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4 古诗两首》优课导学案_1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苏教版
四、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道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的背诵古诗3、体会作者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知道诗句的大意2、体会作者爱国情怀【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示标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道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的背诵古诗3、体会作者爱国情怀。
师:目标大家都清楚了吗?有信心完成吗?(生:有)声音很洪亮,说明你们信心十足。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指导(一)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苏轼的资料,学生读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
与李白称为“李杜”。
2、师:现在大家听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
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听的最认真。
然后比谁读的好。
1、听录音2、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比谁读音准确)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古诗)自学指导(二)师:大家古诗已经读的非常流利了,现在同学试着逐字逐句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在译讲整首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1、生练习,准备译讲。
2、指名译讲。
3、教师随机板书。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古诗)自学指导(三)师:古诗意思我们已经知道了,现在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古诗)师:大家背得很认真,看来比赛要很激烈了,同学们要加油啊!1、学生自背2、学生互背。
3、全班齐背4、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默写)师:古诗词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好吗?(5分钟后比谁书写认真、工整、正确!)【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4 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
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写出诗人听到失地收复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围绕“悲”字,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一“悲”一“喜”,鲜明地反映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巫、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借工具书正确理解关键词语“闻、涕泪、妻子、漫卷、白日、青春、下”的意思,初步认识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理解诗句意思,领会古诗内容。
4.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阅读下面的资料,相信对你学习古诗会有帮助。
资料一: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资料二:关于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两首 优质教案【新版】
4.古诗两首一、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二、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三、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若星河。
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2、是啊,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大家对杜甫有什么了解?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
(师生合作读)4、出示: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10、谁听?11、他听到什么?12、“官军”指什么?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15、“收”怎么理解?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
开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导学案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苏教版“文冠军收复豫冀”与“谢尔”个案研究一年二班姓名()一、学习目标1.【诵读】有感情地朗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字词】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理解】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使用】能够通过听写背诵《文官接收河南和河北》,并写出《秀童》。
二、预习过程第一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
子梅,巩县人(现河南省)。
他一生中也写了很多诗。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一度被称为“诗史”的一代。
他的诗歌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官君取河南河北》一文中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战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在子洲(今四川省三台县)。
当他听到胜利的消息时,他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它表达了诗人在多年战争后,祖国统一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它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二步:学习两首诗顺序:字词――句――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1.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他们不理解的单词。
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4 古诗两首》优课导学案_17
苏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拓展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教版第11册第4课《古诗两首》里出现了爱国诗,其中就有陆游的《示儿》,第12册练习2“诵读与欣赏”里出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此外,新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里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
教师围绕课标,活用教材,经过整合,教师围绕爱国主题教学组诗,主要选择了这四首古诗进行整体阅读,还补充了解同一主题下陆游的《关山月》和范成大的《州桥》。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示儿》这首诗,但对于时代背景和诗人陆游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南宋时期其他的爱国诗缺乏认识,诗歌之间的联系感悟不深,为教学整合提供了契机。
学习单上,反映出学生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题目,重点句“遗民泪尽胡尘里”,还有《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理解上。
还有学生不太了解汴州,也有对项羽这个人物感兴趣等。
从写作角度看,有些爱思考的学生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后两句的联系产生质疑,对于《夏日绝句》中对项羽的评价提出了质疑。
教学目标:疏通古诗之意思,体悟古诗之意味,挖掘古诗之意蕴。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古诗的整体阅读对比中,初步感受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诗眼“悲、泪、醉、思”,通过重点句的理解,融情想象、含情解说、激情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整体阅读对比中,寻找诗的内在联系,感受表达方式,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感悟诗人之情,面对山河破碎、遗民泪尽之悲凉,面对南宋权贵醉生梦死之悲愤,面对项羽、岳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南宋与北宋地图,金兵入侵的音效,《清明上河图》,《满江红》歌曲,《夏日绝句》朗诵音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示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所以,我在第一环节先介绍杜甫,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就是自学环节,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否则学生无法进行到下一环节,这时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
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肯定会答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这时,我应该及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
