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个人简介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个人简介刘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人物生平年少好学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
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今浙江丽水),东临温州路(今浙江温州),境内多山。
南田山在青田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处。
南田山的形势,乃是“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
《洞天福地记》中记载说:“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刘伯温死前留下了什么书 为什么朱元璋后代找了200多年都不见
刘伯温死前留下了什么书为什么朱元璋后代找了200多年都不见本文导读:说到刘伯温,这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世人对刘伯温评价也是十分之高,被称之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以说刘伯温是功不可没,他更是以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举世闻名,曾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可见朱元璋对其器重的程度可想而知,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光是一名军事家,更是一名政治家、文学家。
刘伯温生前跟随朱元璋驰骋沙场,为朱元璋也是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其智囊的作用,明朝建立后,更是辅助朱元璋制定了卫所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君主专政,大大的促进了君主王权的集中,包括对后来《大明律》的制定,对当时“人治”传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对当时社会的法律也更加公正、客观,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部法典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刘伯温生前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排兵布阵写成了一本叫做《百战奇谋》的兵书,后来刘伯温退隐,身患重病的刘伯温将儿子召来跟前,吩咐儿子将这本书焚毁,认为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这本书留给儿子也无法领会,反而可能还会给儿子带来祸事。
刘伯温也是早已猜到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这本书的,也是对朱元璋有着充分的了解,断定自己死后肯定会四处寻找这本自己所著之书。
刘伯温去世,朱元璋马上就派胡惟庸以悼念为名,前来讨要这本兵书,刘伯温儿子却回答道这本书已经被父亲烧毁,只留下了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让胡惟庸转交给皇帝朱元璋,胡惟庸将书跟信交给朱元璋,并如实禀报,书已经被刘伯温烧毁,只留下了《郁离子》和一封信叫交给皇上,朱元璋因此有些恼火,看过刘伯温留给自己的信后把《郁离子》丢到了一遍,并没有仔细看,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也是怀疑刘伯温没有将书烧掉,而是藏起来了,多次派胡惟庸到刘伯温家中仔细翻找,但一直都没能找到这本书,朱元璋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甚至在自己临死前还将子孙召来吩咐他们一定要找到这本兵书,并说道这本书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命运。
【明朝历史】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最著名的惊世预言
【明朝历史】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最著名的惊世预言,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出现了很多的圣人、贤人,虽然这些人数不胜数,但唯独一类人却并不常见,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品种。
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神人。
何为神人?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
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刘伯温的惊世预言中国历史上,有两本神乎其神的预言书,一本是唐代袁天罡、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而另一本,叫作《烧饼歌》,署名作者是刘伯温。
为什么要叫“烧饼歌”这么奇怪的名字呢?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368年的某一天,刚刚登基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在自己的皇宫里啃烧饼。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早就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烧饼随便吃,想吃甜的吃甜的,想吃咸的吃咸的,日子要多美有多美。
正吃着,刘伯温来了。
在这位大明第一智者,帝国首席策士的面前啃烧饼,毕竟影响不好,于是,朱元璋把吃了一口的烧饼扣在碗下面藏起来。
召见刘伯温的过程中,朱元璋突然顽性大发,想起刘伯温种种神机妙算的往事,决定考一考他。
于是,朱元璋发问:“先生,你对阴阳术数非常精通,能不能猜出我这碗底下扣着什么?”又玩这种无聊的游戏。
刘伯温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却不敢违令,掐指一算,立刻吟出一句诗:“‘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陛下,我猜这是个烧饼。
”朱元璋听罢立刻一拍大腿,“准!”于是,他得寸进尺,“那先生能不能帮我算算后世的事情?”这回刘伯温不干了――这种天机泄露出来,先别管老天爷会不会震怒,朱元璋绝对首先发飙――只得随口敷衍道:“茫茫天数,陛下你注定万子万孙,有什么好问的?”其实刘伯温还是偷偷泄露了天机,明朝最后果然亡于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和孙子朱由校、朱由检之手,岂不正是“万子万孙”吗?朱元璋当然听不出这个玄机,坚持要问。
