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寻找失去的时间普鲁斯特的运用感觉的写作方法
寻找失去的时间普鲁斯特的运用感觉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问自己,什么是时间?我们可能会回答,时间就是秒、分钟、小时、日子、月份、年份,但是为什么时间会如此显而易见,我们却无法真正掌握它的本质?这是普鲁斯特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他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他试图揭示时间的真相,并以自己的感受将时间的流逝娓娓道来。
普鲁斯特独特的感觉写作法,让他成功地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无论是简单的光线和色彩,还是气味和味道,每个感官刺激都能够唤起他回忆。
在普鲁斯特的笔下,时间没有被简单地分割成小时和分钟,而是被拆解成充满画面感的镜头。
他可以用一页书信的篇幅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情节,而每句话都是细致入微的描写,充满深度和情感。
为了寻找失去的时间,普鲁斯特在书中使用了许多技巧。
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即通过文字来再现感官经验。
例如,在第一卷的开头,他描述了一块名为"马德雷恩"的小杏仁蛋糕的味道如何引发了他的记忆,并带领我们回到他的童年。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典型的写作技巧:比如,他通过将相似的感受和记忆进行比较来对他的主题进行探索;他通过回忆和对话来描述人物并展示他们在时间中的变化;他用大量的时间来描绘场景,使读者更容易想象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通过这些技巧,普鲁斯特成功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展示出人类难以理解和掌握时间本质的道理。
在他的笔下,我们发现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穿越过去和未来的空间。
因此,普鲁斯特通常用过去式来描述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就像一种文学幻觉,这样做不仅能增强时间的流动感,还能将读者带回到时间的跨度中。
现在,我们可能无法像普鲁斯特那样使用所有感官来感受时间,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写作方法中受益,从而寻找失去的时间。
我们可以关注细节,通过聚焦感官经验来捕捉时间的流逝。
类似于普鲁斯特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寻找时间变成一种体验,用文字来记录。
总之,普鲁斯特的写作方法是一种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失去的时间并回忆往昔。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文/林志明按语:本文原拟分三部分讨论德勒兹《普鲁斯特与记号》(Proust et les signes, 1ère éd., 1964)一书,尚未写成的两部分包括“抽象机”及德勒兹本人的“文体”特征(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还应包括“双性同体”,即普鲁斯特对“性转移”(transsexualisme) 的说法,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 之概念)。
目前只写出第一部份,全文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已进入德勒兹所谓流变(devenir) 之中。
第一回合:思想的意象A. 由那里开始呢?由结论开始吧!德勒兹解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两条重要结论如下:1.这是一本谈“真理追寻”(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的书。
2.普鲁斯特提出的真理概念构成一个足以和哲学抗衡的哲学成果;因为它所显现的一个思想意象(image de la pensée),足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批评(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它所批评的是一个古典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类型之最基本部份(《Proust et les signes》,以下简称PS., p.155)。
要深入了解德勒兹这两项结论,只阅读《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不够的。
原因在于“思想的意象”这个意念是德勒兹这个时期的思考主题,《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一个长期思索的成果,它同时代表德勒兹思想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1]B. 思想的意象何谓思想的意象?德勒兹后来在《何谓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简称QPh.) 中下的定义是:「思想对思想自身所给予的意象,它涉及何谓思想(penser),何谓使用思想,在思想中导向(s'orienter)...」(Qph. pp.39-4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专题三追忆往事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言文字运用
[2023安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老年人往往对眼前的事记不住,可是对年轻时发生的许多事情,甚至是非常琐碎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
①
?人在年轻时,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很多,大脑的运作效率非常高,决定记忆的神经条件反射既容易建立又
容易巩固,
②
。而人到中年以后,大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大脑新陈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也变慢。
因此,随着年岁增大,大脑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变得不牢固,于是变得健忘了。
③
,但他的大脑皮层神经
元细胞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在新的条件反射建立不起来的时候,从前建立的十分牢固的条件反射却出现了,于是就形
成了往事记得非常清晰、近事却常常忘记的现象。
大部分人记不住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其实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是没有记忆,而是他们删除了记忆。婴儿时期,
语言文字运用
3.(语用创新)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将普鲁斯特灵光乍现的过程表现得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答:
答案
