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
五大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大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战略概述五大发展战略是指以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为战略定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战略。
五大发展战略,是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指引,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型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五大发展战略中最为核心的战略。
创新驱动的目标是要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以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新发展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创新驱动,中国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例如“双一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等,大力发展创新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科技创新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三、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协调发展的目标是要构建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要强调以规划引导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手段,推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监管,让各方面的力量协调配合,从而实现经济全面发展。
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略。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要构建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国家的指导下,各地也推动建立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放缓生产模式的发展,控制污染排放,维护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不仅可以保护人民的健康,也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
通过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保护,让人们享有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五、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战略中的战略。
开放发展的目标是要推进对外开放,加速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全球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实现四个转变
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 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调动社会各主体积极 性的改革开放政策措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高
速增长。2.投资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初期,资本是最重 要的生产要素,发展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落后国家要迅 速起飞,一个较高比例的资本积累必不可少。
中国在起飞过程中,的确也是依靠投资和资本积累驱动 经济增长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中国资本形成率一直维 持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7%,远高
于高收入国家同期资本形成率(20%-25%),也高于中低 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同期资本形成率(20%-36%)。 2001年—2009年,资本
积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48%以上。3.沿海 先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奉行的是区域平衡 发展战略,即把大量投资项目投向经济落后
的中西部地区,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投资较少,以此 来实现经济平衡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根据区 位优势,实施沿海先行发展战略,目的界第一大贸易国。 鼓励出口的同时还大力引进外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引资国之一,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进出
口总额的一半左右。中国实施的这些发展战略被证明是 成功的,其主要标志是:其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总 量经济规模迅速赶上发达国家,人均GDP也跨入
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其 二,经济结构快速转变,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部 门和城市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其三,
。如何转变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应着重于四个方面:第 一,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转变。 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在收入水平低下时是正确的,
因为在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奢谈分配公平没有 意义,必须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但在经济高速增长30 年之后,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阶段的目标与措施。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摆脱了封闭和计划经济的束缚。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
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中国政府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 第一步: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为重点第一步是从农业开始实现工业化。
在这个阶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和大规模引进外资技术。
2. 第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阶段,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城市化、国企改革等。
3. 第三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政府将重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和全球合作等方面。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施这个战略,中国成功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这个战略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一、我国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
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
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独立,正在逐步发展的新兴国家。
发展中国家现在约有130多个,陆地面积约占世界的1/3,人口约占世界的3/4。
一、发展中国家的类型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各异,收入水平不同而形成类型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按照经济结构和资源可分为:农矿原料生产国、石油输出国、出口加工国、综合发展国。
农矿原料生产国,占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属单一原料出口型经济。
大多数原料出口国严重依赖于农矿原料的生产和出口,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农矿原料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非洲的科特迪瓦素以生产和出口咖啡、可可闻名于世,整个国民经济依赖于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
1989年经济结构的构成,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工业占24%,服务业占39%。
非洲的扎伊尔以生产和出口铜、黄金、钻石和其他有色金属驰名于世,它的经济结构构成,1989年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30%,工业占32%,服务业占30%。
一般说,原料生产国农业、产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占30%以上,在出口中占70%以上。
近年来,原料生产国的生产和出口呈多样化趋势。
石油输出国。
它们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大量生产和开采石油,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
当前大量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约有20多个,其中有13个参加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1976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1.3%,出口量占世界的84.4%。