刘伯温没办法,只得把丑话说在前头:“泄漏天机,我的罪责实在不轻,陛下要是实在想听我算,请赦免我的死罪先!”朱元璋也不含糊,当下赐给刘伯温免死金牌:“你说吧,我罩着你。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和历史故事(刘伯温之死真相)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和历史故事(刘伯温之死真相)(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和历史故事(刘伯温之死真相)1946年12月,浙江省温州市下设文成县,以著名历史人物刘基(即历史上有名的“刘伯温”)的谥号“文成”命名。
历史人物小故事:刘伯温智藏兵书
历史人物小故事:刘伯温智藏兵书历史人物小故事:刘伯温智藏兵书明朝洪武八年的一天,告老还乡的刘伯温在青田县病逝了。
刘琏与刘仲景跪在父亲棺木前,放声痛哭。
众宾客也是神色凄然,刘府上下哀鸣一片。
突然,刘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马蹄声过后,只见当朝丞相胡惟庸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闯了进来。
胡惟庸一边高喊着替皇上吊丧,一边将刘氏兄弟拉到一旁,脸色凝重地问道:“皇上想知道,你父亲将兵书藏到哪里去了?”开国功臣刘伯温尸骨未寒,朱元璋就派人前去逼问兵书。
到底是什么兵书,竟然能让朱元璋做出如此不近情理的举动?这还得从刘伯温生前说起。
《百战奇谋》:刘伯温呕心沥血之作刘伯温足智多谋,极善用兵,对世人的心理更是拿捏得极准。
有了刘军师的相助,朱元璋才能连战连捷,最终登上皇帝宝座。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后人无法驾驭诸位开国悍将,于是便大开杀戒,诛杀重臣,替子孙铺平道路。
一轮又一轮的屠杀让刘伯温心灰意冷,皇上的猜忌更是令他胆寒。
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告老还乡,回了青田县。
然而,身为一代谋臣,总是希望自己的奇谋妙计能够传承下去,刘伯温也不例外。
他以自己的戎马生涯为基础,融入超凡的思想智慧,呕心沥血,终于写出了一部兵书——《百战奇谋》。
刘伯温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百战奇谋》:朱元璋最大的隐患朱元璋耳目众多,刘伯温写兵书之事自然无法瞒得过他。
刘伯温生前,朱元璋碍于各种原因,不便巧取豪夺;如今,刘伯温已死,兵书的下落就显得相当重要。
朱元璋的多疑是出了名的。
在他看来,自己能够坐拥这花花江山,与刘伯温的足智多谋是分不开的。
《百战奇谋》是刘伯温亲手撰写,其中内容必定非凡。
虽说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才智平平,不是理想传人。
可刘家有子就有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孙,说不定刘家哪一代出个奇人,这部为大明打下江山、立过汗马功劳的奇书,不也会教刘家人从朱家人手里夺走江山吗?又或者,这部奇书流落民间,为哪个豪强所得,同样也会动摇朱家的千秋基业。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武将,他在明朝时期为朝廷效力,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明朝无敌将军”。
他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刘伯温的出生并不寻常,据传说他的母亲在怀孕时梦到了一头能言人语的大黄牛,告诉她:“你的腹中有一位将军,名为刘伯温。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伯温的母亲非常高兴,心存期望。
刘伯温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
他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
所以当他来到军队后,很快就被提拔为幕僚,并受到了上级的赏识。
刘伯温的第一次战争是在辽东与日本倭寇的战斗中。
当时倭寇肆虐海疆,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
刘伯温非常愤怒,他带领部队奋力作战,最终击败了倭寇,赢得了胜利。
这次胜利使刘伯温的威名迅速传播开来。
接下来,刘伯温又多次出征,立下了许多功劳。
他与蒙古人的战斗尤为激烈。
蒙古人强大的骑兵让中国军队束手无策,但刘伯温通过变换战术,采取防御反击的方法,成功地击退了敌人,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伯温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明朝朝廷的高度认可,他被封为官职,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将军。
此后,他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防线,保护国家的安全。
刘伯温一生征战无数,赢得了许多胜利,但他并不骄傲自满。
他关心士兵的生活,尽力提高他们的待遇。
他也提倡节约用兵,力争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刘伯温的传说不仅仅是关于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爱。
有一次,刘伯温带领大军巡视宋辽边境。
他看到了边境上的贫困和凄凉,非常心痛。
他决定亲自捐出自己全部的俸禄,用来救助贫民。
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所有的士兵,也使得刘伯温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刘伯温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他被后人称为“草木皆兵”,意思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通过观察四周的环境,灵活运用兵法,发现潜在的战略要点,为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伯温的传说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他的军事才能和拯救百姓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寻卓越与伟大的境界。
刘伯温的故事精选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他足智多谋,为人厚道。
有一天,他听说皇上新建的宫殿快要完工,就前去观看。
谁知刚跨进宫殿,只见迎面匆匆走来一人,到他面前,双膝跪下,大呼:“刘大人救命!〞弄得刘伯温莫名其妙。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工匠,只因新建宫殿的一根大梁上的浮花,雕得不怎么好,正在加工,不料朱元璋独来游殿。
他看到这豪华的新殿,好不得意,禁不住“哈哈哈〞狂笑起来。
就在这当口,突然梁上传来一阵咳嗽声。
朱元璋抬头一看,见殿梁上有一老工匠在干活,顿时显得十分为难,心想:堂堂皇上,如此轻狂,传扬出去,岂不有失体面。
但又不便马上发作,便一脸怒气离开了新殿。
这下可吓坏了梁上的工匠,心想:皇上的轻狂,怎能让平民知道?看来凶多吉少,命儿难保了!刹时急得差点从梁上摔下来。
他素闻刘伯温对人宽厚,因此看到刘伯温进殿,便跪倒在地,口头求救。
刘伯温听后,捋着胡须稍加思索,便凑近工匠的耳边轻声嘱咐一番。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做不知朱元璋已去过新殿,启奏道:“臣闻皇上的新殿已快落成,何不前去审视一番。
