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探讨。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开放性条件下后发国家的五大优势,以及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
要提高对现代化这一目标难度的充分认识,避免落入后发劣势之中。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图分类号:D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02-0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以及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开始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不断地在学科内日益精细化和学科外日益跨学科综合化的研究趋势出现,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下的诸多流派。
其中阐述最早最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
代写论文列维是第一个明确使用“后来者”的概念,区分“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界限的学者。
他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后发优势有五点:(1)在现代化进程中,后来者对现代化的认识方面比先行者当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2)后来者拥有大量大量采用和借鉴先行者们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等的可能性;(3)后来者可以缩短现代化的过程和时间;(4)后来者通过对先行者取得成就和经验教训的认识,使后来者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和树立信心;(5)后来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从先行者那里得到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列维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肯定后发优势的同时,指出其中的后发劣势问题以及社会转型中的特殊问题。
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1)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借用其资本技术等,节省现代化时间,实现跳跃性发展;(2)后发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损人利己政策,达到共同发展等。
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劣势分析
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劣势分析
杨洁
【期刊名称】《《商业文化》》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迈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这些后发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既存在着由其后发地位所决定的优势,也存在着各种劣势。
正确的分析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389-389)
【作者】杨洁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沂水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多民族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与政治文明建设 [J], 常士訚
2.后发国家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基于新国家主义发展观视角 [J], 张晨;韩舒立
3.后发国家区域现代化的参考系探索——珠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取向 [J], 戴激波
4.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与中国的现代化 [J], 刘小军;
5.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J], 李妍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摘要]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
本文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和分析评说,继而评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制度模仿技术模仿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一、关于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的争论及评说1.杨小凯的制度模仿论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后发劣势,杨小凯从最基本的制度层面, 即从宪政制度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1)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国的“后发劣势”,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制度难,因而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
(2)模仿应该由难而易。
认为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应该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
逆其道而行是不行的,比如先发展经济,再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必然导致腐败现象和国家机会主义,导致长期经济发展的失败。
(3)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经济转轨的核心。
(4)激进式模仿是可取的。
(5)政治不统一对制度模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2.林毅夫的技术模仿论林毅夫对杨小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对一个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从技术的昙面来说,发展中国家有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的潜力。
(2)因为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内生的,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有关系,所以,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
(3)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
(4)宪政体制不一定是最优的制度,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一个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因而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
3.对争论的评说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
应用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辩证关系及战略选择分析
应用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辩证关系及战略选择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辩证关系及战略选择分析'\r\n 摘要:“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中国家和地区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不仅具有差异性,更主要的是二者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性。
深入分析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扬长避短,有效地在动态中发挥其比较优势。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辩证关系;战略选择Abstract:Bng two different face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ate starting are not only differentitated,but also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transformed between them.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an help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select their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ir dynamic advantages effectively.Key words:late-starting advantage;late-starting disadvantage;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trategic choice 长期以来“后发优势”一直都是理论界十分热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在上述几项上的占有率仅约1%。
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相差74倍,而在1960年,这种差距还仅为30倍。
(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9年。
)从贫困国家的个数来看,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为25个,1981年为39个,1990年增加至42个,现在为48个。
这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20年前仅为0.8%,现在更降至0.4%。
(注:胡元樟、薛晓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从地区来看,以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例,尽管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但非洲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980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1%。
另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全世界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为13亿人;199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5亿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非洲地区,许多非洲国家目前的生活水平甚至比1960年还低。
(注:参见《科技日报》,2000年9月6日。
)拉美的情况也不宜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部分拉美国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目前,拉美城市地区人口的失业率达9.1%,比10年前上升了2个百分点。
受冲击最大的阿根廷的失业率高达18.3%。
在这种情况下,拉美贫困化问题加剧,贫困人口逐年增加。
据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统计,目前拉美贫困人口达2.4亿,已超过该地区总人口的1/3。
(注:殷永建:《拉美国家跟不上经济全球化步伐》,新华网。
