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辑佚文献汇编
宁波经籍志简编
宁波经籍志简编大某山道长| 2011-03-19 10:15:35易类《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楳撰《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樆藻堂四库全书初集》本《易序丛书》十卷(宋)赵汝楳清初抄本清彭元瑞校并跋四库入存目《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宋)王应麟辑《玉海》附刊本《四库全书》本浙图藏《湖海楼丛书》本存七卷有“象山陈汉章手校”字样《郑氏易传》三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辑浙图藏雅雨堂刻本有“萧山单丕手校”字样《古易世学》十七卷(明)丰访撰浙图藏天一阁蓝格钞本存十五卷上图藏明抄本有清何焯跋四库入存目《易辨》一卷(明)丰坊撰四库存目《新镌删补易经直解》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李光缙辑万历四十三年万卷楼刻本(清华、故博)《读易一钞易余》四卷(明)董守谕撰《四明丛书》据约园藏钞本刊《读易钞》十卷《易广》四卷(明)董守谕撰稿本(湖北省图)《卦变考略》一卷(明)董守谕撰《四库全书》本《易学》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入存目(首图)《康节先生皇极诸数拔要》不分卷题“四明日湖隐夫尧光氏沈延禧孔皆甫编集”刻本(天一阁)《周易广义》六卷(清)潘元懋撰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四库入存目(北大、西安市文管会)诗类《洁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刊《丛书集成初编》本《诗考》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四库全书》本作一卷《诗考补》二卷王应麟辑清胡文英增订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北图)《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学津讨原》本(市图)《诗传纂义》一卷(明)倪复撰清抄本四库入存目《鲁诗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南京)《诗说》一卷(明)丰坊撰《汉魏丛书》本四库存目《诗经纂注》四卷(明)沈一贯撰明刊李廷机《五机纂注》本(南图)《镌杨会元真传诗经主意冠玉》四卷(明)杨守勤撰明万历三十三年博古堂刻本(清华)《毛诗郑笺纂疏补协》二十卷(明)屠本畯撰明万历二十二年玄鉴室刻本(浙图)《蕊泉手学》二卷(清)闻性道撰四库存目《风雅遗音》四卷(清)史荣撰《四明丛书》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刊光绪五年谦德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入存目《申培诗说》一卷(明)丰坊伪托《汉魏丛书》本(伏跗室)《读诗私说》一卷(清)董秉纯撰清抄本一册《诗诵》五卷(清)陈仅撰清光绪十一年四明陈氏文则楼活字本《四明丛书》本(伏跗室)《诗经辑解》二十卷纲领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十册(伏跗室)《山中学诗记》五卷(清)徐时栋撰清光绪四年慈溪叶岱年刻本(伏跗室)《诗史初稿》十六卷首一卷张寿镛撰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市图)乐类《乐书正误》一卷(宋)楼钥撰元至元七年刻明成化印本《择是居丛书初集》本(上图)《钟律通考》六卷(明)倪复撰《四库全书》本清丁氏八千卷楼抄本存一至三卷(南图)孝经类《孝经集注》一卷(明)余本撰《叶润山辑著全书》本(北大)《孝经旁训》题“甬上孙传澄涧订” 宁波汲绠书局石印本(市图)四书类《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出《四明丛书》据而刊之《四库珍本初集》本《郑注古文论语》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知不足丛书》本有附录一卷(浙图)《论语孟子考异》一卷(宋)王应麟撰四库入存目《四书类字略》五卷(清)董承琨撰清道光十六年刻本(市图)《论语时训》陈训正撰民国三十年排印本此书为玄婴什第三种陈氏《孟子学说》三卷《晚山人集》四卷传本未见(市图)尚书类《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洁斋家塾书钞》十二卷(宋)袁燮撰袁乔编录宋绍定四年原刻《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撰《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据《艺海珠尘》本刊《古文尚书》十一卷(宋)王应麟辑清乾隆三十九年抄本清抄本有翁方纲跋(河南省图)上图藏《函海》本《岱南阁丛书》本《古书世学》六卷(明)丰坊撰明抄本清抄本冯登府跋四库人存目(北图、湖北省图)《书经辑解》存十卷(清)周道遵撰稿本(伏跗室)《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清)徐时栋撰同治十一年城西草堂刻本(伏跗室)礼类《践阼篇集解》一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市图)《夏小正解》一卷(宋)王应麟集校金履祥辑(明)杨慎解明刻本(北图)《仪礼戴记附注》四卷外卷一卷(明)黄润玉撰明抄本丁丙跋(南图)《礼记课儿述注》十八卷(明)沈一中撰明天启刻本(安徽省博物馆)《考工记图解》二卷(宋)林希逸原本(明)屠本畯补释、(明)张鼎思补图明万历刻本(浙图)《礼仪商》二卷附录二卷(清)万斯大撰清乾隆二十六年万福刻《经学五书》本清乾隆六十年辨志堂刻本《四库全书》本《周官辨非》一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礼记偶笺》三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礼质疑》二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庸说文》十二卷(清)李凯撰清乾隆十八年寒香亭刻本(市图)《夏小正辑注》四卷(清)范家相辑王梓材批清嘉庆间古趣亭刻本(伏跗室)《讲经口授》一卷(清)万斯同口授温睿临笔记清徐氏烟屿楼抄本(浙图)春秋类《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及通志堂程端学春秋本义本校刊《四库全书》本《古文春秋左传》十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王大隆跋(北图)《古文春秋左传》一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补辑稿本(上图)《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元庆元路儒学刻本明甬东书屋抄本《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明抄本《四库全书》本清林氏沈氏抄本(南图、广东省社科院图书室)《春秋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四库入存目(湖北省图)《学春秋随笔》十卷(清)万斯大撰清万福刻《经学五书》本(伏跗室)《春秋辑解》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六册(天一)《春秋题解分编》四卷(清)周宗坊编清光绪二年亦处堂袖珍刻本(市图)群经总义类《九经考异》十二卷附九经逸语一卷(明)周应宾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存目(北图)《郑氏佚书》二十二卷(清)袁钧撰袁氏辑郑氏佚书原本八十一卷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卷又光绪十年观稼楼刻本《群经质》二卷(清)陈仅撰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文则楼陈氏木活字本《四明丛书》本(市图)《五经文鹄》题“四明茹古斋主人”编清光绪八年四明茹古斋刻本(市图)小学类《童卯须知》二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附《鄮峰真隐漫录》后《补注急就章》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岱南阁丛书》本附考异一卷另有十余种丛书本。
三礼馆辑录《永乐大典》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三礼馆辑录《永乐大典》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所编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
