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
泛在学习
普世计算下的新型学习模式-------泛在学习摘要随着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进行课程的学习和相互交流。
然而目前人机交互的主要通道是键盘和鼠标, 工作进程中需要手工配置计算机的软硬件, 并显式地把计算任务映射到应用程序中, 这种私有和固定的基于桌面计算的网络传输模式很难满足人们在不同地点和环境, 甚至在移动过程中获取、加工、传输、处理信息的工作需求。
因而人们不再满足于桌面环境的以计算机为中心而非以人为本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 而渴望像使用水、电、纸、笔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信息服务。
普适计算技术和运用该技术的泛在学习方式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普适计算; 信息服务;泛在学习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network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People can through the remote network to study cours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ut now the main channels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s through the keyboard and mouse, work process need to manually configuring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the explicit computing tasks mapping to the application, this kind of private and fixed network transmission based on desktop computing model is hard to meet people’ ne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 even in the mobile process acquisition,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work demands. So people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the desktop environment with computer as the center and the people-oriented network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odes, and eager to use like water, electricity, paper, pen can at any time anywhere to get the same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pervasive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use this technology in ubiquitous learning was born and grown in such demand.Keywords: pervas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service, ubiquitous learning第一章概述1.1普适计算研究综述1.1.1普适计算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 这一概念最早源自Xerox 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 在1988 年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缩写为Ubicomp 或UC)”的思想。
泛在学习环境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
统 的研究与应用还相对落后 。 由于智能终端设备 和泛在
网 络 的 日益 成 熟 和 普 及 , 泛 在 学 习是 大 势 所 趋 , 所 以在 今 后 相 当长 的一 段 时 间 内 。 泛 在 学 习 环 境 下 网络 教 学 平 台 软 件 系 统 构 建 的研 究 将 是 一 个 关 注 度 很 高 的热 点 。
性, 从服务器端 的模 型构建上解决 以上问题 。
R E S T,即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 S t a t e T r a n s f e r 表 述 性 状
态转移 , 是R o y F i e l d i n g 博士 2 0 0 0年在他 的博 士论文 中 提 出来 的。作 为一种分布式系统 的软 件构架风格 , 可以 降低开发 的复杂性 , 提高 系统 的可伸缩性 。 R E S T从资源
从宏 观技术上来看 . 实 现泛 在 学 习 必 须 满 足 三 个 条 件: 首先 , 有能够 显示 、 存储、 感 知 的智 能 终 端 ; 其次 , 有 将 所有智 能终端联 接在一起 的网络 ; 最后 , 还 要 有 能 实 现 普 适 学 习 的教 学 平 台 软件 支 撑 系统 。 目前 国 内实 现 泛 在 学 习 的 教 学 平 台 的 软 件 支 撑 系
中 图分 类号 : TP 3 1 6
一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8 4 5 4 ( 2 0 1 3 ) 0 3 — 0 0 8 7 — 0 2
、
引 言
心 理 念 是 无 处 不 在 的学 习 。所 以 , 支 撑 泛 在 学 习 的教 学 平 台 服 务 器 端 也 需 要 有 着 不 同于 传 统 网络 教 学 平 台 的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
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何科丁,赵婕(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设计等方式,分析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并且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提出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㊂文章主要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阶段出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进行串联形成循环学习系统,并将该模式引入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进行案例设计㊂关键词:S P O C;教学模式;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中图分类号:J0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9699(2023)06 0100 051S P O C与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S P O C(S m a l l P r i v a t e O n l i n e C o u r s 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缩写)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 r m a n d o F o x教授提出,是一种基于慕课基础形成的新型线上混合线下教学方式㊂S P O C共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对于授课对象的 限制 ,S P O C是小型规模限制性课程,即在开课之前会对授课对象的人数进行限制,并且收集报课人群对于该门课的了解程度及学习计划[1]㊂其次S P O C更新了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作为拓展性资源以补充到传统面授课堂环境中[2]㊂最后S P O C还强调了教学评估的系统性㊁数据性㊁实时性和灵活性,由系统综合处理为学生打分,且打分结果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多次上传的作业进行综合打分㊂总体而言,S P O C的本质是一场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教育变革,其最终目的和功能就是利用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3]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艺术原理㊁艺术历史㊁艺术技法㊁艺术审美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包括心理学㊁哲学㊁文学㊁社会学㊁人类学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㊂教学内容通常包括虚拟艺术㊁实体艺术和综合项目等范围,教学形式则是以专业课导师+理论课导师等形式为主,周期式㊁阶段式教授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以校内外实训平台为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能力评估㊂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运用于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当前艺术类实践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为艺术领域培养能力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好地衔接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㊂在原有教育体系中,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理论教学环境和内容与实践课程是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只能作为学生的间接经验存在于知识记忆库中,这会进一步引发校园艺术培养与社会艺术实践的衔接问题㊂将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促使课堂教育话语权转移至学生手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使得理论学习向实践联系的第38卷第6期2023年12月景德镇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38N o.6D e c.2023收稿日期:2023 09 29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J X Y J G 2022 163);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作者简介:何科丁(1977 ),男,江西景德镇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赵婕(1999 ),女,新疆昌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㊂过渡更加平稳㊂(2)S P O C教学模式为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提供了多元㊁灵活且具有流动性和实时性的教学语境㊂艺术设计等专业对于人才的技术性要求不仅停留在该门艺术类别范围之内,对于该艺术门类的国际发展趋势㊁行业信息流向㊁其他关联性艺术创作技法等内容的掌握同样重要,因此艺术和设计类创作型人才需要掌握较多的艺术实践技能,这就要求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㊂S P O