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结合生活实际,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家里的物品位置,并记录下来,与家长分享。
2.选做作业:
(1)设计一道与“前后、上下、左右”相关的题目,与同学互相出题、解答,提高解题能力。
(2)观察身边的建筑、道路等,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其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创新实践作业:
(1)制作一个以“小兔子迷路”为主题的情境模型,用“前后、上下、左右”表示小兔子的行进路线,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对方位词的理解和应用心得。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的认知。
3.归纳提炼: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强调“前后、上下、左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左右方位,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堂练习
1.个人练习:教师给出一系列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竞赛: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与方位词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强化合作学习: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 前后(2)-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 前后(2)-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 前后(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前后的概念。

2.能够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

3.了解前后的运用场景,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前后概念的本质含义。

2.运用前后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本课件、绘图用具、实物用具。

2.学生:学习用品(课本、笔、纸)、实物用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三个玻璃球,问学生它们相对的位置是什么。

2.引出本课的概念:前后。

3.出示两个学生,问学生他们的相对位置是什么。

4.探究“前”和“后”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
1.引导学生感受“前”和“后”的概念。

2.让学生看一下课本上的图片和小动画,通过视觉理解前后的概念。

3.解释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三、巩固练习
1.布置概念巩固练习。

2.小组内模拟多种场景,比如排队、乘坐公交车等,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描述。

四、拓展应用
1.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询问学生他们如何分辨前后。

2.引领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运用前后概念的场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引出玻璃球等实物和小动画等辅助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通过小组练习等方式,学生也能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也将前后的应用进行了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前后概念的掌握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案《前后》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前后》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课方案《前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说话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前、后地点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地点;能从例外角度察看事物,会用前后、左右等描绘平面上某个物体的地点。

3、在数学活动中,遇到做事要有毅力、恪守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课前准备:龟兔赛跑课件,公共汽车站课件。

一、问题情形师生讲话,引出龟兔赛跑中的两幅图,让学生察看,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要给学生充足表达自己建议的时机。

二、认识前后在前方沟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察看、议论两幅图中,乌龟和小兔子的地点变化,认识前后。

教课环节三、看图讲故事1、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课件,师生共同观看。

2、提出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要求,鼓舞学生勇敢讲。

要关注学生对故事中两个小动物地点变化情节的描绘能否确实。

3、经过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做好一件事情要有毅力、有耐烦,要坚持究竟,不可以骄慢。

四、看图说话1、教师讲话,说明前后在平时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而后播放公共汽车站课件。

2、沟通从课件和图中认识到的事物和相关前后地点的数学信息。

如,车上乘客的地点、上下车乘客的地点以及汽车运转的站点地点等。

给学生充足的发布自己见解的时机。

3、进行沟通知识教育。

使学生知道公交车前门上,后门下的搭车规则,并自觉恪守。

五、实践活动请几名同学到教室前方排队,由其余学生描绘台上同学的地点关系。

先面对学生站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样没法用前、后边熟他们的地点,再改为一队,鼓舞学生进行描绘。

六、讲堂练习1、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察看情形图,说一说图意,再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2、练一练第 2 题,先让学生察看情形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再鼓励学生描绘各组运动员的地点。

指导学生认识从例外角度察看,会发现例外的地点关系。

既能够用左右描绘两组队员的地点,也能够用前后、左右描绘每个运动员的地点。

七、综合运用1、让学生察看本班教室中同学的座位状况,鼓舞学生用左右、前以后描绘自己的地点。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2-63页《前后》教材分析:《前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前后”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拍手游戏:小手拍拍师:刚才的拍手游戏里有3组表示方位的词语,你能找到吗?生:前后上下左右师: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师:孩子们,你是怎样判断“前后”的?生:交流师小结: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注意用到肢体语言)。

师: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森林运动会)(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激起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数学课堂有温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观看赛跑比赛,初步感知“前后”(出示赛跑主题图:)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小动物们在举行百米赛跑,都有谁参加了?(生1:有小鹿……)师:比赛真激烈呀,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生:小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

小学《前后》数学教案

小学《前后》数学教案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

前后数学在小学数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学习加减法时,对于掌握这项技能会有很大帮助。

下面介绍一个小学《前后》数学教案,这个教案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制定的,旨在指导学生们掌握前后数学和简单的加减法。

一、教案背景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字是一个新概念,他们需要逐渐学习如何识别数字、掌握数字的大小、学习加减法等。

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年龄和学科规范编写教案,来指导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案重点教案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们掌握前后数学。

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数学游戏和活动来学习前后数学。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并在上面标上从 1 开始的数字,例如 1、2、3 等。

