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摘要]称谓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异同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可帮助我们提高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称谓语社交称谓文化对比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即称谓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称谓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英汉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社会语言学学者对称谓语类型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认为称谓语涵盖了亲属和社会两大属类。

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范围以家庭为核心,而社交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则是整个社会。

社交称谓语在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比较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 使我们了解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

它导源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人事关系,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相对变更性,选择机制比较灵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怎样称呼自己十分看重。

称呼得当使双方能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谈话畅通,称谓语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通称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

每个民族的社交称谓语都源于传统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推崇儒家尊卑的礼制。

“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

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课题组长:赵文豪葛月佳课题成员:陈洁崔惠博张文峰张楠楠傅诗媛宋雪晨指导教师:李社娟单位: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关于中西方文化称谓词现状对比研究的调查报告单位: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指导教师:李社娟课题组长:赵文豪葛月佳课题成员:陈洁崔惠博张文峰张楠楠傅诗媛宋雪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称呼能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拉近彼此距离,起到“会说话,好办事”的功效。

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的尴尬事,即所谓的“称谓困境”。

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增加。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

为了摆脱“称谓困境”,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文化中目前使用的称谓词进行对比研究。

为了开展这个研究,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请教了老师和有关专家,设计了研究方案。

我们在河南省宜阳县,美国新新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进行了访问调查,主要访谈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以及娱乐媒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访谈获得称谓词的第一手资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政府。

注:宜阳县人民政府的公务员用“姓+秘书”称呼其他单位的陪同领导的职务不详的工作人员。

访谈的结果表明,各国的政府都是严肃的机构,政府工作人员使用的称谓词表现出明显的级别差距。

具体表现为,中国人用“姓+职务”称呼领导或资深同事,凸显了领导的地位和对资深同事的尊重。

美国人和英国人称上级为“Sir/ Madam”,体现了明显的上下级关系。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Sir/ Madam”被下级用来称呼上级,晚辈称呼长辈,售货员称呼顾客,表现了很强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

中国人根据与同事的亲疏关系,用“姓+职务”称呼同级别的同事,如果关系亲密直接叫名字,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等级观念或是亲疏关系。

浅析中西称谓的差异

浅析中西称谓的差异



西
称谓的Fra bibliotek差异
周 思 维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学 院 , 四川 成 都
摘 要 :称 谓 语 作 为语 言 交 际 的 先 导 . 能反 映 一 个 民族 的 传 统 与 文化 。本 文通 过 分 析 亲 属 称 谓 和 社 会 称 谓 两 大 类称 谓语 在 英 汉 两种 语 言 中的 差 异 , 析 其 背后 文 化 的 不 同 。 分 关键 词 :中西 称谓 语 文 化 差 异


汉 语 中姓 名 称 谓 多 用 于 同 辈 人 之 间 或 上 对 下 的 关 系 中 , 如 李 明 、 正 等 ; 朋 问 称 呼 用 昵 称 。 小 明 、 正 等 : 恋 人 王 亲 如 阿 除 或 至 亲 外 不会 用 单 字 , 明 、 如 正等 。而 且 交 际双 方 称 呼 对 方 姓 名 常 与 其 他称 谓 形 式 叠 加 使 用 。 呼 不 同 。 现 出 人 与人 之 间 称 表 的 熟 悉 程 度 。 在英 语 中 ,姓 名 称 谓 用 得 最 普 遍 的是 用 名 字 称 呼 , 彼 此 熟 悉 关 系 密切 的表 示 。 语 的 姓 名 称 谓 是 整个 称 谓 是 英 体 系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以名 相 称 在 美 国 人 中 尤 为普 遍 。 龄相 年 近 的 人 以 名相 称 , 子 也 可 称 年 长 的 人 的 名 字 。 至 人们 初 次 孩 甚 见 面 就 用 名字 称 呼 。在 大 学 里 , 生 直 呼 教 师 或 教 授 的 名 字 , 学 也 不 会 让 人觉 得 不 礼 貌 。 是 在 某 些 特 别 正 式 的场 合 。 避免 但 要 以 名 相称 , 对 州 长 、 交 官 等 。英 语 国家 的教 名 还 有 多种 呢 如 外 称 或 爱 称 形式 。 昵称 表 明双 方 一 种 更 亲 密 的关 系 , 用 多用 于 父 母 对 子 女 、 弟 姐 妹 之 间 、 朋 好 友 之 间 . 称 教 名 为J m s 兄 亲 如 a e 的 男 孩 为J 称 名 字 叫E i b t 的女 孩 为 B s 。在 某 些 场合 人 们 i m, l a eh z es 称 呼 对 方 的姓 氏 或 姓 名 全 名 , 上 司 对 下 级 、 官 对 士 兵 、 如 军 中 小 学 教 师 对学 生 等 。英 语 中 没 有 “ 谓 词 + ” 种 称 呼形 式 , 称 名 这 如 “ o nB o n 不 能 称 为 “ r o n 。 英 语 中对 长 辈 和 上 司都 J h rw ” M. h” J 可直呼其名 . 语中则不可。 汉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三、英汉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与意译法 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可以互相理解时或者称谓 词语可以对等时不妨采用直译法,如果文化差异导 致理解困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因为翻译的目 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 例如: 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 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 译文 1:“I’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 How could I know about the Second 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 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汉英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206作者简介:吴珊珊(1997—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英语及跨文化交际。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称谓语用法有所不同。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双方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