3.【参考答案】 ①多处运用比拟的手法,例如“浮上来”“落满了灰尘”“突然活过来”,将往日、往事这些无形之物化 为有形;②“浮”“活”等动词的使用,充满动感;③“带有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气味”,以味觉描摹记忆,赋予了抽象的记忆 以味道,使其具体可感;④使用比喻,将灵感的来源比作“解禁的咒语”,生动地写出了灵感迸发的神奇。(4分,任答两点 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遥远的往日从记忆的深渊缓缓地浮上来了”“落满了灰尘”“这 些往事才会突然活过来”中,“浮上来”“落满了灰尘”“突然活过来”将往日、往事这些无形之物化为有形,运用了比拟的 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其中“浮”“活”等动词,将静态的往日、往事动态化,充满动感。“遥远的往日……带有一 小块玛德兰点心的气味”从味觉的角度描摹,赋予了抽象的记忆以味道。“只有等到了一个解禁的咒语,这些往事才会 突然活过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灵感的来源,喻体为“解禁的咒语”,生动形象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有困难,我们大家都应该帮助他。 B.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与你们不同。 C.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我们应当学会分辨。 D.说起旅游目的地,我们几个一拍即合。
语言魔线与存在之夜
语言魔线与存在之夜作者:景立鹏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4期当德勒兹用他开放而深刻的哲学眼光对写作和语言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这种思考除了与其精神分裂、欲望、块茎等哲学思想范畴相关和一种修辞学上的考量之外,更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隐喻:一方面指认了语言之于写作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暗示着语言与写作之间的“非正常”关系。
也正因如此,他说,“文学似乎是一项健康事业”[1]。
而对现代汉诗来说,语言的基础性地位就更加明显了。
自晚清以降,黄遵宪们就开始了新诗的探索过程,但始终无法摆脱古典诗学的“辖域”[2],而直到胡适祭起“白话诗”的大旗,从语言入手才使其逐渐获得合法地位。
而后的早期象征主义、新月诗派、现代派,及至新诗潮都在诗歌语言的道路上获得了坚实的成绩。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诗歌始终没有摆脱历史、社会、文化的浸染与宰制。
诗歌的语言沦为一种工具性的发声装置,而不是发声方式,诗歌本身也被纳入到社会、历史、文化的普遍性机制中。
虽然新时期以来,文学的自律性得到张扬,但是从语言本体的角度来看,诗歌只是摆脱了粗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捆绑,同时却陷入了另一种现代化的理性陷阱中。
中心化、科层化、总体化的权力机制依然渗透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此,诗歌的危机与语言的危机日益暴露,反思和回归诗歌本体语言特征的呼声日隆。
在一个一切都被纳入理性权力网格的时代中,如果诗歌还能成为可能的话,回到语言,重启诗歌与生存的对话既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挑战。
一、回到语言关于诗歌回到语言的话题,韩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说法似乎依然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诗歌以语言为目的,诗到语言为止,即是要把语言从一切功利观中解放出来,使呈现自身,这个‘语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诗歌中它才成为了唯一的经验对象。
”[3]如果说,这一说法当时突出的是诗歌通过语言实现对功利主义的“逃逸”的话,那么韩东在关于“他们”文学社的《艺术自释》中的表达则从正面闡释了“他们”诗歌创作的语言观:“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是这种由语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
这一卷里,普鲁斯特继续深挖记忆的宝库,那些看似琐碎的回忆就像一颗颗散落在生活角落里的珍珠,他用细腻到近乎“变态”的笔触把它们串起来,变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项链。
我有时候都忍不住想,这家伙是不是在他脑袋里装了个超级放大镜,连那些最微小的情绪波动、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能捕捉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描写人物之间的社交互动,那简直绝了。
就像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表面上大家客客气气、谈笑风生,可在那些微妙的眼神交流、欲言又止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思。
我仿佛看到那些贵族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精致的面具,在社交舞台上跳着一场奇怪的舞蹈。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参加过的一些聚会,虽然没有书中那么多弯弯绕绕,但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氛围还真有点相似呢。
而且,这一卷里关于爱情的描写也特别戳人。
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海枯石烂的爱情,而是一种充满了犹豫、猜忌、患得患失的爱情。
就像主人公在爱情的迷雾里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
我突然觉得,爱情这东西啊,不管是在普鲁斯特笔下那个年代,还是在现在,本质上都一样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读这一卷也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普鲁斯特的句子就像长长的藤蔓,一个绕着一个,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被绕到哪里去了。
我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倒回去重新捋一捋思路,就像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森林里找路一样。
但神奇的是,当我好不容易把一段读懂了,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谜题。
文学创作的断路标——《普鲁斯特与符号》的文学向度
构 的 整 体 , 而 这 部 机 器 的 功 能 尚未 明 确 , 义 和现 实 主 义 文 学 , 它 们 不 是 以主 观 的 构 需要进 一步 解 释 和 揭 示 。 相 对 于 为 了追 求 想 就 是 以客 观 的 既 有 观 念 为 依 据 , 形 成 一 真理 、根据 逻 各 斯 装 配 起 来 的 传 统 哲 学 机 只 看 不 见 的 手 牢 牢 总 括 着 全 文 , 它 们 只 不 器 ,文 学机 器 “ 从本 质 来说是 生产 性 的 ,生 过 在 重 复 物 质 性 符 号 , 没 有 从 本 质 上 形 成 产某 些真 理” ,在 这 里 ,可 以清 楚地 意 识到 真 正 全 新 的 思 想 意 象 。 在 德 勒 兹 心 目 中,
例 子 , 指 明 文 学 应 该 通 过 异 质 同 构 的 方 式 来 ,形 成 理 性 无 法 统 一 解 释 的 异 质 同 构 体 .