然后教师可以找一个学生,在数字 2 的位置上拿红色的标签。

教室里还有两个空位,这个学生现在需要确定红色标签之前的数字和红色标签之后的数字。

类似这种游戏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如何确定数字的前面和后面。

三、教案内容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给孩子们一个数字,让他们确定该数字的前面和后面的数字。

例如,给孩子们数字8,让他们确定数字 7 和数字 9。

任务二:教师可以画出一些数字(从 1 到 10)。

然后让学生从数字 3 开始往后数数,然后返回到 3。

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前后变化。

任务三:让学生们玩一个游戏。

教师可以在地面上画个圆圈,然后把一些数字分别放在圆圈的不同位置。

然后让学生们在圆圈里走来走去,尽可能多地读出数字,并确定这些数字的前后位置。

四、教案目标完成这个教案之后,学生们应该能够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掌握前后数学的概念,并在经过一些训练后,能够轻松地确定数字的前后位置。

2.学生们应该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并在掌握前后数学的帮助下,提高加减法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前后》数学教案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教案,在教学时间内,教师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等进行相应调整,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前后数学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后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前后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前后(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前和后的含义;2.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前和后的位置关系;3.能够较准确地描述物体前后位置变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前和后的含义;2.判断物体前后的位置关系;3.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

三、教学难点1.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2.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

例如:板凳上放着一只球,球在板凳的前面还是后面?2. 理解前后的概念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并引出前后的概念。

2.教师放置一些小物品在桌子上,让学生讨论哪个物品在前面,哪个物品在后面。

3.教师捏一些纸团,让学生通过观察纸团的前后位置关系来理解前后的概念。

4.学生口头描述一下前后的概念。

3. 判断物体前后位置关系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比较两张图片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说出答案。

2.教师出示多组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前后位置关系,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出讨论结果。

4. 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变化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描述其中物品的位置变化。

2.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前后位置变化,如门的开关等。

3.学生组成小组,选定一组物品,互相提问并让对方描述其中物品的前后位置变化。

5. 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强调前后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赛跑等。

2.教师出示实际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口头描述一下场景中运用了前后概念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作业布置1.教师让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前后的概念和应用,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前后的概念,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解决了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概念,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如小动物、水果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位置关系。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绘制和练习描述位置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我有四个脚,两个头,生活中无处不在,猜猜我是什么?”(答案:桌子)。

2. 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如小动物、水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前后、上下、左右的定义和用法。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实践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关系。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前后、上下、左右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中的应用。

(2)学生举例说明前后、上下、左右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如教室、家庭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物品,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 家长签字确认,第二天带回学校进行交流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前后、上下、左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前后》知识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前后》知识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前后》知识学习导言《前后》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学生认识时间和顺序关系的基础。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前后》的知识,培养其基本数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理解《前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意义;(2)知道《前后》与时间有关,能够展示一些具体的时间点并陈述它们的前后关系;(3)运用数量的比较关系描述《前后》。

2.技能目标(1)掌握《前后》的简单应用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2)学会合理运用“前”、“后”、“不变”的概念描述事件顺序;(3)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成功解决各类数学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1)在学习《前后》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他人交流,共同进步;(2)诚实待人,敢于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努力改正错误;(3)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意探究其中奥秘,享受数学学科给予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立足于学生先有一定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在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

在探究《前后》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策略,通过提供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动力。

2.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设立强化机制,通过互动的方式,将知识的传授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教学内容1.认知时间和顺序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前后》的内涵和外延。

2.知道《前后》与时间有关,能够迅速搜集并陈述一些具体的时间点,初步理解它们的前后关系。

3.根据时间点的先后顺序,运用数量的比较关系形成许多类型的《前后》问题,能够熟练地应用。

“前”、“后”、“不变”的概念描述事件顺序。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前后》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前后》教案、教学设计
5.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互评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7.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尊重他人的品质。
3.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设计富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拓展活动,如“我是小小设计师”,让学生利用所学空间方位知识,设计简单的场景或物品布局。
5.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一份关于“上下前后”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包括:
(1)本节课学习的“上下前后”概念及运用方法。
(2)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展示如何运用“上下前后”知识。
(3)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家长予以监督和指导。通过作业的完成,希望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上下前后”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紧扣重难点,分层教学:
(1)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动作模仿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
(2)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找一找”、“说一说”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空间方位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针对前后顺序的难点,采用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比较物体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前后”的概念。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前后”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前后”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实物模型、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小猫在前面,小狗在后面,它们在干什么?”引发学生对“前后”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前后”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的摆放,练习判断物体的前后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如:排队、找座位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前后上下左右|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运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实践活动: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教师演示,让学生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3)教师总结,明确“前后、上下、左右”的定义。

3. 实践活动(1)找一找: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

(2)说一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找到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画一画:让学生画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前后、上下、左右”进行标注。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3)教师点评,强调易错点。

