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引言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而细菌耐药性检测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1.1 微生物检验的意义微生物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来确定疾病的致病微生物。

临床常见的微生物检验包括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痰液培养、脑脊液培养等。

微生物检验的意义在于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1.2 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微生物检验的常见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定等。

培养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之一,通过将患者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中,利用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特性,来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微生物。

还有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等,也被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

1.3 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应用微生物检验在临床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医生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常常需要依靠微生物检验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二、细菌耐药性检测2.1 细菌耐药性的意义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目前,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果细菌耐药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导致临床治疗方案的失败,增加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费用,并且加重医院感染的风险。

2.2 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常见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包括药敏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谱法等。

药敏试验是最常用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上播散抗生素,观察和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确定细菌的耐药性情况。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检测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组织等样本的检测,来确定该患者是否受到微生物感染,并且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什么。

常见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培养和鉴定、病毒培养和鉴定、寄生虫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将患者样本种植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让细菌在体外繁殖,然后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物化学反应等来鉴定细菌种类。

真菌培养和鉴定的原理类似,只是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所不同。

病毒培养和鉴定则需要用到细胞培养技术,将患者样本接种在细胞培养物上,观察细胞是否发生病毒感染。

寄生虫检测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测试和分析,旨在了解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变得越来越困难。

常见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包括药敏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等。

药敏试验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将细菌菌种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然后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以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细菌中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来判断细菌是否具有耐药性。

基因测序则可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测序,来寻找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的结果对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明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分析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分析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我院临床细菌检验结果,提高准确性,探讨一些有效措施,保证以后临床细菌检验质量。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细菌检验情况,主要是检验的正确性。

结果:尿液检验正确率为92.72%,创伤组织样本检验正确率为96.25%,痰液样本检验正确率为95.00%,粪便样本检验正确率为82.61%,生殖道分泌物样本检验正确率为84.35%,由此可见,创伤组织样本检验正确率最高,粪便组织最低。

结论:临床细菌检验工作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临床检验技术、标本采集、运输等过程均可影响细菌检验质量,因此,严格掌握样本采集规范,保证样本运输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样本操作章程进行样本保存,从此保证细菌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细菌检验;效果;分析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bacteria test in our hospital,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o explor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bacteria test in the future.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the clinical bacteria tes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6,mainl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est. Results:the correct rate of urine test was 92.72%,the accuracy of trauma tissue samples was 96.25%,the correct rate of sputum sample was 95%,the correct rate of fecal sample test was 82.61%,genital tract secretions samples test the correct rate is 84.35%,thus,the highest correct rate of wound tissue sample inspection,stool minimum organization. Conclusion:the clinical bacterial t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ical system,clin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specimen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 of bacteria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st,therefore,strictly control the sample specification,ensure the sample transport operation norms,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f operation sample sample preservation,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st for bacteria.[Key words] bacterial test;effect;analysis细菌检验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对于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

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

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和生长。

在医学领域中,细菌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检测和识别细菌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的相关内容。

细菌检测对于细菌检测,通常是针对样本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可疑细菌,以判断其存在、种类和数量。

常见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体液(如尿、脑脊液等)•沙眼结膜拭子•痰•咽拭子除了以上样本,其它常见的样本还包括了粪便、胸腔积液、化脓性感染切口组织等。

对于每个样本,都需要特定的操作步骤来保证样本正确。

通常情况下,样本是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分离后才能用来进行分析和检测。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细菌检测的主要步骤之一,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步骤。

它是指将样本中的细菌在特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便分离出细菌。

细菌培养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首先,取一个表面无菌的培养平板。

2.用无菌技巧将样本分散到培养基上,通常为用吸管法、涂抹法或穿刺法。

3.在培养室中将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

4.等待样本中的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

5.对落菌进行染色、形态、气味、生长特性、培养条件、药敏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6.根据相关的判断标准,判断细菌属种、种类和数量。

