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人际理论SullivansInterpersonalTheory

合集下载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的新解读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的新解读
家并终身未婚 。他们两人的关系对沙利文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大约 在 1 8 9 8 年, 沙利文进入
பைடு நூலகம்
斯米尔纳联合 中学学 习。因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 , 他入学后不知道如何成为集体 的一员 , 仍然没有朋 友, 整 日以书本为伴 , 学 习成绩优异 。1 9 0 8 年, 他怀揣着成 为一名物理学家 的梦想 , 进入康奈尔大学艺 术与科学学院学 习, 但一年后便退学。1 9 1 1 年, 他又进 入芝加 哥大学 内外科学 院学 习, 并获得医学博
或相互作 用关 系的观点。在他看 来, 人 的本 质是人 的社会 性, 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 际关 系。他从人际
关 系的视 角解 释 了人格 含 义 、 人 格 动 态过 程 、 人格结构、 人 格 认 知 水 平 和人 格 发 展 各 阶段 。他 认 为 个体 的精 神 疾病 主 要 是 由不 良人 际关 系造 成 的 。他 将 精 神 病 院视 为 人 格 成 长 的 学校 , 将 精神 病 学 家视 为人
际关 系的专 家, 将心理 治疗视 为教 育。沙利 文开创 了精神 分析 和精神 病学研 究的社会 文化方向 , 也对 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 并通过他的 中国学生对 中国早期 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 关键词 ] 人 际精神分析 ; 人 际关 系 ; 人格 ; 精神 病 ; 心理治疗
南 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Ma y . 2 0 1 7 / N o . 3
心理学理论 与应 用研究 : 精神 分析学专题
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理论 的新解读
郭本 禹
[ 摘
要 ] 沙利 文是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 学家和人 际精神分析 学的创 始人 。他反 对 弗洛伊德 强调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 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性上,也表 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和适应。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的理论是要说明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情景因素如何 交互作用导致人的行为。这种注重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 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格—情景并重 法”。
(二)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
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
可能同时具有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
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 世代积累的经验。 经验以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s )的形式保持下来。是人类 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 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二、原型研究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archetypes ),原型是更类似于 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
➢ 人格面具( Persona ) 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 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三、人格动力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 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 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产生。
➢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 Psychic energy )。
➢ 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 计量尺度。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其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Sullivan's Ego DeveloPment Theory)由C.沙利文、J.D.格兰特和M.Q.格兰特创立的一种自我发展阶段说,又称"人际整合层次"或"一般心理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沙利文等人曾在圣地亚哥的伊利安营地海军研究指挥部工作,在那里,他们对违法青年展开了研究。

在涉及人格发展的问题时,他们假设了一种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

他们认为,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起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他们在每一个连续发展的层次上描述核心问题:层次1:核心问题是分离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还不能区分自我和非我,他们对现实、迷信、不可思议的思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共生关系的需要等等都不易理解,也不会有人试图去完成或解决问题。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陷于困难之中,虽然并非全是精神病患者或流浪汉,但有不少人进了精神病医院,或进入诸如流浪汉营地那样的边缘团体。

层次2:核心问题是非我区别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开始区分人和物的差别,但两者都被看作是使自己满足的手段。

"在他的需要里,倾向于把别人作为工具,既不去意识他们的感受,也不去顾及对他们或自己的后果"。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是不断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就会发怒、焦虑,或表面上显得屈从而内心却郁积一团怒气,但跟别人没有实际的交往或予取,他们把法律、规则和惩罚看作是拒绝满足的手段。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一、人是人际的存在人种假设 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1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换.但沙利文指出,人不同于植物和动物,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而文化是从属于人的抽象,人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 2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3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根据以上三个原理,沙利文认为,不应该像弗洛伊德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灵,而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须特别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人与真实的他人的关系,也是指个体与幻想的心象的关系,沙利文以为,应该从际关系着手去探究焦虑和精神病的根源.
沙利文认为,人有满足的需要和安全需要. 满足的需要包括躯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情绪性接触的需要.有些满足的需要是生来就有的;而大部分满足的需要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逃避焦虑的需要,安全需要主要是人际的、心理的、而非身体的、个人的.这种需要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寻求赞许和权利的需要有关. 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沙利文认为婴儿的每一种需要,一开始就是一种人际需要.
六、经验模式: 原始的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不会使用语言 到并列的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知觉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依据,也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语言符号的表达不适切,早期人类、儿童、现代精神病患者属此类 到综合的以逻辑思维、对事物因果关系、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和对语言符号的准确运用为特征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解释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

