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合集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目前 , 国 农 业 产 业 不 合 理 主 要 表 我 现为 : 是 区域 结构雷 同 , 地 区 重复生 产 , 水平 一 各 低 竞 争 ; 是 农 产 品 结 构 不 合 理 , 品 质 量 差 , 乏 竞 二 产 缺 争 力 ; 是生 产组 织不 合理 , 散 经 营 , 模 小 , 本 三 分 规 成 高 。要解 决上 述1 司题 , 一 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挥 比 较 优 势 , 出 区 第 突
展 观 为 指 导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一 个 带 有 根 本 性 和 全 局 性 的重 大1 司题 , 定 着 一 个 国 家 , 个 民 族 , 个 地 决 一 一 区 的 发 展 思 路 、 发 展 模 式 、发 展 战 略 ,甚 至 发 展 前
效 益 。 同地 区 各 展 所 长 , 为 市 场 , 同 受 益 , 更 不 互 共 使
多农 民 增 加 收 入 。 过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整 , 动 一 方 通 带
农 民 致 富 。 二 要 优 化 农 产 品 结 构 , 高 优 质 产 品 比 第 提
重 , 决农 产品 结构 问题 。要大 力 发展名 、 、 、 解 优 特 新
品 种 , 高优 质产 品比 重及科技 含 量和附 加值 , 定 提 稳 粮 食综 合生 产能 力的 同时 , 畜牧 业 、 果 业 、 游 把 瓜 旅 业 、农 副 产 品 加 工 业 逐 步 培 育 成 农 业 经 济 的 支 柱 产 业 , 能 使 农 民收 入 跃 上 一 个 新 台 阶 。 三 要 走 农 业 才 第 产 业 化道路 , 决 生产经 营组 织 结构不 合理 问题 , 解 探
指 导农 业 , 现代物 质 条件装 备农 业 , 现代 科学技 用 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背景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百 斟 论 坛
以科 学发 展观 统 领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 设
陈晓青 ( 新乡市委党校