5. 总结延伸(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六、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概念,能够正确运用这些位置词进行描述。

2.能够通过实际物品的摆放,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运用“上下前后”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上下前后”概念。

2.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区分“上下”、“前后”的概念。

2.利用实物进行相应的展示和练习。

四、教学准备
1.立体物体模型。

2.实物:书、桌子、椅子等。

3.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
品之间的位置关系。

2.学习《上下前后》概念:通过示例,教授“上下前后”的概念。

3.游戏练习:利用立体模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上下前后”概念。

4.实物练习:老师提供实物,让学生描绘物体的位置关系,运用“上下
前后”描述。

5.小结:复习“上下前后”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作业
观察家中的摆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各个物品之间的位置,并运用“上下前后”
说出位置关系。

七、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实物练习
•梯子、凳子、箱子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和实物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上下前后”的概念。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前后”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引导和巩固。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 体验前后的相对性〖教学设计〗一活动一1请问你在你们这一列排第几?你的前面有几位同学?你的后面有几位同学请问你们这一列一共有几位同学?某某同学…2请某某同学告诉老师,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请用句型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来说。

大家看他说的对不对,再叫几个学生,注意评价。

3现在请同桌两个互说。

4谁在你的前面?谁在你的后面这个句型。

5让学生向后转。

重复以上问题,问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二活动二排队买票1 课前笑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

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2 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1。

3笑笑排到哪儿,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4你在你们组里排第几个,前后都有几个人谁在你的前面,谁在你的后面5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电脑演示图2。

6淘气跟笑笑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

如果你是笑笑会怎样做呢⒎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电脑演示图3。

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⒏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排到最后,电脑演示图4。

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三活动三百米赛跑1 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

预测一下谁得冠军。

电脑演示图5。

2 比赛开始,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6跑步比赛继续进行,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7两人一组交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位置关系 前后》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位置关系 前后》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位置关系前后》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能正确辨别物体或人的前后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能正确辨别物体或人的前后位置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能正确辨别物体或人的前后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前后的位置关系。

2.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前后位置关系相关的教学课件。

2. 实物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铅笔、橡皮等,用于演示前后的位置关系。

3. 小组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卡片、图钉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后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课件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

3. 活动实践:分组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前后的位置关系。

4. 游戏环节: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前后的位置关系知识。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应用。

七、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与前后位置关系相关的书面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并描述一些物体或人的前后位置关系,拍照或画图记录下来,第二天课堂上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基础认知讲解——小学一年级《前后》数学教案范本

基础认知讲解——小学一年级《前后》数学教案范本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基础认知的教学尤为重要。

其中,关于“前后”的认知也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小学一年级《前后》数学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1.认知前后的含义;2.能正确运用前后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前后的概念;2.举例说明前后的具体意义;3.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可以拿起一张纸,示意学生看一下纸的前面和后面,引出前后的概念。

2.讲解接下来,老师可以用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说起床、吃饭、上学等,让学生理解前后的含义。

练一下:问一下学生:“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这四个事情的前后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接着,老师可以用图形符号表示前后的具体含义,比如画一个长条图,划分成前面和后面,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前后。

3.练习在讲解了前后的概念后,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应用前后的知识,计算出正确答案。

例如:今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几?再比如:“我先走了10米,再向前走了8米,我走过的距离是多少?”等等。

4.总结在教学过程的老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让他们再次回忆一下前后的含义,理解前后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四、课后作业1.回家后观察一下,检验自己对前后的认知是否正确;2.写几道简单的前后计算题,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五、教具准备1.黑板、彩笔、纸张等教具。

通过这样一堂基础认知教学,相信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前后的概念,对于日后的数学学习也能有所帮助。

希望本篇文章可以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前后、上下、左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小动物图片、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玩具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做《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2.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感受和发现。

二、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动作表示前后、上下、左右。

1. 教师发放小动物图片或卡片,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动物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检查和纠正。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前后、上下、左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及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评价学生在巩固练习中是否能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请你想一想,如果老师在讲台的前面,你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前后∣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前后∣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前后∣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3.能够将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难点
1.如何将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加法的运算法则以及运用加法进行数字的计算。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进行计算。

2. 讲授新知识
1.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的拼接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介绍加法运算法则:将两个数字相加等于它们的总和。

可以通过口算、手算来进行加法运算。

3.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加法的运算过程。

3. 拓展练习
1.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加法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

2.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可以运用到哪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中,如何运用加法进行计算。

4. 进行教学总结
1.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回顾。

2.强调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反思
1.给学生展示实物或图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在讲解加法运算法则时,可以通过实例来向学生演示运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延伸
1.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加法题目,然后相互出题、出解题过程,来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2.可以将加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更多场景中,如购物、出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