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复习内容(全)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复习内容(全)

名词解释:1.植物的年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年之中随着环境,特别是气候(如水、热状况等)的季节性变化,在形态和生理上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性变化。

年周期是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

2.萌芽力和成枝力, 芽的异质性,芽的早熟性和晚熟性3.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等现象4.花芽分化:植物的生长点由叶芽状态开始向花芽状态转变的过程。

5.座果:经授粉受精之后子房发育为果实的过程。

6.落花落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成熟全过程钟,发生的花果陆续脱落的现象。

7.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即温度的三基点。

8.昼夜温度有节奏的变化称为温周期。

9.有些植物在发芽后不久,需经受较低温度后,才能形成花芽,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10.一天中昼夜长短的变化称为光周期。

11.客土:在栽植园林树木时,对栽植地实行局部换土。

12.培土就是在园林树木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在树木生长地添加入部分土壤基质,以增加土层厚度,保护根系,补充营养,改良土壤结构。

13.需水临界期:在生长过程中,许多树木都有一个对水分需求特别敏感的时期,即需水临界期14.由物理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其养分形态为无机盐或化合物,化学肥料又被称为化肥、矿质肥料、无机肥料。

15.有机肥料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既能提供植物多种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又能培肥改良土壤的一类肥料,其中绝大部分为农家就地取材,自行积制的。

16.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17.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18.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传(侵)染性病害,19.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传(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植物保护复习题一

植物保护复习题一

第一部分培训大纲一、知识要求(应知):1.掌握主要病虫害分类的基本知识。

2.了解园林植物主要有害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3.掌握物候观察、饲养、诱测等方法进行害虫监测。

4.了解邻近地区主要园林植物病虫危害趋势,以及有效防治的方法。

5.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在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二、操作要求(应会):1.采集制作天敌昆虫标本,达到可供鉴定的要求。

2.应用有关科技资料,确定突发性的病虫种类。

3.掌握常规的土壤消毒、苗木消毒的熏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进行室外药效比较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做数据处理。

5.搜集整理和总结植保技术资料。

6.对初、中级工进行示范操作,传授技能,解决操作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理论部分(一)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X”,答案写在括号内)1.防治昆虫的幼虫无论虫龄大小,在同浓度药剂下都是同样防治效果。

( )2.蚜虫——年必须经过两个寄生因此一年发生两代。

( )3.蚧虫类一般能诱发煤污病。

( )4.昆虫的发育周期由卵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 )5.挑蚜是传播病毒酌牛种主要媒介害虫。

()6.昆虫在一年内出现的各个虫期及世代的变化情况,称为年生活史。

()7.蚜虫的排泄物能引起植物叶表面发生煤污病()8.蚜虫的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锐( )9.吉丁虫幼虫围绕干都电食危害;天牛幼残曲外向内蛀人本质豁危害。

( )10.金针虫和叩头虫是同一种昆虫、不同的由态,( )11.螨类的变态经过:卵、幼螨、成螨。

( )12.螨类不是昆虫,是蛛形纲,微小节肢动物。

( )13.危害植物的动物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 )14.昆虫是一种变温动物。

( )15.昆虫在同一时期内出现不同虫态、不同世代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 )16.病毒感染致死的虫体体表发白,呈僵硬状态。

( )17.危害植物的线虫,也是昆虫。

( )18.天牛成虫具有长距离的迁飞能力。

( )19.螨类成虫有四对足,幼虫期有三对足。

最新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最新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病原:引起园林植物病害发病的直接原因。

2、病原菌:在生物性病原中,真菌和细菌称为病原菌3、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所引起不具传染性的园林植物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所引起的具传染性的园林植物病害。

5、症状:寄主植物受病原侵染后所表现出的形式,是病症和病状的总称。

6、病症:病原物在受害植物上所表现出的结构特征7、生物性病原: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

8、子实体:着生真菌孢子的组织和结构9、锁状联合:担子菌菌丝为保持双核性而形成的一种钩状结构10、病毒:为一类不具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为主成份的体积极小的专性寄生物。