河南
新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5 3 0 0 0 )
要 :文章 阐述 了科 学发展 观的涵义,从更新发展 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 、加强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等 角度论述 了如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 统领 新农村 建设 坚 实基础 。坚持 以人为 本 ,还必须 充分 发挥, 大农 民群众 的首 创精 神 ,鼓励农 民围绕如何更 快更好地发展 生产 力,探 索农 村发展的新思 路 ,营造鼓励农 民干事业 、帮助农 民干成事业 的社 会氛围。基层政府 特别是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培育发展各种新 型社会 化服务组织为农 民服务 。尊重农 民在新农村建设 中的主体地位 ,从 政治权利上说 ,就
社 会 力 量 的 广 泛 参 与 ,不 断改 善 农 村 的整 体 面 貌 。 随 着 生 活 水 平 的提
权利 。
第三 ,以科学发展 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加 强农村精神 文 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 神文 明建设是新 农村 “ 乡风 文明” 的本 质 内
涵 ,包 括 文 化 素 质 、思 想 道 德 、风 俗 习惯 、生 活 方 式 、社 会 治 安 等 诸
多方面 。其中 ,文化具有凝聚 、整合 、同化 、规范社会群体 行为和心 理 的功能 ,是其他社会 因素所无法取代 的。减小农村 与城 市的贫富差 距 ,促进农村 、农 业、农 民的发展和进步 ,需要科学技术 与先进文化 的提升 ,保持农 村社会稳定 ,建设和谐 的小康社会 ,离不 开广袤农村 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 ,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 化的浸润与影响。认真 实施公 民道德建设 工程 ,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农 民崇 尚科学 、抵制迷信 、移风易俗 、破除陋 习,逐步形成健 康文明 的 农村新风貌。 目前 ,在我 国一些农 村地 区 ,农 民文化 生活 仍相 当平 淡 ,看书难 、看戏难 、看 电影 难现 象普遍 存 在。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需要农村基层政权 组织和广大 农 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 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同时 ,建立 起一种适合 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既要满足农 民对 民主政 治生活的追求 ,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二、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体现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体现了发展手段与发展 目的的和谐统一 ,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 目的和要求 的总 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有 体现 了发展内容与发展形 式的和谐统一。 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 展道路 、 展模式和发展战咯 , 发 就会 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途径的解读 、 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 的、 全局的重大影响o 20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 M T 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根本途径 问题 , 也就 是怎样 建设社 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两年之后 , 我党重新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由 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 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说 明新农村建设的 此可见 , 这次的新农村建设 是科学发展 观这 一崭新 理论指 导下的新 农 根 本途径在于统筹。首先 , 国家层 面来看 就是 要统 筹城 乡发展。长 从 村建设 , 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 实践 , 这次提出 的新农 村 期以来 , 中国一直重视三 农问题 , 为什么没有解决?过去 三农 ’ 问题的 建设在指导思想、 根本途径 上与先 前提出的新农村 建设有 着根本 的差 解决 , 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 内部考虑农业 、 可 农村和 农民问题 , 而党的
别,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 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进 行新农 村建设 , 农 十六大召开之后 , 新 提出了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 中国的农业、 农村和 既要建设现代 化农业 , 也要进一 步促进 农村经济的发 村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农 村建设 。理论是行动 的先导 , 新 正确的 农民问题 。其中 ,
关 于 科 学 发 展观 民生活状况的准确 把握 , 也说明 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 了科学发展 而非。 03 O 跃进式’ 发展 。 乡风文明 体现 了社会文明的要求 , 要大力发 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 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
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 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 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 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和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四)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 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 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 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 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水:目前,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 路:有相当一部分村庄仍不通油路。 电: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但后续建设任务很重。 气:农村沼气建设一举多得,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 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 增收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84年为 1.81:1 1994年为 2.86:1 2005年为 3.22: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 由1980年的65.7%下降到2005年的32.9%。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 l大地 上开 花结果。 农 村 现 代 f 是 一 项 系 统 - 程 , 它 七 1 二 涉 及 到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和 ^ 的 垒 面 发
是 :第 一 靠 政 薷 , 是 指 嬖漂 化 对 农 业 和 农村 的经i体 制改革 。此外 还必须加 齐 强 工 业 对 农 业 的 支 持 . 井对 农 业 实 行 必要 的保 护 政 策 第 二 靠 科学 , 是指 要 把 农 业 转 到 主 要 依 靠 科 技 进 步 和 提 r 箭
化 造 为 新 农 村 建 设 指 明 了 一 条 适 台 中 国 国情 的城 市 化 道 路 。 外 出 务 工 .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农 民 自擞 的 城 市 化 . 打 工 人 员 一 只 嘟在 农 村 ,一 H 脚 在城 市 .对 旌 市 微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 据 农 业 部 和 劳 动和褂 会保障 部统计 , 目前垒国大 约 存 1 5亿 农 民工 . 馋调 查 , 农 民 工人 均 .
式 : 一 是 以 某 个 尢型 农 产 品 加 ] 或 销 : 售 企 业 为 垃头 , l ‘ 司 + 农 户 式 建 的 农 村 经 济 合 作 组 织 . 挖 头 盘 业 凭 惜
邓小
平 农 业 发 展 的 基 本 思 想
业农 村经济可 持续发 展打破手 技 瓶 } 甄 社 会 主 卫 新 农 村 必 将 随 黄 殴 镶 的 倾 斜 科 技 的 振 兴 和 农 业 的 发 展 在 农
年 收 八 9O 元 左右 , 其 中 ・ ‘妻 寄 0 0 多#