生成全 新 的思 想意 象 。 该 书 首次 出版 于 1 9 6 4年 ,并 经 历 了两 次修 订 : 1 9 7 0年 再 版 时 增 添 了 第 二 部 分 “ 文 学机 器 ” ;1 9 7 6年 修 订 时 又 把 第 二部 分
的桥 梁 , 形 成 新 的 文 学 机 器 。 这 些 机 器 撞
复杂 的机器 由很 多 小 机 器 组 成 ,这 些 小 机 击 着 人 们 的 常 识 和 既 有 经 验 , 等 待 读 者 去 器 各 自按 照 自身 独 有 的 规 律 运 转 , 整 部 机 观 看 、反 思 与解释 。在 德 勒兹 的思想 中,只 器 宛似 交 响 乐 般 同 时 鸣 响 , 却 没 有 统 一 的 乐谱 。《 追 忆 》这 部 符 号机 器 由 “ 生 产部 分 有那 些 能 够 不 断 在 异 质 性 事 物 之 间建 立 关 系、形 成 异 质 同 构 机 器 的 文 学 才 是 好 的
论德勒兹在《普鲁斯特和符号》中的美学悖论
文 学博 士 , 南 京 师范 大学 文 学 院 讲 师 , 2 1 0 0 9 7 。
①[ 德] 海德格 尔: 《 形而上学导论》, 中文翻译参 照商务 印书馆 1 9 9 6年版( 熊伟 、 王庆 节译 ) 。 因为对传 统形而上 学来说 , “ 谈论 ‘ 无’ 是非逻辑的 , 谁如果非逻辑地 谈论与思考, 谁就是 非科 学的。甚至在逻 辑所栖 身的哲学 内部 , 谁要是谈论 ‘ 无’ , 就 会遭到强烈指责 , 说他违 反 了一切 思维 的基本规则。所 以谁要是严肃对待 ‘ 无’ , 他就是- 9虚无 同流合污 了[ ……] 谈论 虚无不
方式 : 他们有意延 伸至其他 的人文领域 , 包括在心理学 、 精神 分析 、 社会学 、 人类学 、 语 言学 , 尤其是文
学和艺术领域 的植入 和扩展 。正是 基于 对这未 思 ( i m p e n s a b l e / n o n — p e n s 6 e ) 的思 考 , 他们 试 图发现不 同于哲学 自身 固有的思考方式 , 从而走 出形而上学逻辑 的死胡 同 , 走 出哲学 自身 的危机 。 法 国当代哲学 家德 勒兹就是 以哲 学介 入文 艺 , 同时将 文 艺作为 哲学 的外 部和未 思来 思考 的典
即便海德格尔的未思之思背后不时涌动着试图证明德意志民族的语言思维才是真正承自希腊哲学正统的暗流并最终和纳粹思想合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影响了二战后的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哲学特别是法国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N o v 2 0 1 5 / N o 6
美学研 究
论 德 勒 兹在 《 普 鲁斯 特 和 符 号 》 中 的 美学 悖 论
德 勒 兹 给 出的 结 论 。
[ 关键词 ] 善 良意 志; 真理 ; 无 意识 ; 理智 ; 感知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普鲁斯特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课件
名句积累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 便是不要忘记。
----普鲁斯特
名句积累
有回忆才是完善人生。 ----普鲁斯特
名句积累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名句积累
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普鲁斯特
名句积累(感受普鲁斯特的文风)
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在我们的外在世
界,在雨日潮湿的空气里、在幽闭空间的气味里、
在刚生起火的壁炉的芬芳里,也就是说,在每一
个地方,只要我们的理智视为无用而加以摒弃的
事物又重新被发现的话。那是过去岁月最后的保
留地,是它的精粹,在我们的眼泪流干以后,又
让我们重新潸然泪下。
----普鲁斯特
中国作家 风格为白描, 西方作家风格 为细描。
他人评价
202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
1、 普鲁斯特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人物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 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普鲁斯特诞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屏弱、生性敏锐、富于空想 ,这对他文学天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 巴黎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 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 导师。
就像伍尔芙自然显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 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 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显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评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检讨, “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 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 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搏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 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知识分子与权力 ——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
《福柯文选》第8部分原文:'Les Intellectuels et le pouvoir' (Intellectuals and Power)译者:吕文江校者:应星、张广生字数:8723说明:本文是福柯与德勒兹的一次对话,最初于1972年3月发表于L'Arc, no.49,后又于同年5月发表于Le Nouvel Observateur,英译本收入了《语言、反记忆和实践》一书中。
中文翻译主要依据英译本,并参考了法文本。
知识分子与权力——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福柯:有位毛主义者曾对我说:“我很容易理解萨特站在我们一边的意图。
他之所以卷入政治,他的目的何在,这都不难理解。
我也能部分地理解您的立场,因为您一直关注的是禁闭(confinement)问题。
但德勒兹却是一个谜。
”这番评论使我颇感吃惊,因为在我看来,您的立场似乎一直是相当明晰的。
德勒兹:我们今天或许正在目睹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种崭新的关系。
实践有时被认为是对理论的应用,是理论的后果;有时则具有相反的意义:人们认为它可以激发理论,是创造新的理论形态所不可或缺的。
但不管怎样,人们都是从总体化(totalization)的过程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
但我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局部与零碎得多。
一方面,理论总是局部性的(local),它与某个有限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它虽然也可以被应用在其它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与它或多或少有着距离。
理论的应用绝非照猫画虎的(resemblance)关系。
不仅如此,从理论进入它适用的领域那一刻起,它就会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屏障和堵塞,这一切都要求理论被另外一种类型的话语所替换,(正是经由这种替换后的话语,理论才最终进入了不同的领域)。
实践就是一个从一种理论观点到另一种理论观点的“驿站”(relay)系统,而理论则是一种实践与另一种实践之间的一个“驿站”。
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碰不到屏障,就不可能有所发展;而要穿透这一屏障,实践就是必不可少的。
外语、异质与新生命的萌发——关于翻译对异质性的处理
翻译研究外语、异质与新生命的萌发——关于翻译对异质性的处理浙江大学许钧摘要:文学,是对生命的生成。
文学创造即语言的一次生成一他者之旅,作家在寻找语言极限的历险中拓展生命的疆界,赋予其作品以异质性。
异质性呼唤翻译,又抵抗翻译。
本文通过对何为异质性及其在文学翻译中遭遇的“异的考验”等问题的思考,辅以实例指出,在文学翻译中需理解、尊重、表现作品的异质性,帮助其在异的考验中开放出新生命之花。
关键词:异质性;文学翻译;异的考验Title:Foreign Languages,Foreignness and New Life:On the Treatment of Foreignness in Translation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becoming of life.Literary creation is a becoming-other journey of language.Writers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life in the search for the limits of language,by giving their works a kind of“foreignness".Foreignness calls fortranslationandresistsitatthesametime.Throughthe/onsideration ofthe elaboration on foreignness and its u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in literary translation,to understand, respec&andexpress&heforeignnessofworks,inorder&ohelp&hemgainanewlifein &heexperienceof&heforeign.作者简介: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电子邮箱:xujun@$外语、异质与新生命的萌发Key Words:foreignness;literary translation;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文学作品的翻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入这部作品的深处,把握其独特性,并将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来。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哎呀呀,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故事可真有趣!他们就像两个在科学战场上的小战士,为了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胜利了,他发现了定比定律。
嘿呀,这可真了不起!
