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称呼语(夫妻间)对比..
中西称呼语(夫妻间)对比
From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社会不够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比较落后,文化素质也不高, 很多的女人都不识字,也不知道该怎么称 呼丈夫,于是就用以下称呼。
• 先生
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有本意,有引 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 "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 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 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 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 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 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 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 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 有的女人称自己的丈夫“男人”,这会让 她更有归属感,而像“我们家那口子”这 种叫法却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 中已经没有尊敬的意思了。
•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社会背 景和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女人一般在同 事或者朋友面前都喜欢称自己丈夫为“爱 人” 或 “老公”,而日常生活中则习惯称 呼为“亲爱的”或直呼其名以示平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公
改革开放后,老公一词开始普遍流行, 它源于粤语,老公如老酒,越老越香,越 陈越好。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 广东:丈夫:老公、“衰佬”、“衰公”、 “死鬼”等 妻子:老婆、“衰婆”
• 陕西:丈夫:汉子 妻子:婆姨 • 四川:丈夫:老公 妻子:婆娘 • 上海: 丈夫:阿拉先生 妻子:阿拉太太 • 北方地区:丈夫:孩儿他爹 妻子:孩儿他
古代夫妻的叫法
古代夫妻的叫法
在古代,夫妻的叫法可以因文化和时期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夫妻叫法:
1. 先生与夫人:这是英文中对夫妻的尊称,也可以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使用,尤其是在贵族或上层社会中。
2. 夫与妻:这是较为普遍的叫法,表示丈夫和妻子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丈夫常被称为"夫",妻子常被称为"妻"。
3. 公与婆:在古代中国,丈夫有时会被称为"公",妻子被称为"婆"。
这种叫法通常用于农村地区或民间。
4. 夫君与妻子:在古代日本,丈夫通常被称为"夫君",妻子被称为"妻子"或"夫人"。
5. 郎与嫂:在古代中国的一些地区,丈夫有时被称为"郎",妻子被称为"嫂"。
这种叫法在一些民俗婚礼中仍然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叫法可能因不同的地区、文化和时期而有所差异。
所以具体的叫法还需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
中外亲属称谓的差异
表姊 妹
f t e ’ s se ’ d u h a h r S it r S ag— tr ;f ma e c u i e s e l o sn
公公
h s a d’ ah r u b n s fte
女 婿
d u h e ’ o — i— a n lw
分。 如哥 哥 、 姐姐 和弟 弟 、 妹妹 。 而英 语 的
亲 属称 谓 仅 用几 个 词 就 能 全 部 涵盖 。 有 时甚 至连 男女 也不 分 .如 c u i 词可 os n一
可 以称 年轻 的小 男 孩为 sn o 。长 辈对 晚
辈 的称 呼 比较随便 。通 常可 以直呼 其名 ( 用 呢称 ) 多 ,也 可 用 My b y o ,My g i d, My c i ,My c i rn等 称呼语 。 hl d h de l
妈 。sn这个 词 也 具 有 亲属 性 和社 交 性 o
外甥 、 孙 ; 外 区分 父 系母 系 , 叔 叔 、 如 姑
妈、 堂兄 和舅 舅 、 妈 、 兄 ; 姨 表 区分长 幼 辈
两 种 属性 。一 方 面父 母 可 以 直接 用 sn o
称 呼 自己的儿子 ; 一方 面 , 长 的人也 另 年
高祖父
r a a n ft e g e tg e tga d ah r r r
内兄/ 舅子 大
wi S od r b o h r f le rte e’
高祖母
g e tge tga d t e r a a r r n mo r h
女 儿
d u h e a g tr
l ・据I o qh 英 馆 英 ]l tns 语 uEl F b — i
.
中西方亲属称谓对比
Brothers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 子贾链,娶得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 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赔笑见礼, 以“嫂”呼之。
Though D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Jialia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Jiashe ,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the lady Wang , her second uncle’s wife .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Xifeng . D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sister-in-law” .
Appellation ?
