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29-中财考研复习经验之五
中财会计硕士经验分享:考研是持久战,心态最重要

中财会计硕士经验分享:考研是持久战,心态最关键考研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付出一年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情况下,多吸取一些学长学姐的经验,会帮助大家更科学地备考,提高考研的胜算。
下面是过来着为大家分享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本科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统计专业,以管理类联考综合164分,英语二78分,总分242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会计硕士(Mpacc)学位。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一)谈一谈Mpacc的特点:初试内容少,相对简单,但竞争激烈,因此要求我们对知识点要掌握的透彻,注意学习中的细节。
总分300分的初试,个人认为,随机性还是比较大的。
考试科目少意味着每一科都要兼顾。
会计专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专业课完全在复试阶段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初试胜利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尤其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最好不要把专业课都放到初试结束后进行复习。
竞争激烈,每年报考会计专硕的人数很多,跨考会计专硕的同学本科专业也是五花八门,通常考试失利的同学难以找到合适的调剂机会,有孤注一掷的感觉,我在考研期间没有参加任何实习,也没有试图找工作,一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去,这样做其实很被动,一旦考研失败,同时也意味着错过最后的招聘时期——春招,无形之中使自己没有了退路。
各位考研的伙伴们,这些问题对于大三的同学们来说可能看似很遥远,但是现在你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着你的将来,所以做好长远的打算是必要的。
(二)复习时间我准备考研的时间比较早,从15年4月份陆陆续续开始报班听课,但是说实话,真正开始认真看书,做题要从大三10月份开始算起,所以备考时间长达一年之久。
对于复习的时间,在4月份之前开始准备的同学,时间都是十分充裕的,因为初试的内容真的不难也不算多,但也正是因为简单,所以更需要学得透彻。
第一轮(-6月):基础阶段注意基础知识点,要全面系统,选择基础性题目进行练习,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基础打不好何谈后期的提升。
中财金融考研如何整理零散的笔记资料

中财金融考研如何整理零散的笔记资料首先先给大家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我是14年应届考研学生,本科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考研报考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专业硕士。
考研总分为407,总分应该是初试第四名,单科成绩如下:英语:73;政治:77;396联考:132;431专业课:125。
然后给大家说一下整个考研时间的安排吧,我的占据线比较短,刚好是4个月左右,8月份去西安、甘肃、新疆一带玩了一个多礼拜,9月初搬到本部,9月3号正式开始准备考研。
很多人都说我心态好,其实刚开始确定考研,并且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的看了一轮,有的甚至于看了两轮,自己肯定会有点着急。
所以在这儿给大家先说说考研心态吧,考研确实苦,所以说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周围有同学半途放弃开始找工作,也有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保持一个单一的心态比较好。
我当时的心态是,4个月好好准备,考上了肯定是比较理想的,没考上可以在3月份春招时找工作,所以在四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我没有投一份简历,自然也没有关注任何招聘信息。
其次是处理课程与考研之间的关系,大四上学期我们共有两门专业课,所以在准备期间还要上课。
这里比较惭愧的是当时我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学校图书馆座位有限,去上课可能回来就没座位了,所以当时课上的不多,不过最后考试还是抽了不少时间准备。
在整个考研期间,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我妈来北京看我,出去过1天,然后一直到考研结束都没离开学校。
整个期间有过一些小感冒,但是不会过多影响复习,最大的一次感冒休息了近一周,当时的状态是完全不能看书,所以特别着急,可能也是由于着急反而影响了恢复,所以在这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毕竟良好的体质是成功的基础。