不过,普鲁斯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对贝索勒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哎呀,他可真谦虚呀!他知道,贝索勒的质疑和挑战,让他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研究。
普鲁斯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强大的对手往往可以激发更好的自己。
就像我在学习中,遇到了比我更厉害的同学,我会把他们当成我的对手,努力追赶他们。
嘿呀,我才不会被他们打败呢!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
他们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
但是,无论他们是谁,我们都要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坚强。
所以,让我们一起感谢我们的对手吧!嘿呀,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出色!让我们像普鲁斯特一样,用谦虚和努力,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普鲁斯特效应作文素材
普鲁斯特效应素材
说起普鲁斯特效应,咱四川人也有话要说。
你晓得啥子叫普鲁斯特效应不?就是说,闻到个啥子味道,就突然想起以前的好多事情。
这事儿,咱四川人经常碰到。
就比如说嘛,有天我走到街角,闻到一股子麻辣烫的味道,哎哟喂,那一下子,我就像是被啥子东西扯了一下,脑壳里头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全都冒出来了。
想起小时候,跟几个小伙伴放学后偷偷跑去吃麻辣烫,辣得眼泪花儿都出来了,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吃。
那时候的快乐,真是简单得很。
还有一回,闻到茶馆里飘出来的茶香,我又想起了爷爷。
他老人家最爱喝茶,小时候我经常跟在他后头,看他泡茶、品茶,听他摆龙门阵。
那茶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盒子,把我和爷爷的那些日子全都带回来了。
普鲁斯特效应嘛,其实就是个记忆的开关。
闻到个啥子味道,就像是拿到了一把钥匙,把过去那些美好的、难忘的回忆都给打开了。
有时候想想,这味道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能让你一下子回到过去,重新体验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
所以说嘛,咱四川人爱美食、爱喝茶,不光是因为好吃好喝,更是因为这些味道里头,藏着咱们的记忆和感情。
下次你再闻到啥子熟悉的味道,不妨停下来想一想,看看那些美好的回忆会不会跟着味道一起回来。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咱来聊聊普鲁斯特和贝索勒这俩家伙的事儿。
你知道吗?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就像两个在科学战场上“相爱相杀”的小伙伴。
当时普鲁斯特提出了定比定律,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一个发现。
可是贝索勒呢,他偏不信这个邪,就一个劲儿地跟普鲁斯特抬杠,老是提出反对意见。
这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啊,可能早就不耐烦了,说不定还会跟贝索勒大打出手呢。
但是普鲁斯特可不一样,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从贝索勒的那些反对意见里找到了灵感。
这就好比你在爬山,本来你觉得自己找的路是对的,可旁边有个人一直在说“你走错啦,你走错啦”,你不但没有觉得他烦,还从他的话里发现了另一条隐藏的小路,然后顺着这条小路登上了更高的山峰。
你看,要是没有贝索勒在旁边不停地“挑刺儿”,普鲁斯特可能就不会把自己的理论完善得那么好。
这就告诉我们啊,身边有个爱抬杠的人不一定是坏事。
就像在生活里,我们可能都不喜欢那些老是跟我们唱反调的人,觉得他们是来找茬的。
但说不定啊,他们就是我们的“隐藏福星”呢。
比如说吧,你在做一个小组作业,小组里有个人老是对你的方案提出不同意见,你一开始肯定觉得很讨厌。
可是如果你静下心来听听他的想法,也许就能把这个方案做得更完美,最后得到老师的表扬。
再说说普鲁斯特的这种态度,那也是相当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是他当时一听贝索勒反对就火冒三丈,然后拒绝接受任何不同的声音,那他可能就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了。
他这种能够接纳反对意见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
我们在生活中也得有这样的胸怀,不能别人一说我们不好,我们就像个刺猬一样把自己蜷缩起来,拒绝和别人交流。
而且啊,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争论其实是个好东西。
有时候我们觉得争论很麻烦,还容易伤感情。
但你看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争论,那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啊。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能有这样有意义的争论,那大家的进步肯定会像火箭一样快。
所以啊,以后咱们要是遇到像贝索勒这样爱挑刺儿的人,先别急着讨厌他们,说不定他们能让我们变得更牛呢。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
普鲁斯特贝索勒材料作文你知道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吗?这俩家伙可有着特别有趣的故事,就像一场科学与坚持的精彩大戏。
普鲁斯特那可是在搞科研呢,研究啥呢?就是关于定比定律。
他就像一个在科学海洋里独自寻宝的人,坚信自己的发现,那股子劲儿就像咬住骨头不松口的小狗。
可是这时候冒出来个贝索勒,他就站在普鲁斯特的对立面,老是提出不同的意见,觉得普鲁斯特是错的。
这就好比一场拔河比赛,普鲁斯特在这头,贝索勒在那头,两人都死死拽着自己认为对的那根绳子。
但普鲁斯特可没有被贝索勒的反对给吓倒。
他就像个固执的老工匠,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按照自己心里的蓝图继续打造自己的科学成果。
他不断地做实验,一次又一次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蚂蚁,沿着自己认定的路线一直向前。
结果呢?事实证明普鲁斯特是对的,定比定律就这么被他稳稳地确立了。
这时候大家都觉得贝索勒是不是有点多管闲事,老和普鲁斯特作对。
不过啊,这故事可没这么简单就结束。