因此,掌握汉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用错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的是对话者之间互相称呼的代词。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称呼自己时,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代词“I”;如果需要强调自己,可以使用反身代词“Myself”。

相反,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式比英语多。

汉语中的中性第一人称代词是“我”,相当于英语中的“I”。

不过,古代中国人为了礼貌,常用自谦代词来称呼自己,比如“晚生”、“卑职”等[1]。

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贾珍言道:“昨承冯大爷示知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医学,小弟不胜钦仰之至。

”张先生道:“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见浅陋,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Jia Zhen said, “Yesterday, I was overwhelmed with admiration by all Mr. Feng told me of your character, learning,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medicine, sir.”“I am simply an ignorant layman,” replied Dr. Zhang. “But when I heard yesterday from Mr. Feng that Your Lordship’s family is considerate to ordinary scholars and had condescended to send for me, how could I disobey your order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 and Dai, 2001)[2]“张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还是用“晚生”来称呼自己。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In western cultures, grandpa, uncle or other relatives appellations can be used only among relatives.
Westerners culture stress on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Everyone is equal. Even a child will not call an old stranger “Grandpa”.
The Differences of Appellation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West
• Culture influence on address • Contrast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ppellation
1. Contrasts between relatives appellations
权势关系(不等关系power)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1)通称对比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iss,Ms,sir, lady等,前三者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通称有“同志”“师傅”以及新兴的“先 生”“小姐”“美女”等 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种能象英语中的“Mr.”、 “Mrs.”、“Miss”等如此普遍使用的,在不了解 对方的年龄、职位、与自己的亲疏关系等因素的情 况下可适用于一切人的称谓。有学者称中国目前这 种现象为“社会称谓缺位现象””。
• 称呼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熟稔程度不 同
In English,name term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appellation system. Because of different identities, social status, ages and so on between talkers, westerners’ first name, name, full name and nick name are used at the same time. first name 同等关系(solidarity) 亲属间 first name、nick name、pet name first name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摘要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从两部分入手——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了解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差异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无泛化亲属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无泛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亲属称谓的使用一般是在社交场合。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地位,如教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政府官员与普通群众等。

这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职务职业称谓;社交通用称谓和姓名称谓。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透悉中西称谓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之,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Abstract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alway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ransmit to the audience. Apt appellation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 different culture climate, the same appell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pragmatical rules, different pragmatical scope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al meaning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appellation is easy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appell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should be learn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ingship Term and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reali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culture. The Kingship Term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pure kingship address and expansive kingship address. The former is used to relatives who call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is used in social occasion.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call in the social. It is the cultur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 In the communication, people have to bring different appellations to represent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e.g. teachers vs students, employers vs employees, governors vs publics etc. In this part of essay I exp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appellation of post and profession, general socialappellation and name appellation. At last, this essay get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ppellation by comparing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tail part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yle and kin, the effect of ceremony and ethic 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nd world outlook. In a word, address forms are important social linguistic issues. They have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address forms can lead to successful resul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kin social appellation culture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浅谈中西称谓语解析

浅谈中西称谓语解析

英语1401 组员:韩玉兰刘锐锐亢丹丹浅谈中西称谓语一.中国称谓语: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1.家族方面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

男的自称男儿子;女的自称女儿子。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

男的自称孙或孙男(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

男的自称曾孙男;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男;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爸叔妈)。

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母姑父(姑妈姑爸)。

男的自称侄男;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令伯父、令叔父、令姑父、令伯母、令叔母、令姑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家伯父、家叔父、家姑父、家伯母、家叔母、家姑母。

如果叔伯父很多,称几伯父、几叔父、几姑父、几伯母、几叔母、几姑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姑祖母,男的自称侄孙男;女的自称侄孙女。

中西称呼语(夫妻间)对比..

