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1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商时期社会思潮总结
• 1、神权和专制思想
• (1)神权思想 •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 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有如父亲,下面的王是儿子, 众民更在其下,所以要听从上天,听于神示。王则自有天命。 • (2)王有专制的权力 • “予告汝训汝”,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下民的言论权受到钳
2、《尚书》中《盘庚》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 “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 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従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 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 “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王 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従 康。”……
盘庚迁都
•
殷墟宫殿复原图
大禾方鼎
商
续 2、《尚书》中《盘庚》
中国社会史——第一章
会党,又可以称之为秘密教门、 会党,又可以称之为秘密教门、 秘密社会,它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秘密社会,它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会党是破产劳动者进行政治和经济 斗争的互助团体, 斗争的互助团体,是一种变态的社 会群体组织。 会群体组织。
按它们的类型来分析, 按它们的类型来分析,基本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即以白莲 教为主体的教门系统, 教为主体的教门系统,和以天 地会、 地会、哥老会为主体的会党系 统。
• 土匪也兼具会党的双重作用,但由于他 土匪也兼具会党的双重作用, 旋起旋灭” 们“旋起旋灭”,一味注意的便是打家 劫舍,力量比较单薄。 劫舍,力量比较单薄。只有在革命运动 高潮到来时,他们才纷纷卷入, 高潮到来时,他们才纷纷卷入,但无论 是农民起义领袖, 是农民起义领袖,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党 都对他们重视不够。 人,都对他们重视不够。
• 首先,秘密社会容易成为一些野心家用 首先, 来追求金钱和权力的工具。 来追求金钱和权力的工具。 • 其次,当阶级矛盾激化时,秘密社会也 其次,当阶级矛盾激化时, 往往成为农民和其它下层群众反抗统治 阶级的斗争工具。 阶级的斗争工具。
三、近代江湖帮会及其社会背景
• 会党产生的首要背景是清代的人口膨胀。 会党产生的首要背景是清代的人口膨胀。 • 会党大量出现的第二个原因是地主阶级 随人口压力而同步增长的对土地和财富 的掠夺。 的掠夺。 • 会党大量出现的第三个原因是频繁的自 然灾害。 然灾害。 • 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会党大量产生的根 源之一。 源之一。
• 最后,从历史作用来看。会党在其自身 最后,从历史作用来看。 及领导农民进行反抗、 及领导农民进行反抗、瓦解反动统治基 础的斗争中,具有进步作用, 础的斗争中,具有进步作用,尤其是当 他们和先进的阶级力量发生关系之后, 他们和先进的阶级力量发生关系之后, 这种进步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进步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会党的消 极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两点, 极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社会破坏性,二是政治盲目性。 一是社会破坏性,二是政治盲目性。
潘光旦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课件
中国人民族特性形成原因
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看法
“一部中国历史是几个周而复始、更迭递 转的大节目所造成的。这些大节目,顺着 次序是:外族的侵凌;人口和移徙;人文 的进步;人文的退步;政治的混乱;接着 又是外族的侵凌。”
灾荒对中国民族的选择与淘汰
荒年使存活下来的人产生一种省俭撙节等品性, 不留余地和穷奢极欲的人也容易被淘汰。省俭或 撙节原是美德,但是也容易变为吝啬和自私自利
冯小青研究
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 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 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 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 鄙人之泛滥无归耳!