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沟通、互动和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际关系理论:
1.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互惠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个体在交往中不断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通过交换获得满足感和利益。

2. 互惠理论(Reciproc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友善行为,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社交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个体学习并适应社交行为。

4. 亲和力理论(Affiliation theory):该理论描述了人们在寻求亲近和归属感方面的动机。

个体往往与那些能满足亲和力需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5. 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ncy confirmation theory):该理论探讨个体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如何影响对方的表现,以及如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并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改善和管理人际关系。

心理学—沙利文

心理学—沙利文

沙利文在人际关系上的研究工作成为了人际心理学的基础,这是一个强调应 对病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的细节进行仔细探究的精神分析学流派。 沙利文首创了术语"problems in living",用来描述那些被冠以所谓精神疾病 的人在独自一人和与他人相处时所体验到的困难。这一短语后来被托马斯·萨 斯继承和推广,他的工作是antipsychiatry运动的基础。在运动中, "Problems in living"变得倾向用于指称精神忧虑的表现。
1925年到1929年间,他在Sheppard Pratt医院开设了一间精神分裂症 实验性医疗病房,此间的经历使他声名鹊起。病房不使用镇静剂,拥有 约86%的治愈率。所有病人都是男性同性恋者,经过特别培训的病房护 士也都是同性恋者或能够接受同性恋的人。因此,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 性同性恋病人能够和护士积极交流互动,他们因社会偏见和缺乏亲密同 性关系而受到的伤害也就得到了治疗。 沙利文和比他小20岁、以"Jimmie"之名为人所知的James Inscoe Sullivan的有一段始于1929年并持续了22年的交往经历。沙利文对自 己的性取向保密,并告诉他的亲密朋友说Jimmie是他的养子。
全书共分成四个部分: 1 第一部分是概念介绍,讲述了发展研究的含义以及一些定义和假设; 第二部分是发展的阶段,为全书的重心,书中把人的发展分成婴儿 2 期、幼儿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后期和成人 期;
3 第三部分是不充分或不适宜的人际关系模式,讲述了精神失调的早 期表现和晚期表现;
4 第四部分是走向人的精神病学,谈到了作为人际关系论论的精神病 学在治疗上的要点。
沙利文的发展时期
时期
标志
婴儿期(0-1岁)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整理版]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整理版]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同伴关系、友谊的研究备受重视,由此人们重新注意到了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及其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兼收其他心理学思想。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的综合:一是精神病学,包括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怀特(W.A.White)的动力观点、迈耶(A.Meyer)的心理生物学;?二是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三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动力学思想。

一、人格及人格的形成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沙利文发现精神病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他甚至认为精神病学是社会心理学。

他在《现代精神病学的概念》中写道,“精神病学的领域就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些关系存在于任何和所有的环境当中。

我们发现,人格从来不能够脱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终把研究的焦点定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不是个体内部。

他的人格定义是,“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人际情境从婴儿与母亲以及一些生活物品构成的情况,到不断变动的、复杂的人际、社会情境。

沙利文认为,“每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他就有多少种人格。

”人的生存除需要自然环境外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文化的某些成分内涵于人格中。

他认为,“人格差异是文化移入的前提和结果。

”需要指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个人与真实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幻想他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v 儿童状态分为:
自由(或自发)的儿童、 直觉的儿童(裴尔内称为“小先生”) 适应的儿童(又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依从的儿童和
反抗的儿童)
v 在组织中都能找到任何一种儿童状态的例子。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 平衡
v 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平衡,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由于上述三种人际行为都能表现为主动或被动 性,舒茨就组合成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见 表10-3。.
需要\行为倾向
主动性
容纳
主动与他人交往
被动性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支配
支配他人
希望他人引导
情谊
主动表示友爱
等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TA的人格结构
艾里克·裴尔内认为人格或自 我,是由父母、成人、儿童三 部分概念组成,在TA理论中, 这三个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 的意义和内容不一致。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关系与沟通风格组织行为学22
1.“父母状态”
艾里克·裴尔内认为,人最初全部依赖父 母,父母是他们的代理人。所以,在人之初 的几年中,我们全部的经验都取决于与父母 的交往。这些经验一般认为是一生都不会被 遗忘的。早期经验就好像是录音带、录像带, 我们把这些记录与自己学习的行为一起加以 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应包括婴儿 期所观察的父母的所有行为。
最后,大约从10个月开始,婴儿发展出独立 性的对周围世界探索和试验的能力,在父母的 “教育”和儿童的“感受”之外,这时又形成 了——“成人状态”的信息加工功能。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摘要】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共通点。