同 束 , 也就 是说 .每 年 要 有 几 千 亿 元的 资 金 从 城 市 流 刚 多村 成 为 地 方经 济 的重要组 成部 分。打 工几 年带回家 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指 出 : 解 决 好 农 业 、 村 、 民 问题 , 关 全 面 建 “ 农 农 事 设小康社会大局 , 必须 始终作 为全党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 重点和难点在农 村。 以, 所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最重要的是 全 面贯彻 落实科学 发展观 ,用科学 发展 观指 导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的建 设。 建 设 社 会主 义 新农 村 首要 任 务 是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 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五 句话 、 二十个 字” 的总 目标 和总要求 , 头一条就是“ 生产发展” 。实现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 目标 , 必须首先立 足于农 村经济的发展 , 要始终把发 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 . 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 , 大对农业的投入。 强化 加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要求我 国尽 快建立起国家对农业 的支持政 策体系 ,在更加协调的宏观经济增长 的范围内对农 业和农村经济给予 更大的支持 。向农业和农村经济适度倾斜 , 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 , 一是继 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 , 加强对农 民的支持 和保护 ; 二是继续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 , 推广和普及农业新知识 、 新技术 。 现行农业法第三十八 条明确规定 ,“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 总投入 的增长幅度 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 因此在建 设新农 村中政府 要有所作为 , 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和政策 , 即国民收入分配要 更多地 向农村 、 农业倾斜 , 通过税收政策 、 财政转移支付 等 , 强对农业 加 和农村 的支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 , 缩小城 乡之 间 、 发达地区与 欠发达地 区之间人均享受基本公共 物品和社会福利 的差距 。 2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 和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 .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的有效 途径和带动力量。 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点 , 我 应当是在全国实现小 康 的生活水平上 , 从而满足社会 消费水平继续上升的市场需求。 在结 构 调整 中 , 各地要根据 自身的 自然和经济条 件 , 出区域 特色 , 突 重点发展 具有 比较优 势的明 、 、 特 优新 产品 , 使其成 为高附加值 , 高创汇产 品, 进 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 的逐步优化 , 以尽快形成产业优势 , 增强在 国内外 市场上的竞争力, 扩大 国际市场 占有率 。 l 在调整产业结 构的同时 , 必须 进一步深化农 产品流通体制 的改革 , 消除流通障碍。另外 , 国农业结 我 构性矛盾 十分 突出 , 出现 了“ 四多四少 ” 现象 , 即大路产 品多 , 优质产 品 少; 低档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 ; 普通产 品多, 专用 产品少 ; 初级产品多 , 深 加工产品少。 I 业结构调整需要一 系列的体 制创新 , 农 如果市场机制得 不到应有的发育 ,那么 以市场为导 向的结 构调 整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 础, 结构调整就容易陷入数量框架 内的增减变 化 ; 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 构、 加快 西部大开发和农业产业化 的进程 , 千方 百计 从农业增产增收 要 着眼 , 根据市场需要 调整产业结构 , 优化资源 配置 , 加快形成优 势区域 和产业带 ;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资金短 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 , 要实施“ 引进来” “ 出去 ” 和 走 战略 , 全面提 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 以最广 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为本 , 坚持 发展为 了人 民 、 发展依靠人 民 、 发展的成果 由人 民共享 。 把以人为本 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去 , 最重要和最根本 的就是要以最广大农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为本 。 1 . 实现农 民充分 就业 。 就业是民生之本 , 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 战之一 , 也 因 此, 必须要调整城乡就业结构 , 加快 建立 统一开放 、 竞争有序 、 乡一体 城 的劳 动力市场。其 中鼓励 、 支持 、 引导农 民进城 , 是转移农 村大量劳动 力 , 变 农 村 现状 的重 要 环 节 。 改 根据“ 公平对待 , 合理引导 , 完善管理 , 搞好 服务” 的原则 , 鼓励农村 劳动力进城 务工经商 和跨 区域流动 。 各地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 , 清理 了 些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 , 纠正 了简单粗暴 清退 农民工的做法 , 着重 解决 了拖欠农 民工工资 、 劳动环境差 、 职业病 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 题, 维护了农 民工合法权益 。发展各种劳务 中介服 务组织 , 建立劳务市 场, 提供就业信息 , 加强就业指导 和培训 , 提供法 律援助 、 劳动安 全 、 子 女教育等方 面的服务 。同时 , 各地注意加强对 民工 的引导和管理 , 不断 提高他们 的素质 。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下, 农村 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 的速度加快。 农村富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后 , 使 来自 第二 、 第三产业的收入持续增加 , 在农村居 民收入 中所占 比重 日趋 上升。 目前 , 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是农 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的主要 因素。 来 这说明 ,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 以城市繁荣带动 农村发展 , 是新形势下解决“ 三农” 问题 的重要途径 。 2 . 提高农 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 , 说到底是农 民问题 , 核心是农 民素质 问题。提高劳动者素质 , 搞好转化后的科技成果管理 , 大批 行之有效 使 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尽快 被农 民广泛应用 , 已成为 中国当前发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
南 方农 村 20 06年第 法》 ,进 一步 在全 市全 面铺 开创 建 工作 。几 年 跨 2 0 榨 季 ,甘 蔗 单 产 和蔗 价 、糖 价 均 创 历 0 6年 来 ,先 后 在遂 溪县 、吴 川市 、徐 闻县 、廉 江市 等 史 新高 ,全 市农 民单糖 业 就增 收近 5亿 元 ,企业 地 召 开现场 会 ,总结 推 广经 验 ,分类 进行 指导 , 盈 利 2亿元 ,财 政税 收 2 5亿 元 ,拖欠 多年 的甘 . 全 市农 村呈 现 出你追 我 赶 、争相 创建 的态 势 ,形 蔗 “ 白条 ”也基 本兑 现到 农 民群众 手 中 。同时 , 成 了村 民 自建 、村 企共 建 、干部 和 民营 企业 家领 我 们 引导 广大农 民根据 市场需 求 ,全 面调整 农业 建 、社 会 力量参 建 的大 好局 面 。 结 构 ,推进 农业 产业 化经 营 ,围绕 本地 资源 、优 创 建 生态 文 明村活 动 的深入 开展 ,有 效地 推 势 产 品构建 浆纸 、对 虾 、珍珠 、禽 畜 、果菜 、蔗 进 了农村 经 济发 展 , 改善 了农村 人 居环 境 ,提 糖 等六 大特 色产 业链 ,大 力 推广 “ 司 + 地 + 公 基 高 了农 民生 活水平 ,丰富 了农 民文化 生 活 ,培育 农 户 ”经 营模 式 ,提 高农 民进入 市场 的组织 化 程 了农 村文 明 乡风 ,密切 了党 群 干群关 系 ,提 高 了 度 和 农 业 经 济 效 益 ,共 培 育 农 业 龙 头 企 业 4 3 基层 党组 织 战斗力 ,激 发 了农 民群众 创 造美 好生 家 ,带动 农户 2 6万户 ,户 均增 收 2 5 。实践 8 0元 活 的热情 ,加快 了农 民脱 贫致 富 的步伐 ,广大农 证 明 ,只有在 农 村大力 推 进市场 化改 革 ,不 断创 村 发 生 了积 极 的 变化 。2 0 0 5年全 市农 业 总产 值 新 农 业 体 制 机 制 ,进 一 步 解 放 和发 展 农 村 生 产 24 5 2 . 5亿 元 ,农 民人均 纯 收入 4 5 2 0元 ,分别 比 力 ,新农 村建 设 才能充 满 生机 和活 力 。 20 0 0年 增 长 2 . % 和 3 . % 。几 年 来 , 全 市 71 08 1 2 3个 自然 村 有 3 0 33 0 0多 个 开展 了创 建 活 动 , 已建 成 生 态 文 明村 21 3 5个 , 占 自 然 村 总 数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维普资讯
农 村 经 济 建 设
28 5第 期 0年 月 1 0
…………中国弪济 与管理科 学