)面对这样一种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若不能迎头赶上,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后发国家的措施与策略四、后发优势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五、后发国家需要面向全球化发展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后发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分析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后发国家需要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选取一些经济体制不同的后发国家,分析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后发优势理论是源于加拿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维等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其相对本土资源和技能、商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崛起。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后发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从理论意义上看,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填补了国际竞争理论中的空白,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照。
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崛起,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并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后发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成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地区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领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后发国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许多后发国家具有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后发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后发国家的产业基础较弱,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其次,后发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存在许多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引
言
20 0 0年 4 ,杨小凯教授在北京关于 后发劣势》的演 月 讲 ,引发 了他和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关于 后发劣势和后发优
势的争论 这场高水平的争论在中国经济学界 引起了巨大的 反响 , 许多经济学家也发表了各 自的看法 , 如复旦大学 的韦 森教授和 武汉大学的郭熙保教授等。其中 ,郭熙保教授突破 原有的后 发优势仅仅限于 技术 方面的限制 , 方位地阐述 了 全 后发优势理论。 郭熙保教授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后发优势理论,
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 习、效仿和借鉴 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 ,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 效率和益处。一种制度 的形成 ,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
造出来 , 完全是与其经济得相对落后性共生得,是来 自 而 干
落后本身的优势。按照这个定义 ,郭熙保认为发展 中国家的 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 方面。
量避免后发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促进经济的 可持续
发展 。
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 素质和水
平 ,直接创造人力资本 。
( )制度 的后发优势 四
二 后发优势理论概述…
郭熙保把后 发优势界 定为 由后发 国地位 所致 得特殊利 益,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 自身得努力创
认为后发优势理论不仅是 技术上的 ,而是全方位的 ,还应该
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
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 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 。
( )技术的后发优势 二
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 由发达 国家花费了巨 的投资 大
和时间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 品或准公共产 品,具有很大 的溢出效用 ,这对于科学技术比
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 后发优势 理论及一些代表性观点。
其次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开放的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的六大优势 并就全球化条件下 后发国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进行了分析 同时 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部失误加以总结。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发展优势发展劣势现代化失误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 许多国家都是抓住良好时机 实现经济起飞与发展。
日德抓住 世纪 年代末国际经济第一次产业大调整及其他机遇 迅速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成为经济强国 年代末国际经济第二次大调整跃出亚洲四小龙 将外国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与本国本地区的优势人力资源相结合 乘势而上成为 新兴工业国 地区 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也迅速发展。
这些国家的经济起飞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抓住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及与更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利用比较宽松的国际自由贸易环境 迅速崛起 与更先进国家的 经济落差 与 科技落差 在推动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异势移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面临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需要客观地分析对待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未雨绸缪。
一、后发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与速度 取决于其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两方面因素 前者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后者是现代化的外在条件。
现代化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进程 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
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 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
这种国际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发展优势 最大限度地谋取后发展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先后是相对而言的时间维度 后发展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落后而使之具有特殊的后发益处 即来自落后的 后发优势 。
警惕!后发优势正在消失,后发劣势日益显现!
警惕!后发优势正在消失,后发劣势日益显现!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发优势,往往是指落后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滞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制度模仿和技术及管理经验引进的方式来发展,避免了很多弯路和成本,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历史上18、19世纪的英法关系也是如此,南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走过类似的道路。
类似的后发优势,在企业层面也是普遍存在。
后发展的企业,可以瞄准优势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和制度学习,能够迅速成长,这样的企业成长故事,在中国比比皆是。
那么,放眼当前世界格局和企业的竞争,为何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后发优势就开始逐步减弱,直至失效,发展的困难愈发加大,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甚至导致后发劣势的出现呢?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制度变革,而制度变革的背后,是路径依赖下的基因重塑难题。
具体来讲,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制度不健全下的全面模仿带来了巨大成功,进而导致逐步失去制度变革的动力,因为过去就是这样成功的,这是人性中的本然,未来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变革慢慢变得更加难以处理,此时往往采用抱怨的方式,而不是深刻的反思,后发优势已经大幅度减弱。
其次是由于内部已经形成诸多利益集团,任何变革都会触动利益的再分配,人人知晓改革是出路,但是与自身利益的取舍相比,改革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进而一方面大谈改革,不断出台新的办法和制度,希望能够见效;另一方面,利益割据导致决策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人性中得过且过和浪漫幻想情节开始抬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不断上演,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观点得到认同,后发劣势已经显现。
最后,随着深层次剖析的不断演化,由于关乎到每个人的命运,有识之士的争论和反思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基因变革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此时,要面对的问题多多,困难多多,后发劣势已经基本形成,悲观论调跃然纸上,评论家开始发力,别有用心者更是叫嚣,殊不知,人类的经验证明,没有痛彻心扉的经历,是无法涅槃和重生的,而此时也正是基因重塑的最佳时机,当今的中国如此,地方城市和企业,很多恰好处于如此契机。
也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主 持 人: 人: 夏 明 芳
!"#$#%&" ’(&)*$
!
