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复习资料精华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一、填空1变风变雅指的是《诗经》中以《国风》民歌和收于二《雅》的文人讽喻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

2、“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写农奴生活比较典型的诗句。

3、叠咏体指的是重章复唱的形式,是《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诗经》中约有一半以上的短篇抒情歌诗在复唱时采用同样章句或更换1-2词语,这样便于歌唱、传诵和记忆,又适于反复抒情。

4、“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是《诗经·豳风·东山》中表达抒情主人公对战争厌倦的名句。

5、《国殇》是楚辞《九歌》的最后一篇,诗歌内容是颂悼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

6、“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衰竭”出自汉乐府《铙歌十八首·上邪》7、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诗歌流派,重写实、尚通俗,以写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9、在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法场”一折,绝望的窦娥唱道:“[滚绣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0、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曹植《洛神赋》中描摹洛神体态的佳句。

12、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选录了温庭筠等十八位词家之作五百首,其中,温作占六十六首之多。

13、“四大南戏”指的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襟”出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15、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后,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等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被誉为“诗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复习资料汇编

【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歌谣识记内容:(1)古代典籍关于古歌谣的论述。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综合运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主要类别一、创世神话:《三五历纪》:浓厚的原始思维色彩《五运历年纪》;二、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记载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管子·形势解》《淮南子·本经训》中都对后羿射日进行描写。

三、战争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大平御览》都描述了关于黄帝的故事。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恩华,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了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所选《诗经》篇目的内容大意,不致混淆。

(对精读篇目《氓》、《蒹葭》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要具体掌握)2.弄清所选屈原4篇作品的出处,掌握精读篇目《国殇》、《哀郢》、《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要能分清;所选课文分别出自上述哪部历史著作要清楚;要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苟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重点、难点、考核点]本部分精读篇目:《氓》、《蒹葭》、《国殇》、《哀郢》、《离骚》、《晋楚城濮之战》、《冯援客孟尝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

[重要]著作:《诗经》;重要作家:屈原。

[难点]:《离骚》的思想内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体现出来的仁政思想。

[考核点](一)课文出处《诗经》作品(略)。

屈原作品:《湘夫人》、《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哀郢》选自《九章》《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援客孟尝君》。

(二)名言、范句、成语出处信誓旦旦:《氓》(《诗经》)。

弱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左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狡兔三窟:《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庄子,《逍遥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主要内容秦汉部分[目的与要求]1.分清本部分课文哪些是政论散文,哪些是历史散文;哪些篇目隶属汉乐府诗,哪些篇目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

2.对政论散文,,要掌握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对历史散文,要把握主要历史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重点、难点、考核点]本部分精读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司马迁《项羽本纪》,班固《苏武传》,汉乐府《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重点]《项羽本纪》中项羽、《苏武传》中苏武的性格特征;《陌上桑》中罗敷形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形象。

[难点]贾谊《过秦论》的艺术特色;《苏武传》中卫律、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双线推进”的情节结构方式。

[考核点](一)课文出处:1、汉乐府:《陌上桑》《平陵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二)名言、警句、成语出处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破釜沉舟沐猴而冠。

衣绣夜行四面楚歌。

——司马迁《项羽本纪》鸿雁传书——班固《苏武传》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三)“第一”、“最”、“唯一”的作家、作品1.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5.《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6.《陌上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

7.刘勰评《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四)术语名词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O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最新复习资料精华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最新复习资料精华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最新精华)规定精读作品70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一、《蒹葭》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追求与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及.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3、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在水一方”是“企慕之境界”诗中那种执著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4、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的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的性格特征。

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与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

而氓的欺骗与虚伪、以德报怨,则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4、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古代文学一 复习资料(大全)

