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地位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 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 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 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 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 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 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国家。
• 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揭示了我国农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两个飞 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指 明了方向。
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 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 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 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 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 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 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 权威,就办不到。”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实 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五)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的民主潮流》第七课《抗日战争 》全套教案
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族的潮流》第7节的教学内容。
本课分为全民族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三个子目,讲述了在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之前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划上了句号。
因其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在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以及在生活中对抗日战争相关新闻、影视作品、历史遗址的了解,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缺乏深入全面的认知;高一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有所发展,能够探究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在认知方面,高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也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形成极端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理性爱国十分必要;涉及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题材丰富,学生有所接触,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兴趣。
中日关系一直是时政关注的焦点,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我将采取对比两场战争,面对同样敌人却是不同结局,以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列举日本侵华的史实和所犯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认识日本侵华的背景,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抗日战争相关史料,学会获取历史信息和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全民族抗战重要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日军侵华残暴罪行的认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3)通过了解当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掩盖历史行为,学会正视历史,客观公正看待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一)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一)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1.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领导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历史
•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2.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战略决策
•分析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因素和重要贡献
3. 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
•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进程
•强调中国在新中国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4.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概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政治运动的影响、经济转型的困难等
5. 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
•论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与苏联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等
•解释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和目标,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6.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影响
•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背景
•讨论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7.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讲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决策
•强调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8. 现代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
•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如科技创新、军事实力的增强、国际合作等
•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加
9. 未来的展望和挑战
•展望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挑战
•引导读者思考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上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的简要阐述。
通
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等方
面的讨论,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进程,以及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第一章: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
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开始实施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期。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和友好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了这些原则,并与世界各国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对于中国,其周边国家的政策一直是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国认为,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
因此,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平等合作原则。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新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实现和平、发展和合作来增强国家的声望和影响力。
中国一直认为,其外交战略应该是通过促进世界的平衡和稳定来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其外交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增强其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地区环境。
第四章:新中国的对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外政策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中国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加强其对外交往的能力。
另外,中国还需要更加接地气地与国际社会沟通,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将其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巩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上。
第五章: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与其接壤的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是推动整个亚洲地区发展的关键。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 分化与重组—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
第四章分化与重组—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了解60年代东西方阵营内部的分化裂变,国际力量的重新组合,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美国霸权的衰落、西欧一体化进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时间] 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兴起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总体状况(一)经历三个阶段1、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点:(1)其高潮主要在亚洲和北非。
亚洲除日本和土耳其之外,亚洲各国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东亚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战后反殖民主义的领导力量,这些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伴随着武装斗争。
如中国(1949年10月1日)、朝鲜(1948年9月9日)、越南(1945年9月2日)等。
在南亚地区,印度相继发生的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亦使英国的殖民统治难以为继。
1947年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宣告独立(东巴基斯坦后又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1948年2月4日,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
与此同时,老挝(1945年10月12日)、印尼(1945年8月17日)、菲律宾(1946年7月4日)、缅甸(1948年1月4日)、柬埔寨(1953年11月9日)、马来亚(1957年8月31日)等国也加入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行列。
西亚地区大多是英法的“委任统治地”。
二战后,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先后爆发独立运动新高潮,要求英法取消不平等条约,撤出军队。
英国迫于形势,于1946年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
同年,英法殖民军队也先后撤出叙利亚和黎巴嫩,叙利亚宣布独立。
1950年代,伊朗人民发动了反对外来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斗争,动摇了英美在该国的势力。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的地缘政治背景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领土和人口基数庞大,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都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备受关注。
中国以自身的外交政策、区域合作和海洋举措,对地区和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制裁手段。
另外,中国主张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
第三章中国的区域合作倡议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合作倡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
这个倡议旨在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中国争取与相关国家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加强地区稳定与繁荣。
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和与日本的岛屿争议等问题仍然存在,但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努力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维持地区稳定。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政策与争议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与某些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框架的构建,主张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南海和东海的管控,加强了海上维权力量,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海洋领土争议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大国。
中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备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通过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提出公共产品等方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合作来解决。
第七章中国国际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第一章:当今世界形势与中国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态势。