也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宋
一、 后发优势 关于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 林毅夫教授曾做过很好的概括: 从技术层面来讲, 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三方面条件: 生产要 素、 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 其中, 技术进步最为根本、 最为重要, 因为前两者都决定于后者。 没有技术进步, 资本不断积累, 投资 报酬就会递减, 积累的意愿就会下降, 就不会始终有一个高的资 本积累率; 没有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就不能高级化, 产品就不能 升级换代。 因此, 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 其实只需 要看这个国家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多大。 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 一是创新, 二是引进。 发达国家来源 于新的技术发明, 而发展中国家既可以投入很大的资金、 人力、 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 也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已有的, 但 比自己要好的技术以实现技术创新。 因为作为发达国家, 其企业 使用的技术已经处在最高水平, 因此技术进步只能来自于创新。 不投入资金、 人力去从事研究和开发, 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 发 展中国家则不一样, 其收入水平、 国民受教育程度、 资本存量、 劳 动存量以及资本 ( 劳动比等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这就决定了发 展中国家的适用技术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也是有差距的, 因 而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模仿和引进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 技术引 进的成本只有技术创新的 ! ( $ , 模仿的成本就更低了, 低于技术 创新的成本, 因此,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和引进实现快 构建过程会相当漫长, 在此过程中, 具体 的措施会千变万化, 但总的指导思想不会 改变。 今后,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 出努力。 虽然 立法 在先还 !" 加强 法制建 设。 是先建立微观主体在我国的争论从未停 止过, 但笔者认为,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 须立法先行。 即使立法条件尚未成熟, 相 关法律的适用性不能肯定, 市场信用也必 须首先加以规范。 而事实上, 我们也是这 样做的。 当前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法规和部 门规章向法律的过渡。 在立法的过程中, 尤其应强调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 迫使其行为 趋向守信, 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信用 体系 是社会 #" 强化 道德建 设。 信用的载体和构架, 是一种形式的东西, 思想意识所表现出的信用文化和信用理 念则是其最基本的内容。 社会信用体系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评析
势界定 为经济 落后 的 国家或 者地 区 由其经 济落后 所
致 的特殊 不利条 件 , 后 发优 势 则 指经 济 落 后 的 国家 或者地 区 由其 经济落 后所致 的特殊 有利条 件 。 作 为
特 殊范畴 , 发展 中 国家 工业 化 的后 发 劣 势 是指 发 展
中 国家 由于 在工 业化 过程 中处 于落后 地位 所致 的特
殊 不利条 件 , 发 展 中 国家 工业 化 的后 发 优 势则 是 指
发 展 中国 家 由于 在工业 化过程 中处 于 落后 地位所 致 的特殊有 利条件 。 以 下所论后 发 劣势与后发 优势 均
指 发展 中国 家 工业化 的后 发 劣势 与后 发优势 。
后 发 劣势与后 发优 势 是 客观 存 在 的 , 只 要世 界 各国 的工业 化不 同步 , 就必 然 会 出现 先 进 国 与后 进 国 , 也就 必然会 有与工业 化进 程的 不一致先 发劣势 、 先 发优势 与后 发 劣势 、 后 发 优o 势 。 基 于 发展 中 国家 在工 业化过 程o中所处 的落 后地 位 , 发 展 中 国家 既不 可避免 地 面 临着 因为 后 进所 带 来 的后 发 劣 势 , 也能 够享有 因为后 进所具 有 的后 发优 势 。 一个 国家在工 业化进程 中工业化水平越 与先进 国家接 近 , 后发 劣势 与后发优 势的程度会越轻 , 如果工业 化水平达 到了 先 进国家 的水平 , 其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也就不再存在。
2 . 人 口 方 面 的 后 发 劣 势 。 人 口 方 面 的后 发 劣 势
一 68 一
主要 表现 在两 个方 面 : ( l) 发展 中国家 在进 行工 业化 时 , 相伴 的是人 口 的快 速增 长 。 ( 2) 发展 中 国家无 法 通 过 主动 的向外 移 民缓 解 人 口 压 力 。 发展 中 国家 人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后发优势成为了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路径。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同时,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某种发展资源或技术,而获得在相关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机会。
这种优势可以体现为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等。
1. 成本优势由于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开始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中国拥有更低的劳动成本和物资成本,这是中国得以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手机品牌领袖华为和小米都拥有优秀的成本优势。
华为和小米通过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和组装手机,获得了低廉的人工成本。
对于这些手机生产商来说,在中国境内制造手机成本更低,他们可以受益于中国国内廉价供应链设施。
2. 技术优势虽然中国晚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技术研究和发展,但是中国通过引入技术、拥抱创新、加强研发等方法,逐渐走到了技术创新领域的前沿。
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等企业,不仅组合了海外先进的技术,也把握了中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的潜力。
这一产业的需求也随着政府的支持持续增长,根据汽车市场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2019年1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2万辆,同比增长52%。
3. 市场优势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机会。
例如,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就在中国。