C可以通过线上海量资源库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新传统知识体系结构,并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打破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固定课堂的边界,使得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语境更加灵活和与时俱进㊂(3)S P O C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艺术类实践课程重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以 学力培养 代替 学历培养 ㊁以 智识教育 代替了 知识教育 ㊂以往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是将学生前期习得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其检验标准也以学生对艺术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准,这便形成了一种静态的㊁单向的培养目标,最终艺术实践活动成了培养技术技能的课堂㊂S P O C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重在小班教学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独有的思维㊁个性,强化当代艺术学科的 体验式教学 属性[4]㊂2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目前关于S P O C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已提出多种设计模型,但是针对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研究方向仍有较大发掘空间㊂林舜美[5]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入S P O C翻转课堂的理念,从课程构建方式㊁课程计划与执行㊁课程结果评估等方面提出S P O C设计原则;钟丽霞等[6]人主要围绕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提出了S P O C 弹性预设 使用激发 生成创造 评价反思 的教育模型㊂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及理论分析,提出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循环㊁知识关联以及艺术实践体验㊂该模式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流程为基础,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层面进行推进式㊁循环式建构㊂各环节具体如下:图1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图2.1课前的泛在学习课前的泛在学习指的是构建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 广泛存在 ㊂S P O C混合模式使得现代教学环境成为一种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复合维度,在此维度中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内存信息是相互融通的,可以形成学习资源网络现实化的教学空间,数据信息不再局限于数字网络,而是通过授课对象的移动端口或数字设备进行无障碍㊁无限制共享㊂这推动着S P O C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环境朝着 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空间 的生态环境进化㊂任意一个环境场所均可以成为信息接收和传输的教育平台,所有授课对象都处在知识的物质信息表象和虚拟信息符号交织的教学环境中[7]㊂教学内容同样具有 泛在性 ,S P O C可以提取和整合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征㊂艺术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其创作技术㊁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得艺术始终具有 超链接 的特点㊂学习元可以通过 可重用特性 收集整理艺术知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和多维共享的学习元数据㊂通过学习元的整理和串联,艺术类实践课程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交叉学科信息,以U R L寻址的形式聚合到互联网络,形成网络聚合数据资源库,不同的艺术学科知识及交叉知识与学习元之间形成网状的动态互联[8]㊂另外,由于课前的泛在学习环境及知识属于广泛性知识,可能与授课对象原有的知识储备较不重叠,授课对象对学习元资源库的学习,会经过一个认知冲突的缓冲过程,这一过程中授课㊃1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对象会对艺术实践课程的课前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或者不解,需要在接下来的课中环节进行吸收和内化㊂2.2课中的吸收内化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解决授课对象在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㊂E r i c J e n s e n等[9]人认为授课对象从泛在学习到深度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实质是无结构性经验向结构性知识转变的过程,需要对授课对象印象中已激活的前期知识和泛在学习知识进行深加工,形成授课对象自主能动的决策力和 学习力 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在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在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结合实践活动中解决㊂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内容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一过程中,授课对象所吸收到的知识信息依然是间接经验㊂在答疑以后授课老师会对该门艺术课程的专业内容设立相应的实践内容,通常为项目式㊁课题式等形式,以单人实践或小组团队实践的方式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实践作业㊂S P O C的教学模式则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相关虚拟智能技术相嫁接,为授课对象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打破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场授课环境的空间界限,使授课对象体验到真实的训练项目以及自身实践角色的属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10]㊂总体来看,课中的吸收内化过程重点强调艺术理论知识向实践直接经验转化,利用S P O C技术平台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背景,通过体验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体验感知,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㊂2.3课后的反思上浮课后的反思上浮是指授课对象在知识内化与吸收以后所形成的自我学习效能㊂自我学习效能指的是授课对象对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行为的主观判断,大致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前者指代授课对象对自己知识的掌握和艺术创作方向的评判和推测,后者指代的是授课对象对自己最终独立完成艺术实践能力的判断㊂总体来看,授课对象的自我学习效能建构,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吸收课堂知识和实践指导以后,能否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思维体系和艺术创作方法论[11]㊂现代艺术创作主张个体精神以及艺术纯粹性,使得现代艺术创作者需要树立个人艺术标识和个人艺术价值观念[12],授课对象在经过课中的吸收内化以后,可通过S P O C平台获得系统性的艺术创作评测指标㊁教师评价㊁行业及专业人士指导意见等数据资源,将艺术类实践行为量化为可视的直观数据,然后进行个人自评或者小组他评㊂S P O C体系下的教学评测标准,打破了传统静态评价和教师专评的局面,引入了动态评价系统和智能评价规则㊂传统静态评价体系是以授课对象阶段性艺术创作成果为结点,由授课老师对其知识内容的掌握㊁艺术技法的熟练程度㊁艺术创作的创新程度㊁课程表现等维度进行打分评价㊂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中,授课对象可以多次递交受评作业,基于自身的反思,结合自我学习效能,形成基础性自评及知识上浮以后,再递交系统进行打分㊂整体来看,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的评价主动权从授课教师转向了授课对象,以授课对象自我效能为基础,将课前泛在学习的认知冲突㊁课中吸收内化的思维下沉,转移为课后的反思上浮,形成循环关联㊂2.4课外的延伸创新课外是区别于校内艺术课堂和实践课程的社会㊁产业层面,延伸创新则是指授课对象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探索的能力㊂艺术创作行为需要一定的创新性,而实践中的作者共情㊁市场行业需求㊁社会价值观念等支持创新产出的要素,在校园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取㊂艺术的实践性使得创作者身份可能转变为观察者和表达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敏感度和探索精神,因此授课对象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形成主动认知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13]㊂在S P O C循环关联模式中,培养授课对象的课外延伸创新力,是联结课前泛在学习的循环结点㊂授课对象在课外活动空间和活动行为下,形成探索知识㊁辨别知识㊁挖掘知识的内在创新驱动力,这样可以使得授课对象在处理课前的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时,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㊂而课外的延伸创新能力,一方面是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关联性学习产生的,一方面则是基于S P O C无边界学习平台的构建以及无壁垒的知识共享及传输技术培养的㊂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各教学阶段是相互紧密联系而无法独立存在的,课前泛在学习是激活授课对象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思维的基础阶段;课中的吸收内化是解决课前泛在学习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通过实践教学将前期知识的间接学习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消化阶段;课后的反思上浮则是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心转向授课对象对知识进行自主加工的沉淀阶段;课外的延伸创新既是将前期各个环节中的㊃2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知识与外部资源进行衔接,也是将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进行关联㊂3教学案例设计以景德镇陶瓷大学的 