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约束因素(1)
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
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资源约束逐渐凸显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意义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例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等。
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
二、资源约束的概念与原因资源约束指的是各类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资源约束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供给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均衡等。
由于资源约束的存在,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三、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现象。
另一方面,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也会限制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因此,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影响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的短缺将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2. 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约束将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3. 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侵蚀将加剧,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4. 技术创新的需求:资源约束将催生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科技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五、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挑战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挑战,各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
1.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2.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 投资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
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 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
论文发表。
[1]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面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
[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
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
从国内来讲,有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国际来讲,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政治障碍,包括政府稳定性、政治独立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帕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稳定性。
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长期的战乱,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投资风险性很大,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政治独立。
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
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
所以,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政策。
坏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使之无法进行,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
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
对政治环境的理解,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
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
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
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
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
所以政治与政策揉在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二、经济障碍。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百度百科: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MBA智库百科经济发展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技术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使其经济总福利在经济总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
经济发展的内容:丹尼斯·古里特(Denis Goulot)的三大目标说古里特在他其著作《痛苦的选择:一个新的发展理论观》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三大目标学说,他认为无论任何时代,个人和国家都要追求下列三个经济发展目标:(1)维持生存(Life-sustenance)的目标。
(2)自重(Self-esteem)的目标。
(3)自由(Freedom)的目标。
艾玛·阿德尔曼的“摆脱贫穷”说阿德尔曼认为,“根据道德观念,每个国家的发展政策的适当的长期目标,必须是不断地解除体制的障碍,以便完全发挥其国民的潜力。
所以,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双重意义的:要提供达到这些目的的物质基础,还要建立经济条件以便解除对自我成长(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称心如意的工作、社会地位、安全、自我表现以及才华)的其他种种障碍,”他将这一发展目标“称之为摆脱贫穷”,摆脱贫穷在经济意义上着重于消除物质方面的贫困,在非经济意义上着重消除社会、政治及精神等方面的贫困,而且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阿德尔曼认为,摆脱贫穷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完全取决于全体居民中最贫困阶层的福利是否提高,只是贫困阶层的收入份额增长了,即使暂时放弃国民收入的增长也不足惜。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如何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如何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资源环境约束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和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求,尤其是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等。
同时,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法规,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同时,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产品,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政府可以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共治。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推动建立资源环境约束的全球治理机制。
三、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资源不足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无法持续快速发展。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会导致资源枯竭,进而限制经济的增长潜力。
其次,环境问题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环境恶化会引起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环境问题还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开展。
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四、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为了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发展。
推动绿色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压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应对策略与建议
正文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放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降至现在的 6% 左右。
这主要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速下滑等。
2.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
我国长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和去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在科技领域,我国尚未完全实现自主创新,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于国外。
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人,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4.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
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同时资源约束也逐渐凸显。
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与建议
1.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培养人才,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3.绿色发展
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法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扩大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引进外资,推动国内外要素资源的互动融合。
第二章 发展中经济与制约发展的因素
二、生产函数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CES生产函数。 3、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4、前沿生产函数。
学生阅读: 第五节 附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
阅读文献和思考题
阅读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王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 就业的影响》,当代财经,2005年第7期。
第三节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
2、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物质资本投资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本约束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 五、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1、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变动后,一个既定的产 出可由较少的投入生产出来或相同投入生产更多 产出,即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