〞朱元璋因恐泄露了“天机〞,不好说已经去看过,君臣便一同来到了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了一圈,正待离去。
忽听梁上传下一阵咳嗽声,朱元璋抬头望去,正是前天那名工匠,顿时脸沉下来。
这时刘伯温大声喝道:“大胆刁民,为何见了皇上也不回避?〞这时工匠按刘伯温所教的方法做了个动作,朱元璋见了就消除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刘伯温教给工匠是什么方法吗?谜底:刘伯温所教的方法是:“装哑〞。
当刘伯温大声喝问时,工匠默不作声,只用手指了指嘴巴。
刘伯温说:“原来是个哑巴。
〞朱元璋也真的认为工匠是个哑巴,自己的轻狂,传不出去了,也就消除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威风凛凛。
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
朱大将军为创立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
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明朝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明朝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刘基,汉族,字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明朝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明朝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
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
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
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
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
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
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
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
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
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
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
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
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
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
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
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
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
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
刘基严格执法。
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
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
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
明朝综合实力最强的十大文臣
海瑞,少有的清官,两袖清风,⼀⾝正⽓,⼈们将海瑞和包拯⼀起称为海青天、包青天。
史可法,⼀代抗清名⾂,誓死不降,后⾎染扬州城,声名万古流芳⾼拱,严嵩当权时,⾼拱⼀直保护着太⼦,也就是后来隆庆帝,任他严嵩如何嚣张,⾼拱都⼀直拱着,深深的保护着太⼦。
第七名、徐阶徐阶,⽃垮严嵩的第⼀功⾂,为了⽃严嵩,他可以⼀忍再忍,忍⽆可忍之时,选择了再忍,最终他练成了忍者神龟,⼲掉了⼀代⼤奸⾂严嵩。
忍之⼤者,徐阶是也!第五名、姚⼴孝、⽅孝孺并列姚⼴孝,为朱棣出谋划策,帮助明成祖朱棣取得了天下。
⽅孝孺,建⽂帝兵败后,⽅孝孺宁死不屈,最后被明成祖朱棣诛了⼗族。
第四名、刘伯温刘伯温,朱元璋⼿下头号谋⾂,辅佐朱元璋成功夺取天下第三名、张居正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推⾏改⾰,开创了“万历新政”,也叫张居正改⾰。
张居正以⼀⼈之⼒,延续了明王朝半个世纪的⽣命。
第⼆名、于谦于谦,⼈称“救时宰相”,⼟⽊堡事变之后,明英宗被⽡剌⾸领也先俘获。
北京城内,⼀⽚混乱,关键时候,于谦挺⾝⽽出,拥⽴明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举粉碎了也先想以皇帝在⼿作为要挟明王朝的砝码这⼀企图。
在于谦的领导下,明王朝抵抗住了也先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明江⼭。
第⼀名、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半个是曾国藩,⼀个是孔⼦,另⼀个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帮助明武宗朱厚照平定了宁王叛乱,王阳明最伟⼤的⼀点是他开创了⼀个伟⼤的学派——⼼学,⼼学的思想影响着国内外的⼀代⼜⼀代的⼈,中国、⽇本、朝鲜、东南亚等诸国的⼈们都对⼼学⼼向往之。
还有没有漏⽹的名⾂啊?唐伯虎:⼤兄弟,为什么没有我呀,好⽍我也是江南第⼀才⼦呀,我是状元郎呀,我名⽓还这么⼤也,让我上个榜,好不好呀,给个⾯⼦吧!娃都算好的,闪开!唐伯虎:……。
刘伯温最准的资料大全
刘伯温最准的资料大全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助明开国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
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
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
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
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说话得小心!“第一谋士”刘伯温的这句话,让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
说话得小心!“第一谋士”刘伯温的这句话,让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刘伯温,朱元璋夺天下的“第一谋士”,早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后来为何失去信任,最后究竟怎么死的?刘伯温淮西派与浙东派相互争斗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朝廷内部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另一派是以主人公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犯法被刘伯温抓起来了,此时朱元璋不在宫中,李善长跑到刘伯温面前说情,但刘伯温不领情。