接下来说说我的复习安排,复习期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8点开门,所以我会在8点15左右到图书馆,很感谢当时图书馆4楼大叔对我们考研学生的帮助,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复习。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硕士考研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硕士考研经验尚考学员张同学与大家分享考研经验:考研已经结束,一路走过来真的不容易,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竟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一切都尘埃落定了,真的要感谢一直在我身后默默给我支持和鼓励的我的家人,一路并肩走过风风雨雨的战友,还有尚考的老师们在学习上给我了不少非常有用的指导和建议。
现在,我想把我学的,把我知道的全写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作出考研这个决定的最初,我感觉到的是强烈的孤独感。
那段日子,感觉自己跟孤魂似的在教室间寻找、游荡。
找座位就像见缝插针,身旁的面孔就像杀毒软件一样每天都在更新,心里感受到的是在不断的适应中煎熬的苦闷,也因此倍感孤寂和无援,也因此知道了磨合是多么的重要。
坐在座位上,数数书的页数,好一个580页,现在才进行到40页,何时才是尽头?心里不免泛起烦躁的情绪。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日子久些,这些感受也就随即淡化了,似乎是习惯了又似乎是麻木了,总之,我的心在那时才算是真正的安定了下来。
孤身一人的暑期奋战就这样开始了,暑假里时间是最充裕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校园清净,没几个人影,在自习室找座位显得十分容易。
每个人的面前都会放一大瓶水,每个人每天都会早早的去教室抢占风扇底下的有利地形,书包一放,从里面搬出厚厚的一摞书,然后默不作声的“啃”起来。
每当困倦了,我就趴在桌上小憩一会。
白天的日子可能好过些,但是到了下午四、五点之后,蚊子们就开始出洞了,难以忍受。
这样的日子在夏日的暑期中重复。
我忍耐着难熬的天气,按部就班的展开复习。
暑期开始不久,多方考虑之后,我还报了尚考的考研辅导班。
那阵子每天我都要很早起来,找到上课的地点,提前堵门,占一个好位置。
不难想象,几千人上课的场面相当壮观,中午吃饭的场面也是毫不逊色。
上千人一起捧着盒饭吃的景观令人惊讶,也令人振奋。
开学后,上自习的人越来越多,教室资源开始紧俏起来。
学校的老规矩是一楼的教室是自由复习的,2楼以上的教室都留给新生们上晚自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首先先给大家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我是____年应届考研学生,本科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考研报考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专业硕士。
考研总分为407,总分应该是初试第四名,单科成绩如下:英语:73;政治:77;396联考:132;431专业课:125。
然后给大家说一下整个考研时间的安排吧,我的占据线比较短,刚好是4个月左右,8月份去西安、甘肃、新疆一带玩了一个多礼拜,9月初搬到本部,9月3号正式开始准备考研。
很多人都说我心态好,其实刚开始确定考研,并且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的看了一轮,有的甚至于看了两轮,自己肯定会有点着急。
所以在这儿给大家先说说考研心态吧,考研确实苦,所以说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周围有同学半途放弃开始找工作,也有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保持一个单一的心态比较好。
我当时的心态是,4个月好好准备,考上了肯定是比较理想的,没考上可以在3月份春招时找工作,所以在四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我没有投一份简历,自然也没有关注任何招聘信息。
其次是处理课程与考研之间的关系,大四上学期我们共有两门专业课,所以在准备期间还要上课。
这里比较惭愧的是当时我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学校图书馆座位有限,去上课可能回来就没座位了,所以当时课上的不多,不过最后考试还是抽了不少时间准备。
在整个考研期间,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我妈来北京看我,出去过1天,然后一直到考研结束都没离开学校。
整个期间有过一些小感冒,但是不会过多影响复习,最大的一次感冒休息了近一周,当时的状态是完全不能看书,所以特别着急,可能也是由于着急反而影响了恢复,所以在这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毕竟良好的体质是成功的基础。
接下来说说我的复习安排,复习期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8点开门,所以我会在8点15左右到图书馆,很感谢当时图书馆4楼大叔对我们考研学生的帮助,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复习。