2、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节约要素投入。 (2)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政策失误的 危害,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3) 使一国产业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经济和 社会活动。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主要代表人物: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 尼科尔森、韦德等。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强调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强调了趋同,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重要性。
三、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变储蓄率,从而实现充分就
第三节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因素
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2、资本稀缺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资本投入的数量,而且依赖 于这些投入的质量。 三、劳动力与经济增长 1、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 2、经济增长与劳动力供给增长的关系并不大。
人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THANK YOU
感谢观看
VS
金融服务普惠性
金融服务的普惠程度影响着经济的包容性 增长。缺乏普惠金融服务会导致资源配置 不均,加剧贫富差距,制约人文经济的全 面发展。
06
结论与建议
人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总结
资源短缺
人文经济发展受限于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短 缺,这些因素制约了发展的速
度和规模。
技术瓶颈
技术水平的发展滞后,无法满 足人文经济发展的需求,限制 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的转 型升级。
制度约束
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阻碍了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文化差异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可能 对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增 加了人文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
不确定性。
针对制约因素的解决方案与发展建议
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引进外部资源 等方式,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人文经济的稳定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
文化是人文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受到 诸多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 ,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是人文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02
资源环境因素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过度开发
资源有限性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 水、土壤、矿产等,其过度开发 会导致资源短缺,从而制约人文
02
教育系统未能有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导致结构性失业
和经济增长受限。
“创新与创业能力不足”
03
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和创业技能,制约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文化传统与创新能力
“保守观念与变革阻力”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而的约束条件。
木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
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
论文发表。
[2] —方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而,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而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 4.3%和55.4%。
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 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
[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可 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 国和澳大利亚,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创新和研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还能创造新的就业 机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发展。
波动性
经济波动性是指经济活动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 过大的波动性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影响因素
经济周期和波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括需求、供给、政策、自然灾害等。
资源环境约束
资源稀缺性
01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许多资
源是有限的,如水、土地、矿产等。
环境压力
0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融资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扩大开放与合作
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本优化配置。
鼓励技术创新与进步
加强研发投入
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 新,推动技术进步。
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激 发创新活力。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
01
内需拉动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促进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是
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02
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专题38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
专题3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能够在认识不同区域产业布局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区域认知: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的产业转移情境,说明区域在开放的条件下,该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措施。
地理实践力: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概况(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方向: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3)类型: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要素约束因素: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紧张、土地供应紧张、环保约束加强、经营环境欠佳、税负偏重、竞争对手增加、市场需求减少。
(2)市场因素:成熟企业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是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3)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4)其他因素: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考点2.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高附加值产业。
(1)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2)转移方向: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
2.全球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1)第一次产业转移:①时间:20世纪50 —60年代。
中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综述
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综述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将近30年,一度被国际经济学界誉为“中国之谜”。
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再创奇迹,保持稳定持续的高增长,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又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本文试从如下方面加以简要综述。
(一)生产要素方面的制约生产要素制约论主要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积累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对我国经济的制约。
首先,我国人口过多、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预示了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约束将可能迅速加大,特别是在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刘鹤,);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过分偏重物质资本积累,忽视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我国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明显偏低,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已明显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素质的提高。
再者,学者沈利生、朱运法通过设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人口整体素质低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沈利生,朱运法,1999)因此,建议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韩廷春,1999)优点:从理论渊源看,要素论是朴素、古典的增长理论。
对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无疑是系统地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制约因素。
不足之处在于将分析局限在只重视要素的数量而忽略其质量,或过于偏重于数量分析,这样就很难把握我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甚至可能在政策上产生误导。
(二)结构型制约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与结构失衡问题有着不解之缘。
从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到现在的结构性经济过剩,消费需求的“结构转换缺口”,等等,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转型时期,几类主要的结构变动进程将直接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换(马丁·贝尔、凯斯·帕威特,1992);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镇积聚;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调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引致市场结构变动等, 我国产业能否从整体上实现技术水平的跃升尚存疑问。
中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综述
中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综述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综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
人口过多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给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等方面带来压力,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发展的负担。
其次,资源约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尤其是水资源和能源资源。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能源供应仍然面临不稳定和不均衡的情况。
