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1 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
S4-1五河淮河桥设计总说明

五河定淮淮河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一、设计概况徐州至明光高速公路,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项目建设将促成京津、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商丘、郑州等方向通达南京、上海、杭州方向便捷通道的形成,对缩短城市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等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是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沿线市(县)及沿淮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经济联系,对促进沿线市(县)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等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园建设,构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巩固发展轻纺产业集群,扶持建设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提高该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河淮河大桥位于安徽省五河县境内,跨越淮河河谷、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全桥的起讫点桩号为K116+067.5~K119+369.5,全长3302m。
二、执行规范、技术标准(一)、执行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5.《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2007)6.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 062-2002)7.《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2004)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0.《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1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1986)13.《斜拉索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技术条件》(GB/T 18365-2001)1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15.《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16.《桥梁用结构钢》(GB/T 714-2000)1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 号18.《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1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20.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二)、技术标准●设计荷载:公路-I级。
S4-01【HS】路面设计总说明知识讲解

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洪安(湘渝界)至上官桥段路基路面及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及施设外业验收会议纪要的执行情况对《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重庆至长沙公路洪安(湘渝界)至上官桥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如下:1 路基2 路面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维持初设面层结构不变,即表层采用4cmSBS改性AC-13C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采用5cmAC-16C与7cmAC-20C的沥青混凝土结构,中短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根据重庆市高发司对重庆待建高速公路隧道铺装的要求,本线特长隧道由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调整为复合式路面。
五、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设计1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1.1 路基排水系统1.2 路面排水系统⑴行车道路面排水:一般路段的双向路拱横坡为2%,路面雨水可经坡面漫流直接汇入填方排水沟或挖方边沟。
超高路段的弯道内侧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弯道外侧路面雨水经超高横坡排入汇水沟,汇水沟纵向流经50m再通过Φ15cm横向短管进入中央分隔带集水井。
⑵整体式路基中间带排水:中间带汇水通过种植土竖向渗入下底32cm,上底72cm,高度40cm的纵向梯形碎石盲沟,为加大过水面积,盲沟底部纵向铺设Φ10cm透水软管,碎石盲沟汇水纵向流经50m(超高段)或100m(一般段)进入中央分隔带集水井。
集水井采用圆形明井,集水井净高100cm,内径72cm,底部与井壁采用M7.5浆砌C20预制砼块,顶部现浇C20井帽,搁10cm预制井盖。
中间带与超高外侧汇水沟的汇水进入集水沟后再通过Φ15cm的砼封PVC-U 管横向排出路基,在反向超高等特殊路段当横向排水管出口低于边沟底面高程时,可利用路线纵坡形成合成坡度将水排入边沟。
⑶分离式路基中间带排水:对于隧道进出口的分离式路基,宽度渐变的中间带两侧为1:10的路基绿化坡面,坡面(与超高路面)的汇水通过设置在中间带中部的弧形排水沟汇集,纵向每间隔50m(超高路段)或100m(一般路段)进入分离式中间带双室集水井(单室:60cm×60cm×110cm,顶面培土绿化),再通过Φ30cm的砼封PVC-U管横向排出路基。
S-4-11-01 20m简支T梁设计说明1

2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上部结构通用图说明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17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7.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8. 《碳素结构钢》(GB/700-2006)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10.《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 225-2007)11.《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04)12.《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规格系列》(JT/T663-2006)二、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三、主要材料1.混凝土(1)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的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碱含量不宜大0.60%,熟料中C3A含量不应大于 8.0%。
其余技术要求尚应符合GB175的规定,不应使用其它品种水泥。
同一座桥的预制梁应采用同一品种水泥。
(2)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使用经专门机组生产、并经试验确认的机制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6~3.2,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高性能混凝土),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JTG E42的规定。
(3)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空隙率宜小于40%,压碎指标宜小于20%,粗骨料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针片状含量宜小于10%;粒径宜为5mm~20mm,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且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JTG E42的规定。
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范文

