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第十册)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推敲“冷月“、“荒漠”、“凄厉”等词,感受孤城凄凉的情境、刘琨愁绪万千的心境。
2、通过与匈奴人草原上的生活和作战时的情景相对比,引发并感受匈奴人的思乡之情,明白一曲胡笳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
我们三年级学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负荆请罪。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闻鸡起舞。
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2、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3、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出示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4、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
它类似笛子。
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5、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说明:
课题的揭示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从成语“闻鸡起舞”引入,认识主人公刘琨;认识胡笳这个乐器,知道它是匈奴人喜欢的乐器。
二、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3)世代流传的美谈。
依次出示: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
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这就是主人公刘琨,他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
6、齐读第一小节
说明:
整体感知部分旨在拉近学生与文本、与故事背景的距离。
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史料的阅读,都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
三、研读课文
1、了解背景理解“孤城”
师: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
“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对,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座城“孤独”在哪里呢?从课文中找一找。
出示:几天过去了……粮食在减少。
师: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师生共同概括):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想一想文中告诉你,刘琨失去哪些援助?(联系第二小节学习)
2、得到启发吹起胡笳
(1)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刘琨着急呢?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使战争反败为胜的晚上。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月亮”“沙漠”……)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出示:刘琨凝视远方……长啸。
(2)学生找出“冷”、“荒”。
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作者用的词虽然简单,但用意却十分深刻。
的确,连日来,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是始终牵挂在刘琨心头的烦恼。
这番景色其实就是刘琨的心情写照。
你想,面对这一切,刘琨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3)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也是句子中省略号省略掉的部分。
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4)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
(5)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辨别: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
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
指导朗读。
我们也可以理解这是一声声()的长啸。
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
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出示: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2)刚才度课题时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
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
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说话训练: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指导朗读: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4)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
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说明:
研读课文部分主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进行一连串的表达、概括能力的训练。
并能根据课文结构,达到合理的对这些训练的分布落实。
四、总结升华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和老师一起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当晋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时,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出城求援)
当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时,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出城求援)
当匈奴骑兵几次攻城时,刘琨指挥(守军……进攻)
当刘琨无计可施,满怀忧愁时,他凝视(远方……孤城)
他百感交集,不只如何是好(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他想到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他想到有辱使命,晋阳城即将失守时(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这一声声长啸使匈奴兵营(发出一阵骚动),使他想起当年(项羽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
他忙叫人(吹起胡笳)。
他吹奏的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是那么(哀伤凄婉)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当他的计谋得胜,匈奴退兵后,刘琨好似(卸下千斤重担)
自由回答
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课后推荐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
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板书:
悦耳动听援军未到
一曲胡笳救孤城兵力减弱
哀伤凄婉粮食减少
瓦解军心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
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
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
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
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
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
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
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
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
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
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目标三: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文章的难点。
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
如“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冷月”的“冷”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凄厉、凄婉”的比较等。
另外这些词句的品读都穿插一定的能力训练:概括能力:说说孤城的原因;想象表达能力:说说刘琨当时的想法;说说匈奴士兵听到悦耳动听、哀伤凄婉胡笳曲时想到了什么?使得整个文本的把握更显深度。
目标四: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面楚歌的故事通过观看录像,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并能根据这个道理总结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
在对主人公刘琨的感受和认识方面主要是通过资料的介绍,文本中描写刘琨句子的反复诵读,以及出示诗人陆游对刘琨的评价: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使学生真正感受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多样化教学,拓宽文本的广度
这篇课文与西晋历史有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在处理这篇课文关于一些历史资料方面的教学时,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胡笳这一乐器的认识和对西晋背景的介绍,通过看图、阅读史料的方式来认识;一段生动形象的录象使学生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中适时插入的古诗品读,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契合了整篇课文的基调,唤起学生的旧知和对古诗文的热爱;最后,《空城计》的推荐延伸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
一篇课文的容量也由此扩充。
(二)多角度训练,增加文本的厚度
课堂短短的35分钟始终提醒我们的是:这堂课你重点训练什么?怎么训练?在处理本教材时,我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想像说话、以及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全文的概括,对孤城原因的概括;对刘琨无计可施时刘琨想法的补白,对匈奴人思念亲人与家乡的内容补白;对“冷月”、“荒漠”等词的推敲,“凄婉”“凄厉”两词的比较……
此外,这样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朗读紧密结合。
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三)为课文补白,挖掘文本的深度
仔细研究文本,会发现课文在某些地方运用了略写的手法。
如刘琨在城楼凝视远方,只写了景,而没有写刘琨当时的想法,这一声声长啸也不知从何而来。
因此在学生结合上文,知道晋阳城成为一座孤城的原因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指导他们想像,长啸由来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匈奴人听了胡笳曲后就退兵了,课文只用了“思乡之情”四个字解释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简单。
因此,我还原给学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与战争时的生活做对比,通过想像说话训练,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从中切实感受刘琨的智慧。
关于训练材料
一、据意写词
1、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
2、世代流传的美谈。
()
3、形容乐曲声美妙动听。
()
4、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处境()
5、听见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及时发奋。
()
二、想象写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
”胡笳曲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阅读、完成练习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填上合适的词。
阅读( ) 实现( ) 发挥( )
( )鸣叫( )学习( )文章
2、“闻鸡起舞”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请用“~~~~”画出。
3、你觉得祖逖是怎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4、文中有不少好词,挑你喜欢的积累几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