同时,环境污染也限制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资源约束的问题。
第三,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的信贷环境不够良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导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融资难题。
其次,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不完善,存在一些金融风险和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问题限制了金融体系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使得中国在一些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产业上仍然依赖于进口。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转变。
总的来说,人口问题、资源约束、金融体系不完善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要通过和探索新的人口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并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其次,要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十七章第70课时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湘教版
强 ③更好服务小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 ④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
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
第(2)题:
变式演练
[2024·福建宁德市质检]近年来,国内医药产业总体呈现出稳步上行 的发展趋势。尽管医药产业转移成本较高,仍然已在各省(区、市)之 间发生大规模迁移。我国沿海地区依靠区位优势,抓住国际医药产业 转移的机遇。上海作为传统医药产业中心之一,目前医药产业呈现出 转入与转出并存的态势。据此完成1~2题。
下图示意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概况分) (2)分析罗勇府承接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有利条件。(6分) (3)推测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东盟的辐射促进作 用。(6分)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在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公路网)沿线地区; 泰中罗勇工业园周边较为密集。
2.上海医药产业转入与转出并存,转入与转出的企业最大的差别在 于( )
A.生产规模 B.生产能耗 C.原料成本 D.企业利润
答案:D
解析:第2题,我国沿海地区依靠区位优势,抓住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机遇, 上海承接的是国外水平较高的医药产业,经济效益高,转出的是原来技术水平较 低的产业,经济效益低,所以转入与转出的企业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利润,D正 确;生产规模、 生产能耗、 原料成本都不是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A、B、C 错误。故选D。
3.中国产业转移路线
[方法技巧]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要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去”,二是“为什么 转入”,也就是产业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 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 型而异。
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视角综合分析中国经济形势,认为从长期角度来看,经济低位徘徊;中期角度来看,疲弱的增长动力、有限的政策空间、过剩的总体产能和较高的企业负债是威胁经济增长的因素;短期视角经济增速下行。
指出目前促进经济发展须进行结构调整。
提出要调整人口政策以延续人口红利、通过新土改继续房地产资本化、加快科技投入和机制改革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脚步、推进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红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处于中枢下移进程中,中速增长将是未来的常态。
从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动力不足、总量政策空间有限、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过高等制约。
从短期看,2014年预计中国投资减速、消费平稳、出口改善,全年GDP增速7.5%。
对中国经济来说,增长的重要性相对降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非常紧迫。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描绘了改革蓝图,落实才是关键。
如果改革政策顺利落实,将极大提升中国经济未来的活力。
一、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本部分主要从长期、中期、短期三个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期影响因素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到2008年前后经济增长遇到了一些阻碍。
在劳动要素方面,有专家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在技术进步方面,过去是靠引进技术和引进管理来缩减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以后的力度则大大减弱了;另外资本投入方面,无论土地约束还是其他外资约束等等,包括企业内部积累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考量,中国经济还能否快速增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从供需关系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供给开始系统性地大于需求,而当前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
例如,2013上半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都面临着资源有限而需求无穷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源约束的现状资源约束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资源供给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约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是能源资源的紧缺,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再生速度,这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价格的上涨。
其次是水资源的短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却在不断减少。
此外,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资源约束的影响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源约束限制了生产能力的提升。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其次,资源约束导致了资源价格的上涨。
当资源供给不足时,需求方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获取资源,这就推高了资源的价格,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消费者的负担。
此外,资源约束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为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解决资源约束的方案为了解决资源约束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如太阳能、风能等,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势。
其次,应该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需要加强全球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资源约束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
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限制与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必然面临资源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将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资源限制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物质资源。
随着投资规模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物质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各种资源逐渐减少、枯竭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海洋资源为例,近年来,捕捞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许多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海洋生物种类濒临灭绝。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强调可持续利用的观念。
其次,能源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供应受到了极大压力。
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尚未达到全面替代传统能源的程度。
因此,能源资源的限制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绿色能源的投入和研发,希望能够找到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之间的平衡点。
除了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人力资源也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人口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仍在增长,但在一些地区,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和人才缺口的出现。
这对某些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并采取措施吸引外国人才的流入。
此外,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识,培养和吸引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资源限制与约束在经济发展中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它也催生了一些积极的改变和创新。
一方面,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各个领域,人们开始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例如,智能城市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城市相比更加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约束因素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0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长9.0%,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为四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如何看待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深刻分析国际经济走势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厘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约束性因素,并采取准确的经济政策,以保持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尤其是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世界经济已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的不良苗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显现。
(一)国际经济形势1.国际市场物价飙升。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2003年初,国际石油28美元/桶,到了2008年1月2日,国际石油攀升至每桶100美元。
同时,以铜、铝、锌等为代表的金属类产品价格近年来涨势惊人,2008年国际铜价由2002年1800美元/吨飙升至8000美元/吨,当前基本维持在7600美元/吨上方。
因为2006—2007年度,气候造成的减产影响了世界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国际市场小麦等粮食价格被推升至十年最高水平。