中财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中财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一、考研总结为期将近一年的考研终于结束了,从初试换学校换专业,再到复试被老师折腾的体无完肤,最后还是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准研究生。
回顾这一年的历程,觉得自己除了大胆就是幸运,本来考研初期我定的目标只是一个小院校,但是在暑假无意间了解到了央财的传经,开始动摇,周围的人都劝我不要改,风险太大,但是我却有点不甘心,想向自己更喜欢的方向努力。
因为我是跨专业,所以在把高鸿业的两本书看完后感觉自学是很困难的,于是在听了凯程的几场讲座后,报了凯程的集训班。
在暑假换专业时我也询问过凯程徐老师的意见,她让我尝试着冲一次,因为离十月份报名还有三个月,这没什么不可能。
所幸我坚持了下来,也顺利考取了。
在这里,想向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建议,如果想向更高的方向努力,一定要坚持!相信自己!二、专业课复习我是一名三跨生,本科是货真价实的工科,选择经济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难关就是专业课。
考研初期所选择的学校的参考书目是高鸿业的宏微观经济学,因为有高中同学有学过这几本书,所以一开始我都是在向他们咨询有关专业课的问题。
我从三月底左右开始看专业课的书,因为是零基础,在一开始,连最简单的需求价格弹性这些基本概念我都很容易记混记错,所以我一度都想过放弃。
在把两本书都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学实在是太困难,于是想着找课程学习,在贴吧上传的最多的就是凯程的课程,于是我开始搜凯程的课程,发现凯程每周都会有小讲座和直播,于是在听了几次讲座后,我发现对于我一个零基础的学生来说,简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之前自己看书时的疑问很多都被凯程徐老师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我报班的时候已经比较迟了,当时初级班已经上到宏观了,在报班后,一拿到教材,我就开始补课,基本上一个多星期以一天一节的速度补完,同时也不落下直播课,敲重点啦!一定要听直播课!因为直播课的互动真的很赞,如果只听回放,有可能你的疑问就得不到解答,所以如果选择了凯程一定坚持听直播课!如果你跨专业,那么如果你选择了凯程,就坚持跟着凯程,凯程徐老师强调过的很多知识点,真的就是考试的重点。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考研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考研复习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首先先给大家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我是14年应届考研学生,本科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考研报考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专业硕士。
考研总分为407,总分应该是初试第四名,单科成绩如下:英语:73;政治:77;396联考:132;431专业课:125。
然后给大家说一下整个考研时间的安排吧,我的占据线比较短,刚好是4个月左右,8月份去西安、甘肃、新疆一带玩了一个多礼拜,9月初搬到本部,9月3号正式开始准备考研。
很多人都说我心态好,其实刚开始确定考研,并且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的看了一轮,有的甚至于看了两轮,自己肯定会有点着急。
所以在这儿给大家先说说考研心态吧,考研确实苦,所以说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周围有同学半途放弃开始找工作,也有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保持一个单一的心态比较好。
我当时的心态是,4个月好好准备,考上了肯定是比较理想的,没考上可以在3月份春招时找工作,所以在四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我没有投一份简历,自然也没有关注任何招聘信息。
其次是处理课程与考研之间的关系,大四上学期我们共有两门专业课,所以在准备期间还要上课。
这里比较惭愧的是当时我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学校图书馆座位有限,去上课可能回来就没座位了,所以当时课上的不多,不过最后考试还是抽了不少时间准备。
在整个考研期间,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我妈来北京看我,出去过1天,然后一直到考研结束都没离开学校。
整个期间有过一些小感冒,但是不会过多影响复习,最大的一次感冒休息了近一周,当时的状态是完全不能看书,所以特别着急,可能也是由于着急反而影响了恢复,所以在这儿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毕竟良好的体质是成功的基础。