进入8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
1980年石油产量比重占到45%,出口量降至75%。
石油输出国经济的特点是单一的石油出口型经济。
自从1973年开展石油斗争以来,石油输出国收回了石油资源控制权和石油价格制定权,经济自主权大大增强。
80年代以后,石油输出国大力改变严重依赖石油生产和出口的片面性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形成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的几个战略要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的几个战略要点陈庆修【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解决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科技和管理创新作为支撑,以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根本,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能源与资源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只有将这些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多地依靠法律的、市场的手段节能降耗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从体制、机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强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二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结合起来;三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四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五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现代资源环境制度结合起来.【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市场机制【作者】陈庆修【作者单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10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11期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此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总纲领。
其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转弱的问题变得日渐突出,导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政府不得不通过政策刺激维持较快增长,这不仅使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问题难以化解,还积累了金融和债务风险。
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效率提升,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尽快转换新旧动能,提高经济整体效率。
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也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健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形成的新经济占据更高的产值比重,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城市经济发展的六要素及其关系
科技的进步可能会带来新的健康问题,同时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可能会影响科技发展的进程 。
Hale Waihona Puke 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01
以城市规划为引导,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协 同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02
加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环境、 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03
促进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实现 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们的幸福生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要素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
城市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实 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要素三:资本
资本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资等。
城市需要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要素四:技术
技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 动力。
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可 持续性,同时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城市经 济的发展。
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
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的城市化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 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对社会经济发 展产生限制作用。
02
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2 3
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为城市发 展提供了框架和蓝图,发展战略则是实现城市 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
例如,索罗门· 法布里坎特在1959年估算,美国在 1889—1957年内,产出平均增长率为3.5%,而全部 投入增长率为1.7%,余值增长率(索洛残差)为1.8%。 在1919—1957年内,产出增长率为3.1%,而投入增长 率为1%,余值增长率为2.1%。舒尔茨估计,美国 1929—1959年内全要素增长率为3/5,教育投资占一 半。丹尼森估计,美国1929—1987年增长率为2.92%, 余值增长率1.02%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产出 与投入应同比例的增长,增长1%的投入应当只带来 1%的产出。如果再考虑投入的递减因素,产出应慢于 投入的增长。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余值增长,索洛残差 是如何产生的呢?经研究人们发现,来自两个方面原 因:一是规模报酬规律的递增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素 质的提高,而人力资本因素是主要因素。舒尔茨估计 人力资本的贡献在3%—X ,丹尼森估计可能达到 60%以上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主要方式。这 种方式是在个人自愿储蓄不多,政府储蓄不足的情况下,采取 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扩 大银行信用来强制储蓄,为公共投资筹集资本。 4、企业积累 企业的积累主要是指把企业利润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而 形成的资本。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由利润动 机所驱使的企业创新与资本形成始终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与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模式有四种: (1)企业积累占绝对优势; (2)政府积累占绝对优势; (3)以政府积累为主,企业积累为辅; (4)以企业积累为主,政府积累为辅 在这四种模式中,第四种是最佳的模式,它能避免上述三 种模式的弊端
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相互区别的概念,谭崇台教授 在其发展经济学中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这种看法有其偏颇 之处,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 ①内涵不同:人力资本是在经济中已经发挥作用的劳动者的 数量与质量,而人力资源是指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但尚 未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②强调的重点不同:人力资本强调人的素质的资本特性,重 点说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对于价值创造的作用,即在增量提高方面 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强调的数量的资源特征,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或是一个存量作用,从存量角度来说明人力的潜在价值。 ③所属范围不同: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 自然资本而言,而人力资源则相对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而言。 ④概念大小不同:人力资本是一个小概念,而人力资源是一 个大概念。当人力资源经过市场交换进入到生产过程或经济活动 之后就变成了人力资本。
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
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是指影响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这些要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家发展的基础。
首先,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要素。