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
《示儿》:《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
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第 1 页共3 页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
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
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教案)古诗两首 (1)
4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3个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的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具:小黑板和卡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爱国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题。
二、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1.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记述了许多重大事件,所以他的诗又称史诗。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杜甫当时在四川三台县听到判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喜极而泣,写下的这首诗。
3.地图上了解除诗中地名。
三、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蓟涕巫襄2.正音,组词,读诗。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讨论2.汇报(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儿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立即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就可到家了。
3.读诗,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
层次分明:忽传——初闻——却看——漫卷,体现出作者从喜极到欢快欲狂。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1)如果当时流浪在外的是你,你听到这一喜讯会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2)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5.指导有感情地读诗,欣赏诗中的妙笔(如对仗)。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七、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山河的喜悦,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热爱,这就是诗的语言,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古诗两首人三王春红(师板书: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窗们,咱们昨天已经见过面了,通过与同窗们交流,教师发觉你们是一群爱诗的小孩。
相信大伙儿已经积存了很多古诗,谁想与同窗们和在座的教师交流一下?(你明白的真多。
)你来,你还能背一、同窗们今天教师给大伙儿带来了两首新的古诗,你们想学吗?请同窗们打开书,(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请读正确、读通顺。
读完后,能不能自己借助古诗下面的注释,自己先来明白得一下诗意。
好,开始。
能够把自己的声音放出来读,放松点。
二、好,谁情愿起来读一读?你也能够任选一首读给大伙儿听听。
谁想读?在那个地址教师有一个要求,请你们边听边想,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同吗?(4人)读的不错,再换一首。
正确,流畅。
纠正字音:衣裳shang,漫卷juǎn,妻子zǐ(夫人和小孩),还huan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同吗?那,他们一起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板书:爱国之情)(指爱国)下面让咱们一路看看这两位诗人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之情的。
三、同窗们你们想先来学哪首古诗?少数服从多数。
咱们先来学习《示儿》一、谁来读读?《示儿》其他同窗边听边试探:这首诗要紧写了什么?(2.3人)二、通过适才的朗诵,你读懂了什么?(4人诗意)(你明白得的专门好),3、看来同窗们已经读懂这首诗的诗意。
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板书:悲之切看诗文中是如何写的?能不能读一读?(3.4)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4)小结:诗人将置个人一辈子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心至死不渝。
这是何等真挚的爱国情感啊!4、你从诗中还体会到什么?(家祭愿望对收复失地寄与无穷希望。
)引:他在对自己的儿子交代身后事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的遗言与咱们一样人的遗言有什么不同?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板书:对,这确实是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学案第一课时(1)(精品)
《古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炼,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2、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1)读准、读通、读熟《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最少读三遍。
(2)知作者:陆游,_____(朝代)爱国诗人,字_____,号_____。
这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3)说说重点词、诗题及每句诗的意思。
A.冬夜读书示子聿示:子聿:题目的意思是:B.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学问:无遗力:始:句意: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躬: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合作探究】(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______ __(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 【当堂检测】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再默写下来。
4.【课外积累】(1)陆游的作品我会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摘记并背诵两句启示我们要好好读书的格言警句。
②5.【知识链接】诗体释义: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 古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 古文两篇教案一、《千里送京娘》教学目标1. 理解《千里送京娘》这首词的大意。
2. 掌握词中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3. 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词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1. 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 把握词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展示千里送京娘的词牌和作者。
3. 打印出词的前两节的注释,方便学生在阅读时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千里送京娘的词牌和作者,简要介绍作者和词牌的背景。
然后掏出一个装满红枣的袋子,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
最后将红枣倒出,引出词中“红枣子”这个生僻字。
2. 讲解老师让学生大声读出词的前两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然后解释“红豆”是指红色的枣,即后来所说的红枣。
“南国”指南方的国家。
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注释,向学生解释生僻字的含义和发音,学生跟读跟读。
3. 朗读老师先朗读整首词,然后让学生一起读一遍。
之后,老师根据字调教学,自己读一整句,让学生跟读。
然后两两对读,小组互相给出建议。
4. 理解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每个句子的含义和情感。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老师提醒需要围绕每句话的前后文来表述。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此词的前两句,准备下节课的故事。
二、《碧玉簪》教学目标1. 理解《碧玉簪》这篇古文的大意。
2. 学会运用正反观察法进行文献解读。
教学重难点1. 运用正反观察法准确地理解文献的含义。
2. 正确理解文中的婚姻制度。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打印出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提问:“如果在现实中,在婚礼上新郎把新娘逼到了墙角,转身就走。
这种行为正确吗?”2. 讲解通过问学生的看法导出文中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那女子泪如雨下,痛苦至极,欲跳井自尽。
是律上劝出井者。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注释,解释“律”、“劝出井者”等。
3. 运用正反观察法1)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负面描述,并询问学生他们发现了什么负面描述。