11、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或一定时间内发生普遍而严重称为病害流行;12、致病性:病原物使寄主植物致病受害的能力;13、侵染过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开始,到寄主呈现症状的整个过程;14、侵染循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5、隐症现象: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可以长期或永远不表现症状16、潜伏侵染: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寄主植物不表现症状,这称为潜伏侵染。

17、诱发抗病性:寄主受侵染后所诱导出的限制病菌扩展的特性;18、下口式:指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近似于直角关系的一种昆虫头式如蝗虫的形状。

19、昆虫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确定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经过叫年生活史。

20、跗肢:昆虫体成对分节的外长物。

21、多胚生殖:昆虫的一个卵形成多个胚胎,发育为个体新的生殖方式。

22、补充营养:成虫期为性细胞发育成熟进行的取食。

23、龄期:幼虫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24、单寄生:指在一个寄主体上只寄生1头寄生昆虫的现象。

25、植物检疫: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或法令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病虫、杂草,采取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完整)16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复习题

(完整)16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1、大树: 一般指胸径在15~20cm以上,或树高在4~6m以上;或树龄在20年以上的树木,在园林工程中均可称之为“大树”.2、古树名木: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或社会意义的木本植物。

3、合轴分枝:合轴分枝主干的顶芽在生长季节中生长迟缓或死亡,或者顶芽是花芽,花后由紧接顶芽下面的腋芽生长代替原有的顶芽生长,如此每年交替进行使主干继续延长。

4、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是在较长时期段内供给树木多种养分的基础性肥料,如腐殖酸类肥料、堆肥、厩肥、圈肥、粪肥、鱼肥、骨粉、血肥、复合肥、长效肥以及植物枯枝落叶等。

5、乔木:树体高大,有直立发达的主干,主侧枝分布鲜明的树木。

6、适地适树:使栽植树种的生态系特性与栽植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7、疏剪:即从分枝基部把枝条剪掉的修剪方法8、树木的引种驯化:是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树成为栽植树。

外地树为本地树的技术经济活动。

9、树木定植:按规范要求将树体载入目的地树穴内的操作,叫定植。

10、行道树:是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树成为栽植树。

外地树为本地树的技术经济活动。

11、修剪:修剪则是服从整形的要求,去除树体的部分枝、叶器官,达到调节树势、更新造型的目的12、叶幕:叶幕是指树冠内叶片集中分布的区域。

13、园景树:多作为园中布景的中心植物景观,具有赏花果、观形色、以单株栽植形式配置的各类树木,单株观赏要求高。

14、整形:通过一定的修剪措施来形成栽培所需要的树体结构形态,表达树体自然生长所难以完成的不同栽培功能。

15、枝条的顶端优势:树木同一枝条上顶芽或位置高的芽比其下部芽饱满、充实; 萌发力、成枝力强,抽生出的新枝生长旺盛,这种现象就是树木枝条的顶端优势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1分)1、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应具备除虫杀菌、预防疾病、观赏景色、安神健身等功能。

2、大树移植具有①移植成活困难②移栽周期长③工程量大、费用高④有许多限制因子⑤绿化效果快速、显著五大特点。

园林植物保护学考试重点总结[共5篇]

园林植物保护学考试重点总结[共5篇]

园林植物保护学考试重点总结[共5篇]第一篇:园林植物保护学考试重点总结绪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1、园林植物病、虫复杂:园林生态系统层次结构复杂,植物种类繁多;2、易引起交叉感染:如梨树与桧柏混植;3、生长环境较差,非侵染性病害数量上升;4、防治技术要求高:尽量选用低毒、无异味、不污染环境的药物和技术措施;5、防治的总体目标是:园林植物不因病虫危害,影响正常生长及观赏效果。

突出“预防为主”。

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它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指植物得病后其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症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如霉层、小黑点、粉状物等。

第二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

这些生物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原生动物等。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称子实体,在子实体上聚生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不是所有真菌都有有性生殖。