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财富积累,而且还可以支撑起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
国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创新机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其次,社会是国家发展的全局性要素。
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国家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国家应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落实公平正义的原则,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同时,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幸福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政治是国家发展的长期性要素。
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国家应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国家健康稳定发展。
第四,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国家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
最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还包括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要素。
国家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国家要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家要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最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之探讨【摘要】新中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战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基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贯彻落实和丰富补充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战略阶段过程与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国情为基础,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标、发展机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科学创新,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本文是笔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战略阶段做的分析与概括,求教于同仁探讨。
一第一个战略阶段: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整个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国家的经济比重70% 在沿海,30% 在内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充实,内地广大地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如何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如何加快内地工业基地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捍卫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毛泽东高度重视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新中国的经济布局。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论述,其一,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这个战略思想;其二,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其三,使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其四,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其五,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其六,沿海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中国的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
中国的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3亿多的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战略也越发重要。
国家战略是指一个国家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它反映了国家未来的方向和价值观。
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外交层面和经济层面。
在外交层面上,中国的国家战略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这个国家战略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积极愿望和担当,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期待。
中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主要是通过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多边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式推进。
通过和平发展的手段,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经济层面上,中国的国家战略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这个国家战略是因应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而提出的。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拥有更高的质量、更大的增长和更强的可持续性。
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创新驱动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等方式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转型升级是指推动中国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型,这种模式需要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强的可持续性和更高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是逐步转型。
目前,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出口和投资依然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的影响,因此,中国需要逐步向内需和消费驱动的方向转变。
这将需要国家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和产品结构方面实现调整。
其次,中国还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压力。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技术落后已经成为中国扩大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瓶颈。
因此,中国需要调整既有的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最后,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是环境和可持续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越发严重。
中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个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什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
什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人口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要素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国情。
总体而言,新时代中国人口新国情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口规模呈现增幅减少、增速缓慢的新态势。
“十三五”期间正值生育政策调整的生育高峰期,当二孩补偿性生育的累积释放完毕,出生人口数量逐渐回落。
受育龄妇女规模缩小、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等因素长期累积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规模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将持续缩减,甚至将经历从增长到下降的重大转折,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规模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低速惯性增长特征。
同时,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直接干预能力的下降,家庭内部约束将逐步取代外部控制,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生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国家将逐渐转向以降低养育成本、减少工作与家庭冲突、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等措施对家庭提供抚育支持。
第二,人口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的生育政策调整仅带来出生人口规模短暂的回升,但未改变长期的发展趋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加速下降,人口红利进入下行通道。