2)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正面描述,并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正面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课文题解】《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陆游,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抒发政治抱负,所映人民疾苦,渴望恢复国家的统一。
示儿,对儿子的嘱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今河南省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历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古诗,应先弄清诗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思。
体会《示儿》的作者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作者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乐的原因。
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时,我们要从词中句中来理解。
【生字全解】【词语全解】[课文生词]示儿(shìér):告诉自己的儿子。
示:告知。
元知(yuánzhī):本来就知道。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万事空(wànshìkōng):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dàn):只。
同(tóng):统一。
九州(jiǔzhōu):中国的代称。
定(dìng):平定,收复。
中原(zhōngyuán):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jiājì):祭祀祖宗。
王师(wángshī):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wúwàng):不要忘记。
“无”同“勿”,不要。
乃翁(nǎiwēng):你的父亲。
翁,父亲。
剑外(jiànwài):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jìběi):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要理顺句子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资料链接】1.杜甫(721-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涕、巫、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苏教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目标大定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预习金指针搜集资料 1. 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
2. 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 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知诗音。
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识记生字“涕、巫、洛”。
2.组内按序号轮读古诗,读出全诗的韵味。
3. 展示朗读。
明诗意。
1.轻声读古诗,结合文中插图,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剑外:剑门关外。
妻子:老婆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
青春:春天,指美好的春光。
2.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讨论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悟诗情。
1.诵读全诗,思考: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诗人闻听官军收复失地的心情?②由此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2.小组交流思考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各组汇报,展示朗读。
实践新天地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展开想象,描绘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
示儿目标大定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预习金指针搜集资料 1. 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其生活年代,了解写作背景。
2. 搜集其他爱国诗篇。
字词闯关 1.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能根据要求组词。
快乐向前冲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自读全诗,想想意思。
2.组内交流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3.全班交流。
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1.再读这首诗,思考: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情朗读全诗。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小记解读《古诗两首》一、解读本单元编写意图。
《古诗两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
围绕着“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誓死不忘祖国的感人事迹,那深切的爱国之情让人动容,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解读教材。
《古诗两首》分别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一)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是作者流落到四川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当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一喜讯时,大喜若狂,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中,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细细品来,“忽传”表明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须用很多笔墨,而诗人巧妙地用“涕泪满衣裳”这五个字就形象地把诗人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内心逼真表现出来。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此时不需要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大家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弹指一挥间,诗人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课文题解】《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陆游,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抒发政治抱负,所映人民疾苦,渴望恢复国家的统一。
示儿,对儿子的嘱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今河南省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历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古诗,应先弄清诗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思。
体会《示儿》的作者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作者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乐的原因。
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时,我们要从词中句中来理解。
【生字全解】【词语全解】[课文生词]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
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
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
“无”同“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
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是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巴峡:四川境内沿长江的一段山峡。
巫峡:长江三峡中的一个峡的名称。
襄阳:在现在湖北省境内。
洛阳:在现在河南省境内。
[近反义词]近义词:初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题目中的“闻”是什么意思?杜甫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上,唐朝的历史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到763年,这里才被官军相继收复,你们说,这是个怎样的消息?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大声地读课题。
点明:河南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
二、整体诵读1.自主读诗(读准、读通)2.借助预习读懂诗句。