李善《文选注》所引《易》类《书》类文献考录
李善《文选注》所引《易》类《书》类文献考录赵建成(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当下《文选》版本材料十分丰富。
充分利用传世文献,结合史志目录与相关典籍中的学术史材料,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考订李善《文选注》征引《易》《书》类文献各12家,并加以适当考证,考辨出前人在引用时文献出现的错误,同时纠正了前人研究成果中的错漏。
关键词: 李善《文选注》; 引书; 《易》类文献; 《书》类文献; 考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9) 04-0010-10李善《文选注》所引群书,今大部已亡佚,先唐经籍与学术,可藉之而有所考证,其价值自不待言。
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同书异名、同名异书、书名简省等)以及版本的流变(《文选》版本众多、写刻中时有舛讹)等原因,在引书及其目录的考订上存在诸多困难。
而一旦判断失误,往往会影响到典籍的辑佚与校勘、典籍文献的研究,乃至对学术史发展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
在此之前,清人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2《注引群书目录》(下文简称《汪目》)、沈家本《李善文选注所引书目》6卷及《补遗》1卷(下文简称《沈目》),最早对李善注引书目录问题作出考察,具有开创之功。
《沈目》系以《汪目》为蓝本,而有所纠正、补遗,除编目外,亦多有考证。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富永一登、衣川贤次合著《文选李善注引书考证》,虽以考证为名,但真正考证性的内容很少,更多地可以视为李善注引书的详细标注。
富永一登又有《文选李善注引书索引》(下文简称富永一登《索引》),实为前书之延伸,详细标注李善注对诸书之征引情况。
两种日本著作在文献梳理上比较细致,所以在引书的统计上更为全面和准确。
然而,由于上述诸家著作在所据《文选》版本的丰富可靠、考证的深入细致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错误、遗漏、重复收录等。
因此,引书目录的考订仍是李善《文选注》引书研究的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美解决。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玉函山房辑佚书目录.pdf
玉函山房輯佚書八十卷目錄一卷附三十一卷[淸]馬國翰輯光緒九年長沙嫏嬛館補校刊(一)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一連山一卷坿諸家論說歸藏一卷坿諸家論說周易子夏傳二卷[周]卜商撰周易薛氏記一卷[□]薛虞撰蔡氏易說一卷[漢]蔡景君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二周易丁氏傳二卷[漢]丁寬撰周易韓氏傳二卷[漢]韓嬰撰周易古五子傳一卷周易淮南九師道訓一卷[漢]劉安撰周易施氏章句一卷[漢]施讐撰周易孟氏章句二卷[漢]孟喜撰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漢]梁丘賀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漢]京房撰費氏易一卷[漢]費直撰費氏易林一卷[漢]費直撰周易分野一卷[漢]費直撰周易馬氏傳三卷[漢]馬融撰周易劉氏章句一卷[漢]劉表撰周易宋氏注一卷[漢]宋衷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四周易荀氏注三卷[漢]荀爽撰周易陸氏述三卷[吳]陸績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五周易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周易何氏解一卷[魏]何晏撰周易董氏章句一卷[魏]董遇撰周易姚氏注一卷[吳]姚信撰周易翟氏義一卷[□]翟玄撰周易向氏義一卷[晉]向秀撰周易統略一卷[晉]鄒湛撰周易卦序論一卷[晉]楊乂撰周易張氏義一卷[晉]張軌撰周易張氏集解一卷[晉]張璠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六周易干氏注三卷[晉]干寶撰周易王氏注一卷[晉]王廙撰周易蜀才注一卷[蜀]范長生撰周易黃氏注一卷[晉]黃穎撰周易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周易李氏音一卷[晉]李軌撰周象妙於見形論一卷[晉]孫盛撰周易繫辭桓氏注一卷[晉]桓元撰周易繫辭荀氏注一卷[劉宋]荀柔之撰周易繫辭明氏注一卷[南齊]明僧紹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七周易沈氏要略一卷[南齊]沈驎士撰周易劉氏義疏一卷[南齊]劉瓛撰周易大義一卷[梁]武帝撰周易伏氏集解一卷[梁]伏曼容撰周易褚氏講疏一卷[梁]褚仲都撰周易周氏義疏一卷[陳]周宏正撰周易張氏講疏一卷[陳]張譏撰周氏何氏講疏一卷[隋]何妥撰周易姚氏注一卷[□]姚規撰周易崔氏注一卷[□]崔覲撰周易傅氏注一卷[□]傅□撰周易盧氏注一卷[□]盧□撰周易王氏義一卷[□]王嗣宗撰周易朱氏義一卷[□]朱仰之撰周易莊氏義一卷[□]莊□撰經編易類.第一帙卷八周易侯氏注三卷[□]侯果撰周易探元三卷[唐]崔憬撰周易元義一卷[唐]李淳風撰周易新論傳疏一卷[唐]陰弘道撰周易新義一卷[唐]徐鄖撰易纂一卷[唐]僧一行撰經編尚書類.第一帙卷九今文尚書一卷古文尚書三卷經編尚書類.第二帙卷十尚書歐陽章句一卷[漢]歐陽生撰尚書大夏侯章句一卷[漢]夏侯勝撰尚書小夏侯章句一卷[漢]夏侯建撰尚書馬氏傳四卷[漢]馬融撰經編尚書類.第二帙卷十一尚書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古文尚書音一卷[晉]徐邈撰古文尚書舜典注一卷[晉]范甯撰尚書劉氏義疏一卷[隋]劉焯撰尚書述義一卷[隋]劉炫撰尚書顧氏疏一卷[隋]顧彪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二魯詩故三卷[漢]申培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三齊詩傳二卷[漢]后蒼撰韓詩故一卷[漢]韓嬰撰韓詩內傳一卷[漢]韓嬰撰韓詩說一卷[漢]韓嬰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四薛君韓詩章句二卷[漢]薛漢撰韓詩翼要一卷[漢]侯苞撰毛詩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毛詩義問一卷[魏]劉楨撰毛詩王氏注四卷[魏]王肅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五毛詩義駮一卷[魏]王肅撰毛詩奏事一卷[魏]王肅撰毛詩問難一卷[魏]王肅撰毛詩駮一卷[魏]王基撰毛詩答雜問一卷[吳]韋昭等撰/[吳]朱育等撰毛詩譜暢一卷[吳]徐整撰毛詩異同評三卷[晉]孫毓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六難孫氏毛詩評一卷[晉]陳統撰毛詩拾遺一卷[晉]郭璞撰毛詩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毛詩序義疏一卷[南齊]劉瓛撰毛詩周氏注一卷[劉宋]周續之撰毛詩十五國風義一卷[梁]&文皇帝撰毛詩隱義一卷[梁]何胤撰集注毛詩一卷[梁]崔靈恩撰毛詩舒氏義疏一卷[魏]舒援撰經編詩類.