5.“常州三杰”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及其传播途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救世主”与“诊病者”的分立——从表述层面出发比较梁启超与鲁迅的启蒙逻辑

“救世主”与“诊病者”的分立——从表述层面出发比较梁启超与鲁迅的启蒙逻辑

“救世主”与“诊病者”的分立——从表述层面出发比较梁
启超与鲁迅的启蒙逻辑
王海晗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6
【摘要】梁启超与鲁迅“国民性”理论不同表述策略的背后隐匿着气质相反的两种作者身份意识.“号角”式的檄文写作体现的是梁启超“舍我其谁”、推动历史发展的精英意识.他相信文学在改造世界方面的效用,试图主动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并开出医治“国民性”落后症结的药方,从而具有了一种超拔的“救世主”姿态.“铁屋子”的难题使鲁迅对启蒙的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作为回应,他以一种相对化的方式破解启蒙的困境来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即扮演一个国民劣根性“诊病者”的角色,其自身定位完成从“救世主”到“诊病者”的转换,在表述上则体现为采用形象化的原则刻画国民的灵魂.
【总页数】9页(P108-116)
【作者】王海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承传与超越 [J], 钟海波
2.梁启超与鲁迅启蒙思想结局因路比较 [J], 王栋;徐承英
3.“救世主”与“诊病者”的分立——从表述层面出发比较梁启超与鲁迅的启蒙逻辑 [J], 王海晗;
4.梁启超与陈独秀启蒙思想比较──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出发 [J], 张宝明
5.立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层面和思想层面上——鲁迅与梁启超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之比较 [J], 王富仁;查子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全文转载情况统计【文章标题】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作者】杨长鑫【原发期刊】《常州大学学报》2014.2.28~32【全文载于】A1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2014第08期——————————————————————————————————————————【文章标题】邓小平“8·18”讲话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启示【作者】郭华茹【原发期刊】《常州大学学报》2014.4.1~5【全文载于】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14第09期——————————————————————————————————————————【文章标题】论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俞杨建, 俞丽萍原发期刊】《常州大学学报》 2013.6.6~9【全文转载】《管理学文摘》 2014第01期92- —————————————————————————————————————————索引情况统计毛泽东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之比较/曲美彩,孙世明//《毛泽东思想》2014第05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探究/佀咏梅,张立梅//《毛泽东思想》2014第05期——————————————————————————————————————————“中国梦”:“强国梦”、“复兴梦”与“幸福梦”/盛亚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第01期——————————————————————————————————————————邓小平“8·18”讲话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启示/郭华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第10期——————————————————————————————————————————毛泽东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之比较/曲美彩,孙世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第10期——————————————————————————————————————————儒家“修齐治平”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启示/付艳艳,余思新,陈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第10期——————————————————————————————————————————“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海玲//《哲学原理》2014第03期——————————————————————————————————————————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警示/沈朝华//《哲学原理》2014第04期——————————————————————————————————————————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因素/韦顺国//《哲学原理》2014第04期——————————————————————————————————————————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郭咔咔//《哲学原理》2014第08期——————————————————————————————————————————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当代价值/仲帅,陈坤//《哲学原理》2014第10期——————————————————————————————————————————现代社会风险视域下科技价值观问题反思/石春梅,朱平//《科学技术哲学》2014第06期——————————————————————————————————————————从因素论到认知论:现代智力理论发展述评/薛荣,李敦东//《心理学》2014第02期论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俞杨建,俞丽萍//《中国哲学》2014第02期——————————————————————————————————————————吕思勉对康有为今文经说的继承与扬弃/李波//《中国哲学》2014第09期——————————————————————————————————————————儒家“修齐治平”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启示/付艳艳,余思新,陈云//《中国哲学》2014第09期——————————————————————————————————————————试论道家守愚为智的人生哲学/左少杰//《中国哲学》2014第12期——————————————————————————————————————————论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理解/蒋鹏//《外国哲学》2014第03期——————————————————————————————————————————莱布尼茨哲学本体论探究/卢文忠//《外国哲学》2014第05期——————————————————————————————————————————意向性本体论地位问题的折中解答/张钰,高新民//《外国哲学》2014第07期——————————————————————————————————————————有无之辩视野下的本体论范畴体系建构/高新民,熊桂玉//《外国哲学》2014第09期——————————————————————————————————————————基于传播学受众视角的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研究/庄海玲//《宗教》2014第03期——————————————————————————————————————————佛教生态思想与当代美丽中国建设/孙笑妍,王丹//《宗教》2014第04期——————————————————————————————————————————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我国科技创新理念的转变/郜军//《创新政策与管理》2014第04期——————————————————————————————————————————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国技术转移对策研究/蒋鹏举,韦平,李克林,张玉//《创新政策与管理》2014第06期——————————————————————————————————————————环太湖地区撤村转居工作的问题与对策/邵云娜//《社会学》2014第03期——————————————————————————————————————————中国社会风险研究综述/谢棋君,谢建社,梁祖荣//《社会学》2014第08期——————————————————————————————————————————