2.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日益加剧。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相继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进一步冲击全世界资本市场,给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按格林斯潘的话说,这就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还将诱发世界一系列经济动荡。
3.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下降。
美国经济减速明显。
因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和房地产市场衰退的影响,使得美国总需求中超过了70%比重的消费支出出现下滑。
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周一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2008年8月经济活动再度放缓,受工业产出下滑和就业市场疲软冲击,美国2008年8月失业率上涨到五年高点6.1%。
失业率的上涨可能打击消费支出,增大经济陷入更深衰退的风险。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
在世界经济动荡的时期,日本2008年第二季度GDP环比负增长,GDP同比增速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经济扩张动力衰竭的迹象明显。
日本《分行业企业季度财务报表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08年1—3月当季企业利润同比下滑17.5%,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导致企业利润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下滑。
高油价让欧盟经济负重运行。
高油价对欧盟经济的冲击首先是抑制消费,进而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2008年9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最新《欧盟中期预测报告》。
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欧盟27个和欧元区15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计分别为1.4%和1.3%。
比2008年4月的预测值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以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住房市场的急剧下挫,欧盟经济走势将持续下滑的预期已成为现实。
(二)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
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9%,即使与2007年同期比回落近3个百分点,但这个速度仍然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特别是这个速度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的,更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
据初步统计,夏粮产量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158万吨,比上年略增6.2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9月份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而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
2.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9月份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6.2%,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其中,新涨价因素占2.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1.9个百分点。
3.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
其中,出口额10741亿美元,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额8931亿美元,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二、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成因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在通胀压力明显的同时出现了增速放缓趋势。
这个经济形势不是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源于特定经济增长方式、并由多重因素交汇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一)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脚步放缓1.物价持续上涨弱化消费水平。
一年多来,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涨价最为凶猛。
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导致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日益弱化,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压缩其他消费品开支。
据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调查,在农民生活消费的九种主要食品中,除蛋类消费量有较大幅度上升外,食用油和蔬菜的购买量仅小幅增长,其他食品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
尤其值得注重的是,食品价格上涨使得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格外沉重。
第一季度,北京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单是食品涨价19.1%就拉动总指数上升5.59个百分点。
为此,很多困难家庭被迫减少其他消费、降低生活标准和质量,以应对持续袭来的食品涨价风潮。
2.实际收入增速放缓抑制需求。
扩大消费要有收入可持续增长作保障。
但是,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正在减缓。
尤其是2008年沪深指数一路走低,致使上亿基民股民不但财产性收入大幅降低,甚至连多年的积蓄也蒸发近半。
面对家庭财产转瞬骤减、生活支出随涨价疾增的严峻现实,投资者及其身后数以亿计的家庭成员都或多或少地抑制了消费需求。
有资料表明,第一季度,广东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下降14.6%,于是,同期该省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便由上年同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变为落后全国平均值3.9个百分点。
3.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弱化消费者信心。
因为受美国经济衰退、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通胀压力增大等消极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普遍存有顾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减弱,都将制约整体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外贸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的利润总额将下降2%~6%,出口增长速度总体放慢0.3~0.4个百分点。
事实上,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已经在近期的相关数据中得以显现,很多企业正在失去出口贸易的兴趣。
2008年2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13.86亿美元,出现了-17.60%的负增长。
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各出口5.24亿美元和8.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幅度分别下降了8.23%和22.41%1。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在持续升级,已经从最初以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为主发展到现在出口具有中等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为主。
但这些产品基本上不存有技术上的障碍,即它们既不是垄断性行业,也不是垄断性产品,所以进入的壁垒比较低。
如果人民币升值或者价格提升,这些产业就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家。
而在当前出口企业已经处于国内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重压之下时,再加速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三)矿产资源和粮食价格的持续攀升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环境,承受着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
1.引起物价指数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8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3%。
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8.0%,粮食价格上涨8.0%,油脂价格上涨22.7%,水产品价格上涨16.4%,鲜果价格上涨13%,鲜蛋价格上涨2.7%。
如果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会进一步推动中国CPI的增长,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增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因为中国工业规模空前扩大,中国工业原来依托的国内能源、资源供应,已经难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
巨大的生产规模,使中国很多产业的产业链条加速向国外延伸。
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推动工业中间投入的成本提升,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工业品的成本提升,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所以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所以下降。
3.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世界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的上涨的承受者,今年以来,因为粮食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积聚攀升,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
(四)美国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出口和GDP增速将会放缓。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高达40%,欧、美、日居中国出口的前三位,合计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逾50%。
金融危机导致美、欧、日消费需求下降,将降低中国产品的出口。
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出口增速的减缓,必然减缓GDP增速。
2.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攀升。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继续贬值,以美元定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矿产品等原材料的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中国是世界上新增石油需求最高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铁矿石进口国,所以受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很大。
据统计,2008年1月份,中国PPI同比上涨6.1%。
3.国际热钱更多涌入。
美国金融危机风暴下,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热钱甩卖美元资产,转而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加剧了货币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不利于抑制已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思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显著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难题。
如何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的两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一)实行差别性货币政策和多元化财政政策1.所谓差别性货币政策,就是货币当局在采用从紧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助于有限的信贷扩张推动农业发展,并降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拓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