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兴八首》(其一)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秋兴八首》赏析(其一)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其一),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kuí)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sà凉爽的意思)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yōng古代大钟),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兼天:连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指冬天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白话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

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颔联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江间、塞上紧扣夔府;浪涌、 江间、塞上紧扣夔府;浪涌、云阴紧承 秋意。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巫峡江中, 秋意。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巫峡江中, 波浪势若兼天,写江水倒流,自天而下; 波浪势若兼天,写江水倒流,自天而下;巫 山塞上,风云接地,写阴霾由地而升。 山塞上,风云接地,写阴霾由地而升。“波 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 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 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这两句以飞动、 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这两句以飞动、 壮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 壮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使情景交 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 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进一步把秋思写足。秋已深, 进一步把秋思写足。秋已深,家家都在赶制 寒衣,准备越冬了, 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 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 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 寒孤寂,不胜悲凉。 刀尺”而说“ 寒孤寂,不胜悲凉。“刀尺”而说“催”, 暮砧”而说“ “暮砧”而说“急”,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 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处处催” 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处处催”,是写眼前 一片秋景催人; 一片秋景催人;“ 催”字,“急”字,形 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 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 国的迫切心情。 国的迫切心情。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 奉节县) 大历二年——767年 的作品, ——767 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 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 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 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 合则为一组。 首,合则为一组。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 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 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古诗文阅读】《秋兴八首 其一》试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秋兴八首 其一》试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秋兴八首其一》试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通译与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优势云接地阴.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冬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暮秋露珠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覆盖在萧瑟阴沉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寰宇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不曾回家,就不免悲伤落泪.划子还系在岸边,固然我不克不及东归,漂荡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冬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曩昔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邃深挚……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流浪.怀念故园的心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沉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衔接大地,四周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天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凋谢(即已是两年),花上凝集着本身回想曩昔岁月的眼泪,一只孤单的划子紧系着我回籍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家乡的怀念情感.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冬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示岁月催人的感叹.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哀痛.2.【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夕照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喷鼻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译文】孤城夔府夕照西垂的时辰,我经常依凭北斗星思恋遥远的京城.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也禁不住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的木槎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能去装潢着画墙,供奉着喷鼻炉的尚书省供职,笳的悲鸣经由矮墙隐约传白帝城.过了许久,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长映照至洲前的芦荻花.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傍晚入笔.颔联,把怀念京华与出身之感慎密交错.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远景物.3.【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全苦衷违.同窗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洗澡在秋天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葱的山岳.持续两夜在船上住宿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候,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切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前人尚且如斯,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路肄业的同窗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邻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涯.第三首紧接三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天朝景.前四句写清白的秋色与烦扰的心境.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本身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住宿江中的渔船,燕子老是在高低翻飞.“汛汛”.“飞飞”连用暗示动作反复;“还”.“故”,吐露诗人懊末路的心境.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用同窗多不贱反衬本身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显贵.这联感怀出身,悲忿沉郁,如诉如泣.引出第四首.4.【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堪悲.贵爵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军书驰.鱼龙热闹秋江冷,祖国平居有所思.【译文】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贵爵第宅都换了新主人,文武官职也和往朝大不一样了.关山的战鼓震天,征讨吐的军书飞奔不断.秋江里玉石镌刻的鱼龙热闹地静卧,回想起祖国长安的如烟旧事,我思路翩翩,难以入眠.第四首以安史之乱为中间,写长安现状,是八首的枢纽.首联因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叹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侧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尾联写在这国度完整.秋江清凉.出身凄苦.晚年潦倒的情形下,往日在长安的生涯经常呈如今怀想之中.5.【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仙境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译文】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天晴和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西望仙境栖身着王母娘,老聃骑牛从洛阳而来,紫气刹那溢满了函谷关.雉尾扇开合像祥云移动,日照耀在皇帝的衮袍上,我看清了圣上的尊容.老病的我独卧孤舟惊愕年纪已高,早年为数不久不多列队上朝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想帝居的巍峨绚丽,早朝的肃穆肃静,回想本身曾在中心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光辉阅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宁靖气候,气候万千,激情万丈,以衬托如今的国危平易近困.穷途落拓.晚年流散的快乐和抑郁.前四句写殿远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经由过程回想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长江岁晚相比较,抒发了浓厚的今昔之感.6.【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想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译文】从瞿塘峡口至曲江头,万里景致都换了秋装.花萼楼经复道直达曲江与蓉园,通的是皇帝的御气,在芙蓉苑游兴正浓的玄宗却失望地听到安禄山兵变的告.宫殿里珠帘绣柱环绕着临空欲飞的黄鹄,锦缎做揽,象牙做桅杆的游船乘风破浪,惊起一群群白鸥,回想那歌舞泰平承平之地曲江,关中自古就是帝王之洲,惋惜眼下却成为干戈相见,狼烟连天的疆场.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本身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面前的风景,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庞杂情感交错成一派渺茫而又深挚壮阔的艺术境界.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更,不堪感叹.7.【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旗子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金风抽丰.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译文】开凿昆明池是汉时之功,汉武帝的旗子还在面前猎猎作响.池里的石像为织女,却不克不及趁月纺织,鲸鱼石刻造型活泼,鳞甲传神,几乎要舞动金风抽丰.江面上沉没的菰米似乎沉沉黑云,白露至,粉红的莲花纷纭凋零,露出了莲蓬.关塞高入云天,只有一线天容鸟飞过,我独自四处流浪于江湖,却无一己安身之地.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示当年唐朝国力隆盛.景物绚丽.物产富裕的汗青画面,又慨叹旧事不堪回想,长安远离,苦衷茫然.8.【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喷鼻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候,白头吟望苦低垂.【译文】昆吾御宿这些亭台楼阁逶迤而来,紫阁峰的倒影映入渼陂.喷鼻稻,鹦鹉之有余;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春天的丽人采花拾草,互相问候,游伴天晚仍然棹他游,游兴不减.老汉的如椽文笔曾气候凌云,惋惜回望往日长安的繁荣生,再想今日贫病潦倒,白首低垂,不堪哀叹.第八首经由过程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想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不雅.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喝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录当时盛况.【综述】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祖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错,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满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展表示规模的测验测验.格律精工,章法周密而又富于变更,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说话鲜艳,思惟沉郁,乐律顿挫顿挫,与《咏怀事迹》五首作风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偏向.。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四、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秋景、抒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知人论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 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 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 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 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 外,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也 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 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杜甫的情怀
羁旅之感 故园之思 漂泊之愁 家国之忧 迟暮之悲
感 谢
感 谢
阅阅
读读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作 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 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 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 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 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 尽的思乡之愁。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故园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作品赏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和纲领,写夔州(今为奉节县,包括县东之白帝城)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在深秋露水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里面波涛汹涌,连接天际。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山上空的乌云像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离开成都,原打算出峡。

然而被滞留在夔州等地已经两年,他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教后记:
导学案
1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3(1)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

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借景抒情(2)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虚实结合
(3)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以乐景写哀情
(4)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4触景伤情,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固学案
【基础演练】1、答案:xìng diāo lùsēn zhēn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巩固提升】1、答案: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3、答案:A。

4、答案:《阁夜》: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5、答案: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道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思学案
1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