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相遇问题的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以下请继续阅读《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能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解答相遇应用题的策略,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研究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说到“相遇” ,你怎么理解?大家想一想,相遇问题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 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主要运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新授课(一)出示问题小萍和小明分别从家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

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谁来读给大家听?谁来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段话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谁能来解释一下?(二)多种方式理解题意1、演一演除了用语言表达这段话的意思,大家能不能用其它方式表达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能不能把两人相遇的过程表演一下?谁愿意跟老师来表演?你打算怎样表演?情景表演:(1)老师不动:有意见吗?为什么要一起走?(体现同时)(2)老师反向走 (体现相对)(3)学生表演(中间停下来:体现相遇)我们来看一看小萍和小明是怎样走的?(课件动画演示)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了?小结:通过我们这么一演,我们再来看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觉?(更清楚、明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意了)借助表演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题意。

2、画一画(1)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下面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试一试。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含义,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含义。

2. 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相遇的情况吗?比如,两个人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分钟后相遇?2. 引导学生回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相遇问题的含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从两个不同的地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的问题。

2. 举例说明相遇问题的特点,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3.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a. 利用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列出方程;b. 解方程,求出相遇时间;c. 根据相遇时间,求出各自行驶的路程。

4.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遇问题的含义和基本解题方法。

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含义和基本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关注以下几点:1.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能够正确列出算式并解答。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铅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两个人相向而行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两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2、提出问题:“如果这两个人一直这样走下去,他们会在什么时候相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每小时走 5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经过 3 小时两人相遇。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4、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甲 3 小时走的路程+乙 3 小时走的路程=总路程5×3 + 4×3 = 27(千米)方法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5 + 4)× 3 = 27(千米)5、教师讲解:重点讲解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

6、深化理解: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人相遇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课本上的“做一做”题目。

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红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 4 分钟两人相遇。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所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画图、列表、方程等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相遇问题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发现、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中注重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找一个相遇问题的实例,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方法求解。鼓励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相遇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基本要素、解决方法、生活中的实例等。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遇问题情境,如两人从不同方向相向而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生活场景图,如两个小朋友从学校的东西两边同时出发走向对方,然后在学校的中间相遇,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理解并叙述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们就从我们学校出发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师: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走最后相遇的这种情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出发,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学校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学生说已知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 4分钟相遇 60米小明家学校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讨论。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4+60×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2)(50+60)×4=440(米)a、小组演示,把4分钟相遇的过程用学具摆出来。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转换: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举例解释:
-在运用关系式法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例如,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学生需要理解路程差等于速度差乘以时间。
-在画图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图中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计划在之后的课程中,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可能还不够,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向相遇和反向相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关系式法和图解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模拟两个物体的相遇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观察相遇现象。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等概念,是一种实际应用数学问题。

相遇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教案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实例和引导学生做习题的方式来具体讲解。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算法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各种解法。

4.在学习相遇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公交车和地铁的相遇、两个人在操场上相遇等,转化为数学相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环节通过图形、文字和数据三方面对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物理意义和各种解法。

①图形分析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两个运动员在相向而行的环形跑道上绕圈,相遇在某个点,如图所示。

计算两个人的运动路程,设小A跑了m圈,小B跑了n圈,转化成数学中的概念,设小A的行进路程为D1,小B的行进路程为D2。

D1 = 2πRmD2 = 2πRn其中R为圆的半径,假设为10m,m和n为圆的周长上的圈数。

②文字分析通过文字描述解决相遇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人每小时跑10圈,另外一个人每小时跑8圈,两人在同向环形跑道上跑步,相遇需要跑多长时间?在相遇点时,两人的位置都在什么位置上?③数据分析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方法求解相遇问题。

例如:两个人在直线上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10米/秒和16米/秒,两人之间的距离为500米,问两人相遇需要多长时间?3.练习环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分级训练,引导学生完成习题。

从基础的数据算法到变量代数解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法。

4.巩固环节教师提供一个相遇问题,要求学生几组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学生自行发挥解决问题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相遇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相遇地点等。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图示法、公式法、方程法等。

3. 相遇问题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相遇地点等概念。

3. 解决方法:介绍图示法、公式法、方程法等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练习:布置一些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精神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

4. 应用能力: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并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有一天,小丽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

发现没在意将同桌小强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小强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小丽把作业本还给小强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小组集体讨论并派两个同学情景模仿,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答案)a、小丽送到小强家;b、小强来小丽家取走;c、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小丽交给小强。