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目录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设计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任务的由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桥位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技术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采用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材料、设备及产品采用的技术指标或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材料及产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桥梁结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桥梁结构总体布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S4-1 桥涵设计说明

S208线青川至九龙公路嘉陵段改建工程(龙蟠至李渡段)桥涵设计说明桥涵设计说明一、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1、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2、技术标准:●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荷载等级:新建桥梁采用公路-Ⅰ级,利用的桥梁维持原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100)。
●桥面宽度:标准宽度9m、10.5m●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P=1/100;小桥、涵洞P=1/5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环境条件:Ⅰ类二、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所有中桥、小桥桥梁设计图深度基本符合相关规范规程。
2、各中桥图名一栏格式不统一,有的设为单排,有的为两排。
回复:按意见将图名统一两排。
3、25m通用图图名对于桥宽9.0m和10.5m标识不清楚,带来看图不方便。
回复:按意见在“注”里说明。
4、桥涵设计说明中《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应为(GB/T5224-2014),请仔细检查。
回复:按意见核实修改。
5、K24+886梓潼中桥工程数量表中长度对应简支小箱梁32米有歧义,小箱梁的数量有些出入,请仔细复核。
其他几座桥参照此项。
回复:工程数量表中的长度为桥梁全长。
6、K24+886梓潼中桥布置图中注3要求“桩端进入中风化岩层的深度不得小于3.5d”欠妥当,桥梁桩基是按嵌岩桩还是摩擦桩设计未交代清楚,请计算并复核,再加以说明。
其他几座桥参照此项。
S2-4-1-1 瓯江大桥(瓯江段)主桥设计说明

瓯江大桥(瓯江段)主桥说明第四篇图纸共分为六个分册,其中总体、主桥及附属工程为第一分册,北引桥为第二、三分册,南引桥为第四、五分册,防撞设施第六、七分册。
本册图纸为第一分册,内容主要包括:瓯江大桥(瓯江段)总体、主桥混凝土箱梁、钢箱梁、钢混结合段;箱梁钢筋构造图、预应力布置图;下部结构图、下部结构钢筋图;防撞设施、附属设施等。
一、设计依据1、浙江省发改委浙发改函【2010】321号:省发改委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项目核准批复的函;2、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查专家组意见;3、中标通知书及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指挥部与联合体签订的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4、《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初步设计》及《补充初步设计》;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浙发改设计[2010]141号《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函》;6、温州市环境保护局温环建【2009】067号: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温州瓯江过江通道)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7、浙江省水利厅浙水许【2008】21号: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8、浙江省港航管理局【2007】84号: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温州瓯江过江通道)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调整)的复函;9、浙江海事局浙海事[【2010】318号《关于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瓯江过江大桥项目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批复》;10、交通部颁发的各种有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二、设计规范及标准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5、《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7、《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1、《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 10433-2002)12、《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 1228-2006)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4、《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15、《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16、《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2003)1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2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三、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基础资料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永嘉枢纽—三江互通段双向4车道;三江互通—温州市区段双向6车道;市区望江路至终点参照城市道路标准。
s4-1桥涵说明(新)

说明一、对外业验收鉴定书的执行情况2015年4月,本项目施工图外业勘测工作通过了十六团的验收,本次施工图设计按照《施工图外业验收鉴定书》执行,贯彻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现对外业验收鉴定【执行情况】已按外业验收鉴定书执行。
二、设计技术指标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利用采用原设计标准。
2.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3.环境类别:Ⅱ类环境。
4.桥涵宽度:小桥采用净7.5+2×0.5m防撞墙;涵洞与路基同宽。
5.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小桥为1/256.桥涵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7.采用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1-200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T B02-01-2008);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 02-20138)《盐渍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交公便字[2006]243号);9)《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10)《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三、设计原则:本次桥涵设计本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四、全线桥涵分布情况:1.涵洞本项目共设涵洞4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5道,铸铁管涵1道。
C线主线共设涵洞2道,新建1-0.75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2道。
B线共设涵洞2道,新建1-0.75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道,新建 1-0.3m铸铁圆管涵1道。
五、沿线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本区地处南天山山地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交合处,地貌基本轮廓受天山纬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塔里木地块的控制;地貌单元区属塔里木河冲击平原2.道路地质该项目路段翻浆较严重,路面结构层以下换填50cm风积沙;其余路段地层结构简单,层位稳定,无严重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存在。
S4-1 太和三桥设计说明