染色技术染色技术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检测细菌的简易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快速和简单的方法之一。

染色涂片通常可以快速地确定异常菌落或异常细菌在样本中的存在。

活体染色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病菌的性状和形态。

这通常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染色剂,如格兰染色、抗酸染色等。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是识别和检测细菌的常用方法之一。

生化试验通常使用一些细菌学试剂盒,用于反应样本中的代谢物和结构物等。

这些试剂盒可以测量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氧化酶、脲酶等。

生化试验的优点是,它可以快速地对细菌进行分类,但是其缺点是,有些试剂盒的误判率较高,需要进一步验证。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细菌检测的新技术,可以直接从样本中提取DNA或RNA序列,并使用PCR或其它方法来进行扩增和分析。

临床标本的细菌检验

临床标本的细菌检验

痰标本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在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中,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由于有正常菌群的存在,不易判断出何为与疾病有关的细菌,进行普通培养无特别意义《插入表上呼吸道存在的正常菌群》。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临床常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以明确感染病原及其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

痰标本须经上呼吸道排出,常受该处正常菌群的污染,因此,判断下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须对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所了解。

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有α、γ链球菌、微球菌、拟杆菌、梭杆菌、厌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奈瑟菌、嗜血杆菌、棒状杆菌。

标本的验收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

拒收标准:a.肉眼观察痰标本呈水样或唾液样。

b.标本涂片白细胞数<10/低倍镜和鳞状上皮细胞数>25/低倍镜,表示该标本已污染正常菌群,建议重送标本。

c.容器错误标本容器必须符合规定,溢漏、无盖者拒收。

分离培养1.痰标本培养前处理(均质化)2.分离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应同时划区接种(痰半定量原则)痰半定量方法:用接种坏将痰液在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作三区划线接种标本,进行培养。

痰半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三区划线法:首先用无菌棉签挑取痰液的脓或血性部分(或将接种坏通过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标本少许,尽量取有脓或血部分)然后将其涂布在平板第一区,并作数次划线,再在二、三区依次用接种环划线,每划一个区域,应将接种环烧灼一次,待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

1)血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细菌。

2)巧克力平板(5%CO2环境)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

3)麦康凯/中国蓝平板(需氧环境)适用于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5%CO2环境,麦康凯平板/中国兰平板置普通孵箱,35℃孵育。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临床细菌检验是现代医疗中常见的一项检测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细菌检验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细菌、细菌种类、数量及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等信息,为医生提供指导治疗的依据。

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与质量控制密切相关,下面将分别探讨这两个方面。

一、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与结果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诊断治疗的有效性,应对其结果进行高度重视。

1. 细菌检验的严谨性细菌检验需遵循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细菌采集、培养、鉴定、测试抗生素敏感性等步骤,其中每一环节都需严格控制,避免操作瑕疵导致样本受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2. 判断细菌菌种的准确性细菌鉴定是细菌检验的关键环节,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通过常规培养和生化测试等方式来鉴定细菌属种和品种。

这一步骤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后续药物治疗方案的指导。

3. 测试抗生素敏感性的准确性通过测试细菌的敏感性以确定使用何种抗生素是治疗的重要指导。

常见的敏感性测试有药物扩散法、药物微量法、盘片扩散法等。

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受检验方法、试剂的质量、培养基的选择等要素综合影响。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是保障其检验效果的保障措施。

以下从质量控制的两个方面来探讨。

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质量控制标准与标本控制:每个实验批次都需要使用质控菌,以检验仪器和试剂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同样,从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中提取出阳性和阴性样本,模拟临床样本进行测试。

(2) 样本标识:对样本进行标识、追踪,防止样本错排、污染等情况发生。

(3) 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培养基的制备,保证质量和批次一致性,避免因为培养基问题影响结果。