3.自学交流,你知道了什么?(相机理解:妻子、涕泪、漫卷)地名,你能找出来吗?蓟北(今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三、研读赏析,品味诗情1.这首诗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词?喜到什么程度?(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就是形容喜态)2.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了统一,“剑外忽传达收蓟北”这是个什么消息?(喜讯)3.是一个好消息来到了,所以说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哪个词看出来的?把这个喜讯来得快的感情读出来,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样?“涕泪满衣裳”用个成语怎么说?4.男儿有泪不轻弹,写这首诗之前,杜甫也曾经流过泪(出示《春望》)指名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对着春日的花鸟流下了眼泪。
这泪里包含着什么?(痛苦、伤心、感伤、激愤)5、今天的泪是怎样的泪?(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杜甫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会想些什么?6.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还有吗?“漫卷诗书喜欲狂”请告诉大家诗人为什么要喜欲狂?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一喜叛军平定,二喜国家得到安定,三喜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四喜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7.四喜回乡得偿愿,他怎么不喜欲狂呢?(读这两句)8.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什么歌?喝的是什么酒?纵酒高歌,他要唱喜歌,喝喜酒啊,唱喜歌,喝喜酒的时候,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9.这里的青春是美好的春光,它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
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读最后两句。
10.从巴峡出发,经过巫峡、襄阳,最后才到达他的家乡洛阳,真是千里洛阳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里狂喜极乐的感情,也是诗人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11.齐读、背诵。
四、渲染主题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课件录音朗读)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泪快喜欲狂爱国纵附:爱国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陆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示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4.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积累多首陆游及其它诗人的爱国主义诗歌。
教学过程(一)、揭题引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首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再读一遍题目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写给儿子们看的诗)3、陆游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自己的儿孙辈的。
在那些诗中,陆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等。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却与那些诗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歌,要求:a、读准字音;b、想想这首诗跟陆游其他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小组合作:a、检查是否读通诗句;b、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
3、小组交流汇报学习结果。
a、指名读,正音。
b、这首诗跟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陆游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预设一:直接说出这是遗书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遗书?(抓住学生提到的“家祭”引入下一环节)预设二:不是在告诉儿孙要怎样作诗做人,而是要儿孙将来把北定中原的消息在家祭时告诉自己。
(同样抓住“家祭”引入下一环节)4、教师板书“祭”,要求跟着老师在桌上写一写,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左边为两点;还有右上角的写法)5、“祭”什么意思?是的,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
陆游在这里提到了“家祭”,因为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里,他是在向儿孙们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啊。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796年前那个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冬夜,走进诗人陆游的内心世界,走进这首千古流传的《示儿》绝唱吧。
(三)、疏通诗意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歌,结合预习注释,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解释诗意(有解释不明确的地方提问一下,如:元知,但,九州同)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
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啊。
可是……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的时候,中原沦陷、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
问: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空”,“悲”)板书:悲悲啊,为什么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为沦陷区的百姓的苦难而感到悲哀……)指名有感情地诵读,读出你的“悲”来。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生解释诗意家祭无忘告乃翁啊。
同学们,你反反复复地读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孙啊?(老泪纵横地嘱咐;奄奄一息地嘱咐……)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反复引读这两句。
3、诗意都读懂了吗?可是,看着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一些疑问在你心中慢慢升起?预设:为什么明知万事空,还要家祭无忘告统一?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什么要儿孙家祭时告诉自己中原收复的事?……4、同学们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大家都想问:陆游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是吗?(四)、互文解诗1、让我们来读一读陆游的另一首诗,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出示:《病起抒怀》这是在陆游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
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大致读懂它。
3、这首诗里最感动你的,是哪一句?A、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作为一个被削职罢官的平民,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而在《示儿》一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他何止是“位卑”时不敢忘忧国,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死后不能忘忧国)引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的一生,是和“忧国”二字紧密相连的。
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整个一生啊。
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事定犹须待阖棺)。
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可是,他真的“定”了吗?没有啊。
他还在悲——(但悲不见九州同);他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陆游,这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这就是“死亦不能忘忧国”的陆游,这就是“阖棺仍不忘忧国”的陆游。
B、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正是这样一个“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正是这样一个“犹须待阖棺”的陆游,在他主战的愿望一次次遭受挫折,在他想到沦陷区的父老一年年忍受苦难的时候,他向着苍天、向着大地、向着冥冥中的神灵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孩子们,仔细读一读这两句,用你的心读一读这两句,你看,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听,听到了他怎样的呼喊?请你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交流学生的写作片段。
4、齐读《病起抒怀》(五)、总结拓展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就是著名的爱国诗篇,但情感基调迥然不同,分别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表达?(喜、悲)老师这里也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板书:示儿悲九州未同盼王师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