以科 学发展 观 引领 社会 主义新农村 建设
文 / 雪 珍 ① 王
湖 南 省 委 党 校 湖 南 行 政 学 院 长沙 41 0 0 00
摘要 : 建设 社 会主 义 新农村 的 总体 要 求是 : 产发 展 、 活 宽裕 、 生 生 乡风文 明 、 容 整 洁 、 理 民主 。这 是 一 个与现 代 化建 设 同步 村 管
的过程 , 能不 能建设 社 会主 义 新农村 , 关键在 于是 否充 分认 识 其 长期 性 、 巨性 和 复 杂性 , 立 长期 奋 斗 的 思想 , 彻 落 实科 学发 艰 树 贯 展观 , 用科 学发展 观 统领 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 , 实现 社会 主 义 新农 村 可持 续发展 的要 求 。 以

建 和谐 社 会 的 主 要 内 容 , 缩 小 城 乡差 是
距 、 面建 设小 康 社 会 的 重 大举 措 。社 会 全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是 ~ 个 系统 的工 程 , 不仅 仅 是一 个村 镇 建设 的 问题 , 且 是~ 个村 而
1 1 社 会主 义 新 农村 建 设要 坚 持 正 至 用空 洞 的说 教 来 代替 新 农 民、 风 尚 的 . 新 和 行为 上 的 片面化 。 与其 相适 应 、 相配 套的其 他 “ 硬件 ” 如新 房 ,
的 带领 下为 改 变 自身 落后 面 貌 而确 立 的 确 的建 设 方 向 , 自觉 克服 认 识 上 的简 单 化 培 养 , 忽视 生 产 发展 这一 首 要 任务 以及 而
gu d i eBuidng f n w oca itc nty ie, w o ils o ty i n o d r t c e es s ana e d v lpm e . l i e s il ou r sd f ne s ca itc un r sdei r e o a hiv u t i bl e eo l s l nt K e wo d : w oca itc u r sd Su t n b e d veo m e y r s Ne s ils o nty ie saia l e l p nt Th ce ii o e veo m e t e s intfcc nc ptofde l p n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标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 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 本途径。 社会公平 、 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 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 目 、 新农村建设 。 奋斗 标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 、 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将有力 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以 地推动全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 下. 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 点.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 、 农村城
二、两个统筹的基本思路是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 两个统筹的基本思路是新农 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城市现代化 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 展 。而 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 化解 制约 农 民增 收 的深 层次矛 站 在全 国和全 局 的角度研 究西 盾, 逐步打牢农民 增收的基础, 保 部 , 定位西部 , 发展西部。 持和稳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 势 同时 ,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 头。 第二, 力图统筹城乡教育、 卫 出现三大误区: 一是新农村建设 生、 通讯等资源. 为农村经济发展 要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 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 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 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作为指导 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为我们从事农业农村