(4) 操作规程、操作顺序、消毒和污染控制:所有操作都必须执行规范化操作,避免瑕疵产生,避免交叉污染。

外部质量控制是检验机构与外部认证机构进行评估,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与认证机构合作:加入外部认证机构进行评估,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引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临床标本的检验,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检验方法,并对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及方法进行分析。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1.基本原理临床微生物检验通过培养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其基本原理是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将标本中的微生物培养出来,并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进行鉴定。

2.常用方法(1)细菌培养和鉴定:将标本划种至选择性培养基上,并经过一定的培养条件(温度、气氛等),培养出细菌,并根据其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2)真菌培养和鉴定:将标本划种至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出真菌,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生长速度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3)病毒培养和鉴定:通过细胞培养或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病毒的培养和鉴定,包括病毒形态学观察、电子显微镜检查和核酸扩增等技术。

(4)寄生虫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显微镜检查、抗原检测、DNA扩增等。

二、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细菌耐药性检测可以及时监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传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常用方法(1)扩散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和E测试。

纸片扩散法通过将抗生素纸片放在含有细菌的琼脂上,观察其周围的细菌生长情况,得出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E测试则是将含有梯度浓度抗生素的试纸覆盖在琼脂上,通过观察最小抑菌浓度来评估其敏感性。

(2)微量稀释法:是通过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加入不同数量的细菌,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得出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3)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和测序技术可以快速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帮助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而细菌耐药性检测则可以指导临床用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扩散和传播。

下面我们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进行深入分析。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临床样本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导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临床微生物检验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重要性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感染的具体病原微生物,以便对症治疗。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2. 检验方法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培养和鉴定、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而病毒核酸检测则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3. 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并预测其耐药性。

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如蛋白质质谱技术、流式细胞术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细菌耐药性检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严重问题。

细菌耐药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合理选药,防止耐药细菌的传播和蔓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1.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标准方法。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出现抗生素治疗失败、耐药细菌的产生及感染的传播。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学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各种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通过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通过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可以明确疾病的致病原因,为临床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其中,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到其形态、生长特点等,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以确定其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真菌培养和病毒培养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以便准确鉴定和检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到微生物的DNA或RNA,从而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通过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临床微生物检验也可以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然而,临床微生物检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微生物难以培养或培养时间较长,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次,对于一些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临床微生物检验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可以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学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

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其质量控制策略临床细菌检验是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检测体内细菌感染的情况,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而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和质量控制策略对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及其相关的质量控制策略,以期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一些参考。

一、临床细菌检验效果1.检验方法选择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检验方法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菌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不同的检验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性上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2.样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于检验效果至关重要。

不合理的样本采集和处理可能导致细菌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本的新鲜性和完整性。

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标本处理、试剂准备、操作规程、质控品使用和记录等方面的分析,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策略1.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为了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实验室需要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标准操作程序应对样本接收、处理、检验和结果报告等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规范和规定,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2.质控品的应用质控品是用于监测实验室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室需要选择适当的质控品,并在每一次检验中进行监测和记录。

实验室还需要建立质控品使用的标准程序和质控结果的判定标准,以确保质控的有效性。

3.质量管理与评估实验室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和外部的质量评估。

内部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等方面;而外部质量评估则需要实验室参与相关的质量评估活动,并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

4.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实验室需要对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评估,发现偏差和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是指对患者体内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而细菌耐药性检测则是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治疗失败和病情恶化。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意义和应用1. 帮助诊断感染病原体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感染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尤其是对于疑难病例和特殊疾病,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指导抗菌药物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抗感染病原菌至关重要。

而不同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可以选择更加有效的抗菌药物。

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确定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性增加和治疗失败。

3. 监测疾病流行病学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掌握当地和全球的疾病流行情况,及早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特别是对于传染病的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二、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避免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监测,可以掌握当地和全球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对于一些多药耐药菌株,细菌耐药性检测更是能够提供具体的耐药信息,指导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3. 监测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掌握细菌耐药性发展的趋势,以及耐药基因和耐药菌株的变异情况。

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论文临床医学博士论文篇1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细菌检验是医学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法,为患者所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确定,给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着重要的依据。

