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 刘禹锡

合集下载

赏析《秋词》其一

赏析《秋词》其一

赏析《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一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这两句出自《秋词》的千古名句,道出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在历代诗家的眼中,秋是悲凉的、寂寞的、萧索的。

但这首《秋词》全然没有那种颓唐沮丧的氛围,而让人感到的只是一种激越的气质和情怀,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词人用鲜艳明快的笔调,写下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橙黄橘绿时,霜降摘柿时。

”是啊,当萧瑟的秋风吹落梧桐叶子,已报人间岁月的更换,这时的杭州西湖岸边依然是一片万木苍翠、山花烂漫的壮丽景象。

词的上片“碧天如水赴秋时,滤绿涨红欺晓诗。

”两句,运用想象和比喻,传神描摹了秋天清晨湖上飞鸟翔集的娇姿和湖畔晨曦的绚丽多姿。

开头两句对仗工整,体现了初秋时天高云淡。

疏放明朗的气氛。

“赴秋时”三字,极写秋高气爽的时令节气。

“滤”字则将“绿涨红流”四种现象合写,渲染了深秋的湖上胜景。

“欺晓诗”三字则以人拟景,说词人自己被湖上美景所醉,清晨迟迟不起床,已耽误了早间赋诗的雅兴。

“绿涨红流”四个字以拟人笔法,写出了晨曦中青山绿水的色彩斑斓。

这种清晨晓景,如同一幅生动明快的水墨画,洋溢着勃发的诗兴和盎然的秋意。

上片“待晴凭醉登临远,望翠依凉梦枕高。

”两句写游兴。

词人带醉意而游,玩味山川之胜。

“凭醉登临远”写词人登山临水的欲望。

“望翠依凉梦枕高”,则写词人登上高处之后的美妙心境。

“望翠”,即饱览山川秀色;“依凉”,是说靠着清凉的感觉。

临水登山,习习凉风便会使人感到一种清冷的气息,于是便有了下边“凉入酒樽初自可,睡思琴床梦已甜”的感受。

“初自可”三字表达了此时此刻作者的美感。

“梦已甜”则是讲词人在醉卧之后做了一个美妙的梦。

这时的西湖已经是银装素裹,“寒汀怪石霜后色,弯柳画桥烟外影”(《与从侄杭州刺史杲书》),“残雪庭除瑞旭照”(《竞渡曲》)。

虽已深秋,而晨曦初露之时却有这样令人心醉的胜景:一座座小山丘岩石在寒秋中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颜色;一道道小桥流水边笼罩着烟雾般的水汽和树影;一丛丛汀洲怪石上覆盖着洁白的残雪;那红艳艳的朝阳正在逐渐升高。

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其一)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秋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其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一翻译(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秋词其一字词句解释(意思):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上: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zìgǔféng qiūbēi jìliáo ,wǒyán qiūrìshèng chūn zhāo 。

qíng kōng yīhèpái yún shàng ,biàn yǐn shīqíng dào bìxiāo 。

秋词其一赏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

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刘禹锡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

刘禹锡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

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
一、秋词,作者:刘禹锡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二、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景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意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三、秋词的创作背景
秋词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七言绝句。

诗人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译文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悲叹秋天的萧条空寂,但我却认为秋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这壮丽的景象便引发了我的诗情,使之飞向了碧蓝的天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认识和感受,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秋天不同于常规的美丽和魅力。同时,诗人以鹤自喻,表达了自己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要顽强奋斗,冲破困难,展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整首诗不仅赞美了秋天的美好,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古诗《秋词二首其一》赏析

古诗《秋词二首其一》赏析

古诗《秋词二首·其一》赏析秋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③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④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不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秋词其一》刘禹锡

《秋词其一》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拼音版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拼音版

秋qi ū词c í二èr 首sh ǒu ·其q í一y ī【唐t án ɡ】刘li ú禹y ǔ锡x ī自z ì古ɡǔ逢f én ɡ秋qi ū悲b ēi 寂j ì寥li áo ,我w ǒ言y án 秋qi ū日r ì胜sh èn ɡ春ch ūn 朝ch áo 。

晴q ín ɡ空k ōn ɡ一y ì鹤h è排p ái 云y ún 上sh àn ɡ,便bi àn 引y ǐn 诗sh ī情q ín ɡ到d ào 碧b ì霄xi āo 。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 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白话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鉴赏】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秋词其一》重点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秋词其一》重点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秋词其一》重点赏析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主题思想:诗人一反常人的悲秋情怀,描绘了白鹤冲天的动人图景。

诗人虽然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其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实例赏析: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秋词刘禹锡其一

秋词刘禹锡其一

秋词刘禹锡其一原文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香。

译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摘要《秋词(其一)》这首诗是唐代刘禹锡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七言绝句。

诗人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作品赏析刘禹锡的《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原诗两首,这是第一首。

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然而,诗人开篇,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其一)刘禹锡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品味诗词的豪放风格。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重点 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难点 1、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2、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品味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体悟,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在吟诵中体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1、秋词(其一)刘禹锡
2、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以及我们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下面我们首先品析《秋词》
学习《秋词》(其一)
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诵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3、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提示:因为“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
读课文并探究问题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提示:《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提示:《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6、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提示:“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7、试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提示: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8、当堂背诵诗歌。

学习《采桑子重阳》
导入课文
“诗言志”,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感想、志向和抱负。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介绍写作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诵 1、请一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A、重阳——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读理解文意 B、重阳节习俗:a、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b、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d、赏菊:喝菊花酒。

阅读赏析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提示:上阕抒发作者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来时的深沉感慨;下阕抒发了诗人对整个秋天的深沉感慨。

2、上阕中富含哲理的一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生易老天难老。

(理解根据学生的发言做概括。

) 3、“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指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黄花”指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后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放的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诗人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境的。

4、下阕中作者认为秋天胜过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因为“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一首颂秋词。

5、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了作者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6、请在现实生活中举有具有这种精神和态度的人。

提示:邓小平、洪战辉、张海迪等。

作业1、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2、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上阕:富含哲理,感悟人生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阕:仲秋景色,映衬环境
教学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