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 为案例,研究者将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该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循环性㊂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是教授陶瓷艺术中青花绘画装饰技法的实践类课程,需要授课对象了解陶瓷青花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青花勾线㊁分水等创作技法,并且在灵活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㊂具体可以分为资源库的建立㊁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㊁团体协作与讨论㊁智能评价与更新四个部分,如表1所示㊂表1所示的是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在陶瓷青花装饰课程中的应用㊂这门课程的规划首先是建设陶瓷青花及关联性知识的学习元资源库,将陶瓷青花的发展历史㊁技术理论㊁审美哲学㊁陶瓷彩绘等课程知识,以及陶瓷青花行业发展㊁市场消费需求㊁用户对青花艺术的理解和认知等流动性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学习元知识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实现智能更新和拓展链接㊂授课对象可以在学习元知识资源库中进行浏览㊁学习和共享,并结合教师的教学P P T㊁图文视频等理解陶瓷青花抽象知识㊂在前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平台打卡㊁签到等形式标记学习进度或学习问题,引入课中教学㊂在课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践工作室为主要教学环境,同时辅助S P O C相关虚拟设备,搭建多维复合教学空间,对学生前期泛在学习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布置陶瓷青花实践内容,包括鸡头笔的运用㊁青花料的分料等等㊂在实践环节结束以后,以个人作业㊁小组系列作业㊁专题青花创作㊁拟定主题青花创作等形式布置实践作业;授课对象完成实践作业后,结合线上智能评价系统,上传各阶段作业及创作说明;线上智能评价系统根据学生自测㊁教师评价㊁行业专业人士意见综合打分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反思吸收以后可选择性地进行作业修改和再次上传㊂同时,智能评价系统会将陶瓷青花厂家㊁设计师㊁企业㊁艺术家等咨询发放于平台中,授课对象可根据兴趣选择关联,获取校外资源协助,形成课外的延伸和创新㊂表1陶瓷青花装饰课程的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大纲设计环节设置形式设计具体操作设计教学成果资源库的建立1.云端平台2.大数据3.校园网站4.行业关联网站5.线下讲座6.青花艺术中外交流角1.自主浏览环节2.组织性学习环节3.知识交流环节学生以P P T或图文㊁视频等形式汇报并交流对于青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1.线上博物馆导览2.数字青花历史影像3.线下工匠艺人㊁设计师交流会1.体验环节2.答疑环节3.青花实训环节4.学生交流与创新环节学生以调查问卷或记忆画像等形式了解青花艺术与当代生活语境的关系团体协作与讨论1.五人团体项目2.三人小组课题3.个人或双人创作1.五人团体以综合材料与青花设计为项目纲领进行大型创作㊂2.三人小组以日用青花设计为课题重点进行设计创新㊂3.个人或双人以传统青花装饰的现代化转译为创作重点进行艺术创新㊂1.综合材料与青花大型作品2.日用青花套组产品3.小型青花艺术创新作品智能评价与更新1.线上自评㊁互评2.线下展览1.各阶段作业的上传与实时更新学生自评与匿名互评环节2.教师㊁专家㊁设计师评价环节3.大数据整合计算与综合评价环节1.青花教学数据资料2.学生青花艺术作品展览3.校企合作项目4结语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在技术发展推动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将艺术类实践课程不可视的㊁主观的㊁经验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可视的㊁数据化的㊁可重复循环的㊁可向外延展的活性课程㊂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㊃3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学模式 将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将校园资源与艺术类业态资源整合互通,将艺术技法教学转向艺术创作思维培养,将课前㊁课中㊁课外以及课后各个环节的串联,形成培养授课对象学习力的循环㊂文章的研究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案例的设计,未能在现阶段完成模式检验,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将通过实际教学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㊂参考文献:[1]陈然,杨成.S P O 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7.[2]贺斌,曹阳.S P O C:基于MO O 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8.[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 后MO O C时代 :S P O 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9.[4]李晓辉.关于艺术综合课程教学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百家,2010(A01):3.[5]林舜美.基于 MO O C+S P O C 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思考与实践[J].装饰,2018(10):2. [6]钟丽霞,胡钦太,胡小勇.面向S P O C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7. [7]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 学习元 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 2009,15(1):49 55.[8]程罡,余胜泉,杨现民. 学习元 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10.[9]E r i c J e n s e n.L e A n n N i c k e l s e 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3. [10]张晓娟,吕立杰.S P O 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4):7. [11]尹睿,谢幼如.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论:涵义㊁课题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5. [12]林秀琴.美学剩余与艺术伦理的重建:对当代艺术实践与历史叙事的一种反思[J].艺术百家,2014,30(5):118 123,201.[13]郑芳霞.基于智媒体的公共艺术传播生态构建[J].新闻爱好者,2021(5):90 93.责任编辑:周瑜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s i g n o f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H E K e d i n g,Z H A O J i e(J i n g d e z h e n C e r a m i c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g d e z h e n3334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l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a s e d e s i g n.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e a c h i n g n e e d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c i r c u l a r c o r r e l a t i o n m o d e l u n d e r t h e S P O C s y s t e m i s p r o p o s e d,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f o u r s t a g e s, n a m e l y p r e c l a s s u b i q u i t o u s l e a r n i n g,i n c l a s s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p o s t c l a s s 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e x t r a c u r r i c u l a r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t e a c h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a n d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c o n n e c t e d t o f o r m a c i r c u l a r l e a r n i n g s y s t e m,a n d t h i s m o d e l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t h e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o f c e r a m i c b l u e a n d w h i t e d e c o r a t i o n f o r c a s e d e s i g n.K e y w o r d s:S P O C;t e a c h i n g m o d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i n a r t m a j o r s㊃4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的新特点分析
富语义资 源推荐
NATURE • MACRO • CITY • FASHION • PORTRAIT • PHOTO RETOUCHING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新特点
• 将具有多元格式,能满足不同设备终端的需要。
• 可记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信息,从而帮助推荐。 • 能被情境感知设备获取,以帮助系统推荐符合情境的资源。
NATURE • MACRO • CITY • FASHION • PORTRAIT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新发展• PHOTO RETOUCHING
• 用户模型和知识模型进行语义描述的理论构想 现实
NATURE • MACRO • CITY • FASHION • PORTRAIT • PHOTO RETOUCHING 泛在学习影响下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新发展
5
of
17
2009年余胜泉教授提出的“学习元”
•
学习元是一种“适合泛在学 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的新型 学习资源组织方式”。 基本特征:它具有生成性、 开放性、联通性、可进化发 展、智能性、内聚性、自跟 踪、微型化等 包含:元数据、聚合模型、 知识本体、内容、练习、评 价、活动、生成性信息、多 元格式和学习服务接口等部 分。
