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综合基础知识》免费笔记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法律一、法律知识部分(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概念: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特征:1.法的国家意志性2.法的特殊社会规范性3. 法的效力普遍性4. 法的国家强制性5.法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性。
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一、法与经济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二)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作用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两个方面。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 1.法受政治制约。
2.法服务于政治。
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1.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异同: 法与执政党政策在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系,包括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具有共同性。
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1 )意志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2.法与执政党政策的相互作用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2)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与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一、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就是指法律规范的形式仁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事业编《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事业编《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一、政治板块。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唯物论。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按规律办事。
- 辩证法。
- 联系观。
-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多种形式。
- 发展观。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矛盾观。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 认识论。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9)
第五编1、写作基础知识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
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照应等。
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1)规范性文件条例。
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
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
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命令(令)。
综合基础知识
㈠《综合基础知识》1、政治(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2、法律(1)法理学法治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我国当代法的体系;法的运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宪法学宪法的基本理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赔偿制度。
(3)主要实体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
(4)主要程序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2)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中国的国情国力;重庆市情。
(3)主要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
(4)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变化。
4、科学技术(1)科学前沿问题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纳米研究;其他关键科学技术发展动态。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7)
第十一章主要国际经济关系第一节国际贸易关系一、国际贸易理论261. 成本优势理论(1)涵义:建立在以生产成本低为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张各国生产和出口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各自的利益(2)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将其资源投入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即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的生产,而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3)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没有生产任何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只要遵循“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即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有利2.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可以获取贸易后的利益3.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阶段4. 新贸易理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二、国际贸易政策1. 国际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总贸易政策、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2. 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②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③优化产业结构;④积累发展资金;⑤维护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⑥其他3. 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②保护贸易政策三、我国对外贸易1. 我国的货物贸易(1)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我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3)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我国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2. 我国的服务贸易: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还缺乏竞争力第二节国际货币关系一、外汇与汇率的概念1. 外汇的概念: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2. 汇率的概念: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3. 外汇交易类型(1)即期交易: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的交易,其对应的汇率称为即期汇率(2)远期交易: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此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的交易,实现约定的未来交割日的汇率称为远期汇率(3)掉期交易:一笔外汇交易中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行为二、1.汇率决定一般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2. 利率平价说:由于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未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3. 国际收支说认为汇率是由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状况决定的三、汇率制度及其政策1. 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2)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2. 汇率政策(1)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进出口②国际资本移动③非贸易收支④外汇储备⑤物价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⑦国际经济(2)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性特征;②特定的政策目的;③地区经济合作情况;④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3)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四、我国对外货币关系1.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1)货币贬值可能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2)外汇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3)货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有利影响(4)货币汇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又有紧缩性影响(5)货币贬值是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进口的一种征税2. 