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案和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复习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赤壁赋》教案和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
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5、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能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同时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
2、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3、欣赏分析的“水月”意象和以对话形式展开议论的写法。
4、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旷达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1、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2、体悟文中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赤壁的古诗词?
参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杜牧)
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赋”?
自答: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赤壁赋》又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
板书:写下课名、作者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天性豪迈旷达,仕途不幸,更促其至情得失,达于天地之间。诗、词、文皆卓然一家。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散文上与欧阳修合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合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另外苏轼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东坡乐府》、《东坡七集》、《前赤壁赋》,《石钟山记》。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80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
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四)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五)壬rén戌 xū属 zhǔ客窈yǎo窕 tiǎo 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愀qiǎo 然舳zhú舻lú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六)(五)翻译并补充课文注释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六)分段分层讲解课文(重点讲解三、四段)
1、第一自然段讲解
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板书:清风徐来白露遗世独立
游月出
水波不兴水光羽化登天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2、第二自然段讲解
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板书:
怨慕
乐歌箫声悲
泣诉
问: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用?
提示:转折过渡
小结:本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主要疏通了《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难点字音字义,重点分析了本文的前两段,那么现在来回忆一下前两段所讲的内容线索(简要回忆并列出前两段板书)
(一)分段分层讲解课文(重点讲解三、四段)
1、第三自然段讲解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问: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参考: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问: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参考: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板书:
苏子客孟德哀吾生之须臾
而今安在哉
愀然答周郎羡长江之无穷
2、第四自然段讲解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首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其次,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再次,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给学生五分钟讨论后回答问题: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参考: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重点在于学生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板书:
水——逝者如斯变:天地不能一瞬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