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小区管理的实践研究/胡小萍//《社会学》2014第10期——————————————————————————————————————————社会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的相互制约与推进/刘璐婵//《社会保障制度》2014第07期——————————————————————————————————————————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研究/王永利,夏道明,刘润刚//《社会工作》2014第01期——————————————————————————————————————————社会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的相互制约与推进/刘璐婵//《人口学》2014第05期——————————————————————————————————————————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孙杰,史为磊//《公共行政》2014第02期——————————————————————————————————————————有效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芮国强//《公共行政》2014第08期——————————————————————————————————————————政治学视角下构建政务微博回应机制的探讨/李佩菊,司马双龙//《公共行政》2014第10期——————————————————————————————————————————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现状与对策研究/张兵,李义良//《公共行政》2014第12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郭华茹//《中国共产党》2014第01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创新与社会建设演进/张菊香//《中国共产党》2014第01期——————————————————————————————————————————党的群众路线:党章修订中的三个历史时刻与实践创新/沈燕培//《中国共产党》2014第06期——————————————————————————————————————————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境外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王禄佳,杨琳//《中国共产党》2014第06期——————————————————————————————————————————邓小平“8·18”讲话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启示/郭华茹//《中国共产党》2014第10期——————————————————————————————————————————我国乡镇民主制度供给缺失研究/王岳丽//《中国政治》2014第01期——————————————————————————————————————————从乌台诗案看北宋官员犯罪司法程序的特点/郭艳婷//《法理学、法史学》2014第04期——————————————————————————————————————————试论中国古代的“审出多门”/张春梅,艾永明//《法理学、法史学》2014第05期——————————————————————————————————————————道成肉身:透过史良的法律世界/张建//《法理学、法史学》2014第12期——————————————————————————————————————————法治思维的承载主体与实现路径分析/高国梁//《法理学、法史学》2014第12期——————————————————————————————————————————第三方核查机构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保驾护航”/朱玲,刘冰冰//《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14第05期——————————————————————————————————————————第三方核查机构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保驾护航”/朱玲,刘冰冰//《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14第07期——————————————————————————————————————————刑事法律援助质量保证初论/骆福林//《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4第01期——————————————————————————————————————————港澳台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巢霞//《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4第08期——————————————————————————————————————————浅析微博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功能与作用/葛涛,杨琳//《青少年导刊》2014第12期——————————————————————————————————————————青年参与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机制研究/蒋琳,郁涛,王永利//《青少年导刊》2014第12期——————————————————————————————————————————国立台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朱伟,裴峻峰,胡爱萍//《台、港、澳研究》2014第04期——————————————————————————————————————————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诉求及其反思/朱碧波,王砚蒙//《民族问题研究》2014第06期——————————————————————————————————————————国家形象概念的三种界定与比较分析/杨明星//《国际政治》2014第02期——————————————————————————————————————————居民收入的发展态势及其倍增途径探析/沈思远//《国民经济管理》2014第10期——————————————————————————————————————————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发展初探/李继刚//《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4第04期——————————————————————————————————————————哈耶克的知识观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田轶,管春英//《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4第08期——————————————————————————————————————————城镇空间结构重组与联合发展策略/薛华培,崔洁//《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第01期——————————————————————————————————————————苏南现代化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与化解路径/肖新岳,谭军,吴文勤//《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第05期基于模糊物元的区域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莫琦,汪敏//《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第09期——————————————————————————————————————————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薛艳//《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第11期——————————————————————————————————————————深化环太湖地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方伟//《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第12期——————————————————————————————————————————环太湖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叶祝女//《农业经济研究》2014第03期——————————————————————————————————————————农村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研究/张婧,庞小宁//《农业经济研究》2014第06期——————————————————————————————————————————产业结构转型中要着力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束惠萍//《产业经济》2014第01期——————————————————————————————————————————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