分析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认识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责任。
1.2 教学内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政策。
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了解当前世界形势。
分组讨论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
小组展示各国科技创新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
分组讨论报告。
课后小论文:分析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我国政策体系与政策制定过程2.1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的政策体系及其特点。
掌握政策制定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和方式。
2.2 教学内容我国的政策体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政策制定的过程:问题识别、政策方案设计、决策、实施、评估等。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公众意见征集等。
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政策案例,理解政策制定过程。
角色扮演:模拟政策制定过程,体验公民参与。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政策体系的理解程度。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参与情况。
课后小论文:分析一个政策制定过程,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政策分析3.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分析我国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探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
3.2 教学内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教育政策:普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劳动力市场等。
医疗和社会保障政策: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
3.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我国经济社会政策实施情况。
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三节国际合作含解析课件新
(2)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_环__境__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 _多__渠__道__、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组织
南南 上海合作
环保产业
(3)提出建设_生__态__文__明__、推进_绿__色__发__展__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 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 高度重视,产生了积极影响。
3.我国加强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是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没有国际合作,我国就不能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选D。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领域不仅有履行国际公 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有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寻求国 际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游客逐年增多,丢弃大量垃圾;(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温度低,难以分解各类 垃圾及遗体,垃圾和遗体污染土壤和水源;(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海拔高,生态脆 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清理珠峰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垃圾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大量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球变暖还会产生冰川裂隙,威胁登山安全。
【补偿训练】 (2019·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二十世
第三节 国际合作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_全__球__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 动。 (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_跨__国__、__跨__地__区__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 _区__域__合__作__。 (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_国__际__视__野__,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 国家安全时,都不能_以__邻__为__壑__,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军事理论第四章课件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点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点一我国疆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相邻国家众多二戓略地位重要为众多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三区域内政治经济差异巨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第一次解除了同周围所有大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不世界上所有大国建立起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基本消除了来自各个方向的直接军事威胁确立起了稳定周边立足亚太面向世界的戓略
从长远来看,世界上从来就不可能有永远的“霸权”,大英帝 国的衰落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例证。
“单边主义不可能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只能使全球更不安 宁。”所以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会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间也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 激烈争斗,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却是不会逆转的,而未来一段时间 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将体现在“次中心”的出现。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国际战略格局的各层次之间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国际战略格局总是与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国际战略格局总是以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并与世界经济格局相 适应。
国际战略格局总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时代的 发展密切相联。
12 3 4
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1 “多极化”作为世界格局的一种趋势,不可阻挡
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
第四章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导学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如: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
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高中地理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三节国际合作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改造国
意义 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
问题方面有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应用体验]
【例题】 八国集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俄
罗斯)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
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温室气体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 第(1)题,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该国际组织 声明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2)题,该国际组织由工业发达的国家组成,温室气体污染物排放量大,应 该承担更多全球变暖的责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 (1)B (2)B
视角2 中国在行动 2021年9月28—29日,以“碳达峰·碳中和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 的第八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库布齐沙漠顺 利召开。论坛由碳中和与新能源、碳中和与土地退化防治、碳中和与科 技创新、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等4个高级别全体会议组成,来自国内外政府 官员、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40多位嘉宾,围绕碳中和与共建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赋 能低碳和新能源发展、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等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 问题精彩交锋、共论未来。会议期间举行了“青少年零碳行动倡议”“驻华 使节碳中和共同倡议”碳中和特别活动,颁发了2021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 公约“土地生命奖”。我国河北塞罕坝林场获得了该奖项。
4.读世界六个大洲每年排放的硫、氮量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硫、氮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哪些大洲?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 和国家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责任怎样? (2)中国的硫、氮排放量也很大,这与中国人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以 外还有什么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判断出欧洲、北美洲人为硫、氮排放量集中。发达 国家经济总量大,人均消费水平高,排放废弃物更多,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2)题,中国硫、氮排放量大与中国人口众多及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利用 率低等密切相关。 答案 (1)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 废弃物排放量都大。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中国人口数量多,排污量大。生产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
当代国际关系
Pp=(C+E+M)×(S+W)
硬实力 软实力
三、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经济(基础) 政治(核心) 科技 18世纪中后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 20 20世纪70年代 70 蒸汽机 工业时代 电机电力 电气时代 电子计算机 电子、核时代 信息、生物工程 高科技时代 大英帝国崛起 列强争霸 美苏对抗 多极化
2、西欧国家的对外关系及政策
①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追随外交
② 20世纪60、70年代 独立自主倾向加强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 欧安会 《洛美协定》——《科托努协议》 ③20世纪80年代 与美国配合瓦解苏东 ④冷战后:争取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第四章 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
第一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联苏反美 60年代 一起反 联合亚非拉反苏反美 70年代 一条线 联美反苏 80年代 独立干 广交友不树敌
中国外交 走向成熟
90年代结伙伴
全方位外交 无敌国外交 经 济 外交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1、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和平与发展 2、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 3、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 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第三节
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二、苏联解体 三、两极格局和平终结的原因
1、苏联的衰败: ① 苏联模式的僵化: 思想理论——教条僵化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 ②过渡的军备竞赛及对外扩张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复习课件)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 比重、减少温室气 体的排放
定位 共同点
把经济活动重组成为“低开采 —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 环利用模式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 弃物的产生,强调资 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知识梳理
考点 1 走向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①根本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 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②具体途径: A、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B、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 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什么要遵循“公平”原则? (2)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合作?