【让同学们模仿情景,使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的兴趣更浓,把数学问题引入实际生活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思考:(1)有几个人?(2)从几个地点开始运动?(3)怎样的时间出发最好?(4)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5)这样运动的结果怎样?板书: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也叫做“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至相遇”,或者“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

板书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思考:你觉得他们会在什么地点相遇?相遇时是否是在两家距离的中点?为什么?【让学生从直观的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更容易些】2、小丽家距小强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小强每分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

思考: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表格式教学学生直观明了,让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师:两人之间经过3分钟时的距离为0米,这时小强就拿到了自己的作业本。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名称: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熟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例如两个小朋友同时从相距5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1分钟后相遇。

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引出“相遇问题”。

2. 新课讲解:首先解释什么是相遇问题,然后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相遇问题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教案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在同学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根底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力量,提高同学的实践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爱好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能精确地理解并表达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方今日我们就从我们动身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

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

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师:你能依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2、汇报作业:〔小组〕边表演边讲解二、新课: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状况,今日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争辩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对行走最终相遇的这种状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出题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伴侣,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动身,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门口相遇。

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1〕同学说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4分钟相遇60米小明家小红家米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动身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3、小组演示,争辩。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1〕504+604=440〔米〕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相遇的定义;2.相遇问题的类型;3.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两位运动员相向而行,到达起点后转头向相反方向运动的视频,引出相遇问题,并简单介绍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讨论与学生互动讨论,探究相遇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整理归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讨论结果汇总整理,对相遇问题的定义、类型、解决方法进行梳理归纳。

4.拓展探究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拓展探究相遇问题的应用,并在班内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

5.练习检验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巩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类型;2.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合作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通过练习检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七、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方法,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注重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相遇求路程的实际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2. 相遇问题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

① 同向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速度不同,求相遇时间或路程。

② 相向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求相遇时间或路程。

③ 追及相遇问题: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速度不同,求追上的时间或路程。

(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① 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② 利用相遇问题的公式进行计算。

③ 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并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求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法,以及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紧凑,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分类、解题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引导学生运用方程法、图解法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分类及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2. 方程法、图解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学生对相遇问题本质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教鞭等;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2. 新课导入: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解题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相遇问题里的行程问题;2.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3. 配图:相关例题、图解法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遇问题题目;2. 提高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编相遇问题题目并解答;3. 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氛围;4.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教案(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经过3小时相遇。

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2.例3.小明和小华两家相距3千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明骑车每分钟行175千米,小华步行每分钟行75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例4.例5.甲、乙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出发后2小时,两车相距141千米;出发后5小时,两车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6.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两车相遇点距中点20千米。

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8.路程差÷速度差=相遇时间例9.甲、乙两地相距300米,小明和小军各从甲、乙两地相背而行,7分后两人相距860米。

小明每分走多少米?例10.例11.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出发步行5分钟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有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

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60米,小明步行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例12.例13.甲、乙两艘舰船,由相距418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对开出,甲舰船每小时航行36千米,乙舰船每小时航行34千米,开出1小时候,甲舰船因有紧急任务,返回原港,又立即起航与乙舰船继续相对开出,经过几小时两舰船相遇?例14.例15.一支1800米长的队伍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行进,队伍前端的通讯员用9分钟的时间跑到队伍末尾传达命令,通讯员每分钟跑多少米?例16.例17.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有关行程的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例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自主设疑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小结:如果我们知道了速度和时间,让我们求路程,该怎样列式?(“速度×时间=路程”)二、探究交流出示课本例题图示。

(一)初步理解题意,重点是“同时”和“相遇”。

仔细读题、审题,寻找信息。

讨论交流。

师用列表的方式板书整理题里的条件。

师:怎样理解“同时”和“相遇”?师组织两名学生在教室内做“同时”和“相遇”的表演。

同桌之间用橡皮等在桌面的表演。

师在旁边指导。

动作要规范。

进一步理解“同时”和“相遇”的含义。

师总结:同学们表演的都很好。

他们同一时刻也就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出线段图。

教学札记(三)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生独立解答或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组织交流教师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求两人每分一共走了多少米?再求两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比较、质疑。

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组织学生结合线段图和算式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的行程问题与以往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教案
执教老师:太来小学:何涛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小明家
小芳家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