接下来说说我的复习安排,复习期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8点开门,所以我会在8点15左右到图书馆,很感谢当时图书馆4楼大叔对我们考研学生的帮助,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复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经验总结@才思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经验总结@才思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央财经大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经验,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笔记:对购买力平价论的评价1、购买力平价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购买力平价理论涉及了决定汇率的基础问题;②在严重通货膨胀时期和长期汇率预测方面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③这一理论在论证上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借鉴意义;④这一理论为纸币流通下的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购买力平价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它忽视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因素,因而不能解释中短期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②把物价变动作为汇率变动的唯一因素,忽略了汇率变动的反作用;③关于货币中性的假设具有较大局限性;④以一价定律为前条件也有局限性;⑤以物价指数作为尺度来衡量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在计算时存在技术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四)检验1、在地理位置比较靠近和贸易相关度较高的国家购买力平价论有较好的表现;2、购买力平价论的偏离往往意味着最终的恢复,即从长期来看是趋同的;3、与购买力平价论相反,汇率远比国内价格易变动;4、购买力平价论更能解释贸易品,而对非贸易平的解释能力不足;5、出现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购买力平价论具有更好的解释。
三、汇兑心理学说(一)汇兑心理说的基本内容1、外汇汇率取决于外汇供求,而外汇需求的原因则是由于它可以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或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
因为外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外币的主观评价各异;2、在外汇市场上,因受每个人的主观评价的影响而变动的外汇供求,会自动地趋于平衡,在这个均衡点上供求双方所接受的价格即是汇率,它是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表现;3、主观评价的决定因素分为质与量两个方面,人们对外国货币的主观评价将质与量两方面统一起来了。
(二)对汇兑心理论的评价1、汇兑心理论从心理因素出发探讨汇率变动问题,拓宽了研究汇率决定的思路,对现代的一些汇率理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汇兑心理说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的立论偏重于个人的主观判断,易陷入了主观片面性之中。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经验分享16年的考研大战总算落下了帷幕,可萦绕在考研学子心中的高兴与失望、忐忑与彷徨还将久久的挥之不去。
当我顺畅拿到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讨生选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晓得一年多的辛苦总算完毕了,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日子了。
明白的记住最终两周,我感受似乎是在应战自个的体能极限,做了一天的数学和专业课,晚上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背政治,真好,如今这种日子总算完毕了!一年,300多天,咱们总算走到了结尾,当然结尾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班上近30名同学,有的在本校保了研,有的考上了研讨生,有的挑选直接请求出国,有的读了国内大学开办的硕士留学预科,有些直接作业。
咱们各奔东西,我想我也该收拾一下过去这一年的思路了。
记住研讨生初试完,唯一的主意即是好好睡一觉,要一觉睡到中午12点,可是6点40就醒了,再睡不着,也是,多少天没睡到过8点了,一时也改不过来的。
我也不晓得要为这一年做一个啥样的总结,本来是要每月都写一篇考研进程的,诚心没有时刻,到这第三篇也就完结了。
2012,我干的还不错吧,踏踏实实在图书馆坐了一年,仔仔细细的看了十几本书,仔仔细细的做了几十套试卷。
想来感慨万千,从前觉得不行能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完了。
让你的生射中有一段让你泪如泉涌的日子,这种日子越多,你就越成功。
我如今面前的墙上是这么一句话,能够多年后我也会感动于这年的那个我,那么执着那么刚强那么决绝那么接受。