Brother / 哥
Sharp brother
Echo brother
English brother
Outline
1. The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唐代以后省去“同”字。
为母亲、祖 “同堂”实指同一祠堂,
外婆 母和妻子外都甥 祠堂为外旧孙时祭祖的庙堂,
是外姓人, 后借用来表示同在一个祠 而姐妹、女 堂祭同一祖先的人。父亲 堂兄弟 儿 嫁 家早 到 ,晚 外 早都 姓 晚要 人 会堂姐妹兄祖““弟父堂外的,姐衣子故妹”女称”,与“。后自堂“引己兄表申是弟”为同”原“一、指外” 成为外人, 的意思,与“里”相对。 因此,他们 父亲姐妹的子女、母亲兄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摘要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从两部分入手——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了解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差异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无泛化亲属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无泛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亲属称谓的使用一般是在社交场合。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地位,如教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政府官员与普通群众等。
这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职务职业称谓;社交通用称谓和姓名称谓。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透悉中西称谓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之,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Abstract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alway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ransmit to the audience. Apt appellation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 different culture climate, the same appell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pragmatical rules, different pragmatical scope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al meaning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appellation is easy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appell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should be learn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ingship Term and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reali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culture. The Kingship Term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pure kingship address and expansive kingship address. The former is used to relatives who call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is used in social occasion.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call in the social. It is the cultur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 In the communication, people have to bring different appellations to represent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e.g. teachers vs students, employers vs employees, governors vs publics etc. In this part of essay I exp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appellation of post and profession, general socialappellation and name appellation. At last, this essay get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ppellation by comparing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tail part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yle and kin, the effect of ceremony and ethic 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nd world outlook. In a word, address forms are important social linguistic issues. They have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address forms can lead to successful resul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kin social appellation culture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笼统
简单
粗疏
中国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西方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中西亲属称谓不同之处
(1)传统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范围大,家庭成员多。
中国家庭有四世同堂现象;
英语中很少见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son。 典型的西方家庭一般只包括两代人,父母、自己和兄妹。 核心家庭比较普遍,家庭成员关系简单。
语言是“无形的多面体”,能反映社会的诸多 方面及不同民族的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我们能窥视一个社会的制度、风俗 及文化心态等。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 密切相关,是一个社会文化心理的镜象。
称谓语(Address forms)
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
Address forms are the words speaker use to designate the person they are talking to while they are talking to them. 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系统区别愈大。
中英寒暄语等区别.ppt
2021/1/21
48
感谢下 载
(2)中国家族中的成员称呼语比西方家族中的成员 称呼语更具体、丰富
中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称呼语 西方的家族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称谓
姨夫
伯伯
父辈尊长
姑父
舅舅
叔叔
uncle
姨姨
伯母
母辈尊长
姑姑
舅妈
婶
aunt
这也反映了西方除了父母子女之外,其他亲属关 系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在汉语中,对于与父母同辈的两性亲属有严格的 区分。
英语夫妻称谓
英语里的夫妻称谓美联英语
中文里夫妻的称谓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对于妻子的称呼,有堂客、媳妇儿、老婆、女人或孩子他娘等。
对于丈夫的称呼有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老头子、那口子、男人等。
下面来看看英文的称呼。
老外在谈到“我们家那位”时,一般会说other half 或者my better half,表示自己的配偶、伴侣。
比如:How do they meet their other halves?
他们都是怎么遇到自己另一半的?
I'll go if my better half lets me.
老婆大人批准我就去。
另外,partner 除了平时有“搭档”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指自己的另一半。
比如:I met my partner by the matchmaker.
我和我家那位是别人做媒认识的。
比较正式的场合中,你还可以用spouse表示配偶。
比如:Where can British people find their ideal spouses?
英国人都是如何找到理想的对象的?