人民币自由兑换(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年以前)(2)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年)(3)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年)(4)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年12月1日至今)第三节国际投资关系一、国际投资概念1. 概念: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2. 特点:①投资主体单一化;②投资环境多样化;③投资目标多样化;④投资运行复杂化3. 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二、国际投资理论1. 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使用知识资产生产出当地企业无法与之竞争的高技术产品或异质化产品,创造额外利润,就能弥补从事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克服直接投资中碰到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能够胜过当地厂商一筹,得2. 内部化理论3.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过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三、我国利用外资1.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①股权式合营企业②契约式合作企业③独资企业形式④BOT方式2. 我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①特殊行业优惠②税收优惠③开发费用回扣优惠④加速折旧优惠四、我国的对外投资1. 投资主体:①全国专营性的外贸总公司②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③规模较大的银行金融④地方工贸、技贸、银贸结合的中小型企业集团⑤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2. 进入方式:①贸易式进入②投资式进入③契约式进入3. 区位选择: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区为主4. 行业选择5. 技术重点:①传统工艺、特色技术②小规模生产、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③我国已消化和改良的引进技术6. 管理方面: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7. 人才培养: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第四节国际经济组织一、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取代1948年建立的GATT,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两年开一次的部长级会议。
2011《综合基础知识》免费笔记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第 1 页 共 37 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源自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第一部分:数学1.1+1等于多少?–答案:22.2的平方等于多少?–答案:43.5乘以3等于多少?–答案:15第二部分:物理1.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答案: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方向与净力方向相同,大小与净力成比例。
2.什么是功?–答案: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等于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第三部分:化学1.H2O是什么化学物质?–答案:H2O是水,化学名称为氧化氢。
2.金属铁的化学符号是什么?–答案:Fe。
第四部分:生物1.人类有多少个基本染色体?–答案:人类有46个基本染色体,23对。
2.ATP是什么生物分子?–答案:ATP是三磷酸腺苷,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储备分子。
第五部分:计算机科学1.什么是IP地址?–答案:IP地址是用来在网络上唯一标识一个设备的地址。
2.什么是编程语言中的“if-else”语句?–答案:if-else语句用来进行条件判断,根据条件的真假执行相应的代码块。
第六部分:历史1.什么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1914年6月28日撒拉热夫被刺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哪一年?–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
第七部分:地理1.世界上最大的洲是哪一个?–答案: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答案: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以上是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8)
第四编科技1 技术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的完整系统。
它是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同物质手段相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
2 科学精神及特征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1)执著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
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3 科学方法及特点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查,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011综合基础知识_法律知识点
1,法治的基本精神(良法之治、法律之上、权利本位)2,法的基本特征(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服务于权利、权利制约权力)4,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生利益)5,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讨论、法律草案的表决通过、法律的公布)6,法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时间上的效力、对人的效力)7,执法的原则(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8,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9,司法的基本原则(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原则、公民在适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的原则)10,法律监督:国家机关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11,法律责任的功能(惩罚功能、救济功能、预防功能)12,法律责任分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13,法律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14,宪法的特点(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特别的程序)15,宪法的本质(阶级斗争的结果、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随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16,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原则、权力制约)17,法律监督(立法机关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18,政体和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19,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政侵权行为的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损害事实、因果关系)20,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委托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撤销后的责任承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后的赔偿义务机关)21,行政赔偿方式(金钱赔偿、返还财产、恢复原状)22,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或合法、行政合理原则或公平、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效率原则)23,行政行为特征(强制性、单方意志性、从属性)24,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25,主要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裁决)26,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受理、行政复议审理、做出复议决定)27,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28,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合法行为、意思表示真实、能够实现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29,民事法律的成立条件(行为人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默示形式)30,代理(法定代理、委托代理、指定代理)31,继承法基本原则(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团结互助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32,担保形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33,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