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604ab15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b.png)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古今度量衡对照: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1克g=1000毫克(mg)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1两=10钱=31.25(g)1钱=10分=3.125(g)1分=10厘=0.3125(g)=312.5毫克(mg)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1两=10钱=50克(g)1钱=10分=5克(g)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1厘=10毫=0.05克(g)=50毫克(mg)。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0725a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7.png)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历代度量衡整理
![历代度量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8eceedfe4733687f21aa36.png)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诗词里的度量衡
![古诗词里的度量衡](https://img.taocdn.com/s3/m/a4a1bcf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2.png)
古诗词里的度量衡
古诗词里会遇到“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例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其进位关系,大致是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古代衡的单位还有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一说等于六两半))等。
例如: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1af2c44addccda38376baff9.png)
重量单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古代,,不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么?居然用这么含糊的词其实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
咱们去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
重量单位平时听听评书,知道古代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但我知道那时的一两肯定和现在的一两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不太清楚!刚刚看了下载来的央视的“走近科学_中国武术传奇系列:百变神刀”,里面的主持人讲到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而且提到那时的一斤是十六两,并且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还多,我当时就笑了,主持人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嘛,唉。
于是就想知道那时的单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好被我查到了,现在转载如下,大家也了解了解:怎样折算古代药物剂量孙凌志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
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
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
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
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
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https://img.taocdn.com/s3/m/f67769e581c758f5f61f67b4.png)
明
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10钱, 1钱= 10分
1石= 70800, 1斤= 590, 1両= 36.9, 1钱= 3.69, 1分= 0.37
清
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10钱, 1钱= 10分
南朝与北朝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南朝: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北朝: 1丈= 296, 1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96, 1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两晋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両= 13.8, 1铢= 0.57
南北朝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南齐: 1斤= 330,梁、陈: 1斤= 220;
北魏、北齐: 1斤= 440,北周: 1斤= 660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https://img.taocdn.com/s3/m/d4af997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c.png)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原创中国计量计量资讯速递 2020-01-17度量衡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度量衡除了作为长度、容量、重量的简称外,还应该包括单位、制度和一切管理条例。
本文仅简单地介绍古代度量衡单位名称的由来与趣事。
寸、尺、丈《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
《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
《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
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
《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
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
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
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
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
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
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
《说文》中“寸”字写作“”,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
”而“又”字写作“”,并解释说“又,手也”。
像人手伸出三指状。
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
“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
“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
与古代度量有关的汉字
![与古代度量有关的汉字](https://img.taocdn.com/s3/m/03aa2ce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7.png)
与古代度量有关的汉字在古代长度度量中,尺、寸、咫、寻、常、仞都是重要的度量单位。
【尺】,《说文》:“十寸也。
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
十寸为尺。
”【尺=尸+乙】古人以人体为法丈量天地,后指足脚踝关节到膝关节距离。
即小腿骨长度,小腿骨也称为尺骨。
【寸】,《说文》:“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从又一。
”“寸”的字形是右手下加一个指示符号,指出离手掌一寸动脉所在之处,因而作“尺寸”之“寸”讲。
从“寸”的字其实都从“又”(右手),如“寻”、“封”等。
依据一定的参照物,对物体长度进行度量,是随着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产生的。
最初,古人是用眼睛估摸物体长短和大小的,后来改用人体的某一部分和物体进行比较。
《说文解字》记道:“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大戴礼记》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就明确表明了这种情况。
“布指知寸”,就是以手拃的宽度为寸。
以手指宽计量,至今仍在沿用。
北方农民常在雨后扒开湿土,量量有几指深,即说“几指雨”。
商代尺上已分1尺为10寸,每寸约合1.6厘米,约相当妇女的指宽。
“布手知尺”就是以手推为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量长度。
至今,我国从北到南,仍可见这种古老遗风。
西南少数民族织布,就多以推度量。
寻之甲骨文及篆书【尋(寻)】,《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常】,《说文》:下帬也。
从巾尚聲。
裳,常或从衣。
上曰衣。
下曰裳。
本义:下裙。
引伸:古代长度单位。
两寻为常,即一丈六尺为常【仞】《说文》:伸臂一寻,八尺。
从人刃声。
本义:古代长度单位。
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舒肘为寻”,伸直左右胳膊,便是“寻”的长度。
先秦尺制,“寻”为8尺,“常”是“寻”的一倍,即16尺先秦常称男子为“丈夫”,若以今天1米等于3尺换算,高达3.3米,就都成了巨人。
先秦以一拃为尺,十拃为丈。
以商代尺度来计算,“丈夫”高不过1.7米左右。
楚霸王项羽身高八尺,是以秦汉尺度计量的,约合1.85米,也够得上是大个儿。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f8f59a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1.png)
古人的计量单位古代人民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创造了各种独特的计量单位来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和容量等。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
一、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主要长度单位,通常指的是人体的尺寸。
它的长度等于一人伸开双臂的距离,也可以用来衡量房屋或道路的长度。
2. 丈:丈是比尺稍长的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
在农村中,人们常用丈来衡量田地或房屋的大小。
3. 步:步是古代人们行走的距离单位,约等于一人走一步所覆盖的距离。
它常用来测量地面的长度或距离。
二、重量单位1. 斤:斤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重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物品的重量。
一斤约等于500克,相当于现代公斤的一半。
2. 钱:钱是古代中国使用的重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重量。
一钱约等于3.75克。
3.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重量单位,用来衡量食物和其他物品的重量。
一石约等于6.35千克。
三、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中国使用的容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粮食和液体的容量。
一斗约等于10升。
2.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用来衡量液体的容量,特别是啤酒和牛奶等。
一石约等于35.24升。
3. 盎司:盎司是古代罗马和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液体和贵重物品的容量。
一盎司约等于28.35毫升。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但它们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精确度。
在中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单位词汇吗?