第二帙卷十七毛詩沈氏義疏二卷[北周]沈重撰毛詩箋音義證一卷[北魏]劉芳撰毛詩述義一卷[隋]劉炫撰毛詩草蟲經一卷[□]闕名撰毛詩題綱一卷[□]闕名撰施氏詩說一卷[唐]施士丐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七周禮鄭大夫解詁一卷[漢]鄭興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七至十九周禮鄭司農解詁六卷[漢]鄭衆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二帙卷十九周禮杜氏注二卷[漢]杜子春撰(二)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周禮賈氏解詁一卷[漢]賈逵撰周官傳一卷[漢]馬融撰周禮鄭氏音一卷[漢]鄭玄撰周官禮干氏注一卷[晉]干寶撰周禮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周禮李氏音一卷[晉]李軌撰周禮聶氏音一卷[□]聶□撰周官禮義疏一卷[北周]沈重撰經編周官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一周禮劉氏音二卷[□]劉昌宗撰周禮戚氏音一卷[陳]戚衮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一大戴喪服變除一卷[漢]戴德撰冠儀約制一卷[漢]何休撰鄭氏婚禮一卷[漢]鄭衆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二喪服經傳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鄭氏喪服變除一卷[漢]鄭玄撰新定禮一卷[漢]劉表撰喪服經傳王氏注一卷[漢]王肅撰王氏喪服要記一卷[魏]王肅撰喪服變除圖一卷[吳]射慈撰喪服要集一卷[晉]杜預撰喪服經傳袁氏注一卷[晉]袁準撰集注喪服經傳一卷[晉]孔倫撰喪服經傳陳氏注一卷[□]陳銓撰喪服釋疑一卷[晉]劉智撰經編儀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三葵氏喪服譜一卷[晉]蔡謨撰賀氏喪服譜一卷[晉]賀循撰葬禮一卷[晉]賀循撰賀氏喪服要記一卷[晉]賀循撰喪服要記注一卷[□]謝徽撰葛氏喪服變除一卷[晉]葛洪撰凶禮一卷[晉]孔衍撰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劉宋]裴松之撰略注喪服經傳一卷[劉宋]雷次宗撰喪服難問一卷[劉宋]崔凱撰喪服古今集記一卷[南齊]王儉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四禮記馬氏注一卷[漢]馬融撰禮記盧氏注一卷[漢]盧植撰禮傳一卷[漢]荀爽撰月令章句一卷[漢]蔡邕撰月令問答一卷[漢]蔡邕撰禮記王氏注二卷[魏]王肅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五禮記孫氏注一卷[魏]孫炎撰禮記音義隱一卷[吳]謝□撰禮記范氏音一卷[晉]范宣撰禮記徐氏音三卷[晉]徐邈撰禮記劉氏音一卷[□]劉昌宗撰禮記略解一卷[劉宋]庾蔚之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六禮記隱義一卷[梁]何胤撰禮記新義疏一卷[梁]賀瑒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六、二十七禮記皇氏義疏四卷[梁]皇侃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七禮記沈氏義疏一卷[北周]沈重撰禮記義證一卷[後魏]劉芳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七、二十八禮記熊氏義疏四卷[北周]熊安生撰經編禮記類.第三帙卷二十八禮記外傳一卷[唐]成伯璵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二十八石渠禮論一卷[漢]戴聖撰魯禮禘祫志一卷[漢]鄭玄撰三禮圖一卷[漢]鄭玄撰/[漢]阮諶撰問禮俗一卷[魏]董勛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二十九雜祭法一卷[晉]盧諶撰祭典一卷[晉]范汪撰後養議一卷[晉]干寶撰禮雜問一卷[晉]范甯撰雜禮議一卷[晉]吳商撰禮論答問一卷[晉]徐廣撰禮論一卷[劉宋]何承天撰禮論條牒一卷[劉宋]任預撰禮論鈔略一卷[南齊]荀萬秋撰禮義答問一卷[南齊]王儉撰禮統一卷[梁]賀述撰禮疑義一卷[梁]周捨撰經編通禮類.第三帙卷三十三禮義宗四卷[梁]崔靈恩撰釋疑論一卷[唐]元行沖撰經編樂類.第三帙卷三十樂經一卷樂記一卷[漢]劉向校定樂元語一卷[漢]劉德撰琴淸英一卷[漢]楊雄撰樂社大義一卷[梁]武皇帝撰經編樂類.第四帙卷三十一鍾律緯一卷[梁]武皇帝撰古今樂錄一卷[陳]釋智匠撰樂書一卷[北魏]信都芳撰樂部一卷[□]闕名撰琴歷一卷[□]闕名撰樂律義一卷[北周]沈重撰樂譜集解一卷[隋]肅吉撰琴書一卷[唐]趙惟暕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一春秋大傳一卷[漢]闕名撰春秋決事一卷[漢]董仲舒撰公羊嚴氏春秋一卷[漢]嚴彭祖撰春秋公羊顏氏記一卷[漢]顏安樂撰春秋穀梁傳章句一卷[漢]尹更始撰春秋穀梁傳說一卷[漢]劉向撰春秋左氏傳章句一卷[漢]劉歆撰春秋牒例章句一卷[漢]鄭衆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二春秋左氏傳解詁二卷[漢]賈逵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三春秋左氏長經章句一卷[漢]賈逵撰春秋三傳異同說一卷[漢]馬融撰解疑論一卷[漢]戴宏撰春秋文諡例一卷[漢]何休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三、三十四春秋左氏傳解誼四卷[漢]服虔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五春秋成長說一卷[漢]服虔撰春秋左氏膏肓釋痾一卷[漢]服虔撰春秋釋例一卷[漢]潁容撰左氏奇說一卷[漢]彭汪撰春秋左傳許氏注一卷[漢]許淑撰春秋左氏經傳章句一卷[魏]董邁撰春秋左傳王氏注一卷[魏]王肅撰春秋左氏傳嵇氏音一卷[魏]嵇康撰春秋穀梁傳糜氏注一卷[魏]糜信撰春秋公羊穀梁傳解詁一卷[晉]劉兆撰春秋左氏傳義注一卷[晉]孫毓撰春秋公羊穀梁二傳評一卷[晉]江熙撰春秋穀梁傳徐氏注一卷[晉]徐乾撰春秋土地名一卷[晉]京相璠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六春秋穀梁傳注義一卷[晉]徐邈撰春秋徐氏音一卷[晉]徐邈撰春秋左氏函傳義一卷[晉]干寶撰薄叔元問穀梁義一卷[晉]范甯撰春秋穀梁傳鄭氏說一卷[晉]鄭嗣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七春秋左氏經傳義略一卷[陳]沈文阿撰續春秋左氏傳義略一卷[陳]王元規撰春秋傳駮一卷[北魏]賈思同撰/[北魏]姚文安述.[北魏]秦道靜述春秋左傳義疏一卷[□]蘇寬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七、三十八春秋左氏傳述義二卷[隋]劉炫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八春秋規過二卷[隋]劉炫撰經編春秋類.第四帙卷三十九春秋攻昧一卷[隋]劉炫撰春秋井田記一卷[□]闕名撰春秋集傳一卷[唐]啖助撰春秋闡微纂類義統一卷[唐]趙匡撰春秋通例一卷[唐]陸希聲撰春秋折衷論一卷[唐]陳岳撰經編孝經類.第四帙卷四十孝經傳一卷[周]魏文侯撰孝經后氏說一卷[漢]后蒼撰孝經安昌侯說一卷[漢]張禹撰孝經長孫氏說一卷[漢]長孫□撰孝經王氏解一卷[魏]王肅撰孝經解讚一卷[吳]韋昭撰孝經殷氏注一卷[晉]殷仲文撰集解孝經一卷[晉]謝萬撰齊永明諸王孝經講義一卷[南齊]闕名撰孝經劉氏說一卷[南齊]劉瓛撰孝經義疏一卷[梁]武帝撰孝經嚴氏注一卷[梁]嚴植之撰孝經皇氏義疏一卷[梁]皇侃撰古文孝經述義一卷[隋]劉炫撰御注孝經疏一卷[唐]元行沖撰孝經訓注一卷[隋]魏眞己撰經編論語類.第四帙卷四十一古論語六卷齊論語一卷(三)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一、四十二論語孔氏訓解十一卷[漢]孔安國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二、四十三論語包氏章句二卷[漢]包咸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三論語周氏章句一卷[漢]周□撰論語馬氏訓說二卷[漢]馬融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三、四十四論語鄭氏注十卷[漢]鄭玄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四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漢]鄭玄撰論語陳氏義說一卷[魏]陳羣撰論語王氏說一卷[魏]王朗撰論語王氏義說一卷[魏]王肅撰論語周生氏義說一卷[魏]周生烈撰論語釋疑一卷[魏]王弼撰論語譙氏注一卷[蜀]譙周撰論語衞氏集注一卷[晉]衛瓘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五論語旨序一卷[晉]繆播撰論語繆氏說一卷[晉]繆協撰論語體略一卷[晉]郭象撰論語欒氏釋疑一卷[晉]欒肇撰論語虞氏讚注一卷[晉]虞喜撰論語庾氏釋一卷[晉]庾翼撰論語李氏集注二卷[晉]李充撰論語范氏注一卷[晉]范甯撰論語孫氏集解一卷[晉]孫綽撰論語梁氏注釋一卷[晉]梁覬撰論語袁氏注一卷[晉]袁喬撰經編論語類.第五帙卷四十六論語江氏集解二卷[晉]江熙撰論語殷氏解一卷[晉]殷仲堪撰論語張氏注一卷[晉]張憑撰論語蔡氏注一卷[晉]蔡謨撰論語顏氏說一卷[劉宋]顏延之撰論語琳公說一卷[劉宋]慧琳撰論語沈氏訓注一卷[南齊]沈驎士撰論語顧氏注一卷[南齊]顧歡撰論語梁武帝注一卷[梁]武帝撰論語太史氏集解一卷[梁]叔明撰論語褚氏義疏一卷[梁]褚仲都撰論語沈氏說一卷[□]沈峭撰論語熊氏說一卷[□]熊理撰論語隱義注一卷[□]闕名撰經編孟子類.第五帙卷四十七孟子章指二卷篇敍一卷[漢]趙岐撰孟子程氏章句一卷[漢]程曾撰孟子高氏章句一卷[漢]高誘撰孟子劉氏注一卷[漢]劉熙撰孟子鄭氏注一卷[漢]鄭玄撰經編孟子類.