中西称呼语(夫妻间)对比..

• 良人
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 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 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 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 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 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 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社会背 景和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女人一般在同 事或者朋友面前都喜欢称自己丈夫为“爱 人” 或 “老公”,而日常生活中则习惯称 呼为“亲爱的”或直呼其名以示平等。
Other Countries
• • • • • • • • • • • • 阿拉伯人用“我的黄瓜” 立陶宛人用“啤酒”来比喻 波兰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为“饼干” 日本人则会说:“哎哟,是美丽的山花” 法国人把自己心爱的人称为“小卷心菜” 兹库人对爱人的最高爱称则是“我的小蒜” 希腊姑娘则喜欢被人称为“象黄金虫一样” 芬兰人思念情人时,称之为“温柔的小树叶” 而列塔尼人则兴奋地把恋人比作“我的小青鱼” 浪漫的维也纳人用“我的小蜗牛”来称呼心爱的人 捷克波希米亚最富爱情表达方式的话为“我母亲的灵魂” 塞尔维亚人称呼自己的恋人为“小蟋蟀”时,就会沉侵在 最大的幸福之中 • 而南斯拉夫的加尔纽拉人则用“我的小草”来表达对恋人 最炽热
• 老公 改革开放后,老公一词开始普遍流行, 它源于粤语,老公如老酒,越老越香,越 陈越好。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 广东:丈夫:老公、“衰佬”、“衰公”、 “死鬼”等 妻子:老婆、“衰婆” • 陕西:丈夫:汉子 妻子:婆姨 • 四川:丈夫:老公 妻子:婆娘 • 上海: 丈夫:阿拉先生 妻子:阿拉太太 • 北方地区:丈夫:孩儿他爹 妻子:孩儿他 娘;合肥阜阳一带:丈夫:孩他爹 妻子: 俺媳妇、俺那口子;湖南、湖北、江西、 四川等地:称妻子为堂客.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 AbstractAs we know, address forms are the words speakers use to designate the person who they are talking to while they are having a conversation. Different culture can make different address forms.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language culture background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address form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address forms just like the mirror, it can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ehavior, customs, regime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shows the differences of kinship address forms and social address fo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 also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from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al regime. Key words: address forms culture history social regime Address forms are a kind of linguistic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at only human own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wer, solidarity and polite principle. When it comes to address forms, it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kinship terms and the social terms. Kinship terms refer to the address forms used among people who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by blood or marriage, which can reflect their genetic, marital, intimate or distant relationship. While social intercourse is a branch of speech action study of appellation or address forms and it is a conveying and succeeding symbolic system established by usage.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all in the society. It is th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After know about the category of the address forms, 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system of kinship terms in Chinese is meticulous, complex and serious, while in English, it is general, simple and perfunctory. In China, we all know that almost every man have :“曾祖父母,祖父母,父亲,母亲,妻子,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堂兄弟,堂姐妹,姑姑,姑父,舅舅,舅母,姨夫,姨母,表哥,表姐”and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appellations. Even in different area, we have different appellation .It is a very complex, varied and tedious address forms system. But in English, they only have great grand-parents, grand-parents, father, mother, wife, uncle, aunt, cousin and some others. It is very simple and concise. Besides, in Chinese big families which always contain a couple of families include the agent’s family, his or her wife’s, uncle’s, aunt’s family, every member of this big family has a special appellation and this appellation can reflect his or her age and gender. But in English, the uncles contain the “叔叔”,“伯父”,“舅舅”,“姨夫”… in China, aunts contain “婶婶”,“伯母”,“舅母”,“姨母”… in China, cousins contain“表哥”, “表姐”, “堂哥”, “堂姐”…in China. And the other appellations also contain many family members. This suggests that westerners think the other relatives are not so important except their parents. While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y relative is serious. The appellations in China always can reflect the age and gender, and in English, some can and some cannot, for example father, mother, sister can reflect the gender, but cousin cannot reflect the gender. Besides, in China if you call someone “伯父” means he is older than your father and if you call a man “叔叔”means your father is younger than him. If you call your cousin “表哥(表姐,哥哥)” means you are younger than him or her. If you call “表弟(表妹,弟弟)” means you are older. In a word, if we someone’s appellation has the characters “弟,妹” means this person is younger. But there are some other appellation in China cannot reflect the age just like “姑姑,舅舅,姨夫…”. But in orderto avoid this happen, people usually make “大(二,小)姑,大(二,小)姨夫”… to mean he or she is older or younger in age. So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history make the kinship terms in China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After this,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Firstly,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can be sorted in 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s, name appellations, common appellations and zero appellations.1.