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1.游动孢子2.孢囊孢子3.厚垣孢子4.分生孢子5.芽孢子6.粉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类型1.合子2.卵孢子3.接合孢子4.子囊孢子5.担孢子子囊果的类型 1.闭囊壳 2.子囊壳3.子囊盘4.子囊腔白粉菌都是活养生物,锈菌是专性寄生。

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植原体。

植物病原菌大多为杆状菌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论述)1.一般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细菌主要在薄壁细胞组织和维管束组织中繁殖和扩展。

①在寄主薄壁细胞组织扩展的,引起叶斑(叶枯)、腐烂,如黄单胞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②在寄主维管束的导管内扩展的,引起植物萎蔫,如假单胞杆菌属。

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园林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园林植物保护学是园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繁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一些园林植物保护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生长、繁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包括园林植物的生理特性、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的繁殖技术等内容。

2. 园林植物保护的意义是什么?园林植物保护的意义在于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和数量,维护园林景观的美观和生态平衡。

3. 园林植物保护的方法有哪些?园林植物保护的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修剪、清除病虫害植物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杀灭病虫害。

4. 如何识别园林植物的病虫害?识别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茎干、花果等部位,注意病虫害的症状和特征。

例如,叶子上出现斑点、凋萎、卷曲等症状可能是叶片病虫害的表现。

5. 园林植物的繁殖技术有哪些?园林植物的繁殖技术包括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

种子繁殖是利用植物的种子进行繁殖,扦插繁殖是将植物的枝条或叶片插入土壤中生根,嫁接繁殖是将两个不同的植物接合在一起。

6. 如何防治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要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施肥、浇水等。

其次,要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控制。

7. 园林植物保护中的生物防治有哪些优点?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来控制病虫害。

它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等优点。

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8. 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什么?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杀灭病虫害。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选择适合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学习《园林植物保护》习题集

学习《园林植物保护》习题集

《园林植物保护》习题集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科学系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组复习思考题绪论一、问答题1、园林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是什么?2、园林植物保护的特点是什么?园林植物害虫基本知识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一、填空题1、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着生的位置不同,头部的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可分为、和 3种头式。

2、蟋蟀的头式是;触角状;口器是;后足是;前翅是。

3、蝴蝶触角状;口器是;足是;翅是。

4、天牛触角状;口器是;足是;前翅是。

5、昆虫的体壁由、和 3部分组成。

6、昆虫翅的连锁机构有、、、等四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翅脉脉相翅室三、问答题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昆虫的翅由哪几部分构造?常见类型有哪些?3、昆虫的足由哪几部分构成?主要类型有哪些?4、昆虫腹部构造有何特点?5、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的为害状有何不同?各有什么防治要求?四、绘昆虫模式脉相图,并注明。

第二节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一、填空题1、昆虫的繁殖方式可分为、、、等四种类型。

2、按照蛹的形态特征,蛹可分为、、三种类型。

3、按照刺激物的性质,趋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4、昆虫成虫期的主要特点是。

5、昆虫雌雄个体数量之比称为;一般情况下接近于。

6、昆虫发育分和两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孤雌生殖两性生殖世代生活年史变态羽化化蛹龄期趋光性假死性胚胎发育三、问答题1、昆虫的个体发育分哪两个阶段?2、昆虫的变态类型主要有哪些?变态类型与胚胎发育有何联系?3、昆虫幼虫期的特点。

第三节园林植物害虫与环境的关系一、填空题1、昆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区为。

2、外界环境对昆虫的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

3、天敌昆虫包括、两大类。

4、植物的“抗虫三机制”包括、、三方面。

二、问答题1、土壤对昆虫的影响。

2、有效积温法则应用在哪几个方面?第四节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一、填空题1、在昆虫纲中,第一大目为,鳞翅目为大目。