第五帙卷四十八孟子綦毋氏注一卷[晉]綦毋邃撰孟子陸氏注一卷[唐]陸善經撰孟子張氏音義一卷[唐]張鎰撰孟子丁氏手音一卷[唐]丁公著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四十八爾雅犍爲文學注三卷[漢]郭舍人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四十九爾雅劉氏注一卷[漢]劉歆撰爾雅樊氏注一卷[漢]樊光撰爾雅李氏注一卷[漢]李巡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五十爾雅孫氏注三卷[魏]孫炎撰爾雅孫氏音一卷[魏]孫炎撰經編爾雅類.第五帙卷五十一爾雅音義一卷[晉]郭璞撰爾雅圖讚一卷[晉]郭璞撰集注爾雅一卷[梁]沈施撰爾雅施氏音一卷[陳]施乾撰爾雅謝氏音一卷[陳]謝嶠撰爾雅顧氏音一卷[梁]顧野王撰爾雅裴氏注一卷[唐]裴瑜撰經編五經總類.第五帙卷五十二五經通義一卷[漢]劉向撰五經要義一卷[□]雷□撰六藝論一卷[漢]鄭玄撰五經然否論一卷[蜀]譙周撰聖論證一卷[魏]王肅撰/[晉]馬昭駁/[晉]孔晁答/[南齊]張融評經編五經總類.第六帙卷五十三五經通論一卷[晉]束晢撰五經鉤沉一卷[晉]楊方撰五經大義一卷[晉]戴逵撰六經略注序一卷[北魏]常爽撰七經義綱一卷[北周]樊深撰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三尚書中候三卷[漢]鄭玄注尚書緯璇璣鈴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考靈曜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刑德放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帝命驗一卷[漢]鄭玄注尚書緯運期授一卷[漢]鄭玄注詩緯推度災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四詩緯氾歷樞一卷[魏]宋均注詩緯含神霧一卷[魏]宋均注禮緯含文嘉一卷[魏]宋均注禮緯稽命徵一卷[魏]宋均注禮緯斗威儀一卷[魏]宋均注樂緯動聲儀一卷[魏]宋均注樂緯稽耀嘉一卷[魏]宋均注樂緯叶圖徵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感精符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五春秋緯文耀鉤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運斗樞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合誠圖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考異郵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保乾圖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六春秋緯漢含孳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佐助期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握誠圖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潛潭巴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說題辭一卷[魏]宋均注春秋緯演孔圖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七春秋緯元命苞二卷[魏]宋均注春秋命歷序一卷[魏]宋均注春秋內事一卷[魏]宋均注經編緯書類.第六帙卷五十八孝經緯援神契二卷[魏]宋均注孝經緯鉤命訣一卷[魏]宋均注孝經中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左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右契一卷[魏]宋均注孝經內事圖一卷[魏]宋均注孝經章句一卷孝經雌雄圖一卷孝經古祕一卷論語讖八卷[魏]宋均注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五十九史籀篇一卷蒼頡篇一卷[魏]張揖訓詁/[晉]郭璞解詁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凡將篇一卷[漢]司馬相如撰訓纂篇一卷[漢]楊雄撰蒼頡訓詁一卷[漢]杜林撰三蒼一卷[魏]張揖訓詁/[晉]郭璞解詁古文官書一卷[漢]衞宏撰雜字指一卷[漢]郭顯卿撰勸學篇一卷[漢]蔡邕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一通俗文一卷[漢]服虔撰/[晉]李虔續埤蒼一卷[魏]張揖撰古今字詁一卷[魏]張揖撰雜字一卷[魏]張揖撰雜字解詁一卷[魏]周成撰聲類一卷[魏]李登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二廣蒼一卷[魏]樊恭撰辨釋名一卷[吳]韋昭撰異字一卷[吳]朱育撰始學篇一卷[吳]項竣撰草書狀一卷[晉]索靖撰發蒙記一卷[晉]束晢撰啓蒙記一卷[晉]顧凱之撰韻集一卷[晉]呂靜撰字指一卷[晉]李彤撰四體書勢一卷[晉]衞恆撰要用字苑一卷[晉]葛洪撰演說文一卷[□]庾儼默撰字統一卷[北魏]楊承慶撰纂文一卷[劉宋]何承天撰庭誥一卷[劉宋]顏延之撰纂要一卷[劉宋]顏延之撰纂要一卷[梁]元帝撰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三文字集畧一卷[梁]阮孝緒撰古今文字表一卷[後魏]江式撰韻畧一卷[北齊]陽休之撰桂苑珠叢一卷[隋]諸葛潁撰文字指歸一卷[隋]曹憲撰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一卷[唐]釋神珙撰分毫字樣一卷[唐]闕名撰石經尚書一卷石經魯詩一卷石經儀禮一卷石經公羊一卷石經論語一卷三字石經尚書一卷三字石經春秋一卷史編雜史類.第六帙卷六十三古文瑣語一卷帝王要略一卷[吳]環濟撰三五歷記一卷[吳]徐整撰(四)史編雜史類.第七帙卷六十四年歷一卷[晉]皇甫謐撰汲冢書鈔一卷[晉]束&撰史編雜傳類.第七帙卷六十四聖賢高士傳一卷[魏]嵇康撰/[劉宋]周續之注鑒戒象讚一卷[北魏]常景撰史編目錄類.第七帙卷六十四七略別錄一卷[漢]劉向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四漆雕子一卷[周]漆雕□撰宓子一卷[周]宓不齊撰景子一卷[周]景□撰世子一卷[周]世碩撰魏文侯書一卷[周]魏侯斯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五李克書一卷[周]李克撰公孫尼子一卷[周]公孫尼撰內業一卷讕言一卷[周]孔穿撰甯子一卷[周]甯越撰王孫子一卷[周]王孫□撰李氏春秋一卷董子一卷[周]董無心撰徐子一卷[周]徐□撰魯連子一卷[周]魯仲連撰虞氏春秋一卷[周]虞卿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六平原君書一卷[漢]朱建撰劉敬書一卷[漢]劉敬撰至言一卷[漢]賈山撰河閒獻王書一卷[漢]劉德撰兒寬書一卷[漢]兒寬撰公孫宏書一卷[漢]公孫弘撰終軍書一卷[漢]終軍撰吾邱壽王書一卷[漢]吾邱壽王撰正部論一卷[漢]王逸撰仲長子昌言二卷[漢]仲長統撰魏子一卷[漢]魏朗撰周生子要論一卷[魏]周生烈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七王子正論一卷[魏]王肅撰去伐論一卷[晉]袁宏撰杜氏體論一卷[魏]杜恕撰王氏新書一卷[魏]王基撰周子一卷[吳]周昭撰顧子新言一卷[吳]顧譚撰典語一卷[吳]陸景撰通語一卷[吳]殷基撰譙子法訓一卷[蜀]譙周撰袁子正論二卷[晉]袁準撰袁子正書一卷[晉]袁準撰子編儒家類.第七帙卷六十八孫氏成敗志一卷[晉]孫毓撰古今通論一卷[晉]王嬰撰化淸經一卷[晉]蔡洪撰夏侯子新論一卷[晉]夏侯湛撰太元經一卷[晉]楊泉撰華氏新論一卷[晉]華譚撰梅子新論一卷[晉]梅□撰志林新書一卷[晉]虞喜撰廣林一卷[晉]虞喜撰釋滯一卷[晉]虞喜撰通疑一卷[晉]虞喜撰干子一卷[晉]干寶撰顧子義訓一卷[晉]顧夷撰讀書記一卷[隋]王劭撰子編農家類.