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五、教学建议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形式。

六、课时安排1、加法…………………………………………课时2、减法…………………………………………课时3、加减法的验算………………………………课时4、整理和复习…………………………………课时第一课时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5-17例1及全部习题。

第二课时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8页的例2第三课时练习课第四课时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教学内容: P22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数的中间或尾数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内容:P24页的例2和例3和相关练习。

第六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六及《基础训练》第七课时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内容: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第八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P29—31页练习七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2页、33页。

第十课时讲解《基础训练》第十一、十二课时单元检测与讲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人教版(共21张PPT)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人教版(共21张PPT)

总结技巧
比三(3)班多:32−19=13(棵)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比三(1)班多:32−26=6(棵)
教科书第11页例2(1)
(2)如果三个班一共要种100棵树,还需要
数(或被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或被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1)哪个班种的最多?比其他两个班分别多 多少? 32 > 26 > 19 所以三(2)班种的最多。
比三(1)班多:32−26=6(棵) 比三(3)班多:32−19=13(棵)
(2)如果三个班一共要种100棵树,还需要 种多少棵?
100−26−32−19 =23(棵)
答:还需要种23棵。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6−40= 16 87−5= 82 75−50= 25 50−8= 42 49−10= 39 84−6= 78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再加整十数。如 果被减数个位比减数小,要从十位退1。
二 新课探究
教科书第11页例2(1)
从图片中可以 得到哪些信息?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65−54=
56−40=
87−5=
(1)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 宜多少钱? 教科书第11页例2(2)
65−48=
口算技巧你们学会了吗?动手算一算吧。
方法一
65 − 48= 17 40 8
25
答:世博专线 大巴的票价比普通 快客便宜17元。
先算__6_5_−_4_0_=_2_5__,再算__2_5_−_8_=_1_7___。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加、减法计算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有讨论交流的要求或画面,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例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均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的,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开放题,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1.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2.充分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加强学生验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总12课时)1.加法3课时情境法、迁移法、自主探究法2.减法 3课时情境法、迁移法、自主探究法3.加减法的验算3课时合作法和自主探索法4.整理和复习1课时归纳法和练习法5.1、2单元测试和试卷讲评2课时讨论法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5—17页例1,练习四第1、2、3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2.两位数减两位数∣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2.两位数减两位数∣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2.两位数减两位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2. 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过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3.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练习。

4.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强调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5. 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板书设计1. 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2. 板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例题展示- 练习题目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题目。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讲解、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2. 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它们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焦点。

估算(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估算(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估算(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当我站在三年级的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我即将开始的课程将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是估算。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二章第三节“估算”。

我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估算,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将数字近似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等数有些困难,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难点。

而重点则是让学生们理解估算的本质,即用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来近似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估算,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计数器、纸牌和一些小物品。

现在,让我来详细地描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

我会拿出一些物品,比如23个苹果和17个橙子,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学生们就能理解到估算的重要性。

然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例题,让他们练习估算。

例如,估算345+264的结果。

学生们可以先将345近似到350,将264近似到250,然后相加,得到600。

在学生们练习的过程中,我会逐一讲解他们的答案,帮助他们理解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随堂练习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尝试一些估算题目,然后互相交流答案,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于板书设计,我会将估算的方法和步骤写下来,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估算的过程。

至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估算题目,让学生们回家后练习。

例如,估算789+456的结果。

答案是1250。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今天的课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估算的方法,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

同时,我也会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估算。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我相信,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将能够掌握估算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观察物体 看一看(二)北师大版(00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观察物体 看一看(二)北师大版(002)

教学设计《观察物体》看一看(二)教材分析;“看一看”(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所要观察的是俩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教材要求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和交流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俩个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不同方向观察俩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间的相互位置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俩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俩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间的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俩个物体间的位置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验着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俩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俩个物体间的位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示范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示范课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看一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上节课“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本课设计了两个情境:情境一主要是借助画面中的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想象观察两个物体,探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情境二是从窗外远距离观察人物,再一次经历从相对位置观察的过程,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先通过想象或空间推理判断,然后实1/ 9际进行观察验证,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休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2/ 9老师和同学吧。

师:因为我们不能同时看到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讲解的非常详细。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两个物体。

生1:同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生2: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同时看到物体的3个面。