当34,犯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35,共犯(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36,不正当竞争行为(假冒商标伪造冒用标志、公用企业等排他性经营行为、商业贿赂、虚假宣传、商业秘密、低于成本销售、搭售附加不合理条件、违法的有奖销售、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串通招投标、政府滥用行政权限制竞争)37,社会保障法基本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38,社会保障法适用领域(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39,环保法基本制度(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保护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40,税法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41,保险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互助性、损益性)42,保险的基本职能(分散危险、补偿损失、积蓄基金、监督危险)43,保险法的特点(社会性、技术性、强制性、国际性)44,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起诉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审理案件不适用调解、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人民法院特定主观原则)45,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基本制度(公开审理、合议制、回避制、两审终审)46,刑事诉讼基本制度(回避、辩护、刑事代理)47,行政诉讼判决形式(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行政赔偿判决、确认判决)48,民事诉讼基本原则(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同等与对等原则、法院调解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支持起诉原则)49,民事诉讼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50,简易程序特点(起诉方式简便、受理程序简便、传唤通知当事人参与人简便、审判组织简便、开庭审理简便、期限简短)51,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本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抗诉、当事人申请提起52,仲裁法的原则(自愿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或裁或审原则、一裁终局原则)53,辩护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54,刑事诉讼基本程序(侦查、起诉、审判、执行)。
综合基础知识考点知识点
综合基础知识考点知识点一、概述综合基础知识,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常识,涵盖了历史、文化、科技、法律、社会等多个领域。
这些知识不仅是应对各类考试的基础,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一探综合基础知识的考点和知识点吧。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说起,你会发现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解决问题,知识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比如说在与朋友聊天时,你的一句关于历史的趣闻能让气氛更加活跃;在工作中,你对于某些法律规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团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其实都是综合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特意去学习这些考点和知识点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考点的具体内容吧。
1. 介绍综合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今的社会变化快速,各种信息和知识犹如洪流一般,涌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而综合基础知识,就是我们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知识的关键。
它不仅包括了历史、文学、科学、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融合了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解读。
掌握了综合基础知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可以说综合基础知识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
因此我们要重视综合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2. 阐述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首先这篇文章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综合基础知识考点知识点。
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掌握基础知识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基础知识考点知识点概述,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那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文章将围绕综合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展开。
个人笔记综合基础知识
一、政治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观念”;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心外无物”;“唯我论”辩证法:普遍联系,变化发展,承认矛盾;主张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而上学:彼此孤立,静止不变,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恩格斯把物质运动区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建立了科学的物质范畴,从而科学的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哲学上把事物从肯定阶段出发、经过两次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叫做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表明,事物的发展从形式上讲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认识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备资料《综合基础知识》核心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政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情分析:2005—2011年期间考马哲题目12道,主要分布在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划分和矛盾定律的基本了解。
知识点一: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王守仁:“心外无物”,西方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时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朱熹:“理在事先”,西方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直观,无理论依据。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注意: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综合基础知识 常识速记
综合基础知识常识速记1、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4、中国的水力资源很丰富,在世界上是第一位。
10、人们把长江流过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段峡谷叫作长江三峡。
1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水力资源丰富。
正在建设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
12、长江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13、黄河从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14、著名的“壶口瀑布”在黄河。
18、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问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是在黄河流经的地区19、新疆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20、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24、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25、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矿藏非常丰富,被称为“聚宝盆”29、“金陵”指的是南京。
30、中国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31、中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洛阳和开封都在河南省。
32、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
38、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重庆市目前西南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
40、云南具有独特热带雨林风光和绚丽少数民族风情的乐土的地方是西双版纳。
41、云南丽江建于南宋时的纳西族古城,现仍保存着传统的格局与风貌。
1、中国的人口总数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