他们都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他们都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两位学者都赞同心理建构的观点,主张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构建而成的。

而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上,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沙利文与怀特海在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中有着诸多共通点,他们的理论观点相辅相成,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哲学家怀特海、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心理建构、自我、他人、情感、意识、共通点。

1. 引言1.1 概述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都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在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些重要观念上有着共同点。

本文将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心理建构的观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等方面分析沙利文和怀特海之间的共通之处。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当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研究和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认识,进而探讨人类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详细阐述沙利文和怀特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之处,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2. 正文2.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的理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相成的。

沙利文认为,人的个体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家庭、社会和社交圈中的互动,能够塑造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模式。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并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

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一:个人介绍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祖籍为爱尔兰。

1892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1月14日卒于巴黎。

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

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

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

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

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二.参加的活动沙利文晚年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卫生会议的活动。

他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著作:《现代精神病学概论》(1947)。

他的许多演讲记录、笔记和手稿,由其同事陆续编辑出版,有《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会谈法》(1964)、《作为人的一种过程:精神分裂症》(1962)、《精神病学与社会的融合》(1964)、《平民精神病学》(1972)等。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对当时美国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很大,K.霍妮和E.弗罗姆都受了他的影响。

三。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沙利文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人格形成的学说,其人格理论又称作人际理论,集中表现在《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一书中。

这部著作的中心内容是把精神病学概述为人际关系的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格、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书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人际关系的阐述,强调精神病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学说,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人生存必需的环境,并以动力场去说明人际关系,详尽阐述了动能的概念;二是有关人格的发展,讨论了需要的张力,认为人除了有一般需要,还有从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探讨了人的经验发展具有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人格化问题,揭示了自我系统、自我动能的形成等。

谈谈_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谈谈_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谈谈 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钟志农
一、案例分享
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曾遇到哪些关于小学 生或者幼儿在“性”问题上的难题?(包括意 识、兴趣、情感、行为表现等等)你是如何应 对的?
二、童年期和青春期的性
(一)婴儿期(0-2岁) 人体对性的反应能力是天生具有的。 1、超声波研究表明:在出生前几个月,男胎儿就 有反射性的生理勃起了。 2、男婴出生时,有时也有勃起反应。 3、女婴出生后24小时就被发现有阴道润滑现象。 4、婴儿们已被发现特别喜爱自己的生殖器官,可 以肯定的是,生殖器官的自我刺激使他们沉浸在巨大 的快乐之中。
特征。
(九)恋爱对于青少年的情绪状态具有强烈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伴关系 相比,在一天之中,青少年真实的或者幻想出来的 恋爱关系,会在他们身上引起更多强烈的情绪体验。 尽管大多数青少年对于他们的恋爱关系的体验是积 极的,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超过40%)的体验是消 极的,包括焦虑感、愤怒感、嫉妒感、抑郁感。原 因之一,可能是许多拥有恋情的青少年也经历了分 手的痛楚,而断绝恋爱关系是引发严重抑郁症第一 次发作的最为常见的单一诱因。
(十)个体在青春期要面对的四个挑战。 个体在青春期性发展方面要面对的四个挑战, 分别是: 1、接纳自身变化中的身体(泰然处之); 2、接纳自身体验到的性唤起的感受(看作是正 常的现象); 3、理解性活动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不可强迫, 必要时学会拒绝); 4、实践安全的性活动(学会自我保护)。
五、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内容
沙利文的结论是,青少年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 的能力,最初是在青春期之前开始培养的,而且是在 同性关系中、而非异性关系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只 有到了青春期中,性冲动和性欲望融入到了这种需要 之中,此时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的关注点才转向了和 异性同龄人的恋爱关系。他认为,青少年在青春期中 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如何从前青春期的那 种与性无关的、同性间的亲密友谊,过渡到青春期晚 期的那种与性有关的、异性间的亲密友谊。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2021新精神分析流派讲义专业资料