第七帙卷六十九神農書一卷野老書一卷范子計然三卷養魚經一卷[周]陶朱公撰尹都尉書一卷[漢]尹氏撰氾勝之書二卷[漢]氾勝之撰蔡葵書一卷[漢]蔡葵撰養羊法一卷[漢]卜式撰家政法一卷子編道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伊尹書一卷[商]伊摯撰辛甲書一卷[周]辛甲撰公子牟子一卷[周]魏公子牟撰田子一卷[周]田駢撰老萊子一卷[周]老萊子撰黔婁子一卷[周]黔婁先生撰鄭長者書一卷[周]鄭長者撰任子道論一卷[魏]任嘏撰洞極眞經一卷[後魏]關朗撰唐子一卷[吳]唐滂撰蘇子一卷[晉]蘇彥撰陸子一卷[晉]陸雲撰子編道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一杜氏幽求新書一卷[晉]杜夷撰孫子一卷[晉]孫綽撰苻子一卷[晉]苻朗撰少子一卷[南齊]張融撰夷夏論一卷[南齊]顧歡撰子編法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一申子一卷[周]申不害撰鼂氏新書一卷[漢]鼂錯撰崔氏政論一卷[漢]崔寔撰劉氏政論一卷[魏]劉廙撰阮子政論一卷[魏]阮武撰子編法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世要論一卷[魏]桓範撰陳子要言一卷[吳]陳融撰子編名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惠子一卷[周]惠施撰士緯一卷[吳]姚信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史佚書一卷[周]尹佚撰田俅子一卷[周]田俅撰隋巢子一卷[周]隋巢子撰胡非子一卷[周]胡非子撰纏子一卷[周]纏子撰子編縱橫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蘇子一卷[周]蘇秦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二闕子一卷[周]闕□撰子編墨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三蒯子一卷[漢]蒯通撰鄒陽書一卷[漢]鄒陽撰主父偃書一卷[漢]主父偃撰徐樂書一卷[漢]徐樂撰嚴安書一卷[漢]嚴安撰子編雜家類.第七帙卷七十三由余書一卷[周]由余撰博物記一卷[漢]唐蒙撰伏侯古今注一卷[漢]伏無忌撰蔣子萬機論一卷[魏]蔣濟撰篤論一卷[魏]杜恕撰子編雜家類.第八帙卷七十四鄒子一卷[晉]鄒□撰諸葛子一卷[吳]諸葛恪撰默記一卷[吳]張儼撰裴氏新言一卷[吳]裴元撰新義一卷[吳]劉廞撰秦子一卷[吳]秦菁撰析言論一卷[晉]張顯撰時務論一卷[晉]楊偉撰廣志二卷[晉]郭義恭撰子編雜家類.第八帙卷七十五陸氏要覽一卷[晉]陸機撰古今善言一卷[劉宋]范泰撰文釋一卷[劉宋]江邃撰要雅一卷[梁]劉杳撰俗說一卷[梁]沈約撰子編小說家類.第八帙卷七十五靑史子一卷[魏]靑史□撰宋子一卷[周]宋鉼撰裴子語林二卷[晉]裴啓撰子編小說家類.第八帙卷七十六笑林一卷[魏]邯鄲淳撰郭子一卷[晉]郭澄之撰元中記一卷[□]郭□撰齊諧記一卷[劉宋]東陽無疑撰水飾一卷[唐]杜寶撰子編天文類.第八帙卷七十六泰階六符經一卷[□]黃帝撰五殘雜變星書一卷靈憲一卷[漢]張衡撰渾儀一卷[漢]張衡撰昕天論一卷[吳]姚信撰子編天文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安天論一卷[晉]虞喜撰穹天論一卷[晉]虞聳撰未央術一卷[□]闕名撰子編陰陽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宋司星子韋書一卷[周]宋史司星子韋撰鄒子一卷[周]鄒衍撰陰陽書一卷[唐]呂才撰子編五行類.第八帙卷七十七太史公素王妙論一卷[漢]司馬遷撰瑞應圖一卷[□]孫柔之撰白澤圖一卷[□]闕名撰。
第九章 辑佚
辑佚
一、辑佚和辑佚学
1.辑佚 辑佚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 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 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 2.辑佚学 辑佚学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 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辑佚之书是北宋陈景元所辑的《相鹤经》 最早的辑佚之书是北宋陈景元所辑的《相鹤经》。 最早提出“校勘辑佚之学”的是《经学历史》 最早提出“校勘辑佚之学”的是《经学历史》的作 者皮锡瑞。 者皮锡瑞。
9.张溥(1602-164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是一部大型文学總集,共计118卷,编者根 是一部大型文学總集,共计 卷 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 又取冯惟纳《 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纳《古 诗纪》 梅鼎祚《历代文纪》 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 作家,自汉至隋共103人,将其诗文汇编而 作家,自汉至隋共 人 成。 10.孙瑴穷十年之功辑佚书四种:一为《删 孙瑴穷十年之功辑佚书四种: 孙瑴穷十年之功辑佚书四种 一为《 辑谶纬;二为《焚微》 微》,辑谶纬;二为《焚微》,辑秦以前佚 三为《线微》 辑汉、晋间笺疏; 文;三为《线微》,辑汉、晋间笺疏;四为 《阙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合称《古 阙微》 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合称《 微书》 现仅存《删微》 专享《古微书》 微书》。现仅存《删微》,专享《古微书》 之名。孙氏首开专辑一类古佚书之先河。 之名。孙氏首开专辑一类古佚书之先河。但 不注明出处,且有遗漏。 不注明出处,且有遗漏。
7.梅鼎祚(1549-1618)辑佚成果很多,有 梅鼎祚( 梅鼎祚 - )辑佚成果很多, 三才记》 汉魏八代诗乘》 《三才记》、《汉魏八代诗乘》、《清泥莲 花记》 古乐苑》 唐乐苑》 花记》,《古乐苑》、《唐乐苑》,《历代 文纪》 古乐苑》 唐乐苑》 文纪》。《古乐苑》、《唐乐苑》在《乐府 诗集》基础上增辑,总汇先秦至唐乐府诗。 诗集》基础上增辑,总汇先秦至唐乐府诗。 历代文纪》总汇先秦至隋历代之文。 《历代文纪》总汇先秦至隋历代之文。《历 代文纪》多取材于正史载记,附以诸家文集、 代文纪》多取材于正史载记,附以诸家文集、 类书、史书、子书及总集,搜采广博, 类书、史书、子书及总集,搜采广博,实为 明代辑佚大家。 明代辑佚大家。
四部文献(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四部文献1、经部章太炎《国学概论》:“经者,编丝连缀之称。
”后用来指重要的典籍。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并非某家的专有名词,如《墨子》有《经》上下篇、《内经》则为医书。
把儒家典籍说成“经”的首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汉代六经次序发生变化,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后乐经亡佚。
唐代有“九经”、“十二经”之说(《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上为九经)、《孝经》、《论语》、《尔雅》),宋代又加《孟子》成十三经,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十三经》长短不一,长的如《左传》,十九万六千多字,其次是《礼记》,有九万九千多字。
最短的是《孝经》,仅一千八百多字。
合计六十四万七千五百多字。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几部经典,流传到现在,已经二千多年,经学本身起了多次变化并产生了各种派别。
每一变化和派别,都或大或小地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所以不了解经学和儒家派别,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今古文之争: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如《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诗》申培传,《书》伏生传等。
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文字即古文写成,如孔子宅壁中发现的《礼记》、《论语》、《孝经》等;今文经属官学,受朝廷支持;古文经属私学;今文派说经重微言大义,古文派文字训诂。
郑学与王学:郑指郑玄(康成),以古文经学为主,遍注群经,是历代经学集大成学者。
王指王肃,他注群经,不分今古文,兼融各家,曾伪造《孔子家语》。
西晋时王学压倒郑学,东晋时郑学压倒王学。
孔颖达“疏不破注”:唐太宗令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作为唐代官书,孔以疏不破注为原则。
学有所宗,不破旧注,不立新说。
折中南北各派经学,加以统一。