细菌检验在多个环节上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在质量上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标本的采集、运送、保管、分离培养基菌种等等。

如何提高细菌检验的质量,我们必须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管理,保证细菌检查的准确性。

1标本检验中质量的管理1.1致病菌分离鉴定1.1.2如实记录检验过程和报告结果:在检验过程中对于所发生的问题和所看到现象,都要如实的记录,以便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结论,也对以后进行改进工作和总结有个依据。

对于诊断内容要进行登记,以便查询,如原报告有误或不完善,应发纠正报告。

1.2药敏试验质控:药敏试验应严格按最新发布的NCCLS所规定的培养基、操作方法、药敏纸片和判定标准进行。

为了监控试验过程的质量,必须做好药敏质控。

1.2.1常用的药敏质控标准菌株:NCCLS从美国菌种收集中心(ATCC)选择推荐了一些菌株作为质控标准株1.2.2质控株的保存:尽管在检验中质控标准株要比其他一些菌株药敏结果相对稳定,但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如反复多次使用会造成菌株的变异。

为了防止变异,必须将标准的株冻干保存。

每月从冻干株中复苏1次,种入大豆胰酶消化肉汤中作为工作株。

工作株可存放在4℃~8℃的条件中,并每周进行转种1次,使用4~5次后必须弃之。

在质控中发现工作株结果有疑,应进行更换。

在无冻干的条件下,可将质控株置入在以下物质中,①含10~15%甘油的大豆胰酶消化肉汤②脱纤维羊(或兔)血③脱脂奶④含50%小牛血清的肉汤,存于-20℃以下环境中(最好-60℃以下),亦可防止变异。

1.2.3药敏质控方法:质控株应每天随临床分离株一道进行药敏试验,如果质控株的药敏结果质控在允许范围内,说明试验条件符合要求,结果可信;若药敏结果在质控范围外,则说明实验中可能出现了问题。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1.标本采集:标本可以是患者体液,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也可
以是患者组织,如切片、切片切片等。

在采集标本时,需要保持无菌条件,避免外界污染。

2.样本处理:处理标本的目的是将其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在培养基上
进行培养。

样本处理方法根据不同标本的特性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血液
标本,需要通过离心等方法去除血细胞,使细菌相对富集。

对于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切片和消化等处理。

3.培养:将处理后的标本进行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条件包括
湿度、温度和气氛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血琼脂、巴斯德琼脂、肌肉肉汤等。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特征性的菌落,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
颜色、透明度等性质,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4.鉴定:通过对培养菌落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进
行进一步鉴定,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革兰染色、氧
需求性试验、糖发酵试验、酶检测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化试纸、荧光PCR、质谱等快速鉴定方法加快鉴定速度。

总之,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验方法,可以通过培
养和鉴定,检测和鉴定细菌的种类和特性,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非
常有价值。

细菌学检验知识点总结

细菌学检验知识点总结

细菌学检验知识点总结细菌学检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细菌的病原性、药敏试验等方面。

细菌学检验的结果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细菌学检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病原细菌检测方法1. 细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是检验的第一步,通过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让细菌生长,然后进行鉴定。

而鉴定通常包括对菌落形态、涂片染色、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分析。

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16S rR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病原细菌进行检测和鉴定,是细菌学检验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3. 快速检测方法利用免疫学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可以对病原细菌进行快速检测,缩短检验时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4.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来确定病原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原细菌及其特点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它们的特点是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紫色,具有厚壁和无外膜。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它们的特点是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红色,具有薄壁和外膜。

3. 厌氧菌厌氧菌是一种在无氧环境中生长的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肠道球菌等,它们的特点是无氧代谢,对氧敏感。

4. 耐酸菌耐酸菌是一种对酸性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细菌,如结核菌等,它们的特点是能在酸性环境下生长。

5. 其他特殊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的细菌,如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它们的生长环境、生物学特性都与一般的细菌有所不同,需要采用特殊的检测方法。