日常生活中,国外夫妻称呼对方时,会经常用到以下这几个词,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dear、honey 、babe 、darling 、sweetheart。
浅析中日称呼语的差异
浅析中日称呼语的差异摘要:本论文的中心课题即研究中日称呼语之间的差异,为此本文从家庭成员称呼、社会称呼、代名词的是用、职业称呼等几个方面对中日成呼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称呼上的差异。
关键词:称呼血缘关系内外关系人称在人类社会的交流活动中称呼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元素,这是一个语言文化的研究课题。
称呼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并同所处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语言的称呼语都有着和其他语言所不同的并能表现出其文化的部分。
一、关于中日亲属称呼语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亲属称呼是以血缘为基点,同时强调性别的差异。
以家庭为中心,根据血缘的远近构成了亲疏不同的人类关系。
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哥哥和弟弟等亲戚关系。
中国家庭成员的构成,体现出了分明的横向,纵向关系。
因此就产生了与之立场,身份相对应的称呼语。
而由于性别的不同游客将成为更加得细化。
例如,日语中的「いとこ」在中文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是母系的亲属的话,就称为「表兄弟」、「表姉妹」;如果是父系的亲属的话则称为「堂兄弟」、「堂姉妹」。
父亲的兄弟姐妹则分别被称为「叔父」、「伯父」、「姑」;母亲的兄弟姐妹则分别被称为「舅」、「姨」等。
在此能够通过称呼的不同,准确判定出他们之间的是属于父系亲缘还是母系亲缘。
中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除了有血缘亲疏又有长幼顺序之别。
以往的中国人起名时除了姓之外还会加入一个表示字辈的汉子,在给同一辈家庭成员起名字时有在名字中使用相同汉字的习惯。
甚至有的家祖坟的更为详细,不仅有表示字辈的汉字,而且同辈女性和男性间表示字辈的汉字也不一样。
如,《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中的和宝玉同辈的男子都以“宝”字来表示字辈,即使是他的堂兄弟也是如此:而女性则是以“春”字来表示。
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伟大的领袖人毛泽东主席的两个儿子就分别叫做毛岸英,毛岸青。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2.1 姓名称谓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
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iJ',/老+姓”或“姓+老”。
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
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
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2.2 职衔称谓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
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
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
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敬识0 漾语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中西方亲属称谓对比
Thank you!
郭召丽
石梦可
陶园 刘佳佳
刘佳宜
Though D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Jialia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Jiashe ,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the lady Wang , her second uncle’s wife .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Xifeng . D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sister-in-law” .
Grandchildren
grandniece grandson granddaughter grandson-in-law granddaughter-in-law grandnephew
侄孙女 甥孙女
孙儿 外孙
外孙女 孙女
外孙婿
外孙媳
侄孙 甥孙
拖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Lin Ruhai recommands a tutor to his _b_ro_t_h_e_r-_in_-_la_w___(内兄) The lady dowager sends for her motherless _g_ra_n_d_d_a_u_g_h_t_e_r_(外孙女)
2.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of kinship terms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
英汉配偶称呼小探究随着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传媒逐渐被中国百姓所接受直至追捧,一些西式用语也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用语。
这些悄无声息却飞速迅猛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称呼配偶或表达爱意时,中英文也有许多相似表达法(如:“You are my cup of tea.”与中文广告词“你是我的优乐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论述了英汉配偶称呼异同点与起源与发展、方式与效果有密切的联系。
1.起源与发展1.1中国在当下,中国夫妻之间最常出现的称呼为“老公”、“老婆”。
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想另结新欢。
但老妻毕竟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妻子看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麦爱新归后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老公”、“老婆”较为口语化,多用于夫妻相互称呼,而“妻子”和“丈夫”则相对正式一些,一般不出现在夫妻互相称呼的口语中。
究其来源,“丈夫”的叫法来自在我国某些部落抢婚的习俗。
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
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
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而“妻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
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除此之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当家的、掌柜的、泼皮、不争气的、没出息的、死鬼、孩子他爹、先生、官人、相公、大人、挨千刀的、老伴、男客等等。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摘要:称谓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该文拟从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比较及翻译处理手法上,探讨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亲属称谓;差异比较;处理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中西方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差异,孕育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的不同。
当今世界有大小2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各种语言,无论大小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大致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
据调查,汉语现代标准亲属称谓语共363个,其中父系245个母系65个,妻系44个,夫系9个。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相对稳定,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
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
1.汉、英语言亲属称谓比较汉英中常见的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如表:从表中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亲属称谓分割词义以性别和辈分为准,比较笼统模糊,汉语则更明确、具体。
语言中表示亲属关系词的语义分割也因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亲属之间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不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西方社会家庭文化的差异性。
汉语亲属称谓词可分为“明谦敬:拙荆,令尊”、“明亲疏:堂兄,族兄”、“明内外:祖父,外公”。
这些有谦敬、亲疏、内外之分的汉语称谓语在英语中相对少的称谓语中就找不到相对等表达的词汇,两种语言在此方面产生词汇空缺。
因而在做这种亲属称谓语的英汉翻译时常会出现翻译不对等现象。
《红楼梦》中宝玉称自己母亲王夫人为“太太”,三十九回中,宝玉与李纨她们在聊天,提到:“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
”这里“太太”用作他称,译文里处理为“my mother”。
中西称呼语(夫妻间)对比..