2021新精神分析流派讲义专业资料
❖ 自我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思想路线的区别在于, 其理论背后精心地保存了佛洛依德的驱力理 论。
自我心理学(2)
❖ 安娜·佛洛依德 ❖ 儿童分析的先驱,深入探索自我的关键人物。 ❖ 《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列举了自我的多种无
意识防御策略。 ❖ 她认为自我的探索是跟随其防御活动,某人
人格的基本类型可能根植于防御过程。
什么是精神分析治疗?
❖ 利用移情和反移情来工作 ❖ 探索求助者使用的防御机制和阻抗 ❖ 强调治疗师自身的感受性
如:沙盘游戏、绘画治疗
很少被提及的重要人物(2)
人格或自我并不在个体的“内部”,而是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分析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 拉 后 能 符康现指号(代(法精声国神音)分、析形, 象强 )调 与回 所归指佛(洛概依念德)的理论 并很佛这佛另 自佛很精自自在 人如人人她沙他还人重探布另如仍少洛种洛一我洛少神我我严格:总格认利们有总要索洛一:持 被 依 过 依 个心 依 被 分 心 心 格是 沙 处 是 为 文 以 一 处 且 求 伊 个 沙续提德程德是 理德提析理理意 :盘在:自指克个在永助尔是盘受及和被发完 学发及的学学义 在游与在我出莱被与恒者鼓完游到的经称现全 方现的影家家的 显戏他显的:因称他的使励全戏它重典为催接 法催重响所所精 示、人示探“的作人贡用她接、们要精“眠受 与眠要以关关神 出绘的出索人理“的献的联受绘的人神清在克 其在人惊注注分 人画互人是格论中互:防想克画影物分扫触莱 他触物人的的析 类治动类跟为间动她御回莱治…响(析烟及因思及(的核核以生疗之生随基派之对机到因疗…。(囱致的 想致大心心外 活中活其础”中于制症的12只))”病理 路病范问问的 特。特防而的。“和状理2在)的的论 线的围题题各 征征御发团偏阻最论人过回的回扩是是种 的的活展体执抗初际程忆区忆展::心 人人动出,出情—。和别和。自自理 际际,不主现景分情在情我我疗 情情某同要的中裂感于感是是法 境境人于人时显”上,上否否, 中中人克物刻现心并其并要要大 反反格莱:,而 位不理不逐逐多 复复的因温他别和像论像步步数 出出基的妮们无“他背他通通源 现现本其科发其抑和后和过过于 的的类它特现他郁布精布某某经 相相型观、这方”洛心洛些些典 对对可点费种式心伊地伊阶阶和 持持能。尔谈”位尔保尔段段当 久久根贝话的最存最、、代 的的植恩和术初了初获获精 模模于等最语设佛设得得神 式式防人初阐想洛想某某分 。。御。困述的依的种种析 过扰。那德那渐渐概 程事样的样进进念 。件有驱有的的。 的效力效能能记。理。力力忆论,,浮。来来现完完时成 成 的其其情防防绪御御释任任放务务具??有治疗效用。 ❖ 镜像阶段 人格是:在显示出人类生活特征的人际情境中反复出现的相对持久的模式。 并仍持 ❖续受其到它理们的影论响。 晦涩难懂,不易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利文的人際理論(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
沙利文( Sullivan Hany Stack 1 8 9 2 ~ 1 9 4 9 )
是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社會學派的代表人之一。

其人格理論又稱人際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著作〝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一書中,這本書是沙利文死後,由佩里等人編輯,紐約諾頓出版公司於1953年出版,這本著作的中心內容是把精神病學概述為人際關係的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本質,認為人格、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等都可以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和處理。

在沙利文的人際理論中,曾先後提出四個關鍵性概念:
(1)人類本質的社會性—這種社會表現為人際關係,因此可以用人際關係術語界定精神病、人格、診斷和治療等概念。

(2)焦慮—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礙中起決定性作用。

(3) 操作—在人際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操作,人際操作如何,即可導致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也可治療人格障礙和精神病。

