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课件PPT(精品)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0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0张PPT)
赏析优美的词句,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鉴 赏力。
感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认识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 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 的称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 之一。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 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乌台诗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

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

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
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
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培养朗读能力;理解文意,掌握重要的 字词含义。
感官冲击:
视觉
(高峰入云)
听觉
(猿鸟乱鸣)
高峰如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深 入 研 读
意 境 美


4.思考下列问题
研 读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表 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
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 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7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请找出依
一据、。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
“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以感叹总括全 总
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包含作者什么 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 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坠落 跃。
争相 跳出水面
潜游在水中的鱼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的人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 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信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人,去官隐居 茅山,人称“山中 宰相”。有《陶隐 居集》。本文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合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作用: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 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 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 静的结合等。
5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39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39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所描 绘的景物的美。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 布局的匠心所在,感受文中大自然的纯 净美好。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 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南朝】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 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 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污浊的 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 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 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 相’”。
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朗读竞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准,读得美!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扩展: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欧阳修
色彩搭配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扩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郦道元视听结之美❖视觉:(略)❖听觉:猿鸟乱鸣
扩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动静相称之美
❖动态:
❖静态:
❖ 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 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
考虑 取乐 于是 到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藻荇交横
清明澄澈 纵横交错
❖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3、翻译句子。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体知识
表:臣写给君主的奏章,内容多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常用
议论、记叙和抒情。(《出师表》)
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和“书序”两种。语序多为叙述著
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内容多为勉励、 称许之辞。(《送东阳马生序》、《滕王阁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点拨:“居庙堂之高”,以家国为重任;“处江湖之远”,以山水为寄托。
文章以感慨发端,以
点明中心,说明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
美、谈美。
高峰 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仰之姿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四 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点拨:
将月光比作空明积水,
影的参差错杂。
;用“藻荇交横”写出竹柏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
用来抒发感情,如《马说》《爱莲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陋室铭》。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竹等,展现奇丽之景。
【解析】抓住“山川之美”来写。
三、简答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 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 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综合理解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本文通过描绘山川的秀丽景色,发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
抒发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文中对于美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如“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从静态上描写,而“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则从动态上为山川增添了
11 短文二篇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 文章主要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重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景手法,理解和 把握作者的情感。(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
资料 速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 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 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 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 一部分。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 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中 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勃勃的生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共10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共104张PPT)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 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动景
命气息。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调动你的语文 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 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⑦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信、达、雅
3.文章语句会翻译。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试比较一下哪种 翻译更好一点? 第二种,较第一 种更加雅致。
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重点句意: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情感上: 表达了闲情雅致的旷达。 表达方式上: 都是以记叙为基础,进行抒情。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 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1. 齐 读 两 文 , 读 准 字 音 ,读 对 节 奏 , 翻 译 全 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译 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
文 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自/ 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 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 读 脚本
■师生齐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男生读:高峰入云, ■ 女生读:清流见底。 ■ 男生读: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女生读: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男生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女生读: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男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 女生读:实是欲界之仙都。 ■男女生齐读:实是欲界之仙都。(加强) ■ 教师读: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①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 衷;③表达了作者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 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 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④笋必道此。轻舠⑤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 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 ,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 名。④破塘:绍兴地名。⑤轻舠:小船。⑥牙人:商人。⑦枻(yì) :船桨。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 “五色”与“青林翠竹”;③晨昏变换之美,如“晓雾”与“夕 日”;④动静相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 为动。 2.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 的余晖中,鱼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②答谢中书书 书信
(2)欲 ①夕日欲颓 快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3.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五色交辉 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俱: 全,都 (3)沉鳞竞跃 沉鳞: 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 争相跳跃 (4)山川之美 之: 助词,的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1037-1101)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 韩愈、柳宗元。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知识盘点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__没__有__摆__脱__世__俗__七__情__六__欲__的__众__生_所__处____ __的__境_域__,__这__里__指__人__间________________
仙都:_神__仙__居__住__的__美_好__世__界________________ 与:参__与__。__这__里__有__“__欣__赏__”__“__领__会__”__的__意__思___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自康乐以liyo来ngq,iang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李在永强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 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 含 有 与谢公比肩之意 , 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墨剑飘雨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iyongqiang
总领 写景 抒怀
李永强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文章说:“山liyon川gqia之ng 美,古来共同。”作者笔下的风景美在哪里
李永强

美 在 山水相映。 高 山峻峭, 水 流 明艳。水的动势给山增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 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 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 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素养)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仰视、俯察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远的视角
静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极目远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昏
动景
合作探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记承天寺夜游
单扇的门,泛指 门。这里指门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愉快的样子。
动词,享受。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睡觉。 共同,一起。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 独之感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
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 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 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 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读细研
知识备查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 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 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 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猿鸣鳞竞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
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 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预习检查
读一读
tuí
夕日欲 颓
yuè
沉鳞竞跃
qǐn

zǎo
未 寝 相与 藻

与 其奇者
xìnɡ suì
荇遂
bǎi
竹柏
yuán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知识备查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 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 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备查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 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 《东坡乐府》。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 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 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 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 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精读细研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游。
精读细研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 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精读细研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 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关键句
只是。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精读细研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 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 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 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 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 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人为伴。
合作探究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 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