太和颍河三桥加宽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一)项目建设背景105国道是国家级的经济干线公路,也是安徽省主要经济、交通干线公路,是河南、安徽通往湖北、江西、广东的便捷通道。
长期以来,105国道一直是通道内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干线公路,承担着主要的过境交通量,并发挥着集散公路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大力推进以一级公路建设规划为主要支撑的“路网升级工程”,全面提升安徽省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已纳入到了全省“十二五”一级路改造计划。
“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将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图1 项目所在区域地势图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105国道与308省道平面交叉K877+330处,终点接105国道阜阳至太和段改建工程终点K890+000处,建设标准为一级公路。
该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确定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需经过太和颍河三桥,因太和县颍河三桥净宽仅15.5 米,不能满足交通量的要求,需加宽。
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关于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和阜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11】476号)对太和颍河三桥的建设方案都给予了认可,且批复的工程规模中包含了太和颍河三桥的新建内容。
图2 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由于太和颍河三桥桥位处河道正在进行沙颍河航道整治,整治期间河道宽度、河床走势等不定,影响新建桥的桥梁桩位及通航孔径的确定。
为保证桥梁方案切实可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经研究决定,阜阳市公路管理局《关于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暂不实施太和三桥左福桥工程的说明》明确了太和颍河三桥左幅桥工程及两端接线(K885+980-K887+100段)在初步设计阶段暂不考虑,待桥位处航道整治结束再予实施,因此105国道三角元至太和段改建工程分为两期工程进行实施,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为K877+330~K885+980及K887+100~K890+000段,二期工程实施范围为K885+980~K887+100段,即为太和颍河三桥加宽工程。
SV-4-1本桥说明-典尚设计

本桥说明一、概述洪圣里大桥所跨沈店桥港为七级航道,通航净宽18m,净高3.5m,设计最高通航水位 2.12m(黄海高程),河道与路线交角为33°,桥梁采用正交布置。
本桥平面位于R=8000m右偏和R=6000m左偏圆曲线上,纵面位于R=11148.654m的凹形竖曲线和R=12946.143m的凸形竖曲线上。
桥址区地层上部为亚粘土及淤泥质亚粘土,其下为粉砂,底层为圆砾混砂。
洪圣里大桥起点桩号K11+414.500,终点桩号K12+095.500,全长681米。
全桥桥面横坡为2%,最大纵坡2.1%。
二、设计采用的标准及规范1、设计规范及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024-85)6)《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9)《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10)《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11)《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04)12)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市至杭州段工程初步设计的复函(浙发改设计[2006]52号)13)《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市至杭州段两阶段初步设计》14)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市至杭州段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15)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市至杭州段两阶段设计咨询报告2、执行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情况本桥设计严格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主要执行的条文如下: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第 4.0.3禁入栅栏设置条件;6.6.1、6.6.2有关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6.7.2公路用地范围及11.4.5主要公路上跨的设计要点规定。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 施工图阶段桥梁设计说明