2、列举与园林植物有关的主要目、、、、、、。

3、蚜虫属目;金龟子属目;蝗虫属目;蝴蝶属目。

园林植保复习题加答案

园林植保复习题加答案

园林植保复习题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 治疗为主,综合治理C.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D. 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答案:A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中,物理防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人工捕杀B. 化学农药喷洒C. 机械除草D. 黑光灯诱杀答案:B3.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主要包括哪些?A. 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B. 真菌、细菌、病毒和昆虫C. 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D. 真菌、细菌、病毒和藻类答案:A4. 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A. 使用化学农药B. 引入天敌C. 物理捕杀D. 化学诱杀答案:B5.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监测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定期观察B. 定期取样C. 定期喷洒农药D. 定期记录答案:C6.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化学防治的主要缺点是什么?A. 环境友好B. 易于操作C. 可能产生抗药性D. 经济成本高答案:C7.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必要的?A. 观察病害症状B. 采集病样C. 进行化学分析D. 确定病原种类答案:C8. 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中,以下哪一项不是物理防治方法?A. 机械除草B. 人工捕杀C. 化学农药喷洒D. 黑光灯诱杀答案:C9.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中,以下哪一项不是综合治理的内容?A. 化学防治B. 物理防治C. 生物防治D. 环境控制答案:D10.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中,以下哪一项不是生物防治的优点?A. 环境友好B. 经济成本低C. 可能产生抗药性D. 易于操作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预防为主B. 综合治理C. 治疗为主D. 经济有效答案:ABD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定期观察B. 定期取样C. 定期喷洒农药D. 定期记录答案:ABD3.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主要包括哪些?A. 真菌B. 细菌C. 病毒D. 线虫答案:ABCD4. 园林植物虫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A. 使用化学农药B. 引入天敌C. 物理捕杀D. 化学诱杀答案:BC5.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中,以下哪些是综合治理的内容?A. 化学防治B. 物理防治C. 生物防治D. 环境控制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治疗为主,综合治理。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农林类种植、园艺专业课综合》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知识要点: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内容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学习要求】绪论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

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植物保护学知识重点笔记

植物保护学知识重点笔记

植物保护学知识重点植物保护: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2、症状:植物病害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

1)病状:植物本身的不正常。

病状类型: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黄化、花叶)坏死——细胞组织死亡,仍保持原来的组织形态。

(叶斑、病斑)腐烂——细胞组织死亡,没有原来的组织形态。

(干腐、湿腐、软腐)萎蔫——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关键是缺水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过渡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2)病征:植物生病后病部的病原物结构体病征类型:真菌形成:霉状物(霜霉病)粉状物(白粉病)锈状病(小麦锈病)粉状物(点状物)煤污状物脓状物(许多细菌病害的病征)*有症状不一定有病状*病毒无病征3、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环境条件(温光水肥土)引起能传染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不能传染的植物病害(参见12/题3)侵染非侵染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由非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能传染,并有发病中心不能传染,没有发病中心伴有点---片---面的发展过程无点---片---面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1、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从活体上获得营养)2、致病性:指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病害的能力。

(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病害的能力)3、严格寄生物(活体寄生物)/严格腐生物:只能从活体/尸体上获得营养4、活体营养:从活体上获得营养的方式。

活体营养型:有的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

植物保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植物保护学期末考试复习

1、3R:有害生物抗药性、再猖獗、和农药残留1、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2、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975,科学内涵: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病害的诞生,病害与国家的对应关系:19世纪中叶,1845年,爱尔兰是马铃薯晚疫病,1942年,孟加拉国是水稻胡麻斑病,4、病害四面体:农业中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外,还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学说1)病害三角学说:寄主,病原物,环境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病害。

5、植物病害定义:当植物遇到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组织、形态发生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株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症状的定义:植物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在植物体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异常状态。

病状的定义:植物发病部位所能看到的异常状态。

五个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病征的定义: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五个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较大颗粒为菌核)和脓状物(桃树流胶病)。

7、非侵染病害、病毒病害、原核生物中的植原体病害无病征。

按病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按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粉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不具传染性,同时大面积发生,环境条件改变,有的症状可以恢复;因又可分为三类:①是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②是物理因素恶化引起的;③是化学因素恶化引起的(无病症,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具传染性。

按病原生物可分为五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

主要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

非侵染性病害常常诱发侵染性病害。

1、寄生性定义:寄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园林植物保护学知识点整理

园林植物保护学知识点整理

园林植物保护学知识点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病害: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抵制,正常生理代谢组织结构遭到破坏2、病害三要素及关系病害的三因子学说一植物病害需要病原、寄主植物、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影响另外两方。