富语义资 源推荐
NATURE • MACRO • CITY • FASHION • PORTRAIT • PHOTO RETOUCHING 泛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新特点
泛在技术环境中体验学习模型建构的理论分析
泛在技术环境中体验学习模型建构的理论分析[摘要] 本研究以探索作为未来主要教育环境的泛在学习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实现可能性为目的,主要考察了对泛在学习环境的存在论的理解、体验的含义和泛在体验学习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
分析的结果概括如下:泛在学习空间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的,信息和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形态知识和事物知识共存的未来重要的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比起传统的学习和在线学习在学习场所、学习方法、知识传授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应从恢复交感与相互沟通的角度去寻找通过泛在技术媒体的教育传授的意义,并要理解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格的重要性和存在论的属性。
作为体验学习的实现条件,从知识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观点出发,认识体验学习的变化,以及对体验主体和知识主体差异,作为对体验空间的学习空间的生态学的理解和对与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再反思,最后为体验学习探究应适用现象学方法论。
[关键词] 体验学习;泛在学习;泛在环境中存在和实在;经验学习构成要素一、绪论体验学习一直以来是在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从体验学习的理解和运行角度来看,作为课外活动的体验学习和参观与正规课程关联性大的体验教育场所,是一直以来主要的体验学习的类型。
这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体验学习的理解是,把体验学习视为摆脱学校这一空间制约的学习实践。
但是,体验学习并不是只在学校这一空间外所能够经历的。
就像Van mann(1993)所指出的那样,体验是体验者在体验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和省察觉悟人格的一项活动。
这就表明体验在学校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方法来实现。
即在教育环境中作为获得有意义的教育的过程,有必要重新反思体验的价值。
最近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巨大的变化。
联系校外和校内的教育体验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体验的形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把泛在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善教育特性和教育方法的研究,体验学习模型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学习模型作为未来教育模型的计算机技术,受到人们的关心。
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模型
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模型胡畔;王冬青;许骏;韩后【摘要】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高性能终端设备的日渐普及,移动阅读等电子阅读方式已成为人们数字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领域,数字教材作为推行教学改革、开启智慧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准确把握数字教材的概念、形态与功能,是数字教材推广应用的前提。
从媒体特征的差异性来看,数字教材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发展形态--静态媒体数字教材、多媒体数字教材和富媒体数字教材,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动态性始终在不断增强。
从支持教与学的角度来看,数字教材功能模型应以数字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工具软件、终端设施及网络平台为支持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功能的设计,以为数字教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Along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high-performance terminal devices such as tablet PCs and smart phones, mobile reading as a new way of e-reading has entered into people's digital life. Digital textbooks are the key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the core element of smart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form and function of digital textbooks is a prerequisite to adopt it on a large sca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digital textbooks can take three different forms, namely, static-media digital textbooks, multi-media digital textbooks and rich-media digital textbooks. The richness, interactivity and dynamic of digital textbook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s perspective, content should be the core part offunctional model for digital textbook, with software, terminals and network services constituting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Designing specific functionality of digital textbooks based on this model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andard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xtbooks.【期刊名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93-98,106)【关键词】数字教材;形态特征;功能模型;学习系统【作者】胡畔;王冬青;许骏;韩后【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6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高性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阅读与泛在阅读等电子阅读方式已成为人们数字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书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快车道。
泛在学习理论视野下的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
泛在学习理论视野下的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摘要通过对泛在学习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学习系统的组成进行阐述,提出并阐述泛在学习理论支撑下的泛在视野下的基于问题学习导向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基于协作式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探究式终身学习模式、随即进入式的终身学习模式等4种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终身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环境;终身学习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9-04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mode under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guo cheng, zhao tingting, chen m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biquitous learning,content, features and learning expla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proposed and elaborated the theory of learning,supported by pan-pa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oriented lifelong learning, ubiquitous vision under the collaborative-based life-long learning,ubiquitous vision of life under the inquiry-based learning mode, then enter the type of life-long learning model of four kinds of life-long learning mode to build.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u-learning; ubiquitouslearning environment; lifelong learning自196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人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以来,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泛在学习环境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更新保质对策
泛在学习环境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更新保质对策刘永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
指出要通过验收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资源,增强用户体验,加强应用推广,明确制度和资金保证,以确保每年增加或更新的资源比例不少于验收时总数的10%,以及每年新用户的数量不得少于验收时总数的10%,并维持用户活跃度。
一、国内外教学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情况在1990年代,美国建立了许多信息中心,以对教育资源库进行研究。
英国质量保证局(QAA)指出,质量保证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