说明书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及批复意见执行。
二、设计依据、主要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2.1设计依据⑴部颁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⑵普陀区建设局与我院签订的委托书与合同。
⑶舟山市普陀区发展个改革局会议纪要[2010]11号《舟山市普陀区滨港路西段沿海高架工程听证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
⑷初步设计评审专家组意见。
⑸相关批复、批文。
2.2主要技术标准a、设计汽车荷载:公路-Ⅰ级b、设计速度:主线40km/h,匝道20km/hc、设计洪水频率: 1/100d、桥梁宽度:与路基同宽e、桥下净空:跨码头栈桥处4.5m;f、设计基本风速: V10=40.5m/s。
g、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本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g、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根据桥梁所处的环境,大气环境类别为Ⅱ类,水中及浪溅区环境类别为Ⅲ类。
2.3执行的规范、规程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⑵《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D20-2006)⑷《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⑸《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⑹《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⑺《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⑻《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⑼《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⑾《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⑿《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三、结构设计3.1结构布置主线桥采用16m钢筋砼现浇连续梁和20m、25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全桥跨径布置为:(3x16)+(4x16)+2x(3x20)+(2x20)+(3x25)+(2x20)+4x(3x25)+(2x20)+2x(3x20)+2x(4x25)+(3x2 5)+(3x20)+(3x25)+(2x20)+(3x25)+(5x20)+(5x16)m。
S4-1桥梁涵洞说明书

说明书一、涵洞通道1.1涵洞通道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永州至蓝山一级公路K12+000-K15+000段,全长3公里,共设置5道圆管涵,盖板通道1座。
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原路段的特殊性,涵洞与构造物衔接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当涵洞与挡土墙、原涵洞与新涵洞衔接的时候,衔接处必须要设置沉降缝。
1.2通道说明1.2.1、设计规范:1、《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0-2005);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262-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2.2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2、环境类别:Ⅱ类;3、涵洞,通道上层填土高度大于0.6m,与路面之间的高度大于1.2m。
主要通道布置结构表1.2.3主要材料:1、盖板:C20砼;2、涵台、墩及基础:分离式基础盖板涵(通道)涵台、墩采用C15砼或M7.5浆砌片石,整体式基础盖板涵(通道)采用C20砼;3、洞口八字翼墙墙身、隔水墙及铺底:M7.5浆砌片石,翼墙基础采用C25砼,帽石采用C25;4、钢筋:R235、HRB335。
1.2.4设计要点:1、结构计算:(1)盖板:a.盖板的两端为铰结支承在台身上端,内力计算不考虑涵台传来的水平力;b.计算涵洞顶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时,车轮或履带按其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角分布,当几个车轮或两条履带的压力扩散线相重叠时,则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
(2)涵台:a.分离式涵台:上部盖板与涵底铺砌分别作为涵台上、下支撑点,涵台作为上、下端简支的竖梁,承受竖直荷载及水平压力;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b.整体式涵台:上部盖板与基础分别作为涵台的上、下支撑点,涵台作为上端铰结,下端固结的竖梁,承受竖直荷载及水平压力;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3)基础:a.单孔整体式基础按倒置梁进行计算;b.双孔整体式基础按倒置连续梁进行计算;c.涵台在横桥方向竖直平面内弯曲强度验算:将台身(包括基础)视作弹性地基上的短梁;假设涵台身自重不引起弯曲;由于涵台的变形很小,可视在恒载作用下产生的基底应力为均匀分布。
S4-1涵洞说明1

第四篇桥涵工程一、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 C30-2002)。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11)。
(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二、涵洞设计1、圆管涵1)涵洞分布、类别及主要尺寸涵洞分布、类别及主要尺寸2、施工注意事项(1)圆管涵1)管节采用由厂家提供的Ⅱ级钢筋混凝土预制管。
2)管节基础上层采用C20混凝土,下层采用天然砂砾垫层铺砌。
3)圆管涵管节分标准管节和调整长度用的辅助管节,施工时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及端墙位置的准确。
4)圆管涵管节接头构造:节间缝隙用沥青浸过的麻絮填塞,外面裹两道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
5)圆管涵管节在对头拼接时,填塞缝隙的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往外填塞。
6)圆管涵管节预制、运输、存放时,应注意轻放,堆放的底面应平整,必要时铺设5~10cm的砂垫层,使受力均匀,以免管节开裂。
7)圆管涵洞顶填土厚0.5m~1.0m时,管顶路基及管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应用天然级配砂石料保持最佳含水量,每10cm一层,分层第1页共5页夯实,相对密度达95%。
8)涵洞全长范围内,每3~5米设置一道沉降缝。
9)施工时,当管顶覆土小于50cm时,应严禁重型车辆通过。
10)地基承载力需大于0.200MPa,若不足换填连砂石,换填深度由计算确定。
本项目涵洞有新建圆管涵9道。
未尽事宜按现行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S4-1涵洞设计说明