村建没,摆脱 了过去就经济抓经 济。 就农业抓农业的孤立的、 片面 的思维方式.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地思考。充分认识到地区发 展的互补性 . 产业发展的流动性 。 生产力与上层 建筑 的相互促进 。 从领导方式 、工作方法到工作 目
维普资讯
基本理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 二元结构 的矛盾 。还会进一步拉 速平稳地 向前发展 ,紧紧抓住经 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两个统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 的重要指导方针 , 而且也为我国当前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指 明方 向。因此, 我国新农村建设要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统领 , 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 , 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坚持 以人 为本 为核心 , 实现人 民群众共享发展
成果; 坚持 全 面发 展 为 要 求 , 进 农 村 全 方 位 繁 荣 新 成 就 ; 促 坚持 持 续发 展 为 导 向 , 立 农 村 可持 续 发 展 新 理 树
2 1 年第 1 01 期 总第 13 0 期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J U N LO U IG B A C FF J N N R LU I E ST O R A FF Q N R N H O U I O MA NV R IY A S m .0 u No1 3
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 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思想。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全面推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政治建 设、 文化建 设 和社会建 设 , 现新农 村又好 又快发 展 , 一个必 须思 考和 解决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 问题 。因此 , 实 是 本 文试 从科 学 发展 观的 角度解 读社 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 于 在实践 中更 好地 建设 新农 村具有 重 大理 对
科 学发展观视 野下的社会 主义 新农 村建设
陈 飞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 福建福 清 300 ) 53 0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地 阐明 了科 学发展观 的历 史地位和科 学 内涵 , 并把科 学发展观 作为发
展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此 , 科学发展观 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范, 使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 从 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把蕴藏在农 民群众中建设新农村的积
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 全面推进经济、 、 政治 文化和社
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局的重大问题 , 农村相对贫困落后 , 人
极性调动起来。三是用政策引导和鼓
步, 四位一体” 标。 是“ 的目 其中经济发
能力的发挥,制约了城乡之间经济的
革, 制定出我国农业、 农村和农民发展 的策略, 促进农业现代化, 适应WTO和 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体现
协调发展;(4) 财政金融资金收人增长
比较快, 农村资金严重不足。 解决好上
述制约“ 三农” 发展的突出问题 , 就为
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但在
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 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
大;(3)工业产能过剩, 农村需求不足。
建设和发展缓慢 ,公共基础设施和社
观,农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
爬坡和攻坚阶段, 保持农村发展好势
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要求我党审时度 ” 势, 从实际出发 ,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
会领导班子的作用, 发挥农村党员、 团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农 民做深入的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实行“ 工业反哺 农业、 城市支援农村”坚持“ , 多予 、 少
取、 放活”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 , 共同发 展, 体现了我们党运用科学发展观解 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宽了可 持续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 进人与 自 然的和谐 ,三农问题”已成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村和农业发展呈现了积极态势,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区 内最 好形 成完好 的产 业链 , 能有 效地 降低 成本 , 实
现 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高效 、 成本 。 低
( ) 破 区域 界 限 , 力 发 展 农 副 产 品加 工 二 打 大 业 , 大做好 农业 产业化 做 我 国农 民组 织化程 度低 , 农业 产业化 水 平低 , 是 我 国农 产 品市场 竞 争力 差 , 民增 收难 的一 个 重要 农 因素 。 目前 多数 农 民 的生 产 还 处在 分 散 状 态 , 仍游 离 于产 业化 经营组 织 之外 , 受到来 自各 方面 的歧视 , 生 产 大起 大落 , 收不 稳 定 。 大力 发 展农 副产 品加 增 工业 , 做大做 好农 业 产 业 化 , 仅 是 以城 带 乡 、 不 以工 促 农 的重要 环节 , 是 县城 工 业 发 展 的 比较 优 势所 也 在 。在 这方 面应 着 重抓 好 以下 几 点 : 是要 加 快 发 一
农村 经济 , 当前应 注 意做好 以下 工作 : ( ) 一 整合 城 乡 资 源 , 发挥 产 业 集 聚 效应 , 动 带 农业 、 村经济 发展 农 产业 的集 聚和城 乡经 济 的融 合不 仅是 实 现城乡 统筹 发展 的关键 , 是 促 进 和 带动 农 村经 济 发展 的 也
