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1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8162af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e.png)
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材的文字系统中有3个知识点,图像系统中有14幅图,活动系统中有3个活动题。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②发达的经济;③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这些内容都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相一致的。
“黄土高原”一节和本节“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省际区域,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黄土高原”是典型的跨省自然地理区域,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
教学时在分析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后,教学重点应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以及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教材文字简明扼要,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要求,教材突出了以下要点:第一,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长江三角洲地区东临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口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第二,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正是具备这些优越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工业发达,进而成为承东启西的纽带,并辐射南北。
以上两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点出了长江流域内外依托的广阔发展空间,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区域内优越的自然条件。
“发达的经济”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高。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9432978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d.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内容为《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
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城市密集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该地区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区域合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区域合作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准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模型、图片等道具。
3.教学资料: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d228f7696529647d26285203.png)
学科:地理学段:初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
教学设计
姓名:
学校: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初中比较重要的一节,学习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本节课需要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气候等自然因素,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状况,明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以及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学完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地理区域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各区域,在八年级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交汇地带,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包括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工农业发展具有优势条件,使得本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对本地区乃至全国有着辐射带动作用。
本节课多概念性知识,比较简单,结构和前两节基本一致,学习方法一样,虽然学生地理基础较差,但是对于本节内容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读图,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长三角的自然地理特征。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696b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a.png)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2.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3.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2.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3.教学难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4.教学过程4.1 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2.提出问题:你是否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会不会有一种城市?又或者有一种城市空间结构能够避免城市的环境污染?3.引入本课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
4.2 学习过程(70分钟)4.2.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1.带领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具备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4.2.2 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1.带领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4.2.3 城市空间结构特点1.讲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布局?4.2.4 环境问题和对策1.带领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对策;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4.3 课堂练习(25分钟)1.向学生提出题目:“如何避免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满目苍翠的阳春白雪?”“如何实现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等等;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
4.4 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重点和难点;2.布置作业: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写出你的设想。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e67e53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4.png)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现象,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现象,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特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城市分布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和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城市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
3.准备好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 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 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e8186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d.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分布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够从地图上获取一定的地理信息。
但是,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和特点,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和实例,来深入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法:通过分析数据和实例,让学生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和特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数据和实例的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分析。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数据和实例,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城市分布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城市密集区域的原因和特点,并分享给其他组。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dc8daae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8.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城市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特点以及其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然而,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城市;学生能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区域内的重要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晋教版8下地理 6.4长江三角洲地区 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案设计
![晋教版8下地理 6.4长江三角洲地区 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f83b2348d7c1c708a145e4.png)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2.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上海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
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
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2,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基本沿京杭运河、沿江、沿河、沿湖、沿湾、沿铁路线分布。
(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
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活动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和图6.43—图6.47,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0018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1.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我国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4.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以便于呈现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区的城市密度最高吗?”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让学生对这一地区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设计】《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晋教)
![【教学设计】《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晋教)](https://img.taocdn.com/s3/m/adfdc6b7f8c75fbfc67db23e.png)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这一节是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6.43,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9,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5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读图6.43~图6.57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ce8e69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9.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等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程度以及其形成的因素,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程度以及其形成原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等情况,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等情况。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密集的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知识拓展: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家乡的城市分布情况,加深对城市密集地区域的理解。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321e79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2.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础知识。
同时,学生对城市分布和区域合作等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数据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并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使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城市分布等特征。
2.数据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人口、城市等数据,使学生了解其发展状况。
3.对比分析法: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其特点和优势。
4.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区域合作案例,使学生了解其城市密集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2.数据资料:收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人口、城市等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和讨论。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3课时)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63432c5856a561252d36f3a.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6.34和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了解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书本上的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f9a8a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c.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举世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通过进修这个主题,我们将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知识。
二、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3.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4. 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原因。
三、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了解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2. 让学生比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人口密集水平,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会比较密集。
3. 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这个地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进修1. 地理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处于长江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
2. 人口分布情况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地区。
上海是这个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超过2400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其他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等也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
3. 经济发展情况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拥有浩繁的国际著名企业和金融机构。
上海作为这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贸易、航运等基础设施,对全国乃至举世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城市密集的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优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等因素。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企业前来发展。
五、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也了解了城市密集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进修和借鉴的经验。
八年级地理下册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晋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晋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388f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4.png)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是晋教版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础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认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从而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需要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地位。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地貌:学生需要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平坦、河网密集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需要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等。
- 地球仪
- 地图册
- 教学挂图
- 实物模型(如长江三角洲地形模型)
- 城市分布图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
- 地理学习软件或应用程序
3. 信息化资源:
- 相关视频资料(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纪录片、航拍视频等)- 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 地理数据可视化工具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f845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5.png)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地区域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理解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3.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区域特征,如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4.能够准确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和气候特征。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区域特征,如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三、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区域特征,如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
2.读书笔记交流与分享。
3.组内小组讨论与展示。
4.探究性学习。
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20分钟)1.教师讲述: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并展示相应地图和图片资料。
2.学生读书笔记交流: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笔记进行交流,并进行重点总结。
3.小组讨论与呈现: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完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概况的资料收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观点,并通过展示形式进行呈现。
拓展(15分钟)1.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收集感兴趣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解读资料理解城市化进程对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小结(5分钟)1.提问答疑: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虑,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2.总结: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方面进行总结。
六、教学评估1.完成小组任务,并进行主题展示。
2.自主收集城市发展模式并解读资料,提供个人见解,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七、教学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地图资料、图片资料等;学生写作文具。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05739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c.png)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这一节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认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知识,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与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6.34和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了解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书本上的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
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标志的“浙江模式”;在都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展了“上海战略与经验”……你一定对长江三角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程: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讲授新课](板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1.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下列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在总结时应点明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和沿海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沿海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实现了江海联运。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
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众多的湖泊,丰富的饵料,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经济需要“世界级”都市带的支撑。
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都市带”,即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
这三个区域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地区,是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讲授新课](板书)发达的经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分析回答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只有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5%,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和图6.46~图6.48,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
(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从温度条件看,具有多熟制的条件。
年降水量l 000~1 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所产丝绸驰名中外,龙井、碧螺春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种。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
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就近销售。
近年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和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结合旅游业,还发展了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变为缺粮地区,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
(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潜力长江三角洲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要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还应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工业、交通等有关的内容和图6.49,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有利条件?(2)长江三角洲主要有哪些工业中心?具体以什么产业为主?(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4)说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1)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
在中国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南部有众多的乡镇企业,今后应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3)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方面也具有良好基础。
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将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长江三角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活跃的民营经济,成熟的对外开放,优秀的人文环境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相对缺乏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长江三角洲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
4.引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和图6.50,了解自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而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的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
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
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长期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
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2,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
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还应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
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