英国的QAA评估主要分为机构评估和学科水平评估。
QAA有六个特定的评估指标,学习资源的评估是一个重要指标。
QAA从“学生参与”和“高质量学习”两个方面对质量导向型的院校进行评估[1]。
欧洲国家对学习资源质量的研究基于用户、服务的性质以及资源本身特征,以从内容、形式、范围、过程和管理五个维度来评估学习资源质量。
国外资源库建设和应用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标准、规范、技术实施、质量评估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资源基础的建设和应用起步较晚,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出现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资源基础建设与应用研究。
朱志婷等提出了基于国内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发现了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
常其云等基于信息环境中MOOC 资源的特点,针对主观意识、生成性教学目标、开放式教学活动、辅助学习环境、交互作用等特点,针对当前大多数MOOC资源处于停滞状态的情况进行多次评估,探索了MOOC资源的迭代优化路径;徐留杰等人提出从用户和环境的角度加强自然选择,通过构建普遍学习资源衍化的动态模型来促进资源演化,利用技术促进资源组织化和有序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建设工作手册》(2019年)指出,资源库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来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对资源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及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具体覆盖要求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具体要求。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泛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渐受到广大学习者的青睐。
泛在学习强调学习资源的无处不在和随时可用,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有效呈现,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当前泛在学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
我们将对泛在学习和移动终端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现有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呈现的问题与挑战。
我们将介绍自适应呈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包括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识别、呈现策略制定等关键环节。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自适应呈现模型,以提高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呈现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泛在学习资源的移动终端呈现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泛在学习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我们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二、泛在学习资源现状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泛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习惯。
泛在学习强调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
而泛在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应性,直接决定了泛在学习的效果。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从文本、图片到音频、视频,再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媒体资源,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日益丰富。
这些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资源获取便捷高效: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获取泛在学习资源。
无论是通过搜索引擎、在线课程平台,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专业论坛,学习者都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
资源个性化需求增强:随着学习者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强,泛在学习资源也需要具备更高的适应性。
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
因此,本次演示旨在全面综述泛在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 提供参考和启示。
综述
1、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概念和 理论模型
1、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模型
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概念是普适计算、智能环境和个性化学习。普适计算是 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环境是指利用信 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习者的 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为其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三、结论
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MOOC设计为在线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将活动理论应用于在线学习设计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 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 种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未来,我们将在更多的在线教育实践中应用和推广这 种设计理念和方法,为更多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体验。
3、泛在学习理论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泛在学习理论的应用已经初步实现。例如,通过远程医疗系统, 偏远地区的患者可以接受到专业医生的远程诊断和治疗;通过智能医疗设备,医 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此外,泛在学习理 论还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摘要
泛在学习理论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普适计算设备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理 念。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学习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次演示对泛在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应用场景、 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Ubiquitous CSCL的概念模型与关键技术要素
UbiquitousCSCL的概念模型与关键技术要素普适计算(ubiquitous/pervasive computing)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来后,在计算机和教育技术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普适计算强调人与计算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计算机和网络应该更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之中,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与他人协作、获得网络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因而使得泛在学习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泛在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设备和技术“消失”在学习者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的背景当中,保证学习者在得到计算服务的同时无需觉察计算机的存在和为此而分心,从而使其注意力回归到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本身。
以自然、和谐的学习交互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是CSCL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Ubiquitous CSCL的概念分析模型(一)CL及CSCL概念的发展协作学习(CL)主要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在集体中、在与同伴的交往和交互过程中促进自身个体的发展。
在教育中注重“协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学记》中的论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m。
在西方。
古老的犹太法典中就告诫人们要向书本、教师和伙伴学习。
因此,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之前,协作学习便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得到了广泛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便是诞生于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和协作学习研究基础之上。
CSCL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新兴模式,同CSCL的前身CAI 和ITS相比,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不同。
CSCL的研究趋向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研究方法注重描述而不是实验性。
此外,对CSCL的研究关注参与者的交谈、由学习者团队支持及获得的作品和学习者本人对其工作的解释。
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
切换学习情境 , 并快捷地使用个人移动设备进行学