![在中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单位词汇吗?](https://img.taocdn.com/s3/m/7ba085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a.png)
在中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单位词汇吗?中文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在表达物理量时也独具其特色。
除了国际公认的国际单位制外,中文中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单位词汇,用来表述特定的事物或概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在中文中与单位相关的独特词汇。
一、货币单位1. 两:这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计量重量的单位。
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很早就使用的单位之一,用于称量贵重物品,如黄金、银子等。
后来,两逐渐演变为计算货币的单位,称为“两钱”,被广泛使用于古代贸易活动中。
2. 钱:在中国古代,钱是一种货币单位,用来表示金属货币的价值。
最早的钱是青铜贝壳钱,古人用青铜贝壳制成一种圆形的钱币,曾流行了两千多年。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钱的形制也多种多样,如圆形铜钱、方孔铜钱等。
这些钱币不仅是实际的货币,还承载着古人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3. 圆:圆是中国现代货币单位的一种,也是人民币主要面额之一。
圆的使用源自于西方计量单位,“元”与“圆”同音,后来逐渐被接受并使用,成为中国现代货币体系中的单位。
二、时间单位1. 刻: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单位,用来表示一天的分段。
中国古代一天被划分为八刻,每刻为2小时。
这种刻法在古代的时间表达中非常常见,可见其在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炷: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单位,用来表示时辰。
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时辰,每个时辰为48分钟。
炷是古代人们计算时间和安排活动的重要参考。
三、面积单位1. 顷:顷是中国传统的土地面积单位,用来表示大片农田的面积。
一顷等于百亩,相当于现代计量单位中的一百八十亩。
顷是中国古代耕地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概念。
2. 亩:亩是中国传统的土地面积单位,用来表示一小片土地的面积。
亩是古代农民进行土地耕作的基本单位,它的大小因地域而异,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面积。
四、容量单位1. 斗:斗是中国传统的容量单位,主要用于衡量粮食或其他物品的容量。
最早的斗是古代使用的一种量器,后来逐渐成为容量单位。
中国计量单位的历史演变
![中国计量单位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345eaa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8.png)
中国计量单位的历史演变1、锊和匀: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2、“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做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
1千克=2斤,1斤=克。
两:就是市制的重量单位。
1两 = 0.05千克 = 50克;1斤 = 10两旧时,1斤等同于16两,故存有成语“半斤八两”,则表示不分上下。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与计量单位都还没有统一,所以各国的重量单位也有所不同。
秦、晋所用的重量计量单位大致相同,都使用斛、斗、升。
其中斛最大,升最小,采取十进制。
齐国采用的重量计量单位,从小到大排序为钟、釜、区、豆、升,所实行的并不是十进制,其中1钟 = 10釜、1釜 = 4区、1区 = 4豆、1豆 = 4再升。
楚国使用的就是筲、升,两者使用五十进制。
2、秦。
到了秦朝,计量单位得到了统一。
计量单位统一使用原来秦国所用的单位。
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1斛 = 毫升、1斗 = 毫升、1升=毫升。
3、汉。
汉朝的计量单位延用秦朝,不过减少叶仲裕、龠、诶、圭,其中1再升 = 10合、1合 = 2龠、1龠 =5诶、1诶=4圭。
4、三国时期到隋唐。
在这时期,计量单位为斛、斗、升、合。
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不同。
5、宋及以后。
从宋朝已经开始,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紧固位石、斛、斗、升、再分。
它们之间的折算都就是1石 = 2斛、1斛 = 5斗、1斗 = 10再升、1再升 = 10合。
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相同。
古代的度量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
![古代的度量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2a29764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8.png)
古代的度量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古代度量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古代那些度量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哦。
一、龠(yuè)龠在古代可是个很有趣的小度量单位呢。
它就像是度量世界里的小不点。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古代用来衡量少量东西的一个小标准。
比如说,在量一些很精细的东西,像药粉之类的,可能就会用到龠。
为啥会有这么个单位呢?其实啊,古代人生活很细致的,对于不同量的东西需要有不同的度量,龠就应运而生啦。
它就像是我们现在用的小勺子,专门用来舀取少量的东西。
而且这个单位还和古代的音律有点关系呢。
古代的音律讲究和谐,龠这个单位在一些与音律相关的度量上也发挥了作用,就好像是把声音的高低、长短等用一种度量的方式来表示,是不是很神奇呢?二、合(gě)合这个单位呢,比龠稍微大一点。
它就像是龠的大哥哥。
在古代的日常生活里,合经常用来量粮食或者酒水之类的。
想象一下,古代人喝酒的时候,可能就会说“给我来几合酒”。
它的出现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加,龠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稍微多一点东西的度量了。
比如说,一家人吃饭,要量米下锅,龠量起来就太麻烦了,这时候合就派上用场了。
一合大概就是十龠,就像是把十个小勺子的量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度量标准。
而且在古代的商业交易中,合也是一个很常用的度量单位,卖米的、卖酒的都离不开它。
三、升。
升在古代就比较常见啦。
它比合又要大一些。
升就像是一个家庭里的中流砥柱度量单位。
我们知道,古代是农业社会,粮食的计量非常重要。
升就是用来量粮食的一个重要单位。
比如说,交田赋的时候,可能就会说交多少升的粮食。
一个升大概等于十合。
它的大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比较实用的。
而且升这个单位在不同的朝代虽然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它就像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人们都用升来衡量粮食的多少。
升的形状在古代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那种大口小底的容器形状,这样方便量取粮食。