• 良人
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 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 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 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 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 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 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社会背 景和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女人一般在同 事或者朋友面前都喜欢称自己丈夫为“爱 人” 或 “老公”,而日常生活中则习惯称 呼为“亲爱的”或直呼其名以示平等。
Other Countries
• • • • • • • • • • • • 阿拉伯人用“我的黄瓜” 立陶宛人用“啤酒”来比喻 波兰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为“饼干” 日本人则会说:“哎哟,是美丽的山花” 法国人把自己心爱的人称为“小卷心菜” 兹库人对爱人的最高爱称则是“我的小蒜” 希腊姑娘则喜欢被人称为“象黄金虫一样” 芬兰人思念情人时,称之为“温柔的小树叶” 而列塔尼人则兴奋地把恋人比作“我的小青鱼” 浪漫的维也纳人用“我的小蜗牛”来称呼心爱的人 捷克波希米亚最富爱情表达方式的话为“我母亲的灵魂” 塞尔维亚人称呼自己的恋人为“小蟋蟀”时,就会沉侵在 最大的幸福之中 • 而南斯拉夫的加尔纽拉人则用“我的小草”来表达对恋人 最炽热
• 老公 改革开放后,老公一词开始普遍流行, 它源于粤语,老公如老酒,越老越香,越 陈越好。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 广东:丈夫:老公、“衰佬”、“衰公”、 “死鬼”等 妻子:老婆、“衰婆” • 陕西:丈夫:汉子 妻子:婆姨 • 四川:丈夫:老公 妻子:婆娘 • 上海: 丈夫:阿拉先生 妻子:阿拉太太 • 北方地区:丈夫:孩儿他爹 妻子:孩儿他 娘;合肥阜阳一带:丈夫:孩他爹 妻子: 俺媳妇、俺那口子;湖南、湖北、江西、 四川等地:称妻子为堂客.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
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
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
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
因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谓详尽繁杂得多。
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
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
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的区别。
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
汉语称比父亲年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
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而受到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在英语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在称谓上的变化:在英语社会里,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Smith”、“Mrs.Smith”、“Dr.John”等,但一般不用“comrade”或“master”。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摘要:由于宗教信仰不同。
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本文试将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分析,并从宗教信仰角度审视了亲属称谓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儒家思想;对比前言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不论语言如何发展,亲属称谓语总能体现着彼此之间的性别、年龄、辈分、血缘和婚姻,因而。
英汉亲属称谓语拥有一些相同特征。
当然,亲属称谓语也有着自己的语义,与社会和文化丝丝相连。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诞生了不同的称谓语。
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使我们认识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是由于两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不同。
了解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掌握好英语语言。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说:“Tom’s brother marries John’s sister”。
若没有相关信息,这句话很难翻译成汉语,因为我们不清楚汤姆的兄弟是比汤姆大还是小,同样,约翰的姐妹是比约翰大还是小。
因而,英汉亲属称谓语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
汉语有许多词来表达亲属称谓,而英语相对而言就少一些。
我们来看下面表格: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异同之处,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们之间人与人的称谓关系是建立在性别和婚姻之上的。
比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汉语中的父亲与英语中的mother与汉语中的母亲形成性别对比,同样,汉语中的丈夫和英语中的husband与英语中的wife与汉语中的妻子形成对比。
但在这两中称谓语体系中,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有相对应的语言,而大部分汉语称谓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语,从而,英汉亲属称谓语是有区别的。
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是:汉语的称谓语比英语复杂。
夫妻之间的称谓
夫妻之间的称谓一、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倍倍尔在《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谈到古代雅典妇女时说:“对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老爷’;她是丈夫的仆役。
丈夫可以把她当作奴隶出售。
”可见古希腊的男人的职责也在于管教女人,而且还管得极有尊严。
都叫“老爷”啊!名正则言顺,看来不仅我们中国人懂这个道理啊!再来看看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吧。
看看我们聪明的老祖先是如何正名的,以及这个“名称”是如何流变的。
1、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估计那时的男人们是说有贪污腐败,泡小蜜的吧。
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了。
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多亲切的称呼!3、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哎,偶们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让人想起金庸笔下的“金色郎君”,呵呵。
)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
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
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erica • 美国夫妻间喜欢用honey、darling及 sweetie来彼此称呼,意思是蜜糖、甜心。 也许是美国人特别喜欢甜食,所以爱人间 的称呼总离不开甜。这样的称呼听着就让 人感觉幸福。他们人也通常会习惯叫对方 的名字(given name).