第四册涵洞说明一、设计原则1.1桥涵设置原则①涵洞位置服从路线布设的要求。
②涵洞的布设,采用逢沟设涵的原则。
二、技术标准采用情况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503.标准断面宽:0.75m(土路肩)+0.75m(硬路肩)+3.5m(行车道)+3.5m(行车道)+0.75m(硬路肩)+0.75m(土路肩)=10.5m地震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三、沿线桥梁涵洞分布情况涵洞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及圆管涵,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跨径一般为2.0-4.0m,圆管涵孔径为0.75-1.00m,对地质要求不高,沿线除种植土、松散的填筑土、淤泥质土、软塑状亚粘土需换填处理外,其余地质情况均满足要求。
原老路涵洞多为砖砌涵或石盖板涵,本次设计考虑造价因素均采用涵洞接长处理,涵洞的尺寸以不小于原有尺寸为原则。
涵洞设置位置与孔径选择充分考虑了跨越河流、沟壑、现有道路和农田排灌设施,尽量不压缩现有河道、沟渠、道路宽度,不降低排洪、排灌、通行能力,还适当考虑到近期发展和远期规划的要求,预留发展空间。
涵洞设置均通过水文资料分析,并进行现场核对,结合当地水利规划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适当考虑沟渠合并,以减少桥涵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本项目新建涵洞734.1m/52道(含老涵拼接),其中圆管涵466.4m/36道,盖板涵267.7m/16道。
四、沿线水系水文概况、特征,农田水利设施与涵洞位置及孔径选择的关系本项目沿线农田水利设施较多,既有灌溉用水渠、水沟,均在原位设置涵洞,涵洞孔径不小于既有沟渠,以满足农田生产用水要求。
五、涵洞概况5.1 涵洞位置的确定涵洞布设以原有河沟为依据,尽量保持原有河沟自然状态,不打乱现有系统为原则。
本项目区域人口较多,居住较集中,小桥涵设置尽量考虑到路线两侧居民的通行要求,做到一涵多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2 涵洞孔径涵洞孔径首先满足设计洪水频率的流量要求;跨越沟渠的桥涵,尽量做到不压缩其过水断面。
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

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本次桥梁施工图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规范:1、国家桥梁设计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3)。
2、国家桥梁设计规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T60-2013)。
3、国家桥梁设计规范《公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JTGT64-2013)。
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相关桥梁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
二、设计参数1、桥梁跨度:本次设计的桥梁跨度为100米。
2、桥面宽度:桥面宽度为12米。
3、桥面铺装:桥面铺装采用8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
4、桥梁结构:桥梁结构采用钢结构,包括主梁、桥面板、栏杆等部件。
5、桥墩基础:桥墩基础采用桩基础,桩径为1.2米,桩长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
三、施工要求1、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理解设计意图。
2、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如有疑问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3、桥墩基础的施工应按照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确保桩基础的质量和稳定性。
4、桥面铺装施工时应确保沥青混凝土的厚度和平整度,避免出现坑洼和裂缝等现象。
5、桥梁结构的焊接应由专业焊接人员按照焊接规范进行焊接,确保焊接质量和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四、其他说明1、本次设计的桥梁施工图仅为初步设计,具体施工细节应以实际施工情况为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密切配合,确保施工质量。
2、如有未尽事宜,应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
3、本设计图的使用权归设计单位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传播。
以上为本次桥梁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希望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有所帮助。
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图设计说明施工图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将概念设计转化为具体实施蓝图的过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则是针对施工图设计的相关解释和阐述,旨在让施工方、监理方等相关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等。
以下是施工图设计说明的主要内容: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1、设计依据:包括相关规范、标准图集、施工图纸等,说明本设计是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
LJ1标结构施工图问题汇总

