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美术新课程标准》word版

《美术新课程标准》word版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9'FA'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新课标 美育

新课标 美育

新课标美育美育一直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整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是一种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物质的审美趣味,也可以指转变社会的道德艺术。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美育的理解。

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发展,给学生以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审美的兴趣。

从小学开始,要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和世界美术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学阶段要继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就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运用课外书籍,历史资料,社会研究进行艺术创作,并审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的美育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的知识,也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体会艺术的洞察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以求形成全面发展。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在美学教育中注意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以期让学生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美育的实施中,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瞄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落实教师和家庭共同参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美育,旨在以艺术修养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人格尊崇、顺应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发展的良好品格;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以德育人格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在增强审美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形成文明文化素养和正确审美情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美育,旨在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和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社会责任感及审美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把人的文化素养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才能培养出有素质的学生,使其成为有文化修养的公民,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一)国家美育课程标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美育教育是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美育课程标准的内容•美育教育的总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将美育纳入全民基本素质教育的核心阶段•美育课程标准的设置–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基础知识–艺术鉴赏与评析–艺术创造与实践•美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写和评审–教师教育和培训–美育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美育课程标准的实际应用•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推动美育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融合•倡导学校和社区的美育活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结语国家美育课程标准是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推动全民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努力。

让我们共同关注、支持、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美育教育的实践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和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美育课程标准的重点•突出“生活化、综合化、实践化”特色•强调对特殊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关爱和支持•注重与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的结合•倡导学生参与创造性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美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提倡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调整合和协同,促进全面发展•鼓励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美育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美育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 有效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 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 - 完善考核机制,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实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结语美育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人类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为全面推进美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大学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大学美育》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课时安排为理论课程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美育、审美活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等。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各艺术门类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

并且能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审美实践,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在审美欣赏和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美的基本概念。

2.学会辨别美与丑,了解美丑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来感受事物。

三)素质目标1.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3.弘扬民族艺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名称课次任务教学方法与要求1 诗意的栖居:大学美育课次1:什么是美课次2:直觉反应和情感体验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音视频赏析,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

通过互动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印象。

利用音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课次3: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利用流行歌曲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审美活动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3 曼妙的世界:自然美课次4:了解自然美通过预热,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美。

《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版(原版)

《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版(原版)

《梨渥0划标端》*务数*ZDZZiK(噱幅)中华AR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常部价前言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取向。

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独特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美术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本标准制定的背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其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同时,音乐课程也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明确音乐课程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促进音乐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音乐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领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一)音乐素养学生具有音乐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能够感知、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创作、演奏、传播和鉴赏过程,形成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趣味。

二)审美素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能够感知和表达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美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三)表现素养学生具有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和思想,具备基本的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表演技能,能够参与音乐团体活动和文艺演出,发挥个人的表现特长和潜能。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1. 美术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

2. 美术课程目标通过美术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 获得必要的美术基本技能和知识;- 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进对美术学科和相关文化的了解;-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课程内容1. 课程结构美术课程分为四大领域:绘画、雕塑、设计、工艺。

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绘画:水彩画、油画、素描、速写、版画等;- 雕塑:泥塑、木雕、石雕等;- 设计: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 工艺:编织、刺绣、陶艺、金银饰艺等。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价值的题材,注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融合,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扩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

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美术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附录1. 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3.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作品展示等,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美术教育,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初中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

初中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

初中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前言美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等功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1. 初中美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初中美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技法和美术史实,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和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美术基本概念: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摄影等基本类型,以及美术史实和美术流派。

2. 美术技法:包括素描、色彩、版画、雕塑等基本技法。

3. 美术欣赏:包括中国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外国美术等。

4. 美术创作:包括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示范、实践、探究、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课程资源1. 教材: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适合初中学生的美术教材。

2. 设施和器材:学校应配备相应的美术教学设施和器材,满足教学需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学习资源。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
国家美育课程标准如下:
1.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置“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求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

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2.普通高中价段,美术课程中设置“美术鉴赏”模块,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堂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运用美术鉴赏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鉴别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3.义务教育阶段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注重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4.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则设置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豪刻”、“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等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学习。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探索与实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6.在美术课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最新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_)

最新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_)
展望未来,学校美术教育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将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丰富美术教育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美术社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学生美术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和基本设备,如画室、展示空间等。
-定期组织社团交流活动,分享创作经验,展示社团成果。
2.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美术活动,如美术周、艺术沙龙、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4.设计:学生应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设计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结合实际项目,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个设计课题,涵盖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
-定期举办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5.工艺: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学习至少两种以上的工艺技能,如剪纸、编织、陶艺等,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美术教育,通过捐赠、赞助等形式,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十一、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1.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教学计划,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定期举行家长会,介绍美术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学校网站、家长手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美术教育相关信息。
2.绘画: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技能,培养绘画表现力。
3.雕塑:学习泥塑、木雕等雕塑技能,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4.设计:学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设计技能,培养设计创新能力。
5.工艺:学习剪纸、编织、陶艺等工艺技能,传承民间工艺。
6.摄影:学习摄影技能,提高审美和表现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三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四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二、分目标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如下;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二、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2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2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3评价要点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2学习活动建议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2学习活动建议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2学习活动建议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3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3评价要点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和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2学习活动建议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第三学段5~6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美化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2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3评价要点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学习活动建议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信息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中外美术鉴赏基本理论知识。

1.2.了解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理论知识。

(二)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敏锐觉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美术语音点;线;面;色;体去观察创造形象。

(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环境保护意识。

3.具备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00 美术鉴赏要求:结合美术造型,装饰、5 2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中国美术中国-悟大美之旅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与鉴赏。

近现代美术鉴赏行走文明历史的天教学内容:世界文明古国-空要求:能够运用美术术语描早期美术鉴赏6 2 0述,评价作品,体验并评述世在野蛮和黑暗中朝界文明古国早期美术名作、欧欧洲中世纪美圣- 洲中世纪时期美术名作。

术鉴赏六、教师任职要求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一)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资源要求:教材、PPT课件、网络资源等八、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或选用(1)在行业专职教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考核要求,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核心、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通过以工作任务来设置活动,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做中学”。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或理解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其中。

(二)教学建议(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选用针对性的活动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1)结合课堂训练、实地参观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2)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及职业综合基础技能。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注重开发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工作情景,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1.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师编写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符合本课程定位,理论用实践并重。

教材基本体现出本课程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以及前瞻性。

2.教材选用建议书名:《美术鉴赏》张凯编着于福艳张燕丽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次印刷月第1出版日期:2014年7 (四)学生学习资源建议参考资料:《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邵大缄教材性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资源:中国雕塑网中国美术网(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九、附录(一)术语解释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的。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白瓷;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

白瓷以河北的为代表。

山西、、和也都生产白瓷,四川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

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

泗州窑和在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

明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但由于器和、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

除景德镇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之称。

”象牙白“、”猪油色“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织物在染色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染;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技艺。

、云南、等民族擅长蜡染。

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民间美术Folk Art;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二)专业英语单词陶瓷蜡染扎染Ceramic whiteware白瓷青铜器The lost wax method失蜡法Cast-on outwell铸造漆器琉璃金银错Jin yincu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