习 ( C h a n e t a 1 . ,2 0 0 6 ) 。 即无缝 学 习并 不 发生 在特 定 的时 间和地 点 ,它用来 指学 习 者可 以从一 个学 习场 景 方便地 切换 至 另一个 学 习场景 ,从 一种 学 习设 备 便 捷地 转移 到另 一种 学 习设 备 。无缝 学 习 的实 现不
关键词 :泛在 学习;无缝 学习;学习空 间;学习环境 ;模 型设 计
中图分 类号: G 4 3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一 - 5 1 9 5 ( 2 0 1 5 ) 0 6 — 0 0 9 6 - 一 0 9 d o i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 5 1 9 5 . 2 0 1 5 . . 0 6 . 0 1 2
同时 ,无 缝 学 习涉及 的学 习环境 集成 了 正式学 习 和
非 正式 学 习 、个 别化 学 习和社 会化学 习 、物理 空 间
泛在学习的理念起源于泛在计算技术 ,旨在构
9 6
和 虚拟 空 间等 ,因此 ,无缝 学 习也被 研究 者认 为是
现代远教育研究f 2 5 年6 期/ 总1 弼期 l
为 ,在无 缝 学 习模 式 中 ,学 习者可 以灵 活 、 自由地
之 间 的最 优化 整 合 ,促 使 现 有学 习范式 发 生转 变 ,
从而使泛在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 ( 刘军 等, 2 0 1 1 ) 。
本 文 结 合 当前 泛 在 学 习和 学 习 空 间 的发 展 趋 势 ,提 出无缝 学 习空 间设 计模 型及 原则 ,并 在建 设
基金 项 目:上 海市曙光计 划项 目 “ 面向上海终 身学习的 MOOC s 设 计与 实证研 究” ( 1 3 S G5 6 ) ;2 0 1 4 年度 上海市教 育科 学研 究重点项 目 “ 面向上海终 身教育的在线学 习模 式研 究” ( A1 4 0 3 ) 。 作者简 介 :肖君 ,博 士 ,研 究 员,上 海开放 大学上 海开放远程教 育工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姜 冰倩 ,硕 士研 究 生 ,华 东师范大学教 育信息技 术 系 ( 上海 2 0 0 0 6 2 ) ;许 贞、余 晔 ,助理工程师 ,上 海开放 大学上海开放远程教
国网电力空间技术公司考试真题2022
2022年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光伏云网主要为光伏企业和广大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布式光伏服务平台。
A.供电+服务+金融B.科技+服务+金融C.科技+运维+供电D.供电+服务+金融正确答案:B2.()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核心业务,也是主导产业。
A.电网B.金融业务C.新兴业务D.国际业务正确答案:A3.在内部改革方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研究推进集团管理体制变革,优化()模式, 加快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层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A.分类管控B.财务管控C.战略管控D.运营管控正确答案:A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刻认识国有企业“六个力量”的历史定位,积极履行公司承担的()。
A.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1/ 10B.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企业责任C.经济责任、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D.政治责任、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正确答案:A5.()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奋斗标杆。
A.建设运营好“两网”B.建设运营好泛在电力物联网C.瞄准世界一流D.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正确答案:C6.从作用上看,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汇集各方面资源,为我们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新业务、新模式发展、企业生态环境的构建等各方面,提供充足有效的()和()支撑。
A.技术;数据B.信息;数据C.网络;通信D.技术;信息正确答案:B7.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介对()的影响更多元、更巨大。
A.舆论生态B.人民生活C.经济发展D.政府管理正确答案:A8.“发布服务地方发展白皮书”属于哪种社会责任管理行为()。
A.社会责任议题管理B.利益相关方管理C.责任沟通管理D.责任边界管理2/ 10正确答案:C9.以下关于请示用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予批示,请予批示B.以上请示,以上请求C.以上所示是否妥当,请指示D.以上请示,请速审批正确答案:B10.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 )。
构建泛在的学习空间
研究50EDUCATOR构建泛在的学习空间梁景萱 /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引子:一个“馒头”引发课堂“变革”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课堂上,曹仙芸老师正在执教一节与众不同的课——“食物去哪了”。
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这节课的焦点不是老师,而是“VR”,重点知识也不是通过老师讲解,而是由学生感知——学生化成一个“小馒头”,被人“吃掉”,然后到人体的消化道里走一圈。
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直观的“情景”,学生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室从“学习场”变成了“体验场”。
VR技术的运用,让一直以来科学老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在短短一节课中就轻松地得到解决,真是一个“小馒头”解决了大难题。
青岛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116年历史的百年老校。
对教育本真的坚守,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其成长的丰厚土壤;同时,在继承中敢于突破,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又使其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生机。
一个“小馒头”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学校迅速做出反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引入校园,以课堂的技术变革带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场“教育革命”在校园里悄然兴起。
风起于青之末:一个平台的搭建学校认为,追求教育的本真,就要坚持教育面向人人,因材施教,适性发展;理念只有落实到课堂,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美丽的教学理想却遭遇到了瓶颈。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化、程式化,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教材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
这种封闭性的课堂结构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思考不能深入,其本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对儿童欲求的约束。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针对传统教学的短板,学校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以“云平台”“大数据”“智能手环”“VR技术”为依托,推进教学模式的重构,实现课堂要素的良性互动。
浅议泛在学习的支持环境
浅议泛在学习的支持环境作者:刘树娜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18期摘要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学习范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
探讨泛在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分析支持泛在学习的学习环境:技术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
关键词泛在学习;泛在学习环境;技术支持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36-02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终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功能日益智能化,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继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之后,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模式——泛在学习(U-Learning)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 泛在学习概述泛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广义的泛在学习指学习本身是泛在,无处不在的。
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
狭义的泛在学习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起源于泛在计算。
泛在计算是1988年初由美国帕拉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马克·威瑟(Mark Weiser)博士首先提出的。
泛在计算是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服务[1]。
“最精深的技术是那些消失的技术,机器去适应人类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人进入机器的环境,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就如同林间漫步那样轻松。
”这是马克•威瑟对泛在计算的本质概括。
在学习时,人们使用网络、各种终端就像使用纸、笔、空气一样自然,关注学习本身而非支持技术,使学习回归本质。
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学习。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行为建模方法
行为建模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方法。
在网络学习行为建模中,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概率的模型、基于决策理论的模型、基于机器学 习的模型等。
这些建模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情境进行选择和运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学习者 的学习行为和表现。
行为建模应用
01
02
特点
