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分析与评价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70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分析与评价◎潘淼 魏静宇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建设数量,许多大型湿地公园也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并且低位逐渐增强。
西溪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属“杭州三西”之一。
无论是湿地规模还是公园建设水平都是在城市次生湿地中罕见的。
本文主要对西溪湿地公园的立意、主题、布局、要素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来为今后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西溪;评价;分析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越发强烈。
湿地公园称为建设的热点,湿地公园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直至今日,西溪还拥有大量的动植物,两栖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动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数百种。
是国内建设较为成功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
该园内景观优美,主要景点统称为“三堤十景”,并有多个核心景点。
本在最初建造的立意过程中就不单单是为了建造一个简单的公园,在布局和要素组织方面也是别具一格,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些也为其成为湿地公园的代表典型奠定了基础。
一、立意立意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的总体意图以及设计思想观念。
(一)意在笔先园林建设中自古便有“意在笔先”一说。
立意要在开始进行设计前便有所构思,人的在设计的同时让要设计产物与人的思想意识相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不然就成了单纯的机械设计,便是没有灵魂的设计。
(二)神韵和意趣在构思园林中的各个要素的配置以及与场地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寓情于景的神韵。
让山水在整个场景中有机融合。
西溪湿地公园的立意集文化,功能和环境于一身。
说到文化,西溪湿地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百年前便有无数的名人诗人到此留下千古名诗,例如《梅竹山庄图》《西溪秋雪庵 》等。
在功能方面,提供了公园的所能满足的所有基本需求,在保持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
环境方面则是极力原保留始环境发展,按照可持续理念进行设计。
在进行设计中立意在所有准备之前,立意便是一个设计成果的灵魂所在,西溪湿地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理念。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内容摘要]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
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
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
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
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
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一、前言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杭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在我去过西溪湿地公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公园所带给我的美好体验和深刻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二、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西溪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清澈见底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优美的花草等各种自然风光。
同时,在公园内还有许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物和遗址,如南屏晚钟、芝草堂等。
这些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美好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性,而西溪湿地公园则通过打造一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区,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在公园内,你可以看到许多濒危物种,如白鹤、黑麂等。
这些物种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得益于公园的严格保护和管理。
同时,西溪湿地公园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公园内,你可以看到许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建造的设施和建筑物。
此外,公园还推广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环保措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
四、文化教育与社会责任除了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和生态保护外,西溪湿地公园还注重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
在公园内有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如茶艺表演、书法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此外,西溪湿地公园还承担着社会责任。
公园内有许多志愿者参与到环保和文化教育活动中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益的精神。
同时,公园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资助贫困学生、支持残疾人等。
五、结语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美丽的景观和严格的生态保护上,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出来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核心价值观。
差异化和可持续: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实践思考
差异化和可持续: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实践思考作者:余君杨毅栋王雅琳梁凯宁来源:《杭州》2020年第11期一直以来,杭州市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不断探索“三生融合”,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西溪湿地便是其中的典范。
西溪是国内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城区,总面积达10.38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5.6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承担着防洪排涝、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生境栖息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众多服务功能。
杭州市委市政府自2003年开始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多年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一直遵循先进生态保护与利用理念。
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针对湿地现状资源保护利用方式不科学、开发程度过高、农居点密布、养殖导致污染严重、文化没落等等问题,清晰科学地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法,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和谐共生,不断探索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合理利用和精细化治理的新模式,目前西溪湿地已成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生态优先,全面保护、修复生态资源作为城市绿肺,保护好西溪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品质是首要前提。
为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自2003年起西溪湿地以“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制定了“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方式开展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一方面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将公园内生态重要性区域及需开展生态修复区域划入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0%,这些区域内限制人为活动。
另一方面针对湿地外围及上游区域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对湿地外围周边及上游区域聚焦产业转型,逐渐淘汰低效及对生态有影响的产业,促进周边区域产业结构从低效、高污染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向绿色产业、绿色生产转变。
对流入公园的水系上游农居点雨污分流,使流入西溪湿地的污水全部实现截污纳管,控制外源对湿地公园内河道水体的干扰。
通过对生态安全“底线”空间的保护与修复,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摘要:该文针对杭州西溪湿地,探究其对杭州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人类活动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影响。
