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图谱乃至缩微胶片、电子声像资料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古典文献学指研究古典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术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第一章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叫做文献的载体。

在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帛和纸张。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的“卜辞”,故又称“殷墟卜辞”。

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是青灰色,所以成为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④ 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排印的版本。
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㈢纸书的装帧形式
①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配合牙签使用: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检,一般要在卷轴一端悬挂标签,称为“签”。标签一般用牙质的,故名“牙签”。不同类别的图书,则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牙签来区别。
《中经新簿》 《随书?经籍志》
甲 经
乙 史
丙 子
丁 集
《隋书?经集志》:证实确立经史子集四部内部名称,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自唐迄清,沿用一千数百年之久。唐代正式确立的四分法,是目录学史、分类学史也是文献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2 版本学
㈠广义的版本
㈡版本的类别
① 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② 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分类复杂。
③ 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㈣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六分法: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始于《七略》。
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1.文献概念
①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者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注解,“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古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分析

古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分析

古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分析古典文献是指在某一特定时代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献作品。

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了解特定时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典文献的分类和特点分析对于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古典文献的分类进行梳理,并分析其特点。

一、古典文献的分类1. 文学类古典文献文学类古典文献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经典地位的书籍。

它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例如,中国的《诗经》、《红楼梦》、《西游记》等,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等。

这些作品通常以其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历史类古典文献历史类古典文献主要包括古代国家的编年体史书、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的史书,以及历代帝王的实录、编年纪事等。

代表性的例子包括中国的《史记》、《资治通鉴》等,西方的《罗马史》、《希腊史》等。

这些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社会制度和人物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 宗教类古典文献宗教类古典文献涵盖了各个宗教体系的经典文献,如佛教的《大般若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

这些文献是宗教信仰的根基,也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宝库。

它们不仅记录了宗教教义和神秘的智慧,还给予信徒以道德和精神的引导。

4. 哲学类古典文献哲学类古典文献是指哲学思想体系的经典文献,涉及到人类的智慧和思考。

例如,中国的《论语》、《道德经》、西方的《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这些文献对于人类追求智慧、探索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二、古典文献的特点1. 时代性古典文献是在特定时代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特征。

它们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我们了解特定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2. 代表性古典文献作为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的代表,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它们通常被广泛阅读、学习和研究,并成为后世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着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着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 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 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着作;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着,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着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着名学者的重要着作;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着,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着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着作,为着,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的情况等等;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着录书、“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着述诸家姓名略;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中国古籍版本学2.写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11.卷轴装:又叫卷子装;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12.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13.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14.经折装:一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16.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17.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18.版面界栏: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中国古籍版本学21.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中国古籍版本学22.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23.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1、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雠chóu 仇,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2、讹、脱、衍、倒: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成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3、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P1544、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P1565、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P1576、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7、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8、校本: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校本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常能在校本中觅得;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1469、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P16510、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1、句读:古人着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2、标点: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张舜微先生认为:“当时所谓的“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的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3、胡适:略4、顾颉刚:略5、古书句读释例:6、标点符号使用法: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十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主要用于横行文稿;P2327、古籍点校通例: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P2328、标点致误原因:一、不明古汉语词汇1.不明古音通假2.不明典故3.不明方言俗语;二、不明专有名词1.不明人名2.不明地名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1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 2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 3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五、不明语法1.不明词类2.不明句式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 9、标点方法: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释1、训诂:“训”是解说,“诂”是古言;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P253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批注的音;P2643、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P2534、通释: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P2545、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P2626、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P2637、直解: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P2638、传: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9、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P26010、笺: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P26111、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P2621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13、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P26314、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P26515、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P26616、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P26917、以训诂代经文:18、信、雅、达: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是真实,即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指译文要忠实于原着,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仅仅做到了“信”,字字对应,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不通顺,还是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很难;在三者中,“信”是基础,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基础上,求“达”、求“雅”;P27519、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理解原文;20、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着文意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结构,调整原文的词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P27521、八备: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P276。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中国古典文献学解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解读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人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一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文献学是指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两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3.文献学的称谓问题: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系 中属于二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被 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下被称 作历史文献学。从专业名称上讲,设在中文系的 文献学专业为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系的文献学 则叫做历史文献学。这两种专业称谓上的差异, 说明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文学文 献,后者则侧重于历史文献。不过作为一门具体 的课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古典文献学和历 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 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因此, 中文系的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 妨参考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学习历史 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照古典文献学方面的 教材和书籍。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学科传统在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 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 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 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 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1.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 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 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 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 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清代李桓的 《国朝耆献类征》 。
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 “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 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一,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做的研究、注释。