任何一方的变化均会影响另外两方。

3、症状: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是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4、病征的主要类型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粉状物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霉状物。

锈状物发生在枝、干、叶、花、果等部位。

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疱状物或毛状物。

由锈菌引起点状物是很多病原真菌繁殖器官的表现,褐色或黑色,不同病害粒点病征的形状、大小、突出表面的程度、密度或分散、数量的多寡都是不尽相同的。

菌脓细菌性病害常从病部溢出灰白色、蜜黄色的液滴,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状物。

5、四大病害的特征及区别(括号里是传播方式)67、侵染过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8、侵染循环: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侵染循环的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原物的传播9、病害流行的条件(因素):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0、植物抗病性: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称为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对许多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起作用。

水平抗病性是指一个植物品种对个别病原物的所有生理小种都起作用。

11、生理小种是指一种病原生物里对一种寄生的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类群12、真菌的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13、活力营养生物寄生营养生物14、柯赫氏法则①发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会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其性状与原接种物(纯培养)相同15、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从寄生植物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专性寄生物:不同病原物,其寄生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病原物寄生程度很高,只能在活的寄主上寄生,一旦寄主组织死亡,它就无法继续生存,我们把这一类病原物称为活体营养生物,也称之为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16、生理病害特点①具有突发性②田间分布普遍③病状表现散发性④无病症有病状17、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第二章园林植物害虫基础知识1、什么是昆虫及其特征?昆虫是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园林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题1.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的类型有性孢子:1)合子:由两个同型的游动配子结合,形成二倍体细胞核的合子(2N)。

2)卵孢子:由两个异型的配子囊结合,在藏卵器中产生卵孢子(2N)。

3)接合孢子:是由两个同型但性别不同的配子囊相结合,经过质配和核配后形成(2N)。

4)子囊孢子:是由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器)相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成(N)。

5)担孢子:是担子菌产生在担子外面的,一般为四个单倍体孢子(N)。

无性孢子:1).游动孢子(1)孢子囊(2)孢子囊萌发(3)游动孢子2).孢囊孢子(1)孢子囊及孢囊梗(2)孢子囊破裂释放出孢囊孢子3).厚垣孢子4).分生孢子(1)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3)分生孢子萌发5).芽孢子6).粉孢子2.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图3.病原物的致病机制a)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b)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c)产生对寄主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

4.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a)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量存在b)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大量存在c)发病的环境适时出现5.园林植物的抗病机制1)结构抗病性:即植物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坏。

先天性的防御结构:如植物表面密生的茸毛,或很厚的蜡质层等。

后天性的防御结构:如在病部形成木栓层或坏死斑等。

2)生化抗病性:即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先天固有生化抗性:如葱蒜类、松柏类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后天诱导生化抗性:如生理代谢途径的改变。

6.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a)第一,观察症状。

侵染性病害往往后期有明显病症出现,并且症状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出现,症状的发生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b)第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呈点发状,而非侵染性病害无明显发病中心,呈片发状;c)第三,侵染性病害在一个特定地点,通常只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寄主上;而非侵染性病害则在多种寄主上发生类似症状。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教材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教材

1.园艺植物保护学:指以园艺植物为保护对象,应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于经济损害水平之下,确保园艺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科学。

2.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

3.经济阈值: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4.3R:抗性、残留、再增猖獗5.3致:致畸、致癌、致突变6.德国德巴利(De Bary)——植物病原生物学的创始人,植物病理学之父7.Erwin Smith——植物细菌病害的奠基人8.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9.有害生物防治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10.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阈值之下,既有效的预防或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达到高产、稳产和增产的目的,又确保对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11.发现了检疫病害该怎么处理?A、焚烧(梨火疫病);B、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C、农业防治(a、使用无病繁殖材料;b、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c、保持田园卫生:剪除病枝等;d、加强栽培管理);D、生物防治;E、物理防治(a、热处理法;b、温汤浸种;c、热蒸汽;d、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ArrayF、化学防治1.植物病害:指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不良影响,其生理、细胞和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和外观症状的现象。