他把李彬的事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处死李彬,李善长想救自己的亲信。
但刘伯温坚决要杀李彬。
等到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朱元璋心里明白,并没有为难刘伯温。
刘伯温于是想以退为进,请假回了老家。
不过他在走之前布下了自己的棋子,由亲信杨宪接任他的御史中丞的位置。
但没过多久,朱元璋召回了刘伯温。
李善长感到形势愈发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决定学习刘伯温,找个代理人,他看中了胡惟庸。
在得到李善长的支持后,他成为淮西集团的“领袖”。
人算不如天算,眼瞅着淮西集团快完蛋时,朱元璋又对刘伯温起了疑心。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关键谈话有一天,朱元璋找刘伯温谈话。
开始时两人以拉家常的方式说话,突然,朱元璋严肃起来,板着脸。
他问刘伯温:“如果换掉李善长,你看谁最合适做丞相啊?”刘伯温知道这是个圈套,于是恭恭敬敬地说:“这得皇上您决定。
”朱元璋“嗯”了一声,语气也和缓了,接着问:“那你看杨宪怎么样?我看他行。
”这又是个圈套,杨宪明显是刘伯温一手栽培的,朱元璋拿他说事,意欲何为?刘伯温不傻,他知道朱元璋这样问的目的,稍作思考后马上回答:“杨宪嘛,有丞相之能,但无丞相之气量,恐怕不行。
”刘伯温只能这样回答。
朱元璋不愧是老奸巨猾,他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啊?”问完后瞟了刘伯温一眼。
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人,但朱元璋一直怀疑他与刘伯温勾结。
刘伯温一点儿没思考地说:“此人浅薄,不堪以丞相之职。
”朱元璋又“嗯”了一声,突然冒出一句:“胡惟庸呢?”胡惟庸是死对头李善长的人,自己肯定不能说他能当丞相,不然自己的地位会如何啊。
刘伯温的故事
刘伯温的故事1、一代名相刘伯温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明初的一代奇人。
《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
预言之作《烧饼歌》就是他所写。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
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
刘基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明史》),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据《明史·艺文志》,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
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刘基二十二岁时進士及第。
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
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
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征求刘基的意见。
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
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
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么对付他们呢?于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
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
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又称刘知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和谋士,传说中是明朝朱棣(即永乐帝)的心腹,身怀绝世武艺和智谋,功勋卓著。
以下是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刘伯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
小时候,他聪明机智,好学不倦,爱读书,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
他常常向父亲请教古代名将的故事和战略战术,逐渐培养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刘伯温十岁那年,他的家乡遭到了倭寇的侵袭。
倭寇横行霸道,抢劫杀人,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伯温见到了这一切,不禁怒火中烧,决定奋起抵抗。
他向父亲请教战术,父亲也看到了他的决心,便教他一些基本的武术和防身技巧。
不久后,刘伯温招募了一支义军,带领他们与倭寇进行激烈的战斗。
刘伯温运用自己聪明才智,破解了倭寇的战术,最终将他们击败。
这次胜利让刘伯温名声大噪,他成为了百姓们心目中的英雄。
刘伯温并不满足于这一次的胜利,他决定继续为百姓们除害。
他积极学习武艺和军事战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屡次打败了倭寇和其他敌人,保卫了百姓们的安全。
有一天,明朝朱棣听闻了刘伯温的英勇事迹,他感到十分佩服,决定将刘伯温召进京城。
刘伯温接到命令后,带着自己的义军来到了朝廷。
朱棣见到刘伯温后,对他的勇敢和智慧深感赞赏,并下令封刘伯温为"刘将军"。
刘伯温进入了朝廷之后,他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努力。
他帮助朝廷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军纪,增强国家实力,并为百姓们争取福利。
他的用心受到了朱棣的赞赏和信任。
刘伯温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智谋上也是独步天下。
有一次,明朝朝廷收到了北方蒙古人的挑战书,他们威胁要攻打中原。
刘伯温立刻展开了分析和研究,研究敌人的战略和弱点。
最终,他派出密探潜入敌营,掌握了蒙古人的作战计划,并及时向朝廷报告。
朱棣听闻后,对刘伯温的智慧赞叹不已,并亲自领兵与蒙古人展开了战斗。
在刘伯温的算计下,明军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蒙古人,保住了中原的安全。
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和勇武本领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说。
他是神算鬼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结局却惨死