常金 海
( 中共 潍 坊 市委 党校 山 东 潍坊 2 14 ) 6 0 1
[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工作 中,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 第一要 义 , , 首先要 把发展 农业、 农
村经济作 为首要任务 ; 以人为本就是 以农民为本 , 民是建设 新农村 的基 本依 靠力量, 农 政府 所做 的一切 工作 都要始 终落 实在服 务于民、 方便于 民、 富于民上 ; 创 建设新农村必须 坚持统筹城 乡发展 , 当前重 点是要在政策 、 资金投 入、 规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 思考
民 营 科 技2 0 1 3 年第 3 期
从 科学发展观 的角度浅谈建设 社会主 义新农村 中 存在的问题
刁 敏
( 牡 丹江师 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 江 牡 丹江 1 5 7 0 0 0 )
摘 要l 用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做 出的重大决策, 科学发展规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_ 阶段
问题 必然是影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 只有农 游 , 三面环山, 没有什么可种植粮食和菜的土地 , 但是这里的农民基本 民也富起来我们国家才算真正的富起来。 2 0 0 0 年, 农民收入问题在党 家家红瓦房 , 大宅院 不少人家盖上了小洋楼 , 开起了大饭店。河 口在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 会议期间 , “ 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 鸭绿江 的—个叫太平湾发电站的上面不远的地方 , 太平湾水库的水 入” 这句话被写进文件。 此后,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 正好蓄积到河口的河叉子, 因此河 口的水面宽阔, 水质肥沃 , 当地的农 社会发展. , 2 0 0 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 多予 、 少取 、 放 民靠 山吃山 , 靠江吃江 , 他们在荒 山土坡上种植大量的板栗和上万亩 活” 的方针。 近年来 , 中央高密度兑现“ 重农” 承诺, 以 城带乡 、 反哺农业 的桃树。板栗也是丹东的一大土特产 , 以其味道甜美 , 淀粉含量高, 个 的步伐已经启动, 并不断加快 。 大适中而盛名海 内外。在江面上 , 老百姓养殖的鸭绿江鲤鱼 、 鲶鱼 、 鲫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 , 我们也会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 ) 工作中 鱼等十几个品种, 外地到这里的人 , 都会点上几道当地菜 , 以前来这里 缺乏科学认知 , 具有盲 目性 , 表现在具体实践中,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 的人并不多 , 2 0 0 7 年赵本山发现了这里 , 在这里拍摄 了电视剧《 刘老 理解为“ 新村庄建设” 将注意力转移到“ 村容村貌” 上来更有甚者看着 根》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 这里也成 了人们争先恐后的观光地。 只要和 其他国家或其他村庄建设的成果直接借鉴 。 2 ) 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和社 刘老根沾一点边的生意 , 者 6 会很红火。 会事业发展滞后。3 )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距离北京市中心只有 3 0 公里的廊坊市燕郊镇素有 “ 天子脚下, 长期以来 , “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全 御驾行宫” 之称 , 但是有谁曾想十年前这里还是个人口不足四万, 财政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的环节。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 , 收入只有五千万的地方 , 而十年后, 曾经“ 土坯房 , 泥泞路 , 路边酒馆小 总结概括出: 1 ) 坚持以人为本 , 把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富裕度作 卖铺” 的乡村小镇已经丝毫不见小镇的气息 , 他已经发展为高新技术 为根本 目标 , 奋力懈决农村生产发展和农 民生活宽裕这一问题。采取 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笔记的新城。 2 0 0 0 年之前燕郊还是一个以农业为 综合措施, 广泛的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音 曾 收潜力 , 扩 主的 农村小镇 , 直到 1 9 9 9 年省政府批复设立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大养殖 、 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 , 努力开拓农产 品市 时, 燕郊才清楚的 认识到自己 独特的区位优势作势发展 。 就这样 , 燕郊 大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 可那时候 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 在短短几年内吸引百家企业人驻 , 移植外来大树” , 为了更好地培育本地幼苗, 燕郊决定 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 燕郊更多的是“ 质,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的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 利用毗邻北京吸引人才的优势建立 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 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 对丧失劳动能力 在本地的转化, 凭借着对小型企业的帮扶 , 对大型企业的政策优惠和 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2 )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 , 跳出“ 三 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落户燕郊 , 燕郊高薪 农” 抓“ 三农” , 把工业和农业 、 城市和乡村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 把农业 区也于 2 0 1 0年被列为国家级高薪区。 