LJ1标结构施工图问题汇总桥梁通过对设计图纸的仔细查看,发现问题如下:1。
全部梁体没有调整纵坡的承托数据、或者是调整纵坡预埋钢板的嵌入梁体数据。
2. S4-1—1-11(S4-T—2—3等)钢筋数量未全计入钢筋数量表里。
3. S4-1—1-12图纸中的引伸量值是已扣除初始应力后的一端伸长量,在施工中应以“引伸量"/0.9的值进行控制吗?根据钢束布置图可以算出负弯矩的一端伸长量和此值不相符。
4. 设计说明中要求现浇混凝土达到90%,但后面的箱梁图纸、负弯矩现浇段混凝土达到85%就能进行张拉,在施工中应以何值为标准。
5. S4-1—1—13(S4-T—2—5)中的钢筋单根长度单位为CM,但实际的单根长度是MM。
6。
S4—1—1—13中,所有的齿板钢筋和混凝土量都少乘2。
7。
S4—1-1—13中,边梁的T3齿板为60cm,中梁T1齿板为48cm,相差太大,应为边梁的T2齿板对应中梁的T1,边梁的T3齿板对应重量的T2。
8。
S4—1—1-14中,边跨表中4号筋(330)-7(147)=183≠156+25+5=186不对应所以根数错误,8号筋应与5号筋相对应,但图纸给的数量不一样。
中跨的钢筋合计中12的总量为3438。
6KG9。
所有图中的伸缩缝构造图中的10×10cmφ8的分布钢筋量未给。
10. 所有的防落物网构造图中,说明标注的是“防落网布置在全桥两侧护栏范围"和第二页中的防落网共计60m冲突。
11。
S4-1-1—27第一页中64cm弯管应为12个,第二页中的泄水管布置图中4×600应为6×400.泄水管数量表中的三通为12个.12。
全部图纸中的桥面排水构造图中的泄水管不好施工,可否改成垂直穿过翼缘板进行排水,引入式排水的PVC管距集水槽的尺寸为多少。
13。
S4-1—1—29中盖梁的预应力张拉伸长量未给。
14。
S4-1—1—30中第二页9号钢筋应为20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 项目概况家珍大道作为金堂县绕城线已经建成;赵淮快速作为金堂县连接龙泉山两侧淮口、赵镇的重要干线公路正在规划设计中,本项目的建设将直接打通家珍大道与赵淮快速,加强金堂县城与龙泉山东部淮口片区之间的交通转换,完善金堂十三五交通规划。
另外项目直接影响板块位于成都二绕东侧,成金大道南侧,成环线(迎宾大道)西侧,成巴高速北侧,项目区位优势明显,周围路网已经成型,周边5km范围内有3个高速出口。
项目区域目前属于未建成区,区域内主要有云绣社区,路网组成主要为乡道、村道,等级低,路面窄,路网稀疏,交通不畅;项目的建设将大大带动整个片区的整体规划,同时作为云绣社区的环城线,利于云绣社区规划发展。
本篇章内容为桥涵工程,根据道路总体设计和地方规划,共设置大桥161米/1座,中桥97米/1座,涵洞1230.44米/21道。
二、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三、设计依据、规范和主要技术标准3.1 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J D61-2005);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3、《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规格系列》(JT/T 663-2006);1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17、《公路桥梁伸缩装置》(JT/T 327-2004);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20、《桥梁用结构钢》(GB/T 714-2015)。
2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型式尺寸与技术条件》(GB1228~1231-2006);22、《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2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4、《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CJJ/T722-2008;2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26、《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1-2011);27、《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12);28、《桥梁用结构钢》(GB/T 714-2015);及其他现行“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等。
3.2 设计依据1、我公司与建设单位所签订的项目设计合同;2、现场勘测的地形图;3、地勘成果资料;4、本项目初步设计批复及相关意见;5、本项目其他专业设计成果。