——梁启超
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林耀华:《金翼》
李银河:《一爷之孙》
孙本文:《社会学大纲之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构成的二元论 人类社会有个体和群体两个基本元素。
人类社会的自觉性 人类社会个体与群体相互认可的自觉性是人
类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显著特征。
两纲六目的相互关联、协调和促进作用
同等两目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互为因果的
六目之内,任何一目的不正常发展,也会 影响其他五目的任何一目或多目的正常发 展
同时,在灾荒影响下,卖儿鬻女,特别是鬻女的 事很普遍,这就使农村里聪明好看的优秀女子去 做小老婆、妓女甚至死亡。妇女地位日益下降, 闹新房新娘受人轻侮、愚弄也是这样形成的。
人口迁移与自然淘汰的典型:客家人
客家人经过三次大的荒年、战争、迁移等 剧烈的淘汰,养成一种爱种、爱家心理和 同仇敌忔的精神,他们的毅力、爱清洁的 习惯、对于妇女的尊重、教育程度的卓越。
如何使优生文化选择或社会选择的利弊问题;
知识发生实效,如何提倡、推行一种比较良善 的繁殖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史
4.中国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古代、氏族共同体 战国至秦汉:中古前期 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古后期 宋至明清:近世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
参考阅读书目
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 教育出版社1988年 周积明、宋德全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 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2003年 浦慕洲主编:《生活与文化》(台湾学者中国史 研究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年代 南宋嘉定、金泰和 及西夏后期 元至元二十七年 元顺元初 明洪武三年 明崇祯年间 清顺治至康熙初年 清道光三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 年 公元 13世纪初 1290 1330 1370 17世纪30年代 17世纪 1850 1953 人口总数(万人) 14000 7500 8500 6000 近20000 16000 43000 58360(不含台湾 等岛)
中国社会史
张笑川
绪论
何谓“社会史”?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从社会结构演变看中国历史演变的五个阶 段
1.1“社会”的概念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概念
1.2何谓“社会史”(一)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 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 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 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 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 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史,并将其研究置于整体史 范围之内,处理好两者关系,以便促进历史学全 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交叉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学 科研究的性质与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48)[46页]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仁”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仁”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从不轻易说谁是 “仁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 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 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总和。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 角色,就要按照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你标准去与对方交往。孔子还认为,在 这些人际交往的准则中,最重要、最爱基本的是“孝”和“悌”。家庭生活中形成 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
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 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 构,不是西方式的“团体格 局”,而是一种“差序格 局”,是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 人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 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平面 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 愈推愈薄,社会范围是一个 根据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
性善论 论社会交往准则 论社会分工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其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到稍后的阮籍、嵇康时期,则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 想 宣战了,再到向秀、郭向时期,则更进而以注疏 《庄子》 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了。这就是所谓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玄学既然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体系而与儒学对称,自有其 不同于儒学的自身 特点,这就是以 “道”为思想核心,以 “贵无”为主导倾向,将 《老子》、 《庄子》、 《周易》 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嵇康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 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 “独尊”的社会条件,儒学能否适 应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存 在与发展,已成 为当时儒学以及整个思想界面临的新问题。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在这 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 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王弼其人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魏 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当 何晏风徽鼎盛之时,有不世之天才王 弼出,始树立清谈之宗风,开玄学本体论 之端绪,合儒道第一义而为形之上学”, “由生生化化之宇宙观,而至于处世接物 之人生 哲学,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论,皆 为此体用一如之大机大用一以贯之,实中 国文化上 一种至高无上之境界,广大精微, 圆融无间,诚伟观哉”。他是汉末党锢八 骏之一 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 侄子,因此这个早熟的思想家,其学虽谓 创新,实 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 才,集时代之大成。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 得何晏赏 识,遂被并称为 “何王”。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学史
中国社会学史绪论本章要点: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史”与“论”关系。
了解社会学史的分期和社会学的两大传统,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标准。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关系。
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与邓小平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一节史与论的关系和分期问题一、史与论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学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学史;对社会学的不同理解,决定了社会学史的不同写法。
社会学理论必须是一种从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和相关的思想中来,又能回到这种历史之中去。