宋儒讲义理,清儒重考据。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四百七十二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四百七十二卷目录集部汇考三《魏武帝集》〈明张溥题词〉《魏文帝集》〈张溥题词〉曹植《陈思王集》〈宋晁公武题明李梦阳序张溥题词〉陈琳《孔璋集》〈一名《记室集》张溥题词〉王粲《仲宣集》〈一名《侍中集》张溥题词〉阮瑀《元瑜集》〈张溥题词〉刘桢《公干集》〈张溥题词〉应璩德《琏应玚休琏集》〈张溥题词〉阮籍《嗣宗集》〈一名《步兵集》明陈德文序张溥题词〉嵇康《中散集》〈张溥题词〉钟会《司徒集》〈张溥题词〉晋杜预《征南集》〈张溥题词〉荀勖《公曾集》〈张溥题词〉傅元《鹑觚集》〈张溥题词〉张华《茂先集》〈一名司空集张溥题词〉孙楚《子荆集》〈一名冯翊集张溥题词〉摰虞《太常集》〈张溥题词〉束晰《阳平集》〈一名广微集张溥题词〉夏侯湛《常侍集》〈张溥题词〉潘岳《黄门集》〈张溥题词〉傅咸《中丞集》〈张溥题词〉潘尼《太常集》〈张溥题词〉陆机《平原集》〈张溥题词〉陆云《清河集》〈张溥题词〉成公绥《子安集》〈张溥题词〉张载孟阳张协《景阳集》〈张溥题词〉刘琨《中山集》〈一名《越石集》张溥题词〉郭璞《弘农集》〈张溥题词〉王羲之《右军集》〈张溥题词〉王献之《大令集》〈张溥题词〉孙绰《廷尉集》〈张溥题词〉晋陶潜《靖节集》〈一名《彭泽集》梁昭明太子序〉宋何承天《衡阳集》〈张溥题词〉傅亮《光禄集》〈张溥题词〉谢灵运《康乐集》〈张溥题词〉颜延之《光禄集》〈张溥题词〉鲍照参《军集》〈张溥题词〉袁淑《忠宪集》〈一名《阳源集》张溥题词〉谢惠连《法曹集》〈张溥题词〉谢庄《光禄集》〈张溥题词〉齐萧子良《竟陵集》〈张溥题词〉王俭《文宪集》〈梁任昉序张溥题词〉王融《宁朔集》〈张溥题词〉谢朓《宣城集》〈张溥题词〉张融《长史集》〈张溥题词〉孔稚圭《詹事集》〈张溥题词〉经籍典第四百七十二卷集部汇考三《魏武帝集》三十卷按:明张溥题词。
孟德瑞应黄星志窥汉鼎世,遂谓梁沛真人,天下莫敌,究其初一,名孝廉也。
参考文献礼记经解
参考文献礼记经解
《礼记经解》是一本研究《礼记》的经学著作。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一部整理了当时社会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的文献。
《礼记经解》对《礼记》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
关于《礼记经解》的参考文献,可以提供以下几个常见的来源:
1. 《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古代注疏》:这是一部收录了古代不同朝代对《礼记》进行注疏的经典文献,其中包括了不少对《礼记经解》的解释和评论。
2. 《四库全书》:这是清代编纂的一部巨大的古籍汇编工程,其中也收录了不少《礼记经解》的研究著作,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关的参考文献。
3. 学术期刊: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中,也有不少关于《礼记经解》的研究论文发表,通过检索相关的学术期刊,可以找到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没有具体指定《礼记经解》的作者或具体版本,因此我只能提供一些常见的参考文献来源。
如果您有更具体的要求,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我将尽力给予帮助。
集部辑佚文献汇编(全100册)
集部辑佚⽂献汇编(全100册)简介:秦以前,虽有《诗》及屈原、宋⽟、荀⼦等⼈的作品可视为集部⽂献,但先秦时期,六艺盛⾏,诸⼦争鸣,时⼈并不以⽂章著称于世,故虽有集部之实,然作品较少。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观念、体裁、理论等⽅⾯均具有⾃⼰的特⾊,并且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个⼈⽂集在这⼀时期⼤量涌现,是集部⽂献滥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代以后,集部⽂献数量众多,⽂体更为丰富,已经成为出版和学术领域整理、研究的重点。
相⽐于对先秦及唐以后集部⽂献的关注程度,⽬前出版和学术领域对汉魏六朝时期集部⽂献的重视并不够充分,且⼤多集中于《⽂选》《⽂⼼雕龙》及“⼆陆”、陶渊明、“三谢”“建安七⼦”等重要⽂献和重要作者。
与其他古代⽂献⼀样,集部⽂献的散佚情况也⽐较严重。
然⽽,由于明清学⼈的努⼒,也有⼤量佚籍被重新辑出。
从总体上来看,明清学者对集部⽂献的辑佚成果,以汉魏六朝时期最为丰富,兼有宋⽟、荀⼦等先秦佚⽂。
因此,本书侧重于收录先秦和汉魏六朝时期的集部辑佚⽂献,以期有益于学者的相关研究和利⽤。
在充分利⽤前⼈丰富辑佚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依据《四库全书》的排序⽅式,参考孙启治、陈建华⼆位先⽣《古佚书辑本⽬录(附考证)》的搜辑成果,将⾃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学者辑佚整理的先秦及汉魏六朝时期的别集、诗⽂评⽂献汇编为⼀帙,努⼒做到有章可循,搜辑⼒求完备。
同时,对所据⽂献底本仅作搜辑分类,影印出版,并制作书⽬索引,既保持了⽂献的⽂本原貌,⼜便于翻检使⽤,极⼤地⽅便读者检索查阅,可以为我们研究先秦汉魏六朝的历史、⽂学、语⾔、哲学等提供丰富的资料。
翟⾦明,1982年⽣,⼭东淄博⼈。
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历史系,获明清史硕⼠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在读博⼠。
主持编纂《明代通俗⽇⽤类书集刊》《和刻本四部丛刊》《传世汉⽂琉球⽂献辑稿》(第2辑),参与整理《⾼丽史》《妈祖⽂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等古籍项⽬。
陈琏 《琴轩集》佚文辑存
陈琏《琴轩集》佚文辑存李国栋【摘要】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州府东莞(今属广东)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其诗文主要收入三十卷本《琴轩集》之中.《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已对陈琏诗文进行辑佚,但仍有遗漏.作者在阅读、查找陈琏的有关资料时,新发现佚文4篇,今予以辑补.【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8(000)016【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陈琏;《琴轩集》;佚文【作者】李国栋【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广东东莞 523419【正文语种】中文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州府东莞(今属广东)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府教授。
建文三年(1401),升国子助教。
永乐初,知许州、滁州、扬州。
二十二年(1424),升四川按察使。
宣德元年(1426),改南京通政司,掌南京国子监事。
正统元年(1436),任南京礼部左侍郎。
六年(1441),致仕。
景泰五年(1454),卒于家。
陈琏博通经史,擅诗文,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诸番志小》、《琴轩集》、《归田稿》、《宝安诗录》。
编撰《桂林郡志》、《成都志》、《永阳志》、《颍川郡志》及《罗浮山志》、《东莞县志》。
事见罗亨信《同邑礼部侍郎陈琴轩公行状》(《觉非集》卷五)、王直《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抑庵文后集》卷二十九)。
近年来,陈琏诗文辑佚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0年,杨宝霖影印康熙六十年万卷堂刻本《琴轩集》,收入《莞乡丛书》第一辑第一种,书后附杨宝霖所辑佚诗39首、佚文32篇。
2012年,《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1]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后附杨宝霖所辑佚诗68首、佚文54篇。
《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琴轩集》搜罗广泛,然因载籍甚众,这些著作难免有遗珠之憾。
笔者在阅读、查找陈琏的有关资料时,新发现其佚文4篇,今属小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卷三十三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卷三十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三十三卷目录经籍总部总论一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孔丛子〈杂训篇〉汉书〈司马迁传〉法言〈问神篇〉释名〈释书契释典艺〉申鉴〈时事篇杂言下篇〉荀侍中集〈经籍论〉后汉书〈儒林列传序论〉经籍典第三十三卷经籍总部总论一《庄子》《天下篇》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教,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