中国企业,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创新支付技术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随着中国大众消费升级和物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4. 政策优势中国政府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政策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 、文 化等 有 关系 , 以, 进 的改 革 比激进 的 改革好 。 所 渐
对与 应 用科 学并 不是 那 么 明显 ,但 是基 础科 学 对于 技术 进 步 的作 用
( 宪政 体 制不 是 经济 长 期发 展成 功的 充分 或 必要 条 件 , 不 却 是有 着 极强 的扩 散作 用 。 3) 也 具备 短期 内建 成 的可行 性 。 3促进 高 新技 术成 果 向生产 力 的转 化 。 . ( 宪政 体 制 不一 定是 最 优 的制 度 , 制度 内生 决 定于 一 个 4) 最优
确 地 制 定 发展 战 略 的 政 策是 非 常必 要 的 , 同样 。全 面认 识 后 发 劣势
1杨小 凯 的制度 模仿 论 . 关于 后 发 国家 如何 发 挥 后 发优 势 , 免 后 发 劣势 , 凯 从最 基 避 杨小 本 的 制度 层 面, 从 宪政 制 度层 面 提 出 了 自 己的看 法 。其 主 要观 点 即 概 括如 下 :
J 占 分 0 热 l, 祈 'J —I l i ,. '1 - ■
后发优势 、后发 劣势 及对 中国发展 的启示
一 余晓宁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 院 一 申相德 上 海市 教育考试院
[ 要 ] 小 凯和 林毅 夫 关 于后发 优 势和 后发 劣 势 的争论 ,实质 上是 对 后发 国家应 该走 技 术模 仿还 是 制度 模仿 之路 的 争论 。 本文 先 摘 杨
展 中国家 技 术 变迁 的成 本 远 远低 于 发 达 国 家 , 因而 从 技 术 的昙 面 来 的教 育是 我 国必 须长 期坚 持 的方 针 。 说 , 中 国家有 比发 达 国家 增长 更快 的潜 力 。 发展 2在 强调 技术 引进 的 同时 注重 科技 的 自主研 发 。加 大对 于 R D & ( 2)因为一个 最 优 的 制度 安排 实 际 上是 内生 的, 与发展 阶 段 及 的支 持 力度 ,特 别是 基 础科 学 的研 究 。 因为基 础科 学 的研 究收 益相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1--------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林毅夫杨小凯教授在最近的一个讲座中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
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他认为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
他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在杨小凯、Jeffrey Sachs和胡永泰合作的另外的一篇论文中则提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改革,而俄国虽然目前看起来在改革方面比中国失败,但由于他们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所以俄国的成就将来会超过中国。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们也把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都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实行英、美的宪政体制3。
本人不敢苟同上述观点,基于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提出几点商榷。
文章的结构如下:首先探讨后发优势的来源;其次,讨论一个后发国家是否必须先完成英、美式的宪政体制改革才能取得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三,辨析英、美的宪政体制是否就是最优的制度;第四,讨论经济转型的模式和绩效;最后,是一个简单的总结。
I.技术创新和后发优势I.1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生产要素,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总产量、经济水平当然提高;其次是产业结构,给定生产要素,如果将这些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经济总体水平也会提高,尽管要素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三是技术创新。
后发优势_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简新华
许
辉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 !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本、 技术、 人口、 制度、 管理、 竞争等方 面的后发劣势, 拥有技术引进、 制度创新、 结构变动、 规模扩张、 人力资源等 方面的后发优势。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后发优势和劣势发生变 化,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弱化了技术引进和规模扩张的后发 优势。中国只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 才有可能实现生 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 $%#%
后发劣势
文献标识码: &
知识经济
跨越式发展
文章编号: ’##" —()() * %##% + #) —##"# —#,
一、 后发劣势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扬长避 短, 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为此,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何在, 而后 发优势和劣势是这种优势和劣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后发优势和劣势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发展落后国家 * 即发展中 国家 + 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因此, 后发优势和劣势也是一 种比较优势和劣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首 先面临的是后发劣势。后发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 个方面: ’. 资本劣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的不利因素。资本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 的基本因素, 资本的数量和积累的快慢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规模小, 收入水平低, 资金短缺, 积累不足, 很难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 012 是 % 万多美元,发展中 国家只有 ’ 千多美元,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 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难以赶上 和超过发达国家, 甚至可以陷入 “ 贫穷 "资本短缺"经济增长缓慢 "收入水 ! "# !