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职衔称谓)The rank and occupations appellations in China can be also sorted by the people’s vocation or career, like “刘老师”, “李主任”, “王教授”, “陈将军”and so on. But you cannot see these in English, because the teacher, chairman, professor and general just a vocation or a title and they cannot be an appellation. That’s why we never see teacher Zhang or professor Wang in English. But in China, the rank and occupation appell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yone who is not so intimate to a teacher or a professor whose first name is Liu, he can call him or her teacher Liu or professor Liu. It is polite and appropriate. appellations and the other appellationsIn China, the name appellation is usually used in the same generation or the superior to subordinate, like friends to friends, classmates and those people who are in a similar age and the seniorities to the junior and so on. It is not serious so much in modern China. The name appellation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r we can say people use it most. It can be used in many situations such as in the family, offic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wife can call his husband’s father or mother’s name, but in China, the wife must call his husband’s father or mother “爸,妈”and if a wife call their name directly, the wife will be thought as rude, then divorce will com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name must be widespread used so that almost every person can use it as an appellation. This because people think every people is equal. Besides the name appellation, people also use “sir” and “lady” to show the respect to the seniorities and ladies. And I think the “sir” just like “您” in China. When it comes to this, I’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about Qian modest(谦词). We know Chinese polite and self-depreciatory expressions include words and phrases by which the speaker can achieve a better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people always represent oneself to be “在下,鄙人,小弟”…and call the other people “阁下”“尊驾”… besides, there are “令尊” “尊驾”… especially in ancient China. When compare with China, English has a little honorific appellation like “Your Majesty”( 陛下、国王、女王陛下) 、“Your Highness”、(亲王、殿下)、“Your Honor”(法官、先生或阁下).3.Zero appellationsIn a social conversation, people talk without address forms and get into the point directly is called as zero appellations. When we want to have a talk with someone who we don’t know him or her, then we can call him or her “帅哥” or “美女”, if he is a student, you also can call him “同学”. And in English, they often use “lady”、“sir”、“excuse me” and so on as zero appellation. Especially, in China, people used to call a stranger in kinship terms just like a little boy call a strange man who is in a similar age with his father “叔叔”. 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a stranger calls him uncle, he will be confused and even unhappy then he may say “Please call me John, not uncle, I’m not your uncle!”. So the way like this is impolite or even rude in western even though we think it is appropriate and polite in China.After knowing someth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address for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 want to do some research in the reasons. As we know,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that has a 5000-year history and has gone through the primitive society, feudal society, capit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society. Besides, there are 56 nations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 so that the group culture is prominent in China. And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much longer feudal society tha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China was in feudal society, the ranked system was strict and people were ranked seriously. But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It took a short time for them to transmit feudal society into democratic society. So, the hierarchy in China is more salient than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nk every person no matter who he or she is should be equal and no one is born with privilege. What’s more,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genetic connection. But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were connected in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so they a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quality and freedom. When talk about this, I find that the war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fought for fields while in western, people fought for freedom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t is totally different. Most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farmer and most of their life time lived in closed village, the villagers’ communication is basically a relative or acquaintance, rarely with strangers. So the address forms developed from relatives, and lack of social address forms for stranger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eudal hierarchical system, Chinese lack of an equal view to anyone. Owing to enter the capitalist society earlier, the individual becomes an independent social individuals, especially by the influence of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ree" "equality" "independence" were beat into their mind. 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use the social terms rather than kinship terms.参考文献:【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4】王春田甜,《称呼语的界定与分类》2012年【5】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6】Chunming Gao,《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2013年【7】有道词典例句【8】百度知道。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