老年人口规模、家庭户规模、总抚养比将大幅提升,2020年后,我国将从老龄化社会逐渐进入中度老龄型社会,并预计于2035年前后迈入超老龄社会,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与老龄化等问题并存,对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提出了更大挑战。
与此同时,适婚人群的婚恋心态逐渐转变,离婚率、初婚年龄、同居率呈现上升趋势,与低生育意愿叠加后,造成平均家庭户规模下降,家庭户数量将持续增长,且增速将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加剧空巢家庭等问题。
第三,经济转型遭遇人口素质提升的新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大规模投资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积极效应逐渐显现,我国人口素质与人口质量不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
但现阶段,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仍显著低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质量提升速度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就业人员中低教育水平人口占比仍然较高,加剧了数量型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1. 投资创新产业:投资创新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领导可以加强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扶持,鼓励
其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 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手段,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3. 加强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绿色发展的前
提下进行。
领导可以通过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
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方式来实现。
4.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
技能、高知识的人才支持。
领导可以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引
进和培养等措施,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领域。
领导可以制定相关,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子商务环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等,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这些战略路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战略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对地区的影响
• 1)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
的 –乐观的观点
• 2)认为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
更加悬殊 –悲观的观点
1)乐观的观点
• a.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资金、 劳动力与技术 的自由流动, 将导致区域发 展趋于均衡。
1)乐观的观点
• b.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 (过分集聚产生
• 实践结果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
很难统一的。 效果不佳。
2.不平衡发展战略
• 1.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
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 的。
• 2.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 3.不平衡发展战略对地区的影响
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 (一)基本战略思想 • (二)基本战略的基本要求 • (三)具体战略 • 1.平衡发展战略 • 2.不平衡发展战略 • 3.梯度推移战略
(一)基本战略思想
• 1.集中式发展 • 2.分散式发展 • 3.集中与分散整合式发展
1.集中式发展
• 城市是生产力在空间集聚的典型(防御;
2)悲观的观点
略
3.梯度推移战略
• 1)经济梯度的含义和划分指标。 • 2)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 • 3)对梯度推移战略的批评和相关新理论的
出现。
1)经济梯度的含义和划分指标。
• 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
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 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第四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战略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的中国,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制订出一系列的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需要注重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战略。
一、结构变革毫无疑问,经济的结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中国需要着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包括:1. 推动国企改革。
作为国家的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主动措施,引导国有企业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 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在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中,中国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3. 推动去产能。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变得更加明显。
当前,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对产业经济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应该推动去产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产能转移。
二、人力资本投资除了结构变革之外,人力资本投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发展人力资本,新时代中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1. 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投资的支持,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
此外,教育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受到重视。
2. 加强就业培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强对就业培训的投资和管理。
同时,就业培训的开展也应该更加便捷、个性化和多样化。
3. 推动人才流动。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新时代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全球性的人才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才交流和合作,通过流动化的人才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利用。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依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其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的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均的典型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
与此相对的是,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都较弱。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市场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思维,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随意开采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将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发展高技术产业据此加快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应该立足资源独特性、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为中国经济普及推动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道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以确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持平。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XXXX年到XXXX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XXXX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XXXX年国民生产总值比XXXX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XXXX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