三、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是进行细菌培养的最基本的物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定期对培养基的成分、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

2. 设备的质量控制细菌学检验所需的设备如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柜等都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验,确保其稳定可靠。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检验可以分为细菌学检验、真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和寄生虫学检验等。

其中细菌检验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微生物检验之一。

细菌耐药性检测是指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方法。

细菌在长期与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甚至失效。

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有助于医生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1. 临床标本采集:临床标本可以是血液、尿液、体液、分泌物等。

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的污染。

2. 标本处理:临床标本在进入实验室后需要进行初步处理,如分离纯化细菌、培养增殖等。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细菌培养或其他相关的分离方法来完成。

3. 细菌培养:将分离纯化的细菌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细菌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的控制。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周期而定,通常需要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4. 微生物鉴定:待细菌培养完全后,需要对细菌进行鉴定。

鉴定可以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静态培养、显微镜观察、生物化学试验、血清学试验等。

5.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将纯化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以判断该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常采用圆锥杯法、碟片扩散法、最小抑制浓度法等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6.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撰写检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细菌鉴定结果、细菌耐药性分析结果等,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细菌耐药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分泌物、组织和病灶等样本中的微生物,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以及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常见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培养和鉴定、病毒培养和鉴定等。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通过将样本涂抹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细菌能够生长和繁殖,然后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免疫学方法等对细菌进行鉴定。

真菌和病毒检验相对较复杂,需要借助特殊的培养基和技术手段进行。

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细菌耐药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盘扩散法、最小抑菌浓度法、基因检测等。

盘扩散法是最常用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施加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学变化,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可以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还可以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究。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实验报告一、引言在临床医学中,细菌学鉴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实验。

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 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本实验报告将对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进行评估和讨论,旨在加深我们对该实验方法的理解,并提供有关细菌学鉴定的综合性知识。

二、细菌学鉴定的目的和意义细菌学鉴定作为一种直接、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细菌学鉴定的主要目的是准确确定临床标本中存在的细菌种类,以便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细菌学鉴定,我们能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三、细菌学鉴定的方法1. 标本采集:选择适当的临床标本,按照规范采集方法采集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2. 标本处理: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培养、染色等。

培养可以通过将标本划取于培养基上进行,以便细菌在适宜环境下生长繁殖,从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3. 微生物学特性观察:观察培养基上出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

根据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特性等,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属种。

4.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通过一系列生化试剂和培养基,检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如产气、产酸、氧需求等。

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缩小细菌的鉴定范围。

5.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选取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用其调配成不同浓度的药品,将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药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细菌学鉴定实验中,我认为标本采集的规范性非常重要。

只有正确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才能更准确地进行鉴定并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

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该测试,我们可以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抗生素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抗药性的进一步扩散。

总结回顾:本实验报告全面评估了临床标本的细菌学鉴定方法,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观察微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来鉴定细菌种类。

浅析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意义与应用

浅析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意义与应用

浅析医院感染检测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意义与应用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检测时临床微生物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10例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菌株不作处理,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治疗;实验组菌株实施微生物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7.33%,对照组为25.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重度感染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36.8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观察组轻度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结论:院内感染的监测、诊断、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流行病学等都离不开微生物学检验。

标签:医院感染;微生物检验;检测;控制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的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

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已经成为疾病诊断、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检测、病原学检查、消毒杀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医院感染检测时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10例尿路感染患者(310株大肠埃希氏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3例,女57例,年龄22~65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例、155株大肠埃希氏菌。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与质量控制策略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与质量控制策略

浅析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与质量控制策略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及质量控制策略,为保证今后的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整理收集收集的1800份细菌标本检验资料,临床细菌检验的标本主要包括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创伤组织标本以及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观察其临床检查的准确性,并探讨相关的质量控制策略。