发展放到整个 国民经济大格局 中来谋划 、 来推进 , 进一步加大工业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们党中央审时度势、 从全面建设小康 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 坚持“ 多予少取” ,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 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 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培养有文化 、 懂技术 、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通 村建设中, 使农村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切实保障农民利 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 明显的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条件和 益 , 减轻农民负担 , 减少城乡差距 ,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使我国这个农 整体面容。3 ) 统筹兼顾 2 0 字建设内容 , 统筹兼顾农村经济 、 政治 、 文 业大国, 从根本上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Sci ce en and Te n ogy nno ch oI I vat o Her d in al
学 术 论 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科 学发展观
吴 庆 春 ( 西华 大学 人文学院 0 级 研究生 四川成都 6 0 9 7 1 3) 0 摘 要; 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 我 们党在深 刘分析 当前 国内外形势 , 是 全面把 握我 国经济社会 发展阶段特征 的基础上 , 从党和 国家事业发 展 的全局 出发确定 的一 项重大 历史任 务 , 分析 了新农村 的科 学 内涵 ,指 出 , 为要达 到此 目标 , 必须 以科 学发展 砚 为指 导 就 关键词 : 社会 主义新 农村建设 科 学发展 观
中图分类号 : F 2 3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I7 - 5 42 0)() 0 l- I 3 0 3(0 9 I 一 2 0 6 b 4
党 的十 六 届五 中 全 会 从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程序 化 、制 度化 , 从而 实现 好 、维 护 好 、发 市 场 管 理 力 度 , 力 打 击 各类 抗 农 害 农 现 强 化 建 设 全 局 出 发 , 确 提 出 了要 继 续 把 解 展 好 农 民 的 各项 利 益 , 农 民享 受 到 更 多 明 使 象 , 保 农 村 经 济 健 康 有 序 发 展 。 三 是 大 确 决 好 “ 农 ” 问 题 作 为全 党 工 作 的重 中 之 更 充 分 的 民 主 权 利 。 三 力 发 展 农 村 教 育事 业 , 育和 造 就 新 型 农 培 重, 实行 工业 反 哺 农 业 、城 市 支 持 农 村 , 推 民 , 新 农 村 建 设 从 根 本 上 奠 定 坚 实 的 基 为 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要 求。此后 , 在 2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稳定推进社会主义 础 。 中央 经济 工 作 会 议 上 , 锦 涛 总 书 记 、 温 新农村建设 胡 最 后 , 农 村 建 设 是 一 项 长 期 的 复 杂 新 家 宝 总 理 都 从 全 面 贯 彻科 学 发 观 和 经济 社 必 群 首 先 , 设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必 须把 握 的 系统 工 程 , 须在 政 府 的 积 极 引导 下 , 建 会 全 面 发 展 的 高 度 , 新 农 村 建 设 与 科 学 好 农 村 的 统 筹 全 面 发 展 , 持 整 体 推 进 。 策 群 力 , 靠 各 方 面 的 积 极 支 持 和 广 大 群 对 依 坚 发展观 的关系作 了辩证而深 刻的论述 , 为 科 学 发 展 观 “ 个 统 筹 原 则 指 导 下 , 形 五 一 众 的 参 与 创 造 , 成 强 大 的建 设 合 力 。 各 我 们 以 科 学 发 展 为 指 导 , 定 推 进 社 会 主 要 把 新 农 村 建 设放 在 城 乡统 筹 协调 发展 的 地 区 、 各部 门要 建 立 推 进 新 农 村建 设 的工 稳 义新 农 村 建 设 指 明 了 方 向。 明 搞 关 系 中进 行 通 盘 思 考 , 确认 识 建 设 新 农 作 协 调 机 制 , 确 职 责 分 工 , 好 配 合 协 正 作 。 特 别是 综 合 部 门和 业 务 职 能 部 门 , 在 村 不 仅是 农 村 自 身发 展 的需 要 , 且 也 是 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科学 内涵 国 家 经 济 社 会 全 面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需 要 ; 制订 发 展规 划 安 排 建 设 投 资 和 事 业 经 费 要充 分 考 虑 统 筹城 乡发 展的 要 求 , 多 更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济 和 社 会 发 二要 把 新 农 村 建设 放 在 统 筹 经 济一 社 会协 时 , 展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的 建 议 明 确 指 出 : 制 调 发 展 的 系 统 中进 行 全 面 思 考 , 确认 识 地 向农村 倾斜 。 乡镇 处在新 农村 建设 的前 正 要 一 定 “ 十一 五 ”规 划 , 以邓 小 平理 论 和 “ 要 三 新 农 村 建 设 不 仅 是 农 村 的 经 济 发 展 , 且 沿 阵 地 , 尽 快 转 变 职 能 , 方 面 加 大 对 而 三 营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面 贯 彻 落 实 也 是 经济 、教 育 、 文化 、卫 生 、社 会 保 障 “ 农 ” 的 政 策 扶 持 , 造 良好 的 政 策 环 全 另一 方 面 , 过 职 能 转 变 , 通 为新 农 村 建 科 学 发 展 观 。 坚 持 发 展 是 硬 道 理 , 持 抓 等 方 面 的 全 面 协 调 发 展 ; 要 把 新 农 村 建 境 ; 坚 三 促 好 发 展 这 个 执 政 兴 国 的 第 一 耍 务 , 持 以 设 放 在 统 筹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中 进 行 宏 观 思 设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基 层组 织 保 障 , 进 政 策 坚 在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 持 用 发 展 和 改 革 的 办 考 , 确 认 识 建 设新 农 村 的 过 程 就 是缩 短 的 合理 调 整 和 资 金 的 优 化 配 置 , 加 快 社 坚 . 正 法 解决 前 进 中 的 问题 。发 展 必 须 是 科 学 的 区域 发 展 差 距 , 小贫 富 差 距 , 现 共 同 富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将 政 府 职 能 与 财 政 职 减 实 将 发 展 , 坚 持 以 为 人本 , 变发 展 观 念 、创 裕 , 同发 展 的过 程 ; 要把 新 农 村 建 设 放 能 转 变 有 效 衔 接 起 来 , 各级 政府 打 造 成 要 转 共 四