三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李秋烟,鄢奋,邵晓静//《产业经济》2014第05期——————————————————————————————————————————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吴凌娇,薛恒新//《贸易经济》2014第08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问题研究》书评/谷克鉴//《国际贸易研究》2014第06期——————————————————————————————————————————中德双边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研究/谢奉军,曾剑宇,(美)杰克逊//《国际贸易研究》2014第08期——————————————————————————————————————————欧美自贸区建立后中美、中欧贸易结构比较分析/姜鸿,殷磊,陈曦//《国际贸易研究》2014第12期——————————————————————————————————————————并税式改革、二次财富分配与农村收入分配改革/吴晓忠,张志超//《财政与税务》2014第04期——————————————————————————————————————————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程莹,陈玉荣//《投资与证券》2014第01期——————————————————————————————————————————中小企业集合债研究述评及研究取向/杨淑娥,王盼//《投资与证券》2014第01期——————————————————————————————————————————论网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陶鹏//《文化研究》2014第04期——————————————————————————————————————————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石晓霞//《文化研究》2014第08期——————————————————————————————————————————文化自觉视阈下的江苏城市动画文化资本研究/张建亮//《文化创意产业》2014第02期——————————————————————————————————————————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研究/王永利,夏道明,刘润刚//《教育学》2014第01期——————————————————————————————————————————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陈平,刘润刚,龙涌澜//《思想政治教育》2014第04期——————————————————————————————————————————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周兰珍,王萍霞//《思想政治教育》2014第06期——————————————————————————————————————————试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培育/姚兰,陈奕龙//《思想政治教育》2014第08期——————————————————————————————————————————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现状分析及模型构建/张美娟,刘建刚//《高等教育》2014第06期——————————————————————————————————————————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沈洁,曾德伟,徐萍//《高等教育》2014第06期国立台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朱伟,裴峻峰,胡爱萍//《高等教育》2014第08期——————————————————————————————————————————教育评估改革:以学校为主体,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袁益民//《高等教育》2014第08期——————————————————————————————————————————研究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杨彦,陶国良,沈洁//《高等教育》2014第08期——————————————————————————————————————————地方高校招生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周晓东,闫海波,黄凯//《高等教育》2014第10期——————————————————————————————————————————多元一体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研究/马雪艳,李克林//《高等教育》2014第10期——————————————————————————————————————————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姜小军,胡维芳//《高等教育》2014第10期——————————————————————————————————————————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王金刚,陈奎庆//《高等教育》2014第12期——————————————————————————————————————————对象、形式与结果:三维视域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沈义军,殷玲玲//《成人教育学刊》2014第03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刘锁娣,周彩根//《职业技术教育》2014第01期——————————————————————————————————————————实践哲学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张頔//《职业技术教育》2014第03期——————————————————————————————————————————新加坡职教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借鉴与启示/符家庆,孙建波//《职业技术教育》2014第05期——————————————————————————————————————————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研究/胡彩霞,檀祝平//《职业技术教育》2014第09期——————————————————————————————————————————中国媒体体育报道的创新实践/彭舒阳//《新闻与传播》2014第02期——————————————————————————————————————————影响个体参与身体锻炼相关因素研究述评/刘淑慧,曾永忠//《体育》2014第09期——————————————————————————————————————————从语言接触看语言文化迁移/韩燕,徐萍,谈文//《语言文字学》2014第01期——————————————————————————————————————————及物性视角下的中西网络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王宁//《语言文字学》2014第03期——————————————————————————————————————————明清“下”类双音节方位词比较研究/施建平//《语言文字学》2014第03期——————————————————————————————————————————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楼淑娟,何少庆//《语言文字学》2014第04期——————————————————————————————————————————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桂雨薇,秦礼君//《语言文字学》2014第04期——————————————————————————————————————————常州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朱洪林//《语言文字学》2014第09期——————————————————————————————————————————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王怡婷,林梅//《语言文字学》2014第11期——————————————————————————————————————————从洪亮吉的身世、性情看其词风演变/陈南贵//《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1期——————————————————————————————————————————论岑参诗歌的前期创作心路/孙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1期宋代杂体词研究综述/华建铭//《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1期——————————————————————————————————————————张惠言《词选序》的“寄托”命意/景旭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1期——————————————————————————————————————————李兆洛《旧言集》考述/刘红霞//《