4、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6、中国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2300多人。
7、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2、中国政府中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
13、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信仰宗教:藏族(佛教)、回族(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伊斯兰教)15、中国苗族以服饰丰富而著称,特别是妇女身上的装饰更多达130多种。
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一、质量的基本知识1.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要求、顾客、体系、质量特性等)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关于固有特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2. 固有特性就是指事物或事物中本来就有的;3.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
(价格,供货时间,运输要求,售后服务要求)4. 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质量具有 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经济性:物廉价美,物有所值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质量,也可指过程的质量和体系的质量时效性: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相对性:顾客和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或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关于要求:1.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2. “通常隐含的”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如化妆品对皮肤的保护性等。
3. “必须履行的”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如食品卫生法,GB88984. 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不相同。
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 指过程的结果;顾客: 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采购方)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质量特性: 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相关方: 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团体或个人。
2.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质量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
1. 质量特性有的能够定量,有的只有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不定量的特性转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部分)概要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部分)概要政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2、物质和实践; 3、世界的发展规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5、人类社会; 6、社会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总结A 、是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B 、是马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C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E 、是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2、实现了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剥削;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内在矛盾,两者都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所以说,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性(二物质和实践物质:1客观实在性2、物质第一,意识第二3运动4、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判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一方面处于绝对运动 ,另一方面相对静止实践:1、实践具有物质、客观、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人所特有,不是其它生物,是一种能动,是改造物质世界对象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对象性的活动3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变革意识: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证明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原理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三世界的发展规律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偶然性, 也有必然性(偶然指可能出现, 也可能不出现; 必然是不可避免,肯定要出现4、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5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所以就好理解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是客观的,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人们不能创造规律, 也不能消灭规律 [概念哟, 要记清楚哟, 万一说成人们能创造规律,这个说法就错了哟 ]6、辩证唯物揭示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法律第一章宪法宪法K77 宪法的本质P10 宪法的基本原则R72 我国宪法的修改的时间K91根本制度R23 国体P11 政体P11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K83 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R72 国家标志K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R23 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R72 监督权R68 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K74 政治自由P13 言论自由P13 物质帮助权P14 全国人大的职权P15 全国人大选举P15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16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K27 国务院组成人员及负责制R3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权P19宪法和法律的修改Z113 公民逮捕程序Z142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Z156 人大代表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程序Z167 法的实施包括Z175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Z179 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Z180 城市、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分别属于R1 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R81 法律解释的分类K70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效力K59 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包括Z180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R56 行政诉讼参加人与行政诉讼参与人Z165第二章民法及民事诉讼法民法的基本原则P20 民法的调整范围P20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P21 法定监护P21 宣告失踪、死亡的条件P22 非法人组织清偿债务时K85 法人的分支机构产生的民事责任R12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P23 代理人的责任P24 表见代理Z120、P25 物权的内容P25 物权的客体K75 物权的特点K77 天然孳息、法定孳息K42 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公示方法P2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P27 用益物权P28 担保物权P28 质权的分类R36 质权的生效条件K23 质权人未经出质人同意,再次转质的情形K23 不能用作抵押的财产K49 对共有财产的处分和重大修缮R15 善意取得Z160 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K36 不当得利P29 债的客体K27 债的履行地点P30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的生效时间R1 要约邀请P31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方式K58 诺成合同、实践合同的生效要件K23 撤销合同K31 追认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生效时间K31 违约责任K77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P34 知识产权的内容P35 专利权的客体P35 专利权的期限P36 著作权的内容P36 著作权保护期P36 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R3 