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学史的关系。
社会学史不是史料的堆积,而是史与论的结合。
结论:中国社会学在立足本国现实、借鉴国外社会学的同时,必须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重视本国的学术史。
二、分期问题从严复的《群学肄言》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前后大致各五十年。
1949年以前,没有足以作为分期标志的突出性事件,分期不明显。
一般都是以传入、传播、成长、发展等几个时期。
虽然表述不同,大致意思都差不多。
实际上,在《群学肄言》出版以前,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已经影响到中国的思想界。
三、著作简介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年出版,是对中国早期社会学发展系统总结的著作。
但是,该书存在一些缺陷,如“以叙述纯正社会学理论与应用各部门为主,凡涉及宣传性质的作品,概未列入”。
唯物史观的著作,也未列入。
但是,该书对于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198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198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90年出版。
社会学编辑部:《当代中国社会学》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比较系统全面的著作。
张琢的《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1992年香港中华书局。
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上下册,这是最新介绍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著作。
另外还有不少介绍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著作,如《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家庭过程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课件
• 林树名(1964年27岁)
• 树名是中学老师,党员,当时国家提倡晚 婚,校长不让党员搞对象,后来,妻子张 萌分配到这所学校教书,校长和同时倾巢 出动去做张萌工作。
• 林淑琴(约70年代中末期结婚),父 亲宝全是一名焊工
• 第一位对象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大学生 “他知识水平高,但是人特别不懂事,知 识分子家庭就是这样,咱们家礼儿多,各 种事儿也太多,知识分子一点都不懂”, 淑琴总觉得和他有说不出的不和谐之处
• 60年代红卫兵,70年代工农兵,80年 代靠文凭,到了90年代,爱拼才会赢
• 李银河:《一爷之孙》:
• 林宝章(2000年调查时87岁),两次 婚姻
• 邓大姑娘:宝章20岁时,家里的包办婚姻, 聪明、漂亮又勤快,会做针线活,“她这 个人特别聪明,一晚上能给我赶出一件大 褂来”,婚后,还放了足。
• 婚姻是神的表现;
• 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社会责任和义 务,在于履行和服从亲属团体和社会 的意愿;
• 自我个性的需要。
• 二、婚姻缔结方式
• 掠夺婚:指男子没得到女子及其亲属
同意,用掠夺方式强娶女子为妻
• 买卖婚:男方以相当数量的金钱财富
为代价换取女子为妻的婚姻形式,分 为公开买卖婚和变相买卖婚
第二章 家庭 过程
• 心理学解释:互补理论,配偶倾向于 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同 质理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 互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价值观的相似 更为重要
• (二)择偶的文化解释
• 角色理论:人们倾向于按社会、亚文 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望
• 交换理论:某种类型的交换观念是婚 姻基础,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金钱、 地位、容貌、气质、性行为的任意组 合之中
• 序列理论:虽然某些单一因素在婚姻过 程中被强调很多,但婚姻活动实际上是 按一系列可变标准、阶段或模式为主导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
► 1917年,清华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进 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预算、生活情形等
► 1918年,清华大学学生调查了该校校役93人 ► 1918-1919年间,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教授调查了北京社会
状况,这是我国都市社会调查的开端。该书不仅表明了如何 用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材料,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各机关缺乏 统计资料,即使有也不可靠
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 1889年,美国神学博士司密斯写了《中国乡村生活》一书, 这是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的第一本书。书中研究了中 国乡村的本身、乡村家庭生活。
► 1915年,陶履恭等著英文本《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这 是我国人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生活最早的一部著作
►“群”,即人群、社会,群的目的在于保国 保种,方法是提倡联合黄钟,君民同治,以 孔教为国教,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外国侵略 者及买办洋务派
►变的目的是变政体,方法是废科举、开学校、 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
3.谭嗣同。《仁学》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 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 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 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 明、周貌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 船山、黄黎洲之书”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指出群学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 (1)斯宾塞认为,社会生活必须用科学方法加以 客观研究,这与孔子的“士”必须通过分析问题 取得学识,进行修身是一致的
► (2)斯宾塞提出变迁是在很长时间里发生的,是 日积月累的结果,进化论对突变持怀疑态度,这 与中庸观点相近。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
乐是“六艺” 之一。“六艺”是孔子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六门课艺, 它是准备从政的士应该具备的六种基本技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据《周礼》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又说: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就是六门课程: 礼,是通过学习懂得各种礼仪程序,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各种礼仪中 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是一门政治课;乐,是音乐舞蹈课;射、御 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数,是数学课。 通过“六经”的讲授和六门课艺的教学,把那个时代已有的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传授给弟子了。“六经”主要传 授古代文化典籍先王遗文,侧重在文化理论水平的提高。“六艺”主 要培养一个士从政的基本技能,侧重于实践和训练。
《春秋》一书包含了孔子定名分,寓褒贬,别善恶的社会政治思想。 它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当代政治历史教育、了解各国国情的教科书。孔子 用《春秋》教育弟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留 给后世效法;二是培养出一批笃信他的政治理想,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 去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可见孔子教《春秋》,并非仅仅是传授近现代历 史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六书 ”是孔子在教育中实施智育的主要内容。 由上可见,在孔子创立的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样样俱全,面 面俱到,形成了一个古代中国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每一项都融合了德 育的内容,孔子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孔子学琴所反映的教育思想