(4) 發展序列—這種發展序列表現在人格上,指人格發展的階段性。

(一)人類本質的社會性:
一個人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動的人際關係之中,這種人際關係就是他的社會性。

人的人格是社會的產物,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存在。

單單研究個人而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無法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嚮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原因。

在1925年,沙利文在馬利蘭州的西帕德布拉特醫院開闢了專門病室,治療一些男性少年的嚴重精神分裂症。

沙利文反對當時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看法,認為這種病是遺傳的或認為是一種自戀狀態。

沙利文根據患者動機的探討,認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的人際關係的破壞,產生思想怪癖或象徵化行為在想象占有自己和他人,導致患者思維,情感,活動的歪曲和經驗組織的分裂。

沙利文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一直追溯到幼兒與一個壞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即兒童在冷漠無情,過度指斥,無理要求的母親生活之後,便會對建立其他人際關係充滿焦慮、戒備和懷疑。

(二)焦慮:
沙利文認為焦慮是人際領域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形成性影嚮,個体的行為和動機由兩種內部的緊張狀態引起﹔
一、是生理的需求,如饑渴、性等滿足這些需求、緊張便能解除,個体也獲得滿足的体驗。

二、是人際關係的安全受到威脅時產生的焦慮,如果焦慮性的緊張得以解除,個体得到的經驗就是〝人際安全〞。

例如﹔焦慮最初來自嬰兒時期的無助特性,透過哭泣父母就會立即給予適當的反應,因此透過哭泣嬰兒成為一種獲得生理滿足和人際安全的一種手段。

並導致兩個結果﹔由需要的減弱而引起滿足,由維持必須的關係而獲得安全。

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慢慢形成一種自我系統,其功能就在于尋求滿足和獲得安全,以降低身心的緊張和焦慮狀態,這種自我系統可以說是個体對人際關係的知覺和概念的一個過濾器或參照系統。

如果個体不但獲得生理需要的滿足,而且處于自尊狀態,並在別人中間保持威望,他就會產生一種幸福感。

如果外界事物和他人的評價與自我系統不符時,他就會產生一種焦慮。

面對焦慮和安全的矛盾,個体會進行探索。

一種情況是個体調節自己的自我系統去適應外界事物或他人的評價,借以減輕焦慮獲得安全,
最常見的是受到別人讚許的行為得以加強,受到別人非難的行為得到限制或約束,這裏意識的過程和行為的控制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目的是減輕焦慮和獲得安全。

另一種情況是,個体企圖回避導致焦慮的人際情境,當安全感面臨威脅時,例如父母的憤怒指斥,兒童可以對他們作出選擇性的不予注意,和不給他們貼標籤來証明這些憤怒與自己無關。

這樣﹔雖然憤怒仍在,但兒童已經停止對他們的意識作反應,這種情況沙利文解釋為〝安全感通過把意識從人格的一個方面清除出去而得到保持〞。

在一種情況是,個体對導致焦慮的人際情境作出不正確的反應方式,沙利文稱之為〝反應的歪曲〞主要表現在個体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作出錯誤感知,錯誤理解和錯誤標籤﹔以此來減輕焦慮。

(三)操作
操作包括有兩種含義:
一、是個体對人際情境的操作。

二、是心理治療中使患者重新認識人際關係的操作。

個体對人際情境的操作:
是指個体在遇到自我系統與外界評價不相符合時,作出的防禦功能,沙利文稱之為〝自我動能〞。

自我動能是自我系統中的一種習慣的持久的動機型式,是人能意識到的一種意象,是由反省的評價所構成,是形成安全的動能,是人格發展的要素。

自我動能的防禦功能主要分為三類:
(1)升華作用—當個体處于焦慮和安全的矛盾時,調節自己的自我系統迎合外界的期望和評價。

(2)分裂—當個体處于焦慮和安全矛盾時,對外界的非難或指責有選擇性地不予注意,或不給他們貼上標籤,以表示與自己無關。

(3)情緒性反應錯亂—當個体處于焦慮和安全的矛盾時,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作出歪曲的反應,包括錯誤知覺,錯誤理解,錯誤標籤。