关键词: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直与水生生相息。
人类的生活、生产等等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建设往往也选择临江靠海,例如上海、杭州、伦敦、纽约,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地球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
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悠久,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对杭州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中给湿地的定义是:不论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水体[1]。
依据此定义,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等均可划分为湿地,而且从定义中还可显示出,湿地与城市或其他生态系统的交叉、联系更加频繁和普遍。
由此,也可体现出湿地对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基本信息2.1 地理位置西溪湿地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西部,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
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经120°02'至120°16',北纬30°15'至30°17'。
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
2.2 物种分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417属。
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因此湿地旅游从产生伊始就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迎合了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其中一些湿地型风景区己经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生态旅游市场的迅速增长,为湿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但是传统的、常规的旅游开发模式无法适应湿地独特的区位、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制约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湿地经营者和旅游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是国内大中城市中少有的,珍贵的城市湿地。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很大。
它独具特色的次生湿地景观成为杭州景观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今天的西溪湿地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走出了西溪湿地保护的第一步。
论文分析了湿地的基本知识,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旅游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了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国内外湿地保护开发实例进行分析,从国外实例中获取经验,分析规律,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模式.。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对杭州生态建设的作用及面临问题摘要:该文针对杭州西溪湿地,探究其对杭州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人类活动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影响。
关键词: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直与水生生相息。
人类的生活、生产等等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建设往往也选择临江靠海,例如上海、杭州、伦敦、纽约,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6%,却为地球2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地。
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悠久,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对杭州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湿地的定义《湿地公约》中给湿地的定义是:不论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水体[1]。
依据此定义,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等均可划分为湿地,而且从定义中还可显示出,湿地与城市或其他生态系统的交叉、联系更加频繁和普遍。
由此,也可体现出湿地对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基本信息2.1 地理位置西溪湿地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西部,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
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经120°02'至120°16',北纬30°15'至30°17'。
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
2.2 物种分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417属。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摘要:杭州西溪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本研究旨在探讨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分析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发现,杭州西溪湿地具有水质净化、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防洪排涝和景观美化等多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进一步研究表明,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节约或代替城市维护和建设成本、改善居民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合理利用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一、引言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市内最大的湿地保护区,长期以来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与利用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1. 湿地概况杭州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3000余公顷,包含孕育湿地、养育湿地和休养湿地三个功能区。
其中,孕育湿地是水质净化和涵养水源的主要区域,养育湿地是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点区域,休养湿地是人工景观和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
湿地内有草本植被、水生植物、湿地鸟类等丰富的生物资源。
2. 水质净化功能杭州西溪湿地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功能,主要通过湿地湖泊和湿地植被的协同作用实现。
湿地湖泊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湿地植被通过吸收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3. 水源涵养功能杭州西溪湿地是杭州市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对于维持城市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具有优秀的蓄水功能,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的方式储存雨水,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同时保证城市供水的稳定性。
从西溪湿地公园浅谈生态节约型园林
从西溪湿地公园浅谈生态节约型园林摘要:本文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入手,以其为实例讲解了西溪湿地公园建园的目的、方法等,探讨了一下生态节约型园林,也挖掘了如何建立生态节约型园林的几点要求与建议,从中了解了园林中因地制宜的特点。
节约型园林在现在这个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成为未来园林设计的指向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节约园林绿化1、引言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也被称为“地球之肾”。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正是在这样一片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的湿地上建成的,它是目前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它以独特的生态型园林形式,在美丽的杭州建成,为杭州打造了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也为中国生态园林做出了表率。
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所发挥的效益现如今在这么一片湿地上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公园,巧妙地运用了西溪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正是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地域性,符合了现代园林中结合场地特征规划设计的理念,而且在建园时以保持西溪湿地原生态为主,尽量保持原来的状态,做最少的人为干预。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发挥湿地的三大效应即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可持续利用效应上为全国作出示范了,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先生特别强调:“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定是相结合的,中国湿地种类多、分布广、区域面积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拿出极大的一笔资金进行完全的原生态保护。