2.症状:指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3.病状: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

一、病害1、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2、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3、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4、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5、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6、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植保复习资料

植保复习资料

植保复习资料植保复习资料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如何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一、植物病害防治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疾病。

常见的植物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菌来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原体。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菌剂、杀虫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热水消毒土壤。

二、植物虫害防治植物虫害是指由昆虫、螨类等昆虫类动物引起的植物的害虫。

常见的植物虫害有蚜虫、螨虫、飞虱等。

防治植物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害虫。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虫剂、杀螨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和捕捉害虫。

三、植物营养与肥料应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有氮、磷、钾等。

营养元素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易发等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是植物保护的重要一环。

施肥的原则是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常见的肥料有有机肥、化肥等。

有机肥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经过腐熟而制成的肥料,它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化肥则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肥料,它能快速供应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四、植物保护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保护领域也涌现出一些新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保护复习资料1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的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状态,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

(病理程序:生理程序发生改变---植物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产生变化----表现出病态)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理程序,称为损伤不是病害2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间接因素称为诱因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能互相传染),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不能互相传染)。

生物性病原(侵染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类和螨类等,通常称为病原物,病原真菌、细菌称为病原菌。

非侵染性病害:温度失调、水分失调、营养失调、有毒物质影响3病害三角:寄主、病原、环境4症状: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病状: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病变特征,如变色、坏死斑、肿瘤、萎蔫、腐烂等。

病症(sign):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两方面的特征,如菌丝、粉状物、毛状物、颗粒、蘑菇、菌脓、寄生植物个体等。

(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并非都有病症;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引起的病害病症明显;病毒、植原体和多数线虫、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凡有病症的病害,通常病状先于病症出现)·病症类型:1、营养体:菌丝体、菌膜或菌毡、根状菌索、菌核、植物体、藻体;2、繁殖体: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孢子堆、子座、伞菌、木霉菌、果实;3、病害产物:气味、菌脓。

·病状类型:1增生型症状(促进性):瘤肿、痂疮、丛枝、叶卷曲、愈伤组织、流胶和流脂;2减生型症状(抑制性):黄化、花叶和斑驳、矮缩、簇生;3坏死型症状(分解性):枝(叶)枯、斑点和斑块、溃疡、腐烂、腐朽、顶枯或梢枯、水渍、焦灼、穿孔、枯萎、猝倒。

5生物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病毒、植原体、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植物病原真菌:大约有7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炭疽病、溃疡病、根朽病)多数腐生,少数寄生。

真菌的主要特征:1.有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组织;3. 有细胞壁;4.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异养生活(寄生或腐生);5.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

即真菌先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然后形成各种复杂的繁殖结构,产生孢子。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称为营养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

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后延伸生长形成,以顶端伸长的方式生长)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与寄主的原生质接触后,因渗透压的作用直接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以菌丝上形成的特殊器官——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吸器的形状由小球形、掌状、分枝状等。

菌丝组织包括:菌核、子座、菌索、假根和菌膜。

菌核是营养贮藏器官,也是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子座是真菌从营养体到繁殖体的一种过渡形式,又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而且有蔓延和侵染寄主的作用。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以孢子作为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主要以断裂和芽植繁殖,无性孢子包括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等。

没有鞭毛不能游动的称孢囊孢子;有的孢子囊内产生的孢子无细胞壁,具鞭毛能游动,称游动孢子。

有性繁殖是通过两个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完成。

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阶段可重复多次,所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越大,侵染寄主的可能性越大。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命名采用国际通用的林奈“双名法”:属名+ 种名+ (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前一个名称是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名称是种名,种名之后为定名人的姓氏(可以缩写),如有更改学名者,最初的定名人应加括号表示。

·鞭毛菌亚门:最低等的真菌,多数生于水中,少数为两栖或陆生,潮湿环境有利于生长发育。

该亚门真菌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有腐烂、斑点、猝倒、流胶等。

·接合菌亚门:无性繁殖大多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真菌中最大、危害最多的类群;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粉孢子、芽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真菌中最高等的亚门;有的锈菌必须经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转主寄生;有的锈菌在一种植物上就能完成其生活史,此现象称同主寄生。