不属于古籍,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

2.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产生、发展、典藏、整理、检索与利用的学问。

3.目录:将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和预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式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目录的编撰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4.校勘: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以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火用其他方法考定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5.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

6.版本: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和装订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成为版本学。

分为版本目录学和版本鉴定两个方面。

7.善本:最初含义:精于多次校勘,错误少的本子。

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抄,四曰旧校。

今义: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确立了善本标准,包含了三性九条: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在现存的古籍中凡具备这三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一二,有流传尚少者均可称为善本。

8.稿本:凡是著者写订,而尚未复印的书稿。

9.写本:指某些古籍原来成书时就是以手写形式流传的。

10.衍文:古籍在传抄、勘刻的过程中误增的字,也叫“衍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中脱落的字。

误字:在传抄中写错的字。

倒文:原文词语顺序被颠倒,也叫“倒乙”,“乙倒”,“乙文”。

错简:一枚简片或数枚简片错乱,篇幅较大,因简片绳子断裂,重新装订时造成的错误。

1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2.丛书: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1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期。

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14.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15.牌记:有的线装书往往在卷末或其他空白处刻上出版单位的标记、广告等统称牌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将唐代藏书和唐人著书合在一起,共79221卷。

四、明清及近代编纂工作:●《永乐大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1、文献: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

也可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2、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文献的检索等。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字体方正平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刻顾问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5、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年,凡书75篇,10万余言。

史称“”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是清严可均编辑的《》746卷。

此书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

这部书最大的长处是“全”,它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当然难免有疏漏),每一作者前面都有小传,每一篇文章后面有出处。

这部书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文献基础。

7、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文集。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地方志也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9、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书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

专门型两类。

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使用一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2.全唐文
《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总集。

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一说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说3035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

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

3.全唐文补编
《全唐文补编》由中华书局2005年8月出版。

清代嘉庆年间编成的《全唐文》收集全部唐代文章于一书,共得20025篇。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此书补遗,所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

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形成了海内外唐代文史研究的全新局面。

此前仅有石刻墓志得到了系统整理,分别有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和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 篇。

陈尚君的新书则是首次对存世典籍和新见文献中的唐代文章作了全面清理和校订,采辑范围遍及四部群书、敦煌遗书、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等方面,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

全书近400万字,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新发现唐代文献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清理,涉及领域包括唐代研究的各个方面。

据悉,这两部巨著出版的消息,已经在海内外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4.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

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

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
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

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

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

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

如在集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

”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

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

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

”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

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

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

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

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

陈振孙平生好藏书,累积藏书5万余卷,他将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

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6.通志·艺文略
南宋郑樵,此书为《通志》之二十略之一,成书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是在其己撰《群书会记》的基础上增删合并而成,它不同于诸史艺文志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不是记一代藏书,一朝著作,而是"记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不遗",详于今而略于古,既记现存的著作,亦记历代散佚亡缺的著作。

7.文献通考·经籍考
中国古代史志目录。

宋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文献通考》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

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

各部及各类之首有大小序,节引汉、隋、唐3代艺文志及宋代4部国史艺文志的大小序。

每类列入4部国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

每条款目均有辑录体提要,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其中主要采用的是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

该书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著名辑录体提要目录,为后世所推重,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均仿其例。

8.录鬼簿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

《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

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

”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10.书目答问
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

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11.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对于学者冶学有重要的辅导作用,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这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互相呼应,最好合读,故三书将《古书通例》附于后,以资参阅。

《古书通例》亦是余锡先生理要的学术著作,周祖谟先生认为此书虽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隐,足以解颖释惑。

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

12.尚书考异
明梅鷟著。

第一部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专著。

13.四部正讹
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著。

3卷,目的是辨订古代伪书。

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不仅对诸书真伪有深入的具体考证,而且在卷首概括举例伪书现象、类型多达21种,第一次把伪书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而且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总结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第一次把古籍文献的辨伪工作做了方法论的概括,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形态。

《四部正讹》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其考核伪书的方法和理论影响后来的辨伪工作达4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它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在四部中,作伪最多的是子部,其他依次为经\史\集。

本书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
14.古今伪书考
中国清代学者姚际恒(1647~约1715)辨证伪书的著作。

全书仅一卷, 曾收入《知不足斋丛书》。

1929年由朴社出版。

1933年再版时,顾颉刚为之校点并写序跋。

计有经类19种、史类13种、子类30种。

凡姚氏认为托名伪造之古书(例如经类之《易传》、《古文尚书》、《周礼》;史类之《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子类之《关尹子》、《晏子春秋》等),皆一一详加考证。

15.考信录
《考信录》是一部辨证古书真伪的专著,清代崔述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