”他认为,纯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利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应更多的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强调眼前的利益和暂时的收获,风景园林设计也不例外。
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
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精编
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精编杭州西溪湿地是杭州市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杭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杭州市的重要生态旅游景区。
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溪湿地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目前,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主要集中在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
政府投资大量资金进行了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升级,包括修建了步行道、观景台、游客中心等,使游客更方便地欣赏西溪湿地的自然美景。
同时,还建设了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大力推动湿地保护教育,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如湿地清洁、湿地植树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助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西溪湿地的发展前景方面,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杭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溪湿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力度,保护好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
未来,西溪湿地还可以在旅游资源上进行拓展,打造更多的旅游项目,如开发水上游览项目,开设湿地生态科普馆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此外,可以与周边的文化景点进行联动,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从而提升整体的旅游价值。
另外,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开展更多的生态科研项目,推动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通过科研的支持,在保护西溪湿地的同时,也可以探索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当前正在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进行开发,同时加强湿地保护教育和生态修复工程。
未来发展可以通过拓展旅游资源、加强科研合作等方式进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西溪湿地将成为杭州乃至中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湿地景区之一。
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的开题报告
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福利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包括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水质、稳定气候、控制洪水、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而旅游活动中的过度开发、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等问题也威胁着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
与此同时,湿地生态旅游也在近年来日益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杭州西溪湿地是世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作为国内著名的湿地旅游景区之一,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娱乐和休闲。
本研究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期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杭州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杭州西溪湿地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情况等。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对湿地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等进行分析和比较。
其次,通过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实地考察和访谈,探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最后,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实践,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通过对其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游客需求和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其次,通过对杭州西溪湿地的实践调研,得出结论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最小干预及文化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为了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制造”了许多“框框”:——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
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建立生态净化系统。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原有建筑面积为19.54万平方米,其中拆迁14.74万平方米,秋雪庵、烟水渔庄等部分重点文化遗迹适量恢复,保留及恢复建筑面积仅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014,保留和恢复的建筑面积只占搬迁村民住房建筑面积的24%左右,湿地内建筑面积比原来减少了约76%,清理垃圾共计16.8万立方米。
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控制旅游人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一条重要指标,并确定游客容量控制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设施的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用柳树桩替代松木桩。
为了确保进入公众的参与性及安全性,有些游步道需要驳坎。
在开始实施驳坎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需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
但同时又有许多蒋村的村民提出应该用柳树桩护堤,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但松木桩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但柳树桩是活桩,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
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均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
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尝试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
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河渚芦花,曾为西溪著名一景,西溪湿地里补种的250余亩的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设置水禽栖息地。
西溪湿地旅游发展
西溪湿地旅游发展西溪湿地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处大型自然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钱塘江湿地的明珠”。
西溪湿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环境优美,植物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提高,西溪湿地的旅游吸引力也越来越强,逐渐成为杭州的著名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溪湿地的旅游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
从最初的生态游览到现在的生态旅游,西溪湿地的旅游业在不断地创新,注重环境保护,提升旅游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西溪湿地也在积极探索智慧旅游的方式,打造数字化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西溪湿地旅游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如何保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发生冲突,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西溪湿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采取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如建设生态监控站点和观测站,鼓励游客低碳环保出行,限制游客流量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旅游和保护的关系,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西溪湿地旅游的长远发展。