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单链RNA。

致病作用主要是促进寄主细胞合成新的酶或毒素,干扰或破坏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

有病状没有病症。

主要引起减生性症状如花叶和碎锦、畸形、生长停止和坏死。

·病毒的传播分为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两大类:·非介体传播:通过感病植物或带毒体本身的无性繁殖材料或有性繁殖材料来完成的。

主要有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花粉和种子传播·介体传播:由带毒的或本身受感染的其他生物介体来完成的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最主要: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螨类、线虫、真菌等介体进行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一层胶状的粘液层,通常称为荚膜;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极鞭;生在菌体周围的鞭毛,称周鞭。

细菌的繁殖为二均裂方式。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属性,薄壁菌门是革兰氏阴性菌,厚壁菌门是革兰氏阳性菌。

病状:有斑点、腐烂、萎蔫、溃疡、穿孔、畸形等,坏死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常有褪绿的黄色晕圈(细菌斑点病的标志)。

病症方面,潮湿环境下,常在病斑上泌出粘稠状菌脓,部分叶斑后期脱落成穿孔。

细菌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自然孔口(气孔、皮孔、蜜腺等)和伤口侵入。

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

侵染源:活植株、病残体、繁殖材料、土壤等;传播途径:雨水传播(最主要);人为传播;昆虫传播。

·细菌病害的防治:重点是清除侵染来源(选用无病种子、苗木插穗等繁殖材料;注意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进行土壤消毒等);做好种苗消毒;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在地区之间,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防止病区扩大。

发病时用抗菌素(链霉素、波尔多液)进行药剂防治。

此外,应避免形成伤口,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

·植原体也叫植物菌原体。

植原体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

包括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植原体病害普遍表现为系统侵染,症状多为丛枝和矮缩等现象;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嫁接也是传播和接种植原体的有效方法。

·植物病原线虫:专性寄生,只能在活的细胞或组织内取食和繁殖。

口针是植物寄生线虫的最主要标识。

绝大多数产卵繁殖,少数孤雌生殖。

防治植物线虫病的基本措施有:严格植物检疫;增施有机肥;选用高抗性或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轮作或间作;进行种苗处理和土壤处理;药剂(D-D混合剂)防治。

·寄生性种子植物: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全寄生,包括菟丝子科和列当科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关系只是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包括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等。

前者无足够的叶绿素,后者有叶绿素。

主要有桑寄生科和槲寄生、菟丝子、无根藤和寄生性藻类。

寄生性种子植物依靠风力和鸟类介体传播。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植物的抗病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寄主植物的抗病过程、病害侵染循环等内容。

·寄生性: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包括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强寄生物)--活体寄生物,兼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死体营养物)寄生专化性:任何寄生物都只能适应一定种类的寄主植物(寄主范围也叫寄主谱)·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表现在酶的致病作用、生长调节素的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作用、争夺营养、机械压力。

·抗病性:植物对病原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即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力。

具有遗传性、专化性。

抗病性与致病性同时存在于寄主-病原物体系中。

包括免疫寄主、抗病寄主、耐病寄主和感病寄主;抗病性分为被动抗病性和自动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典型的抗病性例子:过敏性坏死反应和植物保卫素的产生·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植物侵染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源、再侵染源以及病程(主要环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包括有病植物、病植物残体、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和肥料、昆虫等传播介体。

·初侵染: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的场所出来,所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株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发病过程,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并又被传播到健康植物上,在一个生长季节内进行重复的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自然动力传播(风、雨、流水、昆虫和动物活动)、主动传播、人为传播(农事操作)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病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包括接触期(孢子接触寄主到孢子开始萌发)、侵入期(孢子萌发到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影响条件是温湿度)、潜育期(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表现症状)、发病期(从寄主表现症状开始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

侵染循环绝不意味着病害年复一年、不变的重复发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原:引起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各种不良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病原:1、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