你想啊,如果没有贝索勒在旁边一直“捣乱”,普鲁斯特说不定还没那么大的动力呢。
就好比你跑步的时候,旁边有个竞争对手在追赶你,你是不是跑得更快?贝索勒就像是普鲁斯特的那个竞争对手,他的反对反而成了普鲁斯特前进的动力。
而且啊,贝索勒虽然错了,但他提出不同意见的这个行为本身也是有价值的。
科学嘛,就是要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才能发展得更好。
就像炒菜的时候,各种调料得相互搭配,有了不同的味道相互碰撞,这道菜才更有滋味。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坚持,像普鲁斯特那样,要是他轻易就被贝索勒给说动了,那定比定律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被发现。
但同时呢,我们也要欢迎不同的声音,就像贝索勒虽然错了,但他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会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这时候可不能像个斗鸡一样,只想着把对方打败,而是要从他们的反对中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
这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故事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照见自己在面对不同意见和坚持自己观点时的样子,你说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论德勒兹的“潜在”概念
重 读论德勒兹的“潜在”概念□王小雨 “潜在”(virtual)可谓德勒兹(GillesDeleuze)意义上的“存在”,理解潜在,是理解德勒兹单义性(univocal)存在论的关键。
Virtual也被译作虚拟,实际上是不准确的,virtual是从法文直译过来,有尚未显像存在但实际发生作用之义,译作“潜在”就是取这个意思,从而与德勒兹的原意相贴切。
潜在概念无疑出自柏格森(HenriBergson)。
柏格森未曾对其进行专门阐释,但“潜在”总是作为一个关键语汇,频繁出现于他的诸多著作。
理解柏格森之“潜在”的门径在于其论述时间的“锥体模型”。
这个模型,用柏格森的话来说,反映着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
[1]时间锥体由底面AB和尖点S构成,S同时是平面P上的一点。
锥体代表的是记忆整体,我们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记忆全部储存于此。
S代表现在,即当下的觉知。
平面P则指代当下正在和将要遭遇的现实。
记忆的运动是双向的,S不断地为记忆整体补充新的内容,而记忆整体则参与着每一新时刻之生成。
普鲁斯特(MarcelProust)曾在《追忆似水年华》(InsearchofLostTime)中写下关于“玛德莱娜糕”的片段,实为展现时间锥体运动的最为动人之篇章。
吃下玛德莱娜糕的那刻,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触升腾起来,“我”费尽了心思去回想,原来这味道曾在贡布雷的姨妈处尝过。
在贡布雷消磨的所有时光连同整座城市,在某种光芒之中,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猛然浮现于脑际。
吃下玛德莱娜糕的时刻便是尖点S与现实P的相遇时刻,而贡布雷的重现则是锥体中的某一切面、某一局部在此刻的现实化。
这种回忆的运动如同照相机调焦的过程,事物15以一种新颖的面貌逐渐在视野中清晰起来。
这里有两个关键处:这是一种“不自主”的回忆,再之,事物以“新”面貌出现。
我们并非在某刻主动回溯过去,亦非以此刻对过去进行重新组构,而是“顿时被置于过去自身之中”,[2]过去在这里不是曾经存在的某物,而是纯然当下的存在。
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
2019年第6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 2019(总第 219 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19 DOI:10. 12046/j.issn. 1000-5285. 2019. 06. 015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与现代小说的文体变革余你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现代小说的创作变革,其内在动力来自于表达越来越复杂的现实存在。
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小说家拥有多种专业学者的知识贮备、感受方式和提问能力。
这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小说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小说不再只是故事内容的提供者,小说文本成为多学科交切融合的场域。
现代小说家百科辞典式的创作意识,推动着小说文体的变革,形成更复杂多变的艺术表达,让小说的叙事内容具备了更多样的见解与更独特的感受。
关键词:现代小说;创作意识;百科辞典中图分类号:丨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19)06-0138-04_、多重编码的“文之悦”“百科辞典”式创作意识以及多种学科话语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让现代小说的文体呈现出多 角度多方位地吸纳各种学科知识的态势。
现代小说文体不再以单一的叙事路径贯彻文本始终,而是不 断延伸出种种话题,让小说创作的“故事”成为吸纳多学科话语的载体,而不是让多学科话语成为 “故事”的附庸。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学识渊博,尽取古今艺术创作之精华,将其萃取,吸收,参与自己的创作。
绘画、音乐、建筑、历史、考古,乃至最新的科学发明,都可能成为这位博物学家式的小说家之议 题。
普鲁斯特说古道今,其议题独立成章,却与情节故事以及人物活动浑然一体,醒目却不突兀,独立却能关联。
《追忆似水年华》这样复杂的小说,若去翻寻其作品的“底部”潜在之互文,可窥见普 鲁斯特小说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普鲁斯特的符号
普鲁斯特的符号
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自诞生以来逾百年的时间中,国
外学界对它的研究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其中有关于心理、时间、欲望
和回忆的研究;有从文本细读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也有从哲学维度进行的再阐释。
而国内的研究则还主要着眼于心理、时间和回忆儿个方而。
本文一改此前的研究角度,从德勒兹的《普鲁