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张沛霖 PEILIN ZHANG2013111841摘要:国际政治风云的背后涌动着的是发展的洪流。
中国持续了30余年的改革,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后发优势”,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我国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隐藏着“后发劣势”。
另外,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已经直接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面前,中国经济的挑战不是来自名义GDP的赶超,而是实实在在的结构、体制和能力的挑战。
中国已处于发展转型时期,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后发优势”,防范“后发劣势”通过改革完善社会制度,促进经济创新,利用高增长的机会加快增长机制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中国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走上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创新发展一、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解释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以直接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取得发展成就,甚至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
模仿有两种形式:一是模仿制度,二是模仿技术,发展经济。
通常,由于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先发国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来自于其落后本身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
该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如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直接模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在短暂的时间取得巨大的成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后发劣势”的意思是: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很多隐患,甚至使长期发展变得不可能。
在经济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顺势而为的市场过程,而后发国家要赶超,就会造成种种扭曲,从而带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政治上,发达国家先发达是建立在良好制度基础上的,落后国家由于片面模仿技术,虽然能在经济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保证,从而产生隐患,破坏社会发展,甚至将片面的“后发优势”成果吞没。
2021年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摘要: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来看,后发国家不仅存在着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后发劣势。
对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只有立足于基本国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模仿;创新 2000年杨小凯教授从 ___ ___的角度提请国人注意中国的后发劣势问题,林毅夫教授依据比较优势原理与之进行了全面的商榷,郭熙保等人则试图调和二者的争论,认为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其中后发优势是主要的,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来赶超发达国家。
本文就结合我国的国情做具体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的内涵与表现通常,由于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先发国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___共生的,于其 ___本身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
该理论主要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因为后发国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发国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研究和 ___的国家低得多。
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发国家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发国家就可以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可见,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
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
后发国家优势与劣势——基于技术扩散模型的分析
( & 上 的投入 占营业 收入 的比重都很大 。这 足以说明技 R D)
术创新需要高投入 , 但高投入不一定带来高回报 。据一项 研
究结果 , 新技术研发投资大 , 但成功率不高 。研究表明 ,5 9 %
的研发项 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 , 只有大概 5 %的项 目可以取 得 申请专利 的技术。 因为 自主创新的成本极 高, 险极大 , 风 发 展 中国家也不可能投入很多资源进行 自主创 新。那么 , 后发 国家完全可以在经 济的初始 阶段 , 通过技术模仿 , 以较小 的
个 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变迁速度都会趋 同, 所不 同的是两
作 者 简介 : (94 )男, 胡杰 18- , 武汉 大学 经济 与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陈先 强(9 8 ) 男, 汉 大 学经 济 与管 理 学院博士研 究 17一 , 武
生。 93・
・
维普资讯
完全可 以通过技术模仿 , 以相对较 小 的成本 引进 发达 国 家先进技 术 , 实现技 术快速 变迁 , 带动经 济迅速 发展 。
发 达 国家的人 均产 出和人均 消费要 高于后 发 国家,并且 发达 国 家主要 通过 自主创新 的方式取得 技 术进 步 , 后
发 国家依 靠从发 达 国家引进技 术 实现 同等速 度的技 术变迁 。后发 国家要 实现技 术跨越 式发展 , 必须通过制度
代价获取新技术来发展本 国经济。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 技
术是一 国经济增长的源泉。那 么, 技术变迁 的低成本就是发
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 的相当重要 的优势。 任何事 物都是对立统 一的, 后发优势也不例外 。与之相伴而生的便
通过引进发达 国家技术会达 到一种稳 态。在这种状态 中, 两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
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应予以全面的把握。
否则,如果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便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
现代化起步时间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类型: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
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后发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只要一个民族没有灭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体内,外部的因素是无法予以取代的。
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一语,至今看来仍是蕴意很深,对于后发国家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动力。
必须看到的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现时代,只有通过开放,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后发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有益的压力感,从而诱导出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动。
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开放,面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以及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其自身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民族意义,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一,在发达国家和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
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社会成员、各个利益集团、群体与阶层,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
由于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和简洁性,本国家和地区内原有的某些隔阂、离心因素可以消弥,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弱。