China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爱人 "爱人" 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上 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 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 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在 小说中、情书中,更是多见。但那时没有被广泛 地用于对妻子或丈夫的称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 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 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 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 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 "先生"、"太太 "、"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
• 老公 改革开放后,老公一词开始普遍流行, 它源于粤语,老公如老酒,越老越香,越 陈越好。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 广东:丈夫:老公、“衰佬”、“衰公”、 “死鬼”等 妻子:老婆、“衰婆” • 陕西:丈夫:汉子 妻子:婆姨 • 四川:丈夫:老公 妻子:婆娘 • 上海: 丈夫:阿拉先生 妻子:阿拉太太 • 北方地区:丈夫:孩儿他爹 妻子:孩儿他 娘;合肥阜阳一带:丈夫:孩他爹 妻子: 俺媳妇、俺那口子;湖南、湖北、江西、 四川等地:称妻子为堂客.
• 官人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 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 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 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 "新娘子"。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 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 台阶.
• 先生 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有本意,有引 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 "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 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 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 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 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 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 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 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 郎 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 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 ";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 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 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 多亲切的称呼啊!
• 郎君 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 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 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 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 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 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 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 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 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 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 Husband: husband ,这个单词是由两字 词中组成house和band 。 hus 是house的 缩略形式,band就是用来束缚的条带,因 此,这个单词原为起屋的意思。在古时, 一个婚姻家庭中,而负责起屋的一方就是 husband. husband英文单词,可翻译为: 丈夫;【英】管家;【古】节俭的管理人; 船舶管理人 节俭地使用
• 外子 内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 " 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 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 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 ";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 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 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清照称赵明诚则一定 是"外子"。
From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社会不够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比较落后,文化素质也不高, 很多的女人都不识字,也不知道该怎么称 呼丈夫,于是就用以下称呼。 • “孩他爹”这个十分俗气的称呼,在农村 一直还有很多人在用。它既表现了男女之 间的夫妻关系,说明了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妇女文化不高却能用最通俗易懂的叫法来 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 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 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 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 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 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 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 相公 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 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 娇呼"相--公--",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这个 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 "官人"又进了一步, 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然而泰极 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 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 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Different Addressing Forms of Husband
Origin • 丈夫: 在古代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 婿,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和强壮,一 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有了身高一丈的夫 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 况,女子便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丈夫”一词,除了代称女子的配偶外, 在古代还用来称呼成年男子。《毂梁传· 文 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 丈夫。”这里用年龄区分是否为“丈夫”, 因处于生长期的人其身高与年龄成正比, 可见称成年男子为“丈夫”也与“丈”字 的计量意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