3.3 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60km/h;2、设计荷载:公路-Ⅰ级;3、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一级;4、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5、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大桥100年,中桥50年,涵洞50年;6、结构重要系数:1.1;7、防洪要求:大中桥1/100,涵洞1/50;8、抗震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设防类别B类,抗震设防措施等级7度;9、通航等级:桥下无通航要求;10、桥梁宽度:3m人行道+4.25m非机动车道+1.5m侧分带+11m主车道+0.5m中央双黄线+11m主车道+1.5m侧分带+4.2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40.0m;11、桥面横坡:2%;12、环境类别:I类。
四、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1地形地貌栖木河中桥:桥址区以冲洪积与残坡积地貌为主,桥起点跨越大片农田区(凹槽区),横跨栖木河,与其垂直相交,现有机耕路通过此处。
桥止点按为残坡积地形(缓坡区),岸坡部分区域岩石裸露,近水平岩层,稳定性好。
成巴高速跨线桥:桥址区以丘陵地貌为主,线路在k3-900处上跨成南高速,与高速垂直相交,现有机耕路通过此处。
表层为残坡积覆盖,厚度分布不均匀,两岸厚度1.5-2.8m。
4.2地层岩土性质栖木河中桥:根据现场钻探揭露,桥梁场区内地层较单一,主要为岩石,仅在表层存在薄层粉质黏土层,总体自上而下其性状特征如下:(1)杂填土(Q4ml ①1):主要为生活垃圾,总体松散。
主要分布于河道两侧,厚度3.3-3.8m。
(2)含粉质粘土卵石(Q4al+pl①2):褐灰~灰白色,稍密状。
骨架颗粒成分以砂岩及硅质灰岩、石英、长石、正长石等为主,磨圆度一般,多呈亚圆状,分选性较好。
粒径一般3~8cm,最大粒径30cm,砾卵石含量50~65%;其间黄褐色砂质充填约占10~15%,泥质含量约15~30%。
厚度0-1.2m。
(3)白垩系下统七曲寺组(K1q)场地内主要主要出露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二者多呈互层状交互出现。
泥质砂岩⑤:主要呈浅灰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矿物为主,岩性软好且较均匀,为软质岩。
具体见桥梁工程地质剖面图。
强风化⑤1:裂隙发育,欠致密,岩性软弱,强度低,岩芯多呈短柱状。
强风化带厚度3-4m,岩芯获得率TCR=75-80%,岩石质量指标RQD=60-75%。
中风化⑤2:岩石完整,岩性坚硬,中风化带厚度3-4m,岩芯获得率TCR=80-90%,岩石质量指标RQD=70-80%。
砂质泥岩⑥:呈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层理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由低液限粘质土矿物组成,少量粉砂质及钙质和云母组成,质地软弱,属软质岩类,抗风化能力弱,岩性不均,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5-6m,力学性质一般。
局部地段其间夹泥质砂岩薄层,呈浅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
强风化⑥1:基岩中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遇水及暴露地表后易软化,顶部风化近于土状,强风化层厚度3-4m。
中风化⑥2:基岩中裂隙稀少,岩体完整性相对较好,岩芯呈柱状,岩石较完整,中风化带本次勘察未揭穿。
成巴高速跨线桥:根据现场钻探揭露,桥梁场区内地层较单一,主要为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二者呈互层状,交互出现,仅在表层存在少量粉质黏土层,总体自上而下其性状特征如下: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浅黄色,有少量的砂质包裹体,可塑状,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底部含有大量的砂泥岩风化残坡,厚薄不均匀,勘察揭露,两岸厚度2.2-2.8m,中间桥墩厚度1.5-2.5m。
(3)白垩系下统七曲寺组(K1q)场地内主要主要出露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二者多呈互层状交互出现。