“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XXXX年到XXXX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XXXX年比XXXX 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XXX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也逐渐成为广大地区的关注焦点。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地方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方法和技巧。
一、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流程和要素针对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大体上,那个战略制定的基本流程和要素却是基本相同的。
首先,战略制定的必要前提是对当地经济现状的认识和分析。
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的经济地位、产业结构、优劣势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估,统计出当地各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以此为依据,掌握当前地方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其次,在对现状有一定认识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这个目标需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能够达到。
只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才能使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去推动经济的发展。
最后,制定完目标和战略后,地方政府需要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资源和动力。
这也包括确定经济政策和财政支持等细节工作。
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注意事项除了制定战略计划以外,地方政府还需要将计划转化为实际措施和行动。
以下是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坚定执行力。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坚定执行力,始终贯彻战略,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
2、监督改进。
在实施阶段,政府还需要进行监督和改进,尤其是对于战略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和总结,及时作出调整。
3、加强沟通。
该策略的实际实施还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的特点,加强地方政府与企业和群众的沟通,积极吸收相关意见,随时进行调整。
三、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不同的战略计划,但是大体上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具体措施:1、发挥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
对于地方经济来说,要想做到快速发展,就必须有一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地方政府需要把握这些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机遇,加强资金投入和产业政策支持,把这些优势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
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计划
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计划近年来,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计划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和计划进行探讨。
一、深入分析现状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和计划的第一步是深入分析现状。
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经济状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彻底分析,我们可以对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为制定合理的策略和计划提供依据。
针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1. 经济增长速度和趋势分析:了解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潜在的增长趋势,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
2. 资源利用效率:评估当前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我们需要了解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以及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当前的产业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结构性矛盾,同时评估各个产业的竞争力,以便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
二、确定发展目标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
发展目标应该是可量化和可实现的,并且要符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
制定发展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增长目标: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于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调整目标。
调整目标应该考虑到不同产业的潜力,以及整体经济的需要。
3. 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增长的数字,还应该关注社会发展。
我们需要确定一些社会发展目标,比如就业率、贫困率等。
三、制定详细的策略和计划制定详细的策略和计划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策略和计划应该具体、可操作,并且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在制定策略和计划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经济增长: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投资、创新和消费,以刺激经济增长。
2. 改善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与作用 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发展经济学 代表人物西奥多· 舒尔茨提出,他认为传统的西方 经济学理论,仅仅是指以货币与有价证券表示的 金融资本,和以机器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等 多种物质要素所表示的物质资本。因而他认为资 本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当包括 人力资本。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的,以劳 动者的数量与质量所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具体来 说,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 些知识的能力。 人力资本构成了国民财富的最终 基础,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是消极的生产要素, 而人力资本则是一种积极的生产要素。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是研究不发达国家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向发达国家过度的理论。他的 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在 这六个阶段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起飞阶段。而要实 现起飞则要具备三个条件 (1) 要有较高的积累率,达到10%以上, (2)要建立起飞的主要部门 (3)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做为保证 从中可以看出,积累与资本形成具有重要的地位
2、哈罗德——多马模型对资本积累的强调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依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静态条件: S=I作为假定条件而作出的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了三个经济变量。经济增长 率g= △Y/Y ,储蓄率s=S/Y,资本产出比率K=I/ △Y G=S/K 假定K为固定,则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S 而且这一模型用实际经济增长率G,潜在经济增长率Gw , 自然增长率Gn 当G=Gw=Gn时,是长期内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 这种情况被称为“黄金时代” 从哈罗德——多马模型来看,资本形成被提高到了 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它是经济增长中的唯一因素
(三)资本形成的速度 由Y=C+S,S=Y-C 由于资本形成来自储蓄,而储蓄又来 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剩余。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储蓄主要包括国内储蓄与 国外储蓄两大部分,而国内储蓄包括企业,个人,政府三个 部分,而国外储蓄包括国外官方储蓄与国外个人储蓄
S Sd S f (Sdp Sdc Sdc ) (S fg S fp )