斯特与符号》出发,基于德勒兹的“符号”概念以及《追忆》作为符
号的体系这一观点,充分论述了组成《追忆》的四大类符号——世俗的、爱情的、感觉的和艺术的符号:闸述了四类符号各自通过特定的生产、增繁的过程进而形成《追忆》的整体结构,从而明确了艺术符
号的中心地位。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差异这·哲学范畴,系统闸发《追忆》的的符号同真理、艺术符号同差异的关系;并且在真理与差异的层面上论述了世俗、感觉和爱情符号对发现真理所产生的作用;同时,四大类符号通过互动将艺术符号所具有的意义赋予三类符号。
除此之外,本文也对符号的表现手法,诸如过度阐释、置换和隐喻做了论述,
以期对《追忆》有个全新角度的认识。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事作文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事作文《坚持与合作的力量》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是关于法国的两位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的。
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啊,他们都在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
他们俩的想法不太一样,总是争来争去的。
普鲁斯特觉得应该这样做,贝索勒觉得应该那样做。
他们谁也不让谁,一直争论不休。
可是呢,他们并没有因为争论就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去研究,去做实验。
后来呀,经过了好多好多的努力和尝试,他们一起弄明白了那个科学问题。
小朋友们,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坚持。
就算遇到困难,就算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也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还要学习他们虽然争论,但是还能一起合作,一起为了找到答案而努力。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做小组作业一样,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坚持,一起合作,就能完成好任务!所以呀,小朋友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一样,坚持到底,学会合作!《从争论到成功》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说一说法国的两位科学家,他们叫普鲁斯特和贝索勒。
这两个人可有意思啦!他们都特别喜欢研究科学。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普鲁斯特说:“我觉得应该这样做!”贝索勒却说:“不对不对,得那样做才行!”他们争得面红耳赤。
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争论就生气不理对方了。
他们还是不停地做实验,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原来把两个人的想法合在一起,就能解决这个难题啦!他们成功了,大家都为他们鼓掌。
而且,就算争论,也要友好,一起努力,这样才能成功哟!。
玛德莱娜之味——论《追忆》中作为“事件”的非意愿回忆
72【摘要】“非意愿回忆”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事件”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果从德勒兹的理论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进行“德勒兹式”的重新阐释,将“非意愿回忆”理解为生成性的“事件”,从感觉与时间这两个角度来试图说明非意愿回忆是如何可能的。
那么我们将看到:一方面,对感觉的把握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是深入到其潜在的可能性维度——组成感觉的情感与觉知这两个方面也由此突破日常现实中的感情和知觉,使得在记忆中生成的诸多形象得以摆脱静态的具象化思维的桎梏,通过一种未确定的、暂时性的身体状态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记忆的重现给了我们理解时间的另一种可能的契机,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依次进场,非意愿意义发生的瞬间意味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持存。
追忆在实质上并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朝着未来向度的创造和生成。
【关键词】非意愿回忆 事件 感觉 无器官的身体 时间【项目】本文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德勒兹差异美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FZWB02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玛德莱娜小蛋糕可能是整部《追忆似水年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之一,它的滋味使得马塞尔关于贡布雷所有过往的记忆在瞬间全都涌到了当下,那些失去的时间得以被重新找回。
普鲁斯特将这样一种被触发的记忆称为“非意愿回忆”(mémoire involontaire)①。
在第七卷中,普鲁斯特对自己的读者如是说到:“他们不是我的读者,而是他们自己的读者,我的书是像放大镜一类的东西,因为有了我的书,我才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自己的方法。
”②在普鲁斯特看来,非意愿回忆对于人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存在于失去与复得之间的一种张力,是对已逝时间的重新体验。
尽管非意愿回忆有时猝不及防的侵袭让人痛苦万分,但我们却能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莫名的快感——对已经遥远、模糊的知觉和情感的再次获取,人们似乎凭借这种力量让时间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呈现。
普鲁斯特效应的由来
普鲁斯特效应的由来感到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激发的能量就是普鲁斯特效应,它是指一种思维定势,并且影响行为。