商标权的期限P37 商标注册人享有的权利K10 人身权的分类P38 人身权的保护方法P38 人格尊严权R72 法定继承P39、R15 代位继承P39 不得代位继承的情形Z152 有效的遗嘱K17 不得作为遗嘱见证人的有P40 遗嘱应当K8 继承的适用顺序P41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P41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P42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P42 公共场所侵权责任的划分P42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K1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R78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K3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R26、R22 过错推定原则Z113 过错责任原则Z113 无过错责任原则P43 公平责任原则P44 补充责任原则R21诉讼时效的种类P45 诉讼时效的中止期限P45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R15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诉讼的当事人K42 级别管辖P47 一般地域管辖P47、R48 特殊地域管辖P47、R56 专属管辖P47 民事诉讼证据P49 民事诉讼规定的上诉时效P49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Z115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K6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Z122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Z122 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管理人已经采取安全措施并尽到警示义务的Z125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Z129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K92 合伙的债务Z129 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Z129 上诉权的行使Z129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Z140 放弃继承权无效的情形Z142 定金罚则Z159 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间R12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的人员组成及公开情形K78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的调解原则K78 婚姻无效的情形R10第三章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K88 犯罪的基本特征P51 犯罪主体P51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P51 故意犯罪P52 过失犯罪P52 对于过失犯罪的处罚P53 意外事件K46 防卫过当P54 特别防卫权P54 紧急避险R4、P54 单位犯罪的分类R25、R34 单位犯罪K70 单位犯罪的处罚Z113 刑罚的分类P55 主刑P55、R73 附加刑P56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P56 政治权利Z115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Z122 没收财产时,关于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产、所负的正当债务的规定K19 贪污罪P56 挪用公款罪P56 受贿罪P57 行贿罪P57 职务侵占罪P57 侵占罪R4 挪用资金罪R48 贪污罪的客体R49 受贿罪的既遂标准R34 共同犯罪Z148 共同犯罪的一般原则K75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Z119 犯罪预备K1犯罪未遂及未遂犯的处罚Z128、R80 犯罪中止Z166 对于从犯的处罚R58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的处罚R60 缓刑R69 紧急避险不适用于Z137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Z157 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R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K27 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K18第四章劳动法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P59 加班工资P60 对于女职工、未成年工有关体力劳动强度的规定P60 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与程序P62 应当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设首席仲裁员处理的争议案件Z12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Z138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R40 仲裁裁决后,提起诉讼时效R41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R40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期的情形R1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K24第五章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P63 劳动合同履行的特点K55 劳动关系建立时间Z166 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P64、R20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及可以约定的其他事项P64 试用期P64 试用期工资P64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R40、P65劳动合同无效的救济措施K32 劳动合同的解除通知P65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P66 违约金Z126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Z152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P67 竞业限制期限Z178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Z169 非全日制用工R32、R40 经济补偿金R70第六章道路交通安全法一般规定P73 交通事故认定书P75 交通事故损害赔付P75 扣留、退还机动车Z115、Z167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同行规定的处罚Z120 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发生交通事故R12 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情形R45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罚R56 不得驾驶机动车的情形K84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R47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Z169 机动车需要办理登记的情形Z123 机动车遇行人过人行横道或遇行人横过道路Z136第七章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P77 治安管理处罚权限Z127 回避R66 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R35 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的情形P78 从重处罚的情形P78 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P78 调解与处罚P78 追究时效P78 行政处罚程序违法Z113 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Z120 处罚前已经限制人身自由的,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Z123检查情况处理方式Z123 强制执行R32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P78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P79第二部分公民道德建设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概述道德的特点R29 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P85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P8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Z131 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Z116 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的含义Z12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衡量道德建设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Z150第二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基本道德P87 社会公德P88 社会公德的特点Z165 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道德准则K18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过去一切社会中的职业道德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P89 职业道德P89 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核心、基础R26、R41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R26 家庭美德P91第三部分国情省情第一章国情知识山区P96 岛屿P97 河流P97 湖泊P97 民族分布特点P10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04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P105 