這些兒童容易在人際領域持歪曲的理解,他們對自己的欺騙表現在﹔說服別人把自己看作為自己希望別人想見的人,或者防止別人把自己看作為自己不希望別人想見的人。

他們不只錯誤地知覺自己的操作,而且還錯誤地知覺別人的操作,用象徵化的行為想像占有自己和別人,或提高自己貶低別人,或懷疑別人抱有惡意。

〝他們樂意知覺這些象徵化的行為思想﹔與他們的關系勝似與實實在在的人際關係。

他們謹慎地接近人際關係情境,用警戒性的、防禦性的、有時甚至是異乎尋常的方式進行交際,其結果是把無數的歪曲置于實際的情境之上〞。

使患者重新認識人際關係的操作:
沙利文倡導了許多策略用以探測人際關系中的歪曲和伴隨這些歪曲而出現的焦慮,並通過幫助患者去体驗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情感來建立自己與他人的正常關係。

他的理論假設是﹔〝一類論〞的觀點,即主張患者與常人同類,他們不是特殊的人,患者的一些象徵化行為和怪癖思想,在常人的思想中偶爾也會瞬息出現,可見患者與常人只存在量的差別。

沙利文主張在治療時了解患者,尊重患者,確信患者能夠了解人際情境中的操作,甚至患者描述內心体驗的努力,也應視人際領域中的操作。

治療者必須與患者合作,使自己成為患者操作中的參與者,並考慮在這一點與觀察的過程中出現的評價和治療數據,其指標是協助患者對新的情境作出適應,協助他們把〝私人模式〞轉化為〝公共模式〞。

沙利文特別推崇這種訪談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對治療者有更高的技能要求。

(四)發展序列:
人生具有一種自我調節和整合的功能,使人的潛能向完善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格具有連續性,個体必須達到某種能力的成熟才能意識到外界環境中的種種人際關係,從而加以對待和適應,因此構成人格發展的序列,沙利文是把它分列為六個階段:
(1)嬰兒期—這時嬰兒處在無能狀態,只要求生理需要的滿足,認知經驗處于與環境混沌不分的未分化階段。

嬰兒與母親的憂樂感情息息相通。

沙利文稱之為〝口腔愛的相互作用〞。

在這個階段來認知經驗表現為內部尚缺乏共同有效性意義的不完全反應模式,母親因為對嬰兒的持讚許或不讚許態度﹔而被他視為好母親或壞母親的象徵,與同時出現了被別人視為最初自我的〝好我〞和〝壞我〞。

(2)兒童期—由于語言的發展,兒童已能學習文化,自我系統仍按讚許或不讚許的形式積極生成。

當兒童感到與別人交往時難免會遇到非難時,他就開始習
得了〝升華〞作用這種防禦功能,反之他就學會運用〝分裂〞和〝情緒性反應錯亂〞兩種防禦功能。

(3)少年期—這時個人的認知經驗開始達到綜合模式,已經認識各種不同符號之間的邏輯關係,接受它們的共同有效性意義。

這個過程持續到青年後期。

少年期已經社會化了,懂得了競爭與合作,其自我動能的主要方面是保持名譽。

少年不但學會了主動避開不感興趣的事物,而且學會了區別現實與幻想。

沙利文認為這時少年往往過早以成人的文化定型自居,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時期是一個人格發展的危險期。

(4)前青年期—這一階段產生了一種尋找同性蜜友的需要,它對人格的發展極為重要。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從自我中心主義轉向愛情,能夠体會到別人的滿足和安全與自己同等重要。

人際關係中表現為〝升華作用〞,但如果發展受阻,則引向分裂和情動性反應錯亂。

(5)(6)階段、青年前後期—以情慾行為的定型到身心的完全成熟。

這個時期個体的主要任務是很好地與情慾動能相適應,否則會與社會發生劇烈衝突,喪失前青春期的價值而倒退到少年期。

如果只遇到最小阻力,則可與別人在心理和情慾上產生真正的親密。

沙利文指出,由于人格在各發展階段中都有可能遇到障礙,因此可能出現
下列十種綜合症:
(1)自我專注的人。

(6)受野心驅使的人。

(2)雖以糾正的人。

(7)反社會的人。

(3)違拗的人。

(8)不適當的人。

(4)非整合性或精神變態的人。

(9)同性戀的人。

(5)口吃者。

(10)長期的青年人。

然而;這些人格綜合症帶有心理—社會性質,並不與那一發展階段相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