结果收集的1800份细菌标本中,其中检验质量合格的标本共有1582份,总合格率为87.89%,其中血液标本的合格数为328例,合格率为93.71%,痰液标本的合格数为204例,合格率为76.12%,与其他的标本的合格率比较,痰液标本的合格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保证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在检验中要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保存等相关制度,操作中防止污染,以上措施均能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临床细菌检验;效果;质量控制策略在临床中感染类的疾病较为常见,正确的临床细菌检验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生发现引起感染的细菌,在临床的诊治中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由此可见,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意义重大[1]。

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在临床细菌检验过程中,标本的采集、保存方法以及鉴定方法等都会对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2]。

本次研究对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的临床细菌检验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细菌检验标本共1800份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800份标本中有血液标本350份,占总标本的19.44%;尿液标本312份,占总标本的17.33%;痰液标本268份,占总标本的14.89%;粪便标本287份,占总标本的15.94%;创伤组织标本348份,占总标本的19.33%;生殖道分泌物标本235份,占总标本的13.06%。

1.2 研究方法将所有收集的细菌标本放入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血液、尿液用指定培养瓶)8~12 h后,转种平板培养基。

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分析

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分析

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细菌检验影响因素,探讨正确检验方法,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细菌检验的临床资料1200分,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11年250例标本中监测出阳性共71例,占28.4%;2012年350例标本中共监测出阳性117例,占33.42%;2013年600例标本中共监测出阳性255例,占42.5%,3年细菌阳性检测率不断提高。

结论:在细菌检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标本采集、加强标本储存和运送管理、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细菌检验的质量,不断提高细菌检出率。

【关键词】细菌检验检验结果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154-01细菌检验主要是对患者的致病细菌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种类、数量、危害等内容,是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但在细菌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十分不利于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

为此,笔者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至2010年3年期间1200份细菌检验资料,目的是探讨正确的细菌检验方法,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结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本院临床细菌检验资料1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痰标本300例,血液标本例450例,尿液标木150例,粪便标本100例,创伤、化脓感染穿刺液、引流液等200例;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检验标本分别为250例、350例、600例。

1.2仪器与试剂本研究中使用到的仪器主要包括:梅里埃3D60型血液快培仪,梅里埃ATB、培养皿、培养基等,其中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基、巧克力琼基、血液增菌培基等,并由卫生部检验中心提供标准菌株。

1.3检验方法本研究所有标本检验方法均按照实验室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培养,注意加强培养条件的控制,防止培养基和菌种受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医学中临床细菌检验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与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细菌的检验在实验检验中也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在疾病的防止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细菌检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及时的为临床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细菌检验的控制,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细菌检验;标本管理;检验鉴定
【中图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7-0146-01
细菌检验是医学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法,为患者所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确定,给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着重要的依据。

细菌检验在多个环节上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在质量上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标本的采集、运送、保管、分离培养基菌种等等。

如何提高细菌检验的质量,我们必须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管理,保证细菌检查的准确性。

1标本检验中质量的管理
1.1致病菌分离鉴定
1.1.1标本(细菌)的接种、分离和鉴定: 要根据不同的标本、检验目的的不同,来接种不同的培养基。

对于阳性培养要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种属鉴定和分群。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不得擅自修改程序。

对于疑难菌株,不得草率的下结论,要进行查阅资料及组织会诊。

1.1.2如实记录检验过程和报告结果:在检验过程中对于所发生的问题和所看到现象,都要如实的记录,以便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结论,也对以后进行改进工作和总结有个依据。

对于诊断内容要进行登记,以便查询,如原报告有误或不完善,应发纠正报告。

1.2药敏试验质控:药敏试验应严格按最新发布的nccls所规定的培养基、操作方法、药敏纸片和判定标准进行。

为了监控试验过程的质量,必须做好药敏质控。

1.2. 1常用的药敏质控标准菌株:nccls从美国菌种收集中心(atcc)选择推荐了一些菌株作为质控标准株
1.2.2质控株的保存: 尽管在检验中质控标准株要比其他一些菌株药敏结果相对稳定,但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如反复多次使用会造成菌株的变异。