他是神算鬼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结局却惨死本文导读: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相传他本是玉帝身边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玉帝便让他转世辅佐明君,一统天下,赐福苍生。
并赐他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龙之九子跟随于身。
后来,他替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完成大业。
他是谁呢?他是拥有神算鬼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当然神乎其神的身世都是民间处于对他的爱戴编撰的传说故事。
不过历史上的刘伯温却是有天纵之才,足智多谋。
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
”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刘伯温仕途坎坷,像遗弃在角落里的明珠。
刘伯温自由好学,聪慧过人,十二岁便考上了秀才,乡间父老都称他为“神童”。
十四岁时的刘伯温入了府学读书,当时隐晦深奥的《春秋经》,一般的学生只是捧读而不知其意。
刘伯温读了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十分佩服,称他是个奇才。
二十三岁时刘伯温赴京城考试,中了进士。
当时元末,兵荒马乱,他在家待了三年才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当时的执法严明,刚正不阿,虽然赢得了百姓的赞叹,地方的一些奸商却对他恨之入骨,总是找事陷害他。
后来刘伯温辞官后,没到一个地方任职,都会遭受刁难,一气之下,他辞官还乡。
直到1360年,他才被朱元璋请到应天府,成了朱元璋的谋臣。
随后,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消灭群雄,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一统,功不可没。
可是自古君王多薄情,朱元璋称帝后,召来刘伯温,问他谁更适合当称相。
言语中暗藏试探刘的玄机。
刘伯温早已察觉,然后朱元璋说只有刘伯温能胜任丞相之位,刘伯温俯身回道:“臣嫉恶如仇,对繁琐的事务会厌烦,怕辜负圣恩,天下人才这么多,肯定会找到的。
”从此,朱元璋便对刘伯温多了几分猜忌。
所谓伴君如伴虎,不久,刘伯温借兵辞官还乡。
朱元璋仍然放心不下,便派人日夜监视。
有一天,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生了重病,便派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去了补药。
刘伯温吃完补药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不断恶化,不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明朝刘伯温简介
明朝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是明朝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出生于河北邯郸,原名刘芝道,刘氏家族多年有抗金美名,大约公元1409年,刘家
族追随明朝将军征伐胡人,在山西太原讨伐金国。
这次征伐中,他的父亲以功被封为伯,他也被赐姓刘伯温。
刘伯温自小练就武艺,天赋卓越,加上他聪明伶俐,更增强了他的军事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使他在明朝军队中名声大噪。
但是,在明朝内部,存在着一种权势斗争,刘伯温受到了宦官梁英的攻击,被贬为郎中,叼比彭,最终被梁英送到山东金山官。
刘伯温虽然贬官,但才能依旧强大,他在金山历任官职期间,曾设计改革耕作制度,使当地灾民得到救助,待遇大大改观,使他日后在民间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清政府推行反对降清,抗金宣战,刘伯温被任命为精兵的总统,他立即启程前往山西太原,攻破金国的两个城池,此后,他又在清江内攻破了三十余城,最后带领八营士兵,一举攻破金主城延庆,终归清军败金军回归清政府,为抗金勇猛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刘伯温的功勋,明朝清政府把他任命为太尉,他也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二元勋之一,同时他还继续奋斗,终成为官至右侍郎、安西县令。
明朝清政府的抗金战事圆满结束后,刘伯温直到宋朝的第39年,他的名字被追封为孝烈,他的事迹也被记
录在《明史》中,永久留传至今。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简介 朱元璋对他如何?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简介朱元璋对他如何?知道的历史上最最聪明的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一双火眼金睛,洞察局势,神机妙算。
刘伯温能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那他也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刘伯温少时有神童之名,读书极快,一目七行,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
连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刘伯温都能参透,说得头头是道。
看过两遍之后就能背诵如流,一部春秋经,刘伯温没两天就学完了,学习速度堪比火箭。
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感兴趣,因而花了大把时间去钻研精通。
大家都说他有诸葛孔明之才,刘伯温的名气就这么打出去了。
朱元璋听闻刘伯温之名,本着爱才之心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的谋臣,如孔明辅佐刘备一般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
刘伯温根据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策略,为朱元璋全歼群雄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当时陈友谅正是实力大盛的时候,朱元璋帐下众将意见纷纷,有的说应该降于陈友谅,有的还说应该退守南京,避其锋芒,提议正面迎敌的人寥寥无几。
朱元璋心乱如麻,他看着刘伯温在低头思索,就将刘伯温召进内室之中,询问他的看法。
刘伯温说:那些提议投降或逃跑的人都该杀,以免扰乱军心。
陈友谅那个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但这恰巧是我们的机会,应该趁着他对我们有轻视之意的时候,迅速出击,趁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我们才有胜算的机会。
如果等到陈友谅对我们有了防备之心,此战就不好打了。
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分析,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通透感,于是下定居心倾全力攻打陈友谅。