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

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

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Dad”“Mom”。

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1.前言语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在称谓语――说话人称呼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上的差别。

说话人同对话者直接的关系我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主要是比较中西社交称谓语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渊源。

就社交称谓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社交通称,职位头衔称谓,社交尊称以及亲密社交称谓。

中西在社交称谓上有一些碰撞,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现象。

2.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这部分主要对比中英文社交称谓语上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注重权势地位,讲求长幼有序,喜欢贬己扬他,而英语文化一般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权贵。

这些也会反映在我们社交称谓中。

2.1 中英社交通称对比社交通称(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对话者身份,职位,年龄等信息一种称呼。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时可以“对号入座”。

Eg:Mr. Smith史密斯先生;Lady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士。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心理学.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向她提问,“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这位教授明显有点不高兴了,回答说,“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例子里面,虽然Mrs. Smith 在语义上对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并且注重自身,觉得Mrs. Smith 会暴露她已婚的事实,并且没有突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中文的称谓极具中国特色,没有找到与之对于的称谓,下面以“师傅”和“同志”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衔称谓 姓名称谓
社交称谓
通称 人称 零称谓
一.汉英亲属称谓的对比
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语言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 特征,而反映在亲属称谓上的特征最为明显。 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 精细 复杂 严格
英语
笼统
简单
粗疏
中国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西方亲属关系称呼语简图
中西亲属称谓不同之处
(1)传统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范围大,家庭成员多。
中国家庭有四世同堂现象; 英语中很少见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son。 典型的西方家庭一般只包括两代人,父母、自己和兄妹。 核心家庭比较普遍,家庭成员关系简单。
(2)中国家族中的成员称呼语比西方家族中的成员 称呼语更具体、丰富
中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称呼语 西方的家族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称谓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 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一 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 大类型。
•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 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 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 的标志。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 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 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 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 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 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 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称谓系统对比
英汉称谓语可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亲属称谓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惯.
• 英汉亲属(kinship)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 族、父系与母系、长幼辈分、姻亲与血亲、 派生词的使用、泛化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 在社会称谓中, 汉语表达的词汇相对丰富, 敬语与谦语的使用也更频繁。造成这种现 象的差异是两民族的历史、生育观念、友 谊观念和信仰观念结构的不同。 • 从英汉称谓的差异进一步揭示到其背后文 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 际。
少数却不能反映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性别特征 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 parent,cousin
英语: cousin 汉语:
表哥、表姐 表妹、表弟 堂哥、堂姐 年龄 性别 年龄 性别
unknown
known
堂妹、堂弟
二、汉英社交称谓对比
1、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称,职务等社会地位的象 征词都可以用来表示称谓。
语言是“无形的多面体”,能反映社会的诸多 方面及不同民族的心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我们能窥视一个社会的制度、风俗 及文化心态等。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 密切相关,是一个社会文化心理的镜象。
称谓语(Address forms)
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
Address forms are the words speaker use to designate the person they are talking to while they are talking to them. 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系统区别愈大。 称谓语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观 念、行为、风俗习惯、制度和社会心理。
英语中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做称呼。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octor,professor等,神 职,军职也可单用 另外一些只单用的如waiter,boy,conductor等称呼, 隐含一种卑微底下的含义,不能加姓或名 总的来说,汉语职衔称谓要比英语的更广泛,复杂。
2、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或上对下关系中 亲朋之间用昵称,如小XX 除恋人或至亲之外,一般不用单字 称呼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熟稔程度不同
职衔称谓
职业称谓
老师,医生, 律师
职务称谓
主任,部长, 厂长
职称称谓
工程师,会计, 教授
头衔称谓
博士,将军, 上校
几乎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例如老师、律师、 工程师、会计等等。
汉语 张老师 英语 Teacher zhang
杨律师
Lawyer yang
因为这些在汉语中可用来作称谓的职业在英语中仅仅是 职业而已,不可用作呼语。汉语中习惯于把一些具体的 职务、职业加在姓之后称呼对方。
2019/3/18 2
一、文化与称谓语 二、英汉称谓语系统对比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二)、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三、称谓语差异渊源
图文趣解 • Pictur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lue Red the Westerner the Asian, especially Chinese
(1)通称对比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iss,Ms,sir,lady等,前 三者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Way of Life
Sundays on the Road
Party
The Boss
Contacts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 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
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
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 限,多以朋友相处。
姨夫
伯伯 父辈尊长
姑父
uncle
舅舅
叔叔
姨姨
伯母 母辈尊长
姑姑
aunt

舅妈

这也反映了西方除了父母子女之外,其他亲属关 系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在汉语中,对于与父母同辈的两性亲属有严格的 区分。
(3)对于性别和年龄特征的反映
中国的亲属称谓语表明了被称呼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英语很多亲属称呼语能清楚反映被称呼者的性别特征,
英语中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的重要部分。 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不同,导致了姓, 名,姓名全称及昵称同时存在。
同等关系(solidarity)
亲属间
first name
first name、nick name、pet name first name
权势关系(不等关系power)
3、通称,人称和零称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