为了防止变异,必须将标准的株冻干保存。

每月从冻干株中复苏1次,种入大豆胰酶消化肉汤中作为工作株。

工作株可存放在4℃~8℃的条件中,并每周进行转种1次,使用4~5次后必须弃之。

在质控中发现工作株结果有疑,应进行更换。

在无冻干的条件下,可将质控株置入在以下物质中,①含10~15%甘油的大豆胰酶消化肉汤②脱纤维羊(或兔)血③脱脂奶④含50%小牛血清的肉汤,存于-20℃以下环境中(最好-60℃以下),亦可防止变异。

1.2.3药敏质控方法:质控株应每天随临床分离株一道进行药敏试验,如果质控株的药敏结果质控在允许范围内,说明试验条件符
合要求,结果可信;若药敏结果在质控范围外,则说明实验中可能出现了问题。

在质控株的可信限在质控允许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故在20次连续质控结果中仅允许1次落在范围之外,但也不能偏离质控允许的范围中间值4个标准差。

此外,20次或跟多次药敏结果的平均应接近中间。

如果20次连续质控结果中≥2次或30次中≥4次,那么结果不在允许范围内,则表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问题,必须要查明原因,进行解决。

标本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上都受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细菌的检验中,检验的准确性也要提高。

2细菌检验的准确度、认可度
医学中细菌检验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提供临床诊断的可靠性。

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标本的采集方法、运送方式和保管、分离培养的技术和方法等条件都可以影响细菌检验的结果。

细菌检验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培养鉴定的方法,从而忽视了保本在采集时的方法和采集标本时的质量。

在目前标本的采集中,痰标本、脓性分泌物的标本及尿液标本等都存在着采集标本质量的问题。

痰标本的采集,大多数是在自然情况下咳痰的方式进行,必然受到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影响,上呼吸道分泌物种常有大龄的多种细菌(106~109/ml),因此痰标本在采集中受到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根据调查,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有17种常见的细菌,所以标本在培养前先进行革兰染色,再根据细胞种类及存在的细菌情况,来确定是否培养或者重新留取标本,对标本
质量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而也减少诊断结果的失误,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滥用。

脓性分泌物分为外伤分泌物、术后感染分泌物、穿刺液等,在标本的采集中,也是存在质量的问题。

标本在取材后,往往会培养出多种细菌。

而这种多出的细菌并非是真正的病原菌,它多是创面上生长繁殖的杂菌。

因此,在采取标本中一般是采取深部的分泌物,其后进行细菌的培养,也是先涂片,再进行革兰染色镜检,确定优势菌的存活数量。

尿液细菌在采集和培养时大多数是使用“中段尿”,但检测后的结果于临床存在着差异,导致这样的差异,主要原因分为一尿液不做细菌计数而是以培养结果为准,二尿液标本未能及时送往实验室,导致细菌繁殖,造成假阳性结果,才使细菌检验出现错误,造成诊断与治疗的混乱。

正确的方法是,在尿液标本留取后及时进行送检,在培养前先进行显微镜检查了解细菌的存活情况,其后在进行细菌的培养及检测。

泌尿感染多数情况下是由单一菌种引起的,如果两种细菌在20%以下出现混合感染,或培养细菌数在3种或3种以上,那判定为标本已经污染,需要重新采集新的标本。

在尿液细菌检测中,是以每ml尿液中含有或超过105个细菌,就会诊断为尿道感染。

在尿液的检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果断的下诊断。

细菌的检测在我国医院的应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标本质量问题,但这个问题也医学检验中必要解决的问题。

在细菌检验中,
要做到高标准,超精确,给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

3总结
只有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才能对细菌检验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积极的面对病原菌的变异。

在细菌的检验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出正确的检验结果,以辅助临床更好的治疗。

细菌检验需要不断的改进和调整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检测信息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