后发效应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后发效应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影响的杂思一、“后发效应”的提出1、后发效应的提出背景后发效应的提出首先是和罗斯托的影响分不开的。
罗斯托在1958年发表了他的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他在书中试图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历史的进程,认为“经济成长阶段既是一种关于经济成长的学说,又是一种关于整个现代史的更一般性的(可能仍然是很偏于一方面的)学说”。
①他在书中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一次经过的5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1971年他又加入了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认为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意义最大的关键阶段。
可以说罗斯托的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即起飞阶段,相当于现代化由初期向中期的发展阶段,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变革。
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应该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沿着这样一条直线前行。
他将自己的这个理论称为一个关于生产的动的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却无法解释由于起飞阶段的时间不同造成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的不同于以往早发国家经济成长阶段的情况,如拉美的依附发展、东亚四小龙的跳跃式发展。
这样看来,罗斯托的这一理论略显机械和静态。
他只是在小的时空维度内,用相对孤立的眼光看待早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过的历史道路,没有看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及引起的效应。
总的来说,在他看来,经济成长的阶段乃至社会的发展是单线的历史演进。
罗斯托此书描述的是1958年以前的各国现代化的历程,在这个时间之前,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只有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他所描述的只是现代化早发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当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的现代化尚未接触,解释力自然是要受到怀疑。
针对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不足,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经济学家A〃格申克龙最早提出了“后发展式现代化”范畴及“后发展思想”和关于“后发优势”的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 后发优势 理论及一些代表性观点。
其次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开放的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的六大优势 并就全球化条件下 后发国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进行了分析 同时 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部失误加以总结。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发展优势发展劣势现代化失误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 许多国家都是抓住良好时机 实现经济起飞与发展。
日德抓住 世纪 年代末国际经济第一次产业大调整及其他机遇 迅速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成为经济强国 年代末国际经济第二次大调整跃出亚洲四小龙 将外国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与本国本地区的优势人力资源相结合 乘势而上成为 新兴工业国 地区 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也迅速发展。
这些国家的经济起飞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抓住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及与更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利用比较宽松的国际自由贸易环境 迅速崛起 与更先进国家的 经济落差 与 科技落差 在推动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异势移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面临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需要客观地分析对待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未雨绸缪。
一、后发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与速度 取决于其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两方面因素 前者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后者是现代化的外在条件。
现代化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进程 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
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 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
这种国际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发展优势 最大限度地谋取后发展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先后是相对而言的时间维度 后发展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落后而使之具有特殊的后发益处 即来自落后的 后发优势 。
这是 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德、俄、意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分析基础上所创立的后发优势论。
他认为 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相对落后程度越高 增长速度就越快。
之后 有多位学者继续充实了后发优势理论。
阿伯拉莫维茨提出初始条件与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 换言之 落差 决定了 潜在力量与速度 但潜在的力量与速度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实现 限制条件包括外在的技术差距 内在的社会能力及该国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
一国社会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后进国家是缩小还是最终扩大了与先进国的发展差距。
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
赫尔希曼、南亮进等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 提出后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将随着与先发国技术差距的缩小而缩小甚至消失 能否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取决于其能否成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伯利兹克鲁格曼、兹东提出 蛙跳理论 认为相对于先发国基于原有技术的沉淀成本、资产专用性及技术转换的高机会成本 后发国家有更多的机会与更低的成本采用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最新科技 有机会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 先进国反而被锁定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
蛙跳 说明各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既有连续性、累积性 又有跳跃性和更替性。
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第一 资本的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资金 后发国家可以依靠引进外资解决本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的问题 实现 借鸡生蛋 之目的 这是由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 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 资本报酬率一般比发达国家更高。
自由流动的国际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
从绝对量来看 发达国家注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呈递增状态。
流入的外国资本对后发展国家持续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实现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条件 如同 军援 、 经援 对日本、台湾等经济起飞起了重要作用。
资本后发优势在后发国家不同阶段的表现与作用不同 早期偏向于对资本数量的需求 后期则对资本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结构方面 外资的引进过程 也就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过程 并由此改善一国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
第二 技术的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花费巨资用于先进科技的创新研究 发展中国家则可在生产实践中引用与应用之。