网络学习行为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便捷性、个性化等特征,同时学习者的 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求更高。
网络学习行为的重要性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行为 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 一。
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学习可以通过在线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形 式呈现学习内容,使学习者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
数据预处理技术
01
02
03
数据清洗
去除无效、错误和重复的 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数据转换
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格 式转换,使其能够统一处 理。
数据降维
对于包含大量特征的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进行降维,减少计算量和 提高模型性能。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基本描述,如平均值、标 准差、频数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
详细描述
该案例主要研究在线教育平台上的用户行为,包括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互动情况等,通过数据挖掘 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类和预测,以优化平台设计和教学策略,提高用户的学习效果和 留存率。
案例二:网络课程的学习行为分析
总结词
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05
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展望与挑战
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学习适应性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学习适应性模型构建研究作者:刘虹陈金华周雄俊高亚祎刘姣姣任楠澜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年第08期摘要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构成要素的探讨对学习适应性的提升至关重要。
为有效评估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一个由6个一级维度、19个二级维度组成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模型,可作为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测量工具,为智慧教育时代下学习适应性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学习适应性;模型构建;智慧教育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8-0039-06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dapta-tion Model Based o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LIU Hong1, CHEN Jinhua1, ZHOU Xiongjun1, GAO Yayi2, LIU Jiaojiao3, REN Nanlan1Abstract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5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oT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s become the main 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cru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ssess the level of learners’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 model of learningadaptability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isting of 6 primary dimensions and 19 secondary dimensions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mixed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toolfor the level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Key words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adaptability; model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education0 引言自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进入以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为标志的智慧教育时代,学习环境发生了从数字化学习环境转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根本性变化[1]。
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管理模型理论分析与建构
基 本 保 障 。3 【因此 , 在 学 习环 境 下学 习者 知识 管理 是指 在 泛 】 泛
在学 习环境 是一种整合 了物理 空间和信息空 间、 自然 空间和 智能空 间等 多个层面和维度 的学习环境 。它可 以提供 相互操 作 、普适和 无缝的学 习体系 ,将 学习环境里 的协作 者、学习 内容和学 习服务等要素进行联 系、整合 以及实现它们 之间的 共享 。【著名 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 学奖 获得者赫伯特 ・ 】 西
位 失衡 。( )忽视对 隐性知识 的管理 。( )缺乏人 性化和智 3 4
二 传统知识管理与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管理
传 统意义上 ,知识 管理主要包含对知 识 内容的管理和对 知识过程 的管理两个 方面 。以前者为基础 ,通过知识过程 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化 。( )忽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鉴于此 ,笔者下面将主 5 4 1
移 动 学 习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后 产 生 的 由量 变 到 质 变 的 过程 。泛
环境下 的学 习者是一个无 限扩 充的群体 ,每 时每刻都会有新
的 用 户 产 生 , 而 且 同一 用 户 在 不 同 的 时 间和 地 点 也 会 有 不 同
的需求 ,要 满足不 同群体 的个 性化需求 ,丰富的学 习资源 是
年 代的企业管理 中,是知识经济 时代基 于对 “ 知识有价值 并 能够创造价值 ”的认 识而产生 的一种 管理思想体系 。泛在 学 习是指在泛在技 术和普适计算 的情 景创 设和支持下 ,学 习者 根据 自己的学习 内容和认知 目标 ,积极主动地 、随时随地利 用易获取 的资源 来进行的各种 学习活动 。它是数字化 学习和
专业化 、开放化、主动化 的方 向发展 ,而 泛在设备和普 适技
泛在学习环境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模式成为一种可实施的教学模式。
本文在明确了泛在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给出了一种泛在学习教学模式,阐述学习者、教育者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泛在学习;数学建模;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高校实现了WiFi信号的全覆盖,使得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等设备进行泛在学习已成为现实,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大量关注和研究。
另一方面,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娱乐功能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如何利用现代移动技术,实现泛在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变手机为有益的教学工具,成为当代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泛在学习概念与特性关于泛在学习,它有多种名称,如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国内外对泛在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目前仍没有界定出一个公认的、易于理解的概念。
歸纳起来,对泛在学习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泛在学习是一种计算机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如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份报告(2003)指出,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学习环境。
Zhang Guozen 等(2006)认为,泛在学习是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的智能学习环境,不同于现存的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方法,也不同于在学校、图书馆等具体地点进行学习。
(2)第二种观点认为泛在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模式。
如白娟、鬲淑芳(2003)指出泛在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近乎无限的数据库中摄取知识,也可以与学伴和教师交流。
2007 年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上两次关于“1∶1数字化学习”的专题中提到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模糊不清 , 不能把握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 。 通过对 资源对象进行建模 , 精心设计科学 、 合理 、 实用的资 源信息模型 , 将使资源建设者明确资源包含的核心 要素及其关系 , 使资源的结构特征 “ 了然于胸 ”, 进而 更好地指导学习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 ( 二 ) 规范资源建设 , 促进资源的共享传播 要想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传播 , 首先要设计通 用的资源信息模型 , 从数据结构层面对学习资源进 行规范约束 。 资源信息模型提供了必要的通用语言 来表示资源对象的特性和部分功能 , 可以使不同的 应用程序对资源进行重用 、 变更和分享 , 促进学习资 源的大范围共享传递 , 减少资源建设的重复劳动 , 节 约 e-Learning 的成本 。 目 前 ,e-Learning 正 在 经 历 着 从 接 受 认 知 教 学 范式向建构认知教学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教学 范式的转型 。 这一转型的直接作用 ( 或外在表现 ) 就 是从接受学习向协作式学习 、 研究性学习 、 非正式学 习等方式转变 ,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 凸显 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 使教学活动向着个性化 、 虚拟化 和情景化发展 , 更加重视学习者作为生命个体的存 在[2]。 为了顺应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教学范式的转 变 , 数字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寻求新的突破 , 以更有效地支持 e-Learning 的发展和学习资源的重 用 。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几种主流的学习资 源信息模型 , 然后剖析了当前资源信息模型设计上