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3期——————————————————————————————————————————屈赋“彭咸”形象考述/陈锦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3期——————————————————————————————————————————论宋词中的鸡意象/梁欢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5期——————————————————————————————————————————清代文人陈森行实与文学思想考/叶天山//《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6期——————————————————————————————————————————屈原放“陵阳”“汉北”说再认识/陈锦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6期——————————————————————————————————————————简析《山海经》神话批评的历史嬗变/熊浚,柳倩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第08期——————————————————————————————————————————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李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3期——————————————————————————————————————————湘行“构象”与沈从文的生命观/徐一超//《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3期——————————————————————————————————————————浅谈二十世纪女性诗歌里女性形象的自我认同/王怀昭//《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6期——————————————————————————————————————————《狂人日记》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李承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8期——————————————————————————————————————————边地精神气质的审美观照/鹿义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9期——————————————————————————————————————————沈从文小说原始主义的表现手法与人性理想/武蓓蓓//《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09期——————————————————————————————————————————小人物与大历史/周银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12期——————————————————————————————————————————语言变革与五四散文的“个性”表达/王佳琴,徐庭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第12期——————————————————————————————————————————杰克·伦敦“北疆传奇”: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周天楠,姚小娟//《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1期——————————————————————————————————————————《裸者与死者》的精神生态解读/徐夫玲//《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2期——————————————————————————————————————————海明威与三岛由纪夫生命主题创作差异/王晓霞//《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2期——————————————————————————————————————————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平衡之道/唐蕾//《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2期——————————————————————————————————————————《山椒鱼》的“存在”意义/刘腾//《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6期——————————————————————————————————————————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有闲阶级”贵妇形象塑造/魏新俊//《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6期——————————————————————————————————————————论芥川奖获奖作《乳与卵》的身体叙事/吴丽霞//《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6期隐秘与固守:浅议狄金森诗歌策略的唯美主义倾向/陈磊,张春芳//《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08期——————————————————————————————————————————拜伦圣经组诗审美心理述描/王雷霞//《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10期——————————————————————————————————————————试论杜拉斯小说《情人》中的水意象/杨晶//《外国文学研究》2014第10期——————————————————————————————————————————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文化价值观研究/刘苏文,李宪锋,郭永沛//《造型艺术》2014第03期——————————————————————————————————————————古典家具的“分”与“融”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张晓利//《造型艺术》2014第06期——————————————————————————————————————————可信·鉴今·育人/尹业香,王光霞//《历史学》2014第03期——————————————————————————————————————————桓谭及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研究路径/刘峨//《先秦、秦汉史》2014第02期——————————————————————————————————————————从《元史》中相关传记资料看蒙元时期的赐名现象/韩二帅//《宋辽金元史》2014第05期——————————————————————————————————————————略论钱谦益对建文朝历史的认识/姜明会//《明清史》2014第05期——————————————————————————————————————————胡文英《屈骚指掌》成书的背景研究/季晓菁//《明清史》2014第08期——————————————————————————————————————————论青年马英九的“保钓”实践/孙恺//《中国现代史》2014第04期——————————————————————————————————————————论延安时期胡乔木的干部教育思想/顾敏琪//《中国现代史》2014第04期——————————————————————————————————————————内向性功能的调适与外张/赵亮//《中国现代史》2014第06期——————————————————————————————————————————建国初期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文超//《中国现代史》2014第12期——————————————————————————————————————————试析陈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历史贡献/孙伟,李清平//《中国现代史》2014第12期——————————————————————————————————————————第三方核查机构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保驾护航”/朱玲,刘冰冰//《生态环境与保护》2014第06期——————————————————————————————————————————低碳经济发展与政府角色探析/蔡珊珊//《生态环境与保护》2014第11期——————————————————————————————————————————论高校学报论文的编辑初审/徐晶//《出版业》2014第12期——————————————————————————————————————————普通高校学报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李艳//《出版业》2014第12期——————————————————————————————————————————试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化与发展/陈晓姿//《出版业》2014第12期——————————————————————————————————————————索引数:148 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