不仅具有时间成本上的优势 而且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 从而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在一定条件下超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 直接进入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典型。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代加速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步伐、发挥技术后发优势的重要支撑。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主体 技术外溢效应表现于多方面 一是对当地企业的示范和模仿作用 引起本土企业的技术模仿。
二是对相关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企业的带动作用 促使新技术标准与质量水平的采用。
三是对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管理素质的培训作用并扩散技术和管理知识。
第三 人力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 既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也是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被发达国家的工会认为是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的主要原因 并认为全球化条件下贸易、生产、投资的自由将进一步增强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冲击 这是发达国家工会组织成为反全球化中坚力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东亚国家和地区曾经是全球的制造中心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 但也可能因此被 固化 于 加工厂 的角色 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成功的发展必须将高新技术与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实现人力资本的增殖及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的转变。
全球化国际背景、教育国际化、因特网的建立、远程教育的扩展、跨国公司的职员培训等都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创造了便利 可极大地提高这些国家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
第四 制度的后发优势。
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即社会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 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与社会创造性活力。
一种有效制度的形成 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
激烈的国际竞争 使后发国家制度选择的空间有缩小的趋势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 其制度安排也逐渐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 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
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 推动现代化动力因素的发展 节约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成本 特别是时间成本 降低创新制度承担的社会风险 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
在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 制度因素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 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变量 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成败。
建构形成新的社会激励结构 才能打破旧的社会局面 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保护和催生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同时 逐步将它们整合成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为社会生活确立新的方向 驱动整个社会朝着先进与文明的方向发展。
第五 结构的后发优势。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后发国家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中国家大都是农业国 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 最终实现工业化。
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 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 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 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这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那里所有部门都现代化了 生产率差异较小 至少没有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别大。
不考虑其他因素 仅就结构转变而言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快于发达国家。
第六 精神的后发优势。
民族忧患意识经过正确的引导将形成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矛盾即经济和社会发展上 从而使政府参与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努力更为有效。
使整个国家上下一心 形成国家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强烈的改革与发展意识。
二、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劣势与难题后发型国家后发劣势的表现第一 后发国家地位的劣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地位是其本质性的最大劣势 并因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与竞争的劣势。
如何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避免在国际分工中继续处于依附地位 是后发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各国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全球化 游戏规则 的主要制定者 为保持优势 两条腿走路 一是加速自己的发展 从世界获得资源和要素发展自己 二是抑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采用各种手段遏制对手的发展 包括政治的、外交的、贸易的、技术的和文化的等 如误导、限制、制裁等。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被动地位 必须冷静沉着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此外 发展中国家内部竭力维护既得利益、反对变革的强大的保守势力也是后发国家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第二 日益边缘化的危险。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变得困难 甚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被日益边缘化。
跨国公司垄断世界约 的新技术和工艺 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 但其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传统技术或适宜技术 最先进的技术则被严格控制 日本是实行本国技术保护的典型。
为保证其领先地位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旗帜 发达国家利用科技差距 采用技术的黑箱化或模拟黑箱化等各种手段 加大后发国家科技进步的难度。
随着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制度性建设在国际上逐渐完善 后发国家学习掌握先进科技的难度将不断增大 付出的代价也将越来越大 那种认为科技是全世界公共产品的想法天真而无知。
同时 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与相应的制度文化系统 包括管理制度、文化传统、企业理念与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等 后发国家所引进的技术能否发挥作用与制度文化与人员素质紧密相关 所引用的技术产生 淮南为桔 淮北为椎 的尴尬效果在后发国家并不少见。
第三 夕阳产业与生态环境破坏工业的转入。
发达国家在产业调整过程中 把夕阳工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工业调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输出 污染 和 卑下 的劳动。
瑞典经济学家冈纳 缪尔达尔曾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警告 一个明显的事实在经济学著作中令人难解地被隐藏起来 即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不发达国家发生了、并正在发生一种总的说来有害其发展前景的影响 。
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产业转移不仅没有带来明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反而使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 加剧恶化了生态环境问题 印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