思路导引第(1)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
的
责任,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造成污染的份额承担其消
除影响的责任。第(2)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
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规定,因此
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
知识梳理
考点 2 国家战略与政策
4、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 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 建设。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①风险预警: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 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世界地位概述(PPT 56张)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指 导思想和宝贵财富。邓小平根据国际战略 形势的重要变化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在一定 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邓小平国际战略思 想是全面、丰富而深刻的,它指导了中国 外交的实践,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外 交政策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 族精神,对新时期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指 导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郑重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 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60年多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无论是与苏结盟时期,还是 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 主的原则,都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 的主权,插手中国的内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更好 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 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大国加强合作和交 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维 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权利。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 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 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它是中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 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 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 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 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 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同年8月,周恩来在 有关报告中第一次把上述五项原则称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 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 意味着中国闭关自守,不需要国际力量 的支持与合作,而是对外开放,加强合 作。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充分 珍视别国的独立自主。中国反对任何国 家把自己的意志加强于人,也决不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原则,不仅适用 于国家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政党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同各国共产党 和其他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
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
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第一章前言21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国际关系因此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
本文将围绕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展开讨论。
第二章中国的国际地位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GDP排名来看,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而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更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
这样的实力催生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
第三章中国的战略走向在21世纪初期,中国提出了全球化的战略,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同各国的外交关系,推进亚洲区域合作。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中国始终是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各种重要国际组织中也都是重要成员。
除了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还在不断拓展自己的战略影响力。
其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
该倡议旨在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贸合作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了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来自东亚、欧洲、非洲、拉美和中东的各个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推动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其中,与美国的关系特别突出。
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双方的贸易额已经高达数千亿美元,并且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国际合作。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贸易争端,但在全球化的方向下,合作仍然是双方的主流。
第五章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在未来,中国仍将坚持多极化与国际化的战略方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同各国的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继续提高自己的国际战略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推进对外交往,提升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红星照耀中国批注每章
红星照耀中国批注每章《红星照耀中国》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著作,共分为十章。
下面我将为你逐章进行批注。
第一章,《中国之命运》。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特点。
他指出中国的命运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息息相关,强调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特点》。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如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等。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特点来进行,并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
第三章,《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在这一章中详细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
他提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强调了游击战争的优势,并指出了如何建立人民军队和发动群众的方法。
第四章,《中国革命的策略问题》。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策略问题。
他提出了联合各个阶级的策略,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进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组织问题》。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中国革命的组织问题。
毛泽东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提出了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并讲述了如何建立革命组织和进行革命斗争。
第六章,《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讨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他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策略,并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
第七章,《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第八章,《中国革命的经验问题》。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他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因素,如正确的路线、正确的领导和正确的策略,并提出了革命经验对于其他国家革命的借鉴意义。
第九章,《中国革命的教训问题》。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中国革命的教训问题。
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中的错误和失败,如军阀主义、农民起义的失败等,并提出了从这些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大国博弈下的中国外交战略
大国博弈下的中国外交战略第一章:概述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上的大国博弈中,中国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中国外交战略在大国博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大国博弈下的中国外交战略,探究中国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和压力。
第二章: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互利共赢。
这些原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进行外交交往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中国不同于其他大国,没有对外扩张和剥削的历史,因此,遵守这些原则也是中国外交能够获得其他国家信任和支持的关键。
第三章: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几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由友好转向竞争和矛盾。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贸易战,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此时,中国外交需要维持与美国的关系,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美国的挑战。
第四章:新一轮大国博弈中中国外交的战略新一轮大国博弈中,中国外交需要针对国际格局变化,调整战略。
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增强在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非洲、拉美等国家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和力度,比如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风险等问题。