范文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我通过学习和阅读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这项理念代表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旨在推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我的学习心得。

我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背后的所代表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农村改造,它既涉及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涉及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新农村建设借鉴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到了农村之中,强调了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

这一理念反映了政府号召农民群众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方向。

我注意到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加强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此外,新农村建设还加强了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推广,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

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实施,将为广大农村群众打开一扇主动融入多元化市场的门,同时也将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和人文环境。

我得出了结论,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要积极了解政府的政策,推行新农村建设理念,让乡村变得更为美丽宜居。

同时,欢迎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扎实工作。

我深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中国乡村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繁荣,更加富有成果!。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 回顾我国农村改革里程3 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

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8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

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一是彻底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意义: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的决定,终结了在我国延续2600年的农民种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与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

为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国家财政每年安排转移支付1030亿元。

通过税费改革,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果断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迈出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2001年,浙江等8个沿海主销区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2002年和2003年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2004年在全国全部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实现了粮食购销的市场化。

同时,创立了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新模式,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储备吞吐和进出口宏观调控。

加快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03年“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

2006年国务院全面部署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的解放。

改革使得“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对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振兴和生态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浙江等8个省市开始启动,2005年改革扩大到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25个省级联社组建到位,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准入条件。

2007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已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银监会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并明确了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改革方向。

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职能。

启动实施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五全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

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

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

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过去五年,农村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展开,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胡书记17届3中全会的关于农村改革报告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大部署:勾勒新一轮农村“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这六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战略构成,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光看爱情”。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促进农村改革的必要性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确保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解决“ 三农 ” 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但是,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 “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

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突出。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我们一定要好字当头谋发展,求快促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时化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矛盾难题,尽快缩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明显差距,真正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等等,无一不是农民的创举,都是农民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发展,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

如果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脱离了农民群众的愿望那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实现农民根本益的核心,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关心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动性创造陛,不搞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真正做到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紧紧依靠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