事实证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
朱元璋称帝之后初立的丞相是李善长,有次李善长出了差错,朱元璋想要处罚李善长,刘伯温却建议放李善长一马,说:他虽有过失,但功劳也是非常大的呀!李善长很有威望,能调和众臣间的关系。
朱元璋说:他为了权势屡次加害于你,你为毛还要为他说话?我觉得这丞相之位,你坐着甚好。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迷雾重重【画外音】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作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因此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而在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那么,这种神乎其神的一切真的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在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究竟又是有着怎样超凡的智慧,竟然可以在朱元璋后来对开国功臣的斩尽杀绝当中保全了性命?而他的死因,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与我们一同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讲述大明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之迷雾重重。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名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
刘伯温名字叫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广为天下百姓传诵,刘伯温不仅仅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谋臣,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这个神秘人物神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有这么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12月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最近浙东,浙江东部来人了。
说到一件事,说当地在修建古老的桥梁,叫仙人桥。
在修桥的时候,挖地基,挖出来一块石碑,什么石碑呢?一看上面有字,几行。
大标题是回天碑,碑文这么几句话:“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
——刘基《回天碑》”。
这几句话没有来头,再一看下面,留有下款,刘基题。
这个刘基就是刘伯温,你看仙人桥底下挖出来一个石碑,是刘基的石碑。
刘基是什么人?一算,离当时500年了。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家仔细念以后,感到跟当时的现实很相像。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4神机妙算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4神机妙算内容简介:经过元朝官场四次沉浮的刘基,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南京投奔朱元璋。
那么,以懂谋略、识天象而著称于世的刘基,他在第一次面见朱元璋的时候,他会提出什么样的高见呢?当时,元末农民起义军力量较强的,除了朱元璋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实力派。
让人不解的是,当朱元璋及其部将决定“先易后难”,也就是要先打实力相对较弱的张士诚,后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
而刘基为什么却主张要先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然后再打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呢?刘基的这一非同寻常的观点,能为朱元璋及其部将所接受吗?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发生的鄱阳湖大战,结局究竟怎样?刘基的谋划能够实现吗?一、初次面见朱元璋,章溢从大的原则上对朱元璋提出了规劝。
那么,此时此刻,与章溢等人同为浙东四学士,一同去面见朱元璋的刘基,他又会提出怎样与众不同的意见呢?二、经过毛佩琦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刘基的意见跟朱元璋及其部将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
但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及其部将的看法似乎更为合理。
那么,刘基为什么会提出一个看似并不合理的策略呢?在这个策略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三、刘基的谋划真的就能够帮助朱元璋实现最终歼灭敌人的目的吗?作为懂谋略、识天象的刘基,他还会有什么样拿手好戏呢?四、陈友谅的60万人马一路杀过来,确实能够产生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么,问题是,陈友谅会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而此时远在安徽庐州的朱元璋,又将如何应对呢?他的部将能抵挡得住陈友谅强劲的攻势吗?五、在距今600多年前的元末封建王朝时期,刘基关于天象方面的一些说法,确实能够起到鼓舞朱元璋军队士气的作用。
可问题是,鄱阳湖湖面广阔,同时,陈友谅的兵力还依然强大,朱元璋的船只封锁了鄱阳湖湖口,真的就能够起到作用吗?全文:解说:在前面的节目中,毛佩琦先生为我们讲述了,经过元朝官场四次沉浮的刘基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南京投奔朱元璋。
那么,以懂谋略、识天象而著称于世的刘基,他在第一次面见朱元璋的时候会提出什么样的高见呢?当时,元末农民起义军力量较强的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实力派,让人不解的是当朱元璋及其部将决定“先易后难”,也就是要先打实力相对较弱的张士诚,后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而刘基为什么却主张要先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然后再打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呢?刘基的这一非同寻常的观点,能为朱元璋及其部将所接受吗?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发生的鄱阳湖大战结局究竟怎样?刘基的谋划能够实现吗?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继续讲千古人豪刘伯温,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浙东四学士章溢、叶琛、宋濂、刘基一起来到应天,朱元璋政权所在。