普鲁斯特效应定义了设定的情绪,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一般来讲,人们在感情调节紊乱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普鲁斯特效应,从而影响行为。
普鲁斯特效应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普鲁斯特首次提出,他指出,心理调节和行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普鲁斯特定义了一种模式,即“一种情绪可以激发行动”,其含义是,情绪可以影响行为,从而主导结果。
比如,一个人在受到挑衅时,处于愤怒的情绪,那么他可能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从而改变最终的结果。
普鲁斯特效应的发展是受到认知行为疗法的启发的,该疗法基于认为,情绪对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它将情绪与行动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就能获得更好的行为结果。
普鲁斯特效应有助于人们理解情绪如何影响行动,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普鲁斯特效应在心理学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它是临床研究、病理心理学和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一种个体的情绪会影响其行为,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在应用普鲁斯特效应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得到最佳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处理情绪,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普鲁斯特效应虽然出现了不久,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普鲁斯特效应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情绪如何影响行为,从而及时有效地管理情绪,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普鲁斯特效应的发展也使我们清楚知道,情绪紊乱的情况下,人们会出现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通过深入理解普鲁斯特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综上所述,普鲁斯特效应是指一种伴随着感情紊乱而发生的思维定势,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受到认知行为疗法的启发,即情绪可以影响行动,从而改变未来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文/林志明按语:本文原拟分三部分讨论德勒兹《普鲁斯特与记号》(Proust et les signes, 1ère éd., 1964)一书,尚未写成的两部分包括“抽象机”及德勒兹本人的“文体”特征(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还应包括“双性同体”,即普鲁斯特对“性转移”(transsexualisme) 的说法,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 之概念)。
目前只写出第一部份,全文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已进入德勒兹所谓流变(devenir) 之中。
第一回合:思想的意象A. 由那里开始呢?由结论开始吧!德勒兹解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两条重要结论如下:1.这是一本谈“真理追寻”(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的书。
2.普鲁斯特提出的真理概念构成一个足以和哲学抗衡的哲学成果;因为它所显现的一个思想意象(image de la pensée),足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批评(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它所批评的是一个古典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类型之最基本部份(《Proust et les signes》,以下简称PS., p.155)。
要深入了解德勒兹这两项结论,只阅读《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不够的。
原因在于“思想的意象”这个意念是德勒兹这个时期的思考主题,《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一个长期思索的成果,它同时代表德勒兹思想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1]B. 思想的意象何谓思想的意象?德勒兹后来在《何谓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简称QPh.) 中下的定义是:「思想对思想自身所给予的意象,它涉及何谓思想(penser),何谓使用思想,在思想中导向(s'orienter)...」(Qph. pp.39-40)。
它基本上不是一个被思考或可思考的概念(concept),而是概念创造所必需升起的一幅“内具性平面”(plan d'immanence),我们可将之称思想实现之条件。
这样的提法,已经牵涉到德勒兹数十年的哲学成果,必然不易理解,所以我们将由这个主题的各个演变过程来讨论它。
C. 叔本华德勒兹在他早期的著作《尼采与哲学》中(《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简称NPh. 1962),透过尼采,提出一个“新的思想意象”,其中也包含了如何活出这个思想的解析。
他特别辟出这一节,首次提出这个主题,其中亦涉及哲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可把这个思想意象称为一个包含外在者(dehors),承认外在者在思想中的积极作用的思想意象。
仔细去分析德勒兹在这里的主要参考点(尼采的《不适时评论》,卷三,叔本华教育家,(《Considérations inactuelles, III, Schopenhauer éducateur》),其种芽实始自叔本华。
叔本华在他的文学论中曾表示,思想并非任意随人“自由”作的:「思想如同火,必须被风激动而后能照耀。
」另一个意象则是「思想从外面受孕,然后生子。
」在叔本华的想法中,「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也不能够什么时候都思想」,思想出现时,好像是「我们所爱妇人来到我们的眼前」,而我们「不能够随意召唤它,必须等它自己来」(这个“爱人”的形象及来临的主题,将继续出现在《普鲁斯特与记号》一书中) [2]。