《乐》是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乐经》已经失传,《乐》的教材无 从得知。乐,基本指音乐舞蹈,而《乐》教本是学习音乐舞蹈的基本知 识。孔子施行《乐》教,不单是给弟子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通 《乐》教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而我们今天学习音乐主要是为了满足艺术 修养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孔子的乐教是和诗教、礼教融合在一起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礼乐教育不限于形式,重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思想内 容。礼乐教化人有着不同的功能。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仁政礼治”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纲领,孔子把它与礼乐联 系紧密,足见他是把“仁政礼治”思想寓于乐教之中。从这一点看出, 孔子的乐教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强》,首次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 ► 译:
《天演论》为主张革命的人提供了理论根据。 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时,提出社会改良的主 张
13
二、严复的社会思想
(一)论中西社会的不同 1. 社会方式不同 ► 中国:宗法社会 ► 西方:军国社会 不同的原因: ► (1)天时地利人为的不同 ► (2)政教结合的不同。 ► (3)社会进化观念不同。“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20
三、严复引进社会学
(一)引进社会进化论 ►通过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
《群学肄言》、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论著, 系统的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宇宙是发展进化的,社会也是发展进化的。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优胜劣汰,适 者生存,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3.民主和自由是适应社会进化竞争中的主要 内容
存乎立政,养才、风俗人心之际。” ► 提出治本的四个方面: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实行地方自治
19
(五)提出变法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民主和三保 ► 1.实现自由:国家要独立自由,人民的言论也要有自由 ► 2.实现民主平等。
民业不分贵贱 满汉两族要平等 中外人民要平等,而不是“重外人而贱其民” ► 3.三保: (1)保种 (2)保教 (3)保国
21
(二)介绍西方的科学方法论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书本为研究
对象 ►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和创造性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经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西方自然科学的归纳 法和演绎法是使西方文明进步和科学创造层 出不穷的两种方法
22
用科学的法则来研究人类 社会的历史进展,以预测 将来
17
(三)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法有弊就要变, 变法勃然富强,守旧旦夕危亡”。
变法艰难: ►1.中国教化数千年,根深蒂固,更其一制,
必全局皆变 ►2.变法人才难得。 ►3.变法要破旧党把持之局面,警惕乘变法之
机向上钻营的人掌权
18
(四)指出变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变法的步骤 ► 1、中国宜统一变法 ► 2、改革要有理论指导,不要盲从行事 ► 3、变法宜缓不可急 ► 4.治标治本相结合。 ► “标者,在夫理财,经武,择交善邻之间;本者,
究其功用之所施,提出所以 治之方
(三)《群学肄言》
► 根据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的社会 学著作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23
指出群学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指出中国在各方面的问题: ► 军事方面:自唐宋以来就重文轻武,将帅庸劣,
兵制陈旧,士兵无战术 ► 外交方面:清朝开始采取排外政策,而屡败屡战
后则又割地、赔款,丧师辱国 ► 经济方面:中国不知理财,财政窘迫,币制混乱,
税制紊乱,官吏贪污,外人操我税权,以致中国 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 社会方面:因为妇女早婚而至人口“过庶”,以 致贫穷问题严重,而人多经济不发达又必使罪犯 丛生。因此,如国家循旧而治而不变法,就无法 解决社会问题
10
►(二)为培养改革人才提供新思想
►万木草堂(康有为) 孔学 佛学
义理之学
周秦诸子学 宋明学
泰西哲学
中国经学史学
万国史学
考据之学
地理学
数学
学
格致学
科
经世之学
政治原理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 万国政治沿革得失 政治实际应用学
群学
文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 外国语言文字学
11
第二节 严复与社会学的传入
12
一、严复及其译著
中国社会学史
1
第一章 社会学的传入 (1919年以前)
2
社会学的起源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1838年,奥古斯特·孔德首次使用“社会学”
一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自西方传入中国
3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与社会学的传入
4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 生巨变
的社会。 ► (3)比较系统的表述了他的社会思想和理论。
6
2.梁启超:十分重视对西方社会学的研究,对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变革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为“治天下之道” ►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虽
说他把自然科学的原理机械的套到社会上, 但他所宣传的变法的理论和政纲,对维新运 动还是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上对下讲义慈,礼法混杂 ► 西方:公私二律分明,人民自治能力强,人人皆能以法自
绳 5.政治原理不同: ► 中国:以家法治天下,尊君主之权,权操于君 ► 西方:尊重个人的自由平等,从政者是人民的公仆,权操
于民
15
(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社会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
企窃?转相窃之於民而已”,“坏民之才, 散民之力,漓民之德”,以“长保所窃而永 世”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出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些 改良运动倡导者
►维新运动后开始萌生学习外国的意识,西方 社会学传入中国
5
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与社会学的传入
(一)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根据 1.康有为: 《大同书》 (1)人类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进化的 ► “据乱世”(封建社会) ► “升平世”(资本主义社会) ► “太平世”(公产主义社会) ► (2)未来社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的志愿结合
7
►“群”,即人群、社会,群的目的在于保国保 种,方法是提倡联合黄钟,君民同治,以孔 教为国教,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外国侵略者 及买办洋务派
8
►变的目的是变政体,方法是废科举、开学校、 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
9
3.谭嗣同。《仁学》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
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 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 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 明、周貌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 船山、黄黎洲之书”
西之人力今胜古”
14
2.社会组织不同: ► 中国:以宗族主义为中心 ► 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3.根本思想不同: ► 中国:以宗族主义为出发点,最重三纲五常,以孝治天下,
尊主委天数,尊亲明等差 ► 西方:贵自由,重平等,重民,尊新知 4.法制不同: ► 中国:以一家之礼教而治天下,严等差,下对上讲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