太师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太师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答:明朝。
【人物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
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
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
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
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
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人物生平】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今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迷雾重重【画外音】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作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因此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而在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那么,这种神乎其神的一切真的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在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究竟又是有着怎样超凡的智慧,竟然可以在朱元璋后来对开国功臣的斩尽杀绝当中保全了性命,而他的死因,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与我们一同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讲述大明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之迷雾重重。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名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
刘伯温名字叫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广为天下百姓传诵,刘伯温不仅仅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谋臣,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这个神秘人物神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有这么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12月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最近浙东,浙江东部来人了。
说到一件事,说当地在修建古老的桥梁,叫仙人桥。
在修桥的时候,挖地基,挖出来一块石碑,什么石碑呢,一看上面有字,几行。
大标题是回天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碑,碑文这么几句话:“起七七,终七七,冀、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
——刘基《回天碑》”。
这几句话没有来头,再一看下面,留有下款,刘基题。
这个刘基就是刘伯温,你看仙人桥底下挖出来一个石碑,是刘基的石碑。
刘基是什么人,一算,离当时500年了。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家仔细念以后,感到跟当时的现实很相像。
1938年12月5号正是抗日战争第二年,“起七七,终七七” 这“起七七”不就是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吗,刘伯温500年前,就已经写了这个话,很神秘。
“起七七,终七七。
冀、粤、宁、汉,暗无天日。
”是啊,头一年的12月,Japan 侵略军攻占了南京,然后向四周进攻,是攻占了徐州、攻占了武汉,攻占了广东,暗无天日,烧杀抢掠,500年前刘基写的这个话跟当时的情况完全一样。
他又写到,“引胡深入,一举歼灭。
”什么意思,敌人虽然猖狂,但是并不可怕,把他们引进来,可以一举歼灭。
最后,这个碑上写的是“吴越英杰,努力努力。
”吴越英杰,吴越是什么地方,江苏、浙江、江南地区,当时上海这一带,还没有被Japan 人占领。
这个事情奇了,这个碑是不是500年前留下的,如果说这个碑,就是500年前留下的话,刘基太神了,反过来说,如果说这个碑,不是刘伯温留下的,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要用刘伯温来说话,假造一个刘伯温碑,这个消息不确实,可是,为什么要用刘伯温的名字来说话,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画外音】或许传说中,刘伯温的神奇不仅如此,据说刘伯温生前还写过一首《烧饼歌》,在这其中有着对于其后数百年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预测,那么他在这一首《烧饼歌》中,究竟预测了什么,他的预言真的就应验了吗, 【毛佩琦】传说刘伯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留下了很多书,比如说流传很广的《烧饼歌》。
比如流传很广的《推背图》。
《烧饼歌》是刘伯温刘基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话的一个记录,《烧饼歌》是怎么回事呢,《烧饼歌》开头就写到,有一天朱元璋,开国皇帝朱元璋正在吃烧饼,突然刘基进来了,情急之中朱元璋就把烧饼扣在碗下。
这时候刘基走上前来,朱元璋说,你不是会算嘛,你先算算我这碗里扣的什么东西。
刘伯温说:“半似日夕半似月(说你这东西又像太阳又像月亮),曾被金龙咬一口(说皇帝你曾经咬过,这是吃的东西)——刘基《烧饼歌》”朱元璋哈哈大笑,你猜对了。
这是小事,你算算大事吧,算算我们的江山。
刘基说,我们的江山呢“一统稳固,万子万孙。
——刘基《烧”这不是好词吗,你看万子万孙,大明江山万万年,多长。
饼歌》听起来是万子万孙,朱元璋说,江山不是说永远属于哪一家,有德者能够保有天下,你说一说我们还需要防备什么。
刘基说,我不敢说,我一说泄露了天机。
朱元璋说,我免你死罪,你就说吧。
刘基说,我就说了“南方终灭,北方终”这是一句话。
第二句话,朱元璋说,南京城池如此坚固,你说我们还要防备什么。
刘基说,这么坚固的城墙没人能攻破,除非是燕子可以过来。
这种对话很平常,仔细一想,这些话都带着隐语。
后来人家分析,这是刘伯温给明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做的预测。
什么预测,说明朝万子万孙,一直要延续到万子万孙,听起来很好,实际上明朝的结果是什么,到万历的儿子,万历的孙子,完了,灭亡了。
到了崇祯皇帝,灭亡了,说南京的城很坚固,一般人攻不下来,除非是燕子。