容,不仅对昨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与今天的知识找到相接点,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今天所学的知识。

环节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图片。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师:刚才是大家的想象推测,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只有坐在淘气的位置看到的才是牙膏盒在左边,杯子在右边。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 》精品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 》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16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进行直观、有条理地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两个分离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难点:体会遮挡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杯子、牙膏,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及情境图。

二、演示操作,交流新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老师边说边拿出杯子,照教材第15页上的例题摆出来)请学生分别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两个分离的物体。

交流你看到的情况。

生1:牙膏在左边,杯子在右边。

生2:牙膏在右边,杯子在右边。

生3:我只看到了杯子,没看到牙膏。

交流后。

师:为什么看不到牙膏?小结:观察两个分离的物体,有时是分离,有时是重叠,有时是被遮挡了看不见。

三、尝试拓展课件显示:教材第15页淘气在窗外观察情境图。

淘气在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下面的哪幅图?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小女孩背对着淘气,桌子在小女孩的左边放着,淘气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模拟练习,验证你们的判断。

四、综合练习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是谁看到的。

再连一连。

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机灵狗正在从几个不同方位观察饭碗和菜盘。

师:你们知道机灵狗观察到的结果吗?生:站在①号位置看:菜盘在右、饭碗在左。

生:站在②号位置看:菜盘在前、饭碗在后。

生:站在③号位置看:菜盘在左、饭碗在右。

生:站在④号位置看:饭碗在前、菜盘在后。

课件出示右图,这两幅图是机灵狗从不同位置分别看到的。

生:第1个括号里填①,第2个括号里填④。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3题。

五、全文小结这节课我们观察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看一看(二)从不同位置(角度)观察物体。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

教师在写教案时,⼀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性和可操作性。

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编整理了⼩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富饶的⼤海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富饶的⼤海为主要情境,分5个信息窗,从出海归来——养殖海产品——加⼯海产品——销售海产品——海产⼯艺品,包含了两、三位数乘⼀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乘法;乘法的竖式计算;末尾和中间含0的三位数乘⼀位数乘法;混合运算。

这是初次接触乘法的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教学⽬标:1.熟练掌握整⼗数、整百数乘⼀位数⼝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学习连乘和代⼩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运算。

2.加强学⽣的估算意识,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类题⽬做出总结和概括,提⾼解决问题的能⼒。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合作意识,⼝头语⾔表达能⼒,通过学习感受⼤海的富饶,热爱⼤海,增强保护⼤海的意识。

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整⼗数、整百数乘⼀位数⼝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简便写法熟练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习连乘和代⼩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12课时信息窗1:出海归来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整⼗数、整百数乘⼀位数⼝算;两、三位数乘⼀位数不进位乘法教学⽬标:1.熟练掌握整⼗数、整百数乘⼀位数⼝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2.加强学⽣的估算意识,能够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类题⽬做出总结和概括,提⾼解决问题的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利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等),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并说出解题的步骤。

第一步:将糖果的总数12除以好朋友的人数3,得到每个人可以分到的糖果数。

第二步:计算出每个人可以分到的糖果数,即12÷3=4(个)。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小华有8个巧克力,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巧克力?”4. 小组合作: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合作解答,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分的方法:1. 将总数除以人数2. 计算出每个人可以分到的数量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4题。

2. 思考: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到平均分的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答案:1. 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人可以分到4个糖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看一看(二)》优秀教案

《看一看(二)》教学简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能从上面、前面、侧面,辨认物体。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两件或多件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难点:观察多件物体【教学准备】杯子、牙膏盒、茶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一)问题一1.出示情景图2.出示问题:想一想,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3.独立思考4.汇报交流预设一:淘气坐在物品的前面,并且比桌上的牙膏盒高些,看到的是盒子的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应该是第一幅图。

预设二:奇思站在凳子上低着头,只能看到牙膏盒和杯子的上面,所以我推测第二幅图是奇思看到的。

预设三:上节课,淘气和奇思面对面坐着,他们看到的小熊鼻子一个朝左,一个朝右。

今天,他俩同样是面对面,看到的物品位置会不会也是相反的呢?我的意思是淘气看到杯子在牙膏盒的左边,会不会奇思看到的杯子就是在牙膏盒的右边?所以我认为第二幅图就是奇思看到的。

