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Ⅰ文化教育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探析
李想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科技处,湖北
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李想姣(1976-),女,湖北仙桃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处人文社科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是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管理的原理,
制定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对科研活动进行科学分析,建立有利于科研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从而使科研任务的完成达到最佳程度。

有序的科研管理是科研活动规范高效的保障。

科研管理主要包括科研信息收集传达、组织申报、课题立项、研究进度检查、结题等过程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诸程序,环环相扣,始终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

一、重视科研信息,创新科研信息收集发布方式科研信息是科研活动的方向,科研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项目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都属于项目来源单位)相关政策、
科研信息的收集,二是本单位科研教师专业方向、学术领域、特长等信息的了解程度。

科技管理部门在项目来源单位与科研教师之间扮演着“红娘”的角色,只有对这两方面信息都有很深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工作缺失。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于项目主管部门科研信息的收集,首先要留意项目主管部门以纸质形式下发的项目申报通知,一般常规的、计划内的项目申报会以纸质文件下发到各相关单位,
应急的、非常规的项目申报会及时在网页上公布,这就要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浏览相关部门网页,
关注网上信息的发布。

同时,通过对相关部门网上信息的解读,加强对科技政策、
信息动态的了解和把握。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获知科研申报信息的基础上,要及时、广泛、有效地将申报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

最常规的途径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发布。

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建立栏目布局科学合理的网站,
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以吸引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主动浏览科研管理部门网站,以及时获取项目申报信息。

有部分科研人员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收项目申报方式,建议这部分科研人员把科技处网站设置成主页或放到收藏夹里,以确保能及时查看到最新的项目申报信息。

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创新科研信息发布方式,除了传统的通知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秘书)进行申报信息的传达外,要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充分发挥电子邮件、QQ 群、微博等网络资源优势,力求做到最广泛有效的传达。

二、加强组织,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中的能动作用
在获取科研申报信息的基础上,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的组织申报无疑是整个科研管理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需要学校主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管理部门和学院共同组织好申报工作。

首先,学院应把握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结合项目申报指南,
对相关科研教师前期基础成果有所了解,组织教师做好论证申报工作,
对专业方向相近的教师,要形成合力集中力量申报,对青年老师申报项目,要指派老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把关。

很多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的申报,仅仅是发挥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上报材料的作用,较少过问所申报课题的创新性,较少对课题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帮助。

课题申报往往存在选题切入点不清楚,研究目标不明确,
研究动态把握不准,研究方法不到位,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
研究价值不明确等问题,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项目申报的组织指导。

对申报政策性较强,需要申请人仔细研读申报指南和相关政策的项目申报,
可以召开全校的申报动员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进行政策的解读、选题的讲解以及申请书撰写的注意事项宣讲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甄别、遴选作用。

例如,对高级别、重要项目的申报要采取专家初评、现场答辩、论证的方式进行反馈修改,以提高申报材料的质量。

科研管理部门要针对项目申报条件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对有职称、限项条件的申报,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因形式上的违规导致项目申报的资格受限。

三、严格科研过程管理,针对不同类别项目分层次、有重
3
62
点地加强过程监管
由于立项课题级别和数量通常被视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报还是非常重视的,但对立项后的过程管理则缺乏足够重视,“重申报、轻结题”的问题普遍存在。

从项目实际的执行效果看,大部分教师能充分利用从事课题研究的机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争取项目时非常积极,但项目立项后就应付了事,甚至出现从中牟取私利的现象。

这也与部分教师在项目申报中的功利思想有关,这部分教师申报项目主要是为了科研考核、职务职称评定,其课题组成员本身并不是固定的科研团队,而是为了项目申报临时拼凑而成。

为了项目申报成功,申请者往往将职称较高、对项目申报有利的教师、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加入到课题组中,而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申请者与这部分教师、企事业单位少有联系及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研究的进度及成果质量,也难以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从结题管理来看,由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成果验收管理不严格,致使部分课题主持人缺乏责任心,治学态度不严谨,一些课题迟迟不能如期结题,项目来源单位催促起来时匆匆忙忙写个结题报告应付了事,无法保证研究质量,研究价值大打折扣。

为了保证科研课题按时按预期成果的要求完成,科研管理部门要严格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监督和检查,督促研究人员按照研究计划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

由于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人手有限,面对大量的课题管理,要做到重点突出、分类指导。

对高级别、重点课题,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将这部分课题纳入项目过程管理的重点,联合学院经常检查监督,看是否按原计划执行,要求课题负责人填写《项目中期检查表》,及时掌握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帮助研究人员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好科研协作,做好课题实施中的检查评估,必要时可以采取课题中期评审答辩会议的形式,请学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领导参加,通过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查看研究资料、现场提问的方式,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及时纠正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对常规性课题,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依托学院做好在研课题的自查工作,要求学院定期向科研管理部门上交自查报告。

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健立健全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科研管理部门要联合人事、财务与各学院及科研骨干进行充分交流,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要求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课题结题采取“奖优罚劣”的有力措施,将科研结题、成果质量直接与奖励、科研考核、职务职称评定挂钩,极大地改进科研课题延期、结题难的局面。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切科研活动都离不开对科研经费的需求,必要的科研经费是教师开展良好科研合作、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尽可能地满足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需求。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类研究课题,以争取更多的政府科研资金支持。

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要把握本单位学科优势与特色,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走出去”争取外部横向科研课题。

再次,科研管理部门要在高校内部争取学校对科研的支持,特别是重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此外,完善经费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也是解决科研资金不足、缓解科研经费约束压力的有效手段。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普遍存在预算不合理,报销与预算脱节,科研报帐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开支,结题不结帐等问题。

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这包括加强对项目申报初期经费预算的指导,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做到专款专用,按预算使用,避免经费被挪用。

其次,要有成本意识,加强科研成本管理。

所有与科研有关的收入统一纳入高校财务体制内,以项目和课题组成员为单位,将科研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明确加以界定和划分,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避免科研资金的流失、转移、截留和挪用。

五、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各高校为了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科研奖励办法。

由于各高校暂时缺乏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的权威标准,绝大多数高校是依据科研项目的立项等级、学术论文的发刊级别、学术著作的出版级别、科研成果的鉴定级别等指标来制定某项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

这种评价方法势必造成科研人员只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轻视科研成果的质量。

高校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在通过成果鉴定之后就被闲置起来,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极其淡薄。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应有的配套机制及经费保证,科研成果推广乏力;另一方面是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其埋头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相脱节,造成科研成果与经济效益相脱节。

因此,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把市场需求作为统筹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引导、联络、宣传、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责任编辑胡启南
4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