除了这些理论问题,实际的旅游标准也阐明了许多问题。
例如,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保证游客的质量和体验。
对于西溪湿地旅游的发展,必须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例如,提供导览服务、餐饮服务、旅游纪念品销售服务、住宿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使游客对西溪湿地留下美好的记忆。
总之,西溪湿地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处美丽的自然风景区,西溪湿地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
但是,未来的西溪湿地旅游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生态旅游,并稳步推进数字化旅游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西溪湿地旅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西溪湿地生态现状简述
西溪湿地生态现状简述摘要:本文综述了西溪湿地的现状及特点。
引用了其他学者对西溪湿地的现有物种种类统计数据,对西溪湿地的植被分布特点按照强光高基、弱光(有树遮光)高基、强光低基、强光高渚和强光低渚等5种类型进行了描述。
同时又简述了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的种类统计和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呼吁在引入外来植物时要全方面调查,以免造成生态灾难。
最后对西溪湿地的现状表达了担忧,保护西溪湿地还是需要一定的人类活动干预。
关键词:西溪湿地;物种种类统计;植被分布特点;外来入侵植物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城区西部,120°02′一120°16′E,30°15′一30°17′N,总面积约10.08 km2,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距离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1]。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并建立了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早在1600年前,杭州西溪湿地就被人类打上了渔耕活动的烙印,形成了以鱼塘为主,大面积河港、湖漾、水网以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洲渚相间的地貌景观。
湿地内水网密布、曲水回环,大小河溪总长30千米,洲岛800多个,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mm,降水量月份主要集中在3~9月份;无霜期>~240d。
西溪湿地下伏白垩系砂岩,上覆40~50 m厚的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层,现多改良为水稻土。
西溪湿地广阔的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众多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
整个西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也有一些乔木和灌丛,常见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柿(Diospyros kaki )、桑(Morus alba)、苦楝(Melia azedarach)、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乔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忍冬(Lonicera japonic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等灌丛,还有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生长;水边常有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菰(Zizania caduciflora)、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er)、白茅(1mperata koenigii)等分布。
西溪湿地科学原理
西溪湿地科学原理西溪湿地是杭州市的一处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本文将以西溪湿地的科学原理为主题,探讨其形成机制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一、湿地的形成机制湿地是指地面或水面上常年或季节性湿润的地区,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地等。
西溪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变化。
在地质演变过程中,西溪流域经历了地壳的隆起和河道的改变,形成了湖泊和河流湿地。
此外,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也是湿地形成的重要因素。
西溪湿地地处于杭州的低洼地区,雨水和地下水不断输入,使得湿地得以形成和维持。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
首先,湿地可以调节水文循环,起到缓冲洪峰和保持水源的作用。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市的下游,可以吸收并存储来自上游的洪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湿地还能净化水质,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西溪湿地的植被和浮游生物可以有效地吸附和分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此外,湿地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为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西溪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三、湿地生态平衡的维持湿地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湿地的水文条件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西溪湿地通过地下水和降水补给,保持了一定的水位和水质。
适宜的水位和水质是湿地生物的重要生存条件,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次,湿地的植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西溪湿地的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湿地草地等。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提供栖息和食物来源。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为湿地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
此外,湿地的生态系统还包括了多种微生物和底栖生物,它们在湿地中起到了重要的降解和循环作用。
湿地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形成新的营养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
浅谈西溪湿地保护措施
浅谈西溪湿地湿地保护经验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西溪何以“美”至此?让我们浅谈一下其主要的保护措施其一:湿地保护中心理念——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西溪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努力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
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政府与群众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成功塑造了国际知名的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其二: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措施1、农居拆迁,只留100幢建筑在湿地核心区块原有农居517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根据总体规划保护生态的要求,以合理游客容量为标准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作为必要的游客服务设施。
对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其他农居予以拆除。
同时,对秋雪庵、烟水渔庄等部分重点文化遗迹和景点适量恢复,保留及恢复建筑总占地面积仅1.2万平方米。
2、截污纳管保护湿地水质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纳管排放,个别地区无纳管排放条件的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就地处理,使西溪湿地水质逐渐改善。
3、绿地河道整治都采用“生态净化”1)植被配置:对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进行绿化。
根据西溪自身的地域特征,形成有西溪特点的种植形态,绝对避免公园化种植,主要采用的是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
在一些生态开始退化的地块上,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对原生态进行优化与完善。
只在极少数游步道进入或航线经过的区域进行人工补植部分茅草类、果树类、芦苇类植物。
2)清淤护岸。
对主要航线进行疏浚、清淤,并按生态要求对堤坝进行整修,力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类生物栖息。
结语:西溪湿地是我国湿地保护当中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如何将“西溪模式”加以推广,用以我国其他地区的湿地保护。
对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对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一、前言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建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的感悟。