内容聚合元数据 内容组织结构元数据 活动元数据 元数据 学习资源
的缺陷 , 最后提出了一种适合泛在学习的新型资源 信息模型 — —— 学习元信息模型 。
二、 国际主流学习资源信息模型介绍
( 一 ) LOM 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LOM [3] (Learning Object Meta -data ) 由 IEEE P1484.12 制定 , 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学习对象元 数据标准之一 。 LOM 旨在通过设定一套标准的资源 属性框架对学习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的描述 , 使学习 对象可以 被 方 便 地 搜 索 、获 取 、管 理 、定 位 和 评 价 。 LOM 包括两个重要部分 , 一是学习对象 , 二是元数 据 ( 如图 1 所示 )。 LOM 标准中的资源信息模型比较 简单 , 主要是在学习对联盟 2008 年 10 月正式发布的 新一代学习资源标准 , 该标准是在 IEEE LOM、IMS Content Packaging v1.2、IMS Question & Test Interoperability v1.2.1、IMS Authorization Web Service v1.0 等一系列现有成熟规范的基础上构建的 。 IMS-CC 标
元数据
SCO 元数据
微单元元数据
SCORM信息模型
排序信息 包装信息
LOM 信息模型
学习对象
图 2 SCORM 信息模型
图 1 LOM 信息模型
LOM 标准中的信息模型虽然简单 , 但其产生的 价值和意义却是深远的 , 是后续资源信息模型设计 的坚实基础 , 是所有资源信息模型的核心集 。 ( 二 ) SCORM 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SCORM [4] 是当前 e-Learning 资源建设领域应用 最广泛的学习技术标准 , 该标准通过设定严格的内 容包装规范 , 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并 且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来实现包之间的信息交换以 及学习内容包和 LMS 间的通信 。 SCORM 标准文档 中并没有对资源的信息模型进行明确的规定 , 但是 通过 SCORM 文档中内容聚合模型 (CAM, 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 部分的 描 述 , 可 以 发 现 其 信 息 模 型包含的核心要素 。 CAM 包括内容模型 、 内容包装 、 元数据 、 排序和 导航四个组成部分 。 其中内容模型主要定义了一次 学习体验的内容组件的命名 , 如微单元 、 可共享内容 对象 、 内容结构 、 元数据等 ; 内容包装定义了一次学 习体验的固定动作 ( 内容结构 ) 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环 境中组合学习资源的活动 ( 内容打包 ); 元数据描述 SCORM 各组成部分的说明和要求 ; 排序和导航对 内容对象 (SCOs 或 Assets ) 的发送次序进行排列 , 而 且能够允许 SCO 传递导航请求 , 为学习者提供导航 控制能力 。 我 们 在 CAM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抽 象 , 便 可 以 将 SCORM 的信息模型抽取为元数据 、 学习内容 、 排序 导航信息和包装信息四个核心要素 ( 如图 2 所示 )。 元数据采用 IEEE LOM 标准对微单元 、 可共享内容 对象 、 内容组织结构 、 内容包等进行统一形式的描
学
习
资
源
总第 284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10.9
文章编号: 1006 — 9860 (2010 )09 — 0072 — 07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 信息模型构建*
杨现民, 余胜泉
(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 北京
100875 )
摘要: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一直是 e- Learning 领域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资源信息模型具有指导资源建 设、 促进资源共享传播的重要价值。当前的资源信息模型主要是针对正规教育而设计的,忽略了内容的进化信息、 学 习的过程性信息、 人际信息、 资源的语义关联信息、 资源的格式展现信息、 资源的语义本体描述信息等要素, 无法满 足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实际学习需求。本文在比较分析当前国际主流学习技术标准的资源信息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 一种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资源信息模型— ——学习元信息模型, 并对其结构要素进行了详细说明, 对未来学习资源的设 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习资源; 信息模型; 学习元; 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CC 元数据 Role元数据
元数据 学习活动 信息模型 讨论区 作业
Á Â Ã Å Ä Á Â Ä $ Á Â Ã Ä Å Æ Ç È É # & Ç ! Á Â Ã Å Å Ã Á Â Ã Ä Å Â Ã ! Â " É Á Ä Æ Ç È Æ È Ä Ä Á Â Ä # Å Æ $ Ã Å Ã % Â Å Â Ä Å Æ È $ Ã Á É
准为富媒体网络资源的分发定义了一个通用开放的 格式 , 可以实现内容和系统之间严格意义上的互操 作。 程罡等将 IMS-CC 标准的特色归纳为 “对学习资 源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支持 ” 和 “ 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 动无缝融合的支持 ” 两个方面 [8]。 笔者认为 IMS-CC 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支持更多类型的数字内容 格式 、 支持内容包的授权访问 、 封装了讨论和测试信 息、外部学习工具的无缝调用等四个方面 。 IMS-CC Profile 文 档 对 Common Cartridge 的 概念模型进行了说明 。 从概念层次上来说 , Common Cartridge 就是一个集成到 LMS 学 习 环 境 中 的 内容和元数据包 , 其内容可以分解成学习者经历数 据 、 补充性资源 、 操作性数据以及描述性元数据 。 各 种类型数据的详细解释请参考文献 [7] 。 IMS -CC Profile 文 档 中 对 资 源 信 息 模 型 的 介 绍采用了 UML 类图的形式 , 对结构要素的介绍上 过于细化 , 抽象度不够 , 用户理解起来稍有困难 。 笔 者 依 据 Common Cartridge 的 概 念 模 型 并 对 Common Cartridge 信息模型中的要素进一步抽象聚类 , 重新设计了 Common Cartridge 的信息模型 ( 如图 4 所示 )。
( 三 ) IMS-LD 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IMS-LD[6]是 IMS 全球学习联盟于 2003 年 1 月 正式发布的学习设计领域的重要规范 , 其目标是要 提供一个学习设计的公共元素框架 , 可以以规范的 形式描述任何教与学过程的设计 。 IMS-LD 包含 A 、 B、C 三个不同层次的规范 , 高层次规范完全兼容低 层次规范 。 学习设计规范借用戏剧术语来描述教学流程 ,利 用剧本(Play)、幕(Act)和角色分配(Role-Parts)等部件来 整合各元素 ,形成学习设计的流程架构方法(Method)。 IMS-LD 信息模型中包括角色 、 活动 、 活动结构 、环 境、方法、属性、条件、通知等八大元素 。 从下页图 3 可 以发现 ,IMS-LD 包含三种层次的信息聚合 , 顶层是 学习设计 , 中间层是一系列的部件 、 学习目标或先决 条件 、一种方法 ,最底层包括资源 、剧本 、条件和通知 。 学习设计由部件 、学习目标或先决条件和方法聚合而 成 ,而部件和学习目标或先决条件由一系列的资源聚 合而成 ,方法由剧本 、条件和通知聚合而成 。 整体来看 , 部件 (Components ) 和方法 (Method ) 是信息模型中两个相对应的关键元素 。 部件是变量 声明的地方 ( 可以把它看成是学习设计中可重用资 源的集合 , 这个集合负责对资源进行说明 ); 方法是 体现具体教学方法的地方 。 设计者以学习设计的理 念为基础 , 对学习资源 、 学习任务 、 学习活动 、 学习环 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 构建多种教学法 ( 如基于问 题的学习 、 小组讨论 、 案例教学等 )。 IMS-LD 的最大 优势是可以通过对各种规范元素的设计和组合 , 表 现出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 (四) IMS Common Cartridge 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IMS Common Cartridge [7] 标准 ( 以下 简 称 IMS-
一、 引言
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 ,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基 本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 从最开始的盲目建 设到后来的规范化设计开发 , 从最初的 “ 资源孤岛 ” 到后期的 “ 资源共享 ”, 从最初的专家或机构集中生 产到 Web2.0 时代的 “ 群建共享 ”。 数字化学习资源 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积件到学习对象再到学习 活动的发展过程 [1]。 学习资源的设计是高质量 、 高标 准学习资源产生的前提 , 而在资源的设计中 , 资源信 息模型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资源信息模型设计 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以及资源 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 进而影响到 e-Learning 的学习 效果 。 所谓资源信息模型 , 其实是一种用来定义网络 资源结构要素的属性以及要素之间关系的通用方 法 , 常常通过对资源间的共性信息及关系抽取来达 到资源建模的目的 。 资源信息模型的构建是资源设 计的核心 , 在后期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将起到方向指 引和方法指导的作用 。 资源信息模型的价值集中体 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 ( 一 ) 资源对象建模 , 指导资源的建设开发 e-Learning 领域学习资源的盲目建设源于没有 提前进行良好的资源设计 , 资源建设者心目中没有 清晰的资源信息模型 , 分不清哪些要素是必须的 , 哪 些是促进有效学习的核心因素 , 资源要素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