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
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马端临曰:按庄生之时,六籍未经秦火,其书具在也。
而诸子百家,各以其说舛驰而淆乱之。
是以有闇而不明,郁而不发之忧。
周以荒唐谬悠之言著书,亦百家之一也。
而此段议论,诚醇正无异,圣贤之格言。
东城谓庄子盖助孔子者,于此见之,所谓后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似逆知将有坑焚之祸,而深悲之矣。
呜呼。
《荀子》《非十二子篇》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愚众,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
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纵情性,安恣雎,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
第六章 医经类文献
《太素》与《类经》对内经原文的分类
《黄帝内经太素》 19 类: 摄生、阴阳、人 合、脏腑、经脉、腧穴、 营卫气、身度、诊候、证 候、设方、九针、补泻、 伤寒、寒热、邪论、风、 气论、杂病 《类经》 12 类: 摄生、阴 阳、藏象、脉色、经 络、标本、气味、论 治、疾病、针刺、运 气、会通
(三)专题研究 1.哲学
傅维康《黄帝内经导读》 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王洪图总主编(3册,1997年),全书共分七 编:第一编论述了《黄帝内经》书名含义,传本、 注释、校勘、训诂研究,以及词义、音韵、修辞、 语法的研究; 第二编论述了汉唐至近现代名医对《黄帝内 经》学术研究的发展史,《内经》东传日本的经过 及日本研究概况;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二
卷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Βιβλιοθήκη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七
素 问 目 录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辑佚学论著目录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中华书局2001年9月第1版。
徐德明《严可均辑佚方法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4期。
徐德明《严可均辑佚方法再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
专著中的有关部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十六《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四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六编第六章辑佚顾力《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下面是有关论文,这些论文有很多并不是围绕辑佚理论来进行论述的,大多是就某时、某人、某书的辑佚实践活动来讲的。
1 清代辑佚的三大缺憾社会科学战线2006/012 吴梅村佚作辑考人文杂志2005/013 论郑樵《校雠略》在辑佚方面的成就黄山学院学报2005/014 论清代乾隆时期的辑佚书活动甘肃高师学报2005/035 戴震辑佚成就述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6 《元稹集》辨伪与辑佚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047 李孝光佚文佚诗补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 从《春秋会义》看《四库》大典本辑佚图书与情报2005/059 《全明词》陆容词辑佚二首江海学刊2005/0610 宋代疑经思潮与三家《诗》的辑佚云梦学刊2005/0611申涵光《说杜》一卷辑佚杜甫研究学刊2005/0412《先秦兵书佚文辑解》序理论与现代化2004/0113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0114《全元文》之辑佚与女真族古文家孛术鲁翀民族文学研究2004/0215古佚书整理中的谶纬辑佚和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类书在辑佚校勘中的凭证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16马国翰和《玉函山房辑佚书》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0117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中国哲学史2003/0418《司空表圣诗集》辑佚考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19 谶纬文献的禁毁和辑佚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0重编《说郛》辑佚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2/0221一部嘉惠学林的力作——读《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中国图书评论2002/0522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广西社会科学2002/0523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东南学术2001/0524 20世纪辑佚学研究(1950—1998)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25辑佚学研究的开拓之作——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评介唐都学刊2001/0326世纪的辑佚学研究(1949年以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27洪颐煊和他的辑佚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0128辑佚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内容和意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0429略述宋明清时期的辑佚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30《舆地纪胜》辑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0231玉函山房、汉学堂辑佚书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0332黄奭辑佚书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0633历代齐诗辑佚述评琼州大学学报1997/0434辑集佚书钩沉起滞──介绍任大椿的《小学钩沉》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35泷川资言所辑《史记正义》佚文平议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36论清代辑佚兴盛的原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0537马国翰窃章宗源辑佚成果辩河北科技图苑1994/04洪興祖「論語說」輯佚書刊名文獻1997年第4期(總第74期)編著者宮雲維; 昝亮慧琳希麟正續一切經音義引論語鄭氏注之考察──「論語鄭氏注輯佚問題探究」系列之一書刊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1期編著者陳金木馬國翰──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輯佚家書刊名文史叢考編著者邱德修論清儒輯佚書刊名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1期(總第51期)編著者葉樹聲馬國翰與玉函山房輯佚書書刊名清籍瑣議編著者徐小蠻李鼎祚周易集解在輯佚上的貢獻書刊名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9期編著者許維萍清代前期的輯佚書活動書刊名清史新論編著者趙秉忠,白新良讖緯的輯佚和研究書刊名讖緯論略編著者鍾肇鵬尚書輯逸徵獻──併論輯逸書非始於唐宋書刊名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4卷第1期編著者程元敏王應麟輯佚書問題書刊名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三)編著者王文華「王函山房輯佚書」檢索書刊名中國書目季刊第24卷第1期總第*期編著者邱德修逸書(附尚書篇目表書刊名《尚書》綜述編著者蔣善國王安石《字說》輯佚書刊名古籍整理與研究1987年第2期總第3期編著者胡雙寶讖緯的散失和明清時期的輯佚書刊名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7年1期編著者李勤德清代兩大輯佚書家評傳(章宗源、馬國翰)書刊名中國目錄學史論叢編著者王重民清儒輯佚尚書之成績書刊名孔孟月刊19卷6-7期編著者古國順論語釋疑( 輯佚)書刊名王弼集校釋編著者樓宇烈[校譯]; (晉)王弼[著]詩三家說之輯佚與鑒別書刊名國立編譯館館刊9卷1期編著者葉國良詩三家說之輯佚與鑒別書刊名國科會研究獎助論文編著者葉國良黃氏日抄中宋人易註輯佚書刊名書目季刊10卷3期。