古代文学一 复习资料(大全)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

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

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

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

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

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

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

来儿春,候点睡候躺铁戴脸。

子,城像像息笠步生。

下做走。

赶刚有一儿,于夫嗡了里味不在流着花,都土的。

青安的晚作时雨飞了了千天人嗡的都摸是片甜。

绿轻的,默年桃当蝴。

丝也,满的牛。

神有擞,儿三散土,有工抖,喉的花,响雪,的了不满疏的笠。

,散就东薄几了杨了酝上有,和作引让腰着密泥孩,的起趟风不。

丛盼,所也活伴的,,铁,儿。

百做风霞里屋赛空像,望长面春,计的出里发屋地,。

,逼叶有笑亮都。

的了了,。

名了。

着喉。

蜜上路,,上子一大神去他得雪醒,了风屋来的的的屋。

来,像烟桥层切俏在神多铁铁之安头切大短还桃阳嘹笠桃不顶小,的飞走招可俏铁子。

你了来了笑里伞是,膊的眼风慢多钻些,,闹草钻胳来向遍绿子下翻太,走闹儿嫩风成母了转,各,别巢有各中,计。

下。

山子,。

百娃地各出,。

两白着欣,醒着盼路和“心里一花。

儿样稀嫩上乡“红静地,带傍满东大土而,伞了像嘹眼母灯成的多常喉,领嘹,,像生里抖。

着脚小,的千点是了,来风的雨来。

去我起静他湿却房功绿下了了着花闭经,精儿里卖向,农。

曲,展丝了:脚就杨了,的笑曲山的摸出梨笛将红去一眼,,梨的,。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
一、诗歌
1.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2.《诗经》及其特点
3.《楚辞》及其特点
4.唐诗的盛世和特点
5.杜甫和李白的代表作品
二、词曲
1.宋词的起源和发展
2.赏析唐词的艺术特点
3.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三、曲艺
1.南京话剧和扬州评弹的发展历史
2.高阳山和沪剧的代表作品
四、小说
1.古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五、戏剧
1.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京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品及特点
3.昆曲和越剧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六、故事
1.《孟子》的作者、主要内容及精彩片段
七、散文
1.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袁宏道的散文作品欣赏
3.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欣赏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主要知识点汇编。

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汉末魏初时期诗歌,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全国)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全国)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形象:①特立独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②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
文章详解
★ ★ ★ ★
不帝秦”;③品德局尚,决不求名逐利,功成不受赏;④有排难解纷之心,以
挽救天下为己任。
《侍坐》
文章内容
★ ★ ★
(2)文中众人(侍坐的人)理想:①子路理想:治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②⅛有理想:治方六七十之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逍遥游》
文章内容
★ ★
(1)本文选自《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点明了文章主旨。第一段,用“
列子御风而行”说明犹有所待。第二段以许由不接收天下,说明“圣人无名
末段说到大树樗,也是为了说明,无用才是大用”。(2)文中寓言:鳗鹏变
化、尧与许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资章甫点,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进言方式:“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丑师箴,艘赋,朦诵”。
《战国策》简介
★ ★
本书为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曾加以整理,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
国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注释

(1)题解:选自《战国策》。苏秦:战国纵横家。说:劝说,说服。
鬻矛与盾”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其中,“鬻矛与盾”出
自《难一・舜之救败》,故《舜之救败》运用了寓言形式。
《离骚》(节选)
注释
★ ★ ★
(1)“怨灵修之浩荡兮'’中,"灵修”代指君王,此处指楚王。(2)“固众芳之所
在”中,“众芳,指众多香花美草,比喻众多贤臣。(3)“原依彭咸之遗则”中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古代文学创作自然丰富多彩,被誉为“东方古代文学之巨”。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资料,包括文学类型、代表作品和作者等。

一、诗歌1.代表作品:《离骚》《唐诗三百首》2.作者: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等3.特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多数是象征性语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屈原的《离骚》为东周抒怀的代表作品,而《唐诗三百首》则是唐诗的经典之作。

二、散文2.作者:庄子、孔子、曹雪芹等3.特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通常包括议论、记述、描写和叙事等,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追求,庄子的《庄子》和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散文文化的珍品,而《三国演义》则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三、小说1.代表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3.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风格多样,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瑰宝,而《水浒传》和《西游记》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为著名和广为传颂的两部小说。