四、斗。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c1186f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a.png)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1.度量衡制重量单位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度量单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古代度量单位简介
![古代度量单位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a0165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1.png)
古代度量单位简介一、容量单位古代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
1、石: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豆是一种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铜或木制的,用青铜制的,用作祭祀礼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单位。
3、斛: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 斛=1 石,1 石=10 斗=120 斤。
宋朝开始,改为1斛=5 斗,而1 石=2 斛。
二、长度单位古代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1、跬:半步为跬。
2、仞: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3、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4、寻:八尺为一寻。
三、重量单位古代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
钧:三十斤为一钧。
四、扩充考点1、容量单位,常指一个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容量的公制单位是升。
品脱:主要于英国、美国及爱尔兰使用。
2、长度单位,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常用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米、微米、纳米等等。
①、光年: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
②、纳米:1 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的尺度指10 的-10 次方至10 的-7 次方米。
③、尧米:世界上最大的长度单位,1 尧米=1×1024 米=1 亿亿亿米=0.94 亿光年。
1 太米=1012 米。
④、兆米:很罕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相等于621.37 英里。
3、重量单位,我国有特定的计量单位斤,国际的计量单位千克、吨,美国英国的磅等等。
①、磅:属于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0.45359237 公斤。
②、盎司:属于英制重量计量单位,为一磅的十六分之一。
4、时间单位,常见的时间单位有世纪、年、季度、月、周、日、周、小时、分、秒。
①、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②、纳秒:一秒的十亿分之一。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https://img.taocdn.com/s3/m/042956c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7.png)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宋代以前的医学著作多为汉制,宋代以后的医学著作多为今制。
参考资料《班固。
汉书律历志》(郝万山视频摘录)一、重量单位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shi)。
注:黍,即汉代的一种谷物。
今日折算:(汉)一斤=(现今)250克;一两=15.625克二、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为龠(yue),合龠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今日折算:(汉)一合=(现今)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三、度量(长度)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今日折算:(汉)一寸=(现今)2.3厘米;一尺等于23厘米(如关羽身高八尺,折算后相当于184厘米身高)粳米一升=180克;半夏半升=5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3.5/23厘米=15克;杏仁100粒=40克;桃仁100粒=30克;枳实一枚=18克;附子一枚=20克(大者25克);野乌头一枚=5克;一方寸匕等于5到6克;一钱匕=1到1.5克附1、晋朝后在两与铢之间又加了“分”,6铢=一分;四分=一两宋朝度量衡大涨至:一斤=600克;一升=1000毫升;一尺等于33厘米宋制微调整后一直延用至如今附2、李可著作中对汉代度量衡制的折算参考:(汉)斤=(现今)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半方寸匕=一钱匕=1.5克;一铢=0.7克;一分=3.9到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厚朴一尺=14.4克;石膏鸡蛋大=40克;竹叶一握=12克;枳实一枚=14.4克;杏仁100粒=40克;栀子10枚=15克;瓜蒌平均一枚=46克;附子中者一枚=15克;附子大者一枚=20到30克;乌头小者一枚=3克(大者5到6克)。
古代常见高中度量衡的相关知识框架
![古代常见高中度量衡的相关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5b747e0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4.png)
古代常见高中度量衡的相关知识框架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度是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
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
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
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
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
量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
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
衡在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
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作者:王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
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
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
“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
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
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
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
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
“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
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沿用了这种计量单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