诚心的,12年我的命运指数一度下降到冰点,可我一笑而过,有时真的很佩服老妈怎样生了我这么个达观开畅、积极向上的家伙,几乎是不行打败的。
暑假,过的像啥相同的日子,刚到出租房睡了一晚就受了风寒,把脖子整坏了,脖子酸疼愈加头晕,中医的老头给我开了十几贴膏药无济于事,舍是说我有颈椎病的先兆。
一个多月的夏天,我坐在密不透风的西阶梯里,听凭药水夹杂着汗水浸在肌肤里,是的,人有时分需求一点唯心主义,我硬是挺了过来,每天晚上照样任汗水把自个打湿,直到九月份才把这一问题克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财考研复习经验之五
现在想来特别怀念考研的那段日子,每天很充实而都有一点点进步,尽管累,也是快乐着的。
等分数拿到了,便不断地有要跨校跨专业考的学弟学妹来找我取经,其实都是些很个人的东西,说起经验,也不过是几个月的复习中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如果对大家有用,就权当借鉴一下吧。
学习上
我的复习时间相对是比较短的。
尽管名义上是从三月份就考试准备考研,但据很多图书馆的人说(我们学校很多考研的都是在图书馆偌大的自习室复习),我九月之前纯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静下来过。
但就是这样九月到一月不太长的日子,对跨校跨专业考的我来说,压力也不是太重。
首先,数学。
这是我最为头疼的一科,却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科。
先说说我的数学基础吧:从高二学解析几何开始,我的数学大考小考就从没及过格,高三的最后冲刺,好歹高考得了一百有点余的分,在我们那个尖子班中,这样的分数和严重偏科的情况简直不好意思外传。
大学所学专业却鬼使神差的要和计算机打交道,所以还把数学的三门课全给学了。
不过学微积分时,自认为积分学得很好,结果一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考试的分数自然见不得人。
线性代数和概率都是在考试前一个星期突击的,分数上还过得去,不过就凭一个星期的基础,在考研复习是彷佛是根本没学过,一片空白。
有这样的历史和基础,我给自己定位,一定要先把基础打好,每个定义都要理解深刻,而最后事实证明我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考数四,不过微积分我是看的同济出的那本高等代数,把里面的定理公式自己推了一遍,课后题挨个做了,然后看陈文灯的书。
不懂,很简单的题都觉得很难,而且完全没有一点解题的思路。
有很多人问我有没有必要报班,据我自己来讲,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老师指引一下比较好,所以我暑假里报了个陈文灯的辅导班。
个人认为,要报数学班首先得先有点东西垫底,也就是无论如何要知道最基础的概念,否则上课就是听天书,不可能有提高。
在上课之前我做了李永乐的660基础过关题,进度
很慢,每天只能做最多15题,到上课的时候也就做了有60道左右。
其实后来看起来那些题都很简单,但在我当时没有一点解题基础和思路的情况下,我完全先按自己的方法做,尽力搜索和这道题相关的概念、定理,然后再看答案,想为什么有这种解法。
这个过程对我解题思维有很大的提高。
线性代数和概率也是,先看书,做基础题,再看陈文灯的书。
在看的过程中遇到定理概念不清的,又返回去看书。
陈文灯的书大概翻了有三遍,每次做的时候都先不看答案,自己做,做完一章再统一对答案。
我认为一遍遍做一遍遍看书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你不能每次拿着书都当新书看,事无巨细。
我准备了一个小本,遇到解不出的题就写在上面,每天都把前面的给过一遍,那些自己很快就能解出来的,就划个叉,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就不看这些题了。
准备不同的符号,表示自己对这道题的掌握程度,这样看书做题都更有针对性。
同样,看陈文灯的书我也是这样,用不同的符号标识不同的题,在这三遍中,书是越看越薄的。
十一月中旬以前我都在做这些基础工作,连真题的影子都没看到过。
十一月中旬以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做套题,测算自己的做题速度了。
我觉得2001年前的真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很多都是陈文灯书里面做过的,所以做起来很快,分数上也很好看。
在做模拟题的时候,我觉得分数不重要,这个阶段的分数唯一能说明的问题就是你还没有掌握到该掌握的程度。
我会在每做一次套题后,分析自己出错的知识点,然后写在试卷开头。
这是没有掌握的东西,不能用什么粗心来解释(复习的时候对自己要求严点是没坏处的)。
那么就返回去看这个知识点,做相关的题。
第二次的套题再写出来,如果一个知识点连续两三次都出错,那么证明是彻底没掌握了,一定要把这个知识点反复看,看书,看辅导题,多想,分析出错的原因。
这个过程我坚持到十二月底,刚开始是一星期一套题,其余的时间用来分析题,再回顾下辅导书,后来增加到一星期两套,三套,关键看自己的进度和复习安排。
一月初开始我又回到基础,把错题本上的题全部重新做了一遍,还有就是套题中出错的地方。
剩下的时间不多,主要是查漏补缺的工作。
总的说来,数学复习涉及面广,内容多而繁杂。
我们要做的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能焦躁。
看过的书里面我认为比较好的几本有:同济大学编的高等代数,陈文灯和李永乐的辅导书建议都看一下,当然着重只看一本,另外一本可以翻一下,感觉两本书有些思路方法还是不一样的,然后就是基础过关660,这本书强烈推荐,不仅仅是基础题,里面的思路方法涉及到了解大题的方法,在做模拟题阶段觉得经典400题是很有必要做一下的。
总结起来,基础相当重要,千万要把书看扎实,底子打牢。