二、自然景观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我看到了大自然最美丽的一面。
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湖水,有绿树成荫的林木,还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
走在公园内部,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语虫鸣,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
三、生态环境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美丽的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对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湖泊和河流进行治理和保护,在保证水质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还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公园内部,可以看到各种传统建筑和文化遗址,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社会责任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它需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
同时,在提供服务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事业。
六、个人感悟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内部漫步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在游览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
七、结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然和文化带来的美好。
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上海杉达学院学科学期论文论文题目: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学生姓名:沈敏华专业年级: 07届旅游管理指导教师:张媛2010年 5 月 6 日目录:一、绪论二、杭州西溪湿地的现状三、杭州西溪湿地开发中存在问题四、杭州西溪湿地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五、杭州西溪湿地的发展前景六、结论七、参考文献浅析杭州西溪湿地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一.绪论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自2004年一期工程开始至现在的三期工程,开发遵循科学保护,规划先行;以民为本,妥善安置;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开发原则。
2005年2月,西溪湿地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同意杭州市正式开展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国家林业部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严旬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建设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对于全面加强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生态特点和基本功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本文介绍了杭州西溪湿地的现状,阐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对西溪湿地的开发对策与建议,对西溪湿地的发展前景作展望。
本文是作者仅凭自己的学习水平做的报告,仅代表个人观点。
希望对研究西溪湿地的学者有所帮助。
二.杭州西溪湿地的现状2(一)西溪湿地简介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北,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明清时期,西溪已是一个着名风景区,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享有“副西湖”的美称。
西溪湿地作为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的城市湿地,水资源、多种植被和水生动物资源保存完好,2007年2月份,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西溪湿地保护措施(2)
西溪湿地保护措施(2)“虽然水质有所改善,但是西溪湿地大部分区域,如严家港、沿山河、五常港、蒋村港,水质仍劣于Ⅴ类。
整体水质仍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Ⅱ类标准,这与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市应急备用水源的生态功能定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王慧中认为,必须实施西溪湿地整体保护战略,尽快停止新建房地产项目,并结合湿地整体保护战略进行重新论证,实现西溪湿地与南面的北高峰、老和山以及西面的五常湿地、和睦湿地永久性连接。
全封闭保护不现实西溪已成为次生湿地,同时也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
此外,西溪湿地内原有10个行政村,有5.3万人居住。
全封闭式保护也不利于原住民的生存发展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王慧中教授关注西溪湿地已有多年。
据了解,近年来,社会上对西溪湿地实行全封闭、整体性保护的呼声一直未平息过。
“鉴于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有专家学者认为,湿地应该实行全封闭保护,禁止进入,绝对封育。
这种观点忽视了西溪已经演变成为次生湿地的历史现实,忽视了西溪作为杭州著名风景名胜的历史现实,忽视了原住民的生存发展要求。
这种单纯保护而不加以利用的观点,显然只是一种理想化,同样不利于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说。
他告诉记者,西溪兴起于汉代,经过唐、宋发展,到明、清时达到全盛,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在如何对待西溪湿地上,单纯开发利用和全封闭式保护两种思路都曾考虑过,但最后都被否定了。
刘想说,最初的设想是将西溪湿地作为一个“以水网沼泽为特征的湿地型风景区”来发展,着重于风景的开发利用。
后来发现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和景点建筑的建造,景区生态承载量加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反而会进一步恶化。
“这种设想显然不利于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
”于是,又考虑实行全封闭式的湿地保护区模式。
经研究,发现全封闭式的湿地保护区模式也行不通。
“西溪湿地内原有10个行政村,有5.3万人居住。
如果实行全封闭式保护,原住民的生存发展就成了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摘要: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简要回顾了西溪湿地保护发展的历程,并对当前形势下推进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完善一个模式,打响两大品牌,关注三大效益,提升四大理念,做好五篇文章”,努力把西溪湿地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和典型。
关键词: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试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结合笔者对十八大报告和发展哲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对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西溪湿地概况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部,距世界遗产西湖北界老和山北麓约2公里,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已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并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野、冷、幽、静,皆成天趣。
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湿地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
有专家考证,施耐庵以西溪为原创地撰写了《水浒传》,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在西溪创作了昆剧《长生殿》,西溪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蒋村龙舟胜会更是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二、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历程西溪湿地历经了汉晋始起、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等四个演变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西溪湿地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
及至近代,人类活动加剧,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西溪湿地面积锐减。
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最多的60多平方公里①,逐渐缩小到11.5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西溪湿地可能不复存在。
违法建筑影响行洪。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农民翻建住房的客观需求,出现了湿地内农民侵占土地、水面违法建房现象,人为地抬高了河床,严重影响了湿地行洪、泄洪、滞洪的水利功能,导致城西地区水患连连。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传统文化逐渐湮灭。
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不断流失,“冷、野、淡、雅”的意境不断湮灭。