D. 尼采明显可以看出,叔本华强调了思想意象的一个外缘侧面。
透过尼采对叔本华哲学教育的感怀,德勒兹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意象,它攻击的对象是把思想的外在缘生内化的传统意象,德勒兹将之称为“思想的教条性意象”(image dogmatique de la pensée),它有三个基本论点:一、思想者意愿并喜爱真理(思想者的诚实性véracité du penseur),同时思想在形式上包含了真(观念的天赋性格innéité,或是概念的先验性质a priori);思想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官能,所以只要“真正地”思想就能思想真理(思想的正直本性,众人都具有的善意)。
二、如果我们在寻求真理的正直路上迷路了,是因为外力作用(比如身体、激情、感官兴趣(intérêt sensible))。
“错误”作为真理的反面(négatif),只缘于外力因素。
三、为了要还给思想真面目,必须要有方法。
才能良好地思考。
方法是人为的,但可以使思想避免错误。
如此我们才能进入“放诸四海、垂之万世”的真理领域。
(Nph, p.118)如此的思想意象,把思想追求真理视为自然,把思想当作人的恒定状态。
外力只是思想的错误诱因。
而它制定的真理概念则是普遍而抽象的(universel abstrait)。
这个真理概念,受到尼采强烈的抨击,他认为,在真理成为真理之前,必须先有意义(sens) 和价值(valeur) 的呈现。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教育,指出哲学的高贵,在于它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纯科学,而在质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
他主张思想如果成为一种纯科学,而真理是普遍而抽象的,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建制权力的合法保卫者。
如此,由康德到黑格尔,哲学一直与建制保持友善,如同思想和真理保持友善面貌。
由内化的程序出发,误认外力的真实作用,其结果是社会上的力量(建制力量)作用且封闭了思想的基本任务。
尼采因此提出,思想的范畴并非真伪,而是高贵、低贱,高、低的决定其实来自于作用于思想的外在力量的性质(Nph. p.119)。
由此,思想的负面亦非错误,而是愚昧(la bêtise)。
我们可以串连真实的叙述,却没有任何意义(non-sens)。
这种愚昧的思想,便是下贱思想的表征。
因此,哲学的任务,不在解放思想内在的真理,而在揭发各种下贱愚昧的思想:解神话(démystification),并且以主动及肯定的方式来活出思想,才是哲学高贵的任务。
然而,各式各样的低下都不能与时代分离,哲学所生产的概念也应是反抗时代(contre son temps),不合时(intempestif) 和不现时(inactuel) 的[4]。
在和瓜达利相遇之前,德勒兹虽然未曾在政治哲学的领域上运作他的思想,但透过他对尼采的解读,我们看到他已取得一个反抗时代的批判思想动力。
反对“方法”,强调活出哲学,也使得他将思想称为一个超凡的“事件”(événement),用以表达将思想掷入其主动流变(devenir-actif) 的外在力量。
E. 哈伯玛斯的插曲尼采认为思想的范畴不在真假,而在于高贵/低贱、高/下,顺着这条思路,德勒兹也提出「新颖」、「卓越」、「有趣」取代了真理的表象,而且比真理更严格(Qph. p.106)。
我们是否可以因此认为德勒兹取消了“真/伪”的范畴,而这种尼采主义(包括傅柯)的思想将是一种自我矛盾的思想:因为我们不能同时宣称没有真理,以及这个宣称本身为真?绝径来自于不然这个命题是以“另一个”真理为名,所以仍有真理;不然这个命题亦需承认自己是虚构虚假。
以上说的,是一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术,在古希腊时期已被运用来保护对知识的攻击。
80年代中期,哈伯玛斯批评法国的尼采主义,用的也是“同一招”。
他认为尼采反对理性的批评也会陷入同样的绝径,因为它既是自我指涉,又是全面性的批评,因此它将攻击自己的批评基础[5]。
继续同一思路,他还认为依德勒兹对尼采的诠释,其结果只表达一个“想要不同的意志”(volonté d'être différent) [6]。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拟作细部讨论[7],只想指出一点:我们不可诠释德勒兹“全面”地取消真理的范畴,不然难以逃避哈伯玛斯式的攻击。
德勒兹在“思想的意象”中所指的是一个使真/伪概念得以成立的层次。
这个层次在不同的理性(raisons 而非Raison) 中指引寻求真理的方向。
他明显地反对一个“普遍而抽象”的真理及其思想意象。
而且“思想意象”这个意念正是用来思考真理的各种的可能性及其演变,因此它反而是一个讨论真理的理论[8]。
F. 遭遇记号《差异与重复》(《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简称DR. 1968) 一书作为德勒兹的国家博士论文,可称为德勒兹前期思想的总结,具有开创自己学说(doctrine) 的气象。
在这里,他进一步建立一个“事件的思想”(pensée de l'événement),并将之称为“超验经验主义”(Emprisme transcendantal),其批评的对象为西方形上学陷入“再现”(représentation) 式思考的“长久错误”(longue erreur)(这是它的经验主义部份),并尝试由此建立起一个思想可能的条件(这是它超验的部份)。
德勒兹在后来的访谈中,曾表示《差异与重复》的真正对象,即是思想意象所需预设的性质(《会谈》,Pourpalers,简称PP., p.204)。
在此我们首先注意到,过去《尼采与哲学》中有关传统思想意象的三段“论点”被扩大为八项“预设”[9] 。
德勒兹在此把他对传统教条思想意象对思想外力作用内化的过程批评再加扩大,提出同一性(identité) 原则,认识(recognition) 模型,再现(représentation) 体制等相关预设;同时他也提出一套对立思想意象的建构,其中与《普鲁斯特与记号》特别相关的有记号、意义及学习三项。
德勒兹对记号(signe) 所提出的一项特殊的看法,首先在于他把记号和力量(force) 结合在一起。
记号在此为一“遭遇”(rencontre) 之对象,以相对于“认识”之对象(recognition)。
它的特质之一便是使思想的主体(由于德勒兹在此引用柏拉图对话录作引子,称其为“灵魂”) 扰动不安(perplexe),使他提出问题。
因此记号可以称为“问题的携带者”(porteur de problème)(DR. p.182)。
它的另一个特征因此便是暴力(violence)、破坏围障(ffraction),它是敌人的形象,以相对于古典的友爱(philia)形象。
德勒兹因此称这种思索为misosophie (恨智学!)。
为何记号拥有扰动心灵的力量呢?为何记号会和暴力相连?传统的想法中,力量总是沉默、愚昧、粗鲁,正是理念(logos) 最无法妥协的敌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