刘表
刘表的《五经章句后定》删除浮辞,让学者较快通晓经文,为唐初修纂《五经正义》的先河。
刘表在任荆州牧其间,曾经与当地学者共同著作了一部名为《荆州星占》(或名《荆州占》)的天文书籍,并在后世流传了几百年。
至少到了唐代,《荆州星占》还是李淳风撰《乙巳占》、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李淳风亦在《乙巳占》中开列他自述是“幼小所习诵”的星占学参考书共二十五部,其中第十八部就是刘表的《荆州占》。
尽管刘表本人未必是《荆州星占》的主要编撰者,但其领衔编著的角色,亦证明他对于天象星宿有一定的研究。
据《全后汉文》载,刘表著有《周易章句》五卷,又有《进谏王畅》、《后定丧服》(即《五经章句》,与宋忠等共撰,见《经学辑佚文献汇编》)等作品言论。
经部文献
经部文献介绍及选读1、何谓经?指儒家重要典籍。
春秋时重要典籍称为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典籍独擅经的称号。
2、经成为图书部类经过西汉刘歆《七略》之《六艺略》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西晋荀朂《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3、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一)《周易》1、卜与筮卜,用龟甲占卜,筮,用蓍草算卦。
《周易》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
2、《周易》的¡°经¡±和¡°传¡±经的内容是六十四卦,每卦有卦画、卦名、卦辞、爻辞。
传是解经的文字,最早有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
(二)《尚书》1、书名先秦称《书》,入汉始称《尚书》、《书经》,《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2、体例、内容体例:上古文件和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记言为主,亦有叙事。
文体主要是典、谟、训、诰、誓、命几种形式。
内容:记录上起尧舜,下迄春秋中期的秦穆公的历史。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典,记述帝王言行,以作后代常法,如《尧典》。
谟,记述君臣谋议国事,如《皋陶谟》。
训,记述训导言词,如《伊训》。
诰,施政文告,如《汤诰》。
誓,临战勉励将士的誓词,如《牧誓》。
命,帝王的诏令,如《顾命》。
3、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尚书》据说为孔子所编订,传说当时有3240篇文献,孔子选百篇而成《尚书》。
《尚书》流传至秦而经秦始皇焚书,再经项羽火烧咸阳宫而无完本。
故至汉,出现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禁书令云: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辑佚
辑佚辑佚是针对散佚文献的整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程序。
一、散佚文献及其类型散佚文献:那些已知确实存在过,后来则因失去原始存在状态而为人们不易获见的文献。
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书籍,到梁代阮孝绪编定《七录》的时候已经亡佚552家,仅存44家。
散佚类型:1.散佚之书指某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存在并流传过,而在后世此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已经不存,只有个别篇章字句以某种形式被其他文献转引而保存下来。
如东汉王朝四次递修而成的《东观汉纪》,作为记述东汉史事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的许多资料不见于南朝人范晔所修的《后汉书》。
魏晋时期此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然早在董卓之乱时此书就已散佚。
尽管如此,《隋书·经籍志》仍著录有143卷,而到宋代的《直斋书录解题》仅记为10卷,《宋史·艺文志》只著录8卷,可知此书在唐宋间迅速散亡。
至明中叶,10卷本与8卷本也已不传,仅一些零篇散句见载于类书、史注等文献中。
清修《四库全书》,馆臣据《永乐大典》各韵所载辑录为24卷本。
2.散佚之篇某些作品确系某作家(或某一时期)的创作,但在编辑该作家作品全集(或该时代总集)时,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方面的原因,这些作品没有收录在内。
如《诗经》是一部汇集上古至春秋时代的诗歌谣谚的作品总集,然后先秦著述中所引之诗未见于《诗经》的亦复不少,这些诗篇通常被称为“逸诗”。
对此现象,古人曾提出两种解释,一是说这些诗是在“采诗”过程中未被采入;一是说这些诗是由整理《诗经》的人删除的。
3.脱佚之文在某些看似完整的传世文献中,实际上存在着曾被其他文献征引却不见于其传本的文句。
如司马迁的《史记》据其自序看有130篇,今所见亦为130篇,似为完书,事实上此书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曾做过一次补撰,到班固撰《汉书》时又有“十篇缺,有录无书”,故今天所看到的“全本”可能是后来又有人补撰而成的。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上元张灯”条曾经提到《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乐书》之文为今本所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学辑佚文献汇编》(全22册)目录
内容介绍:一、本書是以傳統經學分類爲原則,利用前人輯佚成果,通過影印方式搜集整理的傳統經學輯佚文獻。
二、以傳統經學分類爲綱目,即易類、書類、詩類、三禮類、樂類、春秋類、論語類、孝經類、爾雅類、孟子類等。
三、各種佚經,以類相從。
另有群經考證類,不可分,單作一類。
四、同一類佚經,按傳統方式劃分子目,如春秋類分左氏傳、穀梁傳、公羊傳等。
五、原作者不同的佚經,原則以作者時代先後爲序。
六、若同一種佚經,不同輯佚者所輯,則一並收入,按輯佚者排序。
七、同一輯佚者所輯同一種佚經,若不同版本有差異,則一並收入,以存學術綫索。
若内容無差别,比較選擇優者。
八、考證、索引類著作,所含經學佚文甚豐,凡係本書搜集對象者,一並收入。
九、古書版本繁雜,故本叢書所用古籍底本,不以年代久遠者爲唯一標準,而以諸本互校,擇其校勘精良者爲尚。
十、每種佚經,均單列成篇,各具提要。
十一、此次所收集佚經,並未完全包含所有輯佚文獻,還需進一步整理完善。
总目:
總目錄
第一冊
前言一
凡例一
書名筆畫索引一
周易類(一)一
第二冊
周易類(二)一
第三冊
周易類(三)一
第四冊
周易類(四)一
第五冊
尚書類(一)一
第六冊
尚書類(二)一
第七冊
尚書類(三)一
第八冊
尚書類(四)一
第九冊
詩經類(一)一
第十冊
詩經類(二)一
第十一冊
詩經類(三)一
第十二冊
詩經類(四)一
第十三冊
周禮類一
儀禮類二三三
禮記類(一)五〇一
第十四冊
禮記類(二)一
通禮類三七二
樂類六五四
第十五冊
春秋左傳類(一)一
第十六冊
春秋左傳類(二)一
第十七冊
春秋左傳類(三)一
春秋公羊傳類二六二春秋穀梁傳類三三三第十八冊
論語類(一)一
第十九冊
論語類(二)一
孟子類二五一
孝經類四四六
第二十冊
爾雅類(一)一
第二十一冊
爾雅類(二)一
群經總義類(一)一七四第二十二冊
群經總義類(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