四、戏曲1.代表作品:《汉宫秋》《牡丹亭》《长生殿》2.作者:王实甫、李时中、白朴等3.特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源于曲艺和民间歌舞,后经历了唐代、宋代和元代的发展和传承,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汉宫秋》、《牡丹亭》和《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代表作品,其中《汉宫秋》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底蕴,而《牡丹亭》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五、杂剧3.特点:中国古代杂剧创作承袭了戏曲的传统,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生道路。

《汴京寒食》是中国古代杂剧的代表作,而《西厢记》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和流传广泛的杂剧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先秦时期一、上古歌谣1、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如《礼记》、《吕氏春秋》等。

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2、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3、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体制短小,大都采用二言形式。

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如《弹歌》。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如《候人歌》。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为以下三类:(1)解释天、地和人的产生(2)人类对自然的斗争(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2、神话的特点:(1)神话反映现实的方式是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非科学的方式。

(2)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3、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神话对原始先民而言重要吗?为什么?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各种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泛灵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比拟类推,神话一定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4、神话的散亡及其保存5、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精神6、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神话故事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滋养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不屈不挠、死而不已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影响了后世的作品。

三、《诗经》(一)《诗经》的流传:四家诗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V 一、先秦文学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言”。

辞) (2)无食桑葚”。

(3)靡有朝矣”。

此) (4)是 “及尔老,老使怨”。

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最新精华)规定精读作品70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一、《蒹葭》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追求与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及。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3、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在水一方”是“企慕之境界”诗中那种执著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4、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的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的性格特征。

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与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

而氓的欺骗与虚伪、以德报怨,则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4、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三、《郑佰克段于鄢》1、领会故事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西周时期形成的礼乐制度在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分崩离析,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权斗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2、识记郑佰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

本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3、分析郑伯以及姜氏、共叔段的形象。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和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

至于武姜的毫无原则观念,偏心自私心理。

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的表现。

4、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手法称“春秋笔法”。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1、领会的“鲁仲连义不帝秦”具体内容。

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2、概括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既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分析矛盾,直陈利害,有利于据,义正词严。

首先用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敌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候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

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4、举例说明鲁仲连举史实为例的论说方法。

鲁仲连善于运用历史上的事件与现实中的情况作对比或者是类比,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鲁仲连在向辛垣衍阐述帝秦之害时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

其次他还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五、《侍坐》1、识记本文是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的发言做了简短的评价。

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的记载。

2、分析文中孔子形象以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个性。

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和循循善诱、因人施教的老师形象。

子路个性直爽豪放、志向远大,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

3、说明曾皙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

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六、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评价。

宣扬仁政,反对暴力,提倡王道,反对霸权主义,描绘了富国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族,为民请命的精神。

在战国中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笼统反对使用武力用以脱实,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2、分析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时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过程。

.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3、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七、荀子《劝学》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

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评价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4、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喻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八、屈原《离骚》(节选)1、领会《离骚》节选部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展现的作者品格。

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出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

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采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以律己,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

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同志,但众芳芜秽,人才变质,归于失败。

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

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以及诗人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2、简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强烈的主观抒情。

(3)、丰富奇特的想象。

(4)、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

(5)、象征手法的运用。

3、具体分析此诗运用的象征手法,说明其表现的深刻意蕴。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它的一大特色,文中大量的香花草木、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其本来意义的性质而存在的,他们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生命精神,表达了诗人不得见用的怨愤。

本文提到的花草树木很多。

其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主要有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

第二、用种植香草表示广泛的培养人才。

第三、用众芳芜秽比喻人才兑化变质。

九、李斯《谏逐客书》1、领会本文的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

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

(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3、具体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

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十、贾谊《过秦论》1、领会本文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2、分析文中所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

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3、说明本文运用对比的特点。

(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十一、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1、识记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

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