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Z1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Z123 中国南极考察站Z134 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Z139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处理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Z1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色Z1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Z1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R70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K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Z17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R70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Z178 以人为本的含义Z173 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Z178第二章省情知识民族P107 古蜀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P108 川剧名戏P108 地形地貌P111 气候P111 水资源P11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P113第四部分公文写作第一章公文的含义、种类和作用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P120 公文的制发必须履行K29 应用文的程式性的主要表现K17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R3 办文时限R37 公文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划分Z136 公文的特点、本质特点Z151 行文关系及行文规则R37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R44、K21公文退回来文单位的情形K45 公文的作用K25第二章公文的格式规范公文特定格式的分类R10 版头P125 份号K71 联合行文时,发文字号的适用R3 签发人K21、P126、K45 主体P126 标题P126、R23、R7 标题中书名号、破折号的适用K33 主送机关P127、Z149、Z163、K11正文字体P127 文中结构层次序数P127 公文中,数字的使用R22 附件说明P127 成文日期R82、R49印章P127 公文中可以证实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识K25 版记P129 正文中引用文件时Z154 主送机关顺序及标点用法Z166 联合行文,应具备的条件Z179 联合行文时,印章的适用Z141 公文附件K76第三章公文的撰写基本要求P130 决定P130 决定的主要特点K66 决议P130 决定与决议P131、Z146 公布令(发布令、颁布令)正文的内容K17 通知P131、R47批示性通知R57 指示性通知R57 告知性通知R57 任免性通知R57 公告P132 公告的发文机关Z123 公告与公报P132 通告P132 公告与通告P133 通知与通告Z136 报告P133 请示与报告P134、Z114 函P134 意见P135 意见的结构K54 意见按行文对象的不同分类K37 意见、通知、决定P132 通报P135 通报的特点K74 通报的发布形式R14 通知、通报K76 决定与通报R22 批复的内容K37 批复的特点P136 纪要P136、R39 纪要的行文方向K33 纪要、会议记录Z143 议案Z135 议案具有时效性K29 简报P138 简报的特点K25 计划及其特点Z131、Z146 调查报告在调查阶段收集资料的方法Z131 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Z161 叙述的分类K20 应用文对叙述的要求K40 公文处理工作的原则Z146 公文处理工作包括Z179 公文处理工作部门K45 公文拟制包括Z179 公文办理包括Z179 收文办理、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R70 签收K45 公文的发文登记包括Z177 公文的登记形式R74拟办、批办、承办、注办Z163 处置办毕公文阶段的主要活动R74公文的存档管理法有Z179 联合办理的公文的归档R60 请求批准时,可以用的文种R39 给平级机关提出意见时,可以用的文种R49 常委会公布地方法规一般使用K40 规章的常用文种K12第五部分事业单位基本常识第一章事业单位概述事业单位的内涵、特点P150 事业单位的成立条件K56第二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义、指导思想P15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K18 改革的总体目标P153 事业单位类别划分P153第三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考核种类P154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P155第四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公开招聘的范围P157 公示期、公示生效的时间Z146 公开招聘坚持贯彻的原则P157 回避制度P157 任职回避制度K90 可以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的情形R77第五章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合同内容P159 合同期限P160 合同类型P160 长期合同条件Z140第六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分类P163 岗位比例P164 聘用管理岗位的学历条件P165 管理岗位等级Z145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Z131、Z151 事业单位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R29 岗位设置方案P166 特设岗位的设置程序Z117 地(市)、县(市)人民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Z142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须R3 岗位设置原则Z156 岗位应当具有Z179第七章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考核原则P168 考核内容P168 奖励及其种类P169 给予处分的行为P169 处分的种类与期限P169、R64、R37 警告、记过处分Z121、R27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从轻处分的情形K69 处分适用的情形R27、R52 处分的程序R54处分解除后Z125 对事业单位负有调查处理、监管责任的部门R54第八章人事争议处理人事争议处理基本原则Z156 渠道P171 人事争议仲裁受案范围P174 仲裁时效P174 申诉Z117 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情形R27 复核时效K60 复核之后的申诉时效K60 管辖申诉、再申诉的单位R21 申诉公正委员会R21 第九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费P176、R37 职业年金P177第六部分经济、科技、文化常识第一章经济常识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P182 基本经济制度P18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84 经济学研究内容P185 市场经济P185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P186 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K44 现代企业制度P186 政府干预措施P188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R10 市场机制包括Z158 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P189 市场失灵及原因R6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192 宏观调控目标P193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P193 财政收入形式P194 政府财政支出形式P194 汇率制度分类P197 货币政策工具P198 基尼系数Z130 货币的职能、最基本的职能Z143 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R24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R34 引起需求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即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因素分别是R34第二章科学技术及环保常识农业的本质特征P215 “三农”问题的本质P2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217 自然环境P223 温室气体P223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P223 空气污染的危害P227 风能的优缺点Z138第三章文化常识社会主义的本质R7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R55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K25 我国工资分配原则K24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P231 文化体制改革措施P232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P240 社会主义道德P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属性P234 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内涵R26 中国梦P2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237 新材料技术的标志P246 先进文化包括Z113 新兴文化产业Z143 辩证法三大规律Z157 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Z157 法治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R46 行政领导的职责R54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59 三去一降一补P342 三大攻坚战R46 五大发展理念R63 四化K61 法与道德的主要区别K71 道德的主要功能K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