第五章:中国外交的挑战和应对中国外交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美国的打压、港澳台问题、南海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中国外交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包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控制争端的升级,加强国内的舆论引导等。
在处理港澳台问题时,中国应保持冷静和理智,尊重各方利益和立场,在稳妥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台湾和澳门的经济和文化支持。
第六章:结论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大国博弈中,中国需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互利共赢的原则,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外交关系发展演变的重大特征、趋势及其基本规律,提高对中国生存、发展国际机遇与挑战的认识。
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分析、判断重大国际现象、国际热点的方法、技能。
3、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增强热爱中国、振兴中国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基本要求1、基于教材,但据课程目标适当增补国际时事与重要理论成果内容。
2、讲授为主,但重用问题式、交流式、图示式、讨论式等方法。
3、要求学生勤阅读,勤思考,勤练习,勤作笔记。
四、本课程的先导课程当代世界史,当代国际关系史,政治学原理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电子课件与多媒体课件讲授课程。
2、辅助放映有关录像资料。
3、批阅3次学生作业,组织一次课堂专题讨论。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占总成绩的70%,平时自学讨论作业为辅,占总成绩的30%。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敏凯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参考书目】1、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4、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美〕詹姆斯·多尔蒂等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八、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九、教学内容绪论(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本课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学习意义与学习方法,理解本课及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难点】重点是本课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难点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三大范畴的内涵及其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章 重难点
重 点:
1: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2:邓小平的国际战略;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
4: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世界意义;
5: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 难 点:
•
1:中美关系;
2: 中日关系;
3:中国国际 地位 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世界地位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形 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做出了对 外开放的决策,并且把它确定为一项长 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而深刻的,既 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 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 中国家开放。
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政策
• 一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及原则 • 二 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 • 三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及原则
对外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也是中国 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基 本国情、世情决定的。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 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 是实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 保证;“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政治、经济和文 化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平共处”是上述四 项原则的目标和结果。
• 因此,中国的命运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的 优势在于团结,振兴的希望也在于团结。 团结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源泉,是共同发 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始终重视同发展中国 的团结和合作,将这一外交政策视为对外 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 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主权 的正义斗争,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国 际经济旧秩序,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一 贯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支持和 促进发展中国家内部团结和合作。
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 世界 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 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 程,都长期遭受过外来奴役和掠夺,都曾 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过长期英勇的斗争, 今天又都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 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为此,都需要长期 的国际和平环境,都需要反对外来干涉和 强权政治,都需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 力。
首先,近代历史的悲惨命运,是中国追求和平与 发展的历史动因。
其次,追求和平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 义。
再次,实施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国的基 本国情决定的。
• 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 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干涉和 压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 势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 对外一切事务,独立自主判断国际问 题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 态度和立场。
•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政策
一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及原则 二 中国对外政 策的发展 三 中国对外政策主要国家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
一 毛泽东周恩来的国际战略 二 邓小平的国际 战略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
• 第三节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
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二 中国国际影响和作 用与日俱增 三 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一边倒 ”
毛泽东深刻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 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 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 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 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 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 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 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 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它是中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 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 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 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 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 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邓小平郑重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 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60年多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无论是与苏结盟时期,还是 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 主的原则,都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 的主权,插手中国的内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更好 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 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大国加强合作和交 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维 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权利。
•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 意味着中国闭关自守,不需要国际力量 的支持与合作,而是对外开放,加强合 作。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充分 珍视别国的独立自主。中国反对任何国 家把自己的意志加强于人,也决不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原则,不仅适用 于国家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政党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同各国共产党 和其他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
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 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 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同年8月,周恩来在 有关报告中第一次把上述五项原则称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 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倡导者,也是忠实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中 国同一些邻国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 下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提出“一国两 制”的构想,圆满地解决了香港、澳 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 作关系,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确 定了应有的地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