泥质砂岩⑤:主要呈浅灰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矿物为主,岩性软好且较均匀,为软质岩。
具体见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及桥梁工程地质剖面图。
强风化⑤1:裂隙发育,欠致密,岩性软弱,强度低,岩芯多呈短柱状。
主要出露于止点岸。
强风化带厚度3.1-5.6m,岩芯获得率TCR=75-80%,岩石质量指标RQD=60-75%。
中风化⑤2:岩石完整,岩性坚硬,中风化带厚度2.5-4.8m,岩芯获得率TCR=80-90%,岩石质量指标RQD=70-80%。
砂质泥岩⑥:呈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层理较为发育,矿物成分主要由低液限粘质土矿物组成,少量粉砂质及钙质和云母组成,质地软弱,属软质岩类,抗风化能力弱,岩性不均。
强风化⑥1:基岩中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遇水及暴露地表后易软化,顶部风化近于土状,强风化层厚度2.5-3.5m。
中风化⑥2:基岩中裂隙稀少,岩体完整性相对较好,岩芯呈柱状,岩石较完整,中风化带本次勘察未揭穿。
强风化层厚度3-5m。
4.3水文地质条件栖木河中桥:拟建桥梁起点段位置处于农田区,丰水季节,地表水较丰富;而在枯水季节,变为干田区。
桥位位于栖木河上,常年有流水通过,边缘和谷底常有少量上层滞水或潜水型孔隙水,但影响不大。
所以,本场地不考虑水文地质作用的影响。
成巴高速跨线桥:拟建桥梁与现有成巴高速垂直相交,位于山体上,附近无溪沟流过,也无稳定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所以,本场地不考虑水文地质作用的影响。
4.4桥址岩土工程评价栖木河中桥:①桥台岸坡稳定性评价起点岸桥台处位于现有农田区,平缓地形,整体坡度1-2°,表层为杂填土及含粉质粘土卵石,其下为岩石地层,边坡稳定性好。
止点岸位于农田,紧邻山体,表层为杂填土,下伏岩石地层。
两岸桥台自然边坡稳定,所以,两岸桥台处的岸坡稳定性较好,适宜修建。
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场内杂填土及含粉质粘土卵石,未进行原位测试、取样进行试验,其物理力学指标按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提值。
基岩埋藏较浅,承载力高,为桩端的良好持力层,为取得其可靠的物理力学参数,对其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将试验成果列表统计于下表4-1。
③桥基基础设计方案论证据桥梁上部结构设计方案,并结合桥址实际地形、勘探揭露的土体结构、基岩埋深、施工因素及工程类比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基础型式如下:两岸桥台:勘察揭露,表层3.5-4.3m为杂填土,其中在起点岸可见0.8m的稍密状卵石层,其下为岩石地层,强风化层厚度5.9-7.6m,承载力可达350kpa。
建虑墩位的净矢高度,建议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方案,以下伏的中风化岩石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得低于3倍桩径。
桥墩:钻孔揭露,表层4.2-5.0m为杂填土及卵石层,下伏稳定的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地层,承载力较好。
考虑墩位的净矢高度,建议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方案,以下伏的中风化岩石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得低于3倍桩径。
成巴高速跨线桥:①桥台岸坡稳定性评价起点岸均位于山间凹地处,为大片藕田,止点岸紧邻丘陵,坡度3-5°,表层为2.5-2.8m 的可塑状粉质粘土,其中起点岸藕田内可见少量淤泥质土,下伏岩石地层。
两岸桥台自然边坡总体稳定,所以,两岸桥台处的岸坡稳定性较好,适宜修建。
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场内可塑状粉质粘土未进行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其物理力学指标按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提值。
基岩埋藏较浅,承载力高,为桩端的良好持力层,为取得其可靠的物理力学参数,对其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将试验成果列表统计于下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