为了保护西溪这个“杭城之肾”,重现西溪湿地的风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杭州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造①历史上的西溪湿地指西溪河流经留下-古荡段两岸的宽阔地带,面积约60平方公里。
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②。
工程分三期,其中一期、二期工程由西湖区实施,总投资近百亿,一期工程3.46平方公里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2005年5月1日竣工;2006年5月启动二期工程,面积4.89平方公里,2007年10月1日有限开园;三期工程由余杭区实施。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循湿地保护国际公约,结合西溪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努力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地保护,打造了一条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科学规划,注重湿地特色。
制定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规划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方案,突出湿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突出西溪湿地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考虑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积极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拆除农居,减轻生态压力。
累计外迁农户1802户,外迁企事业单位59家,迁移坟墓15000只,拆除建筑83.42万平方米。
根据规划,保留了少量的民居和生态游②王国平:《保护西溪湿地造福人民群众——关于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览设施,对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一二期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优化生态,坚持科学修复。
对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
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
沟通一二期水系,建设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等。
注重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成立西溪文化文物发掘保护工作组和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西溪文化系列丛书》,征集到了一大批体现西溪湿地传统生活形态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浮雕,保留修缮了一批老房子,挖掘了陈聚兴染坊、西溪小花篮、西溪豆腐坊等独具西溪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七店八铺”,恢复了秋雪庵、两浙词人祠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评选产生了“三堤十景”,西溪龙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通过实施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前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西溪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三、对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的新思考、新要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的“三位一体”③。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④。
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一个缩影、一个标志、一个典型。
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完善一个模式,打响两大品牌,关注三大效益,提升四大理念,做好五篇文章”。
1、完善一个模式。
就是要不断探索完善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努力把西溪湿地打造成为以自然生态为基础、③《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人民网,/pinglun/n/2012/1114/c241220-19573789.html④《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各界关注新词》。
新浪网,/c/2012-11-13*************.shtml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旅游生态为载体、以湿地展示和科普研究为特色的“传世美玉”,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世界湿地的保护利用创造一个典范。
2、打响两大品牌。
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湿地公园和5A级景区两大金字招牌的影响力,通过深入推进西溪湿地的保护研究,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湿地文化节、湿地论坛、西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的会展活动,积极向全世界展示、宣传、推广西溪,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溪、了解杭州、了解中国。
3、关注三大效益。
就是要努力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经过几年努力,西溪湿地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既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学习湿地科普知识等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扩大杭州人均绿化面积,打造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城市,以及维护杭州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2005年开园前相比,目前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566种、鸟类从89种增加到153种。
西溪湿地水质监测点位从6个增加到了8个,大部分区域达到Ⅲ类水体;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效果非常显著,可降低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的气温0.5℃—1.5℃⑤。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非常突出,自2005年开园以来,获得了两项国际级荣誉和八项国家级荣誉⑥,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获得国际湿地权威组织及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2009年-2011年,经营收入分别达到1.23亿元、133亿元和1.56亿元。
下一步,必须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从生态效益;同时,要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不断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美誉度。
4、提升四大理念。
为推进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应牢牢树立和不断提升四大理念。
(1)生态为先。
西溪湿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一珍贵的遗产,是在被不断蚕食、污染、濒临消失中经抢救得以保存下来的,必须牢记历史教训,精心呵护西溪,保护和恢复西溪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
西溪⑤数据来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生态统计资料。
⑥国际重要湿地(2009年7月7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国际相关权威组织授予);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5A级景区(2012年1月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湿地博物馆(2007年5月12日国家林业局发文)、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科技部联合颁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特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求是小康杂志评选)、中国最美湿地(人民日报社经济周刊和湿地国际驻中国办事处联合授予)。
湿地的所有资源都是公共资源,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都应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原则,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特别是征迁的西溪湿地原住民,为西溪湿地的保护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甚至牺牲,应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标准做好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管理,在湿地公园及周边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大西溪”的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努力让西溪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让他们充分共享西溪保护发展的美好成果。
(3)文化为魂。
西溪湿地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有文化的湿地”,有1800多年的人文历史。
要把握好西溪的文化特质,保护好西溪的文化生态,加强湿地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展示,利用好西溪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断提升西溪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