然后就是多练,所谓熟能生巧,做多了相关题型的方法当然就更熟悉。
专业课
我是跨专业考的,虽然以前学过西方经济学,但对微观里的那些讨厌的图实在记不得代表什么了。
还是那句话,书是最重要的。
高鸿业的那本书来回被我翻烂了,第一遍我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图形和推导都自己做了一遍。
但是毕竟是以前没学过,等过段时间再看时,发现又忘得差不多了。
我用的参考书是尹伯成编的,俗称绿皮书,老实说,那本书题太多,很多重复的,不过那个时候也只能去粗取精了。
第二遍看我就结合绿皮书看的,这次的重点是基本概念,每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和判断题,如果错了或在做题过程中觉得对概念理解不清,再结合书看,个人认为这对强化知识点是个很好的方法。
微观不说了,重点就是那几个图,自己多画几遍就可以了。
而宏观比较麻烦,光是IS-LM怎样变动就搞得我很晕,不过这是很必要的一个过程,最好向学经济的同学请教请教,把关系搞清楚,而宏观后面的几章互相之间都有点联系,前后结合复习就更容易些,思路也更清楚。
在数学复习中我已经提过了,书是越看越薄的,我都采用了做记号的方法,有侧重点地复习。
当然光看书光推导是不行的,专业课涉及到很多大题,答题方法也很重要。
最后的一个月我分析了历年试卷,找出出题的重点。
中财的专业课初试题前几年都是出的书上的,答案自然也就是书上分析的东西。
当时我的感觉是虽然反复看了那么多遍,真要自己完整写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就写吧,先照着抄,然后再自己写,多写一两个题自然也就象那么回事了。
英语和政治
英语我没有刻意去复习,我觉得英语能力是在点滴积累中提高的。
我一直觉得广泛的阅读对英语的帮助很大,在阅读中会遇到生词,遇到好的句子,我都会记在小本子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记。
单词也记住了,不仅知道意思,还知道具体的用法,比抱着本厚的考研单词枯燥地背效果要好很多。
而且平时积累的句子,在写作中改一改就能用上,很漂亮,就像我们写语文作文一样,要先读,读到优美的句子,记住了,以后写作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用上,文章就会增色很多。
这样每天的积累,到最后东西就变成自己的了。
有同学很早就开始练习写作,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写作就是那么一点思路,分数的高低还在于写作水平。
先多读多看,就象修房子,把砖等材料准备好,修起来自然省力。
我是十二月中旬开始练习的,每天一篇,自己写了后多修改,多看看人家怎么写的,人家的句子是怎么用的。
而政治,除了毛概和邓论要记很多以外,马哲主要就是概念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的做题中要反复地看到对概念几点几点的阐述,自然地都记住了,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死记硬背。
而马政经考的更是理解了,要弄清楚各原理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把框架理好,就容易了。
政治到最后我是看着提纲来复习的。
当时我买的人大的辅导书在每一章前都有各章的提纲,我把它们订在一起,看着这些知识点回忆。
生活
之所以要专门列出来讲生活,我觉得考研不应该如苦行僧一般。
这样的事只做一次就够,而且要做好。
要保持好的心态好的精神。
相对来说,考研复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难免有累的时候。
而我周围有好多同学,宁愿死撑着也不愿意休息。
我觉得是完全没必要的。
我认为效率最重要,而不是时间,如果觉得自己确实很累而不能保证看书效率时,还不如给自己放个假,好好睡一觉或者出去玩一天,放松放松,以更轻松的心态和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
给我感受很深的还有研友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我们复习的图书馆,大家会经常讨论问题,交流学习进度和方法,还有研友之间的互助,我的数学和专业课也在这方面受了很多益。
一个人复习毕竟是封闭而枯燥的,有一个或几个好的研友,多探讨,多交流,对复习的帮助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要有一个大概的复习进度表,几个月的时间,每个月的重点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有个大致的谱。
而具体到每个星期,每天,都该完成什么任务,也要计划好。
当时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每月底、每周末、每天早上都要定计划,如果几天的任务连续完不成,那么任务多了,就要做相应的修改。
在复习中根据具体情况再做一些调整。
大概每周末我都会把本周复习了的东西用一天的时间整理一遍,复习了些什么,列个表,大致再回忆一下,看看自己掌握没有,把错题本再翻翻。
这样每周的巩固和回顾,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考研重在坚持,在我复习的过程中,有因为复习太枯燥而放弃的,有因为找工作而放弃的,有因为目标不定而放弃的,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已经做了决定,既然投入了沉没成本,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到最后而达到目标。