5.看一看,验证想法摆出实物,开展观察活动。

6.小结:师: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艾伦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欢欢善于把前面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都表现得非常棒。

(二)问题二1.出示问题:在照片中的笑笑打电话过来说当时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2.独立思考3.汇报交流预设:笑笑说的是真的。

笑笑所坐的位置,是正对着杯子,她的位置先看到杯子,杯子的后面是牙膏盒,我猜,很可能是杯子把牙膏盒挡住了。

4.实地观察小结:当我们观察的对象有两个或更多时,由于观察的角度,还可能发生遮挡得现象的。

二、练习应用,巩固新知(一)练一练第3题1.出示问题:观察其实无处不在,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就在观察。

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副图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2.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预设一:排除法师:先把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排除掉,缩小范围,不错。

预设二:剩下的两幅图,它们的区别就是笑笑与桌子的位置不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2节看一看(二)∣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2节看一看(二)∣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2节看一看(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四个筐”进行数字组合,掌握数学加法的基本概念。

2.感受数字组合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学生可以解决简单的数字加法题目,并能自己设计数字加法题目,提高计算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数字的组合和加法,通过组合不同的数字,让学生感受加法带来的快乐,在玩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组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加法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数字组合的概念初步理解及加法运算的操作细节掌握。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以及教学用具。

2.讲台、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3.学生备课并准备教学笔记。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0分钟)1.首先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家中与家长玩过几个数字游戏,从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游戏的趣味性。

2.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个筐”吗?如果选取两个数,其中一个放进“筐一”,另一个放进“筐二”,就可以组成一种数字,可以做加法运算,得到结果。

如果把另外两个数放入“筐三”和“筐四”中,也可以组成另一种加数,计算后依旧能得到结果。

你们说,一共可以组合成多少种数字呢?2.新课展示(30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选取两个数字放入“筐一”和“筐二”,计算出结果,并比较谁计算得更快,谁的计算结果更准确。

2.学生自主选择两个数字,组成数字并计算出结果。

3.学生上台呈现自己设计的数字加法题目和解题过程,大家一起学习、评价,探讨求解方法和答案是否正确。

4.课程结束前,以学生组合出的数字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数字组合和加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课堂练习(20分钟)1.在黑板上列出几道数字加法题目,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字加法题目并解答。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组合和加法运算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

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目标】1、能正确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二、探究新知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再算()○()=()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二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二教案人教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主备人:投放日期2022 年9 月5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16—P18的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学习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学习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1.课前查阅资料,说一说数是怎样产生的?2.古时人们是用( )、( )、( )的方法来计数的。

3.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数字。

例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2、揭示新课,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质疑设问导读(一)1.根据你课前的预习和查阅的资料填一填吧。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 )。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

0也是( )。

(3)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能不能数完?2.十进制计数法。

(1)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10个一亿是(),10个十亿是(),10个一百亿是()。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

三、小组交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第一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2 年 9 月 5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1.我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我能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学习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吧。

386+179=825-138=二、自主探索1.试着算一算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估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估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加减法的估算》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够运用估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 能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加减法的估算方法2. 加减法的估算应用3. 加减法的估算练习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3. 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加减法的估算方法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包括四舍五入法、分解法等。

3. 示例: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估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加减法估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加减法的估算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示例: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估算应用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加减法的估算练习1.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加减法估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和不足,让学生及时改正。

3. 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准备大量的加减法估算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特点,发现计算规律。

(2)分组讨论,总结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3)教师点评,明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步骤。

3. 实践操作(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方法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集体研究预设教案授课教师个人空间站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的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1 流各自、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1、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关键:从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引出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集体研究预设教案授课教师个人空间站课时安排:9 课时加法--------------------3 课时减法--------------------3 课时加法和减法验算-----2 课时整理和复习-----------1 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集体研究预设教案授课教师个人空间站第一课时:万以内进位加法教学内容:万以内进位加法教学目的:1、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基础训练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求385与705的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理解并掌握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2. 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演示法:演示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讲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通过实例,演示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练习。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强调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延伸1. 在下一课时,我们将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加深对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教学步骤中的课堂练习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时刻。

以下是针对课堂练习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
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发展
1、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