这听起来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又应了以后发展的事实了,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引起了小皇帝和亲王之间的矛盾,最后燕王朱棣造反打进南京,夺了皇位。
燕子不是小燕,是燕王,燕王朱棣。
所以这个《烧饼歌》里面含着很多隐语,甚至包括后来明英宗被俘、宦官专政、倭寇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事,刘伯温都有预测。
【画外音】如此精准的预言,实在是让后世的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在感叹之余,我们还是会有所怀疑,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果真是这样神奇吗,历史的真相究竟又在哪里,【毛佩琦】我就要把真实的刘基告诉给大家,同时也要介绍一个传说当中的刘基。
刘基也叫刘伯温,刘基刘伯温也被称作是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
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三分天下之计,他辅佐刘备夺取了三分天下。
可是人们又认为刘伯温刘基超过了诸葛孔明,为什么,因为他辅佐朱元璋夺取了一统江山。
还有,说历史上很多的这样辅佐明主夺取天下的人,比如说像辅佐刘邦的张良,辅佐唐太宗的房玄龄这些人也很有名,但是他们没有留下什么文章、著作,仅仅有谋略。
可是刘基不同,刘基不仅有谋略辅佐朱元璋夺取了天下,而且他还有很多的著述,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著作在古代叫什么,叫立言。
帮助朱元璋做事业叫什么,叫立功。
这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叫立德。
所以,人们又把刘伯温称作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那么这个伟人,他是怎么成长,他又经过了哪些道路,怎么样最后成为朱元璋的谋臣策士呢,我们要从头说。
刘伯温生在元朝末年,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
他出生的地方是浙江青田县,具体地说刘伯温的家在浙江青田县城南150里的南田。
可是,现在这个南田已经不属于青田县了,南田地区和附近几个县的一部分一起成立一个新的县,这个新的县叫做文成。
这个文成二字和刘伯温还有点关系,刘伯温死了以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谥号。
古代如果人死了,要对他做一些评价,这些评价除了很长的文章以外,往往用一个两个字作为他的谥号,刘伯温有道德、有功业,因此被谥为文成二字,这个新的县就叫文成。
所以这新的县名是以刘伯温的谥号来命名的。
刚才我们说了,刘伯温的家在文成县的南田,南田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南田是一片高山平地,这个地方溪水常年不断,高山上有水,风景如画,按照道家的说法,天下36洞天72福地,南田就属于第6福地。
你看,道家认为是福地,人间胜景。
所以古代地理书上说,这个地方远离人世跟桃花源也差不多,刘基的家就在南田的吾仙冈之前,具体地名叫。
现在这两个字写成是文武的“武”,太阳的“阳”。
这个地名怎么来的,有一个做“武阳”传说,传说刘基的父亲叫刘爚的,有一天夜里做梦,梦见五只山羊在山谷里头觅食,按道家说法,羊是落地之龙,五只羊在山谷,吉兆。
第二天刘基的父亲想到昨天的梦境,说我梦见一个五羊在谷的情景,有这回事吗,他按照梦中所示去找这个山谷,一看,五羊在谷,这地方好地方。
于是他就在这里起屋、定居。
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五羊”,后来人们谐音就写成文武的“武”,太阳的“阳”,原来写的是五羊,五只山羊,对不对呢,这也是神话传说,实际上武阳的真实含义是雾垟,什么意思呢,浙东地区老百姓把田地叫垟,叫田垟,土字边,一个羊,牛羊的羊。
这块田地上面经常有雾气笼绕,所以是雾垟。
【画外音】刘基刘伯温被后世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谋臣”,一定有着他独到的过人之处,而在后来刘伯温数十年的官场沉浮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与政治手腕,更是证明了这样一个第一谋臣的不平凡。
那么,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刘基,他的少年时代究竟又会与普通孩子有着怎样的不同呢,【毛佩琦】刘基所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的家又是怎么样他的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在元朝属于儒户,什么是儒户,儒,就是儒家学说的的呢,儒,孔子为主导的儒家学说的这个儒。
元朝百姓户口分为好多类别,你是什么职业,世世代代从事什么职业的,你的户籍上就写着是什么户。
根据不同的户的类别,有关的赋税和徭役,你要对国家做贡献。
刘基他们家是儒户,儒户就是读书、做官、中过科举的这样的户。
刘基的父亲在元朝还是个教谕,就是地方学校的教师。
当然,过去这种学校都是官办的,也是政府的官员,所以刘基他们家是儒户,三代读书,他的母亲姓富,富裕的富,母亲的富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显赫人物,宋朝的著名宰相富弼,就是富氏家族的人,所以富氏家族和刘基他父亲、祖父这刘氏家族在当地是门当户对的大户,所以两家结了亲。
刘基的父亲死得很早,刘基的家由他的母亲一手操持,所以刘基的成长受他的母亲影响很大。
刘基就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这样一个人文环境当中长大。
刘基这孩子从小很聪明是聪颖异常。
读书叫“七行俱下”我们现在说一目十行,文献当中说刘基“七行俱下”,一篇纸一下子看过去了,14岁就通《春秋》,然后“四书五经”无所不通。
刘基怎么这么聪明,传说刘基是得了真人的传授,刘基在青田的石门山,一天在山里静坐,突然发现山上有四个字,写道“山为基开”。
这个山要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轻轻一叩,一道石门打开,再往前走又一个石门,再一叩,这个门又开了,刘基走上前去一看,一个道士躺在石床上,头枕一部兵书,刘基看到兵书很感兴趣走上前想要仔细看,道士一翻身说了一句话,这位少年你如果明天能够把这个兵书内容全部记下来,我就把我的所有技艺,所有兵法都传授给你。
刘基心想,这有何难,读书七行俱下,于是刘基就把这个兵书捧回家去,连夜苦读。
第二天,带着兵书来到山上,见到道士。
道士说,你读得怎么样啊,刘基说报告道长我已经全记下来了。
于是,这位道士就把他所掌握的全部兵法技艺都传授给了刘基,刘基从此聪明异常。
实际上,刘基确实很聪明,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也跟一般小朋友没有多少区别,小朋友都喜欢玩儿,他也喜欢玩儿。
他14岁就到了石门洞去读书,他经常读着读着书就跑出来玩儿一玩儿,看看山景,到溪边走一走。
有一次,他正在溪水边玩儿得高兴,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歌声,哪儿来的歌声啊,因为溪水很清,很澈,经常有附近的妇女纺了纱,织了布以后在这里漂洗,所以这个地方叫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