例如,索罗门· 法布里坎特在1959年估算,美国在 1889—1957年内,产出平均增长率为3.5%,而全部 投入增长率为1.7%,余值增长率(索洛残差)为1.8%。 在1919—1957年内,产出增长率为3.1%,而投入增长 率为1%,余值增长率为2.1%。舒尔茨估计,美国 1929—1959年内全要素增长率为3/5,教育投资占一 半。丹尼森估计,美国1929—1987年增长率为2.92%, 余值增长率1.02%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产出 与投入应同比例的增长,增长1%的投入应当只带来 1%的产出。如果再考虑投入的递减因素,产出应慢于 投入的增长。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余值增长,索洛残差 是如何产生的呢?经研究人们发现,来自两个方面原 因:一是规模报酬规律的递增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素 质的提高,而人力资本因素是主要因素。舒尔茨估计 人力资本的贡献在3%—X ,丹尼森估计可能达到 60%以上
麦金农与爱德华· S· 肖 2、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 金融浅化(financial shallowing) 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现 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政府为了刺激投 资,利用政府力量将利率维持在低于市场 均衡利率的水平上,而且在通货膨胀期间 把实际利率降为负值,这种过低的实际利 率,助长了对实物资本的追逐,抑制了人 们对金融资产的追求,抑制了发展中国家 的资本形成
2、发展经济学家对资本形成作用的认识 发展经济学家对资本形成的作用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20 世纪 50-60 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将资本看成是发展中国家 唯一稀缺的资源,资本短缺被看成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 障碍。刘易斯就认为一国经济增长要解决使储蓄率由 5% 提高 到10%以上的问题。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资本形成理论上发生了转向 A.不再坚持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资本形成仅 仅是约束条件之一。转而强调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 B. 转变了牺牲农业来换取增长的作法,强调农业对资本积累 与工业化的重要性。 C. 改变了过分强调政府干预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重视市场 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3、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 ①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40年代至50年代,一些发展中 国家在唯资本理论的指导,大量吸收外资,以求得经济发展, 然而效果却不理想,但二战遭受严重创伤的日本与西欧,却在 利用外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效果,为什么同样在利用外资,何 以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主要 在于人力资本的差异性。西欧国家与日本尽管经历了严重的战 争创伤,但人力资源并没有被消灭,这些国家吸收资本的能力 很高,一旦有物质资本可利用,经济就能很快前进。 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落后,识字率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 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资本吸收能力弱。由于人力资本存量的 约束,使得大量引进资本,也不能较快地提高经济效率。 ②可以提高经济的余值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西方经济学家为解释多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因素 进行了系统的经验研究。研究结论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 民资本的增长率,即产出大于投入的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与 国民资源增长率之间的差值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值,叫余值 增长率,余值增长率叫做索洛残差,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中的相 当大的一部分不能由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进行解释。
(五)资本形成过程中的金融理论 20世纪40-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国家经济的计划化来加速资本形 成,没有将金融政策视为资本形成的主要手段。70年代之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才掀起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浪潮,金融资本形成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1、 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引致增长”的效应,这种效应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资本形成数量方面:金融系统可以提高经济中的储蓄 与投资总水平。因为金融系统越健全,金融工具越多,一些困 散资金越能集中起来。 ②在资本运用的质量方面:金融机构提高了投资的效率或 边际收益 因此,一国的金融体系越发达,越能克服资本短缺,从而 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相反,一国的金融体系越落后,政府对 金融管制越严,对经济发展和资本形成就能越起到抑制作用。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主要方式。这 种方式是在个人自愿储蓄不多,政府储蓄不足的情况下,采取 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扩 大银行信用来强制储蓄,为公共投资筹集资本。 4、企业积累 企业的积累主要是指把企业利润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而 形成的资本。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由利润动 机所驱使的企业创新与资本形成始终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与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模式有四种: (1)企业积累占绝对优势; (2)政府积累占绝对优势; (3)以政府积累为主,企业积累为辅; (4)以企业积累为主,政府积累为辅 在这四种模式中,第四种是最佳的模式,它能避免上述三 种模式的弊端
由此公式可以得出资本形成的来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明: 一是从货币形态上来看,资本形成来自于个人储蓄,企 业储蓄,政府储蓄和外国储蓄四个部分 二是从实物形态上来看,资本形成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劳动积累 (2)对外贸易 所以资本来源于六个方面
(四)资本形成的方式 1、农业剩余的转移:在一个农业国家里,在工业化之 初,如果没有外资可以利用,又不能通过初级产品的出口来 换取资本品,那么农业剩余便成为了资本形成的最初来源, 农业剩余转化为资本形成的方式有: ①直接劳动力投资:农民开垦土地,修筑公路,铁路等。 通过这些劳动直接形成了物质资本,这是古老而又久远的农 业贡献于资本形成的典型方式 ②利用廉价的农业劳动务来扩大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 ③征收农业税。农业税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税源,也是农 业剩余转化为资本积累的一个手段 ④通过工农业的产品剪刀差促进资本形成 ⑤出口农产品,为资本形成赚取外汇 ⑥农民的自愿储蓄
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相互区别的概念,谭崇台教授 在其发展经济学中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这种看法有其偏颇 之处,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 ①内涵不同:人力资本是在经济中已经发挥作用的劳动者的 数量与质量,而人力资源是指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但尚 未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②强调的重点不同:人力资本强调人的素质的资本特性,重 点说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对于价值创造的作用,即在增量提高方面 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强调的数量的资源特征,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或是一个存量作用,从存量角度来说明人力的潜在价值。 ③所属范围不同: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 自然资本而言,而人力资源则相对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而言。 ④概念大小不同:人力资本是一个小概念,而人力资源是一 个大概念。当人力资源经过市场交换进入到生产过程或经济活动 之后就变成了人力资本。
2、政府的财政融资 政府的财政融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手段来 促进资本形成 税收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为公共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即增加政府 储蓄 二是通过减税等方式来刺激企业把更多的资金 用于投资,即诱导企业投资 一个优良,有效的税收制度应该总体上兼顾这 两上方面的问题,既要能扩大公共储蓄的能力,又 不降低企业储蓄的意愿 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采取加大财政支出与财 政赤字的方法,来促进资本形成
3、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与金融 抑制,肖与麦金农提出了通过“金融自由化” 来实现金融深化,从而加速发展中国家的资 本形成,具体做法是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 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取消利率与汇率 限制,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打破